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奏折-原折 复陈病状艰难请准不回江督本任仍命李鸿章暂行兼署折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同治五年十一月十七日

    奏为钦奉谕旨,恭折复陈,仰祈圣鉴事。

    窃臣接准兵部火票递到同治五年十一月初一日奉上谕:『曾国藩着回两江总督本任,暂缓来京陛见。江苏巡抚一等肃毅伯李鸿章着授为钦差大臣,专办剿匪事宜。』钦此。

    旋准军机大臣字寄同治五年十一月初八日奉上谕:『着曾国藩即遵前旨,将军务交李鸿章接办。该督即回两江总督本任,办理饷需军火,源源筹解,俾李鸿章得离江境统兵进剿,则筹饷与剿匪之功,均为国家倚重,正不必以开缺赴营,始足为朝廷宣力也。』等因。钦此。

    跪诵之下,无任钦感。遵即择于十九日饬派江苏候补道林桐芳、衡州协副将胡正盛谨赍钦差大臣关防驰赴徐州,交李鸿章祗领。

    至臣仍回两江总督本任一节,朝廷体恤下情,不责臣以治军,但责臣以筹饷,不令留营勉图后效,但令回署调理病躯,圣恩高厚,感悚交并。惟两江总督公牍之烦,数倍于军营,而疆吏统辖文武,尤以接见僚属为要义。臣精力日衰,用心久则汗出,说话多则舌蹇,不能多见宾客,不能多阅文牍,业经屡次陈奏。数月以来,标病虽除,而此二患者迄未痊可。若非将舌端蹇涩之症医治全愈,实难胜江督之任。且臣屡陈病状,求开各缺。若为将帅则辞之,为封疆则就之,则是去危而就安,避难而就易。臣平日教训部曲,每以坚忍尽忠为法,以畏难取巧为戒。今因病离营,安居金陵衙署,迹涉取巧,与平日教人之言自相矛盾,不特畏清议之交讥,亦恐为部曲所窃笑。臣内度病体,外度大义,减轻事权则可,竟回本任则不可。故前两次奏称,但求开缺,不求离营。盖自抱病以来,反复筹思。必出于此,然后心安而理得也。

    臣既不能回江督本任,而李鸿章新膺专征之命又难久署,江督之篆亦不可不熟计而兼筹。

    查刻下贼分两股:东股任、赖等逆窜至光、固,非西入鄂,即南入皖。李鸿章或仍驻徐州,或移驻六安以剿鄂贼,或移驻颍川以剿皖、豫之贼,皆在两江辖境之内,是李鸿章暂署江督,于剿办东股毫无窒碍。至西股张逆在秦,臣现多方筹办粮米,湘军防晋业已起行赴洛,霆军援秦即日亦可入关,似两三月内李鸿章兼署江督尚无损于大局。合无吁恳天恩,敕下李鸿章以钦差大臣暂行兼署两江总督,一面料理出省事宜。两三月后,或请另简两江总督,或请另简钦差大臣,或令李鸿章自荐筹饷大员,布置后路。该大臣出省之宜迟宜速,均听皇上权衡定夺,届时臣再具疏请开江督等缺,目下谨遵谕旨暂缓陛见,仍在周口军营照料一切,维湘、淮之军心,联将帅之情谊。凡臣才力所可勉,精神所能到,必当殚竭愚忱,力图补救,断不因兵符已解,稍涉疏懈,致乖古人尽瘁之义,请释宸廑。所有钦奉谕旨,恭折复奏缘由,理合由驿驰陈,伏乞皇太后、皇上圣鉴训示。谨奏。

    译文

    再次陈述病状艰难请求批准不回江督本任依旧任命李鸿章暂时兼为代理折

    为奉到谕旨恭谨具折再次陈述之事,请求圣上鉴察。

    臣接到由兵部火票传来的同治五年十一月初一日所奉上谕:“曾国藩着回两江总督本任,暂时缓期来京陛见。江苏巡抚一等肃毅伯李鸿章着授为钦差大臣,专门办理剿匪事宜。”钦此。

    紧接着由军机大臣处也寄来同治五年十一月初八日所奉上谕:“着曾国藩立即遵照前旨,将军务交给李鸿章接办。该总督立即回到两江总督的本任上,办理粮饷军火,源源不断筹集解送前方,使李鸿章得以放心离开两江境地统兵进剿。筹饷与剿匪一样重要,都是为国家所看重的,不必认为只有开缺奔赴军营,才能够为朝廷尽力。”等等。钦此。

