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前任安徽巡抚翁同书,咸丰八年七月间,梁园之挫,退守定远。维时接任未久,尚可推诿。乃驻定一载,至九年六月,定远城陷,文武官绅殉难甚众。该抚独弃城远遁,逃往寿州,势穷力绌,复依苗沛霖为声援,屡疏保荐,养痈贻患,绅民愤恨,遂有孙家泰与苗练仇杀之事。逮苗逆围寿,则杀徐立壮、孙家泰、蒙时中以媚苗,而并未解围。寿城既破,则合博崇武、庆瑞、尹善廷以通苗,而借此脱身。苗沛霖攻陷城池,杀戮甚惨,蚕食日广,翁同书不能殉节,反具疏力保苗逆之非叛,团练之有罪。
始则奏称苗练入城,并未杀害平民,继则奏称寿州被害及妇女殉节者不可胜计,请饬彭玉麟查明旌恤,已属自相矛盾。至其上年正月奏称苗沛霖之必应诛剿一折三片,脍炙人口。有『身为封疆大吏,当为朝廷存体制,兼为万古留纲常。今日不为忠言,毕生所学何事』等语,又云『誓为国家守此疆域,保此残黎』,俨然刚正不屈,字挟风霜。逮九月寿州城破,翁同书具奏一折二片,则力表苗沛霖之忠义。视正月一疏,不特大相矛盾,亦且判若天渊。颠倒是非,荧惑圣听,败坏纲纪,莫此为甚!
若翁同书自谓已卸抚篆,不应守城,则当早自引去,不当处嫌疑之地;为一城之主,又不当多杀团练,以张叛苗之威。若翁同书既奉谕旨,责令守城,则当与民效死,不当濡忍不决;又不当受挟制而草奏,独宛转而偷生。事定之后,翁同书寄臣三函,全无引咎之词,廉耻丧尽,恬不为怪。
军兴以来,督抚失守逃遁者皆获重谴,翁同书于定远、寿州两次失守,又酿成苗逆之祸,岂宜逍遥法外?应请旨即将翁同书革职拿问,敕下王大臣九卿会同刑部议罪,以肃军纪而昭炯戒。臣职分所在,例应纠参,不敢因翁同书之门第鼎盛瞻顾迁就。是否有当,伏乞皇上圣鉴训示。谨附片具奏。
译文
参劾翁同书片
另外,前任安徽巡抚翁同书,当咸丰八年七月间梁园战败后退而驻守定远县,那时接任还不久,尚可推卸责任。驻守定远县城一年,至咸丰九年六月,定远城池陷落,文武官员及士绅殉难者很多,该巡抚独自弃城远逃寿州府,势尽力竭时又依附苗沛霖为声援,屡次保举苗沛霖,养痈贻患,士绅百姓愤恨,遂有孙家泰与苗沛霖团练互相仇杀的事情出现。待到苗沛霖围攻寿州,则杀死徐立壮、孙家泰、蒙时中来献媚苗沛霖,但并没有解围。寿州城池被攻破后,则联合博崇武、庆瑞、尹善廷接交苗沛霖,并借此脱身。苗沛霖攻陷城池,杀戮甚为惨重,蚕食之地一天天扩大。翁同书自己不能殉节,反而具疏竭力担保苗逆不是叛变,而是团练的罪责。
开始则奏报苗沛霖的团练进城并未杀害平民,接着又奏报寿州被害人及殉节妇女不可胜计,请下令彭玉麟查明表彰抚恤,这已属自相矛盾。至于上年正月奏报应当诛剿苗沛霖的一折三片,则脍炙人口。其中既有“身为封疆大吏,自当为朝廷保存体制,兼及为万古留下纲常。今日若不能给朝廷以忠言,那么毕生所学究竟是为着何事”等语,又说“发誓为国家守这片土地,保护这里残余下来的黎民”,俨然刚正不屈,字句中夹着风霜。到九月寿州城被攻破,翁同书上奏一折二片,则着力表扬苗沛霖的忠义。与正月间那道奏疏相比,不但大相矛盾,而且判若霄壤。颠倒是非,迷惑皇上的视听,败坏纲纪,再没有什么能比翁的这种作为更为可恨的了。
