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的震撼:揭秘中国地震预报-新一轮地震活跃期来势凶猛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战栗的冰山再度血染

    新一轮地震活跃期来势凶猛:2008年3月21日和10月5日在新疆的于田、乌恰先后发生了7.3级、6.8级地震,紧接着在西藏当雄又发生了6.6级地震。

    痉挛的冰山在战栗,边塞沙场再度染血!

    昆仑山、天山、阿尔泰山,在新生代喜马拉雅山构造运动中,迅速抬升成为地球上最年轻的山脉,架构了新疆“三山夹两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的整体地貌。

    据记载,从1985年至2008年,新疆发生6级以上地震达17次之多。

    1997年1月21日9时,位于天山南麓西段的伽师县境内发生6.4级地震,仅仅一分钟过后,又来了一次6.3级地震——鲜见的“双震”!这次“双震”是在猝不及防的情况下突然发生。地震造成12人死亡,52人受伤,受灾面积达4000多平方公里,受灾人口近24万人……

    新疆地震局地震遥测台网准确记录到了这次“双震”。局长朱令人确信手下这支队伍的强干。19个强震观测台、42个基层台站和1个无线遥测台网,覆盖了北起阿勒泰、南到和田、东至巴坤、西至乌恰的天山南北大部分地区。他们曾先后12次对新疆境内的中强地震作出不同程度的短临预报,都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减灾实效。

    “亡羊补牢,未为迟也。”在朱令人主持下,分析预报室副主任杨马陵组织专家对各台站报上来的震情资料进行分析判断。

    喀什、巴楚台站的震情资料不断传来,会商三天三夜完成了400多次余震的分析。1月22日结论出来:“未来一周内伽师仍有发生5.5级地震的可能。”并将此意见上报国家地震局。

    一周后的1月29日,伽师震区发生5.1级地震。

    2月19日(农历正月十三),他们又判定:“伽师震区月底发生5级强余震的可能性较大。”并再次将此意见上报国家地震局。

    两天过后,“临震指标”终于出现。叫响天山南北的巴楚台,杜文平和妻子陈爱萍于2月21日(正月十五)17时45分打电话报告:“从今天凌晨零时至现在只出现过两次1.2级小震,平静时间已将近18小时……”分析预报室主任王海涛接到报告后,马上向喀什台打电话了解,得到相同信息,两台相互印证,前兆异常确凿无疑。

    王海涛立即报告朱令人。凭借职业的敏感和诸多震例经验,朱令人仿佛又看到了地下能量的积累和日益逼近的危险,而危险点可能就在两三天之内,他当即召开紧急会商。

    时任副局长张云峰、吐尼亚孜·沙吾提和专家们都赶来了,大家一致认为,这一异常不可忽视。

    王海涛运用自己的导师、国家地震局尹祥础教授的“加卸载响应比”的方法,对未来震情进行计算和预测,其结果与巴楚、喀什台发现的异常吻合。此法是尹祥础在“八五”攻关时创立的一种新的地震预报理论,它利用月亮“朔”(农历初一)、“望”(农历十五)时引发的地球固体潮汐作为加载与卸载的手段,以地球对加载与卸载响应的差异(比值)来定量某一地区地壳的稳定程度。他将此法的正常值设定为“1”,凡大于“1”者则为异常,这种异常曾多次被一些地震所“响应”,因此被定名为“加卸载响应比”。王海涛通过此法进行运算,发现两台反应异常的比值已高达“3”以上;再加之当天(2月21日)适值正月十五,正当“望月”时,月球对地球的引力呈现最高值。有谚语曰:“一根稻草压垮一头骆驼”;又曰:“四两拨千斤”。也就是说,当地球内部能量积累到欲将破裂之时,任何一点外力作用都有可能导致由量变到质变的“一触即发”的突破,地震也就发生了。

    紧急会商于2月21日18时40分正式作出“伽师震区2-3天可能发生5级强余震”的临震预报。传真文件当即草就,经朱令人签字后,很快传往北京国家地震局和伽师县政府。

    当晚20时,国家地震局预测预防司打电话给新疆局,转达国家地震局局长陈章立的关注。伽师县政府接到传真后,立即中断了以部署春耕和植棉为内容的三级干部会议,指令各乡、镇领导立即驱车回乡动员群众从危房中搬出。

    果然,临震预报发出3个小时之后,预期中的5级强余震在22时29分发生了。

    然而,朱令人和同事们喘息未定,又一次6级地震在伽师老震区发生。尽管他们事先有所察觉,并于2月28日电告伽师县政府仍有发生强余震的可能,告诫震区群众切不可进住危房,但地震时仍造成1人死亡、6人受伤,一些民房和县城建筑物受到破坏。

    伽师怎么了?地震没完没了啦?从1月21日开始,6级以上地震已达3次。参照类似地震序列,伽师地震的类型显然不是“双震”,而应是“群震”。

    3月31日会商,他们作出了为期三个月的短临预报:“4月1日至7月1日,乌恰—伽师地区可能发生6级以上地震。”

    北京复兴路63号。国家地震局与各省市自治区地震局之间的计算机传输系统已经联网。各省市自治区地震局例行的周会商每星期三举行,国家地震局例行的周会商每星期四举行,其会商意见在会后都迅速上网供对方“翻阅”,可谓“千里之遥,咫尺之间”。

    1997年3月13日,星期四,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例行的周会商形成的预报意见通过电脑很快传到了新疆地震局:“伽师震区可能发生5-6级乃至6级左右地震,应注意3月20日-4月13日这个时段。”

    国家地震局的专家们作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是:近年来欧亚大陆地震已经呈现出明显的自西向东发展的趋势,进入1997年以来,2月4日土库曼斯坦南部发生7.3级地震、6次5级以上地震的伽师,这一信号显示着大震危险正日益逼近中国的西北大门新疆。

    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在3月13日的会商中又发现:2月28日出现全国范围的地磁低点异常。当把低点位移图投影在银幕上时,专家们震惊了:一条与北纬39度线复合的地磁分界线,正把欧亚大陆板块分裂成南北两区,恰恰历史上和新近发生在西部邻国的大地震就在这一纬度的分界线沿线上,并自西向东延伸。而这一危险的分界线又恰恰通过伽师!

    于是,他们根据以往震中地磁低点位移与发震时间的关系,迅即对发震危险时段预测。

    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一室主任丁鉴海,在唐山大地震发生之前,也曾以“地磁低点位移法”预报华北北部有地震发生,时间为7月31日左右3天。这一预报虽未确指唐山,但实际包括了唐山在内。唐山大地震因类型殊异,震前意见纷纷,再加之此法当时预测大震震例少,经验不足,尚未得到深入验证,其预报意见最终未被采纳,但事后证明它对发震时间的预测较为准确。如今,这一方法再次被用到伽师地震的预测中。

    也就在丁鉴海、郑大林等专家密切注视着伽师这个分布在北纬39度线上的震发点时,4月3日和4日,他们相继收到了黄湘宁、李均之、任振球三位专家和分析预报中心分管新疆地震监测的副研究员陈荣华分别报来的预报卡。两张预报卡填写的发震地点不约而同地指出“北纬38.7度”、“北纬39.5度”的乌恰至伽师一线;震级为“7级至7.5级”、“6.5级至6.9级”;时间在“4月7日±3天”、“4月5日至5月4日”。

    朱令人多日来难以入眠。收到北京发来的预报意见时,新疆地震局也已进入临震状态。朱令人深知,伽师5级6级地震频发之后,这个被圈在北纬39度线上的诡秘点,究竟还隐藏着怎样的玄机?未来地震既不可漏报又不可虚报。伽师震区正值紧张的春播植棉,伽师县政府提出的口号是要把地震损失从棉花丰产中夺回来,所以不可轻易惊动当地父老乡亲,他们已被频发的地震害苦啦!

