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弹性的孩子更强大:好妈妈弹性教育40招-做个受欢迎的人——培养孩子的人际弹性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第一节 不要吝惜对别人的赞美

    每个人都喜欢被赞美,因为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与认可。在我们的生活中,一个善于发现别人长处、善于赞扬别人优点的人,绝不会只是单方面地给予和付出,他必然会得到很大的收获。孩子做好一件事情后,会很希望得到大人的表扬,而在看到别的小朋友做好一件事情的时候,却不乐意赞美,甚至可能表现出不屑,因为他们在无形中看出了自己的差距,得不到精神上的满足。

    其实,赞美和欣赏都是一种积极的情绪,相比较于吝惜赞美,学会赞美和欣赏别人是一种潜在的激励自己的动力,有助于自己的进步。同时由于一个人的赞美和欣赏,会让别人获得鼓励,引起别人对此人的好感,更愿意和这个人在一起,形成一种无形的凝聚力。有时候,我们在赞扬别人的同时往往也会激励自己,别人的精神也会感染我们,别人的榜样也会带动我们继续努力,使我们表现得更好。

    有一次,王大仁和父母到叔叔家做客,叔叔一家很热情。婶婶还特意烧了一桌丰盛的菜,来招待王大仁一家。可是婶婶平日里很少下厨,烧菜手艺不怎么样。王大仁的父母面面相觑,不知该说什么好。婶婶也满面通红,坐立不安,还问大家要不要叫点外卖。

    这时,王大仁拿起筷子,津津有味地吃起来,笑眯眯地说:“婶婶烧的菜味道真是很特别啊,我有个同学就爱吃特别的东西,下次也请他来婶婶您家吃饭好吗?”婶婶立刻喜笑颜开,开心地点头,说:“好啊,王大仁真是个好孩子,还记得同学的口味啊。”于是饭桌上大家的话题一转,尴尬的气氛立刻得到了缓解,大家很开心地吃起来。

    王大仁的一句赞美之言,让原本难吃的菜有了特殊的价值。这让原本不知所措的婶婶变得自然起来,缓和了饭桌上的气氛,也让别人觉得王大仁是个聪明而有教养的孩子。可见,赞美有着特别的力量,在人际交往中有着极为重要的调和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说赞美的话是与人交际中必备的技巧。赞美得体,不但能保护面子,给人积极的影响,还能给对方的心灵带来温暖。赞美是个人修养的体现,向别人传递一个真诚的赞美,有着巨大的效力,孩子的赞美也具有同样的影响力。大人要从自身做起,给孩子做积极的示范。

    马斯洛层次理论认为:自尊和自我实现是一个人较高层次的需求,它一般表现为荣誉感和成就感。而荣誉和成就的取得,还需得到社会的认可。赞扬的作用,就是把他人需要的荣誉感和成就感,送到对方手里。当对方的行为得到你真心实意的赞许时,对方看到的是别人对自己努力的认同和肯定。自己渴望别人赞许的愿望在荣誉感和成就感接踵而来时得到满足,能在心理上得到强化和鼓舞,从而更有力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向着自己的目标冲击。

    在现代交际中,适度的赞美对成功做人来说必不可少,因为人们总是喜欢听到赞美。当一个人听到别人的赞美时,通常觉得非常高兴,脸上堆满笑容,口里连说:“哪里,我没那么好。”“你真是很会讲话!”即使事后冷静地回想,明知对方只是赞美,心中还是免不了会沾沾自喜——这是人性的弱点。换句话说,一个人受到别人的夸赞,绝不会觉得厌恶,除非对方说得太过离谱。

    一个人总想客观地了解自己,又想得到他人的认同。如果获得赞美,往往会有种成就感,也往往会对表示赞美的人产生好感。所以,赞美别人时要坦诚,这样,你所说的话,会超越赞美的效果,成为真正夸赞别人的话,听在对方耳中,感受就自然不同。而孩子正处于人际交往技巧的学习阶段,就更应该学会赞美别人。

