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江南提督李朝斌本姓王氏,襁褓中为李氏父母抚养鞠育,至于成立,迭遘艰虞,王氏本生父母隔绝不相闻问,李朝斌初不自知为王氏所生也。本年三月间,有善化人王正儒来臣处禀称,李朝斌系所生季子,自幼育于李氏,请饬复姓归宗等语。臣当即询之李朝斌究竟是否有因。李朝斌茫然不解,即寄书至家,询其族叔李传诚等,始据详告颠末。
盖李朝斌未生以前,王氏本生父母已有子三人,世俗之见,以多子为累,王正儒与李朝斌之父相识,故指腹订定堕地后即任听李氏携去。王氏父母固已弃之如遗矣。事隔四十三年,忽有呈请复姓之议。李氏族人谓王氏恩谊已断,寄书详论,极陈不应归宗之义。其言亦颇中肯。臣复加查核,此事关系纲常名义,未可凭空臆断。
查本朝言礼之书,尚书秦蕙田所纂《五礼通考》最为精核。其于异姓为后之事,反复辩论,一以原情为主。所引《金史》张诗一事。张诗本李氏子,育于张氏,阅三十年始知之。初议归宗,终以张氏无子,遂仍其旧。秦蕙田称张诗为孝。今王氏本生之父母有子三人,而李氏抚养之父母别无主后,正与张诗之事相类。伏查定例,出嗣之子归宗,亦以所后父母有无子嗣为断。若令李朝斌归宗,则在王氏本生之父母,不过于三子之外又增一子,而在李氏抚养之父母竟至斩焉不祀。抚子者将抱恫于九泉,为子者将难安于毕世。核诸古礼,参以今律,李朝斌应于李氏别为一宗,但后其抚育之父母,而不祭其以上之祖宗,于王氏则不通婚姻,一以报顾复之深恩,一以别族属之大义,其于王氏之父母则曲尽敬养,庶为两全之道。该提督天性肫挚,未忍自决,臣为之参酌定议,详晰批示,遍告宗人,情义既可兼尽,众论亦已佥同。惟以提督大员异姓为后,必应奏为立案,以昭郑重而垂久远,用敢详陈本末,上达宸听,伏乞皇太后、皇上圣鉴训示。谨奏。
译文
李朝斌无需复姓归宗应在李氏中别立一宗片
另外,江南提督李朝斌本姓王氏,襁褓中即为李氏父母所抚养培育,一直到长大成人,多次遭遇艰难,而王氏父母与之隔绝,从未闻问过,李朝斌原本并不知自己为王氏所生。今年三月间,有善化人王正儒到臣处呈递禀帖,说李朝斌为他所生的小儿子,自小在李家养育,请命他复姓归宗等等。臣当即就此事问李朝斌,是否事出有因。李朝斌对此茫然不解,立刻寄信回家,询问他的族叔李传诚等人,才由族人告知事情的始末。
原来,李朝斌没有出生之前,王氏本生父母已有三个儿子了,世俗的看法是以儿子多为拖累。王正儒与李朝斌的父亲互相认识,故指腹约定落地后即听任李氏抱去。如此说来,王氏父母早已如同丢掉似的将他抛弃了。事隔四十三年,忽然冒出个请复姓归宗的议论来。李氏族人认为王氏恩情已断,寄来的信里详细评论,竭力陈述不应该归宗的道理。他们的说法也颇为中肯在理。臣又加以查核,认为此事关系到纲常名义,不可凭空臆断。
