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漠荒原上工作、生活过的人,谁没有经历过几场沙尘暴呢!
没有经历过沙尘暴洗礼的人,不能真正算作是在大漠荒原工作、生活过,最多也仅仅只能算作是见过或去过大漠荒原,只是在大漠荒原匆匆路过,歇歇脚、留几张影的过客。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完成执勤任务,离开哨所、离开大漠荒原越来越久了,许多事情以及生活的细节都被忘记了,但那如同原子弹爆炸蘑菇云般撼天动地的沙尘暴,却让我牢牢地记住了,留在记忆的深处。
近一段时间来,因为防区连续出现“神秘火光”、“羊道断客”等突发情况。我夜间值岗次数增多,值班时间延长,打乱了体内的生物钟。我的体力渐渐有些透支,常常没有任何症状地突然出现疲倦,倒头就能睡着。
这天午饭后,我在塔楼上值岗,身体突然感到很是疲劳,都有点实在坚持不住了,想休息一会。
我迅速用高清高倍望远镜,以“水泥墩子”为中心,对方圆六公里范围内的防区仔细查看了一遍。我曾认真计算过,在平原地带,一个人徒步行进平均每小时大约是6——7公里;在山岭地区大约每小时平均是3——4公里。在沙漠地带,由于沙土松软、下陷,每小时平均速度一般难超过5公里。
经过我的扫描查看后,一个人从防区外的任何一个地方,要想进入“水泥墩子”核心警戒区,最低也需要一个小时左右。这样,我就可以有一个小时的放松和自由活动时间。
用望远镜仔细检查扫描后,防区无发现任何可疑情况。我开始坐在塔楼值班的椅子上打盹小睡。这种休息方法,是我长期观察和研究狼群,从狼那儿学来的。
我发现,狼群外出狩猎或巡查领地回来,累了,疲劳了,总喜欢卧在巢穴的沙地上打盹小睡。它们小睡的时间都不长,大都是十多分钟或半个小时的样子。我曾在望远镜里观察到,一只狼刚才还是两眼无光,耳朵耷拉,脚步凌乱,疲惫不堪。可一小觉睡起来后,立刻两只狼眼放光,精神抖擞,活蹦乱跳,就像换了一只狼似的,面貌一新。
在哨所值班时,我疲倦累了的时候,也学狼打盹小睡。
起初,我还没有什么大的感觉。后来慢慢适应了、习惯了,工作中疲倦累了,精力不集中,我就坐在椅子上打个盹,小睡十分钟或二十分钟起来,立刻疲劳全无,精神充沛,浑身是劲。
多年来,工作中我一直坚持这种小睡恢复疲劳的习惯。特别是当记者遇到紧急采访任务,不分白天黑夜加班加点赶写上万字或数万字的指令性长稿时,我常常采用这种小睡恢复疲劳,更是受益多多。
我还把这种快速解除疲劳、恢复体力小睡的方法,介绍传授给一些经常上夜班或加班赶写稿子的媒体同行朋友。他们亲身实践后,都齐声称赞:“非常好使”。
我坐在哨所塔楼的椅子上,小睡了大约半个小时后醒来。我张开眼睛一看,整个人立刻愣在那儿了,睡前还很晴朗的天空,现在天色暗的如同进入了黄昏。
起初,我还认为自己没有控制好时间,睡过了头,很是懊恼自己。可我低头看了一下表,现在还不到下午三点钟,太阳已经看不到了,天色暗得如同夜晚。我坐在塔楼上值岗时,经常喜欢看的地平线上那座雄伟峻峭的雪山,仿佛被一张质地厚实的绒布严严实实地遮盖住了,不见了踪影。
我再往远处望,辽阔的大漠荒原上,不知什么时候涌起一道铺天盖地沙的洪流。洪流里面仿佛隐藏着千万头张牙舞爪、面目狰狞的怪物,发出一阵阵令人毛骨悚然低沉的吼叫声,势不可挡地朝前翻滚而来。此刻,仿佛整个大地都在微微颤抖。
这是大漠荒原上,常见的沙尘暴来了!
