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残酷待你,你要温柔待自己-人生不是舞台,生活不是表演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你的观众并没有那么多

    老虎科尔从小在马戏团长大,从很小开始,它就要学习表演,饲养员在喂养它的时候会让它两只脚站立起来行礼。平时当它和别的小动物玩耍的时候,会让它张开大嘴含住别的小动物,但是牙齿不能用力,否则,那些小动物轻而易举就会一命呜呼。

    科尔从小就被告之,它将成为一个明星。(当然,科尔不会人类的语言,但是那些训兽员成功地用科尔能明白的方式让它知道了这个道理)将要成为明星的科尔每天精神抖擞地训练,很快,它长成一只成年大老虎,它成为了马戏团的明星。

    和人类所有的明星一样,科尔每天的任务就是表演。除了专门的演出时间外,它的日常生活也不例外,不管它进食,嬉戏,甚至睡觉时,都会有镜头对准它。高大威武的科尔成了动物界的偶像。

    一次偶然的事故改变了科尔的生活。当马戏团在一个靠近森林的镇子上表演时,突然遇到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谁也说不清大火是如何引起的,只知道它造成了巨大的灾乱。部分是出于本能,部分是因为在练习钻火圈时学会了怎样避开大火,科尔竟然成功地从这场大火中逃生了。

    从大火中逃生的科尔和几只幸运的动物一起逃过了一条穿过森林的河,这条河阻隔了大火,使森林的另一边成了安全的地方。

    失去了马戏团的庇护,过惯了舒适生活的科尔要在森林中依靠自己来生活了。

    科尔以前在马戏团也学过捕食,但那些全是用来表演的。以前那些供它捕食的小动物全是马戏团指定的小动物,科尔很容易就能够威风凛凛地抓住它们。当然,科尔每次抓到这些小动物后,并不会真正吃掉,因为它明白,这一切只是表演。

    一开始,听惯了赞美之词的科尔并没有认为捕食一些野生的小动物是件很难的事情。它在心里告诉自己:我是老虎,是森林之王,而且自己的照片曾经上过无数的报纸杂志,记载自己奔跑的矫健身姿的录像曾经被很多电视台用高价买去播放。但是很快科尔就开始气馁了,森林中的小动物并不是那样容易捕捉到,有些时候,科尔甚至根本找不到它们在哪里。就算远远地看到一些小动物,它们也在科尔到达之前很快就躲起来了。

    当马戏团找到科尔时,它已经饿得奄奄一息了,从它年少时就开始学习的用于表演的捕食技巧没有帮助它找到任何的食物。

    老虎科尔的故事在人类身上也常常发生。网上曾经传出一段少林武僧一龙和美国海豹突击队教官阿德安·格罗特比武的视频,短短的时间一龙就被击败。这一段视频强烈地刺激了国内武术爱好者对中国功夫优劣的争论。少林第一武僧一龙从六岁开始习武,是国内“公认”的第一高手,据说在国内比武从未败过,然而,和阿德安·格罗特比武时仅仅四分钟就被击败。同样也是中国武功对战美方。“武林风决战拉斯维加斯”在赌城拉斯维加斯哈瑞斯大酒店举行。最后结果是中方五胜一平三负赢得了胜利。中国的另一位民间高手王洪祥取得和一龙完全不同的战绩,击败美方的海斯·哈斯。

    天下功夫出少林,自从电影《少林寺》热播之后,看惯了电影电视剧中各位明星的表演,总以为少林功夫是高深莫测。虽知道表演和真实的功夫有着本质上的不同,随着少林高僧的倒下,大家心中建立多年的观点也轰然倒塌。

    看了太多表演,人们对于真实的生活反而会不相信。一次在网上看到一个讨论“武林风”的帖,很多人在下面表示疑惑:为什么上面的人打架时像市井无赖打架一样,动不动就扭在了一起?全无美感可言,电影上那些大侠们潇洒灵动,轻轻巧巧败敌的中国功夫到哪去了?甚至有人感慨中国功夫大不如前。

