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未来的自己-接受委屈人生,才会拥有顺意明天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个人要是争强好胜,不懂得进退之道,就会处处碰壁。人生就像一张弓,要是不弯曲,就不会产生能量,更不会射出利箭。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当你学会妥协,学会接受委屈人生,那么,你就会像一张拉满的弓,产生巨大的爆发力。

    适当地认输,最后赢的会是你

    中国人都很爱面子,特别是喜欢在输赢上较真。有些人总是说胜败乃兵家常事,这是因为他们都不是当局者,对于当局者来说成王败寇才是规则。一场战争结束了,赢的一方欢天喜地,输的一方一定会有人沮丧、失望、伤心。比如说“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在兵败乌江后选择了自刎,那是因为他知道战败被俘的结果,无非是悲惨的余生,反而不如一死清白。李清照也曾这样夸赞过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然而,杜牧对项羽自刎乌江却有着不同的看法,他说:“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如果当时项羽兵败后没有自刎,选择逃往江东,最后赢得天下的还会是刘邦吗?历史没有假设,这真的很难说清。所以,在人生的道路上,一定要从长计议,学会认输。

    其实认输并不是一件丢面子的事,适时地认输反而是一种大智大勇的做法。当遇到困难和挫折,不得不去面对它们时,很多人都会尽力一搏,虽然这是一种很值得肯定的做法,但也并不是所有的努力都会有好的结果。当事实已经摆在了眼前,当失败已经成为定局,我们要学会低头认输,及时地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去争取新的更合适的机遇和时间,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争取更大的胜利。

    在人们的固定思维中,认输的人都不是好样的,特别是当我们听多了永不言败、百折不挠、坚定不移等词语后,更是没有人会去认同认输的人了。

    虽然在生活中不认输的精神很可贵,但是不认输并不适用于任何时候,在很多特殊的背景下,认输才是最佳的选择。只有懂得了低头,懂得了认输,学会认输,才能笑到最后,成为最后的赢家。

    杨德勇是一位医术高超的医师,但他的成才之路却不平坦。他在第一次高考后不肯认输,又复读了一年,结果第二次高考仍然以失败告终了。两次落榜后,他认真地对父母说:“也许我并不是读书的料,所以才总是落榜,如果再继续考下去,我觉得也没有什么好结果。不如就让我认输吧,然后走行医的道路。”经过深思熟虑后,父母同意了他的想法,他开始跟着祖父学习祖传的推拿按摩技术,诊治跌打损伤。几年之后,他顺利地考取了执业医师证,并且在用中医疗法诊治骨伤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他说:“如果没有在高考时认输,也就没有我现在的成就。”如此看来,只有学会认输,才能在人生的旅途中成为最终的赢家。

    认输就是适时地放弃,放弃不合适的才能做出更正确的选择,才能有机会取得其他方面的成功。这样的放弃,为的是得到更多,为的是酝酿新一轮的成功,而绝不是三心二意。

    学会认输,能让我们不再做没有结果的坚持,能让我们避免没有意义的争论,从而做到以退为进,在转弯后赢得胜利。学会认输,并不是盲目地放弃,而是要认真想清楚每一步。适时地认输并不是懦弱的表现,也不是轻易地做出妥协,因为在生活中任何人都会遭遇失败,如果死不认输只会使自己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

    其实,有些时候认输会让人无法接受,因为在人们固有的认识中,只有弱者才会认输,谁愿意承认自己是个弱者呢?即使有永不言败的信念,但也应该明白有时候这种信念是行不通的,一味地不肯认输,只会让自己失败得更加彻底。

    有一种生活在亚马逊热带丛林里的蜂鸟,它们有一种家规,即只准前进不准后退。一旦有弱小的蜂鸟向后退缩了,就会遭受其他蜂鸟的攻击,最终被同类活活地啄死。在整个丛林中,所有的动物都不敢欺负这种蜂鸟,因为它们只要有想吃的食物,就一定会得到。

    在一次森林大火中,烈火燃烧了蜂鸟的大片领地,蜂鸟们悲愤地发出阵阵鸣叫。按照蜂鸟王的指挥,一群群的蜂鸟向烈火中冲去,死在了无情的火中,但是却没有一只蜂鸟临阵退缩。就在蜂鸟群面临灭族时,有一只蜂鸟害怕了,它尝试着退缩,但是却被蜂鸟王发现了。蜂鸟王立即指挥其他蜂鸟攻击那只退缩的蜂鸟,只是其他蜂鸟却并没有行动,甚至还有一小部分蜂鸟像那只蜂鸟一样退缩了,蜂鸟王的命令失效了。

