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奏折-原折 谢署两江总督恩折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咸丰十年五月初三日

    奏为恭谢天恩,仰祈圣鉴事。

    窃臣于本年四月二十八日,承准军机大臣字寄,咸丰十年四月二十一日奉上谕『曾国藩已有旨署理两江总督,自应统带各军,兼程前进』等因。钦此。臣虽尚未接准部文将钦奉谕旨恭录行知,闻命之下,谨已恭设香案,望阙叩头谢恩讫。伏念臣从戎七载,未展一筹。既无横草之功,兼有采薪之患,乃蒙龙光曲被,虎节遥颁,膺九陛之殊恩,畀两江之重寄。鸿慈逾格,感悚难名。

    查江督统辖三省,兼理盐政、河漕、江防诸务,地大物众,任重事繁,在平时已才力之难胜,况目下实艰危之尤甚。建业之沦为异域,苏常又失于崇朝。臣忝任兼圻,仍司九伐,只自惭其绵薄,讵有济于涓埃?惟国家多事之秋,岂臣子怀安之日!计惟有殚心奉职,啮指誓师,揽辔而志澄清,尽收疆土,下车而问疾苦,速拯疮痍,庶几仰答高厚生成于万一。除另折陈报一切军情外,所有微臣感激下忱,理合专折付驿,叩谢天恩,伏乞皇上圣鉴。谨奏。

    译文

    感谢任命代理两江总督之恩折

    为恭敬感谢天家恩德事,求皇上鉴察。

    臣于本年四月二十八日,接到由军机大臣处发下的文件,上面录有咸丰十年四月二十一日的上谕:“已经下旨,命曾国藩代理两江总督,自应当统率各路人马,日夜兼程前进”等语。臣虽然尚未接到吏部恭录圣旨的正式公文,但得知此事后,已恭恭谨谨地摆设香案,北望宫阙叩头谢恩。

    臣自从领带湘军以来已七年了,没有得到过一次大的施展,既无轻微战功,又曾请假回籍,但却蒙受着皇上的眷顾,授予带兵之权。这次又获来自天庭的特殊恩德,将总督两江的重任交付。超越常规的慈爱,令臣感谢惶恐无极。

    查两江总督的职责在统辖三省,兼顾办理盐政、河漕、江防等事务,地方广大物产丰庶,任务重大,事情繁琐,就在平时,料理起来已觉才力难以胜任,何况目前实在处于艰苦危难最甚的时候。南京已沦陷为别人的国都了,苏州、常州又从朝廷手中丧失。臣忝列为兼管三省的总督,又掌管征伐之命,只有自我惭愧力量绵薄,哪可能于时局有点滴补救,但国家正值多事之秋,又岂能容做臣子的稍怀安逸之心!惟有尽全力奉守职责,咬破手指滴血誓师,握着马缰以表明平生澄清天下之志,将失去的疆土全部收回,一下车便去慰问百姓疾苦,医治因战乱而造成的世间疮痍。如此,或许可以报答天高地厚之恩的万分之一。关于军情方面的事另折禀报外,所有关于臣的感激心情,按理应专门具折交付驿站,向朝廷表示谢意,请求皇上鉴察。谨奏。

    评点

    四顾无人后的实权之授

    上次评点中说到胡林翼为曾氏跑官求四川总督未成,这次曾氏终于如愿以偿代理两江总督了。他是如何得到这个地方实职的呢?原来,就在一个月之前,时局陡起大变故。

    咸丰十年闰三月,太平军大破清廷江南大营。从咸丰三年开始,清廷针对着南京,在长江南北两岸设立军营,用以切断太平天国的都城与外面的陆路联系。

    设在扬州的军营被称为江北大营,统领为钦差大臣琦善。第二年琦善死,托明阿继任钦差大臣。咸丰六年,江北大营被太平军击破,托明阿被革职,德兴阿继任,重建大营,咸丰九年再次为太平军所击溃。江北大营就此消失。江南大营则位于南京城外孝陵卫,由钦差大臣向荣所建。咸丰六年被太平军击溃,向荣死于此仗,和春继任。咸丰十年四月,李秀成、陈玉成联合起来,再次大破江南大营。提督张国梁一路逃到丹阳,落水溺死,钦差大臣和春逃到浒墅关自杀。两江总督何桂清仓皇逃命,逃到苏州时,被江苏巡抚拒之门外,只得南下逃往上海。太平军乘此军锋,在短短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接连攻下丹阳、常州、无锡、苏州、江阴、昆山、太仓、嘉定、青浦、松江,江苏南部除上海外全部落入太平军手里。形势变化之大而速,令清廷上下震栗。摆在中枢决策者面前的首要任务,便是如何重新整顿领导班子,调拨军队收复江南失地。

