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孩子三分天注定七分靠培养-德商决定孩子能获得多大的成就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所谓德商,就是做人的美德,如同情、良心、自控、尊重、善良、宽容、公正等等。这些美德决定孩子的成长方向,关系他的命运。“美德出良才”,德育就是铸魂,每个人的各种高尚情操、优秀的品质都发韧于人生早期。孩子品德的好坏,不仅关系他个人的前途、家庭的幸福,而且还关系到民族的兴旺,祖国的未来。

    从点滴做起,培养孩子的文明礼貌

    家长要把培养孩子文明礼貌的习惯当成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耐心培养,使孩子从小成为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人。

    楚楚的爸爸妈妈用一种积极、鼓励的态度,让孩子更有礼貌。楚楚同妈妈一起上街,在过马路时,楚楚看见一个老爷爷行动不便,便主动扶着爷爷走过马路。之后,他们有这样的对话:“楚楚,你注意了没有?”妈妈叫住了已经走到前面去的孩子,“旁边的叔叔微笑地看着你,后边的阿姨向你投来赞许的目光,路边的那位小妹妹还向你竖起了大拇指!”

    楚楚一心扶着老爷爷过马路,哪能注意到这些呢?

    “楚楚,为什么这么多人都夸奖你呢?”妈妈适时地诱导着。楚楚没有回答,但从她的微笑中,妈妈明白:孩子已经知道,受别人夸奖的原因是她扶老爷爷过马路。

    楚楚只是做了一件很小的事情,细心的妈妈就通过这件事情与孩子一起寻找原因,进而让孩子领悟到良好行为规范的价值。

    楚楚同爸爸一起去买东西,爸爸在轻松、愉快之中让楚楚养成更好的礼貌行为。“阿姨,请换一杯酸奶,好吗?”楚楚踮起脚,笑眯眯地请求阿姨。楚楚很快拿着换回的酸奶来到爸爸身边。“楚楚,你后边的那个叔叔也换酸奶,阿姨没有像对待你那样痛快地换给他,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楚楚摇了摇头,她没有注意到后边的叔叔。

    爸爸告诉楚楚:那位叔叔没有礼貌,楚楚在换酸奶时用了个“请”字,所以,阿姨愉快地答应了楚楚。楚楚的爸爸着眼于关注孩子成功行为、正确行为,对此有目的、有重点地诱导。另外,当楚楚出现不礼貌行为的时候,父母便与她一起分析原因,逐渐地在她脑中形成讲礼貌的“条件反射链”。

    父母要从积极的方面,去帮助孩子关注成功,关注良好结果,去帮助孩子分析成功的原因,分析导致良好结果的原因。每个孩子的身上都会有闪光点,特别是父母具备较好的礼貌行为时,孩子会表现得更优秀。

    许多家长由于忽视了对孩子的个人修养教育,致使孩子说脏话成了习惯。也许孩子口中飞出的污秽之语没有任何针对性,似乎也未给任何人造成心灵上的伤害,但脏话毕竟刺耳,会破坏一个人的形象,同时也会妨碍正常的人际交往。试想,谁会喜欢和一个不讲礼貌、满嘴脏话的孩子做好朋友?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出辞气,斯远鄙倍矣。”其大义是说话时应注意言辞语气,避免粗俗和污秽。同样一句话,用不同的语气和语调说出来,效果则会大相径庭。与人交流,语气温和,语调平稳,往往会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当孩子很小的时候,家长就应该给孩子灌输常用的礼貌用语,比如: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别客气、您早、您好、再见等。

    世界上许多国家、许多民族都特别重视孩子的文明礼貌教育,对那些不讲文明礼貌的人甚至会给予严厉的惩罚。在第15届世界杯足球比赛期间,德国著名球星艾芬伯格因为对观众做了下流的手势,被该队主教练福格茨当即开除,遣送回国。而在美国东部新泽西州的小镇拉瑞顿,其市议会通过反复研究,最后一致通过了一项法规,规定当地居民不得使用“粗鲁、鄙俗、猥亵、下流”的不礼貌用语。如果谁违反了这条规定,便会收到传票,并可能被处以500美金的罚金和三个月的监禁。

    文明礼貌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家长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把孩子培养成一个讲礼貌、懂文明、有教养的人。

    培养孩子文明礼貌的习惯,要从一点一滴做起。父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父母要为孩子树立榜样