    在那场大火中,蜂鸟受到了灭顶之灾,蜂鸟王和大多数蜂鸟都死在火中,只有当时退缩的那一小部分蜂鸟活了下来,延续了蜂鸟族。如果当时没有那只肯退缩的蜂鸟,如今蜂鸟族也不可能存在了。

    只有认输才能够保留实力,一位拳王曾经说过:“任何拳手都不可能打败所有的对手,而优秀的拳手知道在恰当的回合认输。因为及早认输,下次还有赢的机会;如果逞能,被对手打死或打垮,那么连赢的机会都没有了。”

    面对压力重重的生活,因为有竞争,所以难免会有明争暗斗。有时可能会遇到不怀好意的小人,对付这种人,只会使自己变得和对方一样狭隘、不择手段。与其浪费时间和精力做无谓的争斗,不如早早认输,远离那些无意义的事事非非,保存实力用于正确的地方。

    认了吧,委屈是常驻人生的魔鬼

    在世上打拼的人,相信都有过这样的亲身经历:在生活中有很多不公平的事,有一股难以排遣的闷气堵在了胸口,充斥在自己的身体里,让自己感觉非常不痛快,工作没精力,整天好像是背负着一块大石头。

    人生难免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本来就是别人的错,为何要无端地怪自己呢?工作搭档做不好,为什么自己要承担他的错?其他人都不愿意做的事情为什么让我来做?当你遇见这些情况的时候,是忍受委屈还是发泄出来呢?有些人会说:我不会装孙子,谁让我受委屈,我就会让谁好看。的确,这样做能让你获得心理平衡,可是,这会毁了你的未来。所以,你要想赢在未来,那就认了吧,因为委屈是人生赶不走的魔鬼。

    柯文中能力强,刚到单位半年,就成了业务骨干,很受同事喜欢。

    因为自己是办公室里的小字辈,又是新来的员工,像办公室饮水机换水这样的工作,小柯就义不容辞地承担了。

    可是,换水是经常性的事,刚开始小柯还很勤快地帮着去换,可是到最后也有点不耐烦了,就不去做了。这下可好,只要饮水机没有水了,大家都在喊,“小柯,没水了,你赶快换一桶呀”,“小柯,怎么搞的?没有水了你也不换”。

    “难道自己是来公司换水的吗?不给他们点颜色看看就太欺负人了。”

    时间长了,柯文中实在是忍受不了这份委屈了。这天,有个女同事喊他换水,他一边将手中的笔狠狠地摔在桌子上一边愤愤地向喊他的同事回道:“我可不是换水的,凭什么让我做这么低贱的活?以后不要把我当孙子用。”

    柯文中的反应让同事们很愕然,原本对柯文中热心淳朴的印象瞬间荡然无存。其实,柯文中换水,同事也没有看轻他的意思,只是习惯了而已,倒是柯文中对这份委屈的发泄,让同事们意外。

    后来,柯文中虽然觉得同事对他有了几分“敬畏”,但同时他也感到自己和同事有了距离感。在年终的评优会上,业绩很好的柯文中却榜上无名。

    柯文中遭到了同事的疏远,根本的原因是不能忍受委屈。其实,我们应该学会忍受委屈,这样就能得到他人的信赖和认可。

    黎小群是张总新聘的秘书。“您好,张总。昨天我交给您的文件签了吗?”这天,黎小群在办公室问张总。“什么?我从未见过你的文件,你这个秘书是怎么当的。”张总有点恼怒。黎小群看到张总怪自己,本想说:

    “我把文件交给你的时候,王总也在,我们看着您将文件摆在桌子上的!”

    但话到嘴边,黎小群还是将话咽了回去,而是平静地说:“那好吧,我回去找找那份文件。”

    于是,黎小群回办公室,把电脑中的文件重新调出再次打印。当黎小群再次把文件放到张总面前时,他连看都没看就签了字,因为他清楚文件原稿的去向。

    后来,公司的人都觉得黎小群很能干,因为张总身边的秘书很少有像黎小群干得这么久的,常常都是因为不能让张总满意而被辞掉。看来,张总对黎小群的表现非常满意。

    三年后,黎小群成为了一名主管,也是公司的红人。

    可以说,黎小群是用忍受委屈赢得了职位,其实,张总器重黎小群的原因只有黎小群最清楚,试想,黎小群当初为了那份失踪的文件,挨了张总的骂,黎小群要是忍受不了那份冤枉,非要和张总辩个清白,黎小群可能早就离开公司了。

    人活在世上,注定要受许多委屈,有的委屈很小,有的委屈很大。有时候,能不能获得好的未来,就看你对委屈的态度。应该说,一个人越能忍受委屈,他的前途就越广;他忍受的委屈越多,他就更能得到器重。不懂得为未来忍受委屈的人,他的未来就不会有光明。

