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女孩怎么养-养育女孩不可忽视性别教育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女孩从小就要做个小淑女

    “现在的男孩子说话细声细语,动作扭扭捏捏,可是女孩却打扮越来越中性化,言行泼辣。真不知道现在的孩子怎么啦,男孩子没有男孩样,女孩也不像个女孩……”说起现在的孩子,很多父母都非常无奈。

    应该承认,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父母一直羞于启口的性知识教育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父母也加强了对孩子的性教育。然而,父母却忽视了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性别教育。专家呼吁,性别教育比性教育更重要,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加强对孩子的性别角色教育。

    前段时间,随着《快乐男声》中伪娘刘著的出名,似乎“伪娘”成了一种新的潮流。在这个流行伪娘的时代,我们不得不提到更早时期继“春哥”、“曾哥”之后,“伪哥”、“伪爷”的流行。

    就目前的现状来看,有一种不正常的趋势,那就是男孩越来越女性,女孩越来越中性,由此可见性别教育比性教育更紧迫,更重要。

    让我们看看以下几位家长的叙述:

    一位妈妈说:“女儿从小到大没梳过长头发,也从没穿过长裙子,是一个十足的‘假小子’。令人担忧的是,女儿平时性格大大咧咧,言谈举止也像个男孩子,现在都9岁了还是这样。”

    退休在家专门照看孙女的张奶奶也有这方面的担心:“我那7岁的小孙女就像个假小子,一点女孩儿样都没有,只要我让她穿裙子等女孩该穿的衣服,她都会不高兴,甚至会哭闹来反抗。唉,真不知该怎么办才好!”

    一位做小学老师的爸爸这样说:“我女儿已经读小学六年级了,她们班就有好几个性格比较直爽的女孩子,经常和男孩子一起称兄道弟。女儿说她班里很多女孩都非常喜欢李宇春,觉得她非常洒脱,很帅,因此也都愿意模仿她。我从其他老师那里了解到,现在的孩子‘阴盛阳衰’,刚入学的学生中有很多小男孩不能适应学校生活而哭闹,可是女孩子却很少哭,甚至吵嘴、打架比男孩都厉害。”

    从几位家长的叙述中不难看出,现在很多女孩已经把中性打扮视为一种时尚、一种潮流,这反映了有些女孩性别感错位的事实。在为女孩担忧的同时,家长也要明白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危害以及纠正措施。

    专家指出,造成女孩中性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家庭教育的失误是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现在家庭中大都是独生女,家长把男孩当做女孩养的情况非常普遍,同样把女孩当男孩养的事实也非常多,这就造成了女孩过于中性化、男性化的现象。

    性别教育是性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教育的缺失对女孩健全人格的形成与发展非常不利。性别教育错位或者缺失,会让女孩产生倒错心理,从小认为自己是异性,甚至出现性别认同障碍。女孩过于男性化,在日常生活中也会表现出男性化的气质与性格,喜欢男孩子那些“冲冲杀杀”的游戏,不喜欢和女孩一起玩,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行为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很容易造成女孩的性角色畸形,对女孩的性格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还会导致女孩出现心理问题,扭曲女孩的心灵,甚至成为同性恋、异装癖及易性癖等性变态心理的根源。

    性别教育比性教育更重要,家长在对女孩进行性别教育的时候一定要避免两个误区:

    其一,不要把自己的性别期望强加在女孩的身上。有些父母期望要个男孩,即使女孩出生后也会按照自己的期望培养,把女孩从小打扮得像个男孩子,过分粗放的教养方式,对女孩提出“不许哭”等要求,长此以往,女孩就会混淆性别认识,影响女孩的性别行为和心理选择,引起认同障碍,阻碍她的成长。

    其二,误认为性别教育就是性教育。有些家长对性教育和性别教育认识不够,以为性教育就是性别教育,甚以为“女孩这么小不需要性教育”,因此而忽略了这些教育内容。

    性别教育比性教育更重要,那么父母应该如何着手呢?希望以下几种方法对父母有所启发。

    方法一,提高性别教育的认识。

    对女孩进行必要的性别教育,父母提高自己的认识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知道,中国的父母比较保守、含蓄、传统,在对女孩进行性教育的时候往往羞于启口。其实,父母的这种想法和做法对女孩的健康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社会错综复杂的今天,如果父母没有及时地给女孩进行必要的性别教育和性教育,那么女孩很容易接受社会上不良信息的影响,并受其误导。父母应该明白,女孩能否身心健康地成长,和性别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说男女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女孩的性别角色却是从小受到家庭教育、成长环境影响的结果。小时候性别教育的缺失,对女孩的健康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所以,父母在为女孩提供一个良好成长环境的同时,也要加强思想认识,积极采取有效的性别教育方式,恰当引导,对女孩进行正确的性别教育。

    方法二,树立良好的性别角色榜样。

    父母是女孩最好的性别角色榜样,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身上的性别特征,善于引导,让女孩从妈妈身上认识女性角色,从爸爸身上认识男性角色。

    8岁的晓紫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小女孩,虽然年纪不大,可是与那些性格大大咧咧的同龄女孩相比,晓紫俨然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小淑女。