    古语说:“己正而后能正人。”作为父母,若要让孩子礼貌待人,首先自己要做出表率。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最直接、最深刻,父母的身教是对孩子最生动、最实际的教育。父母应充分利用家里来客的有利时机提醒孩子,给孩子示范,使孩子在亲身体验和实践中理解文明、礼貌、热情的含义。通过父母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使孩子在耳濡目染的环境中逐步形成礼貌待人的品德。

    2.讲清道理,少斥责

    孩子的自律性比较差,即便是那些乖孩子也会有不乖、不讲文明礼貌的时候。当家长发现孩子说脏话,或者行为粗鲁无礼时,一定不要仅仅只是简单粗暴地加以制止,而是要耐心地给孩子讲道理,告诉孩子为什么不能那样说话、做事。比如,当你发现你的孩子在饭桌上打饱嗝的时候,你不要只是大声呵斥他“太没有教养了”,而是要告诉孩子“这种行为太没有礼貌了,应该有意识地控制,实在控制不了,应该向大家说对不起”。

    3.发现问题就立即解决

    培养孩子讲文明、有礼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家长不能要求孩子在一夜之间就变得彬彬有礼。当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不习惯用敬语时,应立即加以矫正,直到孩子养成了说敬语的好习惯为止。家长切不要把孩子的许多问题都集中起来,试图突击解决。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发现一个问题就立即解决。

    4.明确对孩子说出家长的期望和要求

    家长应该和孩子多谈心,明确告诉孩子希望他能成为一个有教养的好孩子。告诉孩子哪些言行是文明礼貌的,哪些言行是粗鲁无礼的。让孩子明白文明礼貌的重要性。和孩子外出的时候,当看见有人在大街上打架或吵架时,家长应该立即告诉孩子,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社会公共秩序,是不文明的。当孩子在家里特别闹腾的时候,家长可能非常生气,但一定要控制住情绪,尽量避免对孩子大叫大嚷,而是要语气平和地告诫孩子,“希望你保持安静,爸爸妈妈需要休息”,或者说“你的动作应该轻一些,别影响楼下叔叔阿姨的休息”。

    5.要帮助孩子掌握必要的文明礼貌常识

    文明礼貌常识包括两方面的内容:语言和行为。

    文明礼貌语言要求不说粗俗的话,日常用语包括“您好”“早上好”“见到您非常高兴”“欢迎光临”“晚安”“再见”“欢迎再来”“对不起”“没关系”“谢谢”“请”等等。

    文明礼貌行为包括交往行为和环境行为两种。交往行为包括见面或分手时打招呼、握手,与人交谈时眼神、体态和表情要体现出对对方的尊重。与别人说话的时候要用眼睛看着对方,这也是一种礼仪,如果与别人说话眼睛却看着旁边,这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文明礼貌的环境行为要求遵守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如爱护公共卫生,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果皮;穿着朴素大方整洁,头发干净整齐;不打架骂人;待人态度热情和蔼;遵守交通规则;乘车时主动购票,给老、幼、病、残、孕妇及师长让座,不争抢座位;购物时按顺序;爱护公共设施、文物古迹;观看演出和比赛时不起哄,做文明观众,等等。

    诚信做人,是从小在家庭中养成的

    教会孩子永远不要企图掩饰自己知识上的缺陷,即便用最大胆的推测和假设去掩饰,这也是要不得的。不论这种肥皂泡的色彩多么炫目,但肥皂泡必然是要破裂的。

    小涛上小学四年级了,他很贪玩,加上爸爸妈妈工作忙,没有多少时间管教他,因此他每天晚上都不做家庭作业。

    小涛的爸爸妈妈只是在每天吃晚饭的时候问一下孩子:“作业都做完了吗?最近学习情况怎么样?”小涛总是痛快地回答:“做好了,在学校也很好,老师经常夸奖我呢。”很长时间里,爸爸妈妈都以为小涛在学校里表现不错。

    这天,小涛的期中考试结果出来了,妈妈看到小涛的成绩没有一科是及格的,这才慌了神,连忙抽时间去见小涛的班主任。

    见了班主任,妈妈才知道小涛现在的学习情况很不好。班主任告诉妈妈,小涛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做家庭作业,上课还不认真听讲。

    妈妈听了班主任老师的话,非常生气。等到小涛回家,妈妈就厉声问:“今天有家庭作业吗?平时家庭作业做得怎么样?”小涛面不改色还是像平时一样回答了妈妈。

    妈妈一听就来了火气,二话不说就给了小涛两个耳光,并气愤地说:“我什么都知道了。我今天去了你们学校,老师说你最近表现很不好,天天不做家庭作业。你这个不长进的东西,还学会说谎了?你说,你为什么不做作业?”

