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给中国学生的11条忠告-忠告十:做诚信之人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李嘉诚认为,诚信是企业能否向前发展的关键。他说:“在香港还是其他地方做生意,信用最重要。一时的损失将来还是可以赚回来的,但损失了诚信就什么事情也不能做了。”

    “我深刻感受到:资金,它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生命的源泉;诚信则是生命,有时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

    “做生意要以诚待人,不能投机取巧。一生之中,最重要的是诚信。我现在就算再有多十倍的资金也不足应付那多么的生意,而且很多是别人主动找我的,这些都是因为我讲诚信。”

    何谓诚信《说文解字》把信和诚互为解释,信即诚,诚即信。古时候的信息交流没有别的方式,只能凭人带个口信,而传递口信之人必须以实相告,这就是诚或信的本义。“言必信,行必果,诺必诚。”这是中国人与他人、与社会的交往过程中立身处世之本。靠这样一个道德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中国是靠礼义行事的德治国家,言行靠自律与自省。孔子的弟子曾子有句话:“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作为一个有德行而社会有责任心的人,在社会交往中诚信是他的做人的基本原则。与朋友交往要诚信。“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为官从政要“谨而信”,“敬事而信”,“言而有信”。孔子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一个做事做人均无信的人,是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的,因为人们均不齿于那些言而无信的人。所以,孔子说:“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是离不开诚的,诚是信的基础和保证,诚挚待人,才能严守信义。诚信主要内容是既不自欺,亦不欺人,它包含着忠诚于自己和诚实地对待别人的双重意义。宋代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就把“诚”说成是“五常之本,百行之源”。《礼记·大学》中说:“所谓诚其意者,不自欺也。”朱熹也说:“诚者何?不自欺不妄之谓也。”所以对个人而言,诚信就是要真心实意地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存善去恶,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对他人不存诈伪之心,不说假话,不办假事,开诚布公,以诚相待。一个人只有具备既不自欺又不欺人的优良品质,才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我国历史上有很多关于诚信的事例。

    《史记·晋世家》中记载重耳流亡楚国,楚成王厚待之,问重耳:“子即反(返)国,何以报寡人?”重耳说:“即不得已,与君王以兵车会平原广泽,请辟(避)王三舍(九十里)。”后晋楚争霸,矛盾激化,楚将子玉进军击晋师。晋文公守约“避三舍”,退到成濮,始与楚军战,楚军败。晋文公守信的故事在《左传》中也有记载:

    晋文公为周王室平乱有功,周襄王赐其温、原两地,两地之主不服,便起兵伐原,与士大夫约定三日攻下原,到期原不降,文公下令撤军。前往侦察的谍报人员回来说,原快要投降了,有的官员说:“原将降矣,君不如待之。”文公说:“信,国之宝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原人闻之,敬佩文公有信就投降了(《左传·僖公二十五年》)。

    魏晋时期的有个叫卓恕的人,为人笃信,言不食诺。他曾从建业回上虞老家,临行与太傅诸葛有约,某日再来拜会。到了那天,诸葛设宴专等。赴宴的人都认为从会稽到建业相距千里,路途之中很难说不会遇到风波之险,怎能如期。可是,“须臾恕至,一座皆惊。”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对信义身体力行,其治军也是如此,因而得军心,才能以五万兵力抗击魏国二十万大军,使魏主将司马懿畏蜀如虎。他在祁山打败魏军杀其名将张,正是因其能以信治军。张率领雍凉锐卒,潜师密进,直向剑阁。时诸葛亮在祁山,蜀军轮换将士之令已发出,而新来的将兵未到,参佐认为敌军势盛,建议轮换回蜀的将兵权宜再留一月,否则很难抗击来犯敌军。诸葛亮不同意说:“吾统武行师,以大信为本,得原失信,古人所惜;去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鹤望而计日,虽临战难,义所不废。”于是,将应轮换回蜀的将士全部遣返。这种全军去留的都非常感激诸葛亮的守信和关怀,应去者自动要求愿留一战,留者也表示效死击敌,都说:“诸葛公之恩,死犹未报也。”临战之日,莫不拔刃争先,以一当十,大败魏军,杀张(《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注)。