    晓紫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非常注重对她的性别教育,并且注重寓教于生活,利用生活中的自然情景来加强晓紫对不同性别角色的认识。例如,平时妈妈衣着非常优雅,并且给晓紫买一些花裙子、蝴蝶结等服饰,把她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你是一个女孩子,就应该穿裙子,这样比较漂亮。”妈妈经常这样对晓紫说。有时爸爸在家加班,工作非常辛苦,妈妈会对晓紫说:“乖女儿,去安慰安慰爸爸,这可是女孩子的强项呢。”

    一次,家庭聚会,爸爸要把厨房里的餐桌搬到客厅里去。由于桌子太重,爸爸喊比晓紫大5岁的堂哥帮忙。晓紫也想帮爸爸,可是爸爸却对她说:“男孩有力量,这些事情是男孩子应该做的,你还是帮妈妈收拾碗筷吧。”

    ……

    在爸爸妈妈的精心教育下,晓紫不知不觉间就明白了:作为女孩子她应该像妈妈那样温柔、体贴、善解人意,而堂哥应该像爸爸那样拥有力量和坚强的个性。

    为女孩树立良好的性别角色榜样,晓紫的爸爸妈妈做得非常好。在平时的生活中,妈妈在衣着打扮上为晓紫做了一个良好的榜样,并且有意识地引导她,让她明白了女孩子就应该穿裙子,应该善解人意,应该温柔体贴。在这方面爸爸做得也很好,他让晓紫明白了男孩子就应该做重活,并展现其力量与坚强的一面。显而易见,这样的家庭教育对晓紫的性别意识非常有帮助。

    方法三,告诉女孩“男女有别”。

    研究表明,在女孩6岁之前的性别教育中,父母的作用无疑是最重要的。父母是女孩最好的性教育启蒙老师,也是女孩最重要的性别教育老师。因此在女孩小的时候,父母就应该及时地告诉她“男女有别”的道理,给女孩上好性别教育这一课。

    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日,3岁的宛菡和爸爸妈妈一起到公园里玩。爸爸妈妈一人拉着宛菡的一只小手,一家人非常幸福。

    在公园里的草地上休息的时候,旁边有位妈妈也带着一个三四岁的小男孩正在休息。过了一会儿,那个小男孩跑到一棵大树旁边小便。看到这种情景,宛菡非常好奇:“妈妈,为什么我要蹲着小便呢?我也要站着小便。”说着,宛菡便站起身进行了一次尝试,结果把裤子尿湿了。

    妈妈感到非常尴尬,也很好笑。但是妈妈并没有嘲笑宛菡,而是温和地对她说:“宝贝,你是女孩子,那位小哥哥是一个男孩子,女孩和男孩是不同的。男孩子站着不会尿湿裤子,是因为……”接着,妈妈循循善诱,把男女有别的道理详细地告诉了宛菡。

    看到宛菡因为好奇做出模仿行为,妈妈并没有盲目地斥责,而是借此机会向宛菡传授一些相关的知识,让她从小明白男女有别的道理。这样的教育方式更能让女孩自然地接受性别教育,父母不妨借鉴参考。

    3岁前就要培养女孩的性别意识

    对有些父母来说,女孩的性别教育似乎再简单不过:女孩就是女孩,顺其自然就好,没什么教育可言,其实不然。

    儿童教育专家特别强调,父母对女孩进行一定的性别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女孩的性别意识越早培养越好。现实生活中父母越来越关注女孩的性教育,但是往往局限于青春期女孩的生理教育,让女孩学会保护自己等,却忽视了在女孩小的时候就应该实施的性别教育。

    性别教育是性教育的基础,是女孩了解自己的启蒙教育。父母应该及早培养独生女孩的性别意识,帮女孩形成健全的人格。

    心理学研究表明,女孩的性别角色意识在3岁左右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建立了,这时候父母就应该培养女孩的性别角色意识。3岁左右的女孩,能够意识到“男女有别”,但是并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到学龄前,女孩就会逐渐产生明确的性别观念,随着一天天成长,女孩对男女不同着装、性格、举止等都形成了全面的了解与认识,心理性别也逐渐成长。

    为了避免女孩的性格发展出现偏差,父母最好在3岁之前就培养女孩的性别意识,让女孩对男孩、女孩有一个简单明了的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女孩真正形成性别角色意识是在进入青春期之后,而小学阶段则是女孩性别意识的蒙胧期。女孩的性别意识越早培养越好,父母一定要及早对女孩进行性别教育。

    让我们看看妞妞妈妈的手记:

    妞妞出生前,爸爸妈妈的同事就送了很多衣物。因为不知道性别,所以什么颜色的衣服都有,粉的、蓝的、绿的、黄的等。后来,即使知道妞妞是一个小公主后,妈妈依然按照自己的喜好给她买一些浅绿色的衣服。

    妈妈发现,浅色的衣服非常好看,可就是不耐脏,往往穿上没多久就会变得脏兮兮的。尤其是妞妞吃过饭后,衣服脏得更快了,口水、菜汁、果汁等,非常难洗。没办法,妈妈只好用消毒液清洗,可是用消毒液泡过几次之后,衣服粉嫩的颜色就褪得差不多了,几乎成了白色的,看上去旧旧的,让人心里不舒服。