    小涛善于察言观色,也担心妈妈再打自己,只好向妈妈求饶,说自己以后一定不说谎了,好好做家庭作业。妈妈相信了小涛的话。

    可是,小涛没坚持多久,就又开始不做家庭作业了,妈妈也放松了警惕。而且,小涛和妈妈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僵,他对于妈妈说的什么话都不当一回事,我行我素。

    如果您的孩子有撒谎的现象,就要好好地考虑一下了,为什么孩子会这样?为什么孩子不敢说真话?这种现象最大的后果就是孩子与家长之间的代沟越来越深,互相都不信任对方,在这样的情况下,怎么指望家长可以教育好一个不和你说真话、不说心里话的孩子呢?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讲:“’诚信做人‘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家庭中养成的。在家庭中也可能教养出不忠诚老实的人,这完全取决于父母的教育方法。”所以切记一点,只要撒谎的事件发生了,对家长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警告:您在孩子心中的信任、尊严、形象已经像风化的岩石一样正在崩溃。

    撒谎的孩子让家长头痛,但究其根本,问题还是出现在家长身上。所以面对孩子的谎言,该令您生气和震怒的不是这件事情本身,是您自己啊!

    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孩子进行诚实教育:

    1.要满足孩子合理的愿望和要求

    对孩子提出的合理要求要尽量满足,如一时无法满足,必须向孩子说明理由。如果对他们的愿望与要求不分青红皂白地一律不予理睬或一味拒绝,就容易使他们说谎或背着家长干坏事。一个孩子爱画画,多次要求妈妈给买彩笔,可是他妈妈没把此事放在心上,一直没给买。为了得到这盼望已久的彩笔,孩子开始骗妈妈:“我们老师说,明天每人要带一盒彩笔去幼儿园画画。”妈妈不敢违背老师的要求,赶紧去买了盒彩笔,孩子终于以说谎的办法达到了目的。这位妈妈的做法值得每一位父母警惕。

    2.正确对待孩子的过错

    孩子或因自制力弱,或因年幼无知,或因其他偶然的原因,常会出现差错。对此,家长要冷静对待。孩子犯了错误,家长要本着关心爱护的原则,态度温和地鼓励孩子承认错误,帮助孩子找出错误的根源,改正错误。这样,孩子会信赖你、亲近你,敢于向你说真话。如果用训斥、讥讽或体罚来对待孩子的过失,就可能使他们为了逃避“灾难”而说谎。

    3.家长要做诚实的榜样

    为培养孩子诚实做人,家长要为孩子做出好榜样。如果要求孩子拾金不昧,家长就不能将捡到的物品据为己有;如果要求孩子不说假话,家长就不能哄骗孩子。不然,孩子是难以养成诚实品质的。

    4.和孩子建立真诚和相互信任的关系

    “人之初,性本善。”年幼的孩子是非常纯真的,家长要利用这个良好的条件,和孩子建立并保持真诚与互相信任的关系。

    有这样一个教子故事。一天老王的妻子去超市买东西,小女儿哭闹着要跟着去,老王的妻子被纠缠得无奈,便对孩子说:“你要听话,留在家里,妈妈回来给你带洋娃娃。”孩子被哄住了。老王的妻子从集上回来时,却忘了买洋娃娃。老王立马要骑车去超市买。妻子就上前阻止说:“不过是哄孩子玩的,改天再买吧!”老王说:“孩子是不能欺骗的,今天你说话不算数欺骗孩子,就是教孩子说假话。”于是,老王很快买回了洋娃娃,兑现了妻子随口许下的诺言。家长对孩子必须言而有信,以诚相待,这样孩子才会信任家长,有什么事、有什么想法都愿意告诉家长。

    5.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诚实行为

    孩子的不诚实行为主要指说谎和私拿他人或集体的东西。对这些行为要及时纠正。

    孩子说谎,家长往往非常生气:“小小年纪,怎么学会了说谎!长大成人后岂不成了骗子!”家长为孩子的不诚实担心是有道理的,但仅此还不够,应该找出孩子说谎的原因,并帮助他们改正。如果不及时改正,孩子长大成人之后,很可能做出害人又害己的事来,后果不堪设想。

    正如巴甫洛夫所指出的:“永远不要企图掩饰自己知识上的缺陷,即便用最大胆的推测和假设去掩饰,这也是要不得的。不论这种肥皂泡的色彩多么使你们炫目,但肥皂泡必然是要破裂的,于是你们除了惭愧以外,是会毫无所得的。”