    金正法辞职了。他在公司已经工作5年了,对公司一直没有好感,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委屈的人。

    当初进入公司时,面试官正是现在的上司张斌,在面试过程中,张斌总是提一些刁钻的问题,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勉强通过了面试。金正法激动地说:“谢谢公司给我这个机会,我一定不会辜负公司的信任。”

    谁知张斌冷冷地看着他说:“承诺都是空的,还是看你的行动吧。”这句话如一瓢冷水浇灭了金正法的热情。

    后来,金正法不管怎么努力,即使工作完成得很漂亮,上司也总是找机会挑剔、打击他。有一次,上司直接交给他一份任务,要求他完成一份出色的策划案。于是,金正法想抓住这次机会,做出一份漂亮的策划案,从而改变自己与领导之间的误会。为此,他每天加班到深夜,甚至连饭都忙得顾不上吃。一周后,当他挂着两个大大的黑眼圈,将一份非常精美的策划案放到张斌面前时,张斌翻了翻策划案,然后冷冷地说了一句:“不行,还需要修改。”

    金正法看到上司没有仔细看自己的策划方案,就给出了否定的意见,心中十分生气,抓起策划案,摔门而去。同事安慰他:“谁让我们摊上了一个刻薄的领导呢,不要往心里去,不然你今后会被气死的。”但是,金正法始终无法填平与领导之间的那道鸿沟,只要一看张斌的脸,心中就会怒火中烧,最后只有选择了离开。

    我们可能会有和金正法一样的遭遇,要是你也遇到一个刻薄且自以为是的人,你没有必要跟他斤斤计较。当他刁难你时,你只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就行了。在他给你脸色看之后,你多想想开心的事,犯不着跟领导赌气。生活往往充满了残酷的竞争,人与人之间往往还会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所以,遇到不顺心、遇到令人负气的事情是很正常的。所以,当你不能改变外部环境时,你就要调节自己的内部心态。因为生活中没有绝对的公平可言,世界永远都是一个优胜劣汰的环境,适者生存,如果你总是在不顺心的时候或受到委屈的时候,负气不堪,无法忍受,那么你未来必然会被淘汰。

    一个人要想赢在未来,必然要忍受生活中各种不公平的待遇,各种不公平的事。降低自己的心气,把自己看得更卑微一点,这样就不容易负气了。一个能在未来活得潇洒的人,并不是因为他的运气多好、能力多强,往往是因为他能够很好地忍受委屈,接受不公平。

    敢于回头,你的人生更风光

    人们常说“好马不吃回头草”。这句话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一个人,尤其是一个各方面都优秀的人,要保持着高高在上的自尊,不能失了面子。

    然而,一匹“好马”往往需要去吃“回头草”。一个聪明的人,应当能够当进则进,当退则退。有这样一匹吃回头草的“好马”,他就是现任联邦快递中国区副总裁——沈家凉。

    沈家凉,香港大学历史系的一位高材生。毕业后,他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联邦快递,在刚进公司的阶段,他凭借良好的心态和感染力,使联邦快递的业务蒸蒸日上,连续两年成为公司全球业绩最佳奖得主,并提升为操作部经理,后来又被提拔为亚太区销售部总经理。可是,就在沈家凉的事业发展前途一片光明时,他却选择了跳槽,因为他想找到一份更适合自己的工作。

    他回忆说:“当时我在销售领域已经做得很出色了,甚至有些腻了、疲惫了,我想尝试一种新的环境,来锻炼自己实践综合、全局性管理的能力,适逢机会,所以就选择了跳槽。”虽然英之杰的待遇和环境远远比不上联邦快递,但是沈家凉还是去了英之杰,因为他看中的是英之杰的职务带来的诱惑和个人锻炼的机会。

    一年后,沈家凉毅然决然地辞掉了英之杰的工作,重新回到了联邦快递,并被任命为台湾区总经理。这时的联邦快递面临建立转运中心的危机,沈家凉顶住各种压力,以独到的谈判技巧和英明决策,迅速推进了业务发展,一战成名。沈家凉能够吃“回头草”,不论是对个人还是联邦快递,都是最好的选择。

    沈家凉自己也坦言道:“其实在离开联邦快递后,英之杰的领导对我非常器重,原先也没想到过以后会重新回到联邦快递,但是我看到2000年是联邦快递在中国发展最重要的一年,巨大的市场潜力让我预感到机会又来了,并且考虑到原公司的人际关系和业务都还熟悉,还是一个很适合自己发展的环境,于是我决定回头了,做一匹吃回头草的马。”

