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人不如求己-宁教人求己,不让己求人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有些人无论大事小情,都喜欢求别人帮忙,自己不愿意付出丝毫的努力。但是你有没有想过,这样会让你欠下许多人情债,求人越多,欠的人情也就越多。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欠人家的,总是要还的,即使你不愿意还,也会有人逼着你还。所以,欠人情不如做人情,求人不如助人。你帮助了别人,别人也会记住你的人情,在适当的时候会想方设法还给你,即便是没有办法还,也会心存感恩,对你另眼相待。

    1.学会做人情,不要欠人情

    如果你想成为有本事、被尊敬的人,就要学会做人情,也要懂得努力让自己尽量避免欠下朋友的人情。做人情和欠人情的差别就在于,一个是施与,一个是索取。对于一个真正独立的人来说,施与往往要多于索取。

    人情是必须回报的,但是,如何回报,何时回报,回报的代价是多大,却从来没有什么定规。如果你欠了小情,却还了大的,岂不吃亏?如果你欠久了,难以还,成了负担,岂不糟糕?所以,做人会送人情,不要欠人情。

    《论语》上说:“惠则足以使人。”意思是说,给人恩惠,就足以使唤人了。所以,对朋友的小恩小惠、大恩大惠要慎重,能不接受的尽量不接受,“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手短”。这一短,若想再长起来,就必须替朋友办事。

    当然,朋友之间来来往往,送点礼物,都挺正常,不在上述之列。带有明显功利目的的朋友,是可以看得出来的,今人与古人不同。今人的生活速度已提高许多,请朋友办事的速度也大大提升。假如一个并不经常见面的朋友却在一天忽然登门,你可千万别奇怪。或者常见面的好友,带的礼物超乎平时的贵重,你也要心里有数。

    中国人讲面子,带来的东西你不收,他觉得你不给面子,你再让他带回去,更是有损尊严了,所以,你也不能太驳人家的而子,盛情难却,你可以暂时收下,但你必须将这个人情送出去。你要去回访他,带着差不多的恩惠,两下扯平,也不会伤了和气,这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

    朋友请你办事的第二种手段,就是请你吃饭,东西送到门,你不能不给面子,吃饭却得预约,这就让你有许多理由去推卸掉,但脑袋要转得快些,推辞讲得委婉些。要知道对方是谁,要弄清关系,搞清朋友圈,然后,再想想该接受还是推掉。

    要送人情人情债,要有自知之明。自己应该最了解自己,能吃几碗饭,能干多少事。然而,中国人的面子害死人,有的人就爱打肿脸充胖子,觉得自己特能,朋友一求,马上一拍胸脯,包在身上。更有甚者,明知自己办不成,还硬往身上揽。

    三国时的蒋干就是这么一个人,他自以为了不起,认为自己的口才可以同春秋战国联横、合纵的雄辩天才相比。他向曹操自荐,他可以去说服周瑜投降曹操,而且信心十足,于是青衣小帽,再加一个书童,一叶扁舟就去见周瑜了。也不想想,周瑜岂是吃白饭的?年纪轻轻便能统帅百万军队,岂是一个同窗的说客可以动摇的?蒋干来至周瑜的兵营,连二句半都没说上,被周瑜玩得团团转,最后走得也不正大光明,带回的密信让曹操上了当,损失两员大将。

    所以说,办事千万别逞强,除了办不了,说不定你还会将事情搞砸。办不成的事,要老实地说,没什么不好意思的。蒋干就是有点自不量力,事没办好不说,居然还上了人家的当。办不了的事就是办不了,朋友之所以来找你,就因为他也办不成,别为你帮不上别人的忙而不好受,与其自己搞砸了,还不如让他另请高明。

    一个人不可能只凭借自己的力量去闯世界,即使是那些白手起家并有所成就的人,也需要借助众多的人的支持才能达到今日的业绩。问及他们成功的经验,都会对自己的讲求信誉和以诚经营而自豪不已。讲信誉,讲诚信,送给别人一个人情,表现自己的诚意,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回报。

    如果你是一个有“手腕”的人,你就应该试着让别人欠你一点人情债。终有一天,你会连本带利收回来的。

    不过,你答应为别人做的事也不要过多,因为你不可能都一一兑现,一旦有一件事情落空,你就会不好交差。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两、三次,你的形象就会在别人的心目中降低,他们会认为你这个人做事不讲信誉。久而久之你的威信就会一扫而光,谁还会来尊重你,谁还会来帮助你呢?

