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弹性的孩子更强大:好妈妈弹性教育40招-理想照进现实——培养孩子的期望弹性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第一节 只要努力,走出家庭仍然能成为焦点

    独生子女是如今许多家庭的重心。家中只有一个孩子,造成了孩子在家里成为了三代人的中心,全家关注的视线也就自然地集中在一个点上。孩子是家庭的“小太阳”,掌控着全家人的心情。

    成为焦点,成为家庭中心,并不是说孩子是主子,是上帝,家长是仆人,是孙子,什么都得听他的,他要什么我们就得买什么,他往哪里走我们就得往哪里走,不能有任何的反对,无论合理不合理的要求,我都得满足他,而是要让孩子成为家中的骄傲,成为生活圈子中的骄傲。这样,孩子必须有骄傲的资本,有出众的才艺,或者有出众的为人处世能力。

    刚入幼儿园小班的建佑,从熟悉的家庭来到了一个陌生的集体环境中,显得很是紧张,尤其是妈妈送他来的时候,他更是紧紧地拽着妈妈的衣角。来了好几天了,建佑还是有特别强烈的依恋感,显得很不适应。吃饭时需要老师喂着吃,睡觉时要老师抱着才能睡,大小便后不会自己拉裤子,玩完了玩具到处扔,如此等等。

    没几天,老师就在班上创设了生活训练区,那里有丰富区域活动的材料,可以利用废旧材料进行装饰、美化,引起了班上好多小朋友积极参与的兴趣,建佑自然也是如此,回家后四处找瓶子罐子。

    后来,在老师的帮助下,建佑用雪碧瓶子做了可爱的瓶娃娃,然后老师教他用调羹给瓶娃娃喂饭吃,给娃娃穿衣服、拉拉链、扣纽扣、穿鞋子等。建佑的娃娃还因为最漂亮,被老师指定为“娃娃家”的“老大”。而通过反复练习,特别是在“娃娃家”的游戏活动中,建佑通过给娃娃喂饭,手指的小肌肉得到了锻炼,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而通过在“娃娃家”买卖东西,建佑逐渐养成了把玩具放回原处的好习惯。

    在轻松愉快的游戏环境中,建佑渐渐和小朋友们熟识,大家发现建佑懂得特别多,有什么事情都来问建佑,建佑成了幼儿园里的“万事通”。

    老师一看便知道建佑是家里的“小皇帝”,睡觉、穿衣服、吃饭这些生活的小事自己都做不好,而要想改变建佑意识中的家中的小焦点,就要让他融进幼儿园的新环境。与其“硬来”,不如找一个对大家来说都是崭新的环境,于是“娃娃家”便成立了。建佑在“娃娃家”里很快就凭借优势成为大家的焦点,而他也学会了很多技能和好习惯。

    大人们帮孩子时要懂得,“焦点”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朋友多、生活圈子多的孩子一般都是很会玩的孩子,因为这种孩子能玩出各种花样,往往能吸引小朋友跟自己学;因此孩子便有了自信心,也为他们结识新朋友提供了机会,并容易成为“孩子王”。不过,别以为宝宝在玩的方面能无师自通,他们其实很需要大人的指点。平时可以搜集一些多数孩子喜欢玩的东西,比如水、沙子、落叶、橡皮泥、积木等,在家里跟孩子练习这些玩法。这样,孩子就有了更多方式跟别的孩子交往。

    苏联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父母对自己的子女爱得不够,子女就会感到痛苦,但是过分的溺爱虽然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却会使子女遭到毁灭。”还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溺爱是父母与孩子关系中最可悲的事,用这种爱培养出来的孩子不会肯把心灵奉献出一点儿给别人。”

    父母溺爱孩子,孩子就会有一种在家是生活圈子中心的感觉,而在其他生活圈中也会有一种天然的优越感,使孩子不知道自己应该关心别人,融入别的生活圈子。当然,父母出于对孩子的关爱,安排和规定好孩子的生活、学习的这种做法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是可取的,但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就不能拘泥于这种方法了。因为如果还这样做容易使孩子产生严重的依赖心理,影响孩子的独立自主,更不容易融入其他人的圈子。