我透过哨所的瞭望窗看到,大漠荒原上,狼、猞猁、狐狸、黄羊、羚羊等野生动物,仿佛被一种强大的怪兽追赶一样,让沙尘暴惊吓得慌不择路,四处乱窜,都在紧急寻找着自己藏身的地方。
在大漠荒原经历过沙尘暴的人都知道,沙尘暴有一个特点——在沙尘暴似到非到来之前,天地间常常有一段暂短而神秘的宁静。那宁静,静的怕人,静的恐怖。
沙尘暴如海水涨潮一般,翻过远处的沙梁,向哨所所在的大漠慢慢地漫过来了。我仔细观察了一下,沙尘暴未到来之前,哨所外沙漠里的红柳枝条,连动都不动一下,大地四下里一片寂静,仿佛时间在一瞬间戛然而止,地球不再转动,整个世界连同宇宙,也暂时都不复存在。
可当沙尘暴刮到跟前后,那真是电闪雷鸣,排山倒海,沙尘暴里不仅仅只是沙子,更可怕的是被狂风卷到空中的小石子四处乱飞,密集的如同机枪子弹扫射一般。那情景,真可谓是“鸣沙射人石喷雨”。
滚滚的沙尘暴,遮天蔽日,撞击大地,把整个大漠荒原变成了一个真正的沙海。那声势真是山摇地动,如万马奔腾,大坝溃堤,洪流一泻千里,令人惊悚,让人顿然生出一种,仿佛世界末日马上就要到来的恐怖之感。
我用测风仪伸向室外,简单地测了一下,沙尘暴瞬间的风速每秒竟达到18.9米,天地间最小的能见度不足100米。
据我在大漠荒原工作生活的经历和观察,沙尘暴的形成和发生,有着一定的条件和规律。
沙尘暴,是大风与沙漠以及沙漠化土地与松散地表沉积物作用的产物。风是沙尘暴形成和产生的动力。没有植被保护、毫无遮掩松散的沙土,是形成和产生沙尘暴的物质基础。
从季节变化来看,沙尘暴的形成和发生,一般春季最多,夏季次之,秋季为最少。这主要是因为,春季和初夏季节,冷暖空气交换活动频繁,再加上这时青草等绿植,还没有生长出来,大地土壤的表层疏松,风容易刮起地层表面的虚土。但事情常常也有例外,这次特大的沙尘暴,竟发生在大漠荒原草木旺盛生长的八月。
从一天中的气温变化来看,午后到傍晚,是沙尘暴天气发生最为频繁的时间段。按照气象学的术语来讲,这主要是因为午后锋面前后地面受太阳辐射强度不同导致温度梯度加大,促使发生沙尘暴天气的强度增大;而傍晚或夜间锋面前后气温梯度锐减,发生沙尘暴的几率,也就会明显减弱。
目前,对自然界的季节更替、气候变化的这个外因,我们人类还没有多少办法控制和改变,但对地表状况这个内因,我们则还是可以有效控制的。我们要爱护所处的生存环境,再也不能乱砍、乱挖、乱采、乱开荒了!爱护生态环境,保护大地植被,以保护好小环境生态,来保证大环境的生态稳定和平衡,是目前我们人类减少沙尘暴、防止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发生最好的办法。
二
入夜,沙尘暴仍没有一点减弱的迹象。我听到狂风在哨所的屋顶声嘶力竭地呐喊着,尖利的呼啸声,仿佛是在为沙尘暴加油助威,让沙尘暴来的更猛烈一些。沙尘暴受到狂风的鼓舞,如同一头被囚禁了千万年、好不容易冲出牢笼、获得自由的怪兽一般,在大漠荒原上肆无忌惮地奔走狂舞,搅得天昏地暗。
由于刮沙尘暴,哨所的房间里,到处都弥漫着一种比面粉还要细许多、无孔不入的沙粉尘,呛得人口鼻在外面都无法呼吸,更无法点灯看书学习。
我把整个头蒙在被子里,一边听着外面沙尘暴山呼海啸的吼叫声,一边舒展思绪,天马行空般的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任凭自己的思想驰骋天外、遨游四方,漫无边际的遐想。这也是我长期在抵抗和克服孤独与寂寞进攻斗争中,自我调节情绪,抑制抑郁,摸索出来的一种有效的自我治疗方法。
在黑暗中,在哨所外沙尘暴隆隆的轰鸣中,我放飞自己的思想小鸟,沿着历史的长河上下翻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寻找、打捞所读过的和所听到过的有关沙尘暴的书籍与故事。
