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确是这样:14岁的孩子,要变起来,不管是变好还是变坏,都是非常快的。
不过,说实话,虽然李晓磊表现得很积极,但实际上他对学习还是没有太大兴趣,往往是眼睛盯着书本,脑子却在遥远的地方遨游。
他是在强迫自己学习。
因为有一个声音一直在他头脑中回响:“你凭什么喜欢她?”
李晓磊暗暗下定决心:期末考试时,冲到全班前10名。
呵呵,现在你知道李晓磊学习的动力了吧!
有时,连李晓磊自己都感到很疑惑:“难道说,自己完全是为了别人在读书吗?”
“那到底为什么要读书呢?”
李晓磊又暗自笑了:“这个古老师可真邪门,搞了个‘读书沙龙’,竟然害得自己天天思考这些以前从来不去想的问题!”
李晓磊突然又倍感无聊,书再也看不下去了。他干脆放下书,给刘大为打了个电话:“刘大为,为什么要读书啊?”
刘大为在电话那头说:“你有病啊!跟这么弱智的问题杠上了!”
李晓磊一根筋地说:“你一定要回答我,你为什么要读书?”
刘大为没好生气地说:“我长大了想做企业家,我爸爸说,那要打好基础,我说,那我就跟你练摊,好好打基础,我爸爸听了就骂我没出息,就要揍我,所以我就来读书了!”刘大为的爸爸从练摊开始,现在已在小商品批发市场有了一个面积不小的门店,挺赚钱,家境不错。
李晓磊说:“这样啊,呵呵!”他眼前马上浮现出刘大为那副倒霉的无可奈何的样子,心里顿然平衡了不少。
刘大为在电话里大叫:“喂,喂,可别幸灾乐祸啊!我境界还是比你高一点的,至少我有理想,知道自己以后要干什么!你呢,就知道用那些无聊的问题折磨自己!”
虽然刘大为是在开玩笑,但令李晓磊顿然一惊。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李晓磊突然明白了:“原来,之所以学习不主动,是因为自己心中从来就没有理想、没有目标!”李晓磊蔫蔫地挂了电话。
这天,李晓磊很早就上学了,走进教室,才来了刘大为一个人,正鬼鬼祟祟地在课桌底下捣弄些什么。李晓磊偷偷地走过去,看见刘大为的抽屉里装着一大堆小玻璃瓶,每个瓶子中放着两条小金鱼。
李晓磊问:“干什么呀,你?”
刘大为回头看是李晓磊,道:“今天上午最后一节课不是生物课吗?讲水生脊椎动物!”
李晓磊说:“呵,看不出你对生物还挺上心的!改变理想啦,想去搞科学养鱼呀?”
刘大为说:“错!上完课,肯定有很多人对鱼感兴趣,20瓶金鱼,每瓶卖20元,应该可以卖400元吧!”
李晓磊目瞪口呆。
果然,上完生物课之后,刘大为掏出玻璃瓶开始叫卖,好多人围了上来,特别是女生,都说:“呀,好可爱的金鱼啊!”20瓶金鱼,居然不一会就卖完了。想不到隔壁(6)班也有女生跑到他们(5)班教室来了,要来买鱼。刘大为一一登上名字,说今天没有了,明天就把鱼给你们送过去。
同学们这才散去,去食堂吃午饭了。
刘大为攥着一大把零钞往前走,李晓磊追上他,小声提醒说:“哥们,赚同学的钱,不太好吧!刚才我都听见背后有人说你了!”
刘大为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刘大为的敢作敢为不禁让李晓磊打心眼里有点佩服。不过,李晓磊还是觉得有点不对劲,就说:“哥们,你是不是需要钱急用?我们是兄弟,有事你可要说话啊,千万别不好意思!”
刘大为支支吾吾起来,说:“这个嘛!没事,钱够了,够了,现在已经不差啦!”
李晓磊有点生气了说:“什么事,这么保密?不说拉倒!”