    给父母支招

    1.学会真诚赞美别人。赞美一定要真诚。如果伙伴把事情搞砸了,你却“不失时机”地赞美他,赞美就变成一种讽刺了。大人要告诉孩子,不真诚的赞美往往会起反作用,不但不会使别人舒畅,反倒会伤害别人,只有真诚赞美别人的人才能真正得到别人的爱。

    2.赞美时要对事不对人。大人教孩子赞美别人时,要特别指出,不能毫无根据地赞美,而是应赞美事情本身,不要只是说:“你真是太好啦!”那毫无意义,会让人莫名其妙。

    3.在表扬时,可以以具体明确的语言、表情称赞对方的行为。大人要在生活中给孩子以榜样示范,赞扬不同的人要采取不同的方式。那么孩子在赞扬同学时,就会用平等、热情、情不自禁的口气,而在赞美长辈时,就会怀着敬佩、尊重、学习的心情。

    4.间接赞美也是一种赞美。大人要教孩子,不仅有口头赞美,更可以以眼神、动作、姿势来赞美和鼓励别人。可以用微笑、惊叹,或是夸张地瞪大眼睛表示对别人能力的倾慕和敬畏。这种方式是容易被对方接纳的。

    5.培养孩子的“美感”。首先要通过孩子的视觉、听觉让孩子感受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家长应不时地用语言向孩子讲述这些“美”的东西,让一种“美”的感受在孩子的大脑中保存下来。随着孩子的生长发育,社会交往不断扩大,生活经验不断积累,应该开始让他对家人和接触的外人的优点进行赞扬,久而久之,这种良好的行为就会成为一种习惯固定下来。

    §§§第二节 关心孩子,但不要过度介入

    大人们总喜欢把孩子的一切给规定好、安排好,生活、人生、目标、道路等各方面,只要是孩子的事,不论大小,家长都要过问,都要介入。这样的妈妈和爸爸,确实是世界上最辛劳的,但最终却可能只有苦劳不见功劳。孩子最后成了一生安分的人,没有自我突破,更别谈社会突破了。

    典型的“严教”家庭的毛病就在于父母权力过大,不注重沟通,小孩逆来顺受,无法跟大人好好交流,大人也无法了解到孩子的真正所需,于是忍无可忍的时候孩子便选择爆发,那时候就会如同火柴燃烧一样,让大人与孩子的关系紧张。要让孩子健康成长,就要让孩子自由成长。管得太多太死,孩子便没了希望。当溺爱、攀比,模式化、格式化把我们的孩子塑造成了如同火柴盒里统一的火柴一般,彼此有着同样“身材”、同样“面孔”之时,孩子也会如同火柴一般没了情感。

    蒙哥马利是个乖巧的男孩,他在学校的时候,是人人都羡慕的“小王子”,他人很聪明,学东西很快。但是人人都知道他的童年很不幸,很痛苦,因为他有个很糟糕的妈妈。她是一位专横跋扈、颐指气使、对孩子们稍感不满即棍棒伺候的“专制女王”。而蒙哥马利也觉得那是一场噩梦,一回到家,蒙哥马利就不是人人羡慕的王子了。

    蒙哥马利的母亲事事都问他:是你打碎了花盆吗?是你把地板弄脏的吗?是你在学校惹事了吧?孩子都闹到家里来了。妈妈责骂他的“关键词”就是“他是坏孩子”,而蒙哥马利在内心想的是:“我不是坏孩子,你是不了解我的。”有一次,顽皮的小蒙哥马利把一只花瓶打碎了,他母亲就尖声吼骂:“除了当炮灰,你将什么也做不成!”但蒙哥马利没有成为炮灰,他喜欢当兵,他的道路是自己选择的。蒙哥马利后来进了封闭的军事学校,远离家乡与母亲的管教,再后来成了伟大的将军。