    生活是一回事,表演是一回事。如果把表演中的一切放到生活中来,会发现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曾经看到一位著名的跳水运动员让人哑然失笑的两张照片。头一张是这名运动员为某知名化妆品拍的,照片上这位运动员从水里上到岸上来。她双手扶着游泳池边,头优雅地扬着,头发垂直地立着,水珠顺着她光洁的脸庞和脖子滑下来。而另一张照片,是这位运动员比赛时拍的照片,她正从跳池边上爬上来,上身趴伏在池边,胳膊和身体正在用力往上爬,她脸看不太清楚,整个人显得累而且与优雅一词毫不搭边。

    后一张照片显然更为真实,虽然不是那么富于美感,但是照片的主角显然更为轻松。从某种意义上说,表演就是牺牲自己的自由,达到娱乐观众眼球的效果。

    有人说,人生就是表演,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大舞台。但是我要说,生活就是生活,不是一场强迫每个人加入其中的表演。电影明星表演是为了票房,政客表演是为了选票,公众人物表演是为了他们的形象。而普通人,大可不必生活得那样累。世界如此广大,如果每个人每时每刻都戴着面具生活,我怕有一天所有的人都找不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本来的面目了。

    就算生活是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是演员,也不可能人人都是主角,观众的眼光不会总放在你的身上。努力地做好自己就好,做一个自然自我的自己,不要因为太过在意自己的形象而感到压力。

    礼仪书告诉我们,出门前应该对着镜子仔细地整理好自己的着装,这样在人群中才会显得精神抖擞,个性十足。但是现实中,过分地注意自己的装扮,往往会让个性湮没在人群中。

    以前在公司工作时,有一次去参加一个晚会,到了之后,发现到场的人个个西装革履,有几位男士还表情严肃地戴着黑眼镜。一问主人,才发现主人在写请柬时把邀请理由写错了,本来是一次休闲式的聚会,请柬上的语气显得过于郑重,才有了客人一个个如出席重大商务活动一般的装扮。

    我偷偷看了客人中,发现有几位年纪较长者并没有打扮的过于郑重,但是他们的打扮在一群礼服中间并没显得特别不同。不但如此,还因为这几位老者随和自然的装扮在人群中显得卓尔不群,特别自信。偷偷找人一问,原来这几位都是几个大公司的董事,是这次晚会中的重量级人物。历经世事所给他们带来的自信使他们即便穿着非常随意也显出一份与众不同的自信来。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生活太累,并不是由于生活对我们过于苛刻,而是由于我们太在乎我们在外界,在别人眼中的形象。即便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人来人往,每个人都忙碌着自己的事,我们也总是担心别人看着我们。因为太在乎别人的眼光,太在意别人的想法,无形中渐渐地为自己编织了一张网。

    生活不是表演,你也没有很多的观众。每个人都是为自己而活,没有多少人会一直把你放在心中,做回你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欲速则不达

    孙悟空进山学艺,拜菩提祖师为师。菩提祖师看孙悟空天资非同一般,开始的时候教他打坐修禅这些。三年时间过去了,孙悟空觉得学这些没意思,就去找师父要学些真本事。

    菩提祖师虽然知道学艺必须得经过几番磨炼才能修成正果,但是他知道孙悟空出身非同寻常,乃天地之灵气聚集而成,就破例教了孙悟空七十二变和筋斗云这些法术。

    学到这些法术后,孙悟空就不肯安心再学其他的东西了,马上打道回府,回到他的花果山去称王称霸。于是就有了后来的大闹天宫和被压到五指山五百年这些事。

    为什么一定要有大闹天宫,被太上老君关在炼丹炉炼出火眼金睛,在五指山下经受五百年风霜雪雨,历尽荒野凄凉这些事呢?直接让菩提祖师教孙悟空学会各种本事,然后再让他带着一身本领去斩妖除魔,去西天取回真经不好吗?就如很多章回小说中一样,学会了十八般武艺,然后出山变得天下无敌。