刘大为脸都红了,说道:“我这钱,是帮别的同学凑的,需要1000元,现在齐了,我说了替人家保密的!”
李晓磊不依不饶地问道:“哪位同学?男的女的?”
刘大为挠了挠头,回答道:“女的。”
李晓磊说:“这样啊!兄弟明白了,什么都不要问了!”哈哈大笑着走了。
刘大为在背后嚎叫:“不是你想像的那样啊——”
第二天,刘大为果真又带了一些金鱼到学校里来。上午课间休息时,就给(6)班的女生送去了。人不能言而无信啊!
可当他捧着那堆玻璃瓶,屁颠屁颠地刚走到(6)班门口,就被(6)班班主任逮了个正着。(6)班班主任是干瘦干瘦的老李头,他说:“好家伙,真有本事,都开始做跨班生意了!那以后还不得成立跨国公司啊!”拧着刘大为,带到了(5)班古老师的办公室。
古老师正烦着哩!原来,上午的时候,谢妮娅旷课了,古老师往她家打电话,可谢妈妈又说她早就到学校来了!那到底上哪儿了呢?古老师和家长都着急了,正凑在办公室里分析,这孩子莫非是离家出走了?!
谢妈妈看上去非常着急,说道:“这孩子,自打我和他爸离婚后,学习从来不上心,就迷韩国的那个谁谁谁,总说以后要到韩国去拍电影,我是保险公司业务员,平时忙啊,哪有时间管她,就骗她。那你总得先中学毕业吧,哪知道,这一下,人都没啦!”谢妈妈开始哭泣。
古老师连忙安慰谢妈妈:“谢妮娅妈妈,没事的!你先想想,她有可能去哪里去?你们家城里还有别的亲戚吗?”
谢妈妈带着哭腔说:“孩子奶奶姥姥家,所有的亲戚家,我都打电话问过啦,都没有啦!”
这时候,老李头拧着刘大为过来了,古老师问:“李老师,这是怎么啦?”
老李头看见古老师正忙得焦头烂额的,反倒有点不好意思,觉得自己可能有些小题大做了,便嘿嘿笑着,说:“小古老师,你们班刘大为本事大啊,生意都做到我们班去啦!这做生意,也不是坏事,但现在还是要先打好基础啊,以后才有本事做大生意嘛!古老师,我把他先交给你啦!”说完,撂下刘大为就走了。
古老师皱了皱眉头,已经猜出大概是什么事了,就没有再理会刘大为,回过头专心致志地劝解谢妈妈。可越劝解谢妈妈哭得越厉害,气都喘不过来啦,急得古老师满头大汗。
刘大为都看不过去了,犹豫了好久,嗫嗫嚅嚅地说:“古老师,我错了!”
古老师头都没回,有点不耐烦地说:“你的事我知道,以后再处理,你先走吧!”
刘大为说:“不是,古老师!我知道谢妮娅在哪里!”
古老师立马回过头来,谢妈妈也止住了哭声,盯着刘大为。
原来,前几天谢妮娅在晚报上看到了一则消息,说是“明日之星”演艺学校招新生,校址就在本市。谢妮娅一心想当影星,这机会难得啊,加上这学校也不算太远,按报纸上的线路图,坐公交车一个小时就到了,她决定去试试。可招生需要交1000元钱的报名费,她一时也拿不出那么多钱来,后来想想班上的刘大为好像还算有钱,他虽然嘴皮子损点,但待人却挺不错,便决定找刘大为借着试试看。
刘大为没料到一向爱与自己顶嘴的谢妮娅会来找自己借钱,那个受宠若惊啊!在分享了谢妮娅的秘密之后,刘大为心中涌起了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豪情,他决定帮谢妮娅实现她的理想。可刘大为手头上一时也没那么多钱,虽然老爸有钱,但那也不敢随便要啊!后来,刘大为灵机一动,到小商品市场批发了一些玻璃瓶,又到花鸟市场装上一些金鱼,成本每瓶5元左右,卖20元,每瓶净赚15元,竟然帮谢妮娅把钱凑齐了。谢妮娅接过那些碎钞,连声道谢。刘大为酷酷地说:“你不必谢我!你为梦想找我借钱,我是为自己的梦想去卖金鱼,我们俩是各为其志!”谢妮娅看着小胖子刘大为,眼光中竟多了一丝崇敬,这让刘大为相当的受用啊。
从刘大为嘴里知道谢妮娅的下落之后,古老师和谢妈妈都放下了悬着的心。不过,谢妈妈的心马上又悬起来了,她上上下下地打量刘大为:这个小胖子,凭什么借钱给我女儿呀?