    其实,家长可以让孩子定期请几个小伙伴到自己家里来,主动拿出自己的图书、玩具,和同伴们一起游戏。如果做惯了小霸主的孩子们想不到要玩什么,妈妈可以提供一些建议,最好是让他们玩一些合作性的游戏。这样既有益于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也有助于孩子之间交往能力的发展。

    给父母支招

    1.懂礼貌,才会讨人喜欢。孩子在见到认识的小朋友时,应主动打招呼,想加入小朋友的游戏或谈话时要先说“对不起,打断一下……”以示对人家的尊重。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要知道商量,不能什么事情都自己说了算。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随便动,玩别人的玩具之前,一定要征得玩具主人的同意,得到允许后才能玩。和小伙伴说话应多用商量、委婉的语气,避免出口伤人。另外要懂得尊重、体谅伙伴,这才能结交更多的朋友。好朋友之间发生争吵时,如果是自己错了,要主动向小朋友道歉。而这些礼貌都需要大人在家教好,并通过故事等有趣的积极方式让孩子接受。

    2.遵守游戏规则。凡是游戏都会有输有赢,还要遵守游戏规则,不能耍赖。尽管孩子在家里是“老大”,可以随心所欲,但是在外面则不同,孩子要学会平和地对待输赢。赢了不骄傲,把自己的本领教给小朋友;输了找到原因,知道下次应该怎么做,不可嫉妒别人。孩子一开始可能很难接受,不过大人要积极引导,告诉孩子即使是在家里也需要这样的规则,让孩子遵守。

    §§§第二节 避免对孩子期望过高和求全责备

    从孩子接受正规教育的那天开始,家长之间谈论最多的就是孩子该学点什么,怎么学习才能进步到什么程度,似乎那才是家长的责任。不可否认,父母们这样做无疑是出于对孩子的爱,父母对孩子寄予期望也是情理之中,是可以理解的。

    父母对孩子期望值过高的现象十分普遍。父母也需要听听来自孩子的心声,因为孩子也会为某次考试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而难受。孩子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父母要把握对孩子的期望标准,一旦父母的期望背离了社会需要和孩子身心发展的内在规律,让孩子觉得目标可望而不可即时,就会严重影响孩子的性格发展和身心健康。

    小小是家里唯一的孩子,全家人的掌上明珠。从小,家人就给他提供了多方面的优越条件,希望他能在各方面都取得成绩,成为出色有用的人。

    为此,小小的父母为他在各个方面都设立了严格的标准,在学校里小小要成绩好,课余时间小小还要发展多方面的技能。小小也很争气,他很用心地学习各种技能,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地区活动中,他都被认为是难得的优秀孩子,父母为此感到非常欣慰。

    于是我们看到的小小经常是白天上学,晚上拉小提琴,周末练体操,无时无刻不在忙碌着。可小小非常敏感,也很少笑,感觉他就是一直在压抑自己。他既不像其他同龄孩子那样能够尽兴地说笑和玩闹,也会为了小事难过。比如某一次考试,他没有得到第一名,便会情绪低落。老师想来安慰他,可小小则会一本正经地说:“我的目标就是每次得第一名,这样才能成为优秀的人。”

    可以看出,小小的生活看起来是非常“残酷”的,他要上很多课程,而且都要努力达到 “第一名”,一旦达不到目标,小小就会忧愁埋怨。而这种过高的期望实际上破坏了小小的正常发展,他已经失去了一个儿童所应该享有的无忧无虑的生活。

    生活中,父母为孩子设立过高目标的例子还有很多,他们对子女的期望让孩子像“过河卒子”一样拼命向前冲,只要有一点达不到要求的,孩子脸上的笑容就消失了,心里就会焦躁与不安。实际上,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潜质,他们的兴趣、潜能未必都能时时刻刻表现出来,而是厚积薄发的,即使是一时的目标达不到,也并不影响孩子成为成功的人。

    山田本一是著名的马拉松冠军。相比其他冠军所强调的比赛中要保持相当的体力和耐力,他有着独特的决胜秘诀。

    山田本一在自传中向广大粉丝透露出了实情:“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路线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标志是银行,第二标志是一棵古怪的大树,第三标志是一座高楼……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结束。比赛开始后,我就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多公里的赛程,被我分解成几个小目标,跑起来就轻松多了。过去我把我的目标定在终点线的旗帜上,结果当我跑到十几公里的时候就疲惫不堪了,因为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吓倒了。”

