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孩子三分天注定七分靠培养-培养一个心理上阳光灿烂的孩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我们的孩子正处于迅速生长发育阶段,除了体格方面不断增长外,心理发展也很快,性格也逐步形成,但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健康的躯体和发育正常的大脑是心理健康的前提。父母双方的遗传因子,如肌体的构造、形态、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大脑等的特征都可以传给后代。如何培养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是父母最须关注的问题。

    孩子比较害羞,你该怎么办

    平等、理解、温馨的生活环境能给人勇气和自信,容易克服羞怯心理,让你的孩子逐渐变得自然大方,含蓄而不拘谨,矜持而不小气。

    敏珠是一个非常害羞的孩子,她总是在教室里静静地坐着,老师和同学们有时竟然会感觉不到她的存在。她没什么特别要好的朋友,在课间或午餐时间里,她习惯于自娱自乐。陌生人和她搭话,她就会满脸通红,好像快要哭出来的样子,躲到妈妈的身后。

    有一次,妈妈领着敏珠去快餐店,敏珠想要一杯可口可乐。妈妈就让敏珠到柜台买,但是敏珠不愿意自己去,和妈妈争执了十多分钟。最后经过一番练习之后,她才走到柜台前说出她想要一杯可乐,但是由于敏珠的声音太小,服务员没有听清楚,敏珠一下子哭了出来。

    你的孩子是否也会这样,或者出现过下面的一些征兆?

    --站在陌生人面前,总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压力,似乎自己正在被人审视,不敢迎视对方的目光,感到极难为情;--与人交谈时,面红耳赤,虚汗直冒,心里发慌。即使硬着头皮与人说上几句,也是前言不搭后语,结结巴巴的;--不善于结交朋友,于是常感孤独,常因不能与人融洽相处或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而烦恼;不善于在各种不同场合对事物坦率地发表个人意见或评论,因此不能有效地与他人交换意见,给人拘谨、呆板的感觉;--常感到自卑,在学习和生活中往往不是考虑取得成功,而更多的是考虑不要失败。

    羞怯的本质就是一种不自信。其实,几乎每个人都有害羞的时候,对青少年来说更为普遍。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一项统计结果表明,97%的学生认为进行公开演说和核武器是世界上两件最可怕的事情。那么,羞怯产生的原因有哪些呢?

    一是先天原因。有些人生来性格内向,气质属于黏液质、抑郁质类型,他们说话低声细语,见到生人就脸红,甚至常怀有一种胆怯的心理,连举手投足、寻路问津也思前想后。

    二是家庭教育不当。过分保护型与粗暴型的家庭教育方式都可能造成子女怯懦的性格。前者,家长代替了子女的思想和行为,子女缺乏经验,生活办事能力差,单纯幼稚,遇事便紧张、恐惧、焦虑。后者,家长剥夺了子女思维和行动的机会,子女时常担心遭到批评和斥责,遇事便紧张、焦虑、消极、被动。有些家长对儿童的胆小不加引导,孩子见到生人或到了陌生的地方,便习惯性地害羞、躲避,没有自信心。儿童进入青春期后,自我意识逐渐加强,敏感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希望自己有一个“光辉形象”留在别人的心目中,为此,他们对自己的一言一行非常重视,唯恐有差错。这种心理状态导致了他们在交往中生怕被人耻笑,因此表现得不自然、腼腆,还会心跳加速。久而久之,便致使其羞于与人接触,羞于在公开场合讲话。

    三是缺乏自信和实践锻炼。有些人总认为自己没有迷人的外表,没有过人的本领,属能力平平之辈,因此他们在交往中没有信心,患得患失。长期的谨小慎微不仅使他们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而且使他们更加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加之多数学生生活环境较好,凡事都比较顺利,缺乏锻炼的机会。这些也都是导致害羞的重要原因。

    四是挫折的经历。据统计,约有四分之一害羞的成人在儿时并不害羞,但是在长大后却变得害羞了。这可能与其遭受过挫折有关。这种人以前开朗大方、交往积极主动,但由于复杂的主客观原因,屡屡受挫而变得胆怯畏缩、消极被动。

    如果你的孩子很害羞的话,你该怎么办?

    1.帮助孩子正确估量自己,树立自信心

    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应让孩子多考虑“我要怎么做”;在各种社交场合中,应让孩子顺其自然地表现自己,不要担忧人家是否注意。告诉孩子,当与对方交谈时,眼睛要看着对方,并将注意力集中在对方的眼睛。这样可以增加孩子对对方的注意,减少对方对孩子的注意。

    2.让孩子勇于和别人交往

    让孩子向经常见面但说话不多的人如邮递员、售货员等问好,告诉他们,与人交往,特别是与陌生人交往,要善于把紧张情绪放松。让孩子使用一些平静、放松的语句进行自我暗示,以缓和紧张情绪、减轻心理负担。

    3.教给孩子一些谈话的技巧

    比如:在连续讲话中不要担忧中间会有停顿,因为停顿一会儿是谈话中的正常现象;在谈话中,当感觉脸红时,不要试图用某种动作掩饰它,这样反而会使脸更红,进一步增加了羞怯心理;想到羞怯并不等于失败,这只是由于精神紧张,并非是不能应付社交活动。

    4.让孩子不要过于敏感

    凡事尽可能往好的方面想,多看积极的一面。平时注意培养孩子的良好情绪和情感,让孩子相信大多数人是以信任和诚恳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不要把自己置于不信任和不真诚的假定环境中。那样,对别人就总怀有某种戒备心理,自己偶有闪失,或者并无闪失,也生怕别人看破似的,就会使自己惶惶然,更加重了羞怯心理。