    同时,自己能办到的事,不要让人帮忙,免得让人说你无能;答应别人的事,也一定要尽力去完成,否则别人非但会认为你能力不够,还会觉得你没信用。另外,你也不要非让别人做不愿意的事情。即使他们按照你的意图做了,心里也一定很不痛快,当然也不会尊重你了。

    假如你能做到这一点,以这种心态和别人交往,你就会不好意思欠他人的人情债了。但是,即使你不愿欠别人的人情债,在现实生活中你仍会不知不觉地接受别人的好处。

    所以,做人应该有这种意识:至少,不要随便接受他人的好意帮助。以这种观点与他人交往,你的心里才能坦荡,才会毫无牵绊。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会积极地去偿还欠你的人情债。不过,总是有人会还的。因此,有“手腕”的你,还是应该试着让别人欠你人情债,终有一天,你会连本带利收回来的。

    2.伸出一只手,架起一座桥

    帮助他人不要只图报答,因为一次性报答过了,你也就失去了帮助人的意义。当有人需要你帮一把时,你能搭把手帮一把,这本身就是一种回报,就是一种社会共有的缘分。

    有一种说法,叫做生活不需要技巧,讲的是人与人之间要以诚相待,不要总是怀着某种个人目的。对别人的帮助,要落到具体的行动上,不要只停留在口头上。

    帮助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随便帮帮,一种可能是一帮到底,做足人情。第一种帮助不能说它不是帮助,因为它也能给人带来某种好处,但随便帮帮的帮助不是真正的帮助,这种随便的帮助在关键的时候总是不管用的。第二种帮助才是真正的帮助,它能帮人彻底解决实际困难。我们时常用“两肋插刀”来形容朋友之间深刻的情义。其实,这只不过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只需要你伸出一只手,就能架起一座美丽的桥。这里有一则感人的故事:

    罗斯是位单身女子,住在华盛顿的一个闹市区。有一次,罗斯搬一只大箱子回家,因为电梯坏了,她只得自己扛着箱子上十二层楼。彼得是一个平时没事就在大街上闲逛,偶尔还闯点祸的人,这次他看到罗斯累得汗流满面,于是想上去帮助罗斯。

    罗斯刚开始并不相信彼得,以为他图谋不轨。彼得十分困惑,他花费了许多唇舌,想说明他的善良用心,却无济于事。罗斯拒绝了彼得,但她将箱子从一层搬到二层后,就再也没有力气了,需不需要彼得的援手呢?罗斯感到矛盾极了。最终,还是在彼得的帮助下,箱子被搬上了十二层。为了表示自己的真诚用意,彼得只将箱子搬到罗斯的家门口,坚持不进去。后来,罗斯和彼得交上了朋友,一年后,他们双双步上了红地毯。

    帮助别人,不要居功自傲,不要使对方觉得接受你的帮助是一种负担;帮助要做得自然得体,也就是说在当时让对方或许无法感受到,但是日子越久越能体会到你对他的关心,能够做到这一点是最理想的;帮忙时要高高兴兴,不可以心不甘情不愿的。

    如果对方也是一个能为别人考虑的人,你为他帮忙的各种好处,绝不会像泼出去的水,难以回收,他一定会用别的方式来回报你。对于这种知恩图报的人,应该经常给他些帮助。

    我们共同生活在这条人生的大船上,别人的好坏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我们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也是在帮助我们自己。有一则寓言从反面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

    一头驮着沉重货物气喘吁吁的驴,请求只驮了一点货物的马:“帮我驮一点东西吧,对你来说,这不算什么;可对我来却能够减轻不少负担。”马不高兴地回答:“你凭什么必须让我帮你驮东西,我现在正乐得轻松呢?”过了一段时间,驴由于长时间驮着沉重的货物给累死了,在驴死了之后,主人将驴背上的所有货物全部加在马背上,马因此懊悔不已。