    二战时,英军最著名的陆军元帅蒙哥马利,因为“阿拉曼战役”和“诺曼底登陆战”而永载史册。

    蒙哥马利有位事事都要过问的母亲,而且这位母亲总认为蒙哥马利是个坏孩子。幸而这位母亲没有为这个她心中的“坏孩子”安排人生道路,当蒙哥马利远离了母亲的过问与介入后,他获得了更为顺畅的人生。

    人本来就是多样性的,教育当然也要多样,“因材施教”就是这个道理。社会上的岗位也是多样化的,需要各种各样有个性、有特点、有特长的人。所以,没有了家长“死管”的介入,或许孩子会更容易跟家长沟通,并找到真正的自己。家长不能一直进行着所谓的“计划教育”,一定要问孩子想要什么,不要事事都由家长来决定。

    著名漫画家蔡志忠的作品曾经风靡全世界,而他还有着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思想。他认为培养一个成功的孩子,首先就是要让孩子快乐地成为自己,可以尽情地选择自己的前途。

    有一次蔡志忠送孩子去上钢琴课。车到了钢琴学校门前,女儿却坐在车上闷闷不乐。蔡志忠一再追问,女儿才告诉他,自己最想学的不是钢琴,而是笛子,但是苦于妈妈的压力,只能选钢琴。

    蔡志忠二话没说,便把车掉了头,还一本正经地告诉女儿,千万不要把内在的自己交给别人,不要用精神上的痛苦来换取物质上的满足,要按照自己的内心去学习和生活。

    后来他女儿就去学了笛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妻子事事关心孩子,连孩子的爱好也干涉,而妈妈不在身边的时候,孩子才说出了自己真正的爱好。蔡志忠则认为孩子的快乐是用钱买不到的,童年也不会重来。虽然4000块钱的钢琴课看起来很贵,但是也不能因此剥夺孩子的自由。如果强迫孩子学习一些她所不喜欢的东西,将会抹杀孩子的学习兴趣,使孩子变得只能听从大人的意愿。这其实是教育最大的失败,也是女儿最大的人生遗憾。

    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这是多么深刻的哲学思想。没有了大人的强制性介入,孩子才会找到自己真正的喜好,完成自己的梦想,忠于自己的心。父母不过是陪孩子走一段人生之路而已。好的教育,是培养孩子好的习惯、好的品格、好的德行,而管得太多太死的家教,往往顾不及品格、品德方面的教育,只是顺从家长的想法。

    给父母支招

    1.父母和孩子要经常有效地沟通。父母应当保护孩子,但也要倾听孩子的想法,给予尊重和理解。要相信孩子有困难以及问题的时候,会首先想到向父母求救。

    2.认识到自己的家庭与别人的家庭存在区别。人与人之间是有区别的,家庭与家庭之间也是有区别的。一些父母爱和别的家庭比较,总觉得人家能做到的事情,自己的家庭也应该做到;人家拥有的东西,自己的家庭也应该拥有。这样比下去,就很难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很难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3.给孩子选择的机会。父母遇到与孩子相关的事情时,要学会和孩子商量,给孩子选择的机会,让他们勇敢地表达出自己想要的。

    4.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选择。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而不是根据父母的兴趣爱好作选择,否则,容易使孩子丧失个性。聪明的父母应该是尊重孩子个性的父母。

    §§§第三节 孩子之间的问题,让孩子自己解决

    担心孩子在外受欺负,是家长们难免的担忧。我们身边总会有一些家长为孩子在幼儿园或学校受欺负的事情而烦恼。确实,孩子受欺负,家长很心疼,却又帮不上忙,也不能特意让孩子去学会打架、报复。有时候,孩子会告诉大人,可是这毕竟是孩子之间的事,大人牵扯进来,就不再是小事了啊!