    天地生人,大凡做出一番事业来,总得经过无数磨炼的,何况孙悟空本来是要成仙成佛的人物,自然不可能让他轻轻松松地就立地成佛。

    孙悟空是神仙中人,是能得成正果的人物,按照现代的说法就是有背景的,天生会成为大人物的人,尚且要费一番周折才能修成正果。至于我们普通人,所谓的一步登天,立地成佛就更是不可能了。

    不管是理想的实现,还是人生的过程,总要经历一番挫折,需要一定的条件才能够实现。好高骛远者总是把眼光盯着很远,不会想到必须经过的过程和实现理想的条件。

    比尔·盖茨从哈佛退学,自己出来创业,结果就有了微软。这为很多年轻人中途辍学找到了理由,他们会说看看比尔·盖茨,他大学没读完一样成了世界首富。但是这些年轻人只看到了比尔·盖茨成功了,成了世界首富,没有想到世界上只有一个比尔·盖茨,而且他的成功一样有很多必须的条件存在,比如他编写程序方面的才能,然后他抢先占领了软件开发的制高点,还有他的几位朋友的鼎力相助等等。

    有位老师说得好,我并不反对那些大学没读完的学生提出退学的要求,对他们所举的比尔·盖茨也没读完大学的例子也很赞赏。我支持他们退学去创业,但是有个前提,那就是他们必须能成为比尔·盖茨。

    急于求成者总是能很快地找出一些成功的例子来充实自己的理由,同样,当他们放弃梦想时,也一样能找出若干失败的例子,为自己失去信心找到理由。

    渴望一夜成名,或者渴望买彩票中个大奖,励志书作者和彩票商每天都在告诉人们,做到这一切是多么容易,只要你按照他们所说的去做,成功只是早晚的事情。

    但是很多时候,世事的变幻并不会依照人们的想法而改变。它们自有它们自身的规律。

    一位青年参加了一个海龟研究小组。他和几位教授一起来到一座海岛上,观察海龟产卵到小海龟孵化的过程。他们花了一个季度的时间,看到一只只海龟爬过海滩,在洞穴中产下卵,并观注这些卵最后变成一只只幼小的海龟,现在只等最后小海龟越过海滩进入大海,他们这次来到这个小岛上的任务就完成了。

    一个晴朗的早晨,这位青年起来得比较早,他先别人来到海滩观察那些小海龟。他发现有两只小海龟准备提前进入大海了,但是现在有个难题,一大群海鸥在边上虎视眈眈地守候着。毫无疑问,这两只小海龟只要从洞穴一出来,马上就会成为这些海鸥口中的美食。

    这位青年之前曾经向研究组带头的教授提出来,是不是他们可以想办法用人工把这些小海龟转移到海里去以避开这些海鸥。但是这一提议让教授否决了,教授说:“物竞天择的过程是自然界选择的过程,人为地去改变这个过程往往会适得其反。现在如果我们帮这些小海龟进入了大海,那么明年呢?还有以后的更多日子呢?就算每年都有人能来帮助这些小海龟,那么它们天生具备的那个避开海鸥进入大海的能力就会逐渐消失,终有一天会被大自然淘汰。”

    因为记得教授所说的话,所以这位青年并没有动手去把这两只勇敢的小海龟抓进海里。但是恻隐之心使他不忍心让两只小海龟成为海鸥的口中食,所以他在边上驱赶那些试图接近两只小海龟的海鸥,让两只小海龟顺利地进入了大海。

    这时,教授和其他人过来了,他问青年你在做什么?青年告诉了教授刚才的事情。教授脸色沉重地说:“你办了件很愚蠢的事情,马上你就会看到后果了。”