    这是地震科学家们常有的两难心境。

    4月5日,朱令人主持紧急会商,当晚19时35分作出了“4月6日-12日伽师震区将再次发生5-6级地震”的临震预报意见呈报国家地震局,并当场拟好了给伽师县人民政府的电传文件。

    这份电传文件被放在电传机前迟迟不曾发出。不到万不得已他们不愿提前惊动伽师县政府。他们站在地震仪前等待着,直到地震仪滚筒上再次显示异常,才果断发出预报。此时已是19时45分。

    时针渐渐指向零点,进入4月6日凌晨。这正是他们作出临震预报的危险时段的开始。

    果然,清晨7时46分,伽师发生6.3级地震;12时36分又发生6.4级地震。

    伽师再次遭到重创。由于震前有明确的临震预报,震区无一人死亡。国家地震局、新疆自治区人民政府高度评价这次临震预报的成功和显著的减灾实效。

    至此,伽师地区6级以上地震已达5次之多,再次印证“群震”的判断。

    4月13日5.5级地震预报成功;

    4月16日6.3级地震预报成功;

    遗憾的是,4月11日的6.6级地震,本来已作出汇报,并电告了伽师县政府,但发出预报仅半小时后,地震突然发生。伽师县政府措手不及,造成9人死亡和经济损失。

    每当谈及这次地震,朱令人总是叹息不已:“晚了,可惜这次预报晚了!”

    2.诡秘的北纬39°线

    2006年10月,笔者一行探访神奇的新疆。越野吉普车穿越天山,穿越沙漠戈壁,在塔里木盆地西南边缘的乌恰、伽师、喀什一线匆匆穿行。

    笔者在一张世界地图上寻觅,愕然发现:自己奔来跑去竟没有摆脱那条诡秘的北纬39°线!1985年8月23日乌恰发生的7.4级地震,1997年伊始伽师发生的一连串6级以上的群震,2003年2月24日伽师再次发生的6.8级地震,还有2005年2月15日乌什发生的6.3级地震……这些地震都发生在北纬39°线附近。

    笔者也曾多次听地震工作者说过,北纬39°线,是一条神秘诡谲犹如百慕大三角的恐怖线。它还是一条人类文明的黄金线:万里长城、丝绸之路、埃及金字塔等著名遗址和标志性建筑都在这条纬度线上。历史上许多著名而惨烈的大地震都在北纬39°线以及邻近这一纬度上:美国旧金山大地震;葡萄牙里斯本大地震;意大利波坦察大地震;日本十胜近海大地震;中国海城大地震;中国唐山大地震;2001年11月14日中国昆仑山口发生的8.1级大地震;2003年12月26日伊朗巴姆古城发生的7.0级地震……

    啊,人们不禁会问:大地震为何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在这条线上频频发生?那么,北京呢?

    专家会坦率告诉你:北京也恰恰处在这条“恐怖”线上。

    这条线,早已被全世界的地震学家们醒目地标注下来,期待有一天能够破解。

    6500万年前,是地球史的新生代。地球上的海陆分布还是另一种样子:中国和印度之间隔着广阔无边的古地中海,土耳其和波斯是这片海中的岛屿,这些陆块尚未与欧亚古陆连接;红海尚未形成,古阿拉伯半岛是古非洲的一角;南美洲和北美洲还在大西洋的西端遥遥相望。

    新生代蓬蓬勃勃地开始后,地球表面上的各个陆块进行着轰轰烈烈的升降、漂移和连接:印度板块与亚洲大陆结合了;阿拉伯半岛携着土耳其离开了非洲大陆;海水涌进了分离的陆块中间,红海诞生了;南美洲和北美洲则奋力游过万里大洋渐渐相依相连。

    然而,在宇宙力造成的地球板块运动中,印度和中国之间,地壳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演变:茫茫的古地中海早已消失,空旷的洋壳不堪印度板块和欧亚古陆的挤压,向着欧亚古陆俯冲而去,地球再次喧沸了:火焰般的岩浆朝着苍穹喷涌,乱石穿空,海潮在炽烈的煎熬中倒退,礁屿在急剧的升腾中挤压、重叠、碰击、断裂,它们争先恐后地跃出海面,凝固成巍峨峥嵘的刺天高峰——喜马拉雅山脉珠穆朗玛峰!像是呼应,此时欧洲升起了阿尔卑斯山,美洲升起了落基山。而昆仑山、唐古拉山和天山等,只是喜马拉雅“女神”哺育的“兄弟姐妹”,伴随着它们隆起的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只是它们万众归向拜谒“女神”的净土和天坛。

    遗憾的是,大自然在打造这些绝世风景时,又在“焊接”工艺上留下些瑕疵,于是就落下了令人类遗恨万年的这条诡秘的北纬39°线。假如说,火山喷发是地球的“排气阀”,那么这条线便是地球的“出气管”了……

    研读地质的历史,你会觉得它远比人类历史要惊心动魄得多!人类的民族兴衰、朝代更迭与大自然的神奇变幻相比是多么的微不足道。看啊,海水退去了,出现了浩瀚如海的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甚至出现了负海拔150米的吐鲁番盆地,原在海底3万米的礁岩,如今雄峙在海拔8000米之上的地球之巅。裸露的洋壳俯冲、升腾而隆起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使3000万年的许多动植物丧失了生命,它们从自然界绝迹了。今天,人们只能在裸露的山岩或戈壁滩上观赏它们的化石:三叶虫、笔石、鹦鹉螺、海胆、海百合……然而,生生不息的,是大自然的万物之灵。

    此时,笔者就在这片古老而年轻的高原上,穿行这条诡秘线。

    此时,高原的隆升依旧没有停歇。

    在乌恰,凝望着海拔4000米以上的帕米尔高原,确有一种难以言传的美丽,再看纯净的湖蓝色的天穹和低低悬浮的白绵羊似的云彩,那诗情画意无与伦比。阳光跳跃着强烈的色泽,刚硕湛蓝的边塞天风飕飕掠过;除了风声,一切是那样宁静。其实,高原并不安分,它沉默的表象下躁动着狂放的激情,它是活生生的,它在地壳里悄悄积蓄的能量随时准备爆发!再看那连绵起伏的山脉,你会感到它们那巨大的生命表情,一丝不挂的群山,裸着自己粗粝的骨骼,一副俯冲升腾的雄姿。一块块山岩在阳光下闪闪发亮,似要告诉这个世界,它们是那些著名山脉的子孙,它们陪伴着喜马拉雅、喀喇昆仑、冈底斯、唐古拉、天山、阿尔泰一起生长着。然而,天空却不容许它们再向上冲了,这就让人感受到那种美丽的蓝湖一样的天穹制造的低气压,这浓缩的低气压会造成人们剧烈的头痛,身子摇摇晃晃的总想卧倒。实际上,天空制造的低气压是压制高原的。在地球这一隅,天穹在与高原抗衡着,天在按压着山,山却一步步往天上拱,时而发怒来场地震以示抗议!