    其实,我们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也在无形中帮助了自己,同时也使自己获得了更多的快乐。这种快乐不是物质上的,而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善良的本性,所以表达出来的是一种真实情感,一颗关心爱护别人的心。当你用爱帮助别人的时候,别人心中已经完善了你的品性,你已经站在了被你帮助别人的心中。这时的你会感到十分的快乐。因为给予永远比索取快乐,所以助人永远比助己快乐。

    3.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帮助别人本身就会带来快乐,即使没有其他的回报,快乐本身已经足够偿还你助人的付出了。更何况,即使助人不是为了回报,而生活总是不会忘记你的付出,必定给你相应或更多的回报。

    2000年5月,山东女孩赵眉到日本留学。赵眉在当地的语言学校附近住了下来,她每天早5点起床,每次都能看到一位日本阿婆去买报。有一天早晨,赵眉看见老太太买完报纸往回走的时候,突然跌倒了。于是赵眉赶紧走上前去,把她搀扶起来,她嘴角紧闭,不省人事,赵眉赶紧把老太太送到附近的福利医院去。幸好没有什么大问题,医生说老太太是因为长期营养不良,身体太虚弱了,休息一下就可以了。事后,为了表示感谢,日本阿婆对赵眉说,如果您现在还没找到房子,又不嫌弃的话,那就请您搬过来和我一起住吧。就这样,赵眉住进了日本阿婆的房子。

    住了一段时间后,赵眉才知道阿婆是二战时期的日本“慰安妇”。曾结过婚,有两个儿子。儿子长大后,怕影响儿子的前程,阿婆从不和儿子来往,自己一个人孤单单地生活着。阿婆身体不好,有严重的心肌梗死。

    2001年7月初的一个暴雨之夜,阿婆起来上洗手间,突然昏倒在地。医院诊断说要做心脏搭桥手术,否则有生命危险。可是费用高昂,赵眉连夜敲了几个同学的门,总共借了七十多万日元,终于让阿婆顺利上了手术台。

    手术之后,阿婆的身体每况愈下,眼看着走上了生命的末路。

    2001年11月的一个晚上,阿婆把赵眉叫到身边说:“你照顾我这一年多,我都看在眼里了。真是非常感谢你,非常对不起你,我不知道我怎么才能报答你,我的生命要走到头了,我想送给你一样东西。”阿婆颤颤巍巍地从手指上褪下一枚铁指环,那是一枚黝黑粗糙的戒指。她苦笑着说:“这枚铁指环是祖母留给我的,是她出嫁时的陪嫁。虽然不值钱,也算一样礼物了。留个纪念吧!”她用颤抖的手给赵眉戴在无名指上,看着赵眉的眼睛,淡淡地说:“千万戴在手上,千万不要丢掉。我的灵魂都在上面呢。”

    第二天,等赵眉醒来的时候,阿婆在她的床上安详地睡着了——永久地睡着了。阿婆的房子本来就不是她自己的,是社会福利机构提供给她的。她去世后,房子也收回了。赵眉另外又找了个地方住。阿婆一贫如洗,赵眉带走了她的铁指环和一张发黄的照片。

    后来,阿婆的两个儿子把赵眉告上了法庭,要求继承母亲的遗产。阿婆一贫如洗,唯一留给赵眉的就是那枚铁指环,赵眉虽然赢得了官司,但在法庭上还是把那枚铁指环递给阿婆的儿子,她儿子看了看这枚指环,发现这仅是一枚铁制的劣质指环,气急败坏地把它扔在地上,拂袖而去。赵眉从地上捡起铁指环,小心地戴在无名指上。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赵眉才知道,这枚指环表面上故意镀了一层氧化铁,看上去是个劣质的铁指环,实际上却是一枚重量很大价值昂贵的钻戒,而且已经有悠久的历史了。这枚钻戒是从幕府时代的宫廷里流入民间的。

    赵眉帮助了一位日本老太太,是由于一种同情和关爱之心所致,本无意想得到什么回报,可日本的阿婆却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回报了一位中国女孩。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与人为善、帮助别人的人,生活总是对他眷顾有加,而一味索取不愿付出的人却什么也不会得到。