    其实人生的成功目标是需要分解的,一个人制定目标的时候,要有最终目标,比如成为世界冠军;更要有明确的绩效目标,比如在某个时间内成绩提高多少。当目标被清晰地分解了,目标的激励作用就显现出来了,马拉松比赛中是这样,成长也是如此的,实现了一个目标后,我们就及时地得到了一次正面激励,这对于培养我们挑战目标的信心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所以在孩子的成长中,父母要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点、智力水平,不要盲目地为孩子设置过高的目标;否则当孩子虽然经过努力还是不能实现目标时,就会因不能达到父母的要求而自惭形秽,对自己的能力感到怀疑,从而动摇自己的自信心。聪明的父母会将期望转化为一点点的小目标,让孩子体验着进步的快乐,逐渐接近最成功的人生。

    给父母支招

    1.善于鼓励孩子的进步。通常期望太多,也会造成批评太多,追求尽善尽美的父母总是对孩子挑毛病,以为孩子会随之变得完美。其实不然,这对孩子的进步与发展没有好处。如果父母能够时刻注意到孩子的进步,并及时加以鼓励,孩子就会主动做一些事情。

    2.激发孩子的动力。如今的孩子得到了众多家长的关爱,却养成了一种被动依赖的习性。他们习惯于等待外来的指令和安排,很少主动去做一些事情,相比较下来,主动性与创造性水平低下。父母应该将期望化为孩子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让孩子发自内心地努力。

    3.积极恰当的期待。父母不宜为孩子制定过高的目标,要根据孩子的自身情况,定一个“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目标。这样,容易培养孩子的能力,让孩子产生良好的“期待效应”。

    §§§第三节 有独立空间的孩子更自信

    相信大家都听过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个小学生,他说他的日记有三本,每本内容都不一样,一个版本是写给老师看的,一个版本是写给爸爸妈妈看的,最后一个版本才是写给自己看的。其实,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孩子便希望有一定的独立性,希望在自己可掌控的秘密王国里自我消化、处理一些困扰与危机;如果大人发现并强行解决,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生活中,大人总是出现在孩子的周围,尤其是这样的独生子女时代,大人们害怕自己做得不够细致周到,孩子就会出现各种不好的状况,担心孩子的安全。而孩子却为了保留自己的小秘密而大费周折。于是,一幕幕的家庭“对抗赛”上演了,让孩子不得不在“赛后”将自己越藏越深。

    洪雅刚刚上了寄宿制的小学,就认识了同宿舍的春晓。春晓有着姣好的容貌,而且春晓的家长一有空就来看她,看起来春晓是个白雪公主似的大小姐。洪雅本来觉得春晓是个和善的同学,特别愿意接近她,但春晓的父母提出请洪雅做春晓的“卧底”, 只要她好好做“眼线”,及时反馈“线索”,就会每个月付给洪雅一笔500元的“卧底费”!洪雅自然乐此不疲。为了做卧底,洪雅尽可能地和春晓多待在一起,一起上自习、吃饭,并取得她的信任。这样,就可以在她不设防的情况下,了解她的行踪和照顾她。对洪雅来说这是件很简单的事情。

    于是校园里多了一对情同姐妹的好伙伴,而春晓却不知道一直以来自己最好的朋友洪雅是“卧底”,而且是自己父母派来的“眼线”。她什么话都和洪雅讲,而洪雅也会把这些转述给春晓的父母。

    后来有一次春晓摔倒了,父母竟然立刻赶了过来,这让春晓得知了真相,很是伤心。

    春晓的友谊在人看来似乎有点可悲了。春晓的家长由于工作忙、孩子住校,跟孩子接触的时间越来越少,对孩子在校的情况了解不多,担心春晓的生活起居及学习情况,这本无可厚非,但找人当卧底却是对自己孩子的不尊重。春晓有自己选择朋友的权利,可是被动地接受了父母安排的好朋友,自然伤心了。

    有时候家长直接询问孩子,往往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和回避,而家长通过与孩子交流更容易的室友侧面了解一些情况,未尝不可,但不必过度监视,将孩子的一切当作洪水猛兽般对待。这样只会让孩子对家长的防备心更强,更不容易让大人走进他们的世界。相比较而言,给孩子一些自由处理事务的空间,教给孩子独立生活学习的方法,才是最隐形的关爱,也会让孩子更舒心。

