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素质教育论-审美修养·启智·塑心工程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常言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美,是人的天性。一个不爱美的人,很难说是奋发有为的人;一个不爱美的民族,也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美对所有热爱生活的人,尤其是风华正茂的大学生具有磁石般的吸引力,在大学生的心目中,美代表了欢乐、理想、幸福。是最具有魅力的迷人字眼。

    美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只有被认识和发现,才会给我们带来愉快和享受。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就有一个审美的问题。

    一、审美修养能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

    人们生活在社会上,每个人都在谋求幸福。人要想幸福,就必须满足自己多方面的需要,最终得到精神上的满足。正确的幸福观,不仅包含有物质生活的幸福,也包含着精神生活的幸福。从审美的角度看,只有用健康、高尚的精神生活指导和支配物质生活,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的意义和幸福。历史表明。凡是单纯追求个人物质享受的人,都必然会失去生活的理想。一个民族要能在精神上自由地发展,就不应停留在肉体的需求状态中,也不应停留在低层次的精神生活里,而必须在精神上进行更高的创造和享受。一个民族是这样,一个人也是如此,审美就是作为人的一种高级精神享受进入人的生活的。缺乏审美修养的人,往往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和创造美的双手,他们往往感到生活乏味,没有意思。而那些具有较高审美修养的人,却能充分发挥在美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享受到生活的乐趣和意义。事实也向我们证明,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遇到困难或挫折,对生活、事业失去信心时,如能走进大自然的怀抱,欣赏外界的山水风光,或者,读一本好书,听一曲好乐章,看一部好电影,就会从中受到启迪,重新树立生活的信心。缺乏审美修养的人,往往不能摆脱功利性的目的,在精神生活上停留在低浅的层次上,自然也很难享受到美感所带来的高度愉悦性。

    因此,大学生应该通过审美活动,美化自己的物质生活,建立文明、健康和科学的现代化生活方式。斯宾塞曾说:“没有油画、雕塑、音乐、诗歌以及各种自然美所引起的情感,人生乐趣会失去一大半。”美能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使大学生更加热爱生活。

    二、审美修养有助于大学生的品格塑造

    美的品格。就是高尚的品格。形成良好的品德,有多方面的途径,其中审美是一条重要途径。审美活动所涉及的范围是很广的,审美不仅能引起感官的愉快,且有一定的实用性。自古以来。梅、兰、竹、菊便被予以“四君子”美称,而人们赞美这些自然物也就在赞美自己的智慧才能、品质思想和感情。所以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大学生,特别喜欢到自然界中去观赏丰富多彩的自然美,以寄托自己的志向,抒发自己的情怀。

    文学艺术通过生动的生活画面、感人的艺术形象、美妙的乐曲等多种形式来表现人类的理想与信念、情感与情操。文艺欣赏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道德理想,产生道德追求。通过文艺欣赏来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寓教于乐,寓教于美,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人是社会生活的主宰,文学是表现人的心灵的。文学艺术虽然没有生活那样广阔、丰富、多样,但它却比实际生活更集中、更充分、更强烈、更典型地反映出生活的美与丑、善与恶、高尚与卑俗、伟大与渺小。优秀文艺作品中的崇高形象是生活美、作家的审美感情和形式美三者的统一。是在生活美的基础上,融入了作家的情感,并按照人类的美学理想和美的规律。通过美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因此,比生活中的道德典范更能显出高尚的人格风范,更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正如中国现代史上许多青年是读着巴金的《家》而背叛封建家庭,读<;青春之歌)使很多人向往着像林道静、江华那样的革命青年献身于革命一样,优秀文艺作品中的正面形象,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理想教育的好教材。

