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正在缮折间,接到统领安庆全军即用道曾国荃禀称:八月初一日卯刻,官军用地雷轰倒安庆北门城垣,队伍逾濠登城,该逆仍用枪炮抵死拒敌。经我军奋勇直前,立将安庆省城克复,杀毙长发老贼二万余人。该逆情急,赴江内、湖内凫水遁窜,又经水师截杀,实无一人得脱。其老弱妇女,暂时擒缚,俟讯明分别斩释。四眼狗及伪辅王、璋王、王各股援贼,屯扎我军后濠之外,当破城时,列队远望,其胆已落,渐渐退去各等情前来。
臣伏查安庆省城,咸丰三年被贼陷据。九载以来,根深蒂固。自去冬合围至今,逆酋四眼狗迭次拚死援救,我军苦守猛战,卒得克此坚城,围杀净尽。军兴十载,惟五年之冯官屯、八年之九江、此次安庆之贼,实无一名漏网,足以伸天讨而快人心。至楚军围攻安庆,已逾两年,其谋始于胡林翼一人画图决策,商之官文与臣,并遍告各统领。前后布置规模,谋剿援贼,皆胡林翼所定。除臣即日前往安庆部署一切,及详细情形另由官文、胡林翼、李续宜会衔具奏外,所有克复安庆省城大概缘由,谨附片驰陈,仰慰宸怀,伏乞皇上圣鉴训示。谨奏。
译文
克复安徽省垣安庆片
另外,正在誊抄奏折时,接到统领安庆全军即用道曾国荃的禀报:八月初一日卯刻,官军用地雷轰倒安庆北门城墙。队伍跨过濠沟登上城楼,城内逆匪仍用枪炮作拼死抵抗,经我军奋勇直前,立即将安庆省城克复,杀死长头发的老贼二万多人。这批逆匪在情急中跳入长江及菱湖游水逃遁,又经水师截住杀死,确实无一人得以脱逃。其中老弱妇女等暂时拘押,待讯明后分别或斩首或释放。陈玉成(四眼狗)以及杨辅清(辅王)、林绍璋(璋王)、洪仁玕(玕王)各股援军,屯扎在我军后濠之外,当城墙被攻破时,列队远远地观看,胆已吓破,慢慢地都散去了。
臣查安庆省城自咸丰三年被贼军沦陷占据,九年以来其守城之势已根深蒂固。自从去年冬天合围至今,逆贼首领陈玉成多次拼死救援,我军苦守猛战,终于得以克复这座坚城,杀得干干净净。战争爆发十年以来,惟有咸丰五年的冯官屯、咸丰八年的九江以及这次安庆城的贼军,确实没有一个漏网,足以伸张奉天讨逆的正义而大快人心。至于湘军围攻安庆已超过两年时间,这个设想起始于胡林翼一个人的策划精算,后与官文和臣一道商量过,又遍告所统领的部属。前前后后的布置规划,都是胡林翼所制定的。除开臣即日前去安庆部署一切,以及克复安庆的详细情况由官文、胡林翼、李续宜会衔具奏外,所有克复安庆的大致情形,谨附片迅速奏报,借以安慰皇上的关切之心,请皇上鉴察指示。谨奏。
评点
东南战场强弱转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咸丰十一年八月初一日,曾氏九弟国荃统率吉字营打下安徽省城安庆。这是江南战场上的一桩大事,无论从清廷方面来说,还是从太平天国方面来说,都至关重要。太平天国朝政的实际执掌者玕王洪仁玕曾说过:“此城实为天京之锁钥……安庆一日无恙,则天京一日无险。”安庆在这场战争中的地位,被洪仁玕的这两句话说得再清楚不过了。
当然,清廷在江南战场上的代表人物曾国藩、胡林翼、官文等人,对安庆的战略地位,也有着与洪仁玕同样的认识。早在咸丰九年九、十月间,曾、胡便开始筹划全力收复安徽的事宜,而收复安徽的关键便在于收复安庆。进兵安徽三路中的第一路之最终目标即为安庆,由曾氏亲任总指挥。第二年四月,江南大营被太平军摧毁,常州、无锡、苏州等重镇全部落入太平军之手,江南局面一夜之间陡然严峻起来。朝廷在任命曾氏为署理两江总督的同时,也严催他带兵迅赴三吴,以拯危局,即便就在这时,曾氏仍不改他的既定方针,坚持安庆围师不能撤。他在给朝廷的奏折中说:“安庆一军,目前关系淮南之全局,将来即为克复金陵之根本。此臣反复筹思,安庆城围不可遽撤之实情。”咸丰十年八月,太平军采取“围魏救赵”之策,陈玉成率部由江北、李秀成率部由江南同时并举攻打武昌,希望以此引安庆围师西向救武昌,从而解安庆之围。对于太平军的这个军事行动,曾、胡都已看得很透彻,作出即便丢掉武昌也不撤安庆围师的决定。