    于是,妈妈决定给妞妞买一些深颜色的衣服,这样耐脏、好洗、经穿。深颜色的衣服使妞妞看上去有点像个小男孩,加上妞妞天生头发稀少、发黄,妈妈忙着上班索性把妞妞的长头发剪掉了,这样一来,妞妞更像个小男孩了。很多第一次见到妞妞的人,都以为她是一个“小男孩”。

    把妞妞送进幼儿园,妈妈才发现妞妞小班同学的女孩子,个个都穿着花裙子,梳着小辫子,一眼就能看出是一个女孩子。可是妞妞深色的T恤和短裤,加上短头发,俨然一个假小子。“妈妈,原来小朋友都以为我是一个小男孩呢。”一天妞妞从幼儿园回来对妈妈说。妈妈意识到是自己忽视了妞妞的性别,造成了妞妞比同龄的小女孩少了一些女孩样,妈妈为此很自责。

    于是,妈妈将功补过,去童装店给妞妞买来蕾丝花边的花裙子,在妞妞的短头发上别上一枚漂亮的发卡。经过妈妈的精心打造,妞妞变成了一个漂亮的小公主。这让妈妈非常有成就感,更加坚定了好好打扮妞妞的决心。

    此外,妈妈也加强了对妞妞的性别教育,及早培养她的性别意识。妈妈告诉妞妞那些不穿裙子的小朋友和她是不一样的,她和妈妈一样是女生,女生就应该有个女孩样,不能像男孩那样淘气……

    现在,妞妞的衣橱里面都是妈妈精心挑选的裙子、裤袜等衣物,每天早上,妈妈都会把妞妞精心打扮一番,才会送她去幼儿园。现在,妞妞看上去更多了一些淑女气质,更像一个小公主了。

    从例子中可以看出,刚开始妈妈并没注意对妞妞进行明确的性别教育,并且按照自己的喜好把妞妞打扮得像个假小子。幸运的是,妞妞进入幼儿园后,妈妈意识到了教育的不足之处,开始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妞妞的性别意识,告诉她一些相关的道理。与此同时,妈妈还注重培养妞妞的仪表美,每天都把妞妞打扮得像个小公主,这对妞妞性别意识的培养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女孩的性别意识越早培养越好,性别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所以,在对女孩进行性教育的同时,家长一定不要忘了及早培养她的性别意识。

    方法一,3岁起给女孩一张“明性片”。

    专家建议,为了女孩的健康成长,家长应该在女孩3岁的时候就给女孩一张“明性片”,及早培养女孩的性别意识。当然,对女孩进行性别教育可以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地进行。

    由于爸爸妈妈工作非常忙,寄琴从小就是在爷爷奶奶家长大的。

    在孙辈中,只有寄琴一个小女孩。从3岁多开始,寄琴就经常和堂哥堂弟一起玩,渐渐地就成了一个“假小子”,剪了短头,行为举止也和堂哥堂弟似的,男孩气十足。看到寄琴的变化,爷爷觉得这样对孙女的成长不利,决定对孙女进行特殊教育。

    平时,爷爷给寄琴买的都是一些《花仙子》、《白雪公主》等故事书,并且刻意地让她少和堂哥堂弟爬墙、上树等,要她多和奶奶在一起编织、刺绣等。爷爷经常带着堂哥堂弟下棋,喜欢艺术的奶奶便经常带寄琴去参观一些画展等,提升她的艺术欣赏能力。为了陶冶寄琴的淑女气质,奶奶还带着寄琴到楼下的舞蹈室报名,让她学舞蹈。

    在爷爷奶奶的教育下,寄琴明白了自己是一个女孩子,不能像堂弟那样大大咧咧,因此在言谈举止上也非常注意。现在,寄琴说话做事非常有分寸,举手投足之间都透出淑女的气质。对此,爷爷奶奶也非常满意。

    给女孩一张“明性片”其实很简单,培养女孩的性别意识也不像家长想象国那样难。女孩小的时候,尤其是有些“假小子”气质的女孩,家长要通过刻意地引导,让女孩明白自己的身份是“女孩”,通过教育让女孩做一个真正的“女孩”。

    方法二,女孩就要当女孩养。

    培养女孩的性别意识,父母也不能忽视家庭教育方式对女孩的影响。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阴差阳错的事情,父母想要一个男孩,可是上天偏偏给他们一个女孩。有些父母为了圆自己的男孩梦,便把女孩当男孩养。其实,这种模糊的态度很容易使女孩产生性别认同上的混乱,阻碍女孩性别意识的正常形成与发展。

    6岁的桐桐一点儿也没个女孩样,平头、牛仔裤、运动鞋,仅凭打扮很容易把桐桐看成一个小男孩。事实上,桐桐就是一个“疯丫头”,从她平时的说话、走路看,男孩气十足,在学校她也非常喜欢和男孩子一起玩球。

