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儒家学拿得起 跟佛家学放得下 跟道家学想得开-涉世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中篇】跟佛家学放得下

    人之最初,比如年少之时,心思是简单的,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别人说什么就相信什么。这样看待世界当然是简单而粗糙的,所看到的往往只是表面。但同时,正是因为简单而不放在心上,于是不受其困扰,这就是放下的心境。只是还太脆弱,容易被现实击碎。

    1.真诚心是菩提心的体

    假如我们期待他人先开始,就不是修行。不要去执着条规和外相。如果你最多以百分之十的时间来看他人,而以百分之九十的时间来看自己,你的修行还算可以。

    ——净空法师

    生活中,我们给人以微笑,别人就会还我们以微笑,给人以真心必然能够换来真心。孟子云:“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俗话也有言:“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微笑只是我们表达自己真心的表现,让别人感觉到我们是在表达自己的真心,而不是每天冷冰冰着脸,对谁都毫不理睬。

    有的人对用真心待人抱怀疑或否定态度,理由是:我真心待人,人若不真心待我,那我岂不是很傻、很吃亏吗?不能否认生活中有这样的人,比较虚伪。但当我们的善良和真诚被心怀叵测的人愚弄之后,吃亏更多、损失更大的并不是我们自己,而是对方。伤人的人在承受你愤恨的同时,还要承受他人的蔑视以及被群体排斥的孤独。

    很多人都觉得,积极主动地付出友善真诚仅仅是讲如何对待别人,其实准确地说,友善真诚地待人更重要的是指如何善待自己。我们待人以善意,别人以善意相报,我们待人以真诚,别人以真情回馈。这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将心比心”“以心换心”。

    净空法师曾说:“真诚心是菩提心的体。我们要用真心、要用诚意处事、待人接物,不要怕别人欺骗我。别人用虚情假意对我,我用真诚心对他,不要怕人骗我,不要怕吃亏,不要怕上当,什么都不怕,就是用真心待人,真诚心待人。”

    有一次,阿修罗王生病了,变得面容憔悴、精神萎靡,释提桓因知道后即前往探视。阿修罗王便对释提桓因说:“希望你能让我的病赶快好起来,身体恢复到和过去一样健康。”释提桓因却说:“如果你能教我阿修罗幻术,我就让你像从前一样健康、快乐。”阿修罗王想了想回答说:“等我问过其他阿修罗后,如果可行,我一定教你。”

    阿修罗王回去后,即问其他阿修罗的意见。当时有一位专门以谄媚虚伪的幻术闻名世人的阿修罗,告诉阿修罗王:“释提桓因从过去的久远而来,他行为端正、内心正直,常修善法,从不虚伪谄媚他人。您可以跟他说:‘如果修了阿修罗谄媚虚伪的幻术,则会堕入地狱中’,释提桓因必定会放弃学习幻术的想法,并祝愿大王您早日康复的。”

    阿修罗王听了之后,即约释提桓因前来,并依此阿修罗建议,以偈语告之:“身心清净帝释天,若知幻术堕泥犁,于那卢楼地狱中,直待一劫被烧煮。”

    当时释提桓因一听偈语即说:“请阿修罗王不要再说了,我已不想学此幻术,并且真心祝愿阿修罗王您的病能很快复原,身心安稳无忧。”

    这件事情让佛陀知道了,佛陀告诉比丘们:“释提桓因虽处天道,尚且能做到不虚伪谄媚,常以真实无妄之心待人处事,你们皆已剃除须发,出家修行,难道还做不到远离虚伪谄媚?若能以真诚无妄之心待人接物,则能与佛法相应。”

    人与人之间需要更多的真诚,而不是自以为是的小聪明。《围炉夜话》里说,“世风之狡诈多端,到底忠厚人颠扑不破,末俗以繁华相尚,终觉冷淡处趣味弥长。”意思是说尽管社会上盛行尔虞我诈的风气,但说到底还是忠厚老实人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腐朽的社会习俗争相以奢靡浮华为时尚,但毕竟还是在清净平淡之中体会到的淡泊趣味更为持久绵长。

    有一天,狐狸要请仙鹤吃饭。可是,饭桌上既没有肉,也没有鱼,只有一个平底的小盘子,里面盛了一些清汤。仙鹤的嘴巴又长又尖,小盘子里的汤吃不到。可是狐狸的呢,嘴巴又大又阔,一张开嘴巴就把小盘子里的汤喝光了,还不停地发出“咂咂”的声音。