    在伽师,你会是另一番感觉了。塔里木盆地的风沙并没有吞噬掉这片生命的绿洲,而被地球之掌托举到南天山边缘。此时,大片大片的胡杨树已是金甲披挂,灿烂剔透,它那“死而不倒,倒而不朽”的壮士断臂情结与操守,昭示着大自然和人那生生不息的乐章。空气是明净的,太阳是炽烈的。当你在内地生活久了,目睹一条条清澈河流被工业废水污染,一片片森林被砍伐殆尽,人类入侵所有海洋逼得鲸们涌到海滩自杀……当你听到耕地以惊人的速度沙漠化,许多物种永远消失,你绝望透顶,你不知不觉也在食用“三聚氰胺”之类而身受其害,你觉得大自然竟变得如此脆弱,人类是如此贪婪而轻易地占有它,摧毁它,地球毫无希望了,末日来临的时候,你走上西部高原,到天高地远的边陲伽师,你会焕然一新。

    早在1971年10月,即国家地震局成立一个月之后,一班人马就悄悄开进天山南麓这片广袤的土地,在这条诡秘的北纬39°线上安营扎寨——这就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地震预报实验场和一支150多人组成的新疆地震预报研究队。阿克苏中心地震台管辖整个南疆。当年一百几十号人分布在绵延几千公里人迹罕至,环境恶劣的各个台点上。这里一个严酷的现实是:坚守高原台站和大漠边关的人们(地震人和军人)除了被自然险境包围,还有最可怕的荒凉和寂寞。他们的坚守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而是几年、十几年、几十年乃至终生。从阿克苏走向喀什、克尔克孜地区,遥遥上千公里,不仅需要科技力量的支持,更需要真情人文关怀。

    喀什地震基准台台长巴克·买买提,一位纯正的维吾尔族汉子。五十开外年纪,腿脚还是那般利落灵便,走起路来噔噔有风。

    16岁那年他高中毕业响应号召插队到了边塞,乌恰发生的一次7.3级地震险些把他连房子一起埋进大裂缝,他是抓住马腿——被马蹄子腾空一踢,把他从死亡谷踢了出来!从那个时候起,他报名参加了新疆地震大队喀什地震工作队,后来考入南京大学地质系地震专业,毕业后回到喀什,一干就是三十来年,喀什方圆上千公里的台点全都始于他的足下。

    眼看着女儿朱丽比娅长大了,当小学校长的妻子热孜布·古丽问他:“亲爱的巴克·买买提,让我们的女儿朱丽比娅考哪个大学好呢?”

    巴克说:“亲爱的热孜布·古丽,我们的女儿朱丽比娅是学理科的,就让她考新疆大学地球物理系。”

    热孜布·古丽耸耸肩头:“哎哟哟,让我们的朱丽比娅也像她的老爸一样搞地震?”

    巴克也耸耸肩头又摊开两臂:“女承父业,这不是挺好的嘛!”

    热孜布·古丽有点儿想不通:“尊贵的巴克·买买提先生,你是不是应该听听女儿的意见再作决定!”

    巴克说:“好的好的,尊贵的校长夫人,我们就尊重女儿自己的选择吧。”

    女儿朱丽比娅作出这样的回答:“我的爸爸巴克·买买提搞了大半辈子地震,至今同地震作战硝烟未熄,需要后继有人。他的同事从内地来到这里,把生命都献出了,我是父亲的后代,应该继承父辈们未竟的事业,在这片土地上继续战斗。”

    朱丽比娅在新疆大学地球物理系毕业后,实现了她的诺言。

    边界乌恰,毗邻塔吉克斯坦。大震前的乌恰是一座热闹非凡的边塞集镇,中亚、中东各国乃至印度的商贾云集,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最繁荣的开埠口岸之一。1985年的乌恰大地震留下的残垣断壁、碎瓦烂石,静静地躺在荒野上,展示着这场地祸的惨烈。

    巴克说,大地震前乌恰也有觉察,但无正式短临预报。

    3.在阿里,与狼共舞

    “它确实是一匹狼,一匹高原狼!”

    喀什地震基准台副台长魏斌讲述他与狼遭遇的经历时,发生在昆仑山口8.1级大地震刚过去不久。

    2001年8月,新疆地震局在阿里地区勘探选址架设地震遥感台站,魏斌出发了。

    八月走高原,是昆仑山的黄金季节。此时,冰山开冻,天气转暖,虽然时不时砸下一阵冰雹或飘落一阵雨雪,但消融了的冰川像银链飞泻,化作条条细流汇入狮泉河,奔向千仞万壑的峡谷。放眼望去,藏民的经幡呼啦啦抖响在金风里,奔流的溪水清脆地推转着嘛呢磨轮。土色的房子渐远地融在大地上,显得寂静安详……

    阿里是帕米尔高原与青藏高原的接合部,同时又与可可西里脉络相通。统治那片肥美水草地的不是狮子不是老虎,而是狼。狼在这里是草原之王。

    魏斌说,在安装好仪器留下来观察仪器运转的日子里,常常能看可可西里通往阿里的公路旁狼的身影,它只两眼放光,注视着来往的车辆,不惊不躲。

    那是一天黄昏,他从架设仪器的台上走下来,准备回到狮泉河军分区所属的某仓库院里歇脚。一转脸,发现一条金黄色的动物急奔而过,他还以为是仓库官兵放出来的“警犬”呢,他十分友好地嗷了一声,是想跟“警犬”打招呼,那“警犬”掉头向他跑来,在离他丈把远的地方突然停住了——这时,他才看清楚是狼,一匹高原狼!在落日的余晖里,它那一身抖起的毛发像一根根金针闪闪发亮,通体金黄,它那两只眼睛一会儿眯缝,一会儿睁开,那目光像雪山一样冷凝坚硬,刺人骨髓!

    魏斌此时只感到头发竖了起来,脊背一阵阵发凉,心想有支枪该多好,可是他手里只有笔和本子。这样对峙了好几分钟。他不动,狼也一动不动。一阵凛冽的风吹来,他禁不住打了个寒战,狼也跟着晃动了一下身子,他们在较量着。魏斌心一横,转身走向台上。待他再转过来,狼从容地走了……

    当魏斌回到仓库时,官兵们看他像一匹狼!他说,人在高原,就要有狼的性格!