    其实,这和爸爸妈妈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桐桐是大家庭中最小的一个小公主,她有一个堂姐,两个表姐,爸爸妈妈以及爷爷奶奶都希望桐桐是一个小男孩。愿望落空后,他们就把桐桐当做男孩子来养。爸爸妈妈以为桐桐还小,对她不会有什么不良的影响。结果桐桐从小就穿男孩的衣服,剪男孩的发型,玩具也多是刀、枪、汽车等男孩子喜欢的东西……

    看到桐桐越来越像个男孩子,爸爸妈妈心里非常着急,也非常后悔没把桐桐当女孩养。

    爸爸妈妈为了实现自己的男孩梦,把桐桐当做男孩子养,虽然一时之间能够满足爸爸妈妈心理上的缺憾,但是从长远的眼光来看,这种方式并不利于桐桐性别意识的培养。

    爸爸妈妈应该及时终止不良的教育方式,要把桐桐当女孩养,可以适当地采取一些相关的措施,弥补教育上的失误,让桐桐像个正常的女孩那样成长。

    方法三,及早强化女孩的性别角色意识。

    培养女孩的性别意识越早越好,除此之外父母还要及早强化女孩的性别角色意识,让女孩对自己的性别树立正确的认识。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该按照女孩的性别来教育和培养女孩。父母应该让女孩穿裙子,玩布娃娃,让“假小子”、“疯丫头”多参加唱歌、跳舞活动,一定不要让女孩女扮男装,更不该忽视女孩的异性化行为。

    总之,女孩的性别意识越早培养越好。想到实现这一教育目标,家长应该从女孩3岁起就给她一张“明性片”,不要把女孩当男孩养,要及早强化女孩的性别角色意识。

    4岁是对女孩进行性教育的最佳时期

    据一项针对小学生父母的调查问卷显示,九成以上的父母曾面临过孩子提出的性问题,但是能够认真向孩子解释的父母并不多。父母普遍认为有必要对孩子进行性教育,但是能够重视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父母也不多。

    父母也许不知道,其实性教育包括很多内容,既包括让孩子认识自己的身体,尊重自己尊重他人,也包括教给孩子一些相关的性知识,让孩子对性有个明确的了解。研究表明,父母亲自对孩子进行性教育,远胜过让孩子自己通过其他途径得到这些知识。

    现实生活中,以压抑为主的性教育其实并不成功。对很多父母而言,性教育是一件非常尴尬的事情,因此在家庭教育中性教育往往比较缺失,这对独生女孩的成长有很大的危害。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在女孩的成长过程中,除了染色体、激素等决定着女孩的生理性别外,影响女孩性心理发展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就是社会人文因素,尤其是成长环境的影响。

    毫无疑问,在性教育方面,父母是女孩的第一任老师。因此父母应该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性教育观念,掌握一些女孩身心发展的基本知识,根据女孩不同的年龄特点采取不同的性教育措施,同时也要把责任、性道德观念教给女孩,让女孩健康地成长。

    独生子女时代,父母无法预知女孩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但是对女孩进行性教育还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父母一定要认认真真地和女孩谈性,对女孩进行性教育。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下面的几种方法。

    方法一,及时对女孩进行性教育。

    在这个越来越开放的社会,女孩的性教育越早越好。日常生活中,父母一定要和女孩认认真真地谈性,及早对女孩进行性教育。父母应该知道,性教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如果父母在女孩小的时候就先入为主,对女孩进行必要的性教育,那么女孩在成长的过程中就能以积极的心态对待性生理和性心理的种种变化,让女孩受益匪浅。

    让我们来看看这些妈妈们是怎么做的吧:

    一位妈妈说:“我和女儿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从女儿小时候起,我们就经常一起说些悄悄话。女儿4岁开始,我就对她进行自然的性教育,告诉女儿一些女孩子之间的秘密。看着女儿快乐地成长,我心里真是说不出的高兴。”

    另一位妈妈这样说:“我对女儿的教育是从看电视开始的。女儿小的时候,我们经常一起看电视,尤其是中央台的科教频道,经常播出一些关于青春期教育的节目。每当看完一场专家讲座,我和女儿都会有一场轻松的谈话,聊一些女儿以前藏在心中的小秘密。”

    有位妈妈这样教育女儿:“我知道现在的孩子比较早熟,尤其是女孩子。可是我不太习惯和女儿说一些关于性的话题,不过我也有自己的小妙招:女儿10岁之后,我就给她买来一些青春期教育方面的书,放在女儿的床头,有时候还会陪着女儿一起看。虽然有时候女儿不懂的地方也会问我,但是我对女儿的性教育大多还是靠女儿自觉地看书。”

    不难看出,例子中的几位妈妈虽然采取的方式不同,但是对女孩都及早地进行了性教育,这对女孩的性心理发展非常有好处,更有利于女孩的身心健康。

    家庭教育专家指出,对女孩进行性教育的最佳年龄是4岁左右。因此,父母要在女孩很小的时候就对她进行必要的性教育,这样女孩日后进入青春期,就能够自然大方地接受学校里的性教育,这对她的青春期成长非常有益。

    当然,对于年龄稍微大点的女孩,父母也要摘下有色眼镜,根据女孩的好奇心来正确引导女孩,也可以通过电视、图书以及实际生活中出现的关于性的现象和问题来教育女孩,提高女孩辨别是非的能力。