    狐狸对仙鹤说:“仙鹤,你吃饱了吗?味道不错吧?”聪明的仙鹤,看出狐狸是故意在骗自己,明知道自己不适合这样吃饭,却如此招待,于是,它一句话也没说就走了。

    过了几天,仙鹤也请狐狸吃饭。狐狸还没有走到仙鹤家,就闻到一股香味,馋得口水直往下流。狐狸赶快走进屋子,看见一个长脖子的瓶子里,装了许多好吃的东西,都是狐狸最爱吃的。

    仙鹤指着长脖子瓶子对狐狸说:“今天请你尝尝我烧的好菜,请吃吧。”仙鹤又拿来一只长脖子瓶子,自己吃了起来。

    狐狸急忙伸长脖子,把嘴伸到瓶口,可是瓶子的口很小,他伸啊伸,又阔又大的嘴巴却怎么也伸不进去。

    仙鹤吃完了自己的一份,抬头见狐狸这副模样,心里很高兴,就问狐狸:“咦,你怎么不吃?还客气什么?”

    狐狸想起自己请仙鹤吃饭的事,很惭愧,脸涨得通红。

    仙鹤看出了狐狸的惭愧,于是把准备好的用碗盛的肉,端给狐狸,并说:“你看我够不够朋友?你知道我的嘴巴长无法用盘子吃饭,上次你请我吃饭,居然还用计,这次我也用计,你是不是很不好受啊?为何不以诚待人呢?”

    狐狸记住了仙鹤的话,并在仙鹤家饱饱地吃了一餐,很感激仙鹤。从此以后,它们成为了好朋友,狐狸再也不骗仙鹤了。

    待人以心换心,就是要我们真诚待人、用真心待人,对每个人都一视同仁,不虚伪,这样才能够“换得”别人的心。试想一下,这个社会若是每个人都待人以真心,哪里还有欺骗,哪里还有伪善呢?那样一定会是一个非常和谐美好的社会,只待我们去努力实现。

    2.请不要吝惜你的赞美

    良言一句三冬暖。一句真诚的赞美或好话,好像阳光使人全身温暖。

    ——鲁恩大师

    我们身边的每个人,当然也包括我们自己,都希望得到周围人的赞美,希望自己的价值得到肯定。虽然我们共处于一个极小的天地里,但却仍认为自己是小天地中的重要人物。对于肉麻的奉承,我们会感到恶心,然而又渴望得到对方由衷的赞美。其实我们每个人期望得到别人赞美的心理都是一样的,学会了赞美,有时可以绝处逢生。

    19世纪初,一个穷困潦倒的英国青年一篇又一篇地向外投寄稿件,却一篇又一篇地被编辑退回。正当快要绝望时,他意外地收到一位编辑的来信,信很短:“亲爱的,你的文章是我们多年来梦寐以求的作品,年轻人,坚持写下去,相信你一定会成功的!”正是这几句赞美的话,给了绝望的青年以勇气、力量和信心。他坚持写下去。几年之后,这位年轻人成为一代文学巨匠,他就是狄更斯。

    也许,那位编辑压根儿就没有想到,就是他那封三言两语的信,竟会让一个人绝处逢生。

    还有一位作家达尔科夫,他在孩提时代极为胆怯、害羞,几乎没有什么朋友,对什么事都缺乏自信。一天,他的老师布置学生给一篇小说写续文。现在他已无法回忆他写的那篇续文有什么独到之处,或者老师给的评分究竟是多少,但他至今仍清楚地记得,而且永生不忘的是老师在他的作文的页边空白处写了四个字:“写得不错。”这四个字,竟改变了他的人生。在中学课余的时间里,他写了许多短篇小说,经常将它们带给这位老师评阅。在她不断给予的鼓励下,达尔科夫成为了中学报纸的编辑,最终成为了一名作家。

    “一句赞美的话能当我十天的粮。”马克·吐温的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赞美的作用和力量。人类天性渴望认同,每个人天生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赞赏;同样的,也都惧怕责难。美国第十六任总统林肯说:“人人都需要赞美,你我都不例外。”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中最本质的愿望就是希望得到赞赏。”

    赞美对影响他人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行为专家认为,赞扬是使一些行为发生联系的东西,它能促使某种行为重新出现。当大脑接受到赞扬的刺激,大脑皮层形成的兴奋状态调动起各种系统的积极性,潜在的力量能动地变成了现实,行为就会发生改变。

    在生活中,有很多时候,一个微笑、一句赞美、一语鼓励,再简单不过,给人的感受却温暖如三月的阳光。所以,请不要吝惜你的阳光,请不要吝惜你的鼓励。

    但是怎样才能做到会赞美呢?