这时,副班长苏可可跑来了,说:“古老师,谢妮娅回来啦!在教室里呢!”
谢妈妈马上站起来,就要到教室里去,古老师制止了她,说:“谢妈妈,您先回去吧!这件事,我来处理!”
谢妈妈想了想,先走了,走之前还又细细打量了刘大为几眼,看得刘大为心里直发毛。
古老师又吩咐苏可可先走,然后对刘大为说:“回去之后,什么都不要说!你会为谢妮娅保守秘密的,对吧?”
刘大为眼角不禁有点湿润,他郑重地点了点头。
古老师带着刘大为往教室走,才到教室门口,就看见谢妮娅正坐在自己座位上,埋着头看书呢,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这节课正好是古老师的语文课,古老师走向讲台,说:“上课之前,我先宣布一个通知,下个星期三,就是我们第三次‘读书沙龙’的时间了!这次读书沙龙的主题是‘读书成就卓越人生’!我知道,我们班上,好多同学都有自己的理想,这是件好事!所以,我希望,这次沙龙,大家可结合自己的理想,畅所欲言,想谈什么都可以!另外,我公布,这次沙龙,我们把地点安排在市植物园,校长已经批准啦!”
底下同学们全都欢呼起来!
第三次“读书沙龙”终于在同学们的盼望中来临了!下午,大家带了塑料布和零食,浩浩荡荡地开往植物园,惹得其他班上的同学们羡慕不已。
进了植物园,找了一块草地,铺开塑料布,围成一圈,“读书沙龙”就开始了。
古老师说:“这次沙龙,我们先谈谈理想!不要空谈啊,拣实在的说,就当是谈心吧!说出来,其他同学也许可以帮助你、监督你呀!”
有的同学吃零食,有的同学议论纷纷。
刘大为首先站起来,说:“我的理想,当个企业家,以后不再像我老爸,守着个门店,做老实生意,没出息,要产业升级!”
古老师说:“呵,词儿还挺多!你的理想大家都知道,你练摊都练到同学身上去了!”
大家哄堂大笑,刘大为摸摸脑袋,不好意思地坐下了。
气氛活跃起来,同学们纷纷谈自己的理想。
李晓磊坐着一直没开口,他就怕古老师会让自己发言,因为,他实在不知道自己的理想是什么。像李晓磊这样的同学也有很多,大都低着头不说话。
古老师说:“大家都有自己的理想,这很好!可是你们知不知道,理想要通过什么途径来实现?读书才是飞向理想王国的翅膀!从古代的孔子、孟子、孙膑、秦始皇、汉谟拉比、苏格拉底、亚力山大,近代的梁启超、王国维、孙中山、马克思、左拉、诺贝尔,到现代的毛泽东、老舍、朱自清、杨振宁、丘吉尔、海明威、小林多喜二等等,他们都有几十年如一日勤奋读书的经历。大家听我讲几个具体的例子——”
·最有权势的两个男人·
克林顿和普京,应该可以称得上是21初期最有权势的两个男人了,他们俩在学校时,都是成绩优秀的好学生。克林顿,从小学到大学一直是学校的前三名,什么各种各样的奖学金、优秀学生的评选等没有一次落下过。还有一个是普京,他在自传中就说自己的成绩一直十分优秀,从小学到中学只有一次考试有一门课不是拿的5分,还是因为和老师闹矛盾被故意扣的,现在想起来都懊悔不已。他后来这样教育成绩优秀的孙子:“只要不是5分就不能算是好成绩。”既然拿了那么多满分,那至少也是并列第一吧。这两个人,两个总统,两个20世纪90年代世界上最有权力的男人,都是学习的时候名列前三名的人,不知他们在私下会晤的时候有没交流过“学习心得”。普京是不是前三名难以考证,但他确实是圣彼得堡大学的高材生。在苏联时代,只有学习成绩和平时表现都最优秀的大学生才可能被选入克格勃。被克格勃录用以后,还没毕业就直接分了一套房一辆车。