    这时只见原来等在岩石上的海鸥全部飞了起来,成群地扑向海滩。原来那些小海龟全部从洞穴中爬了出来,海鸥们正开始飞上前去捕食。

    一场屠杀开始了,虽然研究组成员费了很大力气帮助这些小海龟,但是它们中间的很大一部分还是成为了海鸥的美餐。

    后来教授告诉这位青年,刚开始出来的那两只小海龟其实是探路的,如果它们能够安全到达海里的话,别的小海龟看到没有危险,就会向海里冲去。所以青年帮助开始的两只小海龟,其实等于向洞穴中的小海龟们发出了安全的信号,这也是危险的开始。

    生命是一个过程,所有的过程都有它必然的规律,如果违背这些规律,有些时候也许能够见到一些揠苗助长的成效。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常常会发现最后的结果是得不偿失。

    大家所熟知的鸡蛋,孵化成小鸡后,小鸡出壳时,常常是先从里面啄开一个小洞,然后它在里面慢慢用力,挣破蛋壳出来。刚出売的小鸡毛茸茸的,非常可爱。曾经有人为了让小鸡少些辛苦,帮小鸡把蛋壳弄破。但是这样出来的小鸡,往往会毛色凌乱、精神不振,大部分不等长大就死掉。

    小鸡挣破蛋壳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自我努力、成长的过程。这种过程在很多生物身上都存在。蝴蝶破茧而出,蝉从蚕蛹中出来等等都是相同的道理。

    同样地,人类的成长过程中,也存在着这种蛋壳原理。记得小时候读《西游记》,总想到为什么孙悟空那么厉害,不干脆让他一个筋斗翻到西天取回真经,那样不就省事多了;甚至还想到如来佛和观世音过于编排人,既然有那样好的经书,为什么不干脆用他们的法术帮忙送一份过来给中土,为什么一定要唐王派人历尽千辛万苦,甚至要冒着丢掉生命的危险去取那个什么真经。

    佛法的一些至深的道理虽然不是我们凡夫俗子所能悟透,但是细读《西游记》,就能从中看出作者借神佛鬼怪写人间世态的一番苦心。世间的大小事情,要想成功,总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经过一个过程。

    小到一个小小的鸡蛋,大到人生的成功失败,所有的事情,都得有一个过程,一个艰苦忍耐、承受的过程,这些过程,也是达到目的所必须经历的。

    一份与众不同的可爱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每个人所处的环境和他经历的事情各不相同。因为这种生长环境和经历的不同,以至小到每个人的思维和喜好各不相同,大到每个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千差万别。

    不同的世界观形成了不同的做事风格,古话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其实如果要从各种差别上对人进行细致的分类,何止一百种。

    有句话说得好,“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很多人认为,凡要成就一番事业,必定要有很高的个人修为,要在个人品质上臻于化境。事实却刚好相反,真正做出一番事业来的人,往往是独辟蹊径,为常人所不为,置世俗的繁文缛节所不顾。

    楚汉之争中的刘邦和项羽,就是很明显的两个例子。单是论个人素质,刘邦和项羽有着天壤之别,不管是读书写字,还是带兵打仗,如果没有刘邦的最后胜利,我们单独地把刘邦和项羽放在一起比较,可以说两人之间根本没有可比性。

    在世人看来,刘邦出身低微,是个市井无赖,虽然做了亭长,但是就算放在今天看来,也是个东游西荡,整天游手好闲的人物。

    而项羽却刚好相反,项羽出身贵族,自幼习文学武,即便最后败于韩信的十面埋伏之下,也是败英勇无比。

    有些人认为刘邦是使用流氓手段才获得成功的。有人举出刘邦和项羽相争之时,项羽要杀掉刘邦父亲煮来吃,而刘邦不为所动的例子来说明刘邦的残忍。这事摆在任何人面前,都是件为难的事情,却被刘邦轻轻化解了。刘邦对项羽说:“我和你是兄弟,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如果你要煮你的父亲吃,就请分我一杯羹。”