    孩子很是自卑,你该怎么办

    也许你的孩子总觉得自己是个“丑小鸭”,登不上大雅之堂,或者因为家庭拮据变得郁郁寡欢,家长一定要注意对孩子进行心理上的疏导。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来到一所乡村小学,给各年级的学生做语言能力和推理能力的测验。测完之后,他没有看测验结果,而是随机地选出20%的学生,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些孩子很有潜力,将来可能比其他学生更有出息。八个月后,罗森塔尔再次来到这所学校。奇迹出现了,他随机指定的那20%的学生成绩有了显著提高。

    为什么会这样呢?是老师的期望起了关键作用。老师们相信专家的结论,相信那些被指定的孩子确有前途,于是对他们寄予了更高的期望,投入了更大的热情,更加信任、鼓励他们,反过来这些孩子的自信心也得到了增强,因而比其他80%的孩子进步得更快。罗森塔尔把这种期望产生的效应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位雕刻师,他耗尽心血雕刻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并倾注了全部的爱给她。爱神阿佛洛狄忒被雕刻师的真诚打动了,使姑娘的雕像获得了生命。

    一个人若被自卑感所笼罩和统治,他的精神活动就会遭到严重的束缚,从而使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受到严重的压抑,无法发挥自己的潜能。这种情况长期发展下去,就会导致一个人颓废、落伍、心灵扭曲,甚至产生错误的人生态度。

    进入青春期后,青少年开始越来越关心自我,越来越密切地注视自己,很自然地就常常拿自己与周围人比较,很想肯定自己,处处能赶超别人,使别人能对自己刮目相看。正是在这样的人与人的比较中,个人很容易判断出自己与别人的上下高低,这虽然有着促人奋进的积极一面,但由于青少年常常情绪化,看事物很容易以偏概全,一旦在比较中感到自己与别人距离过大,或是比较之后通过自己努力还是达不到愿望的时候就会产生挫折感,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变得心灰意冷,产生自卑心理。每个人产生自卑感的根源并不一样,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主要有如下几个。

    (1)生理上的原因。一个人相貌、身材、体重、肤色等,都可能导致自卑感的产生。有些女学生常因为自己长相不够漂亮,或者身材矮小、肤色黝黑而感苦恼、自卑;还有的女学生甚至会因为自己的汗毛重,或者脸上长有几颗雀斑、一颗痣而感到自卑。男学生中,因为身材不够高大、魁梧而感到自卑的也大有人在。至于那些有先天性生理缺陷的人,如聋、哑、盲、肢残等等,存在自卑感的现象就更普遍了。

    (2)性格上的问题。有自卑心理的人,性格比较内向,自尊心较强,自信心不够,容易因一时的失败而灰心丧气,甚至自暴自弃。有的人易烦躁、焦虑,无法安下心来学习做事,他们看到别的同学学习成绩好、组织能力强,很羡慕,希望自己也能那样,但性格与能力并不是一下子就能改变的,为此他们自我烦恼,并深深自卑。

    (3)成人的贬抑性评价。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而老师又是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因此,父母与教师对孩子的评价都会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影响。特别是贬抑性的评价,如“太笨”“脑瓜不开窍”“饭桶”“蠢驴”等等,都可能严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使其产生自卑感。

    (4)个人生活条件不尽如人意。有的青少年因为家庭经济条件差而感到自己不如他人;有的因为父母亲职业的问题而感到自卑;有的因自己没考上重点学校或不是重点班的学生而感到低人一等;有的因自己家住农村而从不在别人面前谈论自己家庭的情况。

    (5)实践中经常遭受失败和挫折。这是导致自卑感产生的根本原因。失败和自卑,往往如影随形,互为因果。失败可以引起自卑,自卑又会增加失败。所以,经常遭受失败和挫折的人,自信心会日益销蚀,而自卑感也日益严重。

    (6)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每个人都有他理想的自我和实际的自我,而实际的自我又有主观的自我和客观的自我之分。自己对自己的看法就是主观的自我,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则是一种客观的自我。如果主观的自我远低于客观的自我,那么这个人就缺乏自信,他往往过于低估自己。当某种能力与缺陷受到周围人的轻视、嘲笑或侮辱时,其自卑感会大大加强,甚至以畸形的形式表现出来,如自杀等。

    有自卑心理的青少年又会显得更为敏感,因自己一件事做不成就怀疑自己,自尊心、自信心很容易受到伤害。特别是学习上,成绩和智力比不过同伴时就常常无法坦然接受现实去踏实学习,而是显得急躁、压力重重。对体貌上的自觉不够理想也常常让他们滋生烦恼,有时身体的急速成长常常使他们不知所措,如觉得自己太胖、太高、太矮,眼睛太小等等。所以说,自卑感更确切地说其实是一种信心不足。

    如前所说,成人的贬抑性评价,是使孩子产生自卑感的一个重要的外部刺激因素。因此,父母亲要注意不要轻率地评价孩子,尤其不要随意贬低他们的能力或品质,以免损害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要多给以褒扬性的评价,即表扬和鼓励。

    目前看来,在青少年中由于主观随意虚构而造成的自卑感占有很重要的成分。主观虚构的自卑是指对他人根本不曾留意或不曾觉察的事情,自己胡思乱想、疑神疑鬼,怀疑别人对自己态度冷淡,鄙视自己的缺陷,看不起自己等。因此,要帮助孩子正确地认识与评价自己,不要让孩子被主观臆造的自卑感所困扰。