    狮泉河仓库官兵驯养的警犬是另一个高原物种:藏獒。

    藏獒的体形大如一头小牛,其凶猛超过狮子老虎和狼。据官兵讲,假如你在虎狼出没的地方宿营,藏獒不必亲自站哨,只在营地外撒上泡尿,就足以让虎狼躲得远远的。

    曾参加过昆仑山口大地震救援部队“雪狼”排排长讲,他的战友才旦卓旺领着心爱的警獒犬在崩塌的雪堆里搜救出六位淘金者。当再去搜寻遇难者时,他不幸坠入塌陷的冰河里,他的獒犬转来转去没有发现才旦卓旺,突然大吼起来,它在塌陷的冰河边拼命地刨,用坚利的牙齿咬碎冰坨子,不停地向冰窟里吼叫。主人没回音,它绝望了,突然身子一跃,像一道黑色的闪电划破冰窟,追寻才旦卓旺而去……

    4.沉默的天山潜伏着多少神奇的力量

    巴楚县琼库尔·恰克乡,是2003年2月24日巴楚—伽师6.8级地震的震中。该乡党委书记朱准平上任不到四个月就遭遇了这场地震。

    朱准平回忆说:“当时正开周会,刚点完名,感到房子剧烈地颤抖,还没反应过来,墙壁就倒塌了,我和与会的乡干部们全都被埋进会议室里。我被落下来的一块天花板砸伤了一只胳膊,会者中二死九伤。”

    朱准平从废墟里爬出来,眼前的乡政府已是面目全非,被一团团烟尘笼罩着,到处是哭喊声。他在组织幸免于难的人员奋力抢救的同时,想到一个更惨重的地方:学校!恰克乡中小学同在一个校院里,近万名学生,占全乡人口的四分之一。他喊上几个人迅速向学校跑去。

    整个镇子几乎夷为平地,一条大街被废墟阻塞。他们路经乡医院时,院长巴图尔正指挥医务人员抢救伤员。朱准平对巴图尔说:“快叫上几个医生跟我一起去学校!”

    远远看去,学校操场上黑压压躺倒了一堆堆的学生,没人喊也没人哭。朱准平悬着的心落地了:地震时,学校正集合学生升国旗、做早操,地一抖动,校长、老师就喊:“地震了,快卧倒!”直到地震过去好一阵子,大家还都在地上趴着呢。事后查明,全校只有一个学生死亡、十多个学生受伤。这真是不幸中之大幸!

    琼库尔·恰克乡人口相对密集,而这里发生的大都是浅层地震,造成的破坏程度很大。这次6.8级地震来得突然,震前没有任何预感,一来就是强震!造成全乡死亡257人,重伤2700多人,两万多头牲畜死亡。地震时地下水冒出60多米高,喷眼直径达3米,全乡有一万多亩农田被水淹掉,学校院里的积水就有50多公分……

    “这些年,伽师一连串发生的地震把我们害苦啦!”他说。

    然而,伽师的震情只是“冰山一角”,沉默的天山,究竟潜伏着多少大自然神奇的力量?

    吐尼亚孜说:巴楚—伽师6.8级地震,和两年后(2005年2月15日)乌什6.3级地震,都是天山构造带上成序列成建制地频频出现的延续,终因没能作出临震预报,造成惨重损失!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没有消停过,今天这里一下,明天那里一下。地震不分疆界,由于地缘的关系,接壤的邻国也接二连三地发生地震。

    由此便引出一个跨国作战的故事——

    1994年11月,国家地震局电称:外交部接到中国驻哈萨克斯坦大使馆报告,哈国科学家预报哈国首都阿拉木图近期将有大地震发生,哈方征求中国地震局意见。

    新疆地震局局长朱令人打电话到阿拉木图地震研究所,找到专家阿不都拉耶夫询问情况。这位华裔专家与该国科学院的部分地震专家,已向政府提出了发震时间:12月15日至12月底,首都阿拉木图将有6级以上地震。尽管哈国专家对此意见不一,但哈国政府宁肯信其有。从历史上看,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图是一个多地震的城市,而且是多强震。

    12月3日,以朱令人为组长、国家地震局研究员张肇诚为副组长的中国地震专家组飞抵阿拉木图。朱令人向哈国同行表示:“朋友们知道,地震预报目前还没过关,我们是来和你们协同作战的。”中国专家苦战15天,终于对未来的震情作出判断:

    北天山到2000年将处于地震活跃期,在此时期可能发生6-7级地震或更强地震。1995年-1997年,在卡斯切克、奈利克和南准噶尔一带发生大于5级地震的可能性较高。

    1995年1月底前,在阿拉木图地震实验场范围内发生等于和大于6.5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中国地震专家组完满结束了首次跨国会商。

    阿拉木图的地震警报解除了,一度动荡的局势平静下来。据哈国有关方面估计,这次虚报的地震造成的损失,几乎与一次真正的地震相当。

    吐尼亚孜说,这十多年来从伽师、乌恰频频发生的6级以上地震趋势来看,十年前的跨国会商的判断是正确的。

    哈萨克斯坦及相邻的几个国家都同属于天山构造带上,到了21世纪,天山的地震活跃期拉开了帷幕,首当其冲的就是中国境内的伽师、巴楚、乌恰、乌什等地。

    2008年3月至10月于田、乌恰又连续发生的7.3级、6.8级地震,再次使沉默的冰山战栗了……

    5.绝非危言耸听:天池火山一旦喷发……

    吉林省地震局局长任利生上任一个多月:“吉林局天字第一号的任务,就是为东三省站好岗、放好哨,守卫好长白山天池!”

    长白山区多为古火山锥和火山口,中朝边界上的长白山白云峰海拔2691米,位于其间的长白山天池湖面高度海拔2155米,为横贯东三省的松花江之源,鸭绿江、图们江、东辽河等水系为它的分支。而这个被称作“人间仙湖”的长白山天池正是地球上最大的火山口湖,湖面面积982平方千米,水深373米,是我国第一深湖,也是人间的“悬湖”。

    有人形象地比喻说,长白山天池是东北三省头顶着的“一盆水”,并且是一盆“滚水”!

    天池火山一旦喷发,这若干亿立方米的水从两千多米高处倾泻而下,仅为海拔200米左右的东三省大片土地将变成泽国。

    绝非危言耸听!

    为了加强对长白山火山的监测和研究,1998年成立了长白山火山监测站。监测台从5个增加到11个,还架设了16个GPS定位监测点。

    站长张恒荣说,近几年天池抬高了6.8公分,2003年天池火山活动频繁,东大坡和西大坡都有小震群活动。据史记载,长白山火山喷发多为爆炸式喷发。最近的一次千年喷发,炽烈的岩浆直冲云霄,高达几千米,与日本富士山遥相呼应……

    监测站就建在天池黑风口崖下的“九龙盘”,海拔1800多米。张恒荣说,全站10个人,管理11个监测点。现在测震网、水化、形变都实现了数字化、GPS遥控技术,天池上的监测点由边防官兵值守代传。但需要定期检查维护,架台和撤台都需肩背人扛。有一次山洞的仪器出现了故障,职工小孔从三米多深的积雪上爬过去,一下掉进雪窟里,在里面呆了一个多小时,要不是被及时发现命就没了。旅游季节过去之后就是难挨的非常人所能忍受的寂寞和孤独。站上大多是刚结婚的年轻人,为了监测工作与家人聚少离多。大雪封山,两个多月都出不去,每天靠土豆白菜充饥,但监测工作每天24小时不间断运行。

    张恒荣说,最令人头痛的是这里的年轻人找对象难。监测员孔庆军从1998年找对象找了八年才结成婚。大前年,助工吴成智的对象突然让人捎口信:结婚的事要吹了!

    小吴已经三个多月没下山了,是不是有人把他对象抢走了?

