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士兵的哨所-“义务哨兵”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

    “神秘火光”的一场虚惊刚刚搞清楚,一个更为可怕而严重的敌情,又出现了——

    连日来,我在哨所塔楼上值岗,发现平时熙熙攘攘,你来他往,客流不断,很是热闹的羊道上,三天来,竟没有出现一个来往过路的“旅客”。

    我站在哨所的塔楼上远远望去,空荡荡、冷清清、没有一个“旅客”的羊道,就如同一条僵死的蛇,孤零零地蜿蜒伸展在白花花太阳光普照着的大漠荒原上,散发传递着一种恐怖死亡的信息。

    我迅速查看了哨所最近的值岗日志记录:

    三天前的当天,羊道上全天曾过往大约230只黄羊、羚羊;

    再往上一天,羊道上全天曾过往大小多群黄羊、羚羊和3只马麝,各类动物总数量,大约有500只以上;

    再往上走一天,羊道上全天大约过往黄羊、羚羊300余只;在驼道上由北向南,还有三大两小共5头野骆驼路过……

    为什么这三天羊道上没有“旅客”?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这个异常而可怕的情况,立刻引起了我的高度警惕。

    我不敢掉以轻心,立即全副武装,对“水泥墩子”以及整个防区,进行一次全面认真的巡查。

    巡查中,我在“水泥墩子”以及整个防区,没有发现任何可疑情况。生活的经验告诉我,往往自己越是感到万无一失安全的地方,越容易麻痹大意,越是容易出问题。我不敢掉以轻心,对防区的周边和搜索范围,进一步扩大,仍是一无所获。

    不知怎地,越是没有发现疑点,找不到原因,我的心里越是没有底,越是不踏实,越是感到情况的复杂和严重。

    二

    我开动脑子,逆向思考:羊道上没有了“旅客”,那么狼道上呢?

    可喜的是,狼道一切正常。我从高清高倍的望远镜里看到,三天来,大青、女王、三当家它们,每天仍是照常黄昏出去狩猎,清晨定时归来,没有大的变化,也没有其他什么反常的现象发生。

    这点让我紧张的心情稍稍有点放松。这说明,防区里的基本安全状况,整体上应该说还是比较正常可控,没有发生什么大的变化。不然,大青、女王、三当家它们的作息时间和生活规律,是会受干扰和被打乱的。

    可是,我的这点好心情,仅仅只保持了半天时间,在第二天就被彻底扰乱了。

    第二天早饭后(应该说是羊道上“旅客”断流的第四天),我值岗在哨所的塔楼上,用望远镜对整个防区进行每天的例行查看时,惊奇地发现,羊道上并不是没有旅客,而是黄羊、羚羊、马麝等食草野生动物,在远处绕过“水泥墩子”和哨所,从另外一条羊道上跑走了。

    根据我肤浅的野生动物知识和对黄羊、羚羊、马麝等食草动物习性的了解,黄羊、羚羊、马麝都是比较保守和固执己见的野生动物。它们外出觅食、饮水等,都喜欢沿着自己经常走的固定的线路来往。如果没有遇到危险或其它特殊的情况,它们一般不会轻易改变自己已经习惯和对周围环境熟悉的行走路线。

    我马上想到,黄羊、羚羊、马麝等食草动物,一定是遇到了什么危险,才被迫改变了自己觅食、饮水已经习惯熟悉的行走路线。

    黄羊、羚羊、马麝等食草野生动物,到底遇到了什么样的危险呢?