    相信大多数家长都有过此类切身体验,其中的困惑也油然而生,是教孩子讲理、回避,还是教孩子用拳头说话?可如果孩子个头小、性子弱,打不赢怎么办?家长出面,孩子能赢一辈子吗?其实,孩子的世界和大人的不一样。大人见到孩子受欺负应首先保持冷静,最好的办法是让孩子自己解决,毕竟那是孩子长时间生活的环境,而孩子之间的问题只有孩子自己去解决才能有更好的结果;一味地帮下去,孩子便永远不会“对付”这种事情。

    小果上幼儿园大班了,他性格老实,有时候跟班上的小朋友玩,挨了打也不还手。妈妈为此非常担心,爸爸认为,男孩子之间打打闹闹很正常,要分清楚情况,大部分都是打着玩儿的。如果真打疼了,就要教孩子反抗。一般不用教,孩子也会还手。所以爸爸告诉小果:“我们不先动手打人,但别人先动手,不管是谁你都给我打回来,否则就别在父母面前哭。”

    这天,小果在幼儿园里又和一个孩子发生争执,那个孩子在小果的脸上抓了一道血印子,小果突然愣住了,也没还手。老师见小果伤势有点严重了,便把小果的妈妈叫来了。妈妈看见小果的样子,很是心疼,还说:“我以前不是告诉你了吗,对于经常打人的小朋友,就要躲啊,不跟他玩。”

    小果的爸爸妈妈对于小果“挨打”的事情,有着不同的观点,小果自己在受到“欺负”的时候竟然愣了一下,因为他根本不知道该听妈妈的,还是听爸爸的。其实,受了欺负的小孩,应该学会自己面对。有时孩子之间不知应该怎样表达自己的情绪,可能就发生了肢体冲突,而不是真正的“欺负”。 家长则要保持冷静,因为不了解情况,只会越帮越乱。一般的小事让孩子自己处理,真是严重了就必须告诉老师,也可以告诉孩子怎么样保护自己。但孩子之间的打斗跟成人之间的打斗是有本质区别的,他们的打斗更多的是带有游戏的成分;也正是在打斗的过程中,他们慢慢学会了与周围小朋友该如何交往。

    实际上,随着孩子们相互之间越来越熟悉,“欺负”的事情也会越来越少。对孩子来说,他们也还没有建立起吃亏不吃亏的概念,所谓吃亏不吃亏是大人的想法。他们刚打完架,眼泪一抹,又可以搂抱在一起亲密无间。所以只要保证孩子安全,没有必要把孩子们之间的打斗看得过于严重。在孩子受到“欺负”时,家长的紧张心情可以理解,但也不必非要让孩子争个你赢我输。

    拜伦在阿伯丁上小学时,因跛足很少运动,身体虚胖,走路都困难,所以经常遭到几个同学的嘲笑。

    这天,几个健壮的同学在操场上踢足球,拜伦在旁边出神地观看。一个健壮而顽皮的同学郎司便走过来,看他观看得入神,硬要拉他去踢足球。拜伦不肯,郎司便恶作剧地找来一只竹篮子,强迫拜伦把一只脚放进去,“穿”着这只篮子绕场一圈。当时拜伦真想扑上去打郎司一拳,但他怎么打得过高大健壮的郎司呢?无奈,他只好忍气吞声地把竹篮“穿”在脚上,一瘸一拐地绕操场走起来。同学们都围过来看他走路,并笑得前仰后合,郎司更是开心得双脚在地上跳。

    拜伦受到郎司的当众侮辱,但他并没有将此事告诉家人,而是刻苦参加各项运动,不再因为自己的身体缺陷而拒绝参加运动。

    一年半以后,拜伦的体质明显增强了,手臂上的肌肉也凸了起来,他在球场上,能像三级跳远运动员那样连续不断地飞跑。很多人奇怪他为什么会成了飞人,他说那是因为以前边看别人踢球,也会边在自己的脑海里想着自己该怎样拦截、抢球、射门啊。

    不久,拜伦参加了学校运动会,恰巧在拳击比赛中与郎司相遇。激战相持了很久,最后,拜伦一个勾手拳,击中郎司下巴,把他打倒在台上。在场观众无一不为拜伦的意志、力量和耐力而鼓掌。

