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为恭谢天恩,仰祈圣鉴事。
窃臣弟曾国华在三河殉节,经臣奏报后,嗣准湖广督臣恭录咨会,蒙恩优恤,复经臣于本年二月初九日专折叩谢天恩在案。顷准兵部由驿递回前折,钦奉朱批:『另有旨。』咸丰九年正月二十六日,内阁奉上谕:
曾国藩奏伊弟曾国华殉难情形一折。候选同知曾国华在三河镇殉难,当经降旨追赠道员,从优议恤。该故员历著战功,一门忠义,着再加恩赏给伊父曾骥云从二品封典,以示褒嘉。钦此。
臣伏读之下,感激涕零。窃念臣弟一介儒生,捐躯报国,荷蒙温谕频颁,殊恩迭被,既赠监司之秩,复膺封典之荣。存没均沾,哀感无既。伏查臣胞叔曾骥云,道光三十年正月二十七日,恭遇覃恩,臣在侍郎任内加一级,曾邀封从一品荣禄大夫。咸丰二年四月三十日恭遇覃恩,又以臣官加二级,得晋封正一品光禄大夫。兹复仰蒙锡类之仁,特荷褒嘉之典。臣已肃具家书,恭宣谕旨。诰轴则祗领新纶,谨拜此日九重之命;顶戴则仍从旧秩,不忘昔年两次之恩。惟是隆施稠迭,报称尤难。臣惟有竭尽愚忠,代臣弟弥未竟之憾,代臣叔抒向日之忱,以期仰答高厚生成于万一。所有微臣感激下忱,理合专折附驿,叩谢天恩,伏乞皇上圣鉴。谨奏。
译文
感谢赐封曾骥云折
为恭谢皇恩事,请求皇上鉴察。
臣的弟弟曾国华在三河殉难,经臣奏报后,接到湖广总督抄录上谕的咨文,知道已蒙恩优待抚恤,臣已于本年二月初九日专门拜折,为此事叩谢皇恩。刚才,经兵部由驿站递回了这道折子,钦奉皇上的朱批:“另有旨。”同时录有咸丰九年正月二十六日内阁所奉的上谕:“收到曾国藩奏报其弟曾国华殉难情形一折。候选同知曾国华在三河镇殉难,已经降旨追赠为道员,从优抚恤。该故员历年战功显著,一门忠义,着再加恩,赏给他的父亲曾骥云从二品封典,以示褒扬嘉奖。”钦此。
臣拜读后感激涕零。臣私下想,臣的弟弟一介儒生,捐躯报国,承蒙令人温暖的上谕屡次颁发,特殊的恩德多次赐予,既追赠道员,又膺封典的荣耀。生者死者均蒙恩赏,感激无尽。臣查胞叔曾骥云,道光三十年正月二十七日幸逢普行封赏,臣在侍郎任职内晋升一级,曾蒙准将这个恩德转赠给叔父,叔父荣封从一品荣禄大夫。咸丰二年四月三十日幸逢普行封赏,又因为臣的官衔晋升二级,叔父因此荣封正一品光禄大夫。这次再蒙受赏赐仁爱,格外获得褒嘉盛典。臣已通过家书恭敬地将此次谕旨宣告家人。封诰典册则敬领新颁者,以此拜谢今日皇上的恩命;至于顶戴则仍依从过去的官秩,以表示不忘记当年两次荣典。只是隆重的赏赐接连到来,报答太难。臣惟有竭尽愚忠,代替臣的弟弟弥补事情未办成的遗憾,代表臣的叔父抒发以往的谢忱,借以报答天高地厚之眷顾的万分之一。所有关于臣的感激之情,按理应专折由驿呈递,叩谢天家恩德,祈求皇上鉴察。谨奏。
评点
趋利避害皆为不忘天恩
曾氏复出后仅三个月,便遭受到三河之变。咸丰八年九月,李续宾、曾国华率领所部攻打安徽庐州府三河镇,在这里中了陈玉成的埋伏,全军覆没,七千湘勇死了六千多。这是湘军史上空前绝后的惨败,给整个湘军和再度出山的曾氏之打击异乎沉重。曾氏《年谱》上说:“公闻三河之警,悲恸填膺。”
战争结束后打扫战场,李续宾等头领的尸骸很快便找到了,但曾国华之尸却遍寻不得。因为此,三河败仗的事,曾氏一直没有上奏朝廷。但这事不能久压不报,到眼下已是三个月了,不能再不报了。三个月来虽不见尸骸,却也没见活着回来,曾氏断定六弟必死无疑,于是在咸丰九年正月十一日,一天内连上两道奏折,一题为《李续宾死事甚烈功绩最多折》,一题为《曾国华殉难三河镇折》,报告三河之役的战况及李续宾、曾国华等人的战死。这两道折子拜发后半个月,胡林翼打发专人告诉曾氏,说老六的尸骸找到了,但无头。无头之尸,如何能判定其必为老六呢?曾氏一面姑且相信,将这具无头尸认作六弟,妥运家乡,一面仍旧派人去四处寻找,但自那以后,就再也没提起此事。
三河之役给朝野震惊极大。咸丰为李续宾之死下诏:“详览奏牍,不觉陨涕。惜我良将,不克全终。尚冀其忠灵不昧,他年生申甫以佐予也。”李生前为巡抚衔布政使,追赠为总督,赏其父为一品光禄大夫封典,两个儿子赏给举人,一体会试。饰终之典备极隆重。曾国华生前为候选同知,朝廷追赠为道员。又赏给他的嗣父曾骥云从二品通奉大夫封典。一个候选同知不过正五品衔,道员则为正四品衔,升了两级;其父毫无功名,赏从二品衔,从品衔来说,算是朝廷大员了。要说曾老六的饰终之典,也够可以的了,这中间无疑有曾氏的面子在起作用。但朝廷有关部门却疏忽了一个大背景:曾骥云其实是有品衔在身的“大人物”。这就是曾氏奏折中所陈述的,早在道光三十年曾骥云便因侄儿的官位而受封从一品,咸丰二年又同样因侄儿的官位晋升而受封正一品,时隔七年,反倒因嗣子殉难受封而降了三级。这岂不是一个大笑话!想当年,曾氏捧到这道上谕时,真是啼笑皆非。
笔者在评点曾氏家书时对此事详加分析过,认为这不是朝廷在有意奚落曾氏,而是有关部门的办事人员业务不熟且又不去查找档案所造成的差错,反映出清末中央政府部院工作状况的糟糕。
但曾氏要如何面对这种差错呢?上疏直言此中有错不宜,全盘接受圣旨不愿,若将圣旨完璧奉还,那就意味着老六的道员一道丢了,也不行,惟一两全的办法是接受对自己有利的部分,退回不利的部分。如何把这个意思表达得既明确又委婉,让朝廷收到回折后,既知道错在中央又能乐意接受他这个趋利避害的抉择,实在是这道奏折的两难之处。这道奏折圆满完成了这个任务,它颇具代表性地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力和娴熟老练的运用功夫。
写作简析 翻出旧档,历述封赠,用以说明趋利避害的选择,乃出于不敢忘天恩深厚的忠诚之心。其实,这一切都是为了自家。文章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将这个“隐私扬公”说得中听得体。
要言妙道 诰轴则祗领新纶,谨拜此日九重之命;顶戴则仍从旧秩,不忘昔年两次之恩。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