    张恒荣把这事报告给前来检查工作的副局长郑雅琴。郑雅琴二话没说,带上张恒荣下山了,来到二道白河小学,找到小吴的未婚妻隋文玲。

    “姑娘,我们知道,你有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提出跟小吴分手,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只有一个理由你是无法拒绝的,那就是为了家乡父老兄弟姐妹的安危,小吴和他的同事付出的牺牲。希望姑娘你能理解这一点,你有什么要求和条件,只要我们能做到的一定会答应你……”郑雅琴以一颗慈母般的心与隋文玲交流。

    隋文玲流泪了:“阿姨,我没有任何条件和要求,我只是觉得小吴他们太苦了,他们的付出并不被人家都理解。三个多月没见到他,只是太想他了,才让人捎口信气气他……”

    小吴和小隋的婚礼定在开春三月。

    张恒荣像给自己孩子娶媳妇一样忙乎起来。洞房设在站里二层小楼上一个套间,里里外外都布置得漂漂亮亮。掰指头数着喜日的到来。谁知天公不作美,头一天,太阳还亮晃晃的,一夜间竟大雪扑门了!这咋办?新郎官吴成智望着漫天大雪直发呆。作为证婚人的张恒荣说,瑞雪兆丰年,这是好兆头!他派郭峰、李繁西等四人冒雪下山接新娘。

    四个人早早出发了,可是一直等到晚上还没见迎亲的队伍上来。打手机,没有信号;挂电话,电话线被风雪刮断了。就这样一直等到第三天,新娘隋文玲在一片吹吹打打的声乐中来到了她的新家——长白山天池火山监测站。

    张恒荣向笔者调侃说,他准备向吉尼斯有关组织申报,世界上最长的一次婚礼是在长白山天池举行的,婚礼进行了三天。

    人们最关注的是,长白山天池火山近几年有没有异常?

    张恒荣拿出监测站的记录摆在面前:仅2000年以来,天池平均每年都有100多次火山震发生。最大的一次是2004年12月17日,天池西大坡发生4.4级地震,造成西大坡瀑布峡口人工垒砌的围墙垮坍,上亿方火山岩滑坡,其中有一个监测点被掩埋。震中距天池仅有30公里。如果这次地震再接近天池一些,会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

    地震发生当天,国家地震局监测预报司司长李克率专家组赶来了。10个监测台、16个GPS测控点,严密观测天池位于我方300多公里范围内的震情发展态势。

    曾担任甘肃地震局局长的李克认为此次地震不可小视,是大自然向人类亮起的一个“黄牌”。从长白山天池构造带的地质及地形地貌上看,天池火山仍处于发育生成期,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活火山;从天池火山活动的历史上看,时间离上次千年喷发越远,离下次千年喷发就越近,它所囤积的能量释放绝非一两颗原子弹所能相比的。

    与长白山天池火山“小打小闹”相比,冰岛火山突然喷发让全世界的目光投向了这个位于地球北端的岛屿,这里就是火山的聚集地。其间,艾雅法拉火山的喷发几乎让欧洲整个航空业陷入了混乱之中,但真正让人们忧虑的是艾雅法拉火山的喷发会不会唤醒它的邻居——20公里外的卡特拉火山。它的爆发威力是艾雅法拉火山的10倍。同样有威慑力的还有海克拉火山。公元1104年,这座火山曾经爆发过一次,将近半个国家被埋葬在岩浆和石砾之中;1963年,这座火山再次爆发,时间长达七个月之久,成为欧洲人的“地狱之门”。

    冰岛火山是否让地球人意识到,我们这个充满了信息流和高科技发展的人类世界,其实是建立在一个有着凝固表层而脾气暴躁的“火球”之上呢?

    地球上的火山有时会安静上千年,这就给生命短暂的人类造成一种错觉:地球已经完全听命于自己。当年,罗马人就曾以为维苏威火山早就熄灭了,却不料它会在公元79年重新爆发,将当时无比繁华的庞贝古城整个掩埋在了炙热的岩浆和火山灰之下,城中居民无一逃生。1755年11月1日,一场巨大的火山地震袭击了葡萄牙首都,这个名噪一时的大都会陷入一片火海之中。随后而来的一场巨浪又给了它致命一击。这一巨浪当时并不为人所知,那就是——海啸。直到很久之后,人们才知道,当时被人们认为是直接发生在自己脚底下的地震和火山喷发,其实来自距陆地有200公里远的大西洋,由海底地震引起的冲击力在不稳定的地表上轻易就能扩散几百公里。

    李克说:我们头顶着的这“盆水”,如何端平是大自然的神力。过去、现在和未来,任何人间伟力都无法阻挡它的倾斜、倒决。严密地跟踪它、监视它则是我们最神圣的职责。

    美、英、日、俄、西班牙等国的火山研究专家多次来长白山考察。他们得出的结论大都是:长白天池火山很有可能再次喷发!

    6.对灾害的无知,比灾难更可怕

    纵观中国地震史,给人们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是:大震大灾,小震小灾。而中国地震预报40年探索,使人们这个记忆有所改观:有了较为成功的预测预报震例和采取积极的防范措施,收到了“大震小灾”的效果,如海城、松潘、孟连等地震,作为案例在前面有记述。

    当然,也有远离震中区的地震造成大灾的:1984年5月21日发生在南黄海的6.2级地震,尽管波及到上海、江苏、浙江等地一些沿海城市时已是强弩之末,但由于这一带人口高度密集,对地震普遍有感,群众恐慌,造成江苏、浙江一些厂矿企业停工停产近三个月。地震时一些市民夺窗跳楼外逃,致使54人重伤,还有8人死于因地震引起的心脏病或偶发事故。

    对灾害的无知,比灾难更可怕。

    1980年8月,香港某报载文称,福建闽南地区将发生8级大地震。由此引发了闽南民众大恐慌。福建省地震局根据地震形势分析,作出福建及邻近海域年内不会发生强震的判断,很快平息了谣传。1981年初,广东海丰县小震活动频繁,社会上流传“粤东粤西将有大地震发生”的谣言,许多人出逃避震,再次波及到港澳地区。广东省地震局加强地震现场监测和考察,及时作出“海丰地震属于震群型地震,近期不会有强震发生”的判断,使得外出避震者尽快返回家乡,恢复了正常的社会秩序。

    时隔十二年后,1996年11月9日,6.1级地震又在南黄海发生了。然而,这次地震却创造了有震无灾的纪录。

    曾任上海市地震局局长的卢寿德(现任中国地震局震害防御司司长)说,南黄海是历史上的多震区,它的每次地震都波及上海以及江苏、浙江等地沿海城市。最令地震工作者伤神的是,因为震中在海内,周围大面积海域缺乏应有的监测手段,难以得到完整的前兆信息,给地震预报带来很大困难。为了最终达到减灾的目的,上海市地震局将地震预报、震害预测与对策综合考虑,将传统的预报“三要素”拓展为时间、地点、震级、烈度、预期灾害的“五要素”,并设置了“应急资料袋”——袋内装有一至五天的应急处置方案与步骤,囊括了上海及其附近地区历史上每次地震的类型、烈度、震害区与无震害区分布资料以及全市在各种震级的有感图件资料等。一旦地震发生,便能以此为据,尽快判断出全市震害情况和震后趋势,为市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这一创意人是上海市地震局分析预报室原主任林命周。1978年,这位学者型专家将模糊数学理论引入地震预报学,为使原本“模糊”的地震预报从非此即彼的状态走出来,他建立了“最优准则、社会满意准则和忍受准则”,并对三个“准则”分别给予保险系数和风险系数,便形成了他和另一位地震学前辈冯德益一起命名的叫做“模糊地震学”概念。1984年南黄海地震发生后,他曾用这一概念作出“无大震”的趋势判断,把风险系数定在5%-10%的概率上,并且对如此小的风险也提出了对策,使上海市取得显著减灾效益。

    林命周的名言:预测是自然科学的反应,预报是社会思维的行为。

    1995年底,上海市地震局在年度会商会上对南黄海地震趋势提出明确的判断:“1996年南黄海可能发生6级左右地震,并波及影响上海。”不久后又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上海及邻近地区,特别是苏鲁交界至南海一带地震危险区,1996年有可能发生6级左右地震。”

    这一意见引起了上海市政府的重视。

    市长徐匡迪问地震局局长火恩杰:对此震情该如何处理?