假若翁同书自己说已经解除了巡抚职位,不应当再有守城之责,那么则应该早日自行引退,不应当身处嫌疑之地;作为一个城池的主人,又不应当多杀团练,以助长叛徒苗沛霖的威风。若翁同书既已奉到谕旨,被责令守城,那么则应当为百姓而以死报效,不应当柔忍不决;又不应当受人挟制而草拟奏折,委屈求全而偷生。事情完结后,翁同书寄给臣的三封书信中完全没有引咎自责之词,廉耻丧尽,恬不知耻。
战争爆发以来,总督巡抚失守逃跑的,都得到重惩。翁同书在定远、寿州两次失守后,又酿成苗逆大祸,怎能让他逍遥法外?理应请旨立即将翁同书革职锁拿审讯,下令由王大臣、九卿会同刑部议罪,借以严肃军纪而训诫文武官员。臣因为职分的缘故,依例应予纠察参劾,不敢因翁同书的门第鼎盛而犹豫迁就。是否妥当,请求皇上鉴察指示。谨附于折后具奏。
评点
一道不能不接受的参折
这是曾氏众多参折中最负盛名的一道。之所以负盛名,其原因有二:一是被参者是近代中国最有名望的翁氏家族的成员,二是这道参折本身是一篇极好的文章。
先来说一说这个被参者翁同书。翁同书,江苏常熟人。其父翁心存翰林出身,曾入值上书房,前后长达二十余年,道光帝诸子包括咸丰帝及恭亲王在内,都做过他的学生,历任工部、户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咸丰九年因户部宝钞案受累革职。同治帝登基后,翁心存的死对头肃顺垮台,他作为被陷害的元老重臣被平反昭雪,官复原职,更受倚重。翁同书有两个弟弟。一名同爵,官至督抚。一名同龢,更是了不得。翁同龢出身状元,做过同治、光绪两朝帝师,官至协办大学士,因维新变法而得罪慈禧,晚年被罢官回籍,忧病而死。翁同书是翁心存的长子,也是翰林出身,做过贵州学政。咸丰三年奉旨协助琦善办理军务,咸丰八年升任安徽巡抚。这时的安徽包括省垣安庆在内,大部分地区已落到太平军的手里。翁同书上任后不久即图规复庐州府,中途受阻,遂扎营于定远县城。不久,定远丢失,翁同书退扎寿州,并因此遭革职留任处分。咸丰十一年正月,翁同书奉旨赴京另候简用。三月,他交卸巡抚任给代理巡抚曹臻,但因为身陷苗沛霖与孙家泰的仇杀案中而无法脱身。
苗沛霖是安徽凤台人,秀才出身,做过多年塾师。咸丰六年在寿州办起团练,用以对付捻军。后来投靠都统胜保,随钦差大臣袁甲三攻剿捻军,因战功被朝廷授予四川川北道员,未赴任,依旧在安徽带勇打仗。但这个清廷的道员却又反水加入捻军,还被太平天国封为奏王。同治元年四月,他又暗通胜保,诱擒太平军英王陈玉成。同治二年再度叛清,为僧格林沁所击败,被陈玉成旧部所杀。如此看来,这个苗沛霖真正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
他与孙家泰的仇杀案发生在咸丰十年十月间。孙家泰为寿州团练头领,本与苗沛霖早有私怨。因发现苗与捻军勾结的阴谋,杀了苗的手下人。苗沛霖遂发兵攻打寿州。翁同书当时正在寿州。经人联络,翁与苗达成妥协:翁上奏朝廷宽免苗的围城之罪和杀苗的仇人徐立壮等后,苗撤围。等到翁将徐立壮等人的首级送苗时,苗却食言并不撤围。最后,守城将士开门接纳苗。苗占据寿州,并要翁上奏朝廷担保他不会叛变。咸丰十一年底,翁同书离开安徽回到北京。就在这时,曾氏上了这道参劾折。
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说这道参折的为文。
这道折子的文字非常短,不到六百字,但令人读起来似觉有千钧之力在震撼心扉,不容你有犹豫,有疑虑,有同情感;在它的面前,你只能接受其观点,同意其建议。为什么会造成这等效果呢?