    重新回到联邦快递的沈家凉将一切压力变成了动力,加上领导的器重、原来同事们的友好帮助,以及他对业务的熟悉和他在销售方面的天赋,成功解决了联邦快递的转向问题,并且给公司的发展带来更多的空间,创造了优良的业绩,最后被升任为联邦快递公司的副总裁。

    从沈家凉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只要原来的公司能够更适合自己发展,原来的工作岗位更能够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什么不可以吃“回头草”呢?沈家凉正是看中联邦快递能够给自己的发展带来更大的机遇,才选择了投奔旧主,从而使自己从一匹好马,变成了一匹千里驹。

    在一些人眼里,“吃回头草”就等于是在“走回头路”,是一个很丢面子的事情,也会遭到人们的耻笑,更不会得到他人的器重,担心回来会被人穿小鞋,担心自己不再获得信任。所以,很多人往往选择“宁可前途一片黑暗,还不会回头看一眼那片光明”。要知道,这些其实都是你高贵的自尊心在作祟,是你自己放不下脸面。所以,很多时候,你需要做的就是放下面子和自尊。低下头去吃“回头草”,因为有时候“回头草”才是最适合你“口味”的。

    霍金斯是一位出色的职业足球教练,在一家足球俱乐部工作。可是,俱乐部高层管理过于急功近利,为了多拿几个比赛名额,把一些能力平平的球员凭借关系硬塞进他的球队当中,一些平庸的教练也被派来到他的教练组工作,以致于他原本率领的教练组和球队的整体素质大打折扣,他的先进的足球思想和战略战术,也不能够得到真正有效的发挥。

    在每次比赛中,俱乐部的领导既想求胜又不让他放开手脚,稍微大胆进攻,就被指责为冒进;好几次都是先进了球,立即全线退守,最终被对手追平甚至反超。赢了球,成绩是大家的;输了球,他却成了出气筒,承受着媒体、球迷的唾骂,里外不是人。终于,霍金斯忍无可忍,选择了辞职,离开了深爱的足球,去了一家高尔夫俱乐部当一名普通的指导员。

    可是,霍金斯并不喜欢高尔夫球这一职业,因此在工作上发挥的也是水平一般,得不到顾客的喜欢和领导的赏识。

    另外,那家足球俱乐部在霍金斯走后,球队更加保守,队员毫无斗志,每次比赛只有被动挨打的份,成绩一路下滑,降了级。这时候,俱乐部的高层终于明白了霍金斯的足球理念的正确性,对于俱乐部来说,霍金斯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于是,俱乐部经过研究做出决定,重新邀请霍金斯回来掌管帅印,并对先前的不礼貌行为进行了道歉。

    这时的霍金斯也时常怀念当初在俱乐部和队员们一起奋斗的时光,更重要的是他对现在的工作一点也不喜欢,他知道自己真正的工作是足球。

    因此,霍金斯决定重新回到足球俱乐部,走一次回头路。

    由于霍金斯这次的工作没有受到任何干扰,并且得到了俱乐部上层的大力支持,很快他率领一支残兵败将愈战愈勇,当年升级,次年进入三甲,第三年夺取冠军,成为了俱乐部历史上最出色的一位教练员。

    可见,霍金斯正是由于吃了回头草,放下了面子和自尊,不计前嫌,最后不仅帮助俱乐部走出了困境,也给自己赢来了成功。

    从个人来看,“回头草”并不是一种很丢面子的事情,它是个人一种低姿态的理性选择。只要能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并且能在原来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为什么不能低一下头,损失几分薄面呢?聪明的人在适当的机会摆在面前时,他们会抱着“做生不如做熟”的思想,会自觉放下面子,走回头路。识时务者知进退,好马也吃回头草。很多的“好马”证明:吃“回头草”将会更快地在未来赢得事业的成功。

    当你学会谦让,人生才会无比顺当

    俗话说:“径路窄处,留一步于人行,滋味浓处,减三分让人尝。”

    这就是谦让。谦让不但是一种美德,还是一种做人的境界。谦让,虽然有时候会让我们做出一些“自我牺牲”,但是谦让使我们学会了如何生活,如何生存,如何去处理感情。只有这样,我们未来的路才能越走越宽。

    我们生活在这个拥挤的地球上,可谓是低头不见抬头见,很多磕磕碰碰、鸡毛蒜皮的事情都是在所难免的,没有必要为了一点名利闹得鸡飞蛋打、势不两立。想开一些,人生短短几十年,很多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走,而有些人能同在一起也算是一种缘分,有什么必要让大家都闹得不愉快呢?俗话说:“让三分心平气和,退一步海阔天空。”人与人之间相处,就贵在谦和礼让上,没有了这些谦让,我们的世界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子。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诗的由来想必很多人都知道,说得就是别为小事执着,要学会谦让。