    帮助别人就等于帮助自己,这句话听起来让人菲疑所思,然而事实却一次又一次地验证着它的真实性。在抗美援朝时期,一场异常激烈的战斗中,一架敌机正飞速地向阵地俯冲下来。正当班长准备卧倒时,突然发现离他四五米远处,有一个小战士还在那儿直愣愣地站着。班长顾不上多想,一下子扑了过去,将小战士紧紧地压在身上。一声巨响过后,班长站起身来拍拍落在身上的泥土,正准备教育这位小战士,回头一看,惊呆了:刚才自己所处的那个位置被炸成了一个大坑。

    故事中的小战士是幸运的,但更加幸运的是那位班长,因为他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帮助了自己。这里还有一个故事,是火车上一名乘警讲的。

    有一天深夜,轮到乘警值班。巡逻时,乘警发现一个小偷正将手伸进一位熟睡乘客的口袋,乘警大喊一声,立即追了过去。小偷向餐车方向逃跑。乘警知道,火车正在飞奔,小偷是不敢跳车的,除非他是疯子。乘警渐渐放慢了脚步,开始用对讲机和餐车那头的乘警联络。可正在这时,火车突然停了。只见小偷迅速地跃上一个敞开的窗口。当时乘警心想,完了,这家伙要逃掉了。可就在小偷准备跳下去的时候,听到一个孩子——一个蓬头垢面在餐车里捡酒瓶的男孩子的尖叫声。那孩子头上鲜血直流,是急刹车时一头撞在了车厢上。小偷犹豫了一下,从窗口上跳了下来,一把抱起小男孩奔向医务室。

    小偷被乘警抓到了,可乘警说这个小偷真是太幸运了。乘客们不解地问:为什么?乘警的回答使乘客们浑身一颤:因为火车当时所在的地方,两边都是万丈深渊。

    在美国波士顿,一座犹太人被屠杀的纪念碑上,刻着一个名叫马丁的德国新教神父留下的一首悔恨诗:“初起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我不说话;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不是犹太人,我不说话;此后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不是工会成员,我继续不说话;再后来他们迫杀天主教徒,我不是天主教徒,我还是不说;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再也没有人站起来为我说话了。”

    在人生的漫漫长河中,肯定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我们所见到的某人现在的遭遇,极有可能是你以后某个遭遇的一次提前彩排。但我们是不是都知道,在前进的路上,搬开别人脚下的绊脚石,有时恰恰就是为自己铺路?帮助别人,有时就是帮助我们自己。

    4.必要的时候要学会说“不”

    我们时刻怀有一颗助人的心,所以对于朋友的请求,我们自然应该尽力而为。然而,每个人也不是神仙,都有一个办事的底线。有些事情的确很难办到,这种时候与其答应了将来闹矛盾,不如当时就说“不”。

    与人交往,说“不”是非常困难的事,但当别人提的要求你根本做不到,你就要勇于说“不”,这样你可以避免许多麻烦。

    明人潘游龙的《笑禅录》里有一则小笑话:甲乙是朋友。一日,甲病了,愁眉苦脸的。乙来探望,问:“兄是何病?有什么需要我办的?我都能为你办。”甲说:“我是害了银子的病,只需要二三钱便够了。”乙就假装没听清,咽了咽唾沫说:“你说什么?”

    笑话本意是在讽刺虚假的朋友,但从中我们也可体会到拒绝别人的不合理要求时,通常会产生尴尬的心理。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他人的请求,比如借钱、帮忙做某事、下属提出加薪的要求,等等。如果我们对这些请求不愿接受,却又不好意思说“不”,我们就会使自己陷入十分为难的境地。或者违心地答应下来,心里却别别扭扭;或者假装答应却不做,失信于人;或者只能如笑话中的那人,干咽唾沫,脸上酸酸的……

    一般来说,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帮助他人,因为乐于助人是做人的一种美德,但是帮助别人也不能没有原则。对方的请求,有的是不合时宜或不合情理的,有的是我们没有义务一定要承受的。比如有的人明明自己有存款还向你借钱,原因是怕自己提前取款会损失利息。这样的请求就明显太自私了。有的人好贪便宜,见你有好东西就想要。比如好字画、盆栽摆设,他们便大大咧咧张口:“送给我吧!”这种“夺人所爱”的“请求”也是让人反感的。还有些请求,是强人所难,或根本就是无理要求。对这一类请求,我们心里老大不乐意,却为什么常常点头答应呢?究其原因,大概有这些几种:

    (1)接受比拒绝更容易。

    (2)担心拒绝后会触怒对方或受到报复。

    (3)为了给人一个好印象。

    (4)不了解拒绝的重要性。

    (5)不知如何说“不”。

    知道了上面的原因,我们就要学会如何去拒绝别人,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耐心地倾听对方所提出的要求。

    即使是在他述说的半途你已经知道非加以拒绝不可,你也应该认真地听他把话讲完。这样做,为的是更确切地了解他请求的内涵,也是对对方的尊重。

    第二,在你拒绝时,要经过慎重考虑。

    拒绝对方前,你应该表明你对他的请求是经过认真考虑了的,你也了解了对方提出的这一请求的重要性。这样做的目的,是不至于让对方因为受到拒绝而显得过于尴尬。

    第三,在拒绝别人时,你在表情上应和颜悦色。

    最好说一声:“谢谢你对我的信任,不过……”你可以略微表示歉意,但切忌过分地表达歉意。那样,对方会认为你不够真诚。因为你如果真的感到那样的过意不去,那么你为什么不接受请求呢?

    第四,拒绝时,要显露出坚定不移的态度。

    这就是说,你要暗示给他,你是不会因为他再三的请求而改变你拒绝的决定的。

    第五,最好能给对方说一说你拒绝的理由。

    这是为了取得对方的理解和谅解。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在每一次拒绝时都要说明理由,有时不说理由反而会显得真诚。你可以说:“真抱歉,这一次我无法为你效力,希望你不要介意。”这么说,可能不会产生不良后果。如果你讲了理由,对方试图推翻你的理由,切记不可和对方争辩,只需重复拒绝。

    第六,要让对方了解,你的拒绝是对事不对人的。

    你这么向对方解释,是表明你这次拒绝他了,不妨碍他下次对你提出别的请求,也许下次你就可以帮上忙了。

    第七,拒绝以后,若有可能,你可以为对方提供处理他的请求事项的其他可行途径。

    美国某市长拒绝了西班牙裔居民关于失业的提案,但在对方撤回提案后,他说:“我同意将这一提案作为我本人的竞选证件而公布。”虽然这位市长拒绝了提案,但并未失去西班牙裔居民对他的支持。

    第八,切忌通过第三者拒绝某一个人的请求。

    这么做只会让对方认为你既缺乏诚意,又怯懦。

    总之,在该拒绝时就要拒绝,而且要把“不”字理直气壮地说出口。明人吕坤说:“你说的是,我便听从;我不是听从你这个人,而是听从‘是’,哪有什么私心?同样,你说的不是,我便不听从;我不是针对你这个人而不听从,我是不听从‘不是’,哪里是(对你)有什么不满意?”别忘了,说“不”也是我们的权利。

    5.有付出就有回报

    在有些人看来,付出就是吃亏,但这种吃亏只是表面上的吃亏,“吃亏”之后必然会带来回报。回报也就是“福”,所以古人说“吃亏是福”。目光长远的人,都懂得先付出后收获的道理。

    人们说吃亏是福,财去人安,这确实是生存智慧的一条重要原则,也是人们最能理解却最难做到的。世上有多少人为了自身的利益,为了不吃亏,少吃亏,或为了多占他人便宜而演出了一幕幕你争我夺,最终导致两败俱伤的人间闹剧。“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句俗语说的真是入木三分。

    善于吃亏的人一般平安无事,而且终究不会吃大亏,所谓善有善报。相反,总爱贪便宜的人最终贪不到真正的便宜,还会留下骂名,甚至因贪小便宜而毁灭自己,正所谓恶有恶报。

    要做到不计较吃亏,甚至主动吃亏,就需要忍让,需要装糊涂。既然意识到吃亏是福,就不要斤斤计较,眼里不揉沙子。在得失上不计较就能更好地体会出吃亏是福的深刻含义了。

    大概有人会问:吃亏就是吃亏,占便宜就是占便宜,怎么能说吃亏反而是福呢?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吃点亏,一是内心平静,不七上八下;二是得到旁观者的同情,落个好人缘;三是这次虽吃点亏,但因获得了道义上的支持,下次可能会得的更多。如此,何亏之有?反之,一是占了他人的便宜,发点不义之财的人心理上能安静吗?二是失去人缘,落个坏名声。三是因为占一次便宜而堵了自己以后的路,得不偿失。所以吃亏表面上是祸,其实是福;占便宜表面上是福,其实是祸。