    著名的教育工作者孙云晓说:“狼在笼子里双目低垂,视游人而不见,不发威,不倦怠,不虚张声势地吼叫,不肯安于现状地昏睡,更不屑于低三下四地向人们乞讨食物。尽管身陷笼中,它那富有弹性的脚步和充满活力的肌肉总是给人一种向前的节奏和冲动;它在笼子里迅速走动,撞到铁栏扭头再走,让人感觉它时刻都在准备着破笼而出,不返山林誓不罢休。它们虽然很安全,不用努力就能够吃得很好,但是它们很向往以前自由自在的生活。”

    而孙晓云却以此来形容现在的父母正在辛辛苦苦地酝酿着孩子的悲剧命运,争分夺秒地在孩子的成长中制造苦难。实际上,我们的父母在和自己作战,用自己的奋斗来击毁自己的目标。父母限制孩子的自由,实际上是在制造孩子与自己的距离,在某些时候会导致“控制”和“反控制”的斗争愈演愈烈。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一点不监视孩子的所作所为,完全放任自流又是绝对不现实的。为了使孩子健康成长,父母们不得不看得紧,甚至暗中监视孩子的行为。而这种行为一旦被孩子觉察,又会引起孩子的抵触,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会产生更多的问题,这又使得父母更加担心孩子的举动,间谍活动会更频繁。这似乎让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走入了一个无法摆脱的怪圈。

    其实我们大可不必悲观失望,这并不是什么无法解决的问题,只需多多注意观察孩子的日常表现,从他们的日常举止中发现问题。如果孩子在生活中出现苦恼、烦躁、情绪低落,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和新朋友交往有障碍等问题,就需要父母表现出更多的爱与耐心来,避免采取粗暴的手段。因为父母的目的不是发泄自己的愤怒,而是帮助孩子改正错误,使他们健康成长。所以,直截了当地找孩子来心平气和地谈话,针对孩子的问题及困惑采取有效的措施,同时寻求专家的帮助,才是较为妥当的方法。

    给父母支招

    1.要会倾听孩子的话。多听少说,耐心听孩子讲话,可以让孩子激动的情绪变得平静,并让孩子建立起对你的信任。倾听的同时还能体会孩子的意思和感受,让孩子感觉到你的关心与爱护。切记不要唠叨和说教。

    2.体谅孩子的烦躁。你做好饭了,他不想吃,还发脾气,这就要考虑到孩子此时的心理,是否承受着压力或负面情绪。必须站在他们的位置上去理解和思考问题,而不是单纯责怪孩子不懂父母的关爱之心。

    3.接受孩子。尊重孩子并接纳孩子身上的优点和缺点,积极引导孩子完善自己,要相信孩子身上的那些坏毛病通过大人的积极引导一定可以改掉。

    4.真诚地对待孩子。以真诚的父母之心、朋友之情和爱对待孩子,假如孩子感觉受到了监视,要耐心地跟孩子讲道理,并表示歉意。而后,孩子回应你的也一定是真诚和爱,如此沟通才能做到亲子零距离。

    §§§第四节 耐心听一听孩子的心声

    在大人的眼里,如今的孩子幸福得不得了,衣食无忧不说,还要什么有什么,最重要的是还有那么多长辈关爱和呵护着,可谓是集众多关爱于一身啊!可是,孩子的感受却与大人截然不同。他们不愿意被家长们过分干涉,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特别是大人们对孩子行为上的过多限制和管束更是让孩子很反感,这还导致孩子经常不听话的情况出现。

    其实,大人在羡慕如今孩子得到太多的同时,也该看到孩子真实的成长情况。从呱呱落地开始,孩子就在大人规定和管束下,为达到父母要求的学习成绩而埋头苦读,恨不得什么都会,什么都是出类拔萃的,他们自由的空间确实很少。而孩子的反抗与不听话,只是在传达自己想要表达这种状况的心声——有一个宽松和谐的成长空间,以及爸爸妈妈的理解。