我终于想起了两个关于沙尘暴的故事——
第一个是汉高祖刘邦借沙尘暴逃生的故事:
说的是秦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四起,刘邦、项羽等农民起义军联手,共同推翻了暴政的秦王朝。
公元前204年4月,刘邦不甘心项羽封给他的“关中王”,暗暗在陕西汉中广纳人才,积蓄力量,准备起事。刘邦的羽毛渐渐丰满后,通过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迷惑和麻痹了项羽,成功地偷袭攻占了项羽的大本营彭城(今江苏徐州),并霸占了项羽的美人财货。
应该说,此时的刘邦,还没有什么大的政治抱负和远见。他与项羽交战,也仅仅是对项羽封给自己的官职太小心中不平,出一口怨气而已。
令刘邦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与项羽的初次较量中,他竟然占据了上风,取得意想不到的胜利。
也就是从这一战的胜利,激发了刘邦“定夺天下”的勃勃雄心。刘邦因此踌躇满怀,十分得意,大摆筵席,犒劳三军,以表庆贺。
刘邦的这番举动,激怒了西楚霸王项羽,他率领楚军攻打彭城。几次战役下来,大破汉军十余万。
整个战役异常惨烈。《汉书·高帝纪》上这样记载:“多杀士卒,睢水为之不流。”说的是双方战死的官兵尸体,都把睢河的河道都堵住了,水都流不动了。
最后,汉楚两军在今安徽灵璧东的睢水岸边决战。项羽率领的楚军,把刘邦的汉军里三层外三层,铁桶一般地包围了起来。战事的局面,对刘邦率领的汉军极为不利。
刘邦同项羽的交战中,曾有过多次脱险逃生的经历。但这次,刘邦看似在劫难逃,性命难保。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就在楚军排兵布阵,完成对汉军的包围,准备发动全面进攻,屠杀汉军之际,“老天”却帮了刘邦的大忙。
司马迁所著的《史记·项羽本纪》,对这一事件是这样记载的:“大风从西北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窃冥昼晦,楚军大乱。”
历史学家和自然学家曾联手,对司马迁所著的《史记·项羽本纪》的这段描述做过认真研究分析。他们说,司马迁对项羽的失败很是同情。但他笔下记述的文字,还是极为客观生动地再现了当时沙尘暴骤起的情景,证明了这是一场典型的、威力巨大的沙尘暴。沙尘暴将树木折断,屋顶揭开,连砂石都给吹了起来,白天变成了黑夜。更有意思的是,“大风从西北起”,从风向来说,与多年来沙尘暴科学监测资料所见,即春季沙尘暴与西北气流有关的情形也有共同之处。
面对这突如其来强劲的沙尘暴,双方的军队都是一派“大乱”。所不同的是,沙尘暴是与刘邦所率领的汉军同一个风向——都是从西北而来。沙尘暴迎面朝楚军的方向猛烈吹去,狂风卷起的砂石,打得楚军睁不开眼睛。求生心切的刘邦,借着沙尘暴造成的“黑天”掩护,带着几十名亲兵和随从,仓皇逃走。
在亡命途中,刘邦为了保全自己,减轻马车的载重而轻车快逃,他连自己的两个儿子也一并推下车去,甚至不顾丈人、老婆被项羽扣押当做人质。刘邦的“为夺天下不顾一切”的性格,在这次沙尘暴中,可以说展现得淋漓尽致。
从此,刘邦的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他靠知人善用和足智多谋,率领骁勇善战的汉军,击败了楚霸王项羽率领的曾经不可一世的楚军,夺得了天下,成为历史上的第一个“布衣皇帝”。