    刘邦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对项羽很熟悉,项羽自视甚高,之所以想出用刘太公来威胁刘邦,是因为求战不得。刘邦深沟壁垒,而项羽又急于求战,所以才出此下策。本来以为刘邦会因此而乱了方寸,没想到刘邦不为所动。这事放到普通人面前,可能马上就会大哭投降;或者是咬牙切齿,任由项羽杀掉自己父亲,然后大骂一定要为刘太公报仇。但是刘邦就是刘邦,轻轻的一句话就化解了项羽的威胁。

    还有一件事,也经常被人拿出来诟病刘邦。那就是彭城之战后,刘邦带着几十个随从,还有他的儿子急于逃生,后面项羽的人马就要追来了,刘邦竟然要把他的儿子扔下车去,好轻车逃走。后来部下力劝,甚至违抗刘邦命令,刘邦才没有扔掉他的儿子。

    后人提起刘邦时都会说到这两个故事,说刘邦对上不孝,对下不慈。但是这两个故事讲出的正是刘邦过人的一面。刘邦当皇帝后,封刘太公为太上皇,而且恭敬有佳。至于刘邦的儿子,后来也成了太子。自古成大事者,在面临危急之时常常能想常人所不能想,为常人所不能为。优柔寡断、遇到事情不能下定决心者,常常面对的是失败的结局。世俗的想法,常人的心计,常常会让我们失掉很多机会,走错人生的道路。三国时的曹爽,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魏主曹睿临死的时候,托孤曹爽、司马懿辅佐年仅八岁的幼子曹芳。为争权,曹爽和司马懿争斗,司马懿装作老病昏庸骗曹爽不加防备,然后趁曹爽出外狩猎时发动政变,控制城中的羽林军。

    曹爽手下的智囊桓范设法逃出城外告变,司马懿听说大惊。太尉蒋济劝司马懿说:“弩马恋栈豆,必不能用也。”意思是说曹爽就像只想待在马棚里吃豆饼的劣马一样,贪图安逸,没有远大的志向,肯定不会用桓范的计策。

    桓范见到曹爽后,建议曹爽用手中的兵权,调外兵来讨伐司马懿。但是司马懿派人通知曹爽:只是要削去他的兵权,不会伤害他和他的家人,还会保证他的荣华富贵。

    结果曹爽果然不听桓范的计谋,而说:“我不起兵,情愿不当官,做个有钱的人就够了。”曹爽让司马懿骗回城中,兄弟三人、家人及所有的跟随他的人全被杀了。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有些时候,成大事者之所以为常人所不为,其实为时势所逼。比如刘邦,假如当初项羽用他老爸来威胁他时,和曹爽一样,投降项羽,依项羽的残暴,很难想象他会有什么好结果,最后也就是落个为人耻笑而已。

    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如果你要有所成就,你的想法和行为,就不能遵循常理。

    再说刘邦,他年轻的时候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刘邦兄弟三人,大哥早逝,大嫂带着侄子早年守寡,刘邦却喜欢到处结交狐朋狗友。这些人在一般人看来,也就是酒肉朋友。刘邦朋友多,但是没钱,就算是酒肉朋友,人家来了总得请吃顿饭吧。可是自己又没钱,于是刘邦经常带着这些朋友到大嫂家蹭饭吃。

    日子长了,刘邦大嫂不高兴了,自己家本来就不宽裕,小叔子还常常带些不三不四的朋友来吃饭这样怎么行。于是有一天刘邦又带朋友来吃饭时,他大嫂用饭勺把锅弄得哗哗响,表示锅里面没有饭了。客人不好意思,就离开了。

