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奏折-原折 再密陈陈国瑞事状片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同治四年七月二十四日

    再,密陈者。臣前于五月二十一日在清江浦密奏陈国瑞之事,言该镇劣迹多端。因其骁勇善战,不肯轻弃,即日给予公牍,历数其过,褒扬其善,与之约法三章,令其痛改前非等语,附片陈明在案。厥后于六月初六日给予批牍,反复开导,多至二千余字,推诚相与,冀其知感知愧,渐就范围,饬令明白禀复。在微臣之意,以谓将才难得,曲意成全。如果该总兵肯受约束,则为国家作育将才,即为该总兵保全末路。盖望之甚殷,不欲操之过蹙也。

    顷据该总兵禀复前来,臣详加察阅,其于查询各事则巧为掩饰,绝无由衷之言、悔过之意;其于禁约三端,则故作游移,亦无矢志遵行之语。臣之所指,如该镇为黄开榜养子而反颜成仇,系黄开榜面禀之词;抢李显安之盐,系李世忠函禀之词;余条亦确有实据。乃陈国瑞全不承认,仅于吸食鸦片一节,直认不讳。观其禀复各情,虽词气极为谦谨,而沾染军营油滑习气,并无诚心向善之机,已可概见。臣此次参奏,但将其不能救护僧格林沁一事薄予惩儆,治以应得之公罪;而于其私罪多端并无悔过之诚,尚不列款明参者,因河南实乏良将,稍留陈国瑞体面,冀收鹰犬之才,一策桑榆之效。除将臣批牍一件及陈国瑞呈复一禀抄送军机处备查外,理合缕晰密陈,伏乞皇太后、皇上圣鉴训示。谨奏。

    译文

    再次秘密陈述陈国瑞犯事情形片

    另外,秘密陈述一件事。臣先前于五月二十一日在清江浦秘密奏报陈国瑞的事情,列举该总兵多种劣迹。考虑此人骁勇善战,不想轻易放弃,当即给他发一公函,历数他的过失,褒扬他的优点,与他约法三章,令他痛改前非等等,作为附片陈述,已经上报归档。这以后于六月初六日给他发了一道批牍,反复予以开导,长达二千多字,与他开诚布公,希望他能知道感激,知道惭愧,慢慢地走上正路,命令他就臣所写的作个回答。在微臣看来,好的将领难以求得,宜委曲予以成全。如果该总兵愿意接受约束,则为国家培养一个将才,也就是为该总兵保住晚节。这是因为期望很大,不想操之过急。

    刚刚接到该总兵的答复之帖,臣仔细察阅,此人对于臣所查问的各件事则巧为掩饰,绝对没有由衷的言语、悔过的意思。关于禁约的三件事,则故作游移之态,也没有下决心遵照的话。臣批牍中所指的事,如该总兵为黄开榜养子而反目成仇,这是黄开榜当面说的话;抢李显安的盐,是李世忠信中说的。其余的几条也确有实据。但陈国瑞完全不承认,只对吸鸦片一事,直接承认不隐瞒。看他的答复禀帖,虽然语气极为谦谨,但因为沾染军营油滑习气,并没有诚心向善的意思,已可以大致见到。臣这次上奏参劾,只将他没有救护僧格林沁一事给予轻微惩罚。将他在公事上的失职所应得的罪责予以处治,而对于他的多种于私德上的罪责以及并无悔过的诚意,还没有罗列公开参劾。之所以如此,是考虑到河南确实缺乏良将,稍微给陈国瑞留点面子,希望能用他的鹰犬之才,同时也给他一个后期立功的机会。除将臣的批牍一件以及陈国瑞答复的禀帖抄送寄军机处备案外,按理应详细密陈,请皇太后、皇上鉴察指示。谨奏。

    评点

    一篇驭下的经典之作

    在清军与太平军十多年的交战中,有许许多多的太平军将领曾先后反水投降清军。这些降将,大多数命运不好。这是因为不管他们投降后是如何疯狂地残杀过去的兄弟,死心塌地为清方卖命,却总不能洗去先前的所谓“从贼”的那段经历。在清方上上下下的眼里,他们总是不可信赖的异类。这种现象,不只是出现在那个时代。在此之前的数千年,在此之后的百多年都是如此。这是“忠诚”文化所酿造的必然结果,也是古今二臣的共同悲哀。