    大家可能都听过说过曾子不失信于小孩子的故事: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天,曾子的妻子要上街,孩子哭闹着也要去,妻子就随口说道:“别哭了,等回来就杀猪给你吃。”过了几个时辰,妻子回来了,孩子高兴地要吃猪肉。妻子却不杀猪了,孩子就大哭起来。这时曾子回来了,问明了情况,马上就动手杀猪。曾子的妻子说:“哄哄小孩子的话,为什么要当真呢?”曾子说:“大人言而无信,小孩子也会这样,长大了就不会守信了。”

    诚信是一个人在社会中的通行证。要拥有诚信的声誉,就要注意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大事要讲诚信;小事也要讲诚信;对亲友要讲诚信,对萍水相逢的人也要讲诚信,对成人要讲诚信,对孩子也要讲诚信。

    然而,诚信并不是没有原则,没有标准。

    真理、正义和公平就是诚信的原则和标准。朱熹说,人与人要约“合义则言,不合义则不言。言义,则其言必可践而行之矣!”这就是说,“轻诺寡信则殆。”在动荡的社会中,人心叵测,因而背信弃义的事也是经常发生。食言而肥的人,所在多有,又如张仪苏秦的故事。又如春秋战国的“盟誓”之风,其无信义可说是朝令夕改,一日三变。因此,“求事”、“要约”、“做人”,信与不信,当看合不合理、合不合义;不合理、义,就如孔子所说:“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轻言寡信,如苍梧浇娶妻而美,让于其兄;尾生笃信,水至不去而死,这种不合理义的迂腐诚信,只能是有害无益,古人已有非义,今人又何足取?

    《论语·颜渊》记载:“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可见,孔子认为治国政,“民信”比之“足食”、“足兵”还重要。因为百姓不信任国家,国家就不可能屹立。这对于个人来说也是这样,如果你不取得人们的信任,是不可能有所作为的。因为得不到人们的信任,就得不到人们的支持和拥护,凭个人的才能是闯不了天下,成不了大事的。

    为何要讲诚信诚信是成大事者的基本做人准则,青年人做人做事,要讲“诚信”二字,培养诚实守信的品格。

    诚是一个人的根本,待人以诚,就是信义为要。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荀子说:“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智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君上为尊矣,不诚则卑。”诚能化万物,也就是所谓的“诚则灵”,相反,心不诚则不灵,行则不通,事则不成。一个心灵的丑恶、为人虚伪的人根本无法取得人们的信任。明人朱舜水说得更直接:“修身处世,一诚之外便无余事。故曰:‘君子诚之为贵。’自天子至庶人,未有舍诚而能行事也;今人奈何欺世盗名矜得计哉?”所以,诚是人之所守,事之所本。只有保证诚信的人,才能获得别人对他的支持。

    诚信是为人处世的根本。“信、智、勇”更是人自立于社会的三个条件,诚信是摆在第一位的。“信”是一个会意字,“人”、“言”合体。“言必信,行必果,诺必诚。”这是人与人、与社会的交往过程中的立身处世之本。

    人无信不立,市场经济更是如此。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维系社会经济联系的政府信用逐步向伞业信用和个人信用转变,市场经济开始向更高一级的信用经济迈进。

    诚信是进入市场的通行证。诚实守信日积月累就能够形成良好的信誉,就会在社会交往和商品交换中处于有利地位。信誉不仅是一个人、一个企业的无形财富,也是一个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无形财富。这种无形财富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甚至比有形资产更为珍贵。没有钱,可以融资,而诚信是无法借到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没有诚信最终只有死路—条。