    跪地诵读后,无限钦敬感慨。遵照上谕所示,当即定于十九日委派江苏候补道员林桐芳、衡州协副将胡正盛携带钦差大臣印信速去徐州,交给李鸿章恭敬领取。

    至于臣依旧“回两江总督本任”这段话,在朝廷来说,这是体恤下情,不以治军之事来责令臣,而是责令臣筹措饷需,不命令臣留在军营勉力图谋后效,只命令臣回官衙调理病体,圣上恩德既高又厚,感激与惶恐之情一道涌出。但是,两江总督公文的烦琐,要多于军营几倍,而疆吏管辖文武官员,尤以接见同僚和下属为主要内容。臣的精力一天天衰弱,心思稍一用久则浑身流汗,话一说得多了则舌头僵硬。不能多见宾客,不能多看文件,这些毛病臣已经多次奏陈过。近几个月以来,臣的表层疾病虽已消除,但这两种病患至今未痊愈。如果不把舌头僵硬干涩的毛病医治好,则实在难以胜任两江总督之职。而且臣已多次陈述病状,请求开除各项实缺。若是做将帅则推辞,做封疆大吏则接受,则是远离危险而就安逸,避开艰难而靠近容易。臣平日教育部属,每每以坚忍尽忠为原则,以畏难取巧为警戒。现在因生病而离开军营,安逸地住在金陵官署里,这种行为颇近投机取巧,与臣平日教训别人的话自相矛盾,不仅惧怕清议的交相讥讽,也担心为部属们所暗中嘲笑。臣揣度自身的病体,考虑到社会对大员的要求,认为减少一些事务和权力则可以,直接回到本任而不行。故而前面两次的奏折中都说只求开除实缺,不求离开军营。这是自生病以来,反反复复思考后得出的想法。只有这样做,才能心安理得。

    臣既然不能回两江总督本任,而李鸿章新近所负的专征之命又使得他难以长期代理,因而江督一职也不能不仔细计议而同时筹划。

    眼下贼军分为两股:东边的一股任化邦、赖文光等逆贼窜至光州、固始,不是向西进入湖北,即向南进入安徽。李鸿章或依旧驻扎徐州,或移驻六安用以剿灭湖北之贼,或移驻颍川用以剿灭安徽河南之贼,都在两江的辖境之内,故而李鸿章暂时代理江督,对于剿办东股捻军毫无障碍。至于西边一股张宗禹在陕西,臣现在多方筹办粮食,湘军防守山西一支部队已经开赴洛阳,鲍超援助陕西的霆军即日也可以进入潼关,这样看来两三个月内李鸿章兼为代理江督尚且无损于大局。可否恳请天恩下达命令,由李鸿章以钦差大臣的身份暂时代理两江总督,一面料理出省事宜。两三个月以后,或是请求另外委派两江总督,或是请求另外委派钦差大臣,或是命令李鸿章自己举荐筹饷大员,布置后路粮草军需。该大臣出省之事或慢或快,均听从皇上的权衡定夺,到时臣再具折请开除江督实缺,眼下谨遵谕旨暂时延缓进京陛见,依旧在周口军营照料一切,维系湘淮两军的军心,联系将帅之间的情谊。凡是臣的才力和精神所能勉为办到的事,必当殚精竭力,图谋补救,决不会因为兵权已解除而稍稍疏懈,以至于与古人鞠躬尽瘁之义相违背,请圣上释虑。所有关于接奉谕旨,恭谨具折复奏的缘由,按理应当由驿站快速传递到京,请求皇太后、皇上鉴察训示。谨奏。