    家长如果想要帮助自己的孩子从“丑小鸭”变成“白天鹅”,那么就请认真看下面的提示。

    (1)对孩子微笑,并让孩子对自己微笑。在微笑中我们能吸取失败的经验,轻轻松松地迎接下一次挑战。你可以微笑着告诉孩子,也让孩子微笑地告诉他自己:“一次失败不能证明全部失败,只有放弃尝试才必定失败。”

    (2)努力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对孩子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自卑是失败的俘虏,不战自败。所以,要经常让孩子保持一种信念:“我也能!”“我行!”“不信,做给你看!”恰到好处地自我暗示,就是在自己的心田上播种自信,消除自卑的莠草。为了增强自信心,可以有意识地、实事求是地把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列成一张表,以便时时提醒孩子。

    (3)确立合乎实际的目标,注意自我激励。自卑往往是由于失望而产生的,而人的失望情绪又与人对某件事的期望程度相关。事先的期望值越高,事后因结果不理想、目标未达到而产生的失望程度也就越深。因此,不管做什么事情,不可操之过急,目标不可定得太大太高,不然就易于受挫。如果目标本身较大较高,可将它分解为一个个子目标,这样就易于打胜仗,而每次成功都对自己是一种激励,这有利于提高自信心。

    (4)拓展孩子的交往圈。自卑的孩子多数孤僻、不合群,自己把自己孤立起来。心理学家认为,当人独处时,心理活动就会转入内部、朝向自我。自卑者长期独处,心理活动的范围、内容会变窄变小,只能翻来覆去在某几个问题上转,加上个人认识的局限,就会使心理活动走向片面,从而陷入深深的自卑之中不能自拔。而在与人积极交往的过程中,自己的注意力会被他人所吸引,心理活动就不会局限于个人的小圈子里,性格就会变得开朗。此外,通过与人交往,就能正确认识他人的优缺点,并通过比较,正确地认识自己,调整自我评价,学习他人的长处,从中模仿他人的行为,减少自卑感。

    (5)剔除孩子的消极用语。留意一下你的孩子是不是经常使用一些消极性的自我描述用语,如“我就是这样”“我天生如此”“我不行”“我没希望”“我会失败”等。如果他们总是把这些消极用语挂在嘴边,就只能使他们更加自卑。帮助孩子把这些句子改成“我以前曾经是这样”“我一定要作出改变”“我能行”“我可以试试”“这次会成功的”等,并且要经常让孩子对自己说,或写下来贴在孩子房间的床头和书桌上。

    (6)引导孩子学会“扬长避短”。对那些让孩子自卑的而其经过努力后仍难以有大的长进的方面,就让孩子放弃它。有意识地积极寻觅并发展自己的优势,用精力与时间去培植它,让这方面的成绩辉煌起来。而与人交谈和交往的活动中,要让孩子尽可能选择自己擅长的话题与活动项目。这样不仅有话可说,甚至滔滔不绝,充分显露自己的一技之长,从而体验到“我能胜任”的愉悦感。这样也会让孩子因此而自信起来,以达到“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之效。

    孩子依赖心强,你该怎么办

    父母想克服孩子的依赖心理,一方面要增加孩子成功的经验,积极培养其自我效能感,另一方面还要设法让孩子明白,父母是爱他的,但是自己的事情必须自己完成。

    小蜗牛问妈妈:为什么我们要背负这个又硬又重的壳?

    妈妈:因为我们的身体没有骨骼的支撑,所以要有壳的保护!

    小蜗牛:为什么毛毛虫和蚯蚓不需要壳呢?

    妈妈:因为毛毛虫能变成蝴蝶,天空会保护她;蚯蚓会钻土,大地会保护他。

    小蜗牛哭了起来:我们好可怜,没人保护。

    蜗牛妈妈安慰他:“所以我们有壳啊!我们不靠天,也不靠地,我们靠自己。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一切只能靠自己。因为父母会老,朋友会散,而’自己‘却始终不会远离。谁要是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

    自己的困境只有依靠自己才能走出,自己的良机和快乐,只能依靠自己去发现和把握。

    人应该是独立的。独立行走,使人从动物界脱颖而出成为万物之灵。当孩子跨进青春之门的时候,他就开始具备一定的独立意识,但他对别人尤其是父母的依恋常常困扰着自己。依赖,是心理“断乳期”的最大障碍。随着身心的发展,孩子一方面比以前拥有了更多的自由度,另一方面却担负起比以前更多的责任,面对这些责任,有些孩子感到胆怯,觉得自己无法跨越依赖别人的心理障碍。他们容易失去自我,遇到问题的时候,自己不动脑筋,易产生从众心理。依赖别人,意味着放弃对自我的主宰,这样往往不能形成独立的人格。

    依赖心理主要表现为缺乏信心,放弃了对自己大脑的支配权。往往表现出没有主见,缺乏自信,总觉得自己能力不足,甘愿置身于从属地位。总认为个人难以独立,时常祈求他人的帮助,处事优柔寡断,遇事希望父母或师长帮自己作决定。

    依赖性强的孩子喜欢和独立性强的孩子交朋友,希望在他们那里找到依靠,找到寄托。学习上,喜欢让老师给予细心指导、时时提出要求,否则,他们就像断线的风筝,没有着落,茫然不知所措。在家里,一切都听父母摆布,甚至连穿什么衣服都没有自己的主张和看法。一旦失去了可以依赖的人,他们会常常不知所措。

    具有依赖性格的孩子,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发展下去有可能形成依赖型人格障碍。依赖性过强的人需要独立时,可能对正常的生活、工作都感到很吃力,内心缺乏安全感,时常感到恐惧、焦虑、担心,很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等情绪反应,影响身心健康。