笔者以为,这首先是它的立论正确。一个巡抚接连丢失两城,又处置不当,造成很大的祸乱,而且不识奸伪,为歹人张目。这样的巡抚能不参劾吗?其次,对翁在苗沛霖事上一系列错误处置事实罗列充分。试看参折所罗列的事实:屡疏保荐,养痈贻患,酿成仇杀案;杀人媚苗,而城围未解;粉饰苗的残杀,而自相矛盾。对苗前诛后保,前后态度判若天渊。第三,对翁的自我辩护,批驳得有理有据。第四,这道参折最厉害的是结尾那句话:“臣职分所在,例应纠参,不敢因翁同书之门第鼎盛瞻顾迁就。”翁同书门第鼎盛,朝野皆知,为预防朝廷对此事的处理会“瞻顾迁就”,参折来个先下手为强,率先把这道口子给堵了。
事实上,当政者的确是想对翁同书网开一面。翁心存既对国家有贡献,又对皇室有私情,何况翁氏一门才俊,家世之清望,并世少有。另外,翁同也在京城四处活动,在王公大臣及办理此案的各部门负责人面前,竭力为乃兄辩白申述,也得到了不少人的同情支持。这一道参折,真个是把上台不久的新班子推到一个两难的境地。
若对翁同书处理不严,则明摆着是朝廷迁就了翁家的门第,不仅得罪清议,更为严重的是得罪了曾氏;若是严惩了翁同书,年老体衰的翁心存又如何受得了。权衡再三,当政者作出了这样的决定:采纳曾氏的参劾,从重惩罚翁同书,判他一个“比照统兵将帅守备不设,为贼所掩袭,以致失陷城寨者斩监候律,拟斩监候”;尽量优待翁家,以示朝廷的格外安慰。就在审讯翁同书的同时,朝廷任命翁心存为弘德殿行走,授读同治皇帝,又给其次子翁同爵以一等功名引见,以道员任用。还委派翁同龢为顺天乡试同考官、山西乡试正考官,擢升为参事府右赞善。这年十一月,七十二岁的翁心存终因儿子的事打击过大而去世。朝廷特别派醇王作代表前往翁宅祭奠,又加恩晋赠太子太保,入祀贤良祠;又特将翁同书暂释回家,让他在父亲临终前夕得以侍奉尽孝,父死后又准其在家守孝百日。这都是别人不可能得到的格外之恩。朝廷还赏翁心存的长孙即翁同书的儿子翁曾源为进士,准其与新贡士一道参加殿试。五个月后,翁曾源居然得中状元。据说翁曾源患有癫痫症,他能大魁天下,是朝廷对翁家的一种补偿。接下来,又以翁心存新丧为借口,将翁同书从轻发落,改判充军新疆。
朝廷对翁家的眷顾,可谓非同寻常。当年这道参折若不是曾氏所上,又假若参折写得不是这样字字刚劲,句句铁硬,又预先将漏洞堵死的话,翁同书是决不可能受到如此惩处的。当然,从参案的本身来说还是曾氏赢了,翁同书父子为此折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据野史记载,这道折子是时为曾氏幕僚的李鸿章所拟的。曾氏将参劾翁的事交给文案房拟稿,在好几份草稿中选中李的这一份,并特别称赞“臣职分所在,例应纠参,不敢因翁同书之门第鼎盛瞻顾迁就”这句话,认为李深得参折的辣字诀。关于辣字诀,笔者在评点曾氏参清德的折子中说过。看来,李的这句话比老师的折子还要辣。曾氏由此更看出李的过人之处。他对别人说:“少荃天资于公牍最近,所拟奏咨函批,皆大过人处,将来建树非凡,或竟青出于蓝,亦未可知。”
李因此得曾氏的器重,却也因此得罪了翁家。后来,显贵冠朝的翁同龢一世都记下李的这笔旧账。翁李不睦,已是晚清政坛上尽人皆知的事实。吴永口述的《庚子西狩丛谈》中说到翁李之间的一桩事:“公(引者注:指李鸿章)在直督时,深受常熟(引者注:即翁同龢,下文中的叔平,为翁之表字)排挤,故怨之颇切,而尤不惬于项城(引者注:即袁世凯)。在贤良寺时,一日项城来谒,予亟避入旁舍。项城旋进言:‘中堂再造元勋,功高汗马。而现在朝廷待遇如此凉薄,以首辅空名随班朝请,迹同旅寄,殊未免过于不合。不如暂时告归,养望林下,俟朝廷一旦有事,闻鼓鼙而思将帅,不能不倚重老臣。届时羽檄征驰,安车就道,方足见老成声价耳。’语未及已,公即厉声呵之曰:‘止止!慰廷,尔乃来为翁叔平作说客耶?他汲汲要想得协办,我开了缺,以次推升,腾出一个协办,他即可安然顶补。你告诉他,教他休想!旁人要是开缺,他得了协办,那是不干我事。他想补我的缺,万万不能!武侯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两句话我也还配说。我一息尚存,决不无故告退,决不奏请开缺。’”
吴永这段话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一个真实的李鸿章来,也给我们传递出许多当时官场中的微妙信息。至于翁李不睦,显然可以从中找到确证。
最后,笔者还想指出这道折子在呈递排列上的良苦用心。这是一道附片,它所依附的正折题为《遵保水师总兵折》。与它同时附的还有一片,题为《请优恤罗遵殿瑞昌王有龄片》,排在它之前。罗遵殿、王有龄为浙江省前后巡抚,瑞昌为杭州将军,三个人都因守护省城而死。曾氏请朝廷“悯念时艰,表扬忠烈”,给这三人赐予优恤,为“大臣以死勤事者劝”。同是负有守土之责的大臣,一类人是以死殉职,一类人是舍城逃命,在表彰忠烈的同时,该不该惩处临阵弃逃者?如此一对比,翁同书还能“逍遥法外”吗?
写作简析 笔墨干净到了极点,字句峻峭也到了极点。其参折辣字诀的运用之到家,更是让人叫绝。
要言妙道 军兴以来,督抚失守逃遁者皆获重谴,翁同书于定远、寿州两次失守,又酿成苗逆之祸,岂宜逍遥法外?
臣职分所在,例应纠参,不敢因翁同书之门第鼎盛瞻顾迁就。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