    诚实守信,是现代文明的重要基础和标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众多企业成为市场主体,企业之间的横向联系成为最基本的经济关系,这种横向联系以契约和信用规范着企业和人们的行为。没有诚信,就没有秩序,市场经济也就不能健康发展了。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市场经济强调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若一方丧失了信用,那么这种价值规律就遭到了破坏。因此,没有信用,就没有市场。

    诚信也是衡量市场成熟度的重要指标。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一般都有严格的制度来维持诚信。例如,法国不仅有一套完整的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规,而且还在财政部设立“竞争、消费和反舞弊总局”,专事反欺诈、反暴利、维护诚信的原则,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工作。美国法律严格规定,企业会因欺骗诈骗情节轻重而区分。

    业界在这种法制环境中均奉诚信为神圣至上的经营理念。大部分企业严守着诚信的原则,因为他们明白,良好的诚信心是搏击市场的重要基础,丢掉诚信心无异于自取灭亡。

    现在,诚实守信正在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最重要的守则。缺乏诚信,结果只能是事业失败。只有靠诚信,努力奋斗,才有可能走上成功的道路。我们只有讲诚信,才能建立起正常的生活和经济秩序。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也只有诚实守信,无欺无诈,才能互相信任,和谐共存。

    诚信不仅是社会每个人所应遵从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而且也是处理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诚信待人才能感动他人,而说话不算数,处处欺骗别人,就算是在家门口也寸步难行。

    诚信会使我们内心坦然,而说谎、虚假、欺瞒,则会折磨你的良心,让你的心境处在一种灰暗、忐忑不安、时刻紧张的状态中。这种自我折磨正是不诚实的必然结果。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死因在很长时间里都让人费解。人们只知道,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年迈的马克·吐温独自在大雪中站了3个小时,结果得了严重的肺炎,不幸去世。可是,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后来人们从马克·吐温留下的文字中,找到了答案。

    原来,马克·吐温曾经有过一个痛苦的心理经历。一次,他的夫人外出,临走时再三叮嘱他照管好出世还不到四个月的婴儿。马克·吐温连声答应。他把盛放孩子的摇篮推到走廊里,自己坐在一张摇椅上看书,以便就近照料。当时正值冬天,室外气温低到零下19度。由于阅读入神,这位大作家忘掉了周围的一切,甚至连孩子的哭声也没有听到。当他放下书时,才突然想起还睡在走廊里。他慌忙去看,发现摇篮中的孩子早把被子踢在一边,已经冻得奄奄一息了。当他的妻子回来后,马克·吐温没敢说出真相,怕妻子责怪和懊恨。他的妻子只当孩子受了风寒。后来,这孩子死了。夫妇俩为此悲痛欲绝。马克·吐温深感自己没有尽到做父亲的责任,内疚万分。但他也一直没有说出真情,怕妻子受到更大打击。他一直隐瞒着事实,直到妻子去世之后,他才在自传中陈述了这件使他抱憾终生的往事,并且以在大雪中受冻惩罚自己。

    马克·吐温没敢对妻子讲真话,固然有可以理解的原因,但隐瞒事实却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内心痛苦。马克·吐温不愧是个诚实的人,在妻子去世后,便勇敢地公开了事实,他不求人们的宽恕,也不躲避这样做可能带来的谴责或指控,他惟一要求的是良心的安宁。

    只有诚信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和支持。历史事实都反复证明,凡得人信任的就可能成事,春秋时的齐桓公能成霸业,守信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齐桓公小白,是春秋时齐国国君,他是春秋时第一个霸主。他曾多次令诸侯订立盟约,即使订立了不利于己的盟约,他也能遵守,因而树威于诸候,故诸候都拥护他为霸主,听从其约束。