    康熙年间,在安徽的桐城县发生了一件非常轰动的事情,那就是当朝宰相张英的家人与桐城名医叶天士家为了一堵墙打官司。张家管家给京城的张宰相写信,而官司却因张宰相给自己管家的这首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而促使两家握手言和,各自将自家墙后移三尺。于是张、叶两家之间就形成了一条百米来长六尺宽的巷子,被称为“六尺巷”,成就了一段佳话。

    在这个故事中,想想张、叶两家要打的官司,的确让人们为叶家捏把汗。如果真的要打官司,不用想,也是张家赢,要知道,张家有深受康熙皇帝信任的宰相,而叶家不过是一个医药世家;就事情本身来说,张家按地契位置砌墙,根本算不上恃强霸占,如果张英不是个懂得谦让的人,向地方官吏打个招呼,要他们“酌情办理”或者“按律处置”,那些地方官吏为了巴结宰相,肯定会心领神会。

    但是张英并没有以强凌弱,而是采取了以仁爱待人的姿态与邻和睦相处,用谦让的态度使两堵冷墙之间有了温度。这种做法不仅在当时,就是在今天也是很有启示意义的。特别是某些仗势欺人、以强凌弱、横行乡里、巧取豪夺的人,难道不感到羞愧吗?

    有很多不懂得谦让的人都在问一个问题:“谦让有什么好处,我谦让别人,别人能谦让我吗?”其实,学会谦让才真是一种大智慧。

    古人言:“富润屋,德润身。”那些富贵钱财通常只能装扮人的外表,只有道德品质才能修饰人的内心。谦让就像一面镜子,它不但可以照出一个人的修养、道德,还可以折射出社会文明的程度。

    总之,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难免会发生矛盾与摩擦。当人与人之间有些小碰撞的时候,不防多为对方考虑一下、多一点谦让,就不会闹得不可开交。当别人冲撞你的时候,如果你用谦让的态度去面对他,你就能得到他的理解和拥戴。遇到困难的时候,那些被你谦让过的人还会伸出无私的援助之手,这就是对你谦让别人的最大回报。

    一个真正懂得如何为未来谋取成功的人,无论是遇到多大的困难,心中总有一份谦让之心,他们能做到以情为重,失礼认钱得理让人。因为他们知道,只有谦让,才能让心灵更加美丽,才能营造出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构筑出最温暖和谐的工作环境。

    当然,谦让并不意味着软弱可欺,不代表当面对委屈、误解、甚至凌辱的时候还表现得无动于衷;真正的谦让是在不危害别人或危及社会的情况下,做出一些合理的让步,但是对于那些没有任何道理的、存在危害的对峙,我们坚决不谦让。

    在生活之中,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心胸宽广、豁达大度,都能多一分理解和谦让,就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纷争和麻烦。人其实就是这样,心宽了,未来的路才会宽,未来才会走得更远。

    现在忍得多,未来麻烦才会少

    人与人之间经常会产生矛盾,有的是因为认识的水平不同;有的是因为对对方不了解;有的是原本有某些偏见和误解。如果你有较大的度量,以谅解的态度对待别人,忍住最容易爆发的激动情绪,这样你就可能赢得时间,矛盾也可能得到缓和。

    社交过程中,由于偏见和误解常常会使一方伤害另一方。假设另一方耿耿于怀,那关系就无法融洽。如果受伤害的一方有很大的度量,不念旧恶,会使原先持偏见者感情受到震动。

    度量问题不是个无关紧要的小问题。度量如海还是度量如杯,在重要关头关系到事业的成败。为一点小事斤斤计较,争吵不休,既伤害了感情,影响了友谊,也无益于你成大事,结果不是双赢而是两败。因此,弃个人成见,不在社交场合为区区小利争斗,不为炫耀自己而贬低他人,发扬一点忍让精神,对许多事情进行“冷处理”,摆脱互相之间无原则的纠缠和不必要的争执,不计较一切无关大局的小事……那么,你的风度将会获得社交场合中众人的青睐,你的事业也会如虎添翼,收到双赢的效果。

    有位爱尔兰人名叫欧·哈里,听过卡耐基的课。他受的教育不多,很爱抬杠。他当过汽车司机,后来因为推销卡车不顺利,来求助于卡耐基。

    听了几个简单的问题,卡耐基就发现他老是跟顾客争辩。如果对方挑剔他的车子,他立刻会涨红脸大声强辩。欧·哈里承认,他在口头上赢得了不少的辩论,但没能赢得顾客。他后来对卡耐基说:“在走出人家的办公室时我总是对自己说,我总算整了那混蛋一次。我的确整了他一次,可是我什么都没能卖给他。”