    火恩杰说:要有作为,不要有动静。

    徐匡迪表示同意。

    地震局在全市开展地震知识宣传,并结合前不久发生的日本阪神地震和中国丽江地震,先后两次在《文汇报》开辟专版,让上海市民了解地震。

    林命周忙着到各个台点落实异常,他在一页纸上写下留言,叮嘱同事:“万一地震,拿出这个留言看看,你们只要顶住24小时,我就赶回来了。”

    这张留言在“11.9”地震后被保留了下来,它足以说明上海地震专家在震前是“心中有数”的,兹照录如下——

    注意:

    最大余震震级比主震小1.8±0.5,发生在主震后30小时内;

    在主震附近50km范围内。

    附近地区5.0以上的地震,绝大部分为主震余震型或孤立型。若5.0级地震后,余震少而小,则判为孤立型;余震较多,判为主余型。

    孤立型,报未来1-2天内无大地震。

    主余型,报未来30小时内,50km范围内,有可能发生比主震小1.8级±0.5级的地震。

    这一纸留言对局外人看来也许是枯燥的,但却是林命周多年来心血的结晶。他还在留言左上角的“注意”两字下面画上了一只眼睛,意在告诉同事们:要睁大眼睛监视震情!

    1996年11月9日21时55分56秒,里氏6.1级地震果然在南黄海发生。说来也巧,当天刚刚在上海举行了首届亚太地区特奥会开幕式,而最先感受到这次地震的是上海疏浚公司的“大力号”和“崂山号”两艘浮吊船。当时两艘船正在震中附近的海底铺设电缆,地震使海水突然发生涌动并导致船体摇摆,但没有引起混乱,倒是距震中的150公里的上海市躁动起来,因地震发生在夜晚,市民普遍有感,纷纷惊逃户外;“东方明珠”电视塔避雷针从300米高的塔顶坠落下来;上海市的街道、广场人山人海;地震局机关的电话铃声此起彼伏,询问震情的脉冲信号不绝于耳。

    还会不会发生更大地震?上海会不会遭受严重破坏?中国这座最大的城市社会经济生活能否正常运行?……这是广大市民、上海市委和中央关注的。

    震后几分钟,上海即成立了以市委书记黄菊为总指挥的地震应急总指挥部。上海市地震局局长火恩杰立即召开震情会商,将这次地震判断为孤立型,作出了《第三号震情通报》稿:

    南黄海近期不可能发生更大地震,即使再度发生有感地震,也不会对上海造成破坏……

    10日零点10分,副市长夏克强出现在地震局大门口,他代表市委、市政府向翘首等待的市民高声宣布:“根据专家分析判断,近期不可能再发生更大地震,请大家放心!”

    人群中爆发出阵阵掌声:感谢市领导!感谢地震局!

    从零点开始,上海电台和电视台连续滚动播放《第三号震情通报》。聚集在广场、街道上的市民陆续回到自己家中。第二天,繁华的大上海又是车水马龙的景象。

    事后证明,上海市地震局作出“孤立型”地震的判断是正确的。江苏、浙江两省地震局震后也采取了及时、得当、有效的对策,使社会秩序正常运行。

    南黄海地震发生后不久,北京顺义高丽营于12月16日发生4级地震,顺义、昌平、怀柔、密云、朝阳、海淀等区县都有震感,随之而起的是“京津地区要发生唐山那样的大地震”的谣传。国家地震局副局长汤泉以新闻发言人的身份举行记者招待会,明确指出这个地震是在专家会商会的预测之内,北京近期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不大。同时北京市政府对此采取积极的应急措施,社会秩序没受到任何影响。

    7.海啸袭来,我们该怎么办?

    4月的海南,风光明媚。我们乘坐的“莲花山”登陆舰从三亚军港码头起航了,在浩瀚的大海上航行近20个小时,抵达西沙永兴岛。它是南海诸岛中面积最大的岛,面积不足2平方公里,海拔不足10米。

    西沙工委会议室的一面墙整个被中国海域地形图所覆盖,工委副主任谭宏才似乎很随意的一句问话,将笔者的目光牵到地图上:“你们一定知道吧,中国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是哪?”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我们前不久刚从那里回来。”笔者不假思索地答道。

    “错啦!”谭宏才纠正说,“应该是海南省。海南除了3.4万平方公里的海南岛之外,还包括21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这其中就包括82.3万平方公里的南沙、中沙、西沙海域。”

    上述三沙群岛,是我国南部海域的前沿要塞,它扼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海上交通咽喉,地近马六甲、巽他、望加锡等重要海峡,是我国通往非洲、欧洲、西亚、东南亚、大洋洲的主要航道。

    我们的课本里讲,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的最北端是漠河,最南端是曾母暗沙。这个地理概念事实上已经受到严重挑战,现在只能称为地图上的概念。实际上从20世纪60年代起,周边国家的石油开采恰恰是从曾母暗沙开始的。传统海疆线以内的南沙群岛已几乎被瓜分完毕,200多个岛礁实际上我们只占了7个礁盘——即涨潮被淹没,落潮才能露出水面的那种。

    地质科学家勘探发现,南沙海域发育着一系列沉积较厚、构造各异的新生代盆地,藏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石油储量约为235亿吨,天然气储量为83000亿立方米。人类社会对石油需求量激增引发了一次次石油危机,促使人们对这一片处女海域投来了觊觎、贪婪的目光。南海石油天然气的发现,对于资源有限、亟待经济起飞的东南亚国家,不啻是上帝的福音。

    于是,相对平静的南海开始骚动不安了。

    谭宏才说:“近两年,我们脚下这朵大‘蘑菇’时不时摇晃几下,挺闹心的。是苏门……还是……搞不明白。”

    2006年7月28日,西沙工委和驻岛水警区反映,当晚11时12分,整个岛在摇晃,警犬狂吠不止,岛上渔民捕捉了几十条海蛇,码头有鱼死现象……海南省地震局长牟光迅亲自带队来到西沙,在周边的石岛、东岛、琛航岛安装地震监测流动台。在一个多月内,西沙就发生100多次小震,最大震级为3.4级。

    地质勘探表明,西沙群岛宛如南海生长出的一盆蘑菇,底部呈柱状支撑着每一个岛礁,尤其是永兴岛最为典型,是西沙群岛的“掌门老大”。

    有报道称,2004年12月26日,发生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近海9.0级大地震引起海啸,已造成印度洋周边各国近30万人死亡。这是进入21世纪空前的大灾难。

    印度洋在哭泣!

    “我国濒临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以及台湾以东太平洋海区,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公里。引发海啸的苏门答腊岛大地震距我国南海海域的曾母暗沙有多远呢?也就是北京到广州的距离。”两次赴印尼救援的赵和平,向人们提出这样一个思考题:地震引发的海啸铺天盖地而来,我们的沿海城市和海上诸岛该如何应对?