    (1)真诚是前提。

    赞美应该是以真诚为前提的,虚伪和做作是苍白无力的,赞美必须是真心实意的。虚假的赞美不仅达不到想要的结果,往往会让人认为是讽刺挖苦或者是溜须拍马,让人感到恶心、让人鄙视。俗话说:“心诚则灵。”真诚地赞美来自内心深处,是心灵的感应,是对被赞美者的羡慕和钦佩,能使对方受到感染、发出共鸣。

    (2)具体是真谛。

    赞美应该是针对某个人或者是某件事而言的,空洞的赞美只会让人觉得很虚伪。过于笼统、过于空泛、过于抽象、缺乏具体内容的赞美让人感到不舒服。例如,第一次见到某人,就对别人大加赞美:“你真是个无比聪明的、了不起的人物啊。”这样的话,会让别人对你的第一印象大打折扣。如果在赞美之前,加上一些定语,把要赞美的话语具体化,效果就会大有不同。“听说你的文采不错,思路开阔、文笔犀利、切中要害,你真是个才子呀!”

    (3)准确是灵魂。

    真诚的赞美会让人感觉到自己的价值,准确的赞美是赞美时的灵魂。赞美时不要张冠李戴,更不能闹出笑话。一个妈妈赞美别人的儿子英语学习比自己的儿子好:“你看人家某某,比我们家老二强多了,不用说26个字母,就连48个音标都背得滚瓜烂熟。”这样的赞美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4)及时是雨露。

    人人都需要被赞美,这是人性使然。当下属工作有突出表现时,上司要及时地给予赞美;当孩子考试成绩有进步时,要及时地给予赞美。当朋友有了某方面的成就时,要及时给予赞美。这样,你的人际关系就会越来越好。

    3.把美的形象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

    内在美如果不能冲破心灵的藩篱,对外开放,在外在上有鲜活的表现,形成外在美,它就只有孤芳自赏了。

    ——净空法师

    美好的心灵来自善良的内心,它让人们肃然起敬,它不光愉悦了自己,还能给别人带来欢乐。心灵美是一种素质。这种素质,可以从他对人生、对社会、对他人以及对自已的思想感情和态度中得到体现。往往能从这个人的一言一行中得到充分体现!让旁人看得清清楚楚。外在美往往迷惑的是人的眼睛,而内在美却可以深深打动人的内心。

    内在美是善良、是爱心,是一腔能包容天地的博大胸怀;内在美也是豁达乐观和朝气;内在美还是勤劳、勇敢和坚韧不拔;内在美更是知识才学和追求。每个人对内在美都会有不同的解释。

    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中,貂蝉有闭月之容,杨贵妃有羞花之貌,西施有沉鱼之颜,然而最美的当属王昭君,因为她不仅拥有有落雁之美,还兼有一颗悲悯之心。

    传说王昭君在去匈奴和亲的途中,因太思念家乡便唱起歌来,天上的大雁听见了如此美妙的歌声,便都低头看去,见到是一位貌美如花的女子,大雁竟忘记挥动翅膀,便掉落在地,这就是所谓的落雁之美!

    王昭君的美丽不仅仅是外在的,出塞后,给匈奴人民带去了粮食种子与文字,并教他们如何耕种,如何使用农具,如何看书写字。因此,美丽的昭君在匈奴百姓的眼里简直就像仙女下凡,她的善良和委婉得到了更多匈奴百姓的爱戴。

    王昭君用她的美感化了两个民族的战争,她给人民带来了和平安宁的生活,她用一生的努力,使两个民族和好了六十多年。可以说,王昭君改变了整个匈奴。就如庞天舒的一句话所说:“这世间,只有女人的胸襟,可以融化战争的刀林箭丛与铮铮铁蹄。”那种宽广的胸襟,更是一种无言的美。

    美如果只存在于人的心灵世界,内部世界,没有广泛和迅速地感染到人,形成影响,是称不上魅力的。美不是静止的存在,它存在于人和人的沟通交往中。内在美如果不能冲破心灵的藩篱,对外开放,有鲜活的表现,形成外在美,它就只有孤芳自赏了。

    如果将美比喻成一棵树,那么内在美便是树根,外在美便是树叶、树枝。树不可无根,也不可无叶无枝,内在美和外在美便因这种关系而相互依从。真正的美是兼具二者的美。

    东西也好,人也罢,徒具其表,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样的美转瞬即逝;而如果只有内在美,则很难在第一时间被人所发现,而需要较长的时间让人慢慢去品味,有时候往往在别人发现之前,就被埋没了。

    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把美的形象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4.不完满才是人生