    小白是齐襄公弟,襄公被杀死,他从莒回国取得政权,任用管仲进行改革,国力富细,以“尊王攘夷”相号召,争为霸主。他起兵伐鲁。当鲁国将败之时,鲁庄公请献遂邑求和,桓公同意,与鲁会盟于柯。鲁将盟时,曹沫以匕首劫桓公于坛上,说:“反鲁之侵地!”桓公不得已答应了,于是曹沫便回到鲁臣的坐位。桓公后悔,想不归还占据的鲁地并杀掉曹沫,管仲说:“夫劫许之而倍信杀之,愈一小快耳,而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授,不可。”于是,桓公将侵占的鲁地归还鲁国。诸侯听到这事,认为桓公言而有信,能遵守盟约,都愿意归附齐国。后来诸侯与桓公会盟于甄,桓公成为天下霸主。

    查尔斯·克拉克先生说:

    “很多人能成大事靠的就是获得他人的信任。但到今天仍然有许多商人对于获得他人的信任一事漫不经心、不以为然,不肯在这一方面花些心血和精力。这种人肯定不会长久地发达,用不了多久就要失败。我奉劝想在商业上有所作为的青年人:你应该随时随地去加强你的信用。

    任何一个青年人在刚入社会做事时,绝对不会无缘无故立即得到别人的信任。他必须发挥出所有的力量,在财力上建立坚固的基础,在事业上获得发展、取得成就。然后,他那优良的品行、美好的人格总会被人发现,总会使人对他产生完全的信任,他也必定能走上成大事者之路。社会交往中,人们最注意的不是那个成大事者的生意是否兴隆,进账是否多;他们最注意的往往就是那个人是否还在不断进步,他的品格是否端正,信用是否良好,以及他创业成大事的历史、他的奋斗差别过程。”

    诚信的回报诚信,不仅是做人的准则,也是处世的原则和方法。青年人要以诚信的态度处世,养成诚信的为人与习惯,处世以“信”为原则,讲信义、重信义,这样的人才会为世人所接受,也才会在危难之时获得帮助,从而走向成功。

    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人们为了所谓的成功,不惜挖空心思,甚至坑蒙拐骗、不择手段。对此类做法,李嘉诚颇为反感,他说:“我决不同意为了成功而不择手段,如果这样,即使侥幸略有所得,也必然不能长久。正如俗语所说,‘刻薄成家,理无久享’。”

    在李嘉诚刚开始生产塑胶花时,曾有一个外商希望大量订货。为了确信李嘉诚有供货能力,外商提出须有富裕的厂家做担保。找谁担保呢?担保不必借钱给被担保人,但必须承担一切风险。被担保人一旦无法履行合同,或者丧失偿还债务能力,风险就落到了担保人头上。李嘉诚白手起家,没有背景,他跑了几天,磨破了嘴皮子,也没有人愿意为他做担保,无奈之下,李嘉诚只得对外商如实相告。他的诚实感动了对方,外商对他说:“从您坦白之言可以看出,您是一位诚实君子。诚信乃做人之道,亦是经营之本,不必用其它厂商做保了,现在我们就签合约吧。”没想到李嘉诚却拒绝了对方的好意。出乎意料的是,外商决定,即使冒再大的风险,他也要与这位具有罕见诚实品德的人合作一把,李嘉诚值得他破一回例。

    诚信不可以金钱估量的,是生存和发展的法宝。经过这次本无希望,但最终如愿以偿的合作,李嘉诚对此笃信不移。

    李嘉诚创业初期也曾有过严重失误。那时,李嘉诚因资金不足无法雇到技术熟练的工人,迫不得已,他只好把一些只经过简单培训的工人当作熟练工使用,结果产品的质量极为粗劣,很多客户前来退货,要求赔偿。原料商闻讯也扬言停止供应原料,银行这时也派人来催还货款。李嘉诚的塑胶厂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身处四面楚歌之中,焦头烂额的李嘉诚不得不一一拜访银行、原料商、客户,负荆请罪,希望求得原谅。正是因为李嘉诚一贯诚信,口碑极好,人们才宽容的接受了他的道歉,大度的原谅了他的过错。李嘉诚有惊无险的渡过了这次难关。