    那么,孩子为什么会在对别人的依赖中迷失自己呢?这是因为:依赖的产生同父母的过分照顾或过分专制有关。现在的青少年多为独生子女,家长常常对子女过度保护,一切为子女代劳,他们给予子女的都是现成的东西,孩子头脑中没有问题,没有矛盾,没有解决问题的方法,自然时时处处依靠父母。对子女过度专制的家长还会一味否定孩子的思想,时间一长,孩子容易形成“父母对,自己错”的思维模式,走上社会也觉得“别人对,自己错”。这两种教育方式都剥夺了子女独立思考、独立行动、增长能力、增长经验的机会,妨碍了子女独立性的发展。

    要克服孩子的依赖心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帮助他们。

    1.要纠正孩子平时养成的依赖习惯,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教导孩子多向独立性强的同学或朋友学习,不要什么事情都指望别人,遇到问题要作出属于自己的选择和判断,加强自主性和创造性。

    2.要帮助孩子在生活中树立行动的勇气,恢复自信心自己能做的事一定要自己做,自己没做过的事要锻炼着做。

    3.丰富孩子的生活内容,培养其独立生活能力

    让孩子在学校中主动要求担任一些班级工作,以增强主人翁的意识。使孩子有机会去面对问题,能够独立地拿主意、想办法,增强自己独立的信心。在家里,孩子该干的事要让他自己去干,如穿衣、洗碗、打扫卫生等,不要什么都推给爸爸妈妈,自己做个“小地主”。

    孩子有些自负,你该怎么办

    孩子身上的缺点多半是由于成人教育方式不当所引起的,自负心理严重多半是家长过分溺爱孩子、保护孩子所导致的。所以,家长们一定要理智地爱孩子,科学地爱孩子。

    柳眉是一个初露才华的中学生,由于她骄傲自大,不能正确评价自己,不能正确对待别人,从而不努力学习基础知识,差点儿落得一事无成。柳眉在初中二年级时就立志要当作家,并发誓要当著名作家。她若能为此努力学习,脚踏实地读书、认真地写作,有这样的雄心壮志本来没有什么不好。可是柳眉并没有这样做,而是成天想入非非,要当“在文学史上永远闪耀着光芒的大作家”,认为自己天生具有大作家的气质,说什么“我最大的资本就是年轻,有成年人无法比的青春激情,有激情就足够了”。柳眉说:“老师都是些庸人,在课堂上只会照本宣科,讲些重复的死理论。一万句里找不到一句精彩的格言和奇特的妙语。”柳眉讨厌一切该死的书本和“枯燥的知识”,讨厌读书,柳眉说书都是别人、成年人、老年人写的,而她要创造,要突破!

    对学习的不屑与对老师的不以为然,使柳眉的成绩一路下滑,然而她把爸爸妈妈的劝告轻蔑地视为“絮絮叨叨老一套”。一次摸底考试中,柳眉的数学考了17分,外语考了24分,连语文也只得了60分。到了如此地步,不得不退学“专攻文学”。后来的状况如何,可想而知。

    在频频投稿,屡遭退稿后,她便骂编辑“不识货”“势利眼”。

    请家长仔细找找,你的孩子是否存在下面的一些表现,如果回答为“是”,那说明你的孩子已经有了自负心理。

    是否存在自视过高的现象?认为自己非常了不起,别人都不行。很少关心别人,与他人关系疏远。这类孩子时时事事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从不顾及别人。不求于人时,对人没有丝毫的热情,似乎人人都应为他服务,结果落得个门庭冷落。

    是否存在看不起别人的时候?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很多,这类孩子固执己见,唯我独尊,总是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在明知别人正确时,也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态度或接受别人的观点。总爱抬高自己贬低别人,把别人看得一无是处。

    是否曾经过度防卫,有明显的嫉妒心?有很强的自尊心,当别人取得一些成绩时,其妒嫉之心油然而生,极力去打击别人,排斥别人。当别人失败时,幸灾乐祸,不向别人提供任何有益的信息。同时,在别人成功时,这类孩子常用“酸葡萄心理”来维持自己的心理平衡。

    翻看《辞海》,“自负”的条目后跟着简单明了的四个字:“自恃;自许。”那么,究其原因,是什么导致了青少年自负心理的产生呢?

    一是过分娇宠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一个人自负心理产生的第一根源。对于青少年儿童来说,自我评价首先取决于周围的人对他们的看法,家庭则是他们自我评价的第一参考系。父母宠爱、夸赞、表扬,会使他们觉得自己“相当了不起”。

    二是生活中的一帆风顺。人的认识来源于经验,生活中遭受过许多挫折和打击的人,很少有自负的心理;而生活一帆风顺的人,则很容易养成自负的性格。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如果他们在学校出类拔萃,老师又宠爱他们,很容易就会养成自信、自傲和自负的个性。

    三是片面的自我认识。自负者往往会缩小自己的短处,夸大自己的长处。有的孩子缺乏自知之明,把自己的长处看得十分突出,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高,对别人的能力评价过低,自然产生自负的心理。当一个人只看到自己的优点、看不到自己的缺点时,往往会产生自负的个性。这类孩子往往好大喜功,取得一点小小的成绩就认为自己了不起,成功时完全归因于自己的主观努力,失败时则完全归咎于客观条件的不合作。他们过分自恋和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的举手投足都看得与众不同。

    四是情感上的原因。一些孩子的自尊心特别强烈,为了保护自尊心,在交往挫折面前,常常会产生两种既相反又相通的自我保护心理。一种是自卑心理,通过自我隔绝,避免自尊心的进一步受损;另一种就是自负心理,通过自我放大,获得对自卑、不足的补偿。例如,一些家庭经济条件不很好的孩子,生怕被经济条件优越的同学看不起,于是便装清高,在表面上摆出看不起这些同学的样子。这种自负心理是自尊心过分敏感的表现。