    两江总督何桂清弃城逃命,论律当斩,故第一个需要考虑的是谁来代替何任江督。朝廷最先想的人选是胡林翼。拟让胡为江督,任命曾氏为湖北巡抚。

    咸丰帝最信任的协办大学士满人肃顺对皇上说:“胡林翼在湖北措注尽善,未可挪动,不如用曾国藩督两江,则上下游俱得人矣。”(见薛福成著《庸庵笔记》)咸丰帝接受肃顺的建议,将两江总督改授予曾氏。四年后,曾氏心腹幕僚赵烈文在议到曾氏起兵以来的经历时也说:“自咸丰二年奉命团练,以及用兵江右,七八年间坎坷备尝,疑谤丛集。迨文宗末造,江左覆亡,始有督帅之授,受任危难之间。盖朝廷四顾无人,不得已而用之,非负真能简畀,当轴真能推举也。”(见《能静居日记》同治三年四月初八日)不过一督抚之职罢了,朝廷如此吝于曾氏,的确令人深思。要说全是为了压抑湘军嘛,江忠源、胡林翼这两个巡抚都是出自湘军,就连刘长佑这个湘军的偏师统领也当上了广西巡抚。而江、胡、刘这三人,无论从资历、地位和影响来说,都不能与曾氏相比。这的确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疑虑。但不管怎样,毕竟盼来了这一天。一向喜怒不形于色的曾氏尽管对外依旧保持低调,然而内心却是欢喜无尽的,他在与身边人谈话时说,家中得知这个消息后必定会大叫:家大人放了!

    这道谢恩折便是在这种氛围上拟就的。你看曾氏在尚未接到正式任命书,只是在军机处的公文里间接得知此一新命后,便“恭设香案,望阙叩头谢恩”了。其企求这一任命、感激这一皇恩之情是如何的急切强烈!但这篇文章还是做得好,它好在把曾氏当时的复杂心绪表达得充分而周到。文章是通过几次跌宕起伏,来婉转表述的。

    试看它的手法。从军十年无能无功,一伏;蒙殊恩而授江督重寄,一起。江督事繁责重,平时治理已难,再伏;眼下时局艰苦,临危受命,更觉担子重大,再起。才力绵薄,无补万一,三伏;多事之秋,只能勉力而为,三起。最后以追求“尽收疆土”、“速拯疮痍”这样的高远目标来结束,使文章收笔在激荡高扬的余韵中。

    这道奏折里有“横草”、“采薪”两个词,一般读者或许对此较生疏,特为挑出来注释一下。

    “横草”出自《汉书·终军传》:“军无横草之功,得列宿卫,食禄五年。”所谓横草,就是让草横下来仆倒在地,意谓很容易做到的小事。终军说他无横草之功,就是说很小的功劳都没有。这是自谦之语。曾氏借用,也是自谦。“采薪”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采薪,指上山采摘柴薪。不能上山采薪,意谓生病,后人便用“采薪之忧”作为生病的代用词。曾氏说的“采薪之患”,是指他守父丧在家一年多。这一年多时间里他也不能“造朝”——替朝廷办事。他将“无横草之功”与“有采薪之患”联在一起,意在说明他对朝廷无贡献。

    写作简析 三伏三起,颇得山重水复、峰回路转之妙,将一个简单的“谢恩”写得兴味十足。

    要言妙道 惟国家多事之秋,岂臣子怀安之日!计惟有殚心奉职,啮指誓师,揽辔而志澄清,尽收疆土;下车而问疾苦,速拯疮痍。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