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为请旨起用告养回籍之道员,以固东防而资熟手,恭折奏祈圣鉴事。
窃臣拟三路分兵进取,业经同日奏明。臣由徽池一路前进,贼必由衢、广等处窥犯江西,为牵制驰突之计。江西之东防,即浙江之上游,亦即福建、皖南之关键。是衢、广一路,防兵最为吃重,非得威惠素著之大员,不能得力。查告养按察使衔九江道沈葆桢,明而能断。咸丰六年在署广信府任内,坚守郡城,保全东路,嗣蒙简用监司,仍留防务,筹兵筹饷,吏畏民怀。八年春,石逆自抚、建倾巢窜浙,卒不敢直犯郡城。其后李元度守广丰、玉山,均因该道接济得全。其去广信也,士民遮道攀辕,来臣处递呈请留者凡十数次。该道以二亲年老,又事多掣肘,力请告归。现当时局艰难,闻该道双亲尚健,自应先国后家,共励澄清之志。合无仰恳天恩,俯准敕下福建抚臣,传谕该道,迅由本籍驰赴江西,由臣会商抚臣奏委署理地方官,仍办理广信防务,节制在防文武。将来再请简补司道各缺,以期呼应灵通,于大局必有裨益。至该道器识才略,实堪大用,臣目中罕见其匹。谨会同江西抚臣毓科合词附驿具陈,伏乞皇上圣鉴施行。谨奏请旨。
译文
请起用原道员沈葆桢折
为请求降旨起用告养回籍的道员,借用熟悉情形的人员巩固东面防守事,恭谨具折,祈皇上鉴察。
臣打算分兵三路进取江南,已经在同一天内具折奏明。臣由徽州、池州一路前进,贼军必由衢州、广信等处伺机侵犯江西,作为牵制我军快速行军的计谋。江西的东南防守,即为浙江的上游,也即为福建、皖南军事的关键。因此,衢州、广信一路的防兵最为要紧,非恩威并重、声名素著的大员不能得力。
经调查,告假回籍侍奉双亲的按察使衔九江道员沈葆桢,精明而有决断力。咸丰六年在代理广信知府任内,坚守广信府城保全了东路,后蒙恩提拔为道员,仍留在广信办理防守军务,筹集兵勇和粮饷,官吏敬惧,百姓感怀。咸丰八年春,逆首石达开从抚州、建昌一带全军东窜浙江,终不敢直接进犯广信府城。这以后李元度守广丰县和玉山县,都因为该道的接济而得以保全。该道离开广信时,士绅百姓来到大道上相送,甚至有人拉住轿杆执意挽留,来到臣处呈递请留住该道不让走的帖子达十多份。
该道因为双亲年老,又办事多有掣肘,亟力请求辞职回籍。现在正当时局艰难,听说该道员父母亲尚且健康,自应当先顾国后顾家,共同激励澄清世乱的志向。可否恳求皇上,同意臣的所请,命福建巡抚将圣旨传给该道,迅速由本籍奔赴江西,由臣与江西巡抚商量后委任他代理地方官,依旧办理广信府的防务,节制在防守职务上的文武官员。将来再请求正式授予司道实职,以求指挥协调,对大局必有补益。至于该道的器识才略,实在值得大用,在臣的心目中,少有人可比得上。谨会同江西巡抚毓科一道具文由驿站呈递,求皇上鉴察批准。谨奏请旨。
评点
以包揽把持控制江南战区
曾氏一生使用奏折参劾过不少人,也使用奏折保举过许多人。清朝有一个比较好的人事制度,即文武大臣以及负有监察之责的官员,都有向朝廷推荐人才的责任。甄别人才,是他们职守中的一项。举荐的对象和建议所任的职位,并不受限制。被举荐的人,也可以是所熟知的人,也可以是所风闻的人;建议授的职务,也可以是自己所管辖范围内的,也可以不是自己管辖范围内的,由朝廷去安排。向朝廷推荐了优秀人才,可以获得嘉奖,“荐贤满天下”,是对一个大臣的极高褒奖语;相反,若是举荐了不良分子,给工作带来重大损失,则举荐者也要负失察之责。曾氏的九弟曾国荃光绪年间出任山西巡抚,举荐长期替他做机要秘书的王定安为冀宁道员。后来王定安贪污赈灾款被革职永不叙用,已升为两广总督的曾国荃还要受降二级的处分。清朝有关这方面的制度,值得今天的人事部门借鉴。
曾氏四月二十八日从军机处的公文中获知代理两江总督的任命后,五日初三日这一天,一口气向朝廷上了三道奏折并附四道奏片。这三道奏折一是谢恩,二是军事部署,三便是起用沈葆桢。四道附片,一是察看海漕保护盐场,二是催调张运兰,三是委李元度另募新勇,四是拟设江西总粮台。四道附片讲的全是调兵遣将粮饷供应等事,从中可略知一个军事统帅日常所做的主要事情。在三道正折中,“起用沈葆桢”居然和向朝廷谢恩、报告用兵计划这样的大事并列,可见曾氏对此事的看重,以及对沈的期望之大。
沈葆桢是福建人,比曾氏小九岁,道光二十七年的进士,无论从年龄还是从资历上看,都比曾氏差了一大截。曾氏与沈的交往始于五年前。那时沈以名御史身份出为江西九江知府。当时曾氏正统率湘军在江西作战。九江城其时还在太平军的手里,沈的九江知府是个空的,于是便来到曾氏的帐下,随曾氏办理湘军营务。曾氏于此时知沈能干。