查本朝言及礼制方面的书,尚书秦蕙田所编撰的《五礼通考》最为精当。书中关于异姓后嗣的事,反复辩论,归结为以情谊为主。其中引了《金史》里的张诗一事作为例子。张诗本是李家的儿子,从小抚养于张家,隔了三十年后才知道此事。原议复姓归宗,最后因为张氏无儿子,于是依旧照原样不动。秦蕙田称赞张诗为孝顺。现在王氏本生父母有三个儿子,而李氏抚养父母再无别的儿子嗣后,正好与张诗一事相类似。根据定例,出抚给别人的儿子归宗,也应该以所抚养的父母有无子嗣为判断。如果让李朝斌归宗,则对王氏本生父母而言,不过在三个儿子之外又增加一个儿子,而对于李氏抚养父母而言,则其香火已断无人祭祀。抚养儿子的将在九泉之下受惊吓,作为儿子的也将难以安心于这一辈子。核之于古礼,并参考当今律令,李朝斌应该在所抚的李氏宗族中别立一支,只作为其所抚育的父母的后嗣,而不祭祀养父母之上的祖宗,对于王氏来说则不通婚姻。一方面报答养育的大恩,一方面分别族属的大义,至于对王氏本生父母,则应该尽敬养的孝道,如此方可为两全之道。该提督天性厚道诚挚,自己不忍心作决断,臣为他参考分析而作这样的判断,详晰作出批示,让他遍告李氏王氏两姓宗族,情义上既可以兼为顾及,众人的看法也都相同。只是因为涉及到提督大员以异姓为人之后的大事,必须奏报立案,以表示郑重而垂之久远,故而敢于详细陈述此事的本末,让朝廷知道,请求皇太后、皇上鉴察训示。谨奏。
评点
复姓归宗事当以情谊为重
读完这道奏折,笔者不能不佩服曾氏对这桩复姓归宗事的判定细致周到、顺乎人意。在前面,笔者曾选评了一道关于副将刘世玉复姓归宗的奏片。对于刘复归颜姓,曾氏认可;对于李复不复归王姓,曾氏代为参酌,认为不可。对两个人的同一类事的处置虽不同,但其基础是一个,即情谊。曾氏认为刘复姓归宗合乎情谊,故认同;李复姓归宗,曾氏认为不合乎情谊,故建议他不要回归原姓;同时,又给他再提出三个要求。一、只嗣养父母,不祭李氏祖宗。这是因为养父母于李朝斌有恩,嗣其后为报其恩。而于李氏祖宗并无血缘关系,故不祭祀。二、与王氏不通婚姻。中国古代早就知道“男女同姓,其生不蕃”(见《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的道理,这是很符合科学的见识。李朝斌本是王氏之后,自然其本人以及他的子女都不能与王氏联姻。三、对王氏生身父母亦应尽敬养之道。不管王氏父母当时出于何种原因抛弃了李朝斌,但毕竟是他们给李朝斌带来了生命。敬养其生命的创造者,此乃天经地义之事,李朝斌理应不记前嫌,尽人子之责。
李朝斌身为提督,乃从一品大官,是湘军中复姓归宗人员中品衔最高的人。但一品大员复姓归宗的也不只李一人。与曾氏私交甚深的黄翼升,也做过水师江南提督,后来更居长江水师提督的高位。黄翼升幼年丧父,随母下堂,从继父姓邓,后复归黄姓。黄在做副将时便将姓改了过来。令人奇怪的是李朝斌早在咸丰六年便做了副将。副将为从二品,也是武官中的大员了,而那时其生父并无提出让他复姓归宗的要求。看来,这一方面说明王家的确与李家断绝了联系,平时没有任何往来;另一方面也说明当时信息闭塞,王氏父母对于自己生出了一个这样有出息的儿子,竟然十余年间毫无所闻。
有趣的是,这个李朝斌便是当代著名学者李泽厚先生的高祖。李泽厚先生说,为了与抚养李朝斌的李家相区别,他们这一支李姓以王姓的郡望太原为自己的郡望,称太原李氏。
写作简析 既引前典,又揆时情,判断顺乎人意,奏片也便富有说服力。
要言妙道 伏查定例,出嗣之子归宗,亦以所后父母有无子嗣为断。若令李朝斌归宗,则在王氏本生之父母,不过于三子之外又增一子,而在李氏抚养之父母竟至斩焉不祀。抚子者将抱恫于九泉,为子者将难安于毕世。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