·不断学习和创新·
联想集团有限公司主席柳传志在学校读书的时候是个好学生,学习成绩排在班级前几名,他除了学好课本知识之外,还花很多时间去看一些“杂书”。走上工作岗位以后,除了看本专业书做好本职工作外,他还广泛阅读文学著作。他对文学写作很感兴趣,爱写短诗,善于用激昂慷慨的方式、形象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逻辑和思想。
后来,当柳传志在事业上获得巨大成功后,他把自己的成功经验归结为一点——“不断地学习和创新”。他认为一个企业只有不断地学习,在学习的基础上去创新,才能够获得发展。
·读书让他成为企业家·
我国台湾地区,有一个著名的企业家陈茂榜。他的讲演经常折服所有的听众。尤其是他记数字的本事超人一等,举凡世界各国的面积、人口、国民所得贸易额等,他都如数家珍。
事实上,陈茂榜的学历只有小学毕业,他却荣获了美国圣诺望大学颁发的名誉商学博士学位。一个只有小学学历的人,能够荣获名誉博士学位,主要凭他的实力,这个实力就是一辈子坚持每天晚上不间断地自修。陈茂榜15岁辍学到一家书店当店员,他每天从早到晚工作12个小时。但是下班以后,读书就成了他的享受,书店变成了他的书房,或坐或卧,任他遨游。日子一久,他养成了每晚至少读两小时书的习惯。他在书店工作了8年,也读了8年书。
讲完这些故事,古老师说:“这些例子足以证明,读书对日后实现自己的理想非常有帮助。据调查,大多数事业成功人士都酷爱读书——自小学开始,经由中学,大学,以至于成年之后。大约有四分之三的事业有成人士,在小学和中学时读过的书是其他人望尘莫及的。有60%左右的成功人士,在大学之时看的书超出同班同学很多。无论打算将来从事什么事业,现在都要学习文化知识,打好基础,比如你立志长大了从事演艺事业,那张艺谋、陈凯歌都应该是你很熟悉的导演了,你看他们电影中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没有一定的文化涵养是达不到的,如果不读书,不要说拍电影,只怕他们拍出来的代表作,如《红高粱》、《霸王别姬》等,你看都无法看懂!还有,就说当演员吧,《红楼梦》选秀活动大家是知道的,如果没有熟读《红楼梦》,如果没有吃透中国传统文化,里面的角色肯定也是演不到位的!”
谢妮娅感觉古老师这番话,好像就是说给她自己听的,抬起头,发觉古老师并没有看自己,不过,她内心深处真的被深深地触动了。前些天,她偷偷跑去考“明日之星”演艺学校,抽到一个题目,居然让她参演罗密欧与茱丽叶,她都不知道这两个人是谁,干吗的,好在有台词,结结巴巴念完就回来了,也不知考得怎么样,这些天一直都没有学校那边的消息。
这时,刘大为举手,要求发言。刘大为说:“您讲的例子中,有在学校读书的,也有在社会上学习的,既然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那我为什么非要到学校里来读书呢?再说了,社会上有很多知识,学校里还学不来哩!”
古老师思索了一会儿,说:“我先不回答你的问题,大家先听我讲个故事——”
·先放大石块·
一天,时间管理专家为一群商学院的学生讲课。
他站在学生面前,说:“我们来做个小测验。”说着,他拿出一个1加仑的广口瓶放在面前的桌子上。
随后,他取出了一堆拳头大小的石块,仔细地一块块放进玻璃瓶,直到石块高出瓶口,再也放不下了,他问道:“瓶子满了吗?”所有学生应道:“满了!”