    客人走后,刘邦去厨房掀开锅盖一看,发现里面有一大锅粥。于是刘邦对大嫂心怀不满。

    因为不事劳作,刘邦也没有置下什么家业,他父亲刘太公也常常责骂他,说他不如他二哥顾家。

    当了皇帝后,刘邦因为记恨大嫂当年不肯让客人吃那锅粥的事,就封他侄子刘信为“羹颉侯”。这是个让人好气又好笑的名号,“羹”是粥的意思,“颉”是完了的意思。用白话说,就是“粥完了侯”。

    刘邦大宴群臣,他的父亲也在座,他给他父亲敬酒说:“当年您老经常说我不如老二本事大,没有置下什么产业。现在您当着群臣的面说说,我和老二谁置的家业多?”群臣大笑,山呼“万岁”。

    非常者行非常事,这两件事非常好笑,但是也看出了刘邦不同常人的一面,虽然也有平常人所有的忌恨心理,但是他仍然能大度地给侄子封侯,也能把当初老父亲责骂自己的事拿出来笑谈。

    从众的行为,和众人一样千篇一律的思考方法,在给我们带来安全感的同时,也让我们的个性湮没在人群中,找不到发挥的机会。有一名青年去拜访一位大企业家,他向这位大企业家请教怎样才能出人头地。这位企业家说:“很简单,你只要穿上红色的衣服就可以了。”

    这位青年有点莫名其妙,穿红衣服和成功有什么关系呢?

    这位企业家指着他工厂里的一群工人说,你看到那群工人了吧,他们互相之间有什么区别?这位青年表示他看不出来。

    这位企业家说,我和他们之间也不熟悉,不知道他们的做事能力,个人情况。但是我现缺一个领班,我只对他们中间穿红色衣服的那位小伙子有些印象,所以我现在准备提升他做领班。

    穿上红色衣服就是让你显得与众不同的方法之一。当年,这位企业家说的不全是指红色衣服,他说的意思是,如果你要成功,就得想办法展现你的个性,让你能够显得与别人不一样。

    而显得有个性,肯定不是指在很多人眼中显得道德完善。虽然道德过人也是让人记住你的办法之一,但是通常在我们很多人眼中,有个性者常常会具备若干道德中的缺陷。虽然是缺陷,但是常常因为有了它们,而让这些有个性者显露出一份与众不同的可爱。犹如玉之瑕疵,最美的玉常常不是那些无任何瑕疵的玉石。

    做自由自在的自己

    时尚没错,过分追求时尚和追赶潮流就会让人变得无所适从。据说,时尚和风水一样,是轮流转动的,但是什么时候流行什么,中间不一定有规律可循。否则,靠时尚的催化来取得利润的制造商们就会个个都成暴发户了。

    单从实用性上来讲,时尚的东西不会比一件老古董更为有用处。曾经看到过一张张爱玲的照片,照片上她穿一件袖子十分宽大的喇叭口花形状的对襟衣服。据说这件衣服是张爱玲的外曾祖母曾经穿过的。张爱玲的外曾祖父是大名鼎鼎的李鸿章,她的外婆就是李鸿章的夫人。所穿的衣服虽然不敢说是引领她那个时代的潮流,但也肯定不是非常老土的衣服。

    这件衣服在衣柜中放了几十年后,到了张爱玲身上,仍然光彩照人。张爱玲有篇文章中提到她穿着外曾祖母的衣服出去到外面,总有人问她是在哪里定制的,是否今年流行这种款式和面料。

    可见时尚和潮流这东西,虽然很多人喜欢追寻,但是并不是人人都知道它们出自哪里。

    记得读中学时每年冬天,天没亮就要起床围着操场晨跑,全校一千多个学生,黑乎乎的一片,蔚为壮观。照例每个班级会有一个领跑者。刚开始跑动时,大前都看着领跑者。但是每个人跑的速度不一样,慢慢队伍就乱了,有人跑到外围去了,有人在操场中央乱蹿,甚至有跑到别处逃离晨跑的。中间乱状,我想和现代的所谓时尚潮流差不多吧,就是那种让人找不到北的感觉。