    评点

    清廷用人不当

    同治四年五月初二日,曾氏奉到率军赴山东剿捻的上谕,到同治五年十一月初一日奉到回两江本任的上谕,这中间历时一年半。曾氏对北上征捻,极无把握。作为朝廷命官,对于上前线打仗这样的圣旨,曾氏心中尽管一万个不情愿,却不能违抗不领,只能以拖延来作为消极的对抗。接旨后,他即表示“万难迅速”。随即又上疏:“臣精力颓惫,不能再任艰巨,已经五次具奏在案。近则衰态更增,说话至二十句,舌尖则木强蹇涩,不能再说。”请求朝廷另简知兵大员督办此路军务,自己则以闲散人员在营效力,以表示“不敢置身事外,忘尽瘁之大义”。自然,朝廷没有同意,曾氏被迫起程。似乎天意注定他此行将大不吉利似的,他惟一的外孙在送行的船舱中被炮声惊吓而死。此事将无疑给日趋暮年的曾氏心头罩上浓重的阴影。一年半的剿捻,最后以无功为结束。为什么会“无功”,笔者在前面的评点已作了大致分析,此处不再赘述。这一年多的经历,与曾氏咸丰四年至九年间在江西、安徽等地的经历颇为相近,然而细细地考查,这两者之间却有质的不同。

    咸丰年间曾氏在与太平军的角逐中,虽也屡屡受挫,进展很慢,但大的态势却是呈上升状的。这种态势既包括总体军事形势,也包括曾氏本人的心态。此外,承平日久后新爆发的大规模战争,对渴望建功立业的有志者的刺激,以及攻城略地给贫穷兵勇所带来的实惠等等,都大为激励着军营中的士气。这一切,使得曾氏和湘军能屡败屡战,虽挫而志不衰。然而,这次却一切都改变了。犹如同一个疾病,青年人得了可能问题不大,老年人得了说不定有致命之忧。捻战的失利,对曾氏的打击是异常沉重的。我们知道,从此以后曾氏也的确没有再雄起过。

    与其说捻战失利是曾氏的过失,不如说是清廷的用人不当。当时,朝廷起用曾氏替代阵亡的僧格林沁,是鉴于曾氏所拥有的巨大声望。以为利用他的这种声望,定可节制三省,统率湘、淮军及各省地方绿营,一举围歼力量远不如太平军的捻军。朝廷太高估这个声望而忽略其实力了。其实,曾氏此时已经没有多大的实力。他的实力,已随着湘军的大裁撤而差不多消失殆尽。朝廷对曾氏的健康状况也几乎无知,居然置曾氏“五次具奏”而不顾,硬要起用一个老弱衰颓者来做亲赴前线的统帅,这便注定失利的不可避免。

    按理,朝廷完全可以一步到位启用李鸿章为钦差大臣。李鸿章此时刚过四十,年富力强,雄心勃勃;更重要的是,大裁撤的时候,淮军不但没有减人,反而私下将湘军中能征惯战的人马招了进来,军容更强大了。不知下情以及论资排辈、迷信权威等等,成了清朝廷选拔剿捻统帅上的一系列障碍。这便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前车之鉴。

    当然,曾氏性格中的脆弱一面,在剿捻战役中也充分暴露出来。究其实,曾氏此时不过五十五六岁,从今天的标准来看,正处在中老年的交界线上,尚不到退休之年,而这个年龄段的左宗棠还正在意气风发之时。光绪二年,左宗棠亲率西征军出玉门关进兵新疆时,已高龄六十四岁。这中间固然有健康与否的原因在内,但性格的强与弱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若结合这一点来考虑,笔者相信,曾氏在这道奏折中所说的不回江督本任以闲散人员留在军营维系军心等话,应是出自内心的。曾氏此时的确已经厌倦军旅生涯,也厌倦衙门岁月。封侯拜相,这已经是人生的极顶,再也没有什么东西能诱发他的积极性了。战事的失意,再加上身体的衰病,更使得他难以在荣耀和权力中获得属于人生的真正乐趣。笔者想,即便一个普通人都容易出现曾氏此时的心态,更何况曾氏对位高权重而不得善终的历史往事在时刻恐惧着。

    当然,曾氏也是一个视“政治生命”为第一重要的官场人物,即便要隐退,他也不想是在打败仗之后的声望低劣时。所以,如果有人说,此刻曾氏请求开缺夺爵等等举措,也难免有自找台阶下或是包含以退为进的成分在内,笔者也是赞同的。

    写作简析 以发自内心的诚意和令人可信的理由来陈述自己的想法,文章做得坦直平实。

    要言妙道 若为将帅则辞之,为封疆则就之,则是去危而就安,避难而就易。臣平日教训部曲,每以坚忍尽忠为法,以畏难取巧为戒。今因病离营,安居金陵衙署,迹涉取巧,与平日教人之言自相矛盾,不特畏清议之交讥,亦恐为部曲所窃笑。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