    人不能自负。尤其对青少年来说,自信可以激发青少年的斗志,使其树立必胜的决心,坚定战胜困难的信念,使自己能勇往直前。但是,自信又必须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脱离实际的自信就会变成自负,不但不能帮助人们成就事业,反而影响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和人际交往,严重时还会影响心理健康。

    自卑与自负看似有天壤之别。自卑者,自己瞧不起自己;自负者,自己太看得起自己。但是究其根源,就能找到他们的相同之处,那就是这两种人都不能准确地评价自己,对自己没有正确的认识。

    自卑者认为自己技不如人,他既不像自暴自弃者那样自甘堕落,也不像自强不息者那样勇往直前。有自卑感的人如同阴影中的萌芽,他们向往成功、羡慕辉煌,却又拒绝生长、无法舒展。他们往往看不起自己,在乎别人的眼光,种种顾虑锁住了前进的脚步,面对困难一筹莫展……比自卑更可怕的就是自负。自负感的产生往往源于已经获得的一些成绩,是自满情绪的进一步恶化。可以说,有自负感的人,一般都有一定的“本钱”,但在成功面前不小心便失去了自我,以为自己已经成了人物,从而唯我独尊,听不进去他人的劝谏。

    自卑与自负是两个极端,二者的结果却是相同的,都会导致人生的失败。自卑者总是低着头走路,因为缺乏自信,心灵上往往背负着沉重的担子,被压得喘不过气来,以致最终把自己压垮;自负者总是仰着头走路,因为过于自信,常常趾高气扬,以致昏昏然不辨东西,不是迷途就是跌跤。

    让孩子了解:认识自我不能孤独地去评价,应该放在社会中去考察,每个人生活在世上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都有他人所不及的地方,同时又有不如他人的地方,因而不能总拿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不足,把别人看得一无是处。

    1.让孩子接受批评

    让孩子愿意接受家长、老师、同学的批评,是根治自负的最佳办法。因为自负者致命的弱点是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态度或接受别人的观点。应引导他们尝试着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教育,改变过去固执己见、唯我独尊的形象。同时,让孩子本着谦逊的态度去了解、学习他人身上的优点,对孩子也是一种促进。

    2.帮助孩子提升自我认识

    让孩子全面认识自我,既要看到本身的优点和长处,又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3.适当地提高孩子的目标和追求

    如果你帮孩子将目标定得太低,孩子很容易就实现了,那他自然就会觉得自己做什么都行,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也不能够从困难和挫折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4.培养孩子与人平等相处的能力

    自负者视自己为上帝,不论观念上、行动上都无理地去要求别人服从自己,否则便被激怒,甚至大打出手。平等相处是要求自负者以一个普通社会成员的身份与别人平等交往。

    孩子爱慕虚荣,你该怎么办

    要消除孩子的虚荣心,家长必须以自己的言行在生活中一点一滴地给孩子作出正确的示范,从而让孩子自觉地意识到虚荣心过强是不利于自己成长的。

    家境贫寒的小倩刚刚大学毕业步入社会,为了追求时髦,不惜借钱购买高档衣服,还借钱买了相当昂贵的项链、戒指来炫耀自己。周围人羡慕地夸奖她有钱,她只说是爸爸妈妈给她买的。直到有一天要债的人“逼宫”,周围的人才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儿。从此,大家都躲着她走,她也为此陷入了苦恼之中。

    随着生理上的发育和社会接触面的扩大,青少年自尊心亦与日俱增,然而,这种自尊心容易被追求虚荣所扭曲。例如,他们穿华丽的服装,在同学中做出哗众取宠的举动,目的就是要显示自己,用片面的虚荣去满足自己某种好奇、好胜及自我表现的心理欲望。

    心理学上认为,虚荣心是一种被扭曲了的自尊心,是自尊心过度的表现,是一种追求虚荣的性格缺陷,是人们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这一类型的人表面上表现为强烈的虚荣,其深层心理就是心虚。表面上追求面子,“打肿脸充胖子”,内心却很空虚。他们表面的虚荣与内心深处的心虚总是不断地在斗争着:一方面在没有达到目的之前,为自己不如人意的现状所折磨;另一方面即使达到目的之后,也唯恐自己真相败露而恐惧。一个人如果永远被这至少来自两方面的矛盾心理所折磨,他的心灵总会是痛苦的,完全不会有幸福可言。正如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说:“一切恶行都围绕虚荣心,都不过是满足虚荣心的手段。”

    虚荣心很强的人往往是华而不实的浮躁之人。这种人在物质上讲排场、搞攀比;在社交上好出风头;在人格上很自负、嫉妒心重;在学习上不刻苦。因而可以说,虚荣心是一种病态的社会心理。

    从个体心理方面分析,虚荣心产生有以下原因:

    一是面子观念的驱动。几十年前,林语堂先生在《吾国吾民》中认为,统治中国的三位女神是“面情、命运和恩典”。“讲面子”是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民族心理,面子行为反映了中国人自重与自尊的情感和需要,丢面子就意味着否定自己的才能,这是万万不能接受的,于是有些人为了不丢面子,通过“打肿脸充胖子”的方式来显示自我。