    殃咎之来,未有不始于快心者,故君子得意而忧,逢喜而惧。

    ——弘一法师

    佛祖有言:人生,须得悦纳一切苦与乐。活在世间的众生,总是感慨苦多于乐,要离苦才能得乐,其实,苦乐本就是一体的。人生苦乐参半,痛苦与快乐常常相伴相生。有人说人生痛苦多于快乐,但也有人认为痛苦的后面一定是快乐。苦与乐就像天空的昼夜,没了白昼的光明就无所谓夜的黑暗,没了夜的宁静就没有了昼的热闹,我们生活在忧伤与快乐中,痛并快乐着。

    季羡林老先生曾说过“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从古至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有一位禅师每日与众人宣讲佛法,都离不开:“快乐呀,快乐!人生好快乐!”可是有一次他得病了,在生病中不时喊叫着:“痛苦呀,好痛苦呀!”

    另外一位禅师听到了,就来责备他:“你一个出家人,生病了,老是喊苦,多难看呀!”

    生病的禅师说:“健康快乐,生病痛苦,这是顺其自然的事,为什么不能叫苦呢?”

    另一位禅师说:“记得当初你有一次,掉进水里,快要淹死了,你还是面不改色,那种豪情如今何在?你平时都讲快乐,为什么到生病的时候,要说痛苦呢?”

    禅师抬起头来轻轻地问道:“你刚才说我以前讲快乐,现在都是说痛苦,请你告诉我,究竟是说快乐对呢?还是说痛苦对呢?”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完满与不完满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当我们能够把生活中那些不如意的事情看成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时候,那么人生就是完满的;而当我们把它看成一种缺憾的时候,人生就是不完满。

    弘一法师说:“世间本来就是不完满的,过去不是、现在不是、将来也不是,现实就是以缺陷的形式呈献给我们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憾。只有带着缺憾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我们总是抱怨自己的生活中有很多不如意的事情、充满了苦难,却没有意识到这是我们人生必要的组成部分。”

    一位即将圆寂的老和尚想从两个徒弟中选一个作为衣钵传人。有一天,老和尚把徒弟们叫到他的面前,对他们说:“你们出去给我拣一片最完美的树叶。”两个徒弟遵命而去。

    不久,大徒弟回来了,递给师父一片并不漂亮的树叶,对师父说:“这片树叶虽然并不完美,但它是我看到最完美的树叶。”

    二徒弟在外面转了半天,最终却空手而归,他对师父说:“我看到了很多很多的树叶,但是怎么也挑不出一片最完美的……”最后,老和尚把衣钵传给了大徒弟。

    有这样两个少年:他们一个喜欢弹琴,想成为一名音乐家;另一个爱好绘画,想成为一名美术家。然而,一场灾难让想当音乐家的少年,再也无法听见任何声音;那位想当美术家的少年,再也无法看到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两个少年非常伤心,痛哭流涕,埋怨命运的不公。这时,一位老人知道了他们的遭遇和怨恨,就对耳聋的少年用手语比划着说:“你的耳朵虽然坏了,但眼睛还是明亮的,为什么不改学绘画呢!”然后,他又对眼瞎的少年说:“你的眼睛尽管坏了,但耳朵还是灵敏的,为什么不改学弹琴呢?”两个少年听了,心里一亮。他们从此不再埋怨命运的不公,开始了新的追求。

    改学绘画的少年发现耳聋了可以使自己避免一切喧嚣的干扰,使精力高度专注;改学弹琴的少年慢慢地发现失明反而能够免除许多无谓的烦恼,使心思无比集中。

    后来,耳聋的少年成了著名的画家,名扬四海;眼瞎的少年终于成为音乐家,享誉天下。他们相约去拜见并感谢那位老人。

    老人笑着说:“不用谢我,该感谢你们自己,因为你们自己看得开才能够获得今天的成就啊。”

    人生的缺憾往往也能成就“完满”的人生。偶尔的失意和失去虽然是一种缺憾,但它却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像波涛汹涌的大海,多姿多彩。若是人生真的能够事事如意,那我们的人生就是一潭死水,毫无亮点。人生的完满与不完满始终是相对的,完满到了极致就是不完满,不完满往往意味着完满。

    5.留三分余地与人,留些肚量与己

    常宽容于物,不削于人,可谓至极。对事物时常宽恕容忍,不与别人计较,可谓到极致了。

    ——福田大师

    俗话说“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生活中留三分余地给别人,其实就是留三分余地给自己。而在我们夺走了对方的三分余地之时,也就把自己逼到了没有退路的悬崖边上。

    所谓做人三分法——说话留三分,做事留三分。我们平时要多看到他人的长处,评论人时须讲“口德”。当他人因做错事而受到批评指责时,要掌握“责人不必苛尽,留三分余地于人,留些肚量于己”,在争利益的同时也不要把对方逼得“无路可走”,这样才能够让大家都得到好处,而不至于撕破脸皮,得不偿失。

