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臣于同治三年七月蒙恩赐封一等侯爵,世袭罔替。祗承恩命,惧弗克胜。维时金陵幸克,初立功绩,皆赖诸将之力。朝廷论功行赏,恩赉有差,各将皆邀殊荣,臣忝居统帅,不敢立异固辞;然自拜命以来,无日不兢兢业业,恐负非常之宠,而贻不称之讥。去岁奉命剿捻,至今已一年零五个月,毫无成效,虽圣主不加谴责,而臣心实觉悚惶,应恳天恩收回成命,敕部将臣所得封爵暂行注销。此后臣效力行间,如果病体全愈,续有微劳,再当乞恩赏还爵秩。谨法古人自贬之义,以明微臣抱歉之忱,不敢稍涉矫激。合附片具陈,伏乞皇太后、皇上圣鉴训示。谨奏。
译文
剿捻无功请暂时注销所封侯爵片
另外,臣于同治三年七月蒙恩赐封一等侯爵,世代承袭不递减。虽恭恭敬敬地领下这道恩命,然时刻担心自己不能承受。那时金陵幸而克复,初次为朝廷建立功绩,全是依赖各位将帅的力量。朝廷论功行赏,这中间的赏赐有差距,各位将帅都获得殊荣,臣居统帅之位,不敢标新立异而固辞。但是,自从拜受这个赏赐以来,无时无刻不兢兢业业,担心辜负了非常的宠信,而留下“不相称”的讥议。去年奉命剿捻,至今已达一年零五个月,却毫无成效,虽然皇上不加以谴责,而臣自己实觉悚惧惶恐,应当恳请天恩收回成命,发文给相关部门,将臣所得的封爵暂时注销。此后臣在军中效力,如果病体痊愈后还能建立些小功劳,再来乞求天恩赏还爵位。恭谨地效法古人自我贬谪的优良传统,以表明微臣抱歉的诚意,决不敢有一点矫情虚伪的想法。按理应当附片陈述,请皇太后、皇上鉴察指示。谨奏。
评点
效法古人自贬之义
满人入关之后,为酬劳协助他们夺取关内江山的有大功的汉人,曾经给孔有德、吴三桂、尚可喜、耿仲明、孙可望以封王之赏。后来康熙撤藩,引起吴、尚、耿三藩的不满,激发三藩叛乱。平定三藩之乱后,康熙定下规矩:永不封汉人为王,并慎封汉人五等爵位。在曾氏之前,汉人因军功而封公、侯的仅四人:一为雍正二年以平青海功封三等威信公的岳钟琪,一为乾隆五十三年以平安南功封一等谋勇公的孙士毅,一为康熙十四年以军功封靖逆侯的张勇,一为嘉庆十八年以平白莲教功封二等男、道光五年晋一等侯的杨遇春。曾氏是第五人。物以稀为贵,曾氏这个侯爵之珍贵可想而知。以曾氏之性格,他顶着这个“世袭罔替”的一等毅勇侯爵位在头上,其战战兢兢之心态,也是可以理解的。
天公不作美。当曾氏以侯爷身份再领兵符时,便遇到难以对付的捻军。关于曾氏此次出征的心情,前面的评点已说到了,老九的出任鄂抚及其重新组建的新湘军也未给他帮上一点忙。同治五年六月,他向朝廷提出“河防之策”,即以扼守沙河、贾鲁河及掘濠而守的战略,将捻军围在豫中开封府与许州、陈州府一带而歼灭之。不料八月中旬,捻军突破朱仙镇防线,全军开赴山东。曾氏的“河防之策”宣告失败,气得卧病在床。朝廷赏他两个月的假期,在营养病。十月十三日,曾氏上了一道《病难速痊请开各缺仍留军中效力折》,请求开掉他的协办大学士、两江总督实缺,另简钦差大臣接办军务,他本人以散员身份留营而不主调度赏罚之权,不过维系军心而已。同一天,又附上本片,请注销侯爵。
官职可以开缺,爵位也是可以注销的。比如前面说到的两个公爵都有过注销剥夺的经历。岳钟琪在雍正二年封公,十年四月降为侯,当年七月其侯爵被夺,直到乾隆十四年才予以恢复。孙士毅在乾隆五十三年封公,第二年此爵位便被剥夺,直到嘉庆元年以平息白莲教之功才改封三等男。孙得此爵位后很快便死了。在他死后,朝廷为表示悼念,再将公爵掷还给他。因为有前例在先,曾氏便向朝廷提出注销侯爵的请求,以争取主动。
那么,曾氏此举是不是言不由衷的矫情呢?应该说,有一点这个意思在内,但也不全是。说他有点矫情,是因为他知道朝廷对他倚重甚大,且河防之失的直接责任应由河南巡抚李鹤年而不是由他负,故而朝廷不可能因此而夺去其爵位。说不全是,是因为他们兄弟此番表现都不佳,朝廷上下指责之声颇多,他自觉没有面子,故而上疏自劾也是出于内心的。事实上,朝廷并没有接受他的请求,随即命令他回两江总督本任,授李鸿章为钦差大臣,接办乃师未成之事。结果,捻军最后败于李鸿章之手,李也因此晋升二等侯爵,并为其后半生风光无限的仕途奠下坚实的基础。
写作简析 语言愈是恳切,用心愈是诚挚,“自贬”反而可得“不贬”。这或许正是此片的机巧所在。
要言妙道 朝廷论功行赏,恩赉有差,各将皆邀殊荣,臣忝居统帅,不敢立异固辞;然自拜命以来,无日不兢兢业业,恐负非常之宠,而贻不称之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