    方法二,合理引导女孩小时候的“爱情”。

    和女孩认认真真地谈性,父母还要合理引导女孩小时候的“爱情”。

    过家家是我们小时候都喜欢玩的一种游戏。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这个游戏更属于女孩子,虽然这个游戏只是女孩对成年人、对生活的简单模仿,但是却给了女孩一个快乐的童年。其实,这里面也蕴含着较多的性教育时机,父母可以适时地引导女孩。

    悦悦非常有人缘,周末的时候小朋友经常到她家里玩,大家一起写作业,一起做游戏。

    一次,悦悦和小伙伴写完作业后,玩过家家的游戏。在这个游戏中,人缘较好的悦悦就成了大家心目中的小公主,而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小男孩煜祺则被小伙伴推举为王子。正如我们司空见惯的情节,在这个游戏中王子遇见了公主,然后走到了一起。

    当悦悦和煜祺手拉着手幸福地游玩的时候,有位小朋友说:“我看电视上王子和公主都要亲嘴、结婚的,你们也要这样子呀,这样才好玩嘛!”在一旁看电视的妈妈见此情景,连忙走过来,微笑着对这些可爱的孩子说:“阿姨告诉你们,亲嘴、结婚是大人的事情,你们还小,只要拉拉手就行了。”“哦,原来这样啊。”听了妈妈的话,悦悦和煜祺拉拉手,表示要做永远的好朋友。

    看到女孩和同龄人之间进行游戏时也“谈情说爱”,有些家长觉得这种行为非常好笑,因此采取无所谓的态度,这样会加剧女孩的模仿行为,对女孩的成长十分不利。面对这样的情况,父母可以像悦悦的妈妈那样,合理地引导女孩小时候的“爱情”,这对女孩的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

    方法三,大方面对女孩的尴尬问题。

    成长中的女孩总是充满了好奇心,经常会问一些令家长感到头疼、尴尬的问题,例如:“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呢?”“你是妈妈捡来的。”……生活中很多父母面对女孩的尴尬问题总会以无关紧要的回答来敷衍女孩,或者干脆回避女孩的问题。

    其实,父母这种做法并不利于女孩的成长。在女孩的心中,性就像蓝天白云那般自然,这说明女孩在长大,父母应该大方自然地回答女孩的尴尬问题,和女孩认认真真地谈性,女孩自然就会无邪地接受性教育,这对她良好个性的发展很有好处。

    如玉是一个性格开朗的小女孩。

    在妈妈眼里,如玉4岁的时候就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小姑娘了。一次,妈妈带着如玉逛超市。如玉看见妈妈买了两包卫生巾,便好奇地问:“妈妈,这是什么呀?”听到如玉的问题,妈妈感到无数人的目光盯着自己,尴尬极了。“这是妈妈用的尿不湿。”妈妈只好这样回答如玉。

    回到家,如玉便好奇地问爸爸:“爸爸,我以前用过尿不湿,现在妈妈也有尿不湿,你是不是也有尿不湿呀?你的尿不湿和妈妈的一样吗?为什么妈妈的尿不湿没有我的大呢?”如玉一连串问出了好几个问题,可是爸爸却不知该如何回答。面对如玉的问题,爸爸支吾了两句,便起身离开了。

    面对如玉突如其来的问题,妈妈觉得回避或者敷衍并不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她意识到是时候对女儿进行性教育了。于是,妈妈一改以往扭捏、不自然的态度,大方地面对如玉的问题。“乖女儿,这是卫生巾,只有女孩子才会用,爸爸是男的,所以不用这个。女孩子长到十一二岁的时候就会用到它,等你长大了也会用的……”妈妈拉着如玉,把女孩成长的“秘密”都告诉了如玉。

    从那以后,妈妈也会及时地告诉如玉一些相关的知识,有意识地对如玉进行性教育。当电视中播放卫生巾广告的时候,如玉就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也不会像以前那样口无遮拦地问这问那了。当然,面对如玉提出的其他尴尬问题,妈妈也会大方面对,利用良好的时机对如玉进行性教育。

    面对如玉的问题,妈妈刚开始并没有大方地面对,这激起了如玉更大的好奇心,促使如玉问出更尴尬的问题。见此情景,妈妈及时地改变教育方法,大方而自然地回答了如玉的问题,并借此机会对如玉进行了一番性教育。可以想象,进入青春期后,如玉一定会比同龄的女孩知道更多的生理知识,她也一定会从中获益。

    由此可见,当女孩提出令父母尴尬的性问题时,父母不要敷衍女孩,也不要不好意思,更不要神神秘秘,以免引起女孩更大的好奇心,导致女孩性早熟。父母应该大方面对,自然、坦诚地回答女孩的问题,还要因势利导,教给女孩一些必要的生理卫生知识以及自我保护的方法,让女孩身心健康地成长。

    教女孩学会保护自己的身体

    生活是非常美好的,但是在美好之中也潜伏着危险。有些父母简单地以为女孩的世界应该是美好、纯洁的,因而有意地避免把生活中一些不良的信息传给女孩,忽视了对女孩进行必要的自我保护教育。