    二是与戏剧化人格倾向有关。爱虚荣的人多半为外向型、冲动型、反复善变、做作,具有浓厚、强烈的情感反应,装腔作势,缺乏真实的情感,待人处事突出自我、浮躁不安。

    三是虚荣心的背后掩盖着的是自卑与心虚等深层的心理缺陷。具有虚荣心理的人,多存在自卑与心虚等深层次的心理缺陷。他们竭力追慕浮华,只是一种补偿机制,以掩饰心理上的缺陷。

    我们平常所说的自尊心,就是尊重自己的人格、荣誉,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不容别人歧视侮辱,以维护自我尊严这样一种自我情感体验。自尊心是自我意识中最敏感的一个部分,一个人有了自尊心,就总是能争上游,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在平常生活中可以看到,有自尊心的人不甘落后,自觉主动地遵守纪律、努力学习,创造性地完成任务。自尊是一种可贵的情感,很好地利用它,能够丰富自己、提高自己、发展自己。

    但是,有的孩子自尊得过分,特别好面子,贪图并追求表面的光彩,这就走向了虚荣。比如不能正确地估价自己,将父母或他人的荣耀也当成自己的;因为害怕别人看不起,而不顾经济条件是否允许,在穿着打扮上互相攀比;在知识学问上,不懂装懂;总想表现出一贯正确,听不得别人对自己的批评等等,这些都是虚荣心的表现。

    自尊心是建立在自信的基础上的。有自尊心的人也承认自己有比不上别人的地方,但是他们相信通过努力能够改变这种状况,使自己变得更好;而虚荣心却建立在自卑的基础上,有虚荣心的人非常在意自己在别人眼里的形象,总是不由自主地掩盖自己的弱点,以便显得自己和别人一样或比别人更优越。虚荣心使他们不是去努力提高自己的实力,而是急功近利地做表面文章,结果到头来并不能真正改变不利地位,反而进一步丧失了自尊。因此,虚荣并不能让人真正感受到内心的充实,永不满足的虚荣心带给人的只能是无休止的烦恼。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克服爱慕虚荣的缺点呢?专家有如下建议:

    1.让孩子正确地对待舆论

    孩子生活在群体之中,总免不了被别人品头论足,有些评论是正确的,那我们就应让孩子认真对待;有些评论则未免失之偏颇,那我们就应当让孩子提高辨别力,不要凡事人云亦云、毫无主见,以免让不正确的舆论左右了孩子。

    2.帮助孩子正确评价自己

    告诉孩子不仅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和成绩,也要看到自己的短处和不足,对自己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才可避免因过高估计自己而实际上做不到的难堪局面。

    3.教会孩子正确地对待荣誉

    荣誉应当与一个人的真实努力相符,否则只能是虚假的。孩子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他们也有得到别人尊重的权力,但这种尊重必须建立在孩子真实的努力之上。要取得好成绩,一定要靠认真刻苦的学习。否则,即使赢得了“荣誉”,也不光彩,而且一旦暴露,只能受到他人的蔑视和仇视。面子“不可没有,也不能强求”,如果孩子“打肿脸充胖子”,过分追求荣誉、显示自己,人格就会受到歪曲。同时也应正确地看待失败与挫折,“失败乃成功之母”,只有从失败中总结经验,从挫折中悟出真谛,才能建立自信、自爱、自立、自强,从而消除虚荣心。

    4.让孩子学会公平竞争

    竞争应是激励人奋进的过程,而不应成为目标,如果把竞争本身看作是目的,便会使人过于看重结果,很容易引发不择手段、不讲规矩的举动。要让孩子明白,凡是竞争总有输赢,不要把目的只放在输赢上,而是要注重竞争的过程,从中发现自己输或赢的道理,体会竞争的乐趣,形成健康的心理。

    与别人的比较要立足于健康的而不是不良的比较,如比成绩、比干劲、比投入,而不是贪图虚名、嫉妒他人、表现自己。

    如果孩子已出现自夸、说谎、嫉妒等病态行为,可以在发现后让孩子到操场上跑几圈,或者在其手腕上套个皮筋,以作警示与干预之用。久而久之,虚荣行为就会逐渐消退,但这种方法还需要本人有坚强的毅力与坚定的信念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孩子太过孤独,你该怎么办

    即使孩子产生孤独感,家长们也不必过于慌张,而应把这种心态当作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一种体味。给他安排一些感兴趣的事情,读读书、听听音乐、从事自己的业余爱好等等。

    1954年,美国的一所学校做了一项实验。该实验以每天20美元的报酬(在当时是很高的金额)雇用了一批学生作为被测者。

    实验内容是这样的:为了制造出极端的孤独状态,实验者将学生关在有防音装置的小房间里,让他们戴上半透明的保护镜以尽量减少视觉刺激。接着,又让他们戴上手套,并在其袖口处套了一个长长的圆筒。为了限制各种触觉刺激,又在其头部垫上了一个气泡胶枕。除了进餐和排泄的时间以外,实验者要求学生一天24小时都躺在床上。可以说,这样就营造出了一个所有感觉都被剥夺了的状态。

    结果,尽管报酬很高,却几乎没有人能在这项孤独实验中忍耐三天以上。最初的八个小时他们好歹撑住了,之后学生就吹起了口哨或者自言自语,有点烦躁不安了。在这种状态下,即使实验结束后让他们做一些简单的事情,他们也会频频出错,精神也集中不起来了。

    据说,实验后得需要三天以上的时间才能回到原来的正常状态。实验持续数日后,人会产生一些幻觉。例如,看见大队花栗鼠行进的情景啦,或者听到有音乐传来啦,等等。到第四天时,学生便出现了双手发抖、不能笔直走路、应答速度迟缓以及对疼痛敏感等征候。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明白了一点:人的身心要想正常工作就需要不断地从外界获得新的刺激。