从咸丰十年四月初,曾国荃率吉字营抵达安庆城外集贤关起,安庆围师的统帅便是曾老九了。至于驻守安庆城内城外的太平军首领则是陈玉成部的两员干将:靖东主将刘玱琳、受天安叶芸来。
在围安庆之前,曾国荃统率吉字营有过几次围城的经历,如吉安、景德镇都是难围的重镇,曾老九凭着一股蛮劲,硬是把它们都给打下来了。就是凭着这些战功,科场不顺、三十三岁还只挣到一个贡生的曾老九,仅只用了三四年的功夫,便获得“以道员用”的地位,也就是说,已备具了做道员的资格,一旦有缺,便可做起四品道台来。这便是当年热热闹闹的书生投笔从戎的真正原因。若用市场眼光来看待这个现象,便最为通明了:投资科场见效慢,投资战场见效快;当然,见效快的风险也大,曾老六便是例子,所以,也并不是每个秀才都“出作谈兵客”(杨度诗)的。
曾老九的安庆之围也打得很艰苦。从咸丰十年四月到咸丰十一年八月,历时一年零四个月。固然,把守集贤关的刘玱琳与坚守城头的叶芸来都是太平军中少见的忠勇之将,这是仗打得艰难的主要原因。此外,因为太平天国领导层对安庆的重视,所以围绕着安庆城内外的战事,实际上是太平军在与清军作集体较量。安庆之战,成了整个江南战场的缩影。
但安庆终于还是给曾老九拿下了。据曾氏家书上说,早在打下之前数月,看天相的便说八月初一是一个“日月同辉、五星贯珠”的大吉大利日子,安庆城有可能在这一天光复。后来,果然是这一天用地雷轰倒了城墙。曾老九因这一仗之功声名大震,朝廷给他重赏:加布政使衔,以按察使记名遇缺题奏,并赏穿黄马褂。
老九的这个官职,在现在的读者看来很怪,它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布政使,是一省主管钱粮民政的官员,排在巡抚之后,类似于今天的常务副省长。但它的品衔与巡抚同,一样的从二品,并不是巡抚的下级,两人见面行的是平礼。这又与今天的常务副省长不同。按察使,是一省主管刑名司法的官员,正三品,排名在布政使之后,类似于今天的副省长。“记名遇缺题奏”这句话的意思是:将名字记录在吏部预备人选名册上,遇到哪省按察使一职空缺了,吏部便将此人的名字上奏,由皇上正式任命。但是名字往往不是一个,而是好几个,是不是被选上还不一定。所以,严格说起来,皇上赏给老九的,不是一个官职,而是一个做官的资格。这个资格就是:常务副省长级副省长。
至于赏穿黄马褂,那又是一回什么事呢?黄马褂原本是为壮观瞻而制就的统一着装。以黄色绸子为衣料,做得宽宽大大的,可以罩在平时穿的衣服的外面。皇帝的御前大臣、内大臣、内廷王大臣、侍卫什长等都有这种黄马褂,遇到必要时,大家一同装起来,那场面金碧辉煌,的确很壮观。后来皇帝又把这种黄马褂作为一种特别的赏品赏给外廷的有功官员。被赏者十分珍惜,视为很大的荣耀。平时珍藏着,遇到重大庆典时,拿出来披着,身份顿时便不同了。战争年代,朝廷为鼓励文武官员多立功,常常拿出一些宫中之物作为赏赐,如玉如意、玉扳指、玉翎管、火镰、荷包等等,黄马褂作为一种比较贵重的赏品,也常被赏赐给级别较高的文武官员。战争打得时间长,获黄马褂之赏的人也很多。到后来,也就不特别稀罕了。有一个关于左宗棠的轶闻讲到黄马褂的事。
有一位方面大员去拜访左宗棠。左的大营内外的卫兵们都不把此人当一回事,既不列队欢迎,也不对他表示格外的尊重。受惯了别人隆重接待的这个方面大员心里很不高兴,在与左的晤谈中露出这种不满意。左说,是我对他们管束不严,你离开军营时,我叫他们列队欢送。过一会,此人出营,果然见营房门口齐刷刷地站着两列卫兵,个个面容严肃,持枪笔立,那人正得意时,忽见这二三十人的队列中人人都身穿黄马褂,在阳光照射下,金光灿灿的。那人大惊,忙对左说:请他们散开吧,下官担当不起!左哈哈大笑,挥手叫队列解散。
