学校对年轻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一个人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的却是家庭。
——政治家、教育家宋庆龄
案例
在儿子奇奇1岁时,我被公派到国外进修,孩子的奶奶一个人把他带到了4岁。等我从国外回来时,发现奇奇都长成小男子汉了。为了弥补这几年对孩子的亏欠,我回国后在家待了几个月,想好好陪陪孩子。
一开始,对于奇奇不开口叫妈妈这一点,我没有太在意,毕竟我与孩子分离得太久。可是一周过去后,我发现奇奇不仅不叫妈妈,而且连爸爸也很少叫。我开始纳闷了,为什么他总是沉默着,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待着呢。
我联系了奇奇的老师,想问问他在幼儿园的表现。老师告诉我,奇奇在幼儿园里也不是很愿意开口说话,但他在算术方面很有天赋。
“孩子平常都由谁照顾?”孩子的老师问我。我说是孩子的奶奶。
“那孩子的奶奶是不是不善于言谈?”老师接着问我。听了老师的问话后,我恍然大悟,孩子的奶奶岂止是不善言谈,而是根本就不能说话。这就难怪奇奇总是不说话了,估计自他会说话开始,除了听听爸爸的声音,大概就处于一种无声的世界里了。孩子算术比较好,也应该与奶奶有关。孩子的奶奶虽然不会说话,但因为特别聪明,算账比较好,年轻时曾做过会计。
和老师一番谈话后,我找到了问题的症结。说实话,很后悔自己在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阶段离开了他,并把他留在了一个无声的世界,以致错过了孩子的最佳语言发展时期。但是后悔归后悔,我还必须挽救。我决定利用自己休假的这段时间帮儿子恢复丢失的语言能力。奇奇的老师告诉我孩子都是喜爱热闹的,我就决定从这方面着手,做一个“唠叨”的老妈,让家里变得热闹起来,以带动儿子多说话。
那段时间,我成了家里的唠叨虫,家里整天都回荡着我的声音。有时候我会喊:“奇奇,快来啊,妈妈摔倒了。”然后我故意坐在地上等儿子来拉我,等儿子过来了,我就会一把拉住他让他也坐在地上听我说话。一般这个时候,儿子的脸上都会出现很不情愿的表情,很显然他习惯了安静,看到我如此多话和唠叨,他有些不适应了。
我要做的就是让他度过这段不适应时期,然后慢慢习惯,再逐渐受我的影响也开口多说说话。
一天,儿子正在玩积木,我走过去同儿子商量:“儿子,让老妈和你玩一会儿?”儿子没有理我。见儿子不出声,我干脆直接坐到了他面前,厚着脸皮拿起积木开始盖大楼。我一边盖,还一边自言自语:“要盖成什么样式的楼呢,是中式的还是西式的,是高的还是矮的呢?”然后我又问儿子:“儿子,你想盖个什么样的楼?”儿子仍然无视我的存在,而且神情里似乎有了微怒。我才不管那些呢,继续自言自语:“这样吧,妈妈帮你盖一个西式的洋楼,就盖国外住的那种。”儿子终于忍不住站起来走了,他走到奶奶那里,依偎着奶奶一起看电视。我也走过去,和他们坐在一起,然后和奶奶“聊”起来。奶奶当然很高兴我能与她交流,所以,干脆不看电视了,和我“聊”起了家常。在与奶奶“谈”话的过程中,我发现,奇奇不愿意说话,一是从小与奶奶生活在一起的缘故,也就是他已经习惯了这种模式,二是在他内心里还潜藏着一种与奶奶是“战友”的意识,我的突然归来,再加上我整天对他说话,他本能地选择了排斥。
于是,我决定从奶奶那里入手,先拉一个同盟再让奇奇加入我们。有了策略之后,我就和奶奶不时地“唠嗑”,有时候会说乡下的事情,有时候说国外的事情,当然交流更多的是奇奇的趣事。奶奶其实也是寂寞的,现在儿媳妇回国了,而且还整天陪着她聊天自然高兴得不行。就这样,奶奶很快被我“俘虏”。同时,我也告诉了奶奶我要改变奇奇不愿意说话的性格,奶奶的反应自然是万分支持。
我和奶奶结成同盟军后,奇奇感觉到了孤单,特别是我们在说着说着放声大笑的时候,儿子也开始抬头看我们了。这时候奶奶就会把奇奇叫过来,然后抱着他继续“谈”话。而我也会不时地问儿子一些问题。小孩子的天性毕竟是喜欢热闹的,慢慢地奇奇就被我们拉进了聊天的队伍。一段时间下来,儿子开始学会了表达,有时候,奶奶在那里用手语说话时,他就会替奶奶说出来。不用说,我们的母子关系也一改我刚回国时的陌生,变得亲密起来。后来,当我感觉到儿子成为一个活泼能说的小男生后,我就对儿子提了个要求,要他每天对我和爸爸及奶奶大声地说“我爱你”。一开始,儿子感觉不好意思,可能是出于小男生的矜持。可因为我经常和老公说这样的话,儿子也司空见惯了,于是,“妈妈,我爱你!”“爸爸,我爱你!”“奶奶,我爱你!”这样的话很自然地从他口里说了出来。