    有位哲人曾说过:“没有任何人会像青年人那样深陷于孤独之中,渴望着被人接近与理解,没有任何人会像青年那样站在遥远的地方呼唤。”青春期是儿童向成人转变的过渡阶段。青少年总想一夜之间成熟,在同学中成为被接纳和喜爱的人,在成人面前希望得到尊重和信任。他们渴望和别人探讨交流又不愿敞开心扉。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导致青少年产生许多独特的想法和美好的向往,而这些想法往往被人否定,认为是“幼稚无知”,青少年便将内心封存起来并变得孤独。

    儿童时期,人慢慢认识到别人与自己的区别,虽然也有害怕、担心、寂寞等,但因为自我认识相对不是很强,所以只要有人做伴就能消除以上感觉。但进入青春期,伴随着生理上的发育、成熟,青少年在心理上也发生着急剧的变化。他们的注意力从外部世界逐渐转向自己的内心世界,发现了一个新奇、纷繁复杂的“世界”。他们为自己生理上的变化而感到惶惑和恐惧,为心理上的“成熟”而兴奋和焦急。他们渴望了解这个世界,陷入空幻的冥想和自我反省之中。一方面,他们害怕别人发现、侵扰自己这块神圣的“领地”,于是本能地将自己闭锁起来,闭锁性是这一时期最主要的特征;另一方面,他们又极其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关怀。自我意识的觉醒,使他们开始摆脱父母的监护,追求自我独立,他们自认为已经成为“大人”,然而他们毕竟还是“孩子”,在强大、复杂的社会现实面前,他们显得是那样软弱无力,那样不堪一击。更由于他们的闭锁性,使他们内心深处的真实思想难以被人了解,从而失去别人的帮助和理解。这就使他们陷入迷茫、痛苦和孤独之中,觉得没有人能够理解他们。事实上,主体的独立性形成的时期,也正是主体产生孤独感的时期。

    正值豆蔻年华的少男少女体验到孤独其实并不可怕,这正是自我意识觉醒的一种表现。孤独感乃是一种封闭心理的反映,是感到自身和外界隔绝或受到外界排斥所产生出来的孤伶苦闷的情感。当一个人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或计划行事;耽于梦想,而又不可能实现;和亲人分离或经历亲人死亡的打击;内心有难言的羞耻;被排斥于自己想加入的小团体之外;被他人嘲笑或轻视;处处和他人意见不和而不能融洽自然地相处;不敢向他人吐露心事,因为害怕会被人嘲笑、泄露自己的秘密、受人冷淡而得不到同情;被父母限制了活动和交往;新的环境改变了自己的生活;铸成一生中的大错而悔恨不已或自惭形秽;对别人做的一切都不感兴趣或不屑去做那些事;无聊空虚,不知该做什么;怯于和他人交往或交谈;觉得“没人理解我”时,孤独感就会悄然而至。每个人在一生中都或多或少地体验过孤独感。

    孩子的孤独感并非一无是处。青春期的孤独是心理成熟的标志,它意味着一个人开始把自己的兴趣从对外界事物的关注中撤回来,返回到了自我,试图了解自己是怎么一回事,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种将目光转移到自我内心的体验,是一件好事。正确地理解孤独,勇敢地正视孤独,是一个强者的风范。从孤独中,青春期的孩子得以走进自己的内心深处,重新认识自己、把握自己;从孤独中,青春期的孩子得以冷静地对身边发生的事物进行分析和思考,适时调整自己的行为,获得最佳的人生设计。

    如果你的孩子太过孤独了,请尽力改变孩子原来的环境。当孩子一个人的时候,给他安排一些感兴趣的事情,读读书、听听音乐、从事自己的业余爱好等等。每个人都会有孤单的时候,在属于自己的时间里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乃是人生的一种乐趣。另外,作为父母,你还应该做做下面的事:

    1.告诉孩子在个体上他是独一无二的,但在世界上他同别人一样告诉孩子,他的喜、怒、哀、乐,别人包括做家长的你也都曾有过,不必过于留心自己的体验,要学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凡事都要保持一颗平常心,要努力向外部世界伸展,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2.与孩子分享他正在思考的问题

    分享是人生的宝贵财富,是一种难得的心理满足。当我们的喜、怒、哀、乐被人分享时,就会感到喜上加喜,悲伤也会大大减轻。同理,当父母分享孩子的各种情感时,孩子同样会产生莫大的心灵安慰,而父母也会从中得到精神的满足,进而使孩子摆脱孤独的情绪。

    3.指导孩子积极主动地接近别人

    积极主动地接近别人的最好方法,便是关心、帮助别人。提醒孩子,当他看到周围的人有为难之处的时候,如果能主动伸出手去帮一把,很可能就为自己赢得了一位朋友,从而也帮助自己摆脱了孤独。

    4.帮助孩子通过改变自我而获取朋友

    没有人会喜欢整天愁眉苦脸的人,也没有人会喜欢一脸清高孤傲的人。如果你想要孩子拥有友谊和朋友,那么你就需要帮助孩子在某种程度上改变自己。指导孩子学会倾听别人的讲话,学会将心比心,学会礼让平和,学会说话的时候多强调他人而不是“我”,那么你的孩子很快就会拥有大量的好朋友。

    5.将分享作为财富赠与孩子

    其实,孤独与分享从来就是统一的,不能截然分开,而两极相通从来都是事物的普遍规律。只有从分享走向孤独,才会体会孤独之深沉;只有从孤独走向分享,才能由衷感到分享之美好。一个从来不知分享的人,便永远体会不到孤独的真正内涵;而一个不知孤独的人,也必不懂分享的乐趣。作为家长,你不但要学会分享孩子的心情,还要帮助孩子学会分享别人的心情,进而在孤独与分享间快乐着他的快乐。