    让三分,留余地,表面上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给自己留余地,有进有退,进退自如,以便日后更能机动灵活地处理事务,解决复杂多变的问题。二是给别人留余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也不要把别人推向绝路,万不可逼人于死地,那样会迫使对方做出极端的反抗,如此一来,事情的结果对彼此都没有好处。

    当你遇到美味可口的佳肴时,要留出三分让给别人吃,这样才是一种美德。路留一步,味留三分,是提倡一种谨慎的利世济人的方式。在生活中,除了原则问题须坚持外,对小事互相谦让会使个人的身心保持愉快。

    清代康熙年间,人称“张宰相”的张英与一个姓叶的侍郎,两家毗邻而居。叶家重建府第,将两家公共的弄墙拆去并侵占三尺,张家自然不服,引起争端。张家立即发急信给京城的张英,要求他出面干预,张英却作诗一首:“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老夫人看见诗即命退后三尺筑墙,而叶家深表敬意,也退后三尺。这样两家之间即由从前三尺巷形成了六尺巷,被百姓传为佳话。

    凡事让步表面上看来是吃亏,但事实上由此获得的收益要比你失去的还要多。这正是一种成熟的、以退为进的明智做法。

    事物的发展都是相对的,谦让很多时候都是发生在竞争的情形之中,由于谦和礼让的出现而使矛盾完全化解,更免去了一场不必要的争斗,对手变手足,仇人变兄弟。因此,让人是避免斗争的极好方法,自身也具有一定价值。

    得理不让人,让对方走投无路,有可能激起对方“求生”的意志。而既然是“求生”,就有可能是“不择手段”,这对你自己将造成伤害,好比老鼠关在房间内,不让其逃出,老鼠为了求生,会咬坏你家中的器物一样。放它一条生路,它“逃命”要紧,便不会对你的利益造成破坏。对方“无理”,明知理亏,你在“理”字已明之下,放他一条生路,他会心存感激,来日自当图报。就算不会如此,也不太可能再度与你为敌。这就是人性。

    当你一味争抢的时候,不仅伤害了对方,也有可能连带伤了他的家人,甚至毁了对方一生的幸福,这未免有失做人的德行。得理让人,不仅是一种积蓄,更是一种财富。

    世界很大也很小,要知道地球是圆的,山不转水转,后会有期的事情常有发生。你今天得理不让人,哪知他日你们二人又会狭路相逢。若那时他处于优势,而你处于劣势,你就有可能吃亏!“得理让人”,这也是为自己以后做人留条后路啊!正所谓“人情翻覆似波澜”。

    今日的朋友,也许将成为明日的仇敌;而今天的对手,也可能成为明天的朋友。世事一如崎岖道路,困难重重,因此走不过的地方不妨退一步,“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让对方先过,哪怕是宽阔的道路也要留给别人足够的空间。你会发现,既是为他人着想,又能为自己留条后路。

    “若想在困难时得到援助,就应在平时宽以待人。”包容接纳、团结更多的人,在顺利的时候共同奋斗,在困难的时候患难与共,进而为自己增加成功的能量,创造更多的成功机会。反之,则会使大家疏远你,在成功的道路上,人为地增加阻力。

    人们往往把大海比作宽广的胸怀,因为大海能广纳百川,也不拒暴雨和巨浪;也有人把忍耐性比作弹簧,弹簧具有能伸能屈的韧性。人们在一个单位或集体中工作学习,难免会产生一些意见或矛盾。如果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得面红耳赤,谁都不肯甘拜下风,以致大打出手,事后静下心来想想,是否值得呢?其实当时若能忍让三分,自会风平浪静,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事实上,越是有理的人,如果表现得越谦让,越能显示出他胸襟坦荡,富有修养,反而更能得到他人的钦佩。

    汉朝时有一个叫刘宽的人,为人宽厚仁慈。他在南阳当太守时,小吏、老百姓做了错事,为了以示惩戒,他只是让差役用蒲草鞭责打,使之不再重犯,此举深得民心。刘宽的夫人为了试探他是否像人们所说的那样仁厚,便让婢女在他和属下集体办公的时候捧出肉汤,故作不小心把肉汤洒在他的官服上。要是一般的人,必定会把婢女毒打一顿,至少也要怒斥一番。但是刘宽不仅没发脾气,反而问婢女:“肉羹有没有烫着你的手?”由此足见刘宽为人宽容之肚量确实超乎一般人。