    责任感,可以让孩子从小有担当

    如果一个孩子在家庭层次的责任心难以确立,将来走上社会也难以向社会层次的责任心过渡。因此,父母必须通过鼓励、期望、奖惩等方式,督促孩子履行职责,培养责任心。

    每次读完书或玩完了玩具,小超总是乱丢一气,妈妈跟在后面一边收拾,一边唠叨“自己的东西,自己怎么不知道收拾呢”。实在受不了妈妈的唠叨,小超决定自己收拾书柜和玩具箱。忙活了一个上午,他的房间整齐了很多,书和玩具也都整理好放了起来。可是,想到下午要和小伙伴玩汽车比赛,于是把玩具箱里的东西翻了个底朝天,才找着想要的遥控汽车。看着儿子把房间弄得更乱了,妈妈埋怨道:“你把图书都混放在书柜里,大大小小的拼图和积木、遥控车一起倒进玩具箱,当然不好找。唉!还是我来吧……”第二天,小超又开始乱扔图书、玩具,也不再整理了。

    关于孩子责任心的教育问题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良好的责任心是社会合作精神的基本表现,也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与家庭幸福的一种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一位成功的人士曾经说过:一个人必须有责任感,不管你做什么,都要把它做好,你不知道在今后它将对你有什么样的帮助。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成功者,只要他有责任心。

    一个人的责任心表现在许多方面,如在生活上不依赖别人,自己的事自己做,敢于独立作出判断选择,并为自己所做的事负责,为社会、家庭及其他人尽自己应尽的义务,等等。

    据调查,我国现有家庭中的独生子女往往缺乏责任心。在许多家庭中都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孩子玩过的玩具扔得满地都是,大人不得不跟在后面,一件一件地拾;孩子吃完饭,就把饭碗推到一边,收拾桌子、洗碗都是父母的活儿。

    在我国现有的家庭中,独生子女居多,许多父母把无限的爱心倾注在子女身上:对孩子关怀备至,孩子在情感上得到的是单向“输入”,都不知如何付出,更不知如何“输出”情感去关心父母和他人,其结果势必使孩子从小失去爱心,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心。试想,一个没有家庭责任感的人,怎样维持一个家庭?一个没有集体、社会责任感的人,又将怎样做好社会工作呢?

    家长都希望子女有责任心,但他们不当的教育方式往往不利于孩子责任心的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在长年累月的生活中逐渐培养。

    要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我们给家长的建议是:

    1.让孩子做自己生活的主人

    有些事情属于孩子力所能及的,可以让他们自己作决定;而另一些事孩子虽然可以发表意见,但还没有能力作出决定,这需要家长作出选择并帮助孩子接受所作出的选择。父母要指导孩子在自己的选择中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并发现自身的价值,从而培养孩子独立负责的精神。父母要鼓励孩子发现自身的价值,从而培养其独立精神;父母要信任孩子,从而使他们相信自己有承担责任的能力。

    在家中,父母不应该总把子女当小孩子看待,家中的许多事都要听取孩子的意见,让他们体验到一种家庭生活的参与感。如此,将会使孩子乐于帮助父母,进而培养起他们的责任感。

    2.让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从一岁半到五岁期间需要大量的触觉训练,如果不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始终不给他们独立的机会,孩子就有可能失去做事的兴趣和愿望。家长应把责任感的培养融入到游戏之中,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让孩子学着收拾玩具,把收拾玩具作为游戏的一部分,使孩子逐渐学会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家长可让孩子做适当的家务劳动,使孩子体验一下自己对家庭应尽的责任,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与独立性。

    3.让孩子对自己的过失负责

    孩子由于年幼,缺乏知识经验,经常会出现一些过失,这并不奇怪。譬如,孩子不小心打碎了花瓶,一时冲动伤害了别人,粗心大意造成了麻烦等。发生这类过失的时候,父母不应该责怪孩子或袒护孩子,应让孩子自己负责。

    一般来说,孩子有过失的时候,正是家长对其进行教育的大好时机。因为内心的不安会使孩子急于求助,而此时明白的道理有可能令其刻骨铭心。父母要利用这个时机,耐心地给孩子讲清道理,明确指出弥补过失的办法,使孩子建立起责任心。