这简单的几个字也许在一些家长看来很不屑,但在我看来,这恰恰是儿子健康成长、心理健康的标志,也是一个家庭和谐融洽的标志。我认为,一个家庭的氛围对于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对儿子的要求就是,勇敢地把对大家的爱说出来。
3~4岁是幼儿语言发展最关键的时期,父母要在这个阶段为孩子创建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尽量给孩子一个自由轻松的家庭语言氛围。
这个时期也是孩子依恋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依恋是孩子与双亲之间形成亲密持久的情感关系的表现,它对孩子的一生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健康心理、性格的塑造都有很重要的关系。所以父母需要做的是在家庭内形成和谐的“亲子式交谈”。
所谓“亲子式交谈”就是家长与孩子之间建立温馨的家庭式的人际关系。家长用爱心、耐心、细心经常与孩子进行面对面的自由的语言交谈,比如,说点悄悄话,这样在亲子般的语言交流中,孩子既能得到情感的满足,又能获得语言能力的发展。这种交谈可以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可以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也可以在游玩的过程中进行。总之,无论在什么情景下,父母要注意随时随地地与孩子交谈,让孩子一方面获得亲子情感的满足,另一方面也促进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
在帮助儿子发展语言表达能力的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也进行了一次教育的洗礼和锻炼。在我刚回国的那段时间里,他对我并不亲,甚至还有抵触心理。尽管后来儿子也能大声地对我们说爱,可是一想到那段艰难的时光,我就忍不住落泪。有时候,怀了一腔的热情,邀请儿子做这做那,可儿子根本就不想理我。有时候,儿子明明也渴望我的拥抱,可是当他坐在我的怀里时,小小的身体表现出来的却是僵硬。
我大约用了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才恢复与儿子的亲密关系。三年来,儿子一直和奶奶生活在一起,他们已经习惯了清静,我乍然闯进了他们的世界,儿子便对我充满了排斥。但我知道,儿子其实是渴望妈妈的陪伴的,所以我才采用了打破他们的同盟,然后与奶奶结成新的同盟的方式,来逼儿子适应新的环境。
所以,我的建议是:不管孩子遇到什么问题,都要从孩子的心理特点上寻找方法,然后给孩子创造一个温暖轻松的家庭环境,进而形成一种亲密无间的亲子关系。
家庭演讲锻炼孩子好口才
即使是普通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法国启蒙思想家爱尔维修
案例
我们都知道,现在人才的标准不一定就是你满腹经纶,更多的是看你的口才和交际能力。所以,在我看来,让孩子有一副好口才是当前社会中孩子必备的一个条件。但是我的儿子聪伟并不擅长表达,他是个内向型的孩子。
有一阵儿子迷上了周星驰,喜欢看《少林足球》等电影,有时候还看着看着自己在那里偷着乐。看到儿子对周星驰的痴迷,我突然有了一个主意,何不利用儿子对周星驰的痴迷诱导儿子学习演讲?
第二天一大早,我边干活边模仿周星驰的台词,“地球很危险的!你还是回火星去吧!”“我对皇上的景仰有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又有如黄河泛滥一发而不可收拾。”儿子起来见我叽里呱啦地说个没完,好奇了,问我:“妈妈你在说什么呢?”