    我立刻分析出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是两条腿的人?二是四条腿的食肉猛兽!而且这种危险,就隐藏在我的防区之内。不然,黄羊、羚羊、马麝等食草动物,不会平白无故地舍近求远、绕过哨所,走更远的路去饮水和觅食。

    我立即打开望远镜镜头盖,再次对整个防区进行地毯式地仔细扫描观察、梳理。半个多小时后,我终于有了新的发现。

    在离“水泥墩子”最近的第三防区一丛红柳下,我的高倍高清军用望远镜镜头里出现了一个黄褐色毛烘烘的脑袋。我调动望远镜焦距,拉近一看,原来是住在哨所防区一号沙丘东边的雄性猞猁。它耳尖上那两撮猞猁特有的笔毛,迎风耸立着,很是奇特和好看。

    猞猁外形似猫,但比猫大得多;体长一般在90-130厘米左右,体重大都为35——45千克左右。雄性在身长和体重上,一般要比雌性长些和重些。猞猁也有个别体重超百斤,达到50——60千克以上,但比较罕见。多年后,在昆仑山下的阿尔顿曲克草原上,我曾见到过一只体重在70千克的雄性猞猁。那是一年冬天下大雪,猞猁在野外一时找不到吃的东西,饿得急眼了,夜里,铤而走险,悄悄跳到牧民的羊圈里偷吃羊。

    猞猁身体灵活矫健、善于攀登奔跑,平时是很难被捉住的。这只猞猁只所以被捉,完全是一个意外,其中很有一番戏剧性。原来,猞猁是饿瘪着肚子,从羊圈铁栏杆的缝隙中挤进去的。猞猁偷吃了牧民的羊,因吃得太饱,肚子鼓得滚圆,无法再从羊圈的铁栏杆缝隙中挤出去了,被早起的牧民活活捉住。

    牧民抓住猞猁后,给其过磅称重。后来,牧民将这只雄性猞猁,送给了青海西宁市动物园。

    猞猁身体粗壮,四肢较长,尾巴短粗。最引人注目的,是它两只耳朵尖端,各生长着一小撮深褐色耸立的毛,大多数人喜欢称其为“笔毛”。成年猞猁耳朵上的笔毛长约有四厘米,深褐色毛的中间,还夹杂着一些少量的白毛,远远看去,极像我国古装戏剧里,武将戴的头盔上插的孔雀或山鸡翎子,为其增添了几分威武和气势,很是特别和吸引人的眼睛。

    大自然的进化,是非常神奇的。你可千万别小看,猞猁耳朵尖端生长的这撮深褐色的笔毛,它就如同雷达上的天线一样,能够随时迎着声源方向转动,有收集音波的重要作用。如果猞猁失去耳朵尖上的笔毛,其听力灵敏度就会大大降低。随着听力灵敏度的降低,猞猁的捕猎技能和捕杀猎物的机会,也随之会大大减弱、减少,那将严重影响到猞猁其自身的生存和繁衍。

    三

    和其它的野生动物一样,猞猁身上的毛色,是猞猁不可或缺的保护色和伪装服。它的毛色,可随着环境和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猞猁的毛色比较复杂,多为灰黄色,另还夹杂有红棕色、土黄褐色、灰草黄色、浅灰褐色及赤黄色等。猞猁背部的毛最厚,头部的两颊下还长着些宛如小围脖似的长毛,身上或深或浅点缀着深色斑点和小条纹。

    猞猁是一种喜爱离群独居、自由自在、落拓不羁、孤身活跃在广阔天地空间里的野生动物。

    它的个头比狼稍微小些,有时,遭遇到狼群,常被狼群追赶、包围,甚至惨遭猎杀。但就一对一单挑,论猞猁的机智勇敢和超强的搏杀技能,一点都不输于狼。每当猞猁遇到单枪匹马的独狼,或因领地和争夺食物等发生厉害冲突时,猞猁也常常会毫不留情地将狼咬死。只要人不招惹猞猁,猞猁一般不会主动伤人。只有将猞猁逼得走投无路时,逼急了眼,它才会对人发动攻击。多年后,我在青藏高原工作生活过六个年头,曾走访过许多牧区和村镇,从来没有听说过有猞猁伤人的事件。

    猞猁奔跑能力很强,能一口气连续跑出十几千米而不停歇。它还是个出色的游泳健将和攀岩能手;爬树的本领也很高强,可以从一棵树,纵身跳到临近的另一棵树上,捕食树上的鸟类可谓是手到擒拿,不费什么气力。尤其是在夜深人静,当树林中一片寂静,栖居在树上的鸟类都进入了梦乡的时候,猞猁就如同幽灵一般,悄无声息地爬上树,伸出利爪,得心应手地掏鸟窝、捕捉猎物。