黄袍加身后的刘邦回故里省亲,志满意得、踌躇满怀,留下了一首气吞万里的《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有历史学家分析说,刘邦过去只是个街头上的小混混,从小没读过什么书,也没有什么文化根底。他在《大风歌》里描述所谓的“大风”,很可能是实写,写得就是,灵璧东睢水岸边楚汉两军决战时,帮助他逃生的那场沙尘暴。
我想,这些都是一些文人骚客的猜想,真正的实际情况,只有刘邦和历史清楚。但已无法对证,深藏在历史的深处,成为千古之谜。
但不论历史如何演变,有一点是真实和不容置疑的,那就是帮助刘邦死里逃生的那场神奇的沙尘暴。
另外一个有关沙尘暴的故事,是《大唐西域记》一书中,记述的沙尘暴一夜吞噬掉一座城市——喀拉墩古城。
喀拉墩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于田县,又名喀拉墩古城,为汉至南北朝遗址。也是目前所发现的,中国最早的佛寺遗迹。
喀拉墩,是新疆于田当地的土语,意思为“黑色的沙丘”。经测量,现今发现的喀拉墩古城遗址面积约50万平方米。
以喀拉墩城堡为中心,四周多为建筑群,有佛塔、农田、灌渠河道等遗迹。经过多次考古发掘,出土有夹沙红、灰陶片、残木器、石磨残片、玻璃残片和钱币等文物。
历史上记载,当年的喀拉墩,曾经是丝绸之路上一个人丁兴旺、车水马龙、市井繁华的城市。
可如今,这里的一切都是静悄悄的,死一般的寂静。深埋在沙漠下面的喀拉墩古城,沉默不语。
喀拉墩古城,是被一场突袭而来的沙尘暴毁灭的。
公元643年,西行求法的玄奘,从印度学成归来。他翻越帕米尔高原,取丝绸之路南道,来到位于塔克拉玛干南缘的于阗国(今新疆和田)。因为长途跋涉,穿荒原,走大漠,旅途的艰辛劳累,玄奘极为疲惫,需要停下来修整一下。于是,他在和田这个地方,休息待了一段时间。
玄奘大师对这个地方很是喜爱。他在书里写道,于阗国“气序和畅,飘风飞埃,俗知礼仪,人性温恭,好学典艺,博达技能。众庶富乐,编户安业。国尚音乐,人好歌舞。”
玄奘大师在他的传世名著——《大唐西域记》中,共记述了他亲身游历的110个及传闻的28个城邦、地区、国家之概况,其中有疆域、气候、山川、风土、人情、物产、语言、习俗等等。由于职业的原因,玄奘的重点和兴趣,当然大多停留在宗教、佛寺以及历史传说、神话故事和宣扬佛法方面。
在《大唐西域记》里,玄奘曾记述着这样一个佛教故事。在于阗国,玄奘大师听说在该国北方一个名叫曷劳落迦城中,有一尊高大的檀香木做成的释迦佛像。有一天,先知(宗教中指传达神的意旨和预言未来的人)前来拜谒,但城中的人,对这位先知的态度极其粗暴,将他捉住后埋在沙堆里,只将头部留在了外面。一位虔诚的佛教徒看不下去,便在没有人的时候,悄悄把先知从沙里挖了出来,并送水和食物给先知,帮助先知逃离此地。
先知离去的时候,告诉那位送水和食物给他的信徒,七天之内,曷劳落迦城将被风沙掩埋。先知走后,信徒赶忙将这一消息传递给给居住在城里的人们,但回应他的却是无尽的奚落和尽情的嘲讽。无奈,信徒只得独自逃走。
果然,第七天时,曷劳落迦城铺天盖地突降沙土,全城瞬间被黄沙所埋,无一人逃脱。
在玄装大师的记述中,佛的神奇的力量还不止这些。他还记述,那尊檀香木做成的佛像高二丈有余,很是灵验。凡是有病痛的人,只要依照自己身体的病痛处,将“金薄”贴在佛像身上相应的部位,病痛立即就可除去。他还说,佛像是凌空飞来降落在曷劳落迦城的,只是城里人并不信佛法,最终使曷劳落迦城“雨沙土满城中”,一夜被沙土掩埋,成为一个大沙丘。
喀拉墩古城,是迄今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被沙尘暴毁灭的城市。