    尤其是海南,其海疆边界曾母暗沙紧邻印度尼西亚,而曾母暗沙又是通向马六甲海峡的隘口要塞,在地质构造上与苏门答腊大地震同属一个断裂带,这个断裂带呈弧线形从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一直到菲律宾,这条线的大部分在我国的南海。

    近日,在南海打捞上来的“沉船一号”吸引了人们的目光,它是被飓风刮沉到海底,还是在猝发的地震中被海啸吞噬?……

    “海啸、飓风、火山、地震,海南岛都有。1605年琼山大地震将72个村庄沉入大海,是我国独一无二由陆地变为海洋的实证,琼山东塞港海边那片壮观的红树林,便是大震后出现的自然景观……”海南省地震局局长牟光迅、副局长郭坚峰向笔者介绍海南岛时,他们脸上的笑容是凝固的。

    印尼海啸的第二天,牟光迅亲自草拟了一个报告给海南省政府,呼吁建立海啸监测预警中心。

    牟光迅说:海南一旦发生大灾难,只有完全靠自救。它就像汪洋中的一条船,与大陆相隔的琼州海峡大通道那时会变成一条“死胡同”,一切救援都无法在最短时间内抵达岛内!只能靠自救。

    郭坚峰说:目前闽粤琼沿海一线还不是地震活跃区,但迟早要来。400年前福建漳州8.2级、广东汕头8.0级、海南琼山7.5级——这一串东南沿海大地震发生后至今,福建、广东都复发过,唯独琼山400年来未复发,一旦爆发,破坏程度难以想象!

    8.大三峡,你能防百年大水,你能抗百年大震吗?

    笔者在领略和感受了昆仑山、天山和沙漠戈壁之后,深深感叹:人在雄奇苍茫的大自然面前,简直就像一片树叶,一棵草籽,一粒沙尘,实在渺小得很哪!但是,当我们一行登上三峡大坝岸边的坛子岭,眺望浩浩长江被人类“腰斩”,俯首帖耳地遵从人的意志时,又是另一番感慨。

    长江之害,水患为首。一曲“十年九不收,沙湖沔阳州”的民谣在荆楚大地传唱了几千年。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开工之后,三峡工程一直是个争论焦点。毋庸讳言,笔者在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表明,国内外一些专家对建三峡大坝是持反对意见的。当中国上马兴建葛洲坝、黄河小浪底工程之时,西方一些国家正在炸掉他们早年间筑起的大坝和水电站。他们反思了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眼下,人们最关注的是:数倍于葛洲坝的三峡工程能防御大洪水,但它能抵抗大地震吗?

    2008年3月下旬,即是汶川大地震发生前,笔者在湖北、江西、重庆及三峡库区奔波采访。国内外大量实例表明:大型水库在蓄水后多诱发地震活动。其诱发地震的强度与库区及邻近区域的地质构造、库区岩石的岩性、渗透率、水库容量等诸多因素有关。在三峡大坝和水电站建设之前,关于三峡水库建成后是否会诱发大震,成为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领导和许多专家关心的重要问题之一。

    笔者在中国地震局了解到的情况是:在三峡工程施工前,国家地震局做了大量的考察研究,为三峡水库大坝和水电站建设提供抗震设防标准,但水库蓄水后库区地震活动将发生怎样的变化仍需进一步观测研究。目前,以建立库区数字地震观测台网为主要技术支撑的“三峡水库诱发地震监测研究”,正是基于这一考虑加强库区震情的跟踪研究,努力做好三峡库区的防震减灾工作。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随着“大三线”建设,中国的地质科学家们已开始对长江三峡的地震地质构造、地形变、重力场以及鄂西断裂带进行勘探监测,为三峡工程论证提供相关资料,并对1856年发生在巴东恩施一带的咸丰大地震(现为世界唯一保存最完好的地震遗址)进行了详细的考察研究。1973年丹江水库相继发生3.8级、4.7级地震后又发生一连串小震群,引起科学家们注意。

    长江以其柔韧之力切岭成峡,穿谷成沱,形成了举世无双的大三峡,它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全长192公里。它“西控巴蜀收万壑,东连荆楚压群山”,辖制了长江宜昌以上1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是贯通我国西南与华中、华东、华北地区的水上咽喉要道,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故此才有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潇洒;才有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感慨。

    1979年秭归发生5.1级地震,地质研究室主任徐卓民(已故)带领韩晓光、薛宏交、李愿军等一行七人,从神农架下来步行十余天,一路跋涉、观察到达秭归,得出的结论是:构造型地震,也就是人们俗称“水漫金山”后,地形构造发生变化导致的地震。

    1980年远安县盐池河发生岩崩,造成200多人死亡,高士钧、李安然、刘锁旺等专家的考察结论是裂隙型地震,即江水灌满山体裂缝和溶洞引发的地震。

    1985年秭归新滩由地震引发大滑坡,整个新滩镇陷入江中,因为事前有预测,无一人死亡。结论是,荷载破裂型地震,也就是洪水暴涨冲击滩岸和山体大滑坡诱发的地震。

    2003年6月三峡水库第一次蓄水135米,400多亿吨,湖北、重庆两省和长江水利委员会地震部门共同执行统一应急预案,对蓄水前后进行全天候布点监测,尤其对大坝、船闸等内外形变实施严密布控,直到第二次蓄水,整个库区除巴东出现小震群外,“神女应无恙”。

    第二次蓄水156米,2003年12月巴东县报告说发生了地震,当地百姓反映经常感到地动;巴东马鬃山三九天出现大量的蛇,从四五百米高的山崖上滚落下来。经调研查得:溶洞崩塌引起的2-3级地震时有发生。

    第三次蓄水将是175米,水库又会怎样呢?2006年10月26日随州发生4.7级地震,2007年6月3日荆州发生4.2级地震,这两次地震虽离三峡库区较远,但是否与三峡水库蓄水量增加引起地球物理场发生变化有关?

    在湖北省地震局应急指挥大厅,震防处处长韩晓光请来了专家,就三峡流域的地质地貌、三峡工程是否能抵抗大地震,水库蓄水达到最大容量后会诱发怎样的地震?这么大的水压,地表形变会引起什么样的变化?地震会在库区内什么地方发生?一旦发生的后果和应急措施等问题会商。

    高士钧、徐菊生、刘锁旺等,这些年逾古稀的老专家,把自己的大半生全泡在了三峡里,全部精力都用在了水库地震考察研究上。他们认为,这“千里江陵”多属石灰岩层地质特征和喀斯特地貌。

    专家们说,不排除三峡水库诱发更大或更多地震的可能。即使发生地震,不外乎上述几种类型。而最易发生地震的地方,一是巴东,二是秭归。

    人们最关注的是:三峡大坝水电站和永久船闸能否经受住大地震的考验?