    猞猁意志力坚韧、极有耐心。在捕捉猎物时,它常常会借助灌木、草丛、石头、大树等做掩护,潜伏在猎物经常路过或出没的地方等候。为了能捕捉到猎物,它可以忍饥挨饿、不吃不喝,在一个地方,静静地潜伏几个昼夜,甚至更长的时间。一旦猎物走近时,它会出其不意地猛扑过去,将猎物捕获,享受一顿大快朵颐的“美餐”。

    猞猁是捕猎的高手,但也有失手的时候。如果辛苦潜伏多日,伏击没有成功,让猎物逃脱了。猞猁一般不会穷追猎物,也不会气馁,而是再回到原处,耐心地等待下一次捕猎机会的到来。

    此刻,眼前的这只雄性猞猁潜伏,就是为了捕获猎物。

    它已经在这里潜伏三天了。三天来,羊道上旅客断绝,就是它所造成的。

    第四天又过去了,我在望远镜里看到,猞猁仍是潜伏在红柳丛里一动不动。

    第五天又过去了,猞猁仍在潜伏在红柳丛里,没有离去。

    第六天又过去了。猞猁仍是没有离去,潜伏在原来的地方。它的两只眼睛和耳朵,始终警惕地注视和聆听着四周的动静。

    第七天也过去了,猞猁仍是没有动窝,潜伏在那儿。我用望远镜把它拉近观察,它仿佛连身体的卧姿、头部的朝向,都没有任何移动和变化,就如同长在那里、定格在那里一般。

    前面的三天我不了解情况,也不知道猞猁是否离开潜伏地去觅食、饮水。但后面的这四天,我可是眼睁睁地看着猞猁没有喝水、没有吃任何东西,忍饥挨饿,静静的潜伏着,在等待黄羊、羚羊、马麝等食草动物的到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猎物终于让猞猁等来了。一只从远方迁徙过路的黄羊,不明真相、冒然闯入了猞猁的伏击区。

    黄羊是被猞猁潜伏处的那几丛茂密的红柳和鲜嫩的青草迷住了。它一边轻松的朝前走,一边全神贯注、津津有味地采吃着沿途红柳、梭梭、骆驼刺等灌木枝条顶端长出来的嫩叶子,完全放松了警惕,忘记了危险,丝毫也没有觉察到潜伏的猞猁。

    黄羊离猞猁潜伏的红柳丛越来越近了,眼看着只剩下一步之遥。我在高倍望远镜里看到,猞猁突然就地飞身跃起,像闪电般地猛扑过去,两只前爪非常准确地紧紧抱住黄羊的身子,随即长着锋利牙齿的大嘴,狠狠地咬住黄羊的脖子,黄羊甚至连挣扎的时间都没有,立刻束手就擒。猞猁猎杀黄羊的动作,干净利落,一气呵成,令人震撼,真不愧是兽类猎杀高手中的高手。

    后来在哨所值岗时,我曾多次看到过,猞猁靠这样的伏击,猎杀黄羊、羚羊、马麝等食草动物。

    我只要站在哨所的塔楼上,在望远镜里看到红柳丛里或其它灌木丛里猞猁那黄褐色的脑袋以及耸立的笔毛的尖耳,心就放下了许多。这说明,防区内没有外人和新的动物进入,安全情况良好。

    我亲切地称猞猁是哨所的“义务哨兵”。

    斗转星移,岁月无情。亿万年来,在我们这个星球上,三趾马、大唇犀、恐龙、剑齿虎等多少曾经独霸一方、不可一世的动物,被大自然和岁月无情淘汰,成为传说。而猞猁族群,在物竞天择一轮又一轮漫长而残酷无情的大自然轮番淘汰中,却顽强地存活到今天,仍在繁衍生息,发展壮大。它们靠的就是这种锲而不舍、顽强争取生存的精神。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