    有人说应该提倡时尚,因为在它里面更多地包含着个性和自由。可是仔细看看所谓的时尚,我除了看到跟风,并没有发现那种所谓的个性。除了种种似是而非的张扬外,大多数的时尚和内心的个性及自由并没有太大的联系。

    当环境保护和动物保护还没有成为一种公众意识的时候,时尚界曾经很流行皮草服饰。即便到了今天,皮草也依然是很多人的爱好。从大量的仿制皮草的流行,就可以看得出来。时尚其实主要是以追求奢华和享受为目的的。

    有钱人依靠他们的财富来享受,然后一群向往有钱生活的穷人跟在后面追赶,这大概就是时尚的起因吧。“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时尚这东西,是可以让人不顾肚子饿,甚至陪上性命去追寻的。

    有些事情,如果一个人或者少数人做,视为时尚,当大家都去做时,就有可能变成老土。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开始流行的表示胜利的“V”字形手势,由于形式简单明了,很快从欧洲开始流传到世界各地。当时的英国首相丘吉尔就十分喜爱这个手势,在几个有纪念意义的场合他摆出的这个手势甚至成为经典。当这个手势到美国后,妇女们的胸针也纷纷成了“V”字形。

    半个多世纪过去后,“V”字形手势进入了中国,成为了很多人照相时喜爱的造型。但是就如所有流行的东西一样,跟风的人多了,时尚就变成了老土。电影《人再囧途之泰囧》中,徐铮对着照相时爱摆“V”字形手势的王宝强说:“世界上最老土的事就是照相时摆出剪刀手。”

    扮酷吗?也许很快你就会发现,“COOL”早就过时了。又开始被“萌”来取代。但是当你试着扮可爱时,你会发现,只要你照相时一嘟着嘴,就会有人表情奇怪地看着你,好像询问你是不是吃错了药。

    流行如此多变,不管你怎样努力,时尚是那种你根本弄不清是什么的东西。如果你要流行也没关系,但是前提是你是时尚大师,时尚是出自你的创造,否则,跟在别人后面,你就不可避免会被人称为老土。

    流行的东西常常有个时效性,如果你跟着流行走,常常在不知不觉的时候就会被淘汰了。很多人追求流行,一半是跟风,另一半是因为不自信。有谁听说过比尔·盖茨会向人打听今年市面上流行什么样的手提电脑?有句话说得好,除了比尔·盖茨,别的人提再好的笔记本上街都会被人当作老土。而比尔·盖茨即使拿个饭盒,也会让人视为电子新概念。

    正因为流行有了这些盲目性和容易过时,所以我建议大家最好是不要过分追求时尚。

    只要你高兴,用什么不可以?远离时尚,做个自由自在的自己。

    承诺没那么简单

    一个小男孩对他的爸爸说:爸爸,等我长大了,要给你盖好高好高的楼,让你和妈妈住在里面。

    若干年后,他的爸爸也许早就忘记了孩子说过的话,曾经的小男孩已经长大,也为人父,当然,和很多孩子小时候许下的诺言一样,他并没能够为他的父亲盖上很高很高的楼。有一天,他的孩子也对他说:爸爸,等我长大了,我要为你和妈妈盖很高很高的楼。

    这时候,曾经的小男孩在心中暗笑,少来了,你玩的这招你老爸若干年前就用过了。

    孩子的承诺能给大人带来最好的安慰,但是成年人之间的承诺却常常会带来彼此间的隔阂。我们大家都有过承诺了做不到的时候,也遇到别人给自己承诺却不能实现的时候。这样的结果常常是:我们慢慢地变得开始不相信任何人,慢慢地也没有任何人相信我们。

    承诺通常是为了让人与人之间更加信任,最后的结果却常常适得其反:只是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感。

    如果有人经常把“我保证”、“请相信我”这类话挂在嘴边,你听他说话时就要费几分踌躇了:这人是不是个经常失信的人呢?