    李嘉诚主张诚信经商,反对投机取巧。是自己的钱,一分也要赚,不是自己的,送到门口也不会要。李嘉诚庄严宣告:“我的金钱,我赚的每一毛钱都可以公开,也就是说,我赚的钱绝不是不明不白的。”

    在香港这个鱼龙混杂的竞争社会,巧取豪夺而致富的人肯定不会太少。金钱的多寡并非衡量一个人价值的惟一标准。

    能像李嘉诚这样完完全全、清清白白赚钱的,商界中堪称楷模。

    由于李嘉诚在塑胶业的实力及声誉,他被推选为香港潮联塑胶制造业商会主席。

    在此任上,李嘉诚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至今为香港商界传作佳话。

    那是1973年,石油危机波及香港。香港的塑胶原料全部依赖进口。香港的入口商趁机垄断价格,将价格炒到厂家难以接受的高位。年初的每磅塑胶原料是6角5仙(分)港币,秋后竟暴涨到每磅4—5港元。不少厂家被迫停产,濒临倒闭。

    李嘉诚其时的经营重心已转移到地产上,这场塑胶原料危机,对他影响不大。况且,长江公司本身有充足的原料库存。

    但李嘉诚毫不犹豫地挂帅救业。在他倡议和牵头下,数百家塑胶厂家入股组建了联合塑胶原料公司。

    原先单个塑胶厂家因为购货量太小无法直接由国外进口塑胶原料,现在由联合塑胶原料公司出面,需求量比入口商还大,因此直接交易。所购进的原料,按实价分配给股东厂家。在厂家的联盟面前,入口商的垄断不攻自破。

    笼罩全港塑胶业两年之久的原料危机,一下子就被化解了。

    李嘉诚在这次救业大行动中,还将长江公司的1243万磅原料,以低于市价一半的价格救援停工待料的会员厂家。直接购入国外出口商的原料后,他又把长江本身的配额——20万磅,以原价转让给需量大的厂家。在这次原料危机之中,得到李嘉诚帮助的厂家达几百家之多。

    李嘉诚被称为香港塑胶业的“救世主”。

    俗话说,患难见真情。佛家更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李嘉诚救人危难的义举,为他树立起崇高的商业形象,他的信誉与声望如日中天。信誉和声望无疑又会回馈他无尽的生意和财富。

    诚信是无价的,是人际关系及商业行为中的至上的原则。没有了诚信,人们再也不会相信你;没有了诚信,社会也会抛弃你!诚信是金的格言,是人生永远绩优股,诚信会带来巨大的回报。

    诚信可能会损失一些眼前的利益,但它也必将为长远带来丰厚的回报。湖南首富吴志剑的成功就印证了这个真理。1985年夏末,吴志剑怀揣800元钱,带着7个弟兄到深圳闯世界。一次意外的机会,吴志剑承包华东商场。他带领着弟兄们奉行诚信的原则,很快赢得了顾客。仅3个月,就替业主还清了8万元货款,比合同规定的提前了9个月。半年后,净赚了17万元。

    承包华东商场后,吴志剑做的第一笔较大的生意是经营电冰箱,销往东北的哈尔滨和大庆等地。产品销出后不久,有的顾客反馈说噪音太大,制冷效果不理想。吴志剑和7个弟兄一起研究这个问题。根据合同规定的,对方已经验货,责任就该自负,吴志剑他们没有责任。但是吴志剑认为:对顾客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自古经商讲的就是信誉,咱们不能玩那个文字游戏,应该对顾客负责。吴志剑决定全部给予退换。这一次就退换了17台,华东商场损失了上万元。