    所以,卡耐基面临的难题是,如何训练欧·哈里自制,避免争强好胜。欧·哈里后来成了纽约怀德汽车公司的明星推销员,他是怎么做到的?以下是他的说法:“如果我现在走进顾客的办公室,而对方说:‘什么?怀德卡车?不好!你送我我都不要,我要的是何赛的卡车。’我会说:‘老兄,何赛的货色的确不错,买他们的卡车绝错不了,何赛的车是优良产品。’”

    “这样他就无话可说了,没有抬杠的余地。如果他说何赛的车子最好,我说没错,他只有住嘴了。他总不能在我同意他的看法后,还说一下午何赛车子最好。我们接着不再谈何赛,我就开始介绍怀德的优点。”

    “当年若是听到他那种话,我早就气得脸一阵红、一阵白了——我就会挑何赛的错,而我越挑剔别的车子不好,对方就越说它好。争辩越激烈,对方就越喜欢我竞争对手的产品。”

    “现在回忆起来,真不知道过去是怎么干推销的!以往我花了不少时间在抬杠上,现在我守口如瓶了,果然有效。”

    正如明智的本杰明·富兰克林所说的:“如果你老是抬杠、反驳,也许偶尔能获胜,但那只是空洞的胜利,因为你永远都得不到对方的好感。”

    因此,你要衡量一下,你是宁愿要一种字面上的、表面上的胜利,还是要别人对你的好感?你可能有理,但要想在争论中改变别人的主意,那是徒劳。不妨试试先咽下一口气再说。

    古人说:“二虎相争,必有一伤。”这样做下去,其实谁都不好看,有时,特别是朋友之间,抬头不见低头见,还是得饶人处且饶人吧。

    宋朝的王安石和司马光十分有缘,两人在公元1019年与1021年相继出生,仿佛有约在先,年轻时,都曾在同一机构担任完全一样的职务。两人互相仰慕,司马光仰慕王安石绝世的才华,王安石尊重司马光谦虚的人品,在同僚中间,他们俩的友谊简直成了典范。

    做官好像就是与人的本性相违背,王安石和司马光的官愈做愈大,心胸却都慢慢地变得狭獈起来,相互唱和、互相赞美的两位老朋友竟反目成仇。倒不是因为解不开的深仇大恨,人们很难相信,他们是因为互不相让而结怨。两位智者名人,成了两只好斗的公鸡,雄赳赳地傲视对方。

    有一回,洛阳国色天香的牡丹花开,包拯邀集全体僚属饮酒赏花。席中包拯敬酒,官员们个个善饮,自然毫不推让,只有王安石和司马光酒量极差,待酒杯举到司马光面前时,司马光眉头一皱,仰着脖子把酒喝了,轮到王安石,王执意不喝,全场哗然,酒兴顿扫。司马光大有上当受骗,被人小看的感觉,于是喋喋不休地骂起王安石来。一个满脑子知识智慧的人,一旦动怒,开了骂戒,比一个泼妇更可怕,王安石以牙还牙,祖宗八代地痛骂司马光。

    自此两人结怨更深,王安石得了一个“拗相公”的称号,而司马光也没给人留下好印象,他忠厚宽容的形象大打折扣,以至于苏轼都骂他,给他取了个绰号叫“司马牛”。

    到了晚年,王安石和司马光对他们早年的行动都很后悔,大概是人到老年,与世无争,心境平和,世事洞明,可以消除一切拗性与牛脾气。

    王安石曾对侄子说,以前交的许多朋友,都得罪了,其实司马光这个人是个忠厚长者。司马光也称赞王安石,夸他文章好,品德高,功劳大于过错,仿佛是又有约定似的,两人在同一年的五个月之内相继归天,天国是美丽的,“拗相公”和“司马牛”尽可以在那里和和气气地做朋友,吟诗唱和,什么政治斗争、利益冲突、性格相违,已经变得毫无意义了。

    我们都知道,人和人都是不同的,对于性格、见解、习惯等方面的相异,要以和为重,若“疾风暴雨、迅雷闪电”会影响朋友之间的关系,甚至导致友谊破裂,反目成仇;而若和气面对彼此的不同,进而欣赏对方的优点,则对方也会对你加以赞美。

    当我们受到别人侮辱的时候,不要急于针锋相对,不要急于予以还击,而是要学会去忍受,要勇于去忍受,这样不仅可以扼住自己心中消极情绪的增长,也在别人面前显示出自己的大度和胸怀,说不定,当别人静下心的时候,发现自己错了或做得过分了,还会主动跟你道歉。这样原先的一切乌云密布,自然也就变得烟消云散了。