第二年,沈代理广信知府。这时,太平军即将围攻广信府城,城内的官绅百姓纷纷外逃,正在河口筹饷的沈葆桢得知这一情况后,星夜赶回广信府。这时他的妻子林氏,先已写血书托人送出城外,请求总兵饶廷选救援广信。饶廷选立即率兵赶来。太平军围城时,饶廷选指挥军队回击,沈在城头鼓动士气,林氏则在衙署内埋锅熬粥,慰劳士兵。就这样,打退了太平军的七次围攻,保全了广信府。曾氏因此事而深为佩服沈。他在给朝廷奏报时说:“两年以来,江西连陷数十郡县,皆因守土者先怀去志,惟汪报闰守赣州、沈葆桢守广信,独能伸明大义,裨益全局。”曾氏在此奏中,还特别指出沈为林则徐的外甥兼女婿。这说明曾氏对林则徐的敬重,也由此而对沈更增添一份信任感。
沈因保守广信府之功,被朝廷擢升为道员,依旧办广信防务。不久,又加按察使衔。但沈葆桢性格直而犟,不善处理上下左右的关系,他因此借双亲年老而告养回籍。
曾氏在思考对安徽和苏南用兵的时候,把巩固江西一事看得很重,视为东进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曾氏在江西前后六七年,对江西官场知之甚深。历届江西巡抚,从陈启迈到文俊到耆龄,直到眼下的毓科,他都不满意,都不认为他们是称职的巡抚,而沈葆桢则是他心目中的恰当人选。他之所以在与谢恩、报告军事部署的同一天便上折请起用沈,是因为他是准备把沈作为江西巡抚来安排的。这可从两个月后他在保举李鸿章的折中看出:“该员劲气内敛,才大心细,与臣前保之沈葆桢二人,并堪膺封疆之寄。”李与沈都是曾氏人才夹袋中的巡抚人选。
但是,沈当时并不知道曾氏将要大用他,故而在接到朝廷的诏命时,依旧以亲老为辞,拒不出山。这以后,曾氏又多次保举沈,并建议朝廷直接授他巡抚之职,以示格外倚重。咸丰十一年底,朝廷给沈下了一道诏命:“朕久闻沈葆桢德望冠时,才堪应变,以其家有老亲,择江西近省授以疆寄,便其迎养;且为曾经仕宦之区,将来树建殊勋,光荣门户,是承亲欢。如此体恤,如此委任,谅不再以养亲渎请。”
写得如此富有感情的皇帝诏书,大概不多见,这颇有点在恳求沈葆桢出山做江西巡抚了,须知此时的沈不过是一按察使衔的道员,已属超常规的提拔了!难怪沈奉诏后“感泣赴官”。沈或许不知道,朝廷示他这等异数,是因为曾氏再而三地竭力荐举的缘故。
曾氏慧眼识才,的确为疲软的晚清官场简拔了一个干练有为的官员。沈不仅为曾氏担负起巩固赣防支持皖苏战场的重任,尤其是后来大办洋务,为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作了突出贡献。然而四年后,正当围攻南京的关键时刻,沈却为调拨江西厘金的事与曾氏闹翻了,令曾氏十分愤恨(详见《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
曾沈之间的这次冲突,从一个侧面看出两人的为官作风,也可知他们两人不是如现代人所说的“一条线上的人”。于此可见曾氏当年竭力荐举沈,并不是因为沈是他的私人;沈虽然做过曾氏多年的部属,且曾氏于他有知遇之恩,但他也并不因这些而不顾自己的原则性。起用沈,是曾氏接管两江后所作出的第一个人事举措,接下来,他有一系列的人事举措陆续出台,如简派彭玉麟统领宁国水师、李瀚章会办江西牙厘,留左宗棠襄办江皖军务,派李鸿章筹办淮扬水师并请简授其实职,保黄翼升任淮扬镇总兵,请简放李元度皖南道,保毛鸿宾任江苏藩司,直至不久后保彭玉麟为安徽巡抚、李鸿章为江苏巡抚、左宗棠为浙江巡抚,一个曾国藩掌控整个东南的局面就这样渐次形成。它确保了曾氏战略部署的顺利推行,最终在较快的时间里完成平定江南的大业。
笔者注意到,曾氏事业的最得力伙伴胡林翼,就在这个月内的多次信函里反复向曾氏提到了一个思想:“天下事误于正人怕包揽之名,庸人得推诿其间。”“丈不包揽,天下事尚可为乎?”“不包揽,不把持,任人作主,则兵不能择饷不能节,却又必乏财矣。”原来,曾氏如此系统全面地将他所知所信的人(其中绝大部分是湘军头领),安置在他所辖战区各省担任要职,其指导思想正是胡林翼所说的“包揽把持”。非常时期的确需要非常举措。
写作简析 历数被保者的业绩和民望,并以准确简洁的语言拈出其突出的为官特点,给览奏人留下一个鲜明深刻的印象。
要言妙道 该道双亲尚健,自应先国后家,共励澄清之志。
该道器识才略,实堪大用,臣目中罕见其匹。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