    其实,父母这样做不仅不利于女孩的身心健康,而且在父母创造的“无伤害”环境中成长,很容易削弱女孩自我保护的意识及能力,加上女孩善良、纯洁的天性,更容易造成女孩易受伤害的后果。

    电视、网络等媒体上经常报道一些女孩受伤害的事实,现实生活中也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情。为了避免女孩因为无知受到伤害,以免给她美好而纯洁的心灵造成永远的伤害,父母在担心之余也要把一些注意力从女孩的学习成绩转移到女孩的安全上来,让女孩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学会保护自己的身体,不给犯罪分子留下可乘之机。

    亦萍今年已经12岁了,是一个活泼可爱、体质健强的小女孩。

    以前,亦萍的体质并不好,刚上学那会儿她经常感冒、发烧,每次都要打上几天的点滴才能熬过去。正因如此,亦萍在学校经常受到欺负。由于亦萍长得比较漂亮,学习成绩又比较好,老师非常喜欢她,可是这就成了同学们嫉妒她的一个重要理由,甚至演化成同学们欺负她的一个主要原因。

    那时候,班里个子比较大的同学,经常利用课间老师不在的时候欺负亦萍,抢她的零食或者学习用品,或者对亦萍实施校园暴力,拧她的胳膊,拽她的头发等等。因此,亦萍在学校经常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的,妈妈看到后既心疼又难过。妈妈曾经去学校向老师反映过这种情况,可是时间一长妈妈发现这样根本解决不了问题,亦萍在学校依然会受到欺负。

    无奈之下,妈妈只好采取自救措施——让亦萍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学会保护自己。妈妈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告诉亦萍一些自我保护的道理,无形之中提高了亦萍的自我保护意识,此外妈妈还在饮食方面进行“改革”,让亦萍合理膳食,以增强她的体质,还帮亦萍报了跆拳道班,既健体又防身。经过一年多的练习,亦萍的跆拳道段位从白带到黄绿带,她的体质也有所增强,在学校也很少受欺负了。

    以前妈妈把希望寄托在学校,可是并没有解决亦萍在学校经常受欺负的问题。后来,妈妈提高亦萍自我保护的意识,并且利用客观条件增强亦萍的体质,让她学习跆拳道,久而久之,亦萍受欺负的问题就得到了解决——亦萍学会了保护自己。毫无疑问,对亦萍而言,这是妈妈送给她的最好的礼物。

    正如亦萍的妈妈,父母把女儿送到学校是为了让她学习,可是在这个错综复杂的社会中,怎样才能避免让女孩受到伤害,让女孩学会保护自己的身体呢?或许,下面三个方法能给父母一些启发。

    方法一,给女孩一些防身锦囊。

    当今社会错综复杂,很多犯罪分子会把纯真的女孩锁定为犯罪目标,虽然父母认为威胁离女孩很远,其实罪恶的魔爪可能已经伸向了女孩。父母应该加强对女孩的安全教育,防患于未然,教给女孩一些防身锦囊,让女孩在遇到危险的时候勇敢地保护自己,使自己免于受伤害。

    具体而言,父母要教给女孩以下几个防身锦囊:“防”,日常生活中父母应该告诉女孩一些必要的青春期生理、心理方面的知识,让女孩认识到社会的复杂,提高女孩自我保护的意识;“异”,告诉女孩和异性在一起的时候要自尊,不能太随便,不要随便接受男孩的礼物,一旦碰上性骚扰行为要明确表示自己的态度,避免自己受到伤害;“早”,女孩放学后要早点回家,遇到特殊情况一定要及时给父母打电话;“低”,遇到坏人地时候要机智地反抗,最重要的是想办法保护自己,把伤害降到最低,要懂得借助外界的力量保护自己,等等。

    方法二,让女孩学会做带刺的玫瑰。

    众所周知,玫瑰好看,可是全身都是刺,实际上正因如此,玫瑰才能保护自己不受伤害。每一个女孩都是一朵玫瑰,想要女孩学会保护自己,父母也要让她做一朵带刺的玫瑰。

    虽然现在是一个非常开放的社会,倡导男女平等。但现实生活中男孩子往往更容易占据优势,这是有目共睹的事情。所以,为了女孩有一个美好的未来,父母一定要让她做带刺的玫瑰,让她学会保护自己的身体,尤其要珍惜自己的“第一次”。

    佳婧是一个非常乖巧听话的小女孩,她不管在家里还是在外面都非常听话。可是,最近妈妈发现佳婧的乖巧成了她受欺负的“祸根”。

    最近几天,佳婧放学回到家后都不说话,吃点儿晚饭就回到自己的房间,把自己关在里面。事后,妈妈发现佳婧脸上还有明显的哭痕。看到这种情况,妈妈非常着急,可是任妈妈怎样问,佳婧一句话都不说。妈妈觉得佳婧只不过刚上小学三年级,应该不会有什么大问题,无非是受到老师的批评才会不高兴,或者和同学闹矛盾了,因此也没有当回事。

    后来,妈妈不经意间发现佳婧手上有被抓的伤痕,这才觉得事情不像自己当初想的那样简单。于是,妈妈循循善诱,耐心引导,终于打开了佳婧的心扉。佳婧委屈地告诉妈妈,自己班里有几个男生学习非常差,不爱学习,也经常不交作业。身为语文课代表,佳婧只好把这种情况反映给老师。结果不小心把几个男生惹怒了,他们经常利用佳婧值日的机会给她制造麻烦,其中有个比较差劲的男生还会抱她,还不让她告诉任何人。