    一件艺术品就是美与现实的完美的结合,即艺术家把在现实中感知到的美好事物,通过艺术的手段再现出来。例如屈原的抒情诗《离骚》,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英国莎士比亚的名剧《哈姆雷特》,挪威戏剧家易卜生的《玩偶之家》,贝多芬的《英雄交响乐》,以及意大利名画家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这些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都有着永恒的艺术魔力。这些不朽的艺术珍品,有的上百年乃至上千年,仍然是人们研究的对象,学习的范本。这样,艺术就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借想象驰骋的广阔天地;而我们也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例如,同样看一幕悲剧,有人只能从悲剧主人公的死而感到一瞬间的悲痛,而那些懂得悲剧的美学价值的人,会马上联想到亚里士多德的名言:“悲剧是人生中严肃的事情。”同时也会想到鲁迅的论述:“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我们看。”从而使我们在悲剧鉴赏之中,感受到一种崇高肃穆的美,体会到忠诚、勇敢、豪侠、贞洁、笃实。……从悲剧中体会到人生的美与善,净化了我们的思想与灵魂,使我们心中的美得到一次升华。

    优秀文艺作品的后面,站立的是一位伟大的作家,通过作品的矛盾冲突与人物命运,我们可以看到一颗伟大的心,在为祖国的危难而焦虑,为人民的不幸而哭泣。为社会的光明而呐喊。我们欣赏这样的作品,实际上是在感受着一颗跃动着的高尚的心灵,是在同一个伟大的人格对话,与这种标志着人类最高道德境界的心灵进行精神交流,能够把人们带入一种崇高的道德境界。

    审美兴趣对人的道德行为具有较强的驱动力。人在无外界压力、无利益诱因的情况下,能够做出道德的行为选择,主要是道德情感在起作用。当今一些大学生道德上存在的“知行不一”的问题,主要也是缺乏应有的审美兴趣和道德情感。因此,通过美育进行道德情感的培养,在大学生道德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

    三、审美修养有益于大学生增长智性

    在审美中,经常接触美的事物可以使人不断开阔视野,调动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促进智力开发。

    大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是很强烈的,从自然美来看。大学生除了从书本汲取知识外,还要努力探索大自然,读大自然这本无字之书。大学生的这种要求可以通过欣赏自然美得到启发。清代学者顾亭林提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可作为大学生治学的至理名言,因为大自然本身就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大百科全书。它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都充满了学问,如果在欣赏美时多问几个为什么,就可以学到许多有用的知识。这里包括与自然景物有关的民间传说、名人题字以及地质、地理、气象、考古等多方面的知识。至于在社会生活和文学艺术等领域进行审美活动。能得到的各种知识就更多了。

    人的认识一般要经过由具体到抽象的发展过程。人的认识总是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美的形象和事物总是容易给人以强烈的印象,令人难忘,从而唤起人们认识这些事物的强烈愿望,推动人的思维活动的开展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审美,还能丰富人的想象力。想象能力提高后,有助于人在科学研究领域中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四、审美修养能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人们的心灵有好坏之分,真伪之分,刚柔之分,新旧之分。而我们所提倡的则是不断向真、善、美发展变化的而且是随着时代潮流不断前进的美好的思想与感情。这里面既有民族的、传统的因素,又有现代的、进取的思想。诗人艾青说:“凡是能促使人类向上发展的,都是美的,都是善的,也都是诗的。”这就是说,诗在体现着美与善的本质。他还说:“一首诗必须把真善美,如此和洽地融合在一起,如此自然地协调在一起,它们三者不相抵触而又互相间使自己提高而提高了另外两种——以致于完全。”这是讲真、善、美自然协调构成了美的实质与发展。

    大学生由于心理发展尚未健全,极易产生情绪上的波动。如果不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对身体健康极为不利。如果经常处于恐惧、焦虑、盛怒这样一些情绪中,久而久之,就会引起疾病。当不正常的情绪出现时,不妨多听听音乐,读读小说,使情绪很快稳定下来,更有必要通过审美来保持旺盛的斗志和充沛的精力。大学生学习任务较重,难免有烦恼焦急的时候,影响学习任务的完成。马克思说过,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经常进行审美活动,正是保持这种美好心情的重要手段。