    费力反击别人,不如用力充实自己

    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曾做出许多深刻精彩的评论,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句是:“心中无敌,无敌于天下。”这句话,可以这么理解:虽然在现实中,对手必然存在,但在心中,我们不应该把竞争对手当成敌人,而要把他当成值得学习的老师。

    我们的敌人固然会不断攻击我们,当我们反击敌人时,就失去了让自己充实的时间。如果我们选择不断接受对手的“意见”,改进自己,那么,我们就会变得越来越强。

    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刚开始拓展事业的时候,经常在全国各地巡回演讲,举办一些成人教育班和座谈会。

    有一次,某位记者在报道中攻击卡耐基的工作和他所做事业的价值。

    这对当时年轻气盛的卡耐基来说是完全不能忍受的。他越想越气,觉得这些文字侮辱了他的人格、他的理想,以及他全心全意专注的事业。于是卡耐基打电话给报道这篇文章的报社,要求他们再刊登一篇文章,澄清那位记者侮辱自己的真相。报社也果然这么做了。

    但是,几年之后,当卡耐基的事业越做越大时,他回想起了当年的行为,竟然感到些许惭愧。因为,他想到:看那份报纸的人,也许当中只有十分之一会看到污辱自己的那篇文章;看到那篇污辱自己的文章的人里面,可能有二分之一会把这当成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而真正注意到那篇污辱自己的文章的人里面,又有二分之一会在几个礼拜之后,把这件事忘得一干二净。如此一来,自己刊登另一篇澄清自己的文章又有什么作用呢?事实上,卡耐基已然明白,那确实不过是一件小事,自己完全没有必要在那件事情上生气。

    经过一番思考,卡耐基的处世态度更为成熟了。

    面对别人的言语攻击,我们可以回敬同样的恶毒语言,这无疑会让我们的愤怒得以宣泄,但是却并不可能让我们有更好的名声。因为当我们不顾形象地反击对手时,我们并没有进步,甚至在修养方面输掉了自己。而如果我们选择充实自己,不与那些恶毒的攻击计较,则是体现出了自我的修养,这样才更可能赢得人们的尊重。

    1789年美国刚刚建国时,在报纸上有一个人经常被人骂做“伪君子”、“独裁者”、“只比最低劣的杀人犯好一点点”、“美利坚的罪人”。国家刚刚建立,百废待兴、百业待举,人们的主要精力都用在了建设上,谁会用这么恶毒的词语攻击人呢?这个人不是卖国贼,不是杀人犯,也不是来自英国的侵略者,而是刚刚带领美利坚人民战胜大英帝国,最终取得了民族独立的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

    听到这些恶毒的话语,华盛顿没有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将这些人置于死地,也没有以口舌反击他们,而是选择了充实自己。他对国务卿富兰克林说:“正是由于这些攻击者的存在,才让我意识到了自己的重要性。为了这些攻击者,我也要做好自己。”

    大多数时候,人都是喜欢被他人夸奖的,很少人喜欢被他人批评。但不可否认,有些时候,他人的批评,不管是恶毒也好,善意也罢,都有可能指出我们身上实际存在的缺点。爱默生说:“我们将批评比喻为一桶沙子,当它无情地撒向我们时,不妨静下心来,在看似不合理的要求中,找到让我们进步的‘金沙’,在批评中寻找成功的机会。如果我们果真能这么做,就能在修养之外,得到自我的充实。”

    爱德华称林肯是“一个笨蛋”。爱德华之所以生气,是因为林肯干涉了他的业务。有一次,为了取悦一个很自私的政客,林肯签发了一项命令,调动了某些军队。爱德华不仅拒绝执行林肯的命令,而且大骂林肯签发这种命令是笨蛋的行为。结果怎么样呢?林肯听到爱德华说的话之后,很平静地回答说:“如果爱德华说我是个笨蛋,那我就一定是个笨蛋,因为他几乎从来没有出过错。我得亲自过去看一看。”

    林肯果然去见了爱德华,他知道自己签发了错误的命令,于是收回了成命。只要是诚意的批评,是以知识为根据而有建设性的批评,林肯都非常欢迎,也非常乐于接受。

    假如有人骂我们是“一个笨蛋”,那么至少说明我们所做的决定在某些人看来是错误的。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先让自己平静下来,认真地斟酌一下,是不是自己的决定真的有什么破绽,从而虚心地向批评者请教,做到更完善地处理。接受批评,不去反击,选择充实自己,这是一种难得的习惯。

    谦让不仅方便别人,还可以方便自己

    谦虚是一种心境,待人谦虚者能欣赏到更多的花香;谦虚是一种智慧,懂得谦虚者定是对人生有透彻的认知;谦虚是一种修养,时时谦虚者会得到更多的守望。“满招损,谦受益”,保持平和谦逊的态度,不仅可以方便别人,还可以方便自己,从而帮助自己成功。

    俗话说得好:“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并不是在让人退缩,卑微地面对强者,而是在心理上进行调解,找到矛盾的焦点,然后解决掉。谦让是一种习惯,体现的是一个人的修养和内涵。

    如今快节奏的生活中,每天上下班到处都是熙熙攘攘的人群,当两个人要挤同一个狭小的通道时,就需要两个人或者其中一人拥有谦让的品质,要不然就会产生矛盾,影响彼此,得不偿失。如果谦让一下,就方便了彼此,何乐而不为呢!