“我在练习演讲。”
“演讲?”儿子第一次听说这个词,不太明白。
“演讲就是当着很多人的面说话。”
儿子明白了,说:“不就是说话吗?”语气中竟有不屑。
“你别小看这演讲,要想在很多人面前演讲得比较出彩,还有很多学问呢。”
“什么学问?”
“你知道周星驰吧,他小时候可是个闷葫芦,有时候他一整天都不说话,但是你看他现在,在电视里真是口若悬河。知道他是怎么练出来的吗?”我故意卖弄关子。
“怎么练出来的?”
“不停地说话啊,像你老妈我这样。”然后我做了一下示范。
“儿子,要不,你也来一段?”
“说周星驰的话?”
“对啊。什么时候你要能把他的台词说得口若悬河了,你就具备演讲的水平了。”
因为儿子对周星驰比较感兴趣,所以他很痛快地答应了。那一段时间,我们家总是回响着周星驰的台词,我甚至比儿子都能说,有时候儿子还生我的气嫌我抢了他的风头呢。后来,我们还比赛看谁说得快。就这样,一段时间下来后,我感觉儿子逐渐有了一定的水平了,就给他创造了一个表演的机会。
在儿子生日那天,我们邀请了他的爷爷、奶奶和姑姑、姑父来家里吃饭。但在开始吃饭之前,我突然向大家宣布:“今天聪伟特地准备了一个节目,以感谢大家为他庆祝生日。”儿子听了我的话后愣了一下,然后就生气了。
儿子生气是因为我事先没有同他商量,但我知道事先说他也一定不肯的,我就在一旁激将:“怎么样?儿子,你平时不是说比我厉害吗,现在不敢演了?”与此同时,他的爷爷、奶奶、姑姑等人表示出强烈想看表演的愿望。儿子很生气地瞪了我一眼,但架不住爷爷他们的强烈要求,他还是站了起来。
只见儿子走到客厅中央,然后咳嗽了一下,把我们平常在家里练习的内容呼啦啦全搬了上去。可能是因为第一次表演的缘故,儿子说得磕磕巴巴的,中间还有点词不达意,但他还是坚持讲到了最后。理所当然地,儿子的演讲赢得了家人热烈的掌声。
事后,我担心儿子会继续埋怨我擅做主张,但他好像忘记了这一点似的,反而很高兴地跳来跳去,我想这就是突破自己并获得认可之后的喜悦吧。从那以后,让儿子定期演讲就成了我家的一个惯例,比如,一周过去了,我会让儿子讲一讲在这一周里发生的事情。一般在一周开始的时候,我会先要求儿子注意观察他所看到的事情,然后等演讲的时候,就把这些事情简单明了地叙述出来。随着他慢慢长大,我对他的要求也随之增多,比如,对事情的选择,对事情的看法,等等。当然,我们也不忘记引导他多阅读,这也是增长知识的好途径。
就这样,儿子的口才越来越好,在小学一年级时还因为他精彩的演讲为他们学校拿到了冠军!