    这就是有理让三分的做法,刘宽的肚量可谓不小。他既感化了人心,也赢得了人心。人人都有自尊心和好胜心,在生活中,对一些非原则性的问题,我们应该主动显示出自己比他人更有容人之雅量。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难免会偶有过失,因此每个人都有需要別人原谅的时候。

    大部分人一旦陷身于争斗的漩涡,便不由自主地焦躁起来,有时为了利益,甚至是为了面子,也要强词夺理,一争高下。一旦自己得了“理”,便绝不饶人,非逼得对方鸣金收兵或自认倒霉不可。然而这次“得理不饶人”虽然是吹着胜利的号角,但也成了下次争斗的前奏。因为这对“战败”的一方也是一种面子和利益之争,他当然要伺机“讨”还。

    在这种时候,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像刘宽那样,即使自己有理,也应让别人三分。其实,有些时候给他人让出了台阶,也是为自己攒下了人情,留下一条后路。

    宽以待人,要有主动“让道”精神,宽容让人。在与他人交往中,常常会因为个性、脾气、爱好、要求的不统一,价值观念的差异产生矛盾或冲突,此时我们应记住一位哲人的话:“航行中有一条公认的规则,操纵灵敏的船应该给不太灵敏的船让道。我认为,这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也是应遵循的一条规律。”因此,做一个能理解、容纳他人优点和缺点的人,才会受到他人的欢迎。相反,那些只知道对人吹毛求疵,没完没了地批评、说教的人,怎么能拥有亲密的朋友呢?人们对他只有敬而远之!

    6.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魔的标志就是“我对”,世间不少的错误和罪恶就是在“我对”的情况下,不知不觉中犯下的。

    ——延参法师

    弘一法师说:“临事须为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想。”我们遇到事情时,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不考虑别人的利益,从而做出损人利己的事情。为人处事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一件事情到底该不该做,我们不能以是否对自己有利为标准来判断,也应该考虑到他人的利益。

    有一个盲人走路的时候总是提着一盏灯,人们很不解,就问他:“你什么也看不见,为什么还要提着一盏灯呢?”盲人笑笑说:“我虽然看不见,但是别人看得见啊!我为别人照亮了路,也可以减少别人撞到我的机会啊。”

    与人方便,与己方便。人不能只为自己着想,为别人点亮一盏灯,同样也会照亮自己的路。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为自己照明的同时也让其他人看见光明,尽管表面上看来我们并不需要这么做。为他人照亮道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许多时候我们不但没有为他人带来光明,反而用自私、无情、仇恨和怨恨使别人的路变得更加黑暗。如果所有的人都能为他人带来光明,那该多好!如果所有的人都点亮一盏灯,那么整个世界将充满光明!

    生活在这个世上,我们要学会为他人点一盏灯。然而,当人们不再那么需要彼此的时候,就开始变得自私自利,只想着为自己做事。这就在人与人之间造成了深深的裂痕。人们在遵循丛林法则,互相拼斗,闹个至死方休的时候,却没有意识到,这会让人类走向灭亡。只有学会为他人点一盏灯,做事多为他人考虑,人与人之间才能重新建立相互信赖、互相扶持的关系,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创造更多的财富,才能各取所需。若是我们每个人都想着索取,而不愿意付出,其结果就是谁也无法得到。

    有一天,驴子随主人外出,结伴同行的是主人的狗。驴子外表神态庄重,但头脑却是空空一片,不想事情。半路上,主人因休息睡着了,驴子就趁机大嚼大啃青草,这块草地的草特别合它的胃口,驴子吃得还算满意。

    这时狗见驴子大嚼青草,感到腹中饥饿,就对驴说:“亲爱的伙伴,请你趴下身子来,我想吃面包篮里的食品。”但狗没有得到回答,驴子只顾埋头吃草。

    驴子装聋作哑好一阵子,总算开口回了话:“朋友,我还是劝你等等看,待主人睡醒后会给你一份应得的饭,他不会睡得太久的。”

    就在这时,一只饿极了的狼从村庄里跑了出来,驴子马上叫狗来驱赶,这时候狗可是不愿动,还回敬道:“朋友,我劝你还是快跑吧,等主人醒了再回来。他不会让你等多久的,赶快跑吧!假如狼追上了你,你就用主人新给你装上的蹄子狠劲地踢,踢碎它的下巴颏……”

    就在狗说这些风凉话的时候,狼已经把驴子咬死,再也活不过来了。

    许多人活一辈子都不会想到,自己在帮助别人时,其实就等于帮助自己。因为一个人在帮助别人时,无形之中就已经投资了感情。别人对于你的帮助会永远记在心。

    秋天到了,山里的每一棵果树都结满了果实。一只小刺猬在山里漫步,它走了很长时间,于是在一棵苹果树下休息。望着苹果树上又红又大的苹果,小刺猬垂涎三尺,但是它却摘不到,只能吃那些掉在树下的坏苹果。小刺猬心里很不是滋味,它真的想尝尝新鲜的苹果是什么滋味。