    孩子的孤独感并非一无是处。青春期的孤独是心理成熟的标志,它意味着一个人开始把自己的兴趣从对外界事物的关注中撤回来,返回到了自我。

    孩子嫉妒别人,你该怎么办

    一定要告诉你的孩子:我们嫉妒的别人拥有的东西,有时候并不是我们真正想拥有的。一个人必须知道什么才是对自己最重要的。

    小瑞翻阅日记时发现,近来丝丝这个名字频繁地出现在她的日记本中。这个名字出现的次数竟然高达13次之多,远远多于小瑞在日记中提及的其他人。丝丝这个名字从丝丝本人第一次到小瑞班级时就开始出现在小瑞的日记中。“她脚上居然穿着一双及膝的靴子。我第一个感觉就是强烈地渴望那双靴子是穿在自己脚上的。那一整天,我的眼睛始终没有离开过那双靴子。”小瑞在日记中如此描述。

    更为糟糕的是,那双靴子只不过是一个开始。丝丝买的衣服全都是从市里最好的商场里买的;而小瑞,从来只是在那里打折的时候才能去淘衣服。丝丝居然还有耳洞,戴着耳环。更让人受不了的是,在丝丝生日的时候,她父母居然送给她一只装在古董鸟笼里的金丝雀。虽然以前小瑞从来没有过养金丝雀的念头,但那天以后,小瑞觉得世上最值得期待的莫过于拥有一只属于自己的金丝雀了。

    在表面上,小瑞和丝丝是好朋友,但事实上她却是带给小瑞伤害最多的人。在小瑞的日记里,小瑞明明白白地流露出了这一点,尽管这些文字让小瑞觉得有些脸红,但小瑞的确认为丝丝不过是一个非常自傲的人,是一个让自己受不了的人。

    嫉妒,是很多人在青春期都有过的一种情结。这种强烈的想得到别人所拥有的东西的欲望折磨过大多数人,虽然这承认起来需要一点勇气,但事实上,没有人能够否认,我们的确有过想得到别人所拥有的东西的念头。别人的头发,别人的成绩,甚至别人的父母,我们无数次地在心里默念,希望一觉醒来,这些梦寐以求的东西就属于自己。

    青少年常常喜欢与他人作比较,但当发现自己在才能、体貌或家庭条件等方面不如别人时,就会产生一种羡慕、崇拜和奋力追赶的心情,这是上进心的表现。但有时也会产生羞愧、消沉、怨恨等不愉快的情绪,这后者就是人的嫉妒心理。这样,当一些青少年开始顾虑到自己的专长,注意起同学的成绩以及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时,嫉妒就会特别敏感地表现出来。这主要是因为青少年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对自己各方面能力还认识不足,遇上比自己能力强的人时就会感到不安。另外,青少年若是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常常更多关心着的是自己,待人中缺少纯朴的善意,处处想表现自己的优越,特别是当自己关注的人超过自己时就会强烈希望他在某一方面不如自己。

    青少年嫉妒心理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习、工作。学业优秀、人际交往能力强、工作出色的人往往成为他人嫉妒的对象。

    二是爱情。爱情是青少年开始接触的一个问题。爱情本是一种美好的情愫,然而却容易把双方烧得头脑发昏,走向嫉妒的极端。可以这样说,爱情与嫉妒是一对双胞胎。轻微的嫉妒可以促进爱情,一旦妒火过盛,则容易把爱情之花烧得枯萎,甚至导致杀人或自杀的严重后果。

    三是才貌。才貌是指一个人的智慧及外貌。优秀的才能和俊美的容貌容易使人得到幸福和成功,而才貌较差者则无此殊遇,其嫉妒心理便由此而生了。

    当你的孩子嫉妒别人时,你该怎么办?

    1.保持坚定沉着,不断地给孩子打气

    当孩子在嫉妒别人有一头秀发时,你可以不停地对孩子说:“是的,她的头发的确很美,可是你的眼睛也不错呀。”然后孩子就有了忽视和忘记的理由,换句话说,让孩子学会自我满足和陶醉,但切记不是自欺欺人,否则只会令其在以后更沮丧。当嫉妒快要将你的孩子击垮的时候,一定要沉着地将孩子的所有优点列成一张清单,你和孩子都会发现,原来他是如此优秀。

    2.杜绝孩子造谣生事、恶意攻击的言行

    妒火攻心,气急败坏,急欲给对方点颜色瞧瞧,以为会破坏对方的优势。但是往往这类谣言、恶语最终都会真相大白,随之而来的是自己人格形象的“蹦极跳”。当你的孩子知道这种行为的严重后果时,恐怕他就不会继续其行动了。

    3.培养孩子惺惺相惜的情操

    武侠小说中常常有这样的情节:隐居世外的高人,若干年后遇到一青年才俊,竟然能与自己抗衡,于是将自己一身绝技倾囊相授。这种人做事的出发点并非来自嫉妒,他们由衷地欣赏对方,在相互切磋中体验高峰的感觉,在美好的感觉中实现了自身的目标,因此惺惺相惜者之间多半不会心存嫉妒。

    4.列出对孩子最重要的东西

    嫉妒是因为别人拥有了我们想拥有的东西。而人们总是不清楚自己真正想拥有什么,总是为一些小事而伤神。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想得更长远一些,身边有些事就不再会牵动我们的情绪,因为我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知道自己拥有什么。这样我们就能成为一个从容而豁达的人,而嫉妒通常对这种人是无可奈何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