    但是,在降将中也有几个颇得主管信任的人,他们被授予实职,拥有带兵遣将的实权,其境遇远比别的降将为好。此中最著名的当属程学启。程为安徽桐城人,早年参加太平军,并协助叶芸来死守安庆。后来投降湘军吉字营,颇得曾国荃、曾国葆兄弟的信任,任命他为开字营统领。淮军成立后,程带领开字营加入淮军,又得到了李鸿章的信任,一直做到总兵的高位。同治三年,战死在苏州。清廷予以褒奖,赐“忠烈”谥号,赠太子太保,又将两项世职合并为一个三等男爵。程所得的这种荣誉,为太平军降将中所仅见。排在程之后的受信任者,大概就要数这个陈国瑞了。

    陈国瑞是湖北应城人。太平军打到武昌时,他投了军,编在太平军的童子军中。在安徽作战时,兵败投降。陈极受主将黄开榜的赏识。黄也是湖北人,认陈为养子。陈骁勇善战,累立战功,长期在河南一带与捻军周旋,同治二年便做到了浙江处州镇总兵。同治三年,又转为蒙古亲王僧格林沁的前锋,也颇得僧的信任。陈性格暴戾,残忍好斗,舆情对他甚为反感。曾氏对陈,既讨厌他的残暴私斗,又看重他的作战勇敢,希望通过规劝教育而使他走入正途。奏片中所提到的给陈的批牍,向为同人们所称道,堪称曾氏驾驭属下的一篇经典之作,兹全文抄录于次,以供有心者参考。

    同治四年六月初六日,曾氏对陈国瑞关于暂驻归德并饷项军火如何筹措之禀的批复:“本部堂在安庆、金陵时,但闻人言该镇劣迹甚多,此次经过淮扬、清江、凤阳,处处留心察访,大约毁该镇者十之七,誉该镇者十之三。其毁者则谓该镇忘恩负义。黄镇开榜于该镇有收养之恩。袁帅欲拿该镇正法,黄镇夫妇极力营救,得保一命。该镇不以为德,反以为仇。又谓该镇性好私斗,在临淮与袁帅部将屡开明仗,在寿州与李世忠部下开明仗,杀死朱、杜二提督。旋在正阳关捆缚李显安,抢盐数万包。在汜水时,因与米船口角小争,特至湖西调队二千,与米商开明仗。知县叩头苦求,始肯罢兵。又谓该镇骚扰百姓,凌虐州县,往往苛派州县代办军装号衣等件。在泗州殴辱知州,藩司张光第同在一处,躲避床下,旋即告病。在高邮勒索水脚,所部闹至内署抢掠,合署眷属,跳墙逃避,知州叩头请罪乃息。又谓该镇吸食鸦片,喜怒无常,左右拂意,动辄处死,并有一因麻油饼杀厨子之事。藐视各种将帅,信口讥评,每每梗令,不听调度,动称‘我将造反’。郭宝昌之告变,事非无因。本年四月曹南之败,与郭宝昌同一不救主帅,同罪异罚,众论不平。凡此皆言该镇之劣迹者也。其誉者则谓该镇骁勇绝伦,清江、白莲池、蒙城之役,皆能以少胜众,临阵决谋,多中机宜。又谓该镇至性过人,闻人谈古来忠臣孝子,倾听不倦,常喜亲近名儒,讲诵《孟子》。又谓该镇素不好色,亦不甚贪财,常有出世修行、弃官为僧之志。凡此皆言该镇之长处者也。誉该镇者,如漕督吴帅,河南苏藩司,宝应王编修凯泰,山阳丁封君晏,灵璧张编修锡嵘,皆不妄言之君子。毁该镇者,其人尤多,亦皆不妄言之君子,今不复悉举其名。誉该镇者,愿该镇知其名,不忘也。毁该镇者,愿该镇不知其名而忘之也。”

    “本部堂细察群言,怜该镇本有为名将之质,而为习俗所坏。若不再加猛省,将来身败名裂而不自觉。今为该镇痛下针砭,告戒三事:一曰不扰民,二曰不私斗,三曰不梗令。”