抛开佛的故事,玄奘大师在这里实际上给我们讲了一个沙尘暴的故事,一个有关生态环境的故事。只不过他把佛的神话和佛法的作用夸大了一些,使人们没有在乎这个故事本身的生态意义。
从有关记载当时的一些历史资料来看,塔克拉玛干沙漠极其周围当时的生态环境已经相当脆弱、相当恶化。当初,玄奘大师去印度求学时,曾到过楼兰城,在楼兰城街头游览观光,在城里的餐馆用膳,在客栈住宿。可十多年后,等他学成归来的时候,楼兰城却已经消失了……
三
岁月蹉跎,历史苍茫。在我们中国浩瀚的古籍里,记载着许多有关“雨土”的传说和故事。
这里所说的“雨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沙尘暴。
东汉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班固,在他的传世著作《汉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公元前32年(汉帝建始元年)4月的一天,“大风从西北起,云气亦黄,四塞天下,终日夜下着地者黄土尘也。”
据考察,这应该是我们中国有史以来,有关沙尘暴最早的记载。
打开我们中国地图,在祖国的西北方向,可以看到一大片黄褐色的区域,这就是著名的黄土高原。据地理地质学家们考察,大约八百万年以前,黄土高原是一片汪洋湖泊。
那时期,地球上的天气非常恶劣,成天刮着强劲的狂风。狂风将将远处地表上的沙土和尘粉,搬运和吹落到湖泊里,日积月累,使湖底的泥沙越积越厚。后来,随着地壳的变化,地球大陆板块之间发生相互碰撞,把整个湖区慢慢地抬升起来,进而使湖水变得越来越少,最终干枯。黄土露出地面,渐渐成了高原。
“没有黄土高原,就没有我们今天的中国;黄土高原养育了我们中华民族;得黄土高原者得天下!”这是千百年来,我们的先祖们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
可以说,中国历史每前进一步,都与黄土高原有着紧密的联系。
司马迁在《史记·六国年表》中曾说:“东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孰。夫作事者必於东南,收功实者常於西北。故禹兴於西羌,汤起於亳,周之王也以丰镐伐殷,秦之帝用雍州兴,汉之兴自蜀汉。”
司马迁的这段话,翻译成我们今天的大白话来说,就是——东方是万物开始萌生的地方,西方是万物最后成熟的地方。因此开创事业的人必定出现在东南,获取胜利果实的人常常诞生在西北。所以大禹在西羌勃兴,成汤在亳地崛起,周人建立王朝是因为有丰镐作根据地去讨伐殷商,秦国完成帝业是由于有雍州当大本营才日益强大,汉朝兴盛是从巴蜀汉中开始的。
历史上周、秦、汉、唐,都是立国西北,而后抚柔天下。
先是周人、秦人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创造文明,奠定了中国国家的雏形。后来汉朝、唐朝盛世,更是继承、发掘和光大了这一区域的经济、政治、文化,使这一区域变成了农牧文化、中外文化互相接交汇融合的重要场所。它们都是从这里,挥戈东进南下,扫平乱世群雄后,而统一天下的。
在我们中华历史上两宋血的教训,令世人难忘。一些史学家称,两宋之所以迅速灭亡,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内忧外患、积贫积弱、江山飘摇之时,把国家的政治和经济中心一再南移。北宋建都汴梁(今天的河南开封),南宋又建都临安(今天的浙江杭州)。当时就有明士提出:“自古中兴之主,起于西北,则足以据中原而有东南;起于东南,则不能复中原而有西北。”