    在审美活动中经常进行形体美的教育和训练,对增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大有益处。马雅可夫斯基写道:“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件衣衫//能比健康的皮肤和//发达的肌肉//更美丽。”人的肌肉、皮肤、体态、举止风度等无法用刻意修饰来达到,却可以从体育锻炼中获益。结实健康的体魄,是人体美的标志。所以经常参加健美训练,可以使身体具有青春美,从而增强大学生的身体健康。

    五、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审美标准

    由于审美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和个体性,那么,审美活动是否有一个共同的标准呢?我们反对把审美作为纯粹主观范围内的事,各爱其爱,各美其美,也反对把审美标准凝固化、绝对化。并拿这样一个标准去评判一切时代、一切阶级、一切民族的美。从人生美角度来看,在今天,我们所要求的审美标准是根据时代、阶级、民族的要求,对审美对象进行辩证的分析。对新时代的大学生来说,凡是符合时代和民族进步的要求,能体现美的规律和美的特点并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人和事物,就是美的,与之相反的,就是不美的。

    1、大学生应追求真、善、美的统一。真、善、美体现在一个人身上,能使这个人具有完善的人格。这一完善的人格表现在实际生活中,就是热爱和崇尚真理,具有振兴中华、献身四化的坚定信念和维护国家民族的尊严的坚定立场。正直诚实、谦虚友爱、遵纪守法都是人格美的组成部分。在日常生活中,人格美更是一个敏感的问题,侮辱人格和/、格受辱都会给对方和自己带来肉体和精神上的损失。不论从有益于国家和社会还是从有益于他人和自己来看,人格美都是十分必要的。人格美作为一个人来讲是最为可贵的。有个谜语说得好:“唯有它最高贵,出卖了却一钱不值”,谜底就是“人格”。封建社会,“真如矢,死遭边,曲如钩,反封侯”是常有的事,但有识之士仍把人格看得比生命更宝贵,决不苟且偷生。今天。作为有理想的大学生更应保持自己的信念,为人正直坦率,表里如一,恪守信用,与人为善,富于同情心。

    2、大学生应追求形象美与德行美的结合。每个人的美都可分为内在美和外在美两个方面。内在美又称心灵美,包括人的思想品德、情操志趣、才华气质学识等。外在美也叫仪态美,可以分成两个层次。第一层是人的天赋的生理特征的美,如人的身体容貌、皮肤的美。第二层是由人的内在素质决定人的风度美(包括语言、举止、装饰的美)。

    在现实生活中,外在美首先体现在富有青春活力的大学生的容貌和身体美上,这是大学生得天独厚的自然美,也是人类所重视并追求的一种美。

    人的外貌美是美的一个方面,确切地说,外貌美仅是人的美的次要方面。人的美,除了包括外貌美之外还有内在美。内在美与外在美相互联系,相得益彰。一个具有美的容貌和美的形体的青年,如果他的心灵性格也是美的,就会显得更美,如果他在形象美的外壳内包藏的是一个丑恶的灵魂,那么,他会变得丑陋,了解和认识他的人一定会疏远他,厌恶他。法国作家雨果在他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中塑造了四个典型:卖艺女郎艾斯美拉达——容貌美,内心也美;敲钟人卡西莫多——容貌虽丑,但心地善良;卫队长菲比思——容貌虽美。但内心龌龊;神父富洛娄——容貌丑,内心也丑。这四个典型形象集中地概括了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人本质特征的主要方面,为我们从内心和形体两个方面的结合上分析和把握人的美提供了形象化的依据。

    培根有一段名言:“美有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因此,把美的形象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俄国作家契珂夫说,人的一切应该是美丽的,面貌、心灵、衣裳、思想。为了能使人的一切都是美丽的,人可以发现自然形态的美,可以创造艺术的美,可以追求社会形态的美,可以通过美的规律塑造自己的形象,使自己的心灵、思想、言谈举止都显现出美的特点。