    少给承诺,因为承诺了就得做到,如果你一直承诺,最后这些诺言也会变得一文不值。

    承诺意味着你将负上一份责任,承诺过后,你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守信,坚守你的承诺,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也不放弃;另一种是忘记你的承诺,让它随风而去。

    第一种情形太艰难。每当恨不得放弃时,你会想当初不如不承诺,现在也就不会有这样多的心理负担。与其说你是为了所承诺的事情而累,不如说你是累在心里。有了一份承诺,心中便多了一份重量。

    第二种情况好像很简单,你只要忘记自己曾经说过的话就可以。但是事情并不会这样容易,只要你承诺了,总会要为此付出代价。这世上有一类人,他们专们拿着各种帽子准备戴到别人头上。如果你承诺了,后来又放弃,马上就会有人说你是“背信弃义”。为了一次小小的承诺,而付出不道德的恶名,值得吗?

    我们那时的小学课本上有一篇文章,好像是苏联的某位作家写的,文章名字叫《誓言》。文章的大致内容是:作家去散步,发现有个小孩站在公园的一个小屋门前一动不动,询问之下得知这小孩和别的大孩子玩打仗游戏,大孩子让他做哨兵,看守军火库,并让他发誓没有命令绝不离开。夜深了,公园已经要关门了,那些大孩子也许早就回家吃过晚饭睡觉了。可是这小孩子坚持不肯离开,因为他曾经立过誓。最后这位作家去外面找了位上尉,一位真正的军官来命令这位哨兵回去休息。接到军官命令的小孩子高兴地向上尉敬礼后离开了,留下作家在那里深深地感慨。

    这只是一个游戏,游戏中的别的角色都早已经忘记了这件事,而这孩子却为了游戏中的誓言留下了。不肯回家吃饭,不肯回家睡觉,只是为了个游戏。我们无法考证这个故事有多少的真实性,如果在现实中,真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我想多半这孩子会让父母大骂一顿。

    我们再假设一下,如果故事中的小孩子没有遇到这位作者找来一位军官命令他离开,那么这个小孩会不会放弃自己的誓言呢?

    每次承诺其实都伴随着责任和心理的负担,承诺过多,失信的机会也会随之增加。

    不承诺,并不是说要对什么都不负责任,而是说承诺了就一定要做到。世界上不乏到处许诺的人,守信的人却很少。所以才有了“望穿秋水”这个词,等待中,一半是信任,一半是怀疑。

    不管是许下承诺,还是对别人承诺的一份信任,同样需要很大的勇气。

    恋人之间的承诺是最多的。从生死相依、海枯石烂、天长地久到沧海桑田爱你一万年,每一个誓言都可以让人感动到流泪。但是恋人之间的誓言也常常是最靠不住的,大多数的海誓山盟最后都随风而逝。

    承诺不难,但是守住承诺很难。承诺而不能实现带来的心理负担会让人感觉到很大的一份压力。

    有人说,我承诺时所说的话是出自真心,只是过后时过境迁,事情完全不是我当初想象的那样。所以不是我不守诺言,而是这世界变化太快。

    既然明知世界变化太快,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承诺?

    这个世界不是你想做就一定能做到,不是你付出了就一定能够拥有。

    不承诺,也就不用担负着承诺的负担前行。世界会变,你我也会变,大家都是会变化的,为什么要让今天的承诺来禁锢明天的自己呢。

    不承诺,我们就不用怀疑一切。

    一对恋人在一起,其中一个问:“你爱我吗?”回答:“爱!”又问:“永远吗?”回答:“我爱你时是真的爱,在这一刻,你我近在咫尺,我能真实地感受到你。但是,我不敢说这份爱能永远,那太奢侈了。”

    没有什么能够永远,承诺也不能。不承诺,才能够活得更真实。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