宋人汪若海还说:“天下者,常山蛇势也,秦、蜀为首,东南为尾,中原为脊。今以东南为首,安能起天下之脊哉?将图恢复,必在川陕。”
宋人当时所说的川陕,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川陕。
北宋时的川陕,是指今陕西榆林市以南,山阳县(今陕西省商洛市)、凤县(今陕西省宝鸡市)以北陕西全境以及山西省闻喜县(今山西省运城市)以南、河南省陕县(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以西、甘肃泾原(陇右道)、渭川(今甘肃省天水市)二道所辖地等。
陕甘一带山高势险,进可以攻,退可以守,谁占有它,谁就对全国有了“建瓴之便”。再加上陕西与“天府之土”的四川毗邻,四川物产丰饶,财力雄厚,所以,陕甘一带在人们的眼里成了“天下的根本”。正因为这样,历史上,在这一带,各方投入重兵反复争夺,曾发生过多次异常残酷、激烈的战斗……
以上的这段文字,是我从一位名叫路生先生的《文史空间》里读到的。我于作者颇有同感,摘录于此,以飨诸位读者朋友。
那天晚上,我做了一个长长的梦。我梦见我所驻守的大漠荒原上有了河流和湖泊,长出了如茵的青草和如云的绿树,变成了一片水草丰美、风光秀丽的绿洲。天鹅、大雁、野鸭等各色水鸟,在碧波荡漾的湖泊里嬉戏觅食,梅花鹿、羚牛、狍子等野生动物,在森林里跳跃奔跑,马群、牛群、羊群在绿色的草原上缓缓地移动、吃草……
早上起来,沙尘暴渐渐地停了下来。沙尘暴过后的大漠荒原显得格外地宁静和安详。天空仍是一片灰蒙蒙的。东边的天空首先亮了起来,接着,整个天地渐渐地放亮了。我又看到了那座令我喜爱和向往的雪山伟岸的身影。
吃过早饭后,我全副武装外出巡逻,看到沙尘暴后大地,就如同被一把巨型的扫帚扫过一般,眼前所熟悉的地形地物一切大变样,一号和二号沙丘,比原来的体积小了许多,三号和五号沙丘不见了踪影,七号与八号沙丘合并成了一个沙丘,十一号沙丘、十五号沙丘,在原来的体积上增大了一倍,另外,又增加了几座新的沙丘。
令我心疼的是,我沿着“水泥墩子”费大力、好不容易用细沙铺筑成的安全隔离带,彻底被沙尘暴无形的大手抹掉了。我还得继续重新修整,这需要我又得苦干一个多星期才能完成。
当然,还有沙尘暴无法撼动,难以移动的东西,地平线上的雪山仍然屹立在天地连接的远方,哨所和“水泥墩子”完好无缺。对了,还有狼群大青一家子所住的沙丘,由于有红柳的固沙保护,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由于昨天夜里刮沙尘暴,大青、女王、三当家它们的没有外出狩猎。为了不让全家饿肚子,大青它们打破白天很少狩猎的习惯,一大早就倾巢出动,外出觅食。自从,保姆被雪豹咬死之后,大青它们的狩猎队伍失去了一个吃苦能干的猎手、一个“主力方面军”,它们狩猎队伍的力量,一下子显得很是单薄。如今,三只小狼长大了,已经能跟随父母一起狩猎了。大青的狩猎队伍,一下子又发展壮大了起来。
一夜的沙尘暴,应该说对大青它们干扰得也不清。面对如此严酷的自然条件和生存环境,它们早已适应了,见怪不怪,一个个并没有显出丝毫的疲惫和失魂落魄的神态。
我透过哨所的瞭望窗看到,头狼大青走在最前面,带领着它的狩猎队,拉成捕猎时的散兵线,一个跟着一个,在刚刚刮过沙尘暴的大漠荒原上,精神抖数,雄赳赳、气昂昂地走过。
狼群仿佛用自己的行动,在向天地宣示,它们才是大漠荒原真正的主人。
忘掉一切生活的烦恼,排除各种琐事的羁绊,永远不怨天尤人,永远对生活充满快乐、充满梦想,充满激情,认真过好每一天——这就是我所认识和感悟到的关于狼的精神。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