    六、审美修养是大学生的必要素质

    1、内在美的外化——风度美。风度,指人的全部生活姿态所提供给人们的综合印象。它是人的精神状态、个性气质、品德情趣、文化素养、生活习惯的外在表现,也可以说是内在美的外化。美好的风度的形成,不但来自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更重要的是来自长期的卓有成效的思想和文化修养。培养优美的风度,首先要重视人品人格的培养和修炼。风度美的典范。总是具有高尚的人格和人品。有美玉般的情操才有照人的风采。大学生的风度美应是一种端庄、高雅、活泼之美,应与高尚的品行、丰富的知识、青春的活动力相适应,主要表现在:

    美观的仪表。仪表是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风度。注重仪表美是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表现。相反,不修边幅、衣着邋遢则是缺乏生机的表现。我们主张大学生应有自然、适度、朴素、淡雅、和谐的仪表美。

    振奋的神态。神态是人的性格、气质的自然流露。优美动人或落落大方的神态,会令人耳目一新,唤起人们的喜爱和尊重。相反矫揉造作的神态则使人反感;至于丑恶的神态则只能令人作呕。神态与内心世界是相通的,端庄、振奋、谦虚的神态往往是自尊心、自信心强和胸怀宽广的表现。

    优美的语言。良好的文化修养,渊博的学问,精深超群的思辩能力,是构成风度美的重要内在因素,它常常通过语言转换为风度美的外在形式。语言是心灵的窗口,是一个人的道德情操和文化水平的表现。因此大学生一定要注意语言美,不仅要把话说的文明,还要注意内容的准确性和形式的艺术性,避免辞不达意,拖泥带水,或语无伦次,没有魅力。至于语言肮脏、粗俗,更是与大学生身份不符的表现,厦坚决克服。

    高雅的举止是风度美的重要标志。培养高雅的举止主要是做到彬彬有礼。待人彬彬有礼,对师长、同学处处尊重,就能在人与人之间架设一条尊重和友爱的桥梁。使生活充满愉快与和谐,获得别人对你的尊重和爱戴。

    2、情趣美的表现——建设环境美。从个人修养的角度看,环境建设得如何,往往反映出一个人的审美情趣和思想修养。热爱生活、情趣高雅的人,都十分注重美化自己周围的环境,即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和工作环境,想方设法使之变得整洁、安静、舒适、优美。相反,一个消极颓废、情趣粗劣的人,无论生活条件多么优越,总会把优美的环境弄得肮脏不堪。

    生活和事业是相通的,对待生活的态度,是对待事业态度的反映。有的同学立志将来要治厂、治校、治国,可是平时却不叠被、不扫地,一个连寝室、教室都不愿整理的人将来又怎能去干大事业?正是:“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环境是人建设的,环境也陶冶人。优美的环境使人心情愉快,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大学生应自己动手,建设优美的生活环境,自觉地培养这种审美情趣,走到哪里,就把美带到哪里。

    3、形体美的塑造——锻炼体魄美。大学生有较高的文化知识,锻炼身体的标准不能过于简单,不但要健。而且要美,还要陶冶性格,使身心能均衡完全地发展。体魄美的锻炼包括三点,一是要体质健康。二是体态健美。大学生的身体发育尚未定型,可变性大,只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按照科学规律进行健美训练,会使身体长得舒展、健康、美丽。三是通过体育锻炼,陶冶性格。坚毅、勇敢、顽强的性格,一定的韵律、节奏感以及丰富饱满的情感都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培养。体育可以发展丰富的的精神世界,使之更加完美。

    由于审美趣味不同,对形体美的追求方式也不同。一种是健康的形体美,再一种是病态的形体美。前者通过锻炼,把健与美结合在一起。后者用摧残身体、损害健康的方式来达到。如人为地追求细腰苗条而减少必要的饮食等等。形体不美的人,即使容貌十分动人,也不免黯然失色。容貌美是先天的,形体美则可以通过锻炼来塑造,容貌美缺陷可以通过形体美来补救。