    4.父母为孩子做出良好的榜样

    责任心和其他道德准则一样,都不能单单靠口头说教,而只能由孩子从外界的吸收中取得。孩子在生活的各种环境中,对自己喜欢的人进行模仿,从而塑造自己的品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眼中,父母具有绝对权威,父母的言行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父母做事总是丢三落四、不守诺言、推卸责任,那孩子就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身教胜于言教,孩子在自己的行动体验中巩固对父母的学习,才能使自身的责任心不断增强。

    5.让孩子饲养小动物,种点花草

    日本有专家建议:应让孩子们饲养小动物、种点花草,让孩子们在喂养小动物,给鲜花浇水、施肥的过程中,一点一滴地培养他们的耐心与责任心,并将这种感情迁移到对待其他的人和事物上。事实证明,这种教育方法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心,能够促使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

    长期培养,让孩子以谦逊为美德

    孩子们的谦逊态度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要注意进行长期的培养和训练,特别不要放过一些关键的时候。能抓住训练的关键时机,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侯雪是个聪明伶俐、讨人喜爱的女孩。她的爸爸是一家大公司的经理,妈妈在一家医院里当医生。侯雪从小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条件优越的环境中。在家里,她要什么有什么,是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在学校里,她成绩优秀,是老师心目中的“尖子生”;在同学当中,由于她长得漂亮,大家还给她起了个响亮的名号--“白雪公主”。

    良好的家庭环境,父母的疼爱,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誉,再加上自己的天赋,使侯雪产生了一种飘飘然的感觉,而且这种感觉一天比一天强烈。“我就是比别人优秀”,侯雪总是这样想。侯雪的爸爸妈妈也经常在别人面前夸奖自己的女儿,为有这样一个聪明美丽的女儿而自豪。所有这些都助长了侯雪的自满和自傲的情绪。

    渐渐地,侯雪变了。在家里,她只要稍稍不顺心就对爸爸妈妈发脾气;在学校里,侯雪更爱表现和炫耀自己,取得好成绩就自鸣得意、沾沾自喜,甚至不把老师的话放在心上;在生活中,她总是拿自己的长处同别人的短处相比,认为自己高人一等,看不起别人。

    侯雪是骄傲自大的孩子的一个典型代表。在现代家庭中,由于受到特殊的家庭环境的影响,独生子女容易产生骄傲自大的情绪。

    我们常说,谦虚是一种美德,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德。可是,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骄傲自大、目中无人呢?

    第一,成人对孩子的影响。

    有些父母由于自身条件比较优越,总是表现出一副扬扬得意、目中无人的神态,经常会流露出对他人的不屑。如他们经常议论同事的缺点,认为某某不如自己。孩子听到这些话,也会仿效父母,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而嘲笑别人的短处。

    第二,家庭生活条件优越。

    优越的家庭条件容易使孩子滋生虚荣自傲的心理,形成爱炫耀自己、嘲笑别人的毛病。如孩子经常穿漂亮的新衣服,就会看不起那些总是穿旧衣服的孩子。

    第三,过多的夸奖。

    孩子经常得到大人的夸奖,就会认为别人不如自己,导致看不起别人。如果爸爸妈妈经常在朋友面前炫耀自己的孩子,孩子就会认为别人都不如自己,从而产生自傲心理。

    当孩子出现骄傲自大的心理时,父母应该怎么办呢?

    1.耐心教导,让孩子正确评价自己

    孩子出现骄傲自大的坏习惯往往是由于过高地估计了自己,认为自己比谁都强,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而看不到自己的短处,拿自己的长处比他人的短处。因此,他们狂妄自大,以“自我为中心”,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会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作为父母应耐心地教导孩子,让孩子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既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又看到自己的不足。

    家长还需要规范孩子的行为,督促他们改正骄傲自大的坏毛病,告诉孩子在交友中应该怎样做和不应该怎样做,并加以训练和指导,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他们才会受到大家的欢迎。

    2.表扬时感情流露要“浓淡”适度

    家长应尽量少在外人面前夸奖孩子,因为小孩子的自我评价能力还很差,看到那么多人肯定自己,会产生错误的认识,认为自己真的多么优秀,从而产生骄傲的情绪。

    3。奖励以精神鼓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

    其实,一般情况下,孩子只要能得到口头表扬,心理上就会得到满足。过多的物质奖励,更容易使孩子沾沾自喜、高傲自大、忘乎所以,甚至不思进取。要防止他们被夸奖声和赞许的目光所包围,或获得过多的物质奖励而产生畸形的满足感,从而懒于进取和努力,削弱进取意识。