好的演讲能力,是一个人与他人交往、展现自己所应具备的能力。对于孩子来说,尽早让他们锻炼这个能力,将为他们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在现在的家庭教育中,很少有父母注意到对孩子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其实,让孩子经常尝试着去演讲,不仅可以锻炼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锻炼他的语言组合能力及分析能力。总之,这是一项非常值得在家庭中采用的教育方法。演讲可以先从家庭内部开始,让孩子在爸爸妈妈面前表演,讲故事、说笑话都可以。然后再扩展到其他家庭成员,如外公外婆,爷爷奶奶,让孩子有机会更多地展示自己。再往后,还可以到社区,在邻居家演讲,慢慢地把观众人数增加,最后再面对陌生人演讲。在孩子演讲的过程中,父母可以录下孩子演讲的视频,然后播放给孩子看。在回放的过程中,父母不要急于去纠正他的问题,而是要告诉他这个表情不错,这句话说得恰当连贯,这个句子声音处理很好,等等。这样慢慢地孩子就会对表达产生自信,这也对他以后的演讲有促进作用。
对于大一点的孩子,家长可以选择一首短诗、一些精彩的文字,或者孩子自己写的小作文、一个小对话,等等。然后让孩子站在你前面大声地读出来,这都是提高孩子演讲能力的方法。
其实每个做父母的大概都有同感,那就是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主要是填鸭式的,自我表达式的教育很少,像演讲之类的事情只有到了特殊活动的时候才有机会展示一下。
由于我们做父母的很少接受这样的教育,自然对孩子这方面的教育也很少,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良好的表达变得越来越重要,所以,利用让孩子演讲的方法来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是个很不错的方法。对于一些很小的孩子,可以给他准备一个麦克风在家里表演。我记得,在我儿子还不到两周的时候,有朋友送了台电子琴给他,上面带了一个麦克风。我只给他做了一次示范,他马上就学会怎么用了,并且经常拿着它在屋里自己说着玩。等到孩子稍大一点,可以多给孩子放一些演讲的视频,让孩子学习如何准备材料,如何思考,如何表现。
说实话,要想准备好一次演讲是要做大量工作的,而我们又没有多少时间。虽然说孩子的每次锻炼不像真正演讲那样正规,但我们最好往正规方向引导。所以,可以多利用媒体、网络,让孩子跟着看、学着模仿,自然地就会表达了。
月亮姐姐,使女儿爱讲故事
了解儿童,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的欢乐和忧愁,恐怕没有比这一点更重要的事情了。
——俄国艺术大师契诃夫
案例
许多小孩子都很喜欢月亮姐姐,且不说她在节目中的童心表现,光看她的美丽面孔,就让人有赏心悦目的感觉。我家的思涵就是月亮姐姐的铁杆粉丝。只要是月亮姐姐主持的节目那就必看不可,她最喜欢看的是月亮姐姐讲故事的节目。
有一天,我因为提前下班就把家务都做完了,于是就准备和女儿一起看会电视,但是等我们打开电视后却发现月亮姐姐并没有出现在节目里,而是换了另一个主持人。但很显然这位主持人表现得没有月亮姐姐从容,加上女儿是月亮姐姐的铁杆粉丝,所以她很失望。这一期的节目内容是讲故事。节目中主持人坐在一条月亮船上,周围围着一群小朋友。这次讲的是一个《外公是总统》的故事。故事的原委是这样的——
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的小外孙女有一天和小伙伴玩。回来后,他问母亲:“妈妈,他们说我外公是总统,您为什么不告诉我呀?”妈妈平静地说:“我是怕外公会成为你炫耀的资本啊!”
讲完后主持人问小朋友:你们同意妈妈的说法吗?有的小朋友说同意,有的说不同意,主持人便问不同意的小朋友为什么会这样想。那个小朋友的回答惹笑了全场,他说,如果我知道自己的外公是总统,我就可以命令很多人为我干活。
很多小朋友都笑得前仰后合。看到这里,我突然来了个主意,何不利用月亮姐姐没有出现在节目的这件事让女儿来试试讲故事呢?但是怎么让她开口确实是个问题,女儿可是非常内向的小女生。
我当时也没有多想,就从沙发上站起来,顺手把电视给关了,嘴里说着:“真没意思,不如妈妈来做月亮姐姐吧!”思涵愣了片刻,但旋即恼怒了,冲过来又打开了电视。
“你明明不喜欢这个主持人干吗还看啊?”我站在那里说道。女儿没有吱声,继续盯着电视,我只好继续劝说她:“思涵,来,妈妈准备做一次月亮姐姐,给你讲故事,捧捧场嘛!”
不过思涵对我还是不理不睬,干脆一屁股坐到了沙发的另一边,我跟着就过去了,而且还好不知趣地说:“我要开讲了啊,你给妈妈提提意见。”接下来我不等她有什么反应,就开始讲。在这个过程中,我故意讲得乱七八糟,根本没有一点月亮姐姐的风度。最后,思涵终于忍无可忍,说了一句:“妈妈,你讲得太差了,月亮姐姐根本就不是这么讲的。”
“哦?”我一听精神了,“那月亮姐姐是怎么说的啊?”