    七、应注重培养大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1、劳动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美的情趣是审美情感与审美兴趣的结合,是指人的审美思想感情的丰富性和倾向性。审美情趣对人的事业的成功和生活的幸福有重要影响。正确审美情趣的培养。离不开一定审美观的引导。大学生在审美过程中,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表现出一定的审美观。只有树立了健康、高尚、正确的审美观,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识别美丑的能力。这就要求大学生要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理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劳动创造了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样两个命题。它告诉我们。人类所欣赏的美,是直接或间接地同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生产实践相关联的,反映出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创造劳动,体现了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本质力量,显示了人类的智慧、才华和威力的可感的形象。大学生应该遵循美的规律,欣赏美和创造美。

    正确的审美观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审美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大学生要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必须有目的地参加各种审美活动,在实践中去体验、认识和理解具体审美对象所体现出来的美。如大自然不仅启发人的智慧,而且陶冶人的性情,激人奋发向上。如果把生活比作一条彩带,自然美就是其中一条丝线。艺术美则可使人获得心旷神怡般的喜悦,因在喜悦中,从而使人思想境界得到升华,丰富人的思想感情和道德品质。在艺术作品中批判和揭露丑,还可以帮助人们分清现实中的美丑、是非、善恶,更憎恶社会中的丑恶现象,更加热爱人世间美好的事物。

    大学生应在正确审美观指导下,用劳动创造美好的生活、美好的事物和美好的未来,使人生变得更加美好。

    2、增加知识有助于提高审美修养。要提高对美的欣赏水平的理解能力,最重要的是丰富文化知识。鲁迅先生也把具有普通和大体的知识作为艺术鉴赏的一个必备条件。大学生都有专业定向,要在学专业知识的同时,尽可能涉猎别的领域和学科。以专为主,专博结合;各类知识占有得愈多、愈广泛、愈全面愈好。知识愈多,对美的感受能力和美的本质的理解能力也愈高。我们一般都有这样的经验,阅读一部名著,或者观看一部历史题材的故事片,如果知道它们的时代背景,对于我们理解和欣赏作品就很有帮助。时代背景实际上是最基本的历史知识。如果你对祖国历史有丰富的知识,不管走到哪里,都会欣赏到美,历史和自然的画卷都会向你徐徐展开。

    3、实践有助于培养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指人对审美对象的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审美对象的感知能力,二是丰富的想象力,三是对人生、对人类的爱。审美具有直觉性,感觉器官越敏锐,这种直觉性也越明显。

    大学生感受和鉴赏美的事物,需要有敏捷的感觉能力,更需要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想象丰富活跃,美感就愈强烈愈深刻。缺乏联想象能力的人,往往是审美情趣不丰富的人。比如人们说漫天大雪,有人马上回想起他在冬天见到的大雪纷飞的情景,然而有人却能从下雪联想到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的可贵品质,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和感情上的陶冶。按照想象的内容,心理学家又把它分为构忆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构忆性想象是和记忆力联系在一起的,谁记忆力好,构忆性想象能力就强。但在审美过程,创造性想象更重要。丰富的想象本身就是一种创造,会使原来就美的事物焕发出更美的光辉。提高审美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长期刻苦实践,才能找到通向美的路径,揭示美的秘密。一个有志于追求美、创造美的大学生应该为此而辛勤劳动。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开展,人们越来越体会到实施素质教育对培养人才的重要性,也越来越体会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大意义。21世纪将是人才竞争的时代,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没有高素质不行,不全面发展也不行。从古今中外历史看,美育无疑对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品格修养、提高人的思想道德水准都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大量的科学研究成果也证实,美育有助于人脑智力的全面开发,有助于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对培养全面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