时间管理专家反问:“真的?”他伸手从桌下拿出一桶小砾石,倒了一些进去,并敲击玻璃瓶壁使砾石填满下面石块的间隙。
“现在瓶子满了吗?”专家第二次问道。这一次学生们有些明白了。“可能还没有。”一位学生应道。
“很好!”专家说。他伸手从桌下拿出一桶沙子,开始慢慢倒进玻璃瓶,沙子填满了石块和砾石的所有间隙。
他又一次问学生:“瓶子满了吗?”“没满!”学生们大声说。
他再一次说:“很好!”然后,他拿过一壶水倒进玻璃瓶,直到水面与瓶口持平。他抬头看着学生,问道:“这个例子说明什么?”
一个心急的学生举手发言:“这说明,无论时间表排得多么紧凑,如果我们确实努力,总可以做更多的事情!”
“不!”时间专家说,“这不是我要说的真正意思。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如果你不是先放大石块,那你也就不能把它放进瓶子了!”
讲完这个故事,古老师说:“正如刘大为同学所说,学校知识与社会上的知识是有区别的!这些知识都很重要,但对不同的时期来说,它们的重要性是不相同的!在同学们所处的这个年龄,在学校里系统地学习基础知识,就好比是故事中的时间管理专家,往瓶子中放大石头。如果现在你错过了学校学习的机会,尽往你自己的瓶子里装小石子,以后很有可能就永远错过如此系统的学习过程了,最有价值的大石块,也就永远不属于你了!再听两个故事吧——”
·两棵小树·
农夫在地里同时种上了两棵一样大小的果树苗。第一棵树拼命地从地下吸收养料,储备起来,滋润每一个枝干,积蓄力量,默默地盘算着怎样完善自身,向上生长。另一棵树也拼命地从地下吸收养料,凝聚起来,开始盘算着开花结果。
第二年春,第一棵树便吐出了嫩芽,憋着劲向上长。另一棵树刚吐出嫩叶,便迫不及待地绽放出花蕾。
第一棵树目标明确,忍耐力强,很快就长得身体茁壮。另一棵树每年都要开花结果。刚开始,着实让农夫吃了一惊,非常欣赏它。但由于这棵树还未成熟,便承担开花结果的重任,累得弯了腰,结的果实也酸涩难吃,还时常招来一群孩子石头的袭击。更有甚者,孩子会攀上它那羸弱的身体,掠夺果子的同时,损伤着它的自尊心和肢体。
时光荏苒。终于有一天,那棵久不开花的壮树轻松地吐出花蕾,由于养分充足、身体强壮,结出了又大又甜的果实。而此时那棵急于开花结果的树却成了枯木。农夫诧异地叹了口气,将那根瘦小的枯木砍下,烧柴用了。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律师?·
在某名校的课堂上,一位同学向著名的法学教授提出了一个很普通的问题: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律师?
教授回答道:“咱们先别着急讨论这个问题,让我先给你讲一个故事。我上大学的时候有两个很好的朋友,一个毕业以后就去了律师事务所工作,而另外一个则选择继续学习深造。他们毕业的时候,才23岁。转眼10年过去了,那个参加工作的同学已经成了鼎鼎有名的大律师,而继续深造的另一个同学也结束了学习生涯,跨入了律师的行业。到他们都是35岁的时候,这位33岁才成为律师的同学已经和做了12年律师的另一位同学做得一样好,一样有名。可是到了43岁,也就是他们毕业20年以后,后者由于10年深造积累的知识不断地派上用场,生意越做越大;而前者却受自己的知识所限,跟不上时代的潮流而日渐沉寂。现在不用我说,你们大家都知道如何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律师了吧?”