女儿哼了一声,就模仿起月亮姐姐的口气,开始教我讲《爷爷一定有办法》的故事。这是一个充满智慧和爱心的爷爷把一条破旧的毛毯变成外套、背心、领带等物品的故事——
在约瑟很小很小的时候,爷爷为他缝了一条奇妙的毯子。可是,不知为什么,后来这条毯子就变得很旧了。他的妈妈看见了,就说:“约瑟,你的毯子真旧,快扔掉吧。”可是约瑟想爷爷一定有办法,就把毯子抱到爷爷那里去,想让爷爷给想想办法……
在女儿教我的时候,我故意对其中的情节发表意见,以至于女儿老是说我话太多了。但就是我的多话,我的故意捣乱才让这个“月亮姐姐”讲了一个又一个的故事。
后来,我们家的“月亮姐姐”每天都要讲一个故事,现在,她的学生可不仅仅是我一个了,还多了一个人——她爸爸。一开始,我要求女儿给我们讲她听过的故事,等到她上大班以后,我们对她的要求也相应地提高,比如,让她把幼儿园里一天的生活编成故事来讲,还鼓励让她自己编故事。在我们家经过了无数次的故事会后,女儿思涵现在已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了。
给孩子讲故事,可以发展孩子的智力。相信大多数家长都会给孩子讲故事,但是却很少有家长想到让孩子来讲故事,这就导致了现在不少家长在感叹:“给孩子讲了许许多多个故事,孩子自己却连一个故事也不会讲。”
其实,让孩子会讲故事并不难,关键是看我们家长怎么引导。首先,要选好适合孩子年龄段的故事书。比如,孩子两三岁时,我们可以选择故事情节简单的,带有彩色图画的故事书,有动物的,也有人物的,如《小红帽》、《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等。在大人讲的时候,可以故意设置一个问题,让孩子顺着思路讲一讲。有时候,家长还可以反过来让孩子讲他听过很多遍的故事。另外可以进行角色扮演。讲完故事后,根据故事情节进行角色扮演,让孩子选择喜欢的角色,然后开始演节目。在演的过程中,如果一些故事人物的对白和故事情节孩子忘了的话,家长要及时提醒。
孩子讲故事一般在两三岁的时候还有点困难,但到了四岁以上就可以着重锻炼一下这方面的能力。
让孩子学会讲故事,其实一开始是有困难的,因为小孩子的思维连贯性还不是很强。他们的讲述总会磕磕绊绊,许多故事情节都不可能讲全、讲清楚,这时候家长的态度很重要,如果此时家长显得很不耐烦,就有可能把孩子的兴趣给抹杀在摇篮之中了。
大多数孩子总是习惯于听故事,而不愿意讲故事,因此家长要想办法引导孩子。比如,可以像我这样故意乱说,让孩子忍无可忍地来主动纠正。总之,只要让孩子体验到讲完故事后的被肯定以及成就感,就能使他们愿意继续讲下去。
做记者,让女儿更爱表达
如果你发掘了孩子潜藏的天赋,孩子会变得自信和自尊,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寻求发展才能的机会,鼓励他们做那些难度大的工作,使那些“潜藏天赋”成为快乐和发展的源泉。
——美国著名牧师诺曼·文森特·皮尔
案例
我个人很喜欢看柴静的《看见》,觉得她是一个很有深度的记者,而且身上表现出来的智慧和学识及看问题的角度都让人感叹。所以,《看见》是我每期必看的节目。
女儿赵羽从小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很喜欢缠人。平常只要有时间,不管我在干什么都爱缠着我,所以,她就养成了和我一起看节目的习惯。其实,才6岁的小孩子对这样的节目是不感兴趣的,但是她却跟着我坚持了下来,自从这个节目开播以来,我们就这样一起看着。后来,我突然想到可以借此机会让女儿增强表达力。至于怎么样让女儿做,我思前想后,最终决定利用她的好奇心做做文章。
一天,我做完家务后就装模作样地模仿柴静对黄西的采访,在那里自己跟自己对话。女儿看见了当然会问我在干什么,我说,我在练习采访,我太崇拜柴静了,要做柴静第二。女儿对我的举动倒没有表示出反对,但随着我的变本加厉,即高亢的声音,永无休止的说话持续在家里飘荡了几天后,她最终忍无可忍地说:“妈妈,柴静阿姨可不是一个人在采访。”她的意思是你一个人在那里说来说去,根本没有意思。
我立刻愁眉苦脸地说:“我又没有采访的对象,而且也没有采访我的人。我只能在这里自己练了。”说完我又开始了大声地自问自答。
“不如,我做你的采访对象吧!”女儿毕竟是女儿,关键时刻还是会出手帮忙的。
“太好了。”我拍手欢迎,然后我们坐了下来,我拿起“话筒”对准女儿,问:“请问你叫什么名字?”由于我的表情一本正经,但却问了这样一个白痴的问题,女儿竟然一下子笑了。她说:“柴静阿姨要是采访我,才不会问我的名字呢。”
说的也是,我假装自己很笨,然后又继续提了几个无聊的问题,无非就是“你多大了”、“你喜欢吃什么”,等等。最后,女儿终于举手投降,说不想做被采访者,她嫌我这记者太没有水平了。她站起身就要走,我一把拉住她,问:“要不你做柴静来采访我?”