    湖北省地震局副局长龚平说,三峡坝址选在三斗坪是经过反复勘探和论证的,构筑大坝和永久船闸的抗震能力在烈度8度以上。以李树德、聂磊教授为项目带头人研制的地震监测仪器安装于大坝和永久船闸六年,运行良好。李树德教授是首次南极考察“海洋重力测量”仪器的设计者,如今他把有关海洋重力仪、洲际导弹、同步卫星发射监控等技术成果都运用到了三峡工程安控和地震前兆观测技术中心。监测中心主任邵中明和分管监测预报的熊宗龙副处长介绍说,三峡库区24个测震台、3个中继站,2006年二次蓄水到156米进行应急演练时,没有发现任何异常状态。三峡水库泄洪期,武汉最高水位没超过27米,“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的荆江两岸安然无恙。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人们都在问:三峡大坝怎么样?

    两天后,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发布消息:经专家实地考察,三峡大坝经受住了汶川特大地震的考验。

    而善于思考的人们不免会想:要是8级大震发生在三峡大坝附近,它抗得住吗?汶川地震是否与三峡水库对地质结构的影响有关系呢?……

    2005年11月26日,九江县和瑞昌市交界发生5.7级地震。这是有记录以来江西九江发生的最大地震,范围波及湖北、安徽、浙江、湖南等省,死亡13人,伤680人,直接经济损失达20多亿元人民币。

    有资料表明,长江流域多为浅源地震(地表深度30公里以上),虽然震级都不是很大,但因震源浅,震感强,破坏性却比较大。1856年咸丰6.25级地震,把位于湖北地界的一座大山震裂后,倒塌进重庆地界的黔江之中,形成了一个“移山填海”的绝世奇观——小南海风景旅游区。专家称,这个地震的能量相当于8000万吨炸药同时爆炸的威力!而九江瑞昌震中距地面只有10公里,对地球而言,简直薄得像农民捂苗用的地膜,轻轻一碰就破了。

    说来也巧,2008年3月10日晚7时45分,笔者一行刚到南昌机场,一走下飞机,就感到大地一阵摇晃。很快便证实,九江县发生2.5级地震,南昌市有震感。若在北方,这等小震是完全可以忽略不计的,人们感觉不到。

    江西省地震局局长王建荣陪同我们去九江瑞昌查看地震影响,在九江市地震台验证了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震所产生的撼慑力:10日晚7时44分56秒,值班员詹文英监测到了这个地震的记录,九江县和瑞昌有感。台长曾庆平他们正在跟踪观测,判断短期内发生破坏性地震可能性不大。

    不难想象,九江瑞昌5.7级地震曾给这一方水地带来怎样的破坏?

    曾庆平说:“5.7级地震发生之前,我们已制定了地震应急预案。只可惜临震预报没有抓住,震后我和同事们气得好几天不思茶饭。”

    地震发生在早上8时49分。

    瑞昌市副市长郭少雄说:地震一发生,全市居民几乎倾巢而出,好在我们事先有预案,执行起来一呼百应。温家宝总理来视察时,我向温总理汇报。温总理看了七个临时安置点,很满意。温总理对周围的群众说:地震来了,我们不怕,只要防范得好,就可以尽最大可能减轻地震灾害给我们家园造成的损失。

    市民政局的一份档案材料中写道:“在5.7级地震中,全市共死亡7人,其中两名工人是从施工架上甩下来摔伤致死……”

    省委、省政府接到震情通报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二级响应。当时,南昌市正在举行全省公务员招录考试,由于震动很厉害,各考场骚动哗然,人都跑出考场……不久,省移动、联通通信运营商发出由省地震局提供的手机短信,告知是九江瑞昌发生地震,各考场很快恢复了考试秩序。

    当时人们最关注的是之后还会不会发生大震?主管副省长已坐镇地震局,随时掌握震情趋势的发展。上午9时35分,省地震局向新闻媒体发布:南昌等地只是地震涉及地区。

    此次5.7级地震使九江县、瑞昌市受灾严重,毗邻的湖北武穴市也被殃及。地震发生后,武穴市十多万人涌上长江大堤。与九江市隔岸相望的黄梅县,沿江十几个村庄房屋倒塌,村民们携家带口纷纷逃到江堤上避难。湖北省地震局副局长吴云率专家组支援九江路经武穴时,不得不把震防处处长韩晓光留下负责本省这个地段的防震应急。

    陈铁流这个喝川江水长大的三峡娃在青藏高原摸爬滚打二十二载后返回故乡担任了重庆市地震局局长。“任务很明确,就是为三峡水库,为三个月就要更换一次地图的重庆,为这座江峡环抱的‘威尼斯’站好岗,放好哨。”陈铁流性情豁达,开门见山,“管辖的范围8万多平方公里,40个区县,仅沿江和水库就设有20多个值守台站。水库蓄水后,他们严密监测库区地震,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

    让陈铁流引以为豪的是,他的队伍年轻精干。

    三峡水库地震监测中心主任余国政,是三峡水库震情监测的“活档案”。他家住在朝天门码头下游的一个小山村。三峡水库第一次蓄水后,全村已经搬迁,水位刚淹到村边。第二次蓄水后村庄就淹没了。第三次蓄水分阶段进行,最高水位将达到175米,这是啥概念呢,也就是三峡水库库容量的水6000多亿立方米,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水库。那么,重庆也将改变原来的地理概念,它既是一座山城同时也是一座水城。即使蓄水达到180米,水位才接近朝天门码头第三层平台。

    余国政说:从监测的记录表明,三峡水库蓄水后,地震明显增多增强,但都在掌控范围之内。最大的一次是水库第二次蓄水后,2004年11月21日石柱、荣昌一带发生4.6级地震和巴东发生3级左右的小震群。接着是2005年开县发生井喷、塌陷和2006年的全区大旱……这些异常发生与三峡水库蓄水量增加有没有直接关系?有,并且很密切,但就三峡水库及周边的地质构造而言,它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也就是专家们所说的渗透率。在这个过程中,会诱发一些与多种因素有关的地震,但这些地震都在预知和可控之中。而未知的大地震还是来自地球内部,乃至宇宙力造成的地球板块运动,这是人类无法抗拒的。

    这也就是说,真正的三峡“大考”还未到来!

    石柱、荣昌两县是地震多发区,4.6级地震发生后,副局长吴晓莉率朱丽霞、余国政、黄丽蓉等人和应急救援队星夜赶到现场,与两县地震人员分兵把守十多个监测点。市政府领导和新闻媒体记者紧盯着专家们的震情趋势会商,以交代两县民众和重庆市民。

    很快,重庆电视台直播消息:经地震专家监测分析,石柱、荣昌不会再发生4级以上地震,两县社会秩序迅速恢复正常。

    陈铁流和他的同事们是怎样看待三峡的呢?

    他们说,三峡出平湖,不仅实现了中国人的梦想,同时她是人类文明与大自然沟通的智慧纽带,是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跨进的时空隧道。然而,我们对三峡水库的检测却不容有丝毫懈怠。

    是啊,人类可以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但更要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人们应该万分珍惜大自然赐予的这份得天独厚的馈赠。

    当笔者依依惜别美丽的山城,一个月后,与她同属一个家园的“天府之国”,悄然发生了震惊世界的5.12汶川特大地震!与三峡唇齿相依的龙门山在悲鸣,投入三峡怀抱的滔滔岷江在哭泣……

    汶川特大地震,也促使人类进行痛定思痛的反省与诘问: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对待三峡这个世界上独有的自然遗产?三峡大坝与汶川地震究竟有没有隐匿未解的联系?如果说,真正的三峡“大考”还未到来,那么它面临的是特大洪水,特大泥石流,还是无法抗拒的特大地震?

    ……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