    这个时候,一只山羊走了过来,它看见小刺猬在怔怔地发呆,于是就问:“你在这干什么呢?”刺猬说:“我在想怎么能够够到树上新鲜的苹果。”山羊听了它的话之后想:“我也非常想吃苹果,但是如果我用角把苹果顶下来,还是会掉在地上摔坏的,该怎么办呢?”它们两个望着苹果树一起发起了呆。

    过了一会儿,小刺猬突然说:“我有办法了,你用你的角把苹果顶下来,我在下面接着不就行了。”山羊一听这是一个好办法。于是它们就动起手来。结果它们两个都尝到了新鲜水果的滋味。

    人的美德莫过于在自己通过一扇门之后,主动将门打开,让其他人也进来。如果我们存有私心,将大门关闭,将其他所有的人都挡在门外,那么我们就会发现门内的路崎岖难行,没有别人的帮助,自己根本就无法行进。而当我们想要转身退出的时候,却会发现,大门已经被挡在外面的人锁上。人与人之间只有相互帮助,人生道路才能走的更顺畅。

    7.乐道人善,欣赏别人的长处

    喜闻人过,不若喜闻己过;乐道己善,何如乐道人善。

    ——弘一法师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事物,也没有完美的人,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如果只盯着别人的短处看,就会越看越一无是处。而学会欣赏别人的长处,包容别人的短处,就离成功不远了。

    有一只羊和一只骆驼是好朋友,它们一个高,一个矮。

    有一天它们一起去公园里玩,说着说着就谈起高好还是矮好的问题。

    骆驼说:“当然是高好,你看,再高的树叶我也能够得着。”说完,它一抬头就吃了一口树叶,羊伸长脖子却怎么也够不到一片树叶。

    羊不服气,走到公园的一个栅栏门口,羊一拱身子就进去了,一边吃里面的青草一边说:“还是矮好吧,你看,这里的草多嫩啊。”骆驼趴下身子,使劲往里钻,也没能吃到里面的青草。它们互相不服气,后来一起找到了老牛评理。

    老牛说:“高有高的好处,矮有矮的好处,我们不能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别人的优点。”羊和骆驼这才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发现别人的长处、优点,才能取长补短,做好事情。

    一个善于欣赏别人长处的人,会不知不觉地成为一个胸怀宽广的人、一个好学上进的人、一个热忱友善的人、一个受人欢迎拥有许多朋友的人。要多欣赏别人的长处,少指责别人的不足,要学会用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

    要真诚地去观察身边每个人的长处,和大家在一起的时候,观察到这些长处后要去欣赏对方。从社会心理学的原则上来说,你喜欢、欣赏的人,他也会反过来欣赏你、接受你,但前提是你用真诚的眼光去观察别人。只有学会欣赏别人的长处,才能与别人友好相处。

    有人曾问美国著名的钢铁大王卡耐基,如何与那些有缺点的人相处。卡耐基的回答很简单,只需盯住他们的优点,并努力忘却他们的缺点。

    有人不理解,卡耐基又形象地说:“与人相处,就像是挖金子。如果你想要挖出一盎司的金子,就要挖出成吨的沙子。可是你在挖掘的时候,你关注的焦点是什么?你只是想得到一盎司的金子,并不想要那成吨成吨的沙子,但你不能嫌弃这些沙子,因为金子就藏在其中。同样道理,与人相处,是为了从别人那里学到一些东西,如果你想要在人和事身上寻找缺点和错误,你会极其容易地找到许多,喜欢挑剔的人,即使在天堂里也能随时找到毛病。你必须清楚,你要寻找的是什么。”

    一个穷困潦倒的青年,流浪到巴黎,期望父亲的朋友能帮助自己找到一份谋生的差事。

    “数学精通吗?”父亲的朋友问他。青年摇摇头。“历史、地理怎样?”青年还是摇摇头。“那法律呢?”青年窘迫地垂下头。

    父亲的朋友接连发问,青年只能摇头告诉对方……自己连丝毫的优点也找不出来。“那你先把住址写下来吧。”

    青年写下了自己的住址,转身要走,却被父亲的朋友一把拉住了:“你的名字写的很漂亮嘛,这就是你的优点啊,你不该只满足于找一份糊口的工作。”

    数年后,青年果然写出享誉世界的经典作品。他就是家喻户晓的法国18世纪著名作家大仲马。

    欣赏别人的长处是免费的,但它起到的作用却价值连城;可以点燃他人的梦想,会让他人发现一个全新的自己。被欣赏者会产生自尊之心、奋进之力、向上之志。学会用一双发现美的眼光,去挖掘别人的长处和优点,并加以赞赏吧!