女儿想了一下同意了。然后女儿便问:“请问您平常在学校是怎么教学生的?”我一听,是比我的问题要好多了,就马上对女儿进行了赞扬,而且还顺便提出了一个要求——让她在家当一段时间“记者”。
“爸爸,我想采访你。”小妮子将第一个正式采访的对象对准了她爸。
“好啊。”正在看电视的老公立刻正襟危坐。
“请问你爱我吗?”
“爱,怎么会不爱呢?”
“可你平常根本都不陪我。”女儿开始控诉起来。
这下老公无语了,他因为平常工作忙的缘故,经常起早贪黑,和孩子玩的时间还真是不多。
“爸爸工作太忙了。”老公为自己辩解。
“可妈妈也很忙。”女儿反驳道。不过,小妮子没有在这个话题上停留很久,而是又问了一个问题,“爸爸,你喜欢什么?”
这次,老公学乖了,立马回答:“我喜欢闺女。”
小孩子心思单纯,听了爸爸的话后就乐呵呵地笑了。这一次的采访最终以爸爸请我们吃饭为结束,算是为自己没有太多时间陪女儿所做的一点补偿。这是孩子的第一次采访,虽然问的只是些简单的问题,但她能迈出这一步就是一个很不错的进步。
后来又发生了一件事可以证明女儿在表达上的进步。一个星期天,我领着女儿到森林公园玩,女儿看见几个大人和孩子在那儿折树枝,就问:“妈妈,他们为什么不爱护树木呢?我觉得他们不应该这样。”
我对女儿点点头表示赞同:“是啊,要不要去跟他们说一下呢?”女儿听了我的话,想了想就一路小跑过去,对人家说:“叔叔,不要折树枝好吗,它们会疼的。”女儿的话让人家感觉很不好意思,就带着孩子走了。
她看到人家走了,就把地上的树枝捡起来扔到垃圾箱里,然后一本正经地对我说:“妈妈,我一定要做一个爱护环境的好公民。”
看来,我带她看电视节目,练习采访并没有白费,女儿不仅在一些事上有了自己的想法,她的表达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现在,女儿已经是一名初中生了,而且她还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校内小记者。我想,她之所以能成为小记者,应该与我们这段经历有很大关系吧!
法国启蒙思想家爱尔维修说:“人刚生下来时都差不多,仅仅由于环境,特别是幼小时期所处的环境不同,有的人可能成为天才或英才,有的人则变成了凡夫俗子甚至蠢材。即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这句话充分说明了环境在孩子生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家长应该为孩子创造一个宽松、活泼、欢快、和睦的语言学习环境。
其中,对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尤其在现在这个社会,良好的表达有助于孩子更好地展现自己的能力,为孩子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在孩子年龄小的时候,可以多和孩子说说话,等孩子长大一点,可以利用故事书设置问题让他们去回答,或者让他复述故事,等等。
在引导女儿做“记者”后,我发现女儿比以前爱说话了,也爱观察事物了,考虑问题也有了一定的深度。当孩子把注意力专注到某一件事上时就会倾注很大的热情,就会想方设法表现自己。通过让女儿做“记者”,我觉得不仅提高了她主动表达的兴趣,也使她的表达更清晰流畅,而且对一些问题她有了自己的看法。所以,要想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好的办法还是要多找机会让孩子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或锻炼。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