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为恭谢天恩,仰祈圣鉴事。
窃臣接阅邸抄,四月二十五日考试荫生,二十八日臣子纪泽由吏部带领引见,奉旨:『本日引见之正二品荫生曾纪泽,着加恩以员外郎分部行走。』钦此。臣当即恭设香案,望阙叩头谢恩。
伏念臣猥以疏庸,早承知遇。圣作圣述,累朝沛高厚之恩,懋赏懋官,尽室戴生成之德。臣子纪泽,荷先朝之延赏,已年例之久符。臣以其学殖无成,官常未习,恐滥竽之弗称,遂应试之稍迟。兹乃郎位骤登,迁阶躐晋,邀隆施之逾格,非梦想所敢期。现在直境久旱不雨,二麦业已失收,秋谷未能播种,仍岁灾歉,皆由微臣德薄位高,致此殃咎。臣之目疾固难速痊,眩晕之病也未全愈,以病躯而睹兹凶岁,既补救之无方;以弱息而荷此殊荣,尤悚惭而靡已。臣惟有督教臣子慎守官箴,恒朝乾而夕惕,如履薄而临深,庶以仰答鸿慈于万一。所有微臣感激下忱,谨缮折叩谢天恩,伏乞皇太后、皇上圣鉴。谨奏。
译文
感谢儿子纪泽被授予员外郎之恩折
为恭谢皇恩事,请求圣上鉴察。
微臣接阅邸抄,上载四月二十五日考试荫生,二十八日臣的儿子纪泽由吏部带领引见,奉旨:“本日引见的正二品荫生曾纪泽,着加恩以员外郎分发部里办事。”钦此。臣当即恭设香案,北望宫阙叩头谢恩。
想起微臣以疏散平庸之身份而很早便蒙受知遇之恩,得皇室言行作育,三朝都沐浴高天厚地之恩;蒙特别赏赐擢升崇职,全家都感戴获取作育生成之德。臣的儿子纪泽,受先朝的推恩之赏,年资早已合符要求,臣认为他的学养未成,又不熟悉为官规范,担心他成为充数之滥竽,于是推迟他的吏部应试。现在骤然授予员外郎的官职,越级迁升,蒙非常待遇而出格躐等,臣连做梦都没敢想过。当前直隶境内久旱不雨,二麦已经失收,秋谷又未能播种,连续两年受灾歉收,都是因为微臣德薄而位高,以致遭此灾殃祸咎。臣的眼疾固然难以很快痊愈,眩晕之病也没有完全好,以生病之躯而眼看着凶惨的年景,既没有补救的良方,以衰弱的生命而肩负如此殊荣,尤其惶恐惭愧不已。臣惟有督教臣的儿子谨慎守住为官准则,永远勤勉为政,犹如履薄冰而临深渊,希望以此上答皇上慈爱的万分之一。所有微臣感激的心情,都在此折中,并借此叩谢天恩,请皇太后、皇上鉴察。谨奏。
评点
封建时代的官场特权
中国封建时代,为了奖励替政府效力的官员,也为了让这些官员更加对政府感恩戴德,除对官员本人升官晋级、封爵授勋外,还对他们的家人予以推恩,其推恩手法中最主要的一种为封荫。封,是对官员平辈或上辈的赏赐。在《评点家书》中笔者谈到了曾氏的祖、父、叔及祖母、母亲、婶母及妻子均因曾氏官职的迁升,而得到相应的品衔尊称。这便是封。荫,则是对子、侄、孙等下辈的赏赐。这道折子中说的就是“荫”的事。
早在汉代时,俸禄为二千石以上的官员,服官一定年限后便可以保举子弟辈一人为郎,当时称这种郎为任子。在清代,或因官位,或因庆典,或因死于王事,其子弟都有可能蒙皇恩受到荫庇,入国子监读书,经过考试后授予一定的官职。这种受到荫庇的人称之为荫生。显然,荫生制即任子制的延续。
笔者有个观点,认为这种封荫制尽管从总体上来说都不好,但比较起来,“封”比“荫”还是要好一点。受封的人得的是虚品空衔,不过是图个面子上的荣耀罢了,既不可能真的去走马上任,亦不会凭着这个品衔去发号施令,也就是说,受封者不会因此而去耽误或损害政务公事国计民生。但“荫”就不同了。受荫者得到的是实品实衔,补的是实缺,做的是实事,倘若不称职,则将贻误事体,小则于部门不利,大则祸及百姓社会。恰恰又是这些受荫者,从小生在富贵之家,娇生惯养,长大后入国子监读书只是一个形式,考试亦只是一个过场,现成的乌纱帽正在等着他去戴。这种荫生,既不识人间疾苦,又没有扎实求学和严格考试的经历,能有几个真正的人才!所以,“荫”比“封”还要坏十倍百倍!当然,荫生中也不可能个个都是纨绔子弟,间或也会有凤毛麟角出现,曾纪泽便可算得上这中间的凤毛麟角。
曾纪泽之所以能成为荫生中的卓越者,除开他本人的努力外,很大程度上是得力于乃父的家庭教育。曾氏的家教,笔者在《评点家书》中已谈得很多了,此处不再泛泛而谈,只说一点,即曾氏充分利用“封荫”的特权,为儿子设定正确的读书与成才之途。
曾氏出生在无任何依傍的偏远农家,他要改变环境,要出人头地,惟一的途径便是科举考试;只有顺利地通过科考,他的人生目标才能达到。而要顺利过关,则要把很多时间和精力花费在那些为科考所必须而于实际无益的事情上。对于科举考试的这个严重弊端,曾氏在入京后接触到一批有真才实学的师友时,终于清醒地看出来了。故而他后来在给诸弟的信中,明确地指出科举误人多多,并要诸弟放弃这块敲门砖而一意于先辈大家之文,以便求得真正的学问。正因为有这样清醒的认识,所以在儿子得到荫生待遇,不再需要那块敲门砖便能进入仕途时,曾氏便不要儿子去苦读那些应试书,去苦练所谓代圣贤立言的八股文,而是把更多的时间去读史书,去探讨经济之学,去借陶谢之诗来陶冶性灵。在两个儿子都成年后,曾氏还请了两个英国人住进衙门后院做家庭教师,教习英文。曾氏此举,在当时可谓罕见。曾纪泽的英文便是这样学成的。他后来之所以成为继郭嵩焘之后中国派驻西方的第二位大使,并在大使任上做出骄人的业绩,英文帮了他很大的忙。在许许多多文武大员凭借荫生特权纵溺子弟不学无术的时代,曾氏却充分利用这个大好机会,培养出两个有真才实学的儿子,这不得不让我们佩服他过人的眼光。
写作简析 在感激朝廷推恩儿子的折子中,大写治下的困状,并归咎于自己。这种为文手法,更能彰显作者的敬业和忠诚,而敬业与忠诚,则正是对朝廷的最好答谢。
要言妙道 以病躯而睹兹凶岁,既补救之无方;以弱息而荷此殊荣,尤悚惭而靡已。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