    得与失互为转化的效果,有时也并不是马上就可以见到的。不过懂得其中奥妙的人,会掌握取舍的主动权,让它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效果。战国时,齐国的孟尝君是以养士出名的相国。由于他待士十分真诚,感动了一个具真才实学但却十分落魄的士人——冯媛。冯嫒在受到孟尝君的礼遇后,决心为他效力。

    一次孟尝君想让人到其封地薛邑讨债,问谁肯去。冯媛说:“我愿去,但不知用催讨回来的钱,需要买些什么东西?”孟尝君说:“就买点我们家没有的东西吧!”冯媛领命而去。

    冯媛来到薛城,发现这里的老百姓听说收帐的来了,都叫苦连天。收了两天,只收上来一小部分钱。冯媛仔细一调查,得知这里的老百姓生活的确很贫苦,许多欠了孟尝君帐的人,根本还不起。于是,冯嫒特意把老百姓全召集在一起,对他们宣布说:“孟尝君放帐给你们,本意是救济你们,并不是贪图钱财。我来收帐,是因为他养了三千多门客,钱不够用。但是在临来之前,孟尝君嘱咐我:能还帐的,你收;暂时还不了的,就缓收;真正还不起的,就把债券烧了,一概免了!”众人听了,齐声高呼:“孟尝君真是我们的恩人!”

    孟尝君听冯嫒回来汇报,说只收了一部分钱财,还把大量的债券都烧了,顿时脸上变了颜色,说:“只收回这一点钱财,怎么养活三千门客呢?谁让你自作主张烧债券的,我一直以为你有什么特殊才能,按最高的待遇招待您,你就这样为我做事吗?”

    冯嫒说:“您别生气,那里的百姓非常穷苦,您留着债券也收不回来,还不如烧掉,换取老百姓对您的感激。我走时,您曾说,这里缺什么,就给您带什么回来,我认为这里最缺少的不是钱财,而是民心,我就给您买回来了。”

    孟尝君无可奈何,只好恭维说:“先生眼光远大,佩服,佩服。”

    然而过了不久,孟尝君的名声渐渐大了起来,秦国国君原想得到孟尝君,可孟尝君离他而去。现在见孟尝君在齐国名声越来越大并受到重用,就派人到齐国散布谣言,说孟尝君收买人心,名声比齐国国君都大,齐国国君要让位给孟尝君做了。齐国国君齐滑王听信谣言,立即罢了孟尝君的相位,叫他回自己的封地。

    孟尝君被革了职,交出了宰相大印,往日的三千门客一下子几乎全散了,只有那个烧了债券的冯媛寸步不离地跟着他,他感到十分凄凉。

    后来,冯媛驾着车子,和孟尝君一起回到封地薛城。薛城的老百姓听说孟尝君回来了,都从家里出来,到大路上迎接他。他们有的带着瓜果,有的带着鸡鸭,有的提着酒浆。孟尝君见到这种情景,感激得掉下了眼泪,心服口服地对冯媛说:“先生替我买回了民心,您的确为我买来了最重要的东西。”

    也许,此刻孟尝君才真正感受到买民心的好处。这样的结局,在当初他是万万料想不到的。当初吃了一点小亏,却已在不知不觉中为自己日后铺设了一条退路。看来,吃亏的确有它的妙处。

    虽然我们现在处于经济改革时期,人际交往往往有了过多的利害关系,但是,真正的智者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总是不怕吃亏,因为这样才能够为自己以后的生存奠定基础。

    6.给他人留面子,自己有面子

    社交过程中,人们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虽然不要你喜欢每个人,但至少也应学会给他人留足面子。谁都不愚钝,你给对方留面子,实际上也就是无形中给了他一个人情,所以对方为了还人情,也会投桃报李,给足你面子。