古老师说:“这两个故事都告诉我们,人生的成功之路,像盖房子,开始速度快,并不一定盖的楼就高,而真正打好坚实的基础,才可能建起人生的宏伟大厦。在漫长的人生之路上,知识的积累将会起决定性的作用,只有踩在坚实的地基上,厚积而薄发,才能攀得更高,走得更远!所以,在学校里多待几年,打好基础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像刘大为同学,想当跨国企业家,这理想很好,但如果学习能更上点心,就会离理想更近一点啦!”
大家都“哄”地笑开了。
刘大为突然站起来,说道:“老师,你讲得很有道理,但事情不能一概而论,凡事都有特例,比如比尔·盖茨,他大学都不读了,照样能成为世界首富;还有,大家都知道的韩寒,他也没上大学,还公开反对学校教育,不一样也能成为我们班上某些女同学的偶像么!”
这个刘大为,像是天生就欠揍,总是说些得罪女生的话。这不,话音刚落,班上男生马上都笑了,可好多女生就不满地叫起来。
古老师也笑了,说道:“韩寒也是我很喜欢的一位作家,他性情真,文笔犀利,看问题一针见血!我不太了解韩寒的学习经历,但从他的文笔中,我可以肯定地讲,他一定读过不少的书,否则不可能有如此灵动的思想。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与那些通过正规学校教育这一途径走向成功的人相比,付出的劳动不一定少,甚至还要多!诚然,社会上也能学习,但很难做到像学校知识那样系统,也很难提供像学校这么好的学习环境!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学到同样的知识,其付出的艰辛,恐怕要比在学校里多几倍,那大家又何必舍近而求远,不在学校里学,而要到社会上去学呢?与韩寒情况相同的,只怕还有钱锺书,他考清华,语文考了满分,数学考了0分,只不过他运气比韩寒更好些,最终清华还是招收了他,钱锺书读的书当然更多,否则他也没有如此的文学成就!他们并不是不劳而获,被天上掉下的馅饼砸晕的幸运儿,而正体现了读书就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那有同学要说了,既然如此,干脆我也退学算了,数理化也不学了,就回家去看书,以后当作家算了……”
同学们听得哄堂大笑。
古老师继续说:“这种想法,行不行得通呢?我也不知道!但我想提醒有如此想法的同学,像韩寒、钱锺书的成功,都只是小概率事件,不能作经验来推广的!你要退学,是吧?那首先,你得有韩寒和钱锺书的天赋和才华,你有没有呢?其次,你还得刚好有他们那么好的运气,有才华的人很多,但最终能成为名作家的人,恐怕比彩票中大奖的人还要少!韩寒凭新概念作文初露锋芒,钱锺书考0分也能进清华,从概率学的角度上讲,这样的几率不会降临到每个人的身上。一旦你真退学,最大的可能性,那只能是荒废你自己的一生!”
顿了顿,古老师继续说:“至于比尔·盖茨,我们上次沙龙时学习过他的资料,不要单单看他从哈佛退学了,就把他看成是叛逆坏小子的榜样,对他的教育背景进行深入研究,才知道,他所有的成功,正是得益于读书和教育!”
古老师的滔滔辩才,使得同学们心服口服。可刘大为还是有些疑问,他说道:“那学校教育就真的那么神奇吗?好多人大学毕业之后,都高分低能,连鸡蛋都不会剥,那读那么多的书,又到底有什么用呢?”
古老师笑道:“大学毕业后连鸡蛋都不会剥的人,应该是很少见的!至少我的大学同学中间没有!现在,有些媒体为了证实自己的某种观点,总喜欢将一些小事耸人听闻地加以夸大,结果误导了读者。我敢肯定,如果真有读了大学鸡蛋都不会剥的人,那他不读大学,也不一定就会剥鸡蛋!人们总是说‘高分低能’,事实上,这里的‘高分’和‘低能’两个词,原本是个并列关系,是说有些同学分数虽高,但实践能力有限;可现在在很多人心中,‘高分’和‘低能’这两个词成了一种因果关系,因为‘高分’,所以‘低能’,这种理解无疑是错误的!”