    “那你为什么不告诉老师?回到家为什么不告诉妈妈?你怎么就知道不反抗呢?”妈妈非常生气。“妈妈,我不敢,我怕他们会报复我。我也不敢和他们打架,我怕你生气,你说过的,让我和同学们搞好关系。”佳婧委屈地说。

    妈妈这才意识到,平时对佳婧要求太严格了,才会造成佳婧不知如何正确地保护自己。于是,妈妈认真地告诉佳婧:“丫头,平时妈妈让你和同学友好相处,这个要求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的。如果同学欺负你,你也不能太软弱,要不然你总会受人欺负,你要学会保护自己,要勇敢地反抗,这样才能把欺负你的人吓跑。”

    听了妈妈的话,佳婧点点头,明白以后该怎么做了。从那以后,佳婧在思想中摆脱了“不能打架”的束缚,一改以往被欺负也不敢吭声的做法,每当男生对她图谋不轨的时候,她就会勇敢地反抗。另外,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佳婧也经常和自己的“死党”在一起,从不招惹班里的男同学。渐渐地,那些男生转变了对佳婧的看法,再也不敢欺负她了。

    佳婧因为家教太严,被人欺负的时候也不敢反抗,后来妈妈把合理保护自己的道理告诉佳婧,并且给她灌输保护自己的思想,让她学会保护自己的身体,遇到伤害的时候要知道反抗。在妈妈的教育下,佳婧由一只温顺的羔羊变成一朵带“刺”的玫瑰,有效地保护了自己不受伤害。

    方法三,让女孩大胆说“不”。

    注重关系、善解人意的特点决定了女孩不懂得拒绝。但事实证明,有很多图谋不轨的男孩正是抓住了女孩的这种心理来伤害女孩,换言之,正是因为不敢拒绝,女孩才会受到伤害。所以,明智的父母应该训练女孩说“不”的勇气,让女孩从小学会坚持自己的原则,懂得有礼貌地拒绝别人,不给自己留下受伤害的机会。

    总之,在这个独生子女时代,每个女孩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为了让这颗明珠永远明亮,家长一定要教给女孩一些防身锦囊,让女孩学会做带刺的玫瑰,让她学会拒绝别人,教她学会保护自己的身体。

    让你的宝贝女儿远离陌生男人

    可爱的小公主能否健康成长,这是父母最关心的问题。就目前的形式来看,安全教育已经成为儿童教育的一个热点,也是家庭教育中的一个难点。日常生活中,父母经常告诉女孩“不要随便和陌生人说话”,仿佛这句话已经成了一句咒语,做到了这一点就能保证女孩的安全,其实不然。

    在这个独生子女时代,想要你的女儿免于受到伤害,父母在关心女儿学习成绩的同时,也要及早对她进行相关的教育,这样才能让你的宝贝女儿远离陌生人,尤其是陌生男人,让她远离危险,从而多一份安全的保障。

    9岁的嘉虞从小就不怕陌生人。小时候,嘉虞和爸爸妈妈在楼下的休憩场地玩,其他一些带着孩子玩的家长有时会过来逗嘉虞,嘉虞对陌生人从来都没有戒备心理,总是“叔叔”、“阿姨”地叫个不停。不管是谁,只要别人一抱,嘉虞都会跟着走。

    一次,妈妈带着嘉虞到小区附近的童装店买衣服。由于经常光顾,所以童装店的老板娘和嘉虞妈妈非常熟悉。刚开始店里的人并不多,妈妈便专心地给嘉虞挑选衣服,嘉虞则在小店里转悠着玩。妈妈不时地让嘉虞过来比比,看看衣服是否适合她。经过一番精挑细选,妈妈终于选中了几件样式不同的衣服,不过仍然没有决定买哪一件。

    妈妈翻来覆去地比较,不时地和童装店的老板讲几句话。“来,叔叔给你糖吃好不好?”“好。”妈妈本能地转身看,只见一个陌生男子蹲在店门口逗嘉虞玩。虽然接过了糖果,但是嘉虞并没有立刻打开,而是把糖果攥在手里,“走,叔叔带你去买水果。”那个陌生人说着就要拉嘉虞出去。妈妈眼疾手快,连忙走过去,拉住嘉虞的手,对她说:“把糖果还给叔叔,你不能随便接受陌生人的东西。”嘉虞看着手中的糖,不舍得放手,那位陌生人讪讪地说:“没关系,我见这孩子挺可爱的,非常讨人喜欢,所以才给她糖果吃。”

    妈妈严肃地重申了一遍要求,坚持让嘉虞把糖还给那个男子。嘉虞虽然舍不得,但是最终还是在妈妈的坚持下做了让步,委屈地把糖果还给了陌生人。在回家的路上,妈妈耐心地把其中的道理讲给嘉虞听,并且反复提醒她不要接受陌生人的东西,尤其是吃的东西。“为什么呢?”嘉虞不解地问。妈妈告诉她,那些东西非常危险,就像“白雪公主吃了巫婆的毒苹果”,这个故事嘉虞最熟悉不过了,听妈妈这么一说,她就明白了。