    与人相处当双方意见不统一时,难免会产生口舌之争,然而会做人的人,不会让这种争执成为破坏友谊的蛀虫,他们总是以和为贵,从而赢得别人的好感,提高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人气自然而然就会提高。

    以自我为中心的人,过分地相信自我标准,别人述说某种感觉、态度和信念的时候,他们对别人的想法会立刻给予判定“说得不对”或“真是好笑”、“这种说法完全不合乎常理”、“这样说不行”、“这不正确”、“这不太好”等等。因而,在日常交际中,势必会与人产生争论,使彼此间出现隔膜。

    争论一旦产生后,大多数人都会竭尽全力去维护自己那些并不全面、成熟的观点。对那些没有必要深究的问题,过分看重,执著而偏执,这样容易激化矛盾。

    此时,不妨站在他人的立场考虑一下问题的实质,你会发现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一场狂风暴雨般的唇枪舌剑过后,人们得到的仅是心烦意乱,而失去的却是彼此间亲密的情谊,友谊将出现一种隔膜,彼此将日渐疏远。让你值得“庆幸”的是,你又多了一个“敌人”。

    卡耐基曾经说:你赢不了争论。要是输了,当然你就输了;如果赢了,还是输了。因为与人争论,并不是在向人显示自己的威风,确认自己的口才,而是在树立“敌人”,即使占了上风,获得了胜利,却证明了你并不是一个会做人的人。

    会做人的人,在遇到此类事情时总会留一手,即使自己的口才出类拔萃,也不愿与人进行没有必要的无聊的争论。迫不得已被卷进争论中时,也甘愿充当个失败者。

    争论无益于友情,在争论的影响下产生的结果只有两种:一是越来越坚信自己所持观点的正确性,二是基于面子即使意识到自己错了,为了维护自尊心也不会向他人低头认输,加之人固执的本性,双方距离会越拉越远,争论结束也就意味着友情破裂。班杰明·富兰克林所说的:“如果你老是抬杠、反驳,也许偶尔能获胜,但那是空间的胜利,因为你永远得不到对方的好感。”

    如果想在争论中改变他人的看法或态度,那么错得就有些太离谱了。每个人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优越感,总将自己的优越性带进与人相处的社交当中,这样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即使有些人能够主动承认自己错误,蔑视自身的优越感,却很可能被他人称为“懦夫”、“胆小鬼”或“愚蠢人”。

    其实,这种看法完全错误,那并不是懦弱的象征,而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可供称赞的美德,是一种超越“优越”与“权威”的体现,也是在社会上即将取得辉煌成就的前兆。“认错”虽说是个简单的行为,可是在有些人的心目中却比登天还要难。究其原因,是缺乏自我反省的勇气,是内心的“自我权威”在作祟,其实,消灭这种过分的“自我优越”并不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只要人们心中充满爱,与人交际过程中给他人留足面子,毁灭心中那多余的冲动,就有可能冲破那层古怪的心理障碍。

    当所有人都对你失去好感时,就要反省自己是不是一个喜欢与人争论的人,不要等到自己被众人孤立起来时,才幡然醒悟,那时已经为时晚矣,陪伴你的也只有孤独寂寞了。

    佛祖有云:“恨不消恨,端赖爱止。”意思是告诫人们,与人争吵并不可能消除误会。只有尽量让自己去了解对方,在争论中主动认输,给别人留足面子,才可以在人们当中重新树立起“人气儿”。

    林肯曾经斥责一位和同事发生争吵的青年军官,他说:“任何决心有成就的人,是不会将时间耗费在私人争执上的。争执的后果是失去了自制,这不是你能承担得起的。要在跟别人拥有相等权利的事物上多让步一点;如果你是对的,就让步少一点,与其跟狗争道,被它咬一口,倒不如让它先走。就算将其杀死,被它咬伤也不能治好。”的确,我们虽然不能改变争论引起的不良后果,但是却可以防微杜渐,避免与人发生过激的争论。

    怎样才能避免争论呢?这无疑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学会“给他人留面子”就等于办事成功了一半。当与他人的意见产生分歧时,试着用这么一种句式:“原来是这样啊!你说的是正确的,我经常为此而出错,不过幸好这次有你的提醒,我才不至于犯相同的错误。啊,依我看,这是最理想的结果。”将这些用语应用到与人交往时,别人在保留了面子的同时还会对你感激不尽。