    谦让作为一种高尚的道德,随处可见。无论何时何地,谦让不仅方便别人,还可以方便自己。当然,也有少许人不懂得谦让,那就是无知的表现了。争一时之气,不仅伤害了别人,更容易给自己惹来麻烦,甚至会影响成功的进度。

    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一天,他们驾车去晋国。看见一个孩子在路当中玩一堆碎瓦片。孔子说:“你不该在路中间玩,挡住别人的车了。”

    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看这是什么?”孔子一看,是用瓦片堆起的一座城。

    孩子又说:“您说,您觉得是应该车给城让路,还是城给车让路呢?”

    孔子被问住了。

    孔子觉得这孩子很懂得礼貌,便问:“你叫什么名字,几岁了啊?”那孩子回答说:“我叫项橐,7岁!”

    孔子对学生们说:“项橐!7岁知礼,可以当我的老师了。”

    从这个小故事看出,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并不是一句空话。

    谦让,不仅方便自己,而且也让他人得到方便,一个人有谦让之心,就说明这个人懂得为人处事。谦让也是一种习惯,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习惯,所以谦让很重要。

    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将奥巴马和麦凯恩推到了政治的风口浪尖。大选如火如荼地进行,两个党派针锋相对,互不相让,都憋着劲准备给竞选对手抹黑。

    有些人正在处心积虑地在研究奥巴马的往事,企图找到一些让奥巴马颜面扫地的故事,企图在道德方面给奥巴马致命一击。

    奥巴马平时谦虚谨慎,工作认真称职,好像人人都很喜欢他,他似乎已经赢得了除共和党死忠分子之外的所有精英们的支持,没有人愿意对他开黑枪。但那些反对党派们真是无孔不入,就连奥巴马的一次违章停车他们也找了出来,并在这个问题上做起了文章,指责奥巴马连最基本的法规都不能遵守,哪堪一国之重任?

    就在奥巴马陷入困境的时候,出人意料地,获诺贝尔奖的贝克教授站出来说道:“并不是所有违规甚至犯法的人都很坏,是个坏蛋。相反,那完全是理性选择的结果。”

    贝克教授用自己的权威成功为奥巴马解了围。奥巴马很意外,因为他从来就不认识贝克教授。紧接着,贝克教授对媒体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天奥巴马去纽约市主持一个会议,因为堵车眼看就快迟到了。在他到达目的地将要停车的时候,他发现停车场只有一个车位了。而这时一位老人也几乎同时盯上了那个车位。

    老人和气地说:“你先停吧,你的工作重要。”奥巴马把快要入位的车退了出来,笑着道:“老先生先停吧,我没有什么重要的事。”为了开会不迟到,奥巴马就只好将车停在了外面并接受罚单。而这个老人正是贝克教授。

    生活中,也许,我们在不经意中所做的点滴,就已经为自己奠定了成功的基石。当初,奥巴马如果认为自己在做的事才是最重要的,而毫不谦让地去争夺那个车位,那他就永远也得不到贝克教授的支持,从而与成功擦肩而过。

    谦让并不意味着懦弱。谦让需要在两方都具有这种美德的时候才能产生作用,如果你在一个路口看见一个小偷狂奔而来,你立即彬彬有礼地谦让一声:“你先走。”你就有可能被失主迁怒,因而在肉体上和物质上都受到损失。

    谦让也不是退缩,你去一家公司面试,一个职位有N个人竞争,你为了体现谦让,对那些竞争者说:“这个工作你们来做吧,我回家饿肚子去了。”没人会当你这是谦让。

    谦让更不是逃避,见到一位心仪的姑娘或先生,你不会对你的情敌说:

    “你和他结婚吧,我一个人过一辈子也行。”尽管你成全了一对鸳鸯,但没人感激你。

    谦让是在自己占据优势主动时做的一种姿态,是尊重他人的一种行为,是获得别人尊重的一种手段,是让成功走近自己的一种习惯。

    谦让别人的同时也会得到他人的谦让,既方便了自己,又方便了他人,这是一举两得,一箭双雕的好习惯。只要你拥有了谦让,就说明你离成功不远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