    从那以后,每当陌生人给嘉虞零食吃的时候,嘉虞都会有礼貌地拒绝:“谢谢,我不要。”每当陌生人尤其是陌生男人摸嘉虞的脸蛋逗她的时候,嘉虞也总会有意地躲避。

    父母无法保证不让陌生人给你的宝贝女儿吃的,也不能确定陌生男人是否会伤害你的宝贝女儿,但是,父母可以像上述例子中嘉虞的妈妈那样,给你的宝贝女儿灌输自我保护的意识,让她从小对陌生男人有一种戒备心理,让她从小拒绝陌生人的诱惑,避免受到伤害。

    让独生女孩从小远离陌生男人,父母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方法一,让女孩体会到家庭的温暖。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畸形的“恋父情结”,二十几岁的小姑娘和七十好几的老头儿结婚的现象不乏其数。虽然我们倡导爱情自由、婚姻自由,但是这种年龄差别悬殊的婚姻未免超出了一般人的理解范围。

    调查显示,这和女孩小时候的成长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我们知道,家庭环境对女孩的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家庭生活中,要有深沉的父爱,也要有温柔的母爱,如果两者缺一,女孩都不会快乐,长大后也不会幸福。

    因此,家庭生活中父母要保持和谐的夫妻关系,对于生活中的不愉快要妥善处理,相互之间多宽容、忍让,给女孩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让女孩体会到家庭的温暖。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爸爸一定要处理好和宝贝女儿的关系,无论工作多么忙都要抽点时间陪伴她,对女儿多一些包容,让家庭成为她真正的心灵港湾。

    方法二,情景假设,提高女孩的防御能力。

    家庭教育,重要的是寓教于生活,让女孩学会保护自己。父母与其心惊胆战地让女儿提防身边的每一个陌生男人,不如利用生活中的机会,情景假设,让女孩明白一些道理,如不要随便接触陌生人,树立防范意识,遇到坏人要及时呼救,伺机逃跑,识别陌生的“熟人”和热心的陌生人等,让她从小学会机智应对陌生人。

    吕薇的妈妈知道,现在的社会比较复杂,如果不懂得让孩子保护自己是非常危险的。虽然为人父母都非常爱护自己的宝贝女儿,可是毕竟女儿不可能总在父母的保护伞下成长。因此,日常生活中妈妈经常告诉吕薇一些相关的知识,教她学会保护自己。

    吕薇刚5岁的时候,妈妈曾问过她,当她被坏人拐走了应该如何应对。那时候年幼的问薇一脸稚气:“妈妈,我会在别人家快点长大,等我长大了就开着车回家找你们。”听了吕薇的回答,妈妈感到非常好笑,同时也意识到应该加强对吕薇的安全教育,让她从小树立保护自己的意识,远离陌生人的侵害。

    从那以后,每当看到电视中播放一些女性受到性伤害的新闻时,妈妈会喊吕薇一起看,并且和她一起讨论如果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情况该如何应对。此外,在日常生活中妈妈也经常和吕薇一起做一些情景游戏,妈妈想让她从游戏中学会保护自己。

    一次,吕薇参加周末俱乐部之后独自回家。由于俱乐部的活动总是很晚才会结束,而且吕薇下了车之后要经过一条街才能到家,因此每次妈妈都会到公交车站接吕薇回家。可是,有一天家里来了客人,妈妈抽不开身,无法去车站接吕薇,她只能自己走回家。

    街上的人已经不太多了,吕薇走着走着,发现有个陌生男人悄悄地跟了上来,并且和吕薇搭话:“小姑娘,这么晚了,怎么就你一个人呀?”“你自己走夜路害怕吧,我送你回家好不好?”吕薇有些着急,想到平时和妈妈玩情景游戏的时候曾经遇到过这样的问题。于是,吕薇冷静下来没有搭理他,加快了步伐,那个陌生人也跟着加快了步伐。吕薇情急之下,用书包狠狠地砸向那个陌生人,然后飞快地往前跑,一转弯就回到小区,成功地把那个陌生男人甩了。

    从例子中可以看出,妈妈非常注重对吕薇的安全教育,经常利用情景假设、游戏的方式教给问薇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无形之中也提高了吕薇的防御能力。从独自面对陌生男人的情境中我们能够看出吕薇的防御能力已经得到了提高,她学会了保护自己,使自己免于遭受陌生男人的侵害。这样培养出来的女孩,父母才能多一份放心,女孩也会多一份安全。

    方法三,富养女儿,让她从小远离陌生男人的诱惑。

    现在的骗子为了达到目的总是不择手段,他们为了欺骗女孩总会伪装成好人或者令女孩向往的“白马王子”,以此来接近女孩,诱惑女孩。

    所以,为了让你的宝贝女儿远离陌生男人,父母应该采取富养女儿的教育方式,让女孩从小禁得住物质、名利、精神的诱惑,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考验,这样才能让她远离陌生男人的威胁,将可能存在的危险降到最低,让她更好地保护自己。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