    学会欣赏别人的长处,你发现每个人都有可爱的地方。学会用欣赏的目光遥望世界,你会发现许多突然的美好。学会欣赏别人的长处,会使我们的胸襟更加博大,生命中也会出现更多的美丽与惊喜。

    8.众生都是我们的榜样

    傲慢其实是我们求知路上最大的障碍。因为傲慢我们看不见别人的长处,因为傲慢我们看不见自己的短处,因为傲慢我们不屑于向别人学习,因此,我们也就无法进步了。

    ——弘一法师

    古人说过“马看不见自己的脸长,羊看不见自己的角弯”。意思也就是说有些人总是看不到自己的缺点,总是拿自己的长处比别人的短处,沉浸在自我构建的虚妄世界里自我陶醉而无法清醒。

    弘一法师说:“众生都是我们的榜样,世界就像是一面镜子,可以照出我们最原始的模样。而这面镜子能帮助我们时刻检讨自己,认真看待自己。重要的是,我们通过照镜子,能够拥有一颗开放的心,能够聆听到更多的声音。若是我们常常将心封闭起来,懂得再多的道理也是无用的,因为心是闭塞的,你就无法领悟真理,而真理在日常生活中最易得到。”

    一位得道高僧曾在禅师处参学,他是个极为聪慧伶俐的人,禅师很喜欢他,没过多久就选他做了自己的侍者。

    这天,高僧路过禅师的禅房时,忽然听到禅师喊了自己一声:“远侍者!”

    他连忙走进禅房,听到禅师问他:“是什么?”

    高僧不知道禅师的意思,觉得纳闷,冥思苦想,不知道禅师为什么问这句话。

    此后,高僧总能听到禅师对他喊道“远侍者”,他刚答应一声,禅师就会问他:“是什么?”

    18年之后,高僧终于有所领悟了。

    某一天,高僧决定向禅师辞行,去其他的古刹进行参学。这时禅师对他说:“现在,请你回答我一个问题,如果你能回答得出,就可以走了。”

    高僧说:“请禅师发问吧!”

    禅师问他:“佛经上有云‘光含万象’,你可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高僧想了想正要与禅师讨论一番,禅师制止他说:“我看,你还是再住些日子吧。”言下之意,是觉得他的修行还不够。

    高僧便又住了三年,终于在禅师的指点下得悟大道,此后返到家乡的寺庙住下,造福一方,这一住就是四十年,直到他八十多岁。

    某天,他向徒弟辞行说:“老僧云游去也!”

    他的徒弟吃惊地问:“师父,您已经八十岁了,云游还能到哪里去呢?”

    高僧笑道:“大善知识来去自由,你还……不懂。”又在禅房对众人说:“老僧历经四十年方才打成了一片啊。”说完便圆寂了。

    所谓看得到与看不到,听得到与听不到,都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清的,佛经上所言皆是真言,但要真正得悟大道,却不是一朝一夕的修炼可以办到的。

    殊不知,众生有多么广阔,万籁声音有多么深远,想要在片刻之间领悟高深的佛法真谛,寻找捷径是不行的。一切顿悟都是从最初的聆听开始的,聆听的心思不静、不沉,听到的声音便只能停留在表象,不能深入我们的心里,形成充沛的人生养料。

    弘一法师主张“观天地、生物、气象”是将他自身的体悟融汇在了佛经之中,我们在生活中能看到的日月更迭、四季变化都是自然规律,也是参悟佛法最初的起点。万物都有它的表象与内在的本质,有时就是要从简单平凡的事物表象中,体会到其内在蕴涵的深刻道理,从而更好地把握我们面对他人的态度、行为。

    通过聆听与省悟,来学习圣贤对于万事万物的慈心、气度,需要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没有固定的时间或期限,全看个人修行与悟性,当然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把心打开,这一点看似容易却是最为困难的。正所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很多人眼睛虽然没有被遮住,但心却被蒙蔽了,不懂省察自己,看不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也难以发现他人的优点与长处。永远将自己困在那一方小世界中,看不到外面的天地有多大。

    “大善知识来去自由”是潜藏在我们身边的大智慧,只要心敞开了,对众生敞开了,对万事万物敞开了,你能聆听与学习的渠道也就多了,不一定需要走到很远的地方,即使坐在原地,即使每日看着窗外的树叶与落日,也能有所体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