    榕榕从小生活在万千宠爱的环境里,有着强烈的虚荣心。和一群小孩在一起游戏,如果榕榕不能成为其中的主导和焦点,她便会无缘无故地委屈,生气发脾气,说话尖酸刻薄。

    妈妈发现了榕榕的这些坏习惯,于是多次告诉榕榕,小朋友之间应该互相谦让。榕榕不怎么说话,有时候也会反驳妈妈,说那些小孩子都是比她小的,就应该听她的。然后不管妈妈说什么话,榕榕就随便找个理由溜出去,根本不顾妈妈在那里苦口婆心。

    但是一回到老家,同龄的姐姐弟弟面前,榕榕又完全变成了忠厚老实的样子,完全没有了在家时的嚣张。起初妈妈不解,就问榕榕,老家的小表姐也挺凶悍的,她怎么就能忍受得了呢。榕榕便跟妈妈说,这是姐姐的地盘呀。

    妈妈这才明白,原来榕榕听话,还是要分场合的。于是,便告诉榕榕,不管在哪儿都要和小朋友好好相处。榕榕听了,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榕榕并不是不知道小孩之间的友情其实也需要维护,她总以为自己是生活圈子的中心,小朋友们都要听她的,即使妈妈多次劝说她也还是这样。直到后来回了老家,榕榕却一反常态,虽然她的理由确实让妈妈吃惊,但好在榕榕总算明白了其实自己在哪个圈子都不是中心,与朋友相处要懂得忍让。

    生活中,孩子不听大人的话,大多是因为孩子没有听懂大人的话,不了解大人的心意。这时,如果大人暴躁恼怒,甚至用带刺的语言刺伤孩子的自尊心,那么孩子的上进心便受到了打击,甚至导致孩子自暴自弃,不愿意再参与社会交往了。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教师和家长都应该积极鼓励和引导,让孩子明白自己的真正用意,这样孩子才会接受你的建议,才会更容易激发孩子的上进心。

    《少年儿童研究》杂志的主编在创刊的时候,就是以此确定办刊格言的。他说:“教育宝宝的前提是了解宝宝,了解宝宝的前提是尊重宝宝。”并将这两句话作为给关心孩子的家长们的赠言。主编还说,复杂的对象,简单的教育,正是教育困难的重要原因。所谓复杂,是说今日宝宝接受了大量复杂的信息,由于难以消化、难以适应而产生了复杂心态,甚至模糊了与成人的界限;所谓简单,是指当前教育仍在原有的体制内循环,父母由于无法面对“新人类”新世界而显得尴尬,甚至连自己也困惑不已。 如果以简单的教育对待复杂的对象,也必然导致教育无效或失败。若想真正尊重宝宝和了解宝宝,并不容易。

    正如读书一样,世界上的书浩如烟海,其中最难读懂的是“子女”这部无字之书。孩子的不听话,很大程度上是他们不明白家长的意思。做父母的要透过子女的内心世界,读懂他们的每一天、每一年。孩子心里的幸福和快乐是什么,应该由孩子说了算。大人一味地包揽和代替,其实是白费力气。具体说来,大人们要多陪孩子玩一玩,要耐心听孩子讲话,要与老师保持联系,这样才会听得到孩子们的心声,了解到孩子们的感受。

    要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适当地留些空间给他们,让他们的身心有自由舒展的机会,这样他们便可以与大人们彼此理解,才能更好地沟通。

    给父母支招

    1.在孩子面前要学会当听众。在孩子成长的各个年龄段,都需要家长换位思考,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对幼小的孩子来说,他们往往缺乏表达和体验能力,这个时期孩子最有效的宣泄方式是游戏。稍大的孩子产生了独立意识,而同伴交流是比较有效的方法。

    2.应提供更多空间扩大活动渠道。学校和社会应提供包括体育、娱乐在内的更广阔的活动空间。

    3.父母要处处文明行事,不在孩子面前争吵,凡事讲道理,讲平等,让孩子耳濡目染文明的气息。习惯了用命令来要求孩子的家长,既要严格要求孩子,又要尊重孩子;即使孩子很不听话,也不能打孩子,要理解和帮助孩子渡过心理难关。

    4.情商培养很重要,要让孩子体验到家长的诚意。传统教育不重视培养情商,一些学生长期生活在压抑、焦虑的消极情绪中,很少体验到成功和快乐,最终导致了性格的扭曲。所以家长应耐心表达诚意以及关心,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情,让孩子更懂得大人的心,明白大人的意思。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