    拜伦并没有因为自己受到同学的欺负而找家长哭诉,而是自己找出原因,刻苦锻炼,终于在真正的赛场上战胜了曾经嘲笑自己的人,彻底雪耻。拜伦的故事给了所有的孩子一个有益的启示,那就是要有独立的个性、开朗的性格、宽阔的胸怀、勇敢的意志、压倒一切的气势,并树立探索精神。受欺负时不还手并不是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而是一种积蓄的开始,只有自己勇敢、坚强起来,才会赢得别人的掌声与尊重。

    在孩子很小时,要着重对勇敢和勇气的培养,过分呵护、关心,只会让孩子胆怯和娇气。孩子跌跟头,哭了,让他们自己学会爬起来继续前进。虽然这个过程会痛苦又漫长,但却可以让孩子更自立,更独立。而作为家长,更应该有预见性,对自己的教育方式及孩子的性格要心中有数,不能等孩子被人欺负了才反省。

    给父母支招

    1.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和行事。环境千变万化,家长教育不可能面面俱到。由于在家备受呵护关爱,孩子往往爱说爱笑,也很聪明。可离开家长后,孩子遇到问题便没了依靠。早点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做事,便不会出现孩子不知所措的情况了。

    2.寻求老师帮助。多数情况下,父母不必介入孩子间的纷争。但如果孩子受欺负的事情持续发生,父母可以请老师协助沟通,解决问题。与老师沟通时态度要平和,一味指责老师只会让事情变糟。

    3.面对嘲笑不理睬。有时孩子受到的欺负并非打骂,而是嘲笑。对这种情形,父母可教孩子用严肃的目光盯着别人,并严厉地说:“我不喜欢你这样嘲弄我。希望你以后不要这样。”然后走开,对对方的谩骂不予理睬。

    4.受欺负时要大声呼喊。有的孩子被欺负时,一声不吭,甚至退到墙角,只会哭,这样往往会招来更多的欺负。教他们学会用大声呼喊表示抵抗。一方面,这样能引起旁人注意,寻求别人的帮助;另一方面,也是给欺负者一种警告和示威。

    5.勇于表达个人意愿。在家里要让孩子学会大声说话。很多事情要和孩子商量,让孩子意识到个人价值,知道“我”的主权不容侵犯。

    6.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多鼓励孩子,当孩子有了自信,才会开始自我保护。

    §§§第四节 不要把孩子推向“坏朋友”

    生活中,大人特别害怕自己的孩子交到“坏朋友”,尤其是男孩,他们可能为了追求所谓的“酷”和“刺激”,加入一些“不良团伙”。当然,在这些男孩心目中,他们绝不会认为,他自己所加入的那个集体是“不良团伙”,反倒会觉得他的那些朋友根本不是大人嘴里说的坏孩子。他们对自己很好,也很讲义气,每次在自己受到别人欺负时,他们总是二话不说地去给自己“出头”。 其实,打着友情的旗号去打架,往往是孩子体现英雄情结的常见方式,特别是男孩。所以,孩子会坚决地站在“我们都是好哥们”的立场上,不管大人们说什么都会极力维护。

    这是因为孩子的是非分辨能力并不是很强,或者说,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很差,家长怕孩子跟着学坏。男孩们会认为,朋友之间讲究“义气”和“出手相救”是再正常不过的行为。可是,这并不是一种能够维护朋友之间情意的有效方式。要让孩子明白,朋友之间应该相互帮助,但不能为了朋友混淆了是非。

    爽爽6岁多,从小就很重情,哪个小朋友对自己好,爽爽就对哪个小同伴痴心一片,好吃的好玩的都给他。周末的时候还请同伴在家来玩,总是很怕别人会不搭理自己。

    这天午饭后,爽爽去找同伴玩,结果妈妈从楼下经过,看见爽爽一个人站在太阳下晒着。妈妈刚要去叫爽爽,发现爽爽正在朝一个窗子扔小石子。妈妈很是好奇,好言叫爽爽回家,可是爽爽却说自己的小伙伴被这家的小孩欺负了,要找他讨回公道,可是这个孩子回家了,怎么叫都不出来。妈妈就拉着爽爽的手往家走,让爽爽回家等。爽爽不乐意了,非要在楼下等,还发起脾气来。