    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领教过与人争吵的苦,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与人交往时一定要注意这一点。要想表现得比别人聪明,就不要刻意向对方显示你的口才,也不要随意践踏他人尊严,在公共场合给别人留足面子,要比自己死要面子强百倍。要知道避免争论,就能赢得好感。

    7.做人要有“奉献”精神

    生而为人,我们要严厉抵制“金钱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观念,远离纸醉金迷、醉生梦死的糜烂生活。我们应该明白,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假如我们的生活中没有奉献精神,结果简直是难以想象的。

    个人对社会的奉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要求。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总是取决于一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增长;社会要满足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就必须把这些财富创造出来。为此,应要求每个社会成员承担应有的责任,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做出更多的奉献。如果大家只想从社会索取东西,不对社会奉献,这个社会就不可能存在,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也就失去了保证。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风风雨雨的发展历程中,历经磨难,有时甚至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但始终维系不坠,屹立在世界东方,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每个历史关头,总会有她的优秀儿女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以大无畏的奉献精神,帮自己的祖国、民族摆脱困境。

    从屈原的忧国忧民,到岳飞的精忠报国;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无私精神,到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果敢行动;从杨靖宇誓死抗日,到人民子弟兵血洒疆场,这些都是对祖国和人民的奉献。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涌现出了众多杰出人物:黄继光以胸膛堵住敌人枪口;邱少云为了组织得以隐蔽,在烈火中得到了永生;罗盛教不顾天寒地冻,勇救跌入冰窟里的孩子……

    另外,雷锋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像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焦裕禄“心里装着全体人民,惟独没有他自己”,为了改变兰考贫穷落后的面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雷锋、焦裕禄等先进人物与亿万人民一起,以自己的辛勤劳动推动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新时期,人民解放军为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现洪水搏斗;白衣天使为拯救人类健康,积极而踊跃地投身到抗击“非典第一线;科研人员为使航天事业取得突破性成就,废寝忘食地工作。

    此外,大学生为抢救老农牺牲生命;海军战士为抢救儿童失去右手;女营业员在身受30多处严重刀伤、右眼刺瞎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与歹徒搏斗,守护金库钥匙;两位生活本来就很拮据的老人,含辛茹苦地养育着数十个举目无亲的孤儿;一位聋哑妈妈将三个流浪儿从上小学培养到上大学;一位靠蹬三轮车为生的老工人,一次又一次地为贫困地区教育捐款;几位解放军战士,长年累月照顾非亲非故的孤寡老人……在这举不胜举的普通人的不平凡事迹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他们的奉献精神,看到了他们闪光的人生价值!

    一个人,要想活得有价值,就必须学会“奉献”。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奉献”就是“舍”,有舍才有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世上没有无付出的回报,也没有无回报的付出。付出的多少,决定了成就的大小。小至三好学生、五好员工、劳模先进,大至社会名流、领袖伟人,都是因为奉献或付出甚至牺牲生命而做出的成绩。

    有一个关于“奉献与索取”的寓言,讲出了深刻的道理。

    甲乙两人死后来到天堂,上帝查看功过簿后,对他们说:

    “你们两人前世未作大恶,准许转世投胎。但现在只有两种人可供选择:一种是为社会奉献,需要付出许多努力;另一种是向社会索取,可以过吃喝无忧的日子。”上帝说完,让两人慎重选择。

    甲暗自思忖,谁不想过安乐快活的日子,那多舒服啊!于是,他抢着说道:

    “我要过吃喝无忧的日子!”

    见此情景,乙别无选择,就表示甘愿过奉献、付出的生活。

    上帝听后,立即判定两人来世的命运:

    “甲过索取、接受的人生,下辈子当乞丐,整天向人索取,接受别人的施舍;乙过奉献、付出的人生,下辈子做富翁,在享受生活的同时,施舍帮助别人。”

    这则小寓言说明了奉献与索取之间的关系。那些总是索取的人,最终得不到好的结果;相反,那些善于奉献的人,最终往往能得到好的报答。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