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古老师真是三句不离本行啊,把语文课上的词句关系的知识都搬到班会上来了!
古老师继续说:“除了极少数读死书的人,大多数甚至还能在读书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能力,整体来看,读书成绩越好的人,能力往往会更强一些,今后走向社会也会更成功!其实,学习能力本身也是一种能力,现在是知识时代,知识更新得非常快,学习已成为了终身的事业。有个统计资料说,企业与公司里的上班族已成为学习市场上成长最快的人群。早在1992年,美国企业员工中仅接受企业正式拨款学习的人数就增加了400万,平均每人每年可以享有31.5小时学习课程,因此美国企业员工的总学习时间增加到1.26亿小时,相当于25万名全日制大学生的学习时间。换句话说,大约要建好几十所和哈佛大学规模相当的新大学,才能满足企业员工的学习需要。目前,美国已有26家知名企业成立了自己的大学,学习的效益也日趋明显。在摩托罗拉,每花1美元投资在学习上,就可以连续三年提高30美元的生产力。如果不在学校读书期间打下知识基础,学到学习方法,到时候怎么在社会上立足呢?”
刘大为听了也连连点头,但他还有一个疑问,便说道:“听您这么一讲,我也觉得读书是很重要了!但我同韩寒一样,也反对应试教育!难道说,一个天天围绕着考试转,也很会考试的人,他的书就读得一定好,他的素质就一定高吗?难道说,一个人的能力真能用一场考试来测量吗?难道说,用一场考试来决定一个人的未来,这种选拔人才的方式公平吗?”
刘大为今天很在状态,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并且一连用了几个“难道说”,加强反问语气,自己都觉得很精彩,其他同学果然也被感染了,甚至响起了几声稀稀拉拉的掌声,这让刘大为颇为得意。
古老师沉思了一会儿,说道:“刘大为同学的这些问题,问得都很有水平。怎么说呢?考试制度,特别是高考制度和中考制度,的确有它们不合理的地方,但整体来看,还是有其积极意义的,至少在选拔人才上,目前还找不出比它们更公平、更高效的办法。任何制度都不可避免会有其缺陷,我们不能因此而全盘否定和抛弃它,更不能把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完全对立起来看。其实,高考也好,中考也好,它们不仅考知识,也考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曾经的重庆市文科状元李晓鹏有一种观点,我觉得很有道理,给大家念念——”
一个人要想在高考中考高分,单纯死读书是不行的。高分的背后,除了知识基础扎实,还隐藏着以下这些才能:
1.专心致志,能排除干扰专心学习
2.持之以恒
3.有较高的自制力
4.能够为了一个目标付出精力和汗水
5.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能够理解众多知识点并把握其内在联系
6.能够有效利用自己的时间
7.在面对考验的时候能够保持心态平稳
古老师念完李晓鹏的观点,大家也都觉得颇有道理。以前,只要有人一提应试教育,总是负面评价如潮,现在看来,好多问题,的确要辩证点看啊,要有自己的想法,不能人云亦云。
古老师继续说:“李晓鹏还在一本书中讲过一个真实的故事——”
·外资企业的招聘理由·
有一家外资企业招骋一个业务经理,有两个人去应聘,一个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生,一个是地质专业的博士。两个人都顺利地通过了面试。大家想一想,如果你是公司老板,你会挑哪一个?我想很多人都会挑那个本科生,因为他年轻,专业又对口。但结果是那一个地质学博士被聘用了。
他说:这两个人面试给我的印象都差不多,实际上,那个本科生给我的感觉还要好一点,但短时间内,这一点直觉上的差别不足以让我认为那个本科生更优秀。所以我只能通过其他途径来判断。我之所以选择那个博士生是因为我认为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下,一个人能通过层层考试读完博士至少说明他有三点过人之处:
1.他有着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成熟的学科,都有着极为严谨而庞大的逻辑体系,要想把地质学学通,通过各种考试,论文答辩,逻辑思维显然不同凡响。
2.他能够有效地安排自己的时间,要考到博士,需要读大量的书籍、背大量的材料、做大量的题、写大量的论文,一个办事拖沓、生活没有规律的人是不可能做到的。
3.他有很好的自制力,能够排除多种干扰,办事情能够持之以恒。
而这三点,正是我们所需要的。至于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得并不多,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这三点优势,学习工作中所要用的知识不会有任何困难。我当然不是说那个本科生就一定没有这样的能力,但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作出决定,我对他们都不了解,显然博士文凭给我的信息量更大,也更可靠。
讲完这个故事,古老师说:“所以说,读书读得多了,社会给予你的机会就会更多一些!而且,虽然社会上有很多知识学校里学不到,但学校其实也是社会,也同社会一样有竞争,能在学校竞争中胜出的人,最终也大都会在社会的竞争中胜出!在学校读书时所学到的竞争与合作技巧,养成的良好品德、性格和习惯,结交的好人缘,都会让大家受益终身!所以,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重视读书!”