    “凡设官所以养民,用兵所以卫民。官吏不爱民,是名蠹也;兵将不爱民,是民贼也。近日州县多与带兵官不睦,州县虽未必皆贤,然带兵者既爱民,不得不兼爱州县。若苛派州县供应柴草夫马,则州县摊派各乡村,而百姓受害矣。百姓被兵勇欺压,诉于州县,州县转诉于军营。若带兵者轻视州县,而不为民申冤,则百姓又受害矣。本部堂带兵十年,深知爱民之道,必先顾惜州县。就一家比之,皇上譬如父母,带兵大员譬如管事之子,百姓譬如幼孩,州县譬如乳抱幼孩之仆媪。若日日鞭挞仆媪,何以保幼孩,何以慰父母乎?闻该镇亦无仇视斯民之心,但素好苛派州县,州县转而派民;又好凌虐弁兵,弁兵转而虐民,焉得不怨声载道?自今以后,当痛戒之。昔杨素百战百胜,官至宰相;朱温百战百胜,位至天子。然二人皆惨杀军士,残害百姓,千古骂之如猪如犬。关帝、岳王,争城夺地之功甚少,然二人皆忠主爱民,千古敬之如天如神。该镇以此为法,以彼为戒,念念不忘百姓,必有鬼神佑助。此不扰民之说也。”

    “至于私相斗争,乃匹夫之小忿,岂有大将而屑为之?本部堂二年以前,即闻该镇有性好私斗之名。此名一出,人人皆怀疑而预防之。闰五月十九之事,铭字营先破长沟,已居圩内,该镇之队后入圩内,因抢夺洋枪,口角争闹,铭营杀伤该队部卒甚多,刘军门喝之而不能止。固由仓猝气忿所致,亦由该镇平日好斗之名有以召之耳。闻该镇好读《孟子》‘养气’之章,须知孟子之养气,行有不慊则馁。曾子之大勇,自反不缩则惴。缩者直也,慊者足也。惴则不壮,馁则不强。盖必理直而后气壮,必理足而后自强。长沟起衅之时,其初则该镇理曲,其后则铭营太甚。该镇若再图私斗以泄此忿,则祸在一身而患在大局;若图立大功,成大名,以雪此耻,则弱在一时,而强在千秋。昔韩信受胯下之辱,厥后功成身贵,召辱己者而官之,是豪杰之举动也。郭汾阳之祖坟被人发掘,引咎自责,而不追究,是名臣之度量也。该镇受软禁之辱,远不如胯下及掘坟之甚,宜效韩公、郭公之所为,坦然置之,不特不报复铭营,并且约束部下,以后永远不与他营私斗,能忍小忿,乃成大勋。此戒私斗之说也。”

    “国家定制,以兵权付之封疆将帅,而提督概归其节制,相沿二百余年矣。封疆将帅虽未必皆贤,然文武咸敬而尊之,所以尊朝命也。该镇好攻人短,讥评各路将帅,亦有伤于大体。当此寇乱未平,全仗统兵大员心存敬畏。上则畏君,下则畏民,中则畏尊长,畏清议,庶几世乱而纲纪不乱。今该镇虐使其下,气凌其上,一似此心毫无畏惮者,殆非载福之道。凡贫家之子,自恃其竭力养亲,而不知敬畏,则孔子比之犬马。乱世之臣,自恃其打仗立功,而不知敬畏,则陷于大戾而不知。嗣后,该镇奉檄征调,务须恪恭听命。凡添募勇丁,支应粮饷,均须禀命而行,不可擅自专主,渐渐养成名将之气量,挽回旧日之恶名。此不梗令之说也。”

    “以上三者,该镇如能细心领会,则俟军务稍松,前来禀见。本部堂于觌面时,更当谆切言之,务令有益于该镇,有益于时局。玉成一名将,亦本部堂之一功也;若该镇不能细心领会,亦有数事当勒令遵从者。第一条,八千勇数,必须大为裁减,极多不许过三千人,免致杂收游勇,饥溃生变。第二条,该军与淮勇及英、康等军,一年之内不准同扎一处。第三条,该镇官衔,宜去‘钦差’字样;各省协饷,均归河南粮台转发,不准别立门户,独树一帜。仰该镇逐条禀复,以凭详晰具奏。至于所述毁誉之事,孰真孰伪,亦仰该镇逐条禀复。其毁言之伪者,尽可剖辨,真者亦可承认。大丈夫光明磊落,何所容其遮掩!其誉言之真者,守之而加勉,伪者辞之而不居。保天生谋勇兼优之本质,改后来傲虐自是之恶习,于该镇有厚望焉。又批。”

    写作简析 身为书生,如何驾驭手下的悍将?曾氏对朝廷汇报了他的恩威并施的举措,并特别指明:只参公罪,不及私恶。

    要言妙道 臣此次参奏,但将其不能救护僧格林沁一事薄予惩儆,治以应得之公罪;而于其私罪多端并无悔过之诚,尚不列款明参者,因河南实乏良将,稍留陈国瑞体面,冀收鹰犬之才,一策桑榆之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