    事情不是就这样结束了。诚信得到了回报,顾客给《深圳特区报》发来了感谢信。报社以“春风路上春风吹”为题作了报道。这个报道不仅提高了市场的信誉,而且飘洋过海,被一位港商看到。这位港商慕名而来,一次就与吴志剑签订了一万台日立冰箱的合同,并且在合同上规定了“先销货,后付款”。吴志剑在这笔生意中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此后不久,吴志剑又与日商签订了15万美元的活文蛤的合同。运送活文蛤的货轮因遭遇台风而未能按期到达,因时间的拖延而使活文蛤大半死亡。吴志剑二话没说,马上组织力量收购活文蛤,而且高出原来价格的部分均由自己承担。吴志剑的这种行为使日商大有感触,日商把他们在中国1000万美元的订货业务全都委托给了吴志剑。吴志剑的诚信得到了巨额回报,成为商界争相效仿的楷模。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时隔9年,2003年4月18日,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判昔日的《福布斯》富豪,深圳政华集团总裁吴志剑因犯合同诈骗罪,伪造国家机关证件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7年。

    这巨大的反差正是因为吴志剑由诚信的身体力行者变成了诚信的践踏者。

    人人都愿意与诚信的人合作。有一个美国孩子,他父亲早逝,并留下了一堆债务。从法律上讲,欠债人已去,把他的遗产拍卖分掉,即使不够抵债也就算了。但这个孩子一一拜访债主,希望他们宽限一段时间,并保证他会把父亲留下的债务分文不少地还掉。后来这个孩子竟然历20年之功,把父亲留下的债务,连本带息,分文不落地全还了。周围的人都非常感动,觉得他是一个可靠之人,也就都非常愿意和他做生意。结果这个孩子不仅博得了别人的合作,还赢得了他人的尊敬。

    一个成功的人,不管他从事的是何种行业,往往首先应该是讲诚信的人。作为一个成功商人的胡雪岩,更是深谙。

    胡雪岩是晚清时期富可敌国,名震天下的商业领袖。他经常讲:“做人无非讲个信义”,无信不足以立,做人与做事本质上是相通的。诚实守信在他的生意经营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胡雪岩在创办胡庆余堂国药号时,曾亲自制作了一块“戒欺”匾,上写道:“凡百贸易均着不得欺字。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余存心济世,不以劣品弋取厚利,惟愿诸君心余之心,采办务真,修制务精,不至欺予以欺世人,是则造福冥冥,谓诸君之善为余谋也可,谓诸君之善自为谋也亦可。”胡雪岩认为,制药“修合虽无人见,诚心自有天知”,体现出一定的道德自觉。

    药店开张之日,胡雪岩亲自去站柜台。当顾客对药品微露不满时,胡雪岩立即笑脸道歉,收回原药,并承诺两天内赶制好药调换。他还在店堂内放置了一只大香炉,终年香烟缭绕。碰上题客拿着不满意的药前来交涉,胡雪岩总是告诫下属,不要和顾客争吵,凡是顾客认为不满意的药品,一律投入香炉焚之,并给另配新药。

    胡庆余堂生产的花露,在顾客中享有较高声誉,每年销量都很可观。为满足需求,每年都大量生产,一般总是当年卖不完。如存放到下一年再卖也是可以的,但药效和香气都稍为逊色。为了对顾客负责,胡庆余堂严格规定:凡当年卖不完的花露,一过夏天,就全部倒掉。

    中成药的主要原料是天然的动、植、矿物,品种繁多,分布极广,属性复杂,甚至对产地也有特殊要求;仅典籍所载已达3000多种,其真伪优劣直接影响质量,往往事后极难分辨。胡雪岩派人去各地专门采购各类药材,“坐庄办货”,就在货源处进行检验。不仅贵重药材如此,即使是桔皮,尽管浙江又多又便宜,但因药性不够理想,也要远去广东采购陈三年的“陈皮”。凡采购的药材,均由指定的“进货阿大”把关验收。