    妈妈说:“爽爽啊,那你也不能往人家窗上扔小石头啊,玻璃会被打碎的。”

    爽爽辩解道:“那他还打小朋友呢,我就要打碎他家的窗子。”

    妈妈一下子非常生气,硬是拉着爽爽回家,回家后就骂了爽爽,并警告爽爽以后不准再这样做。爽爽很伤心地哭着说:“我的朋友因为他受伤了,我为什么不能帮我的朋友?他还打人呢,我只是砸了他家的窗户!”

    爽爽听说自己的好朋友被人欺负了,便觉得非常生气,于是就决定给好朋友“报仇”。为了给好朋友“报仇”,爽爽站在太阳底下等着那个“仇人”。由于看不见“仇人”,爽爽就对着“仇人”家的窗子开了火。妈妈骂了爽爽,可爽爽还是觉得自己是能为朋友两肋插刀的“英雄”,并且永远是站在朋友那边的。

    对此,父母们一定要告诉孩子,永远站在朋友那边,并不是正义的英雄行为,只有和“正”在一起的,才能叫“义”,只有伸张正义的行为才能称得上是英雄行为。单纯为了朋友“报仇”而打架,或者是做一些不道德的事情,本身就不是正确的事情,即使打赢了也谈不上“义气”,更不能被称为英雄。要时刻让孩子把“正义”牢记在心里,不能莽撞地因为英雄情结的名义和朋友之间的情面而做出错事和傻事。

    有教育学者指出,幼儿的道德认识很肤浅,对某些道理尚未准确理解,遇事常因概念混淆、经验不足导致行为上的错误。他们常以自己的好恶来评价别人的行为,而不能掌握客观的标准,简单地认为好朋友做的就是对的。因此,要培养幼儿正确的道德行为,应从确立正确的道德认识入手,将教育融于有目的、有计划的多种实践活动之中。

    而在面对这样的孩子时,家长往往会责备孩子身边的“坏”朋友,并警告孩子远离自己的朋友,这会让孩子很反感,更会因为父母对孩子朋友的不认可和诋毁,造成孩子愈加叛逆。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大人最好不要“一刀切”地要求孩子抛弃身边的好朋友。不可否认,这些朋友对孩子的影响的确很大,但朋友也是目前孩子克服内在孤独感的一种强大力量,并能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家长要谨记耐心对孩子讲道理,说明白孰是孰非。

    大人们发现自己的孩子加入了同学间的小圈子时,也不要紧张,可以互相联系起来,互通信息,了解孩子的动向,及时进行干预,减少孩子的不良行为,使他们的圈子改变为“团队”的形式。这样既能维系他们之间的友谊,又可以建构一些新的观念,让他们不断往健康的方向发展,还能让孩子之间相互鼓励,达成积极向上的目标并为之努力。

    给父母支招

    1.学习明辨是非。在孩子与朋友交往的时候,大人们就要有意识地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买一些行为判断方面的幼儿书,让小孩通过书本观察、分析、判断,训练他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

    2.创设情境,树立好榜样。父母和小孩一块玩耍时,可以任意地创设情境,从情境中明辨是非。家长必须注重自己在家中的一言一行,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同时,家长时时处处要有一个正确的判断是非的观念,让孩子在大人的教育中掌握正确的判断事物好坏的标准。家长也不要把自己错误的观念强行施加给孩子,使得孩子丧失自己判断事物的能力,导致孩子将来很难适应社会发展。

    3.在社会这个大熔炉中明辨是非。社会这个大熔炉是最锻炼人的活教材,最能训练小孩对具体的行为进行观察分析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对孩子进行行为判断训练,天长日久,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就能逐步形成。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