同学们都被深深地打动了,周围响起了经久不息的、热烈的掌声。
顿了顿,古老师接着说:“经过了三次‘读书沙龙’,我们终于讲清了‘为什么要读书’这一问题,相信同学们都会受到很大启发!从下次沙龙起,我们开始讨论‘怎样读书’的问题,同学们下去之后,可先做些思考!今天的沙龙到此结束!”
在回学校的路上,古老师又给大家分发了一份测试资料。
测测你的学习能力
做做下面的小测试,可以看出你的学习能力究竟怎么样?
1.喜欢记忆背诵诗句、文章。
A.经常B.偶尔C.从不
2.喜欢看报纸、杂志,而不管是不是看得懂。
A.经常B.偶尔C.从不
3.提出诸如“什么时间开始的”一类的问题。
A.经常B.偶尔C.从不
4.喜欢自己观察某一种东西。
A.经常B.偶尔C.从不
5.对新鲜的事物表现出兴奋。
A.经常B.偶尔C.从不
6.可随音乐起舞或演唱。
A.经常B.偶尔C.从不
7.常问闪电是怎么回事,云是如何形成之类的问题。
A.经常B.偶尔C.从不
8.如果在你非常熟悉的故事中更换一个词,你会立即纠正。
A.经常B.偶尔C.从不
9.可轻而易举地学会骑自行车、溜冰等。
A.经常B.偶尔C.从不
10.很愿意扮各种角色,并喜欢编故事,自己做主角。
A.经常B.偶尔C.从不
11.走街过巷,能指出这里或那里我曾经到过。
A.经常B.偶尔C.从不
12.喜欢听各种乐器演奏,凭乐声便能判断出是哪种乐器。
A.经常B.偶尔C.从不
13.擅长绘制地图和描绘物体。
A.经常B.偶尔C.从不
14.善于模仿人的各种动作和表情。
A.经常B.偶尔C.从不
15.乐于按照大小和颜色对玩具进行分类。
A.经常B.偶尔C.从不
16.会进行推测,比方会说:“小蝌蚪一动不动,肯定是饿坏了。”
A.经常B.偶尔C.从不
17.听故事的时候乐于设想下面的情节。
A.经常B.偶尔C.从不
18.可对不同声响进行评论。
A.经常B.偶尔C.从不
19.当初次见到某人时,往往会说:“他使我联想起某某。”
A.经常B.偶尔C.从不
20.能准确判断自己能干些什么或不能干些什么。
A.经常B.偶尔C.从不
◎计分:A=3分,B=2分,C=1分
说明:
★25分以下者学习能力有待提高。
★26至44分者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
★45分以上者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
友情提示:学习能力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能在不断学习、实践中慢慢增长。所以,即使这次小测试你没有得到很高的分数,也不要着急,用心多学多练,学习能力会逐步提高的!
##方法篇:你应该这样读书
做任何事都是有方法的,读书也不例外,好的方法让你事半功倍。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