    胡庆余堂的道德自觉,一直延续到今天。近几年来,不事张扬的胡庆余堂,实现利润每年以近乎100%的速度增长,发展势头十分强劲。“北有同仁堂,南有庆余堂”,胡庆余堂国药之所以与同仁堂齐名,之所以百年仍存,诚信经营乃为根本所在。

    诚信就是金钱,而且比金钱更重要。真正的商人懂得,偷奸耍滑只能蒙混一时,却无法长久盈利。

    失信的代价诚信会带来丰厚的馈赠,失去诚信就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大家一定都听说过“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据《史记·周本纪》记载:褒国送一美女褒姒给周幽王,幽王宠爱异常。褒姒生子伯服,幽王便废申后和太子宜臼,立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褒姒虽得幽王宠爱,贵为皇后,却从来未见她笑过。幽王虽觉得褒姒很美,但如果笑了不是更媚人吗,便千方百计引她笑,但是徒劳。于是他异想天开地想出了一个办法,即举烽火:烽火是为了保障国家安全在边界设的,这是报警的烟火,如敌人在夜里入侵点柴火,敌人在白天来侵就燃干狼粪放烟,而且是一处接一处,一直点燃传到远方。诸侯看见烟火,就立即赶来救援。于是周王便带褒姒到骊山去玩,并下令点起烽火,各路诸侯立即率兵急如星火赶到,褒姒看见千军万马从四面八方前来,乐得开口笑了。褒姒笑了,诸侯却白白跑了一趟,怏怏而返。幽王为了欣赏褒姒笑的媚态,屡次点起烽火,诸侯上了一次当失望,第二次就怨恨,第三次就不来了。这时敌人真的入侵了,这是申后的父亲申侯恨幽王废了皇后和太子,便发动缯国和西夷犬戎起兵攻打幽王。幽王势孤,无兵救援,被杀于骊山下。敌人俘虏褒姒,将周王室钱财宝物掳掠一空。西周灭亡。

    周幽王为了博得美人一笑,竟不惜以国家安全开玩笑,失信于诸侯,落得个国破家亡的下场,这是咎由自取。还有一个关于失去诚信因而付出惨痛代价的故事,叫《瓜代有期》。说的是春秋时期,齐襄公为了帮助卫侯朔回国复位,约会宋、鲁、陈、蔡四国出兵攻打卫国。周王派兵救卫,被打败。齐襄公怕周公问罪,就派大夫连称为将军,管至父当副将,带兵去守卫蔡丘,以防备周兵打来。

    两位将军临走时小心地问:“守卫边疆的任务很艰苦,我们不敢推辞,但什么时候可以期满调回呢?”这时齐襄公正在吃瓜,随口就说:“现在是瓜熟的季节,等明年这个时候,我就派人来代替你们好了。”

    一年过去了,两位将军在边疆吃到了新瓜,想起了齐襄公的许诺,就打发人回京城探听消息。探听的人回报说齐襄王已出去一个月了,还没有回京,当然调他们回京的事也就没有影了。连称知道齐襄公并未把这件事放在心上,非常生气,想去杀掉他。管至父建议说不如先向齐襄公献上新瓜,提醒他应该派人来代替他们了。不料齐襄公听说他们请求调回,反而大发雷霆:“派人去代替你们,要由我说了算,怎么可以请求呢?再等瓜熟一次好了。”两位将军到此再也忍耐不住了,带着愤怒的守边将士打回京城,杀掉了齐襄公,另立了一位新国君。

    瓜代无期命有期,齐襄公失信于臣下,落了个身首异处的下场。所以孔子反复告诫为政者要“敬事而信”、“谨而信”,万万不可失信。

    2003年4月18日,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庄严宣判:“深圳政华集团总裁吴志剑因犯合同诈骗罪、伪造国家机关证件罪,数罪并举,决定判处有期徒刑17年……”

    是什么使昔日才华横溢的“商业天才”一步步堕落为国法难容的阶下囚?在这个过程中,丧失诚信为吴志剑开启了地狱之门。你曾经想过所谓无伤大雅的谎言的害处吗?这个世界上没有无关紧要的谎言。任何的谎言都会有损失你的诚信形象。