这则左宗棠轶闻,意在表现左喜欢炫耀自己:我手下的卫兵个个都获黄马褂之赏,都不把一个方面大员看在眼里,你看我左某人有多大的功劳,有多高的地位!不过,此轶闻也同时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清末黄马褂赏赐的泛滥。
这道打下安庆的捷报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
第一,它不是正折而是附片。附片的分量当然要比正折轻,而它所附的正折是什么呢?正折题为《鲍超一军丰城大捷折》,说的是鲍超一军进援江西,在丰城西北岸大获胜仗的事情。丰城获胜与安庆光复不可同日而语。曾氏为何要如此处理呢?原来他是有意在避嫌。老九是他的胞弟,将为胞弟报捷的文字作为附片,置于为部属请功的正折之后,在曾氏看来是应该的;在笔者看来,这种谦抑有点过头,过头了的谦抑便显得有点矫情。中国有句古话:“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相比起来,这种胸襟更为坦荡些。其实,安庆的战地指挥官固然是曾氏的胞弟,但攻城的部队——吉字营的将士们却并非他的亲戚;何况,参与这场战争的还有多起别的部队,对于这些人来说,将安庆之克置于附片的地位列在丰城之捷的后面,显然有失公允。
第二,将策划、支援安庆之战的功劳全归之于胡林翼,只字不提自己的贡献。其实,从上到下,谁都知道曾氏才是这场战争最主要的策划人、支援者。于公于私,于情于理,他都会特别关照安庆战场,事实上他也是这样做的。显然,这又是曾氏的谦抑。不过,曾氏的这个谦仰,还是有根据的,那就是老九这支部队的饷银是靠湖北提供的。曾氏曾在一封家书中对老九说过:“你只守定自己是湖北的部队,就可以名正言顺地问湖北要饷。”对靠自筹粮饷的湘军来说,饷银简直就是它的生命线,平时靠它维持军营的存在,战时靠它激励士气。如果没有饷银,也就没有这支部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将头功记在湖北之主的胡林翼头上,也是有道理的。除开谦抑外,曾氏此举还隐有报答胡林翼对他们兄弟的格外照顾之情一层意思在内。前面说过,曾国华的军队完全是胡给的。胡又为曾氏本人积极“跑官”。此外,曾氏最小的弟弟曾国葆,咸丰九年七月再次出山,其部队也是胡给的。(见曾氏《季弟事恒墓志铭》:“鄂帅胡文忠公方广求将材,命季分领千人,自黄州建旆而东。”)曾氏家里带兵的兄弟四人全都受到胡的恩惠,曾氏心中自然感激不尽。将克安庆之功全部让给胡,不排除这种以公报私的可能性。
还有一层原因,那就是胡林翼眼下正在病势危重之中,随时都有可能死去。曾氏将这个大功劳全盘送给他,暗藏一种希冀,那就是希望朝廷能给胡以格外之赏,借以安慰将死之人。果然,朝廷接到这份奏报后,立时下达嘉奖令:“安庆陷九载,楚军合围,胡林翼画策督剿,攻克坚城,厥功最伟,加太子太保衔,给骑都尉世职。”奉到这道上谕没有几天,胡林翼便与世长辞。曾氏的良苦用心没有白费。
写作简析 在形式上抑重为轻,在内容上做足大胜文章。借公德以酬私恩,而出语诚恳,不留痕迹。
要言妙道 军兴十载,惟五年之冯官屯、八年之九江、此次安庆之贼,实无一名漏网,足以伸天讨而快人心。
前后布置规模,谋剿援贼,皆胡林翼所定。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