    古波斯诗人萨迪说:“讲假话犹如用刀伤人,尽管伤口可以治愈,但伤疤却永远不会消失。”他还说:“宁可因为真话负罪,不可靠了假话开脱。”

    萨迪的话说得很耐人寻味。说谎或说假话,常被一些人视为“聪明”的处世之道。他们为了掩饰自己的过错或推脱责任而说谎,或者为了谋取个人利益而骗人。他们自以为得计,或暂时得逞,但假的就是假的,谎言早晚有被揭穿的一天,那时他们将因自己的不老实而失去他人的信任。谎言在被骗者心头留下的伤疤是很难消失的。我们都知道那个说“狼来了”的故事,他可以一次再次地骗人,但当狼真的来了时,却没有人再相信他了,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羊被狼叼走。

    说谎或说假话,其实是一桩很累人的事。一位哲人说得好:

    “一旦撒了一次谎,就需要有很好的记忆全力把它记住。”

    撒了谎,就要设法“圆谎”,而谎话总是漏洞百出的。为了圆一个小谎,就要说一个更大的谎。谎言就是这样把撒谎者—步步逼上了不归之路。其实很多骗子就是这样从小骗变为大骗、巨骗的,最终落得个触犯法律、身败名裂的下场。著名的宗教改革者马丁·路德一针见血地说:“谎言就像雪团,它会越滚越大。”而这无法控制的雪团只会毁掉说谎者。

    靠说谎取巧者常担心谎言被人戳穿,靠行诈牟利者要提防诈术被人识破,心术不正的人往往因此而食不甘味、寝不安眠。综观世事可知,欺诈并非处世久计。美国前总统林肯说得好:“你能在所有的时候欺骗某些人,也能在某些时候欺骗所有的人,但你不能在所有的时候欺骗所有的人。”欺诈之术迟早会被人识破,而一旦他的真实嘴脸暴露出来,则上下左右的人必将他低看一等。

    我曾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个人在火车上坐下后,把自己的包裹和行李放在了旁边的座位上。后来,车上人越来越多,车厢越来越拥挤。这时,有一位先生问他旁边的座位是否有人。他说:“有人。那人刚刚去了吸烟车厢,他一会儿就回来。你看,这些东西就是他的。”但这位先生怀疑他所说的话,就说:“好吧,我坐在这儿等他回来。”于是,这位先生把行李和包裹拿下来,放在了地板上和行李架上。这个人怒目而视,却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不久,这个人到站了,他开始收拾自己的东西。但那位先生说:“对不起,你说过这些行李是一个在吸烟车厢的人的。我有义务保护这些行李不被你拿走,因为你说这些行李不是你的。”这个人发怒了,他开始骂人,却不敢去碰那些行李。乘务员被叫来了,他听了这两个人的话后说:“那好吧。我来掌管这些行李,我会把它放到车站。如果没有人认领,那就是你的。”乘务员对着那个为了占座位而否认自己行李的人说。在乘客们的哄笑声和鼓掌声中,这个人没带行李就灰溜溜地下了车。他刚下车,火车就开动了。第二天,他拿到了自己的行李。为了霸占一个不属于他的座位,他撒谎了,为此受到了惩罚。

    生活中,有的人总把自己看做“智多星”,把别人看成“糊涂蛋”,动不动就对别人用心计、耍手腕,把自己所拥有的那点小聪明发挥到极致。他们或以谎言取巧,或以诈术牟利,以致在生活中成为别人厌恶的对象。

    丧失诚信的代价是不可估量的。没有了诚信,人们再也不会相信你,没有了诚信,社会也会抛弃你!

    如果一个人声誉损坏了,还有什么方法能够弥补呢?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一个人如果连他自己的品格都不要了,人生还有什么价值呢?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