    家长要注意不能给孩子过多的物质奖励,让他们明白好条件是父母创造的,他其实和其他孩子一样,没有什么高人一等的特别之处。家长要观察孩子的心态和行为表现,发现苗头及时教育,消除其骄傲自大的不良心态。

    4。以身作则,父母要为孩子树立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孩子效仿的最直接的榜样,父母对孩子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父母应该成为孩子高尚人格的榜样,要谦虚友善,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骄傲情绪,以免孩子受到不良影响。

    可以接受好意,但要说声“谢谢”

    接受别人的好意,培养孩子鉴别爱的能力,才能让孩子获得更多的爱而不至于伤害了他人的好意。

    一天,刚搬来的小女孩去隔壁串门,邻居捧出一堆花花绿绿的巧克力给她吃,小女孩惊奇地瞪大了眼睛,但并没表示出应有的欣喜,也未伸出双手来接,只是犹豫地摇了摇头说:“叔叔,妈妈不让我要别人的东西。”尽管小女孩嘴里这样说,可她的眼神分明告诉别人她非常想得到这份礼物。于是邻居开导她:“小朋友,你看叔叔是不是坏人?”小女孩肯定地摇了摇头。“既然这样,你就收下吧,你妈妈不会怪你的。”小女孩终于把巧克力装进兜里,一蹦一跳地唱着歌走了。

    谁料过了不一会儿,小女孩又站在了邻居的门外,红着眼睛怯生生地说:“叔叔,妈妈说了,谁的东西也不能要,妈妈让我把巧克力还给你。”说着,她把装有巧克力的塑料袋递到邻居的手上,一步一回头地走了。

    诚然,品质高贵的人必须拥有自尊,并能够拒绝施舍、拒绝贪婪,年轻的父母让孩子从小就培养不伸手索取、不随便接受馈赠的好品德,是完全应该得到理解和支持的。况且,在竞争日趋激烈、物欲不断膨胀、欺骗与奸诈日益增多的今天,增强孩子的自立自强、自我防范和保护意识,也显得尤为重要。

    但是,孩子的健康成长,更需要爱的阳光,需要亲情、关爱和帮助。只有在爱的阳光的沐浴下,孩子的笑容才更灿烂,才会对明天有美好的憧憬;只有在充满亲情和关爱的氛围中,孩子才会由被爱学会爱别人,由被呵护学会呵护别人;只有先接受他人的帮助然后再去帮助别人,孩子才能逐步学会在人生旅途的跋涉中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一步步迈入成功的殿堂。如果家长从小教育孩子,除了亲人以外,谁也不相信,对谁也不能有感情,一味拒绝他人,那么长此以往养成的所谓自尊与独立,必然包含着更多的淡漠与孤僻。有了这种封闭的心灵,很难想象孩子将来如何经历风吹雨打,如何在五光十色的社会中立足与生存。就像案例中这件事,如果父母教女孩在这种情况下接受好意然后再说声“谢谢”,岂不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孩子本来就是爱的结晶,而孩子的成长更离不开爱的滋润与熏陶。年轻父母需要做的,是教会孩子如何接受爱,然后他们才能进一步领悟爱、鉴别爱、回报爱。所以,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别忘了给孩子一个说“谢谢”的机会。

    生活中常见到一些孩子毫无规矩、十分任性,个别的言谈举止甚至令人生厌。如对长辈没有礼貌、对小朋友随意欺侮、说话粗俗蛮横等等。即使别人是好心,他也会当作恶意,天长日久,就不会有那么多人自讨没趣了。其实,只有接受爱,才能鉴别爱、表达爱、回报爱、享受爱,那么,怎样让孩子接受别人的好意,接受爱呢?专家们建议家长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教导:

    1.作好示范,作好表率

    家长要从自身做起,作好示范。家长要以身作则,对上一代的付出表达感激之情。“其身正,不令而行”。长辈应该以自己的言行为孩子塑造榜样。如果自己都不知道感恩,就很容易形成“上梁不正下梁歪”的恶性循环。正如一则电视广告,妈妈给奶奶洗脚,孩子也就给妈妈洗脚。再如,父母先做表率,妈妈帮爸爸做事时,爸爸会大声说:“谢谢!”妈妈接受爸爸的帮助,也会说一声:“谢谢!”起初,儿子觉得怪怪的,后来他也习惯了。在这种氛围中,他渐渐懂得了接受爱,并且会向父母道谢。

    2.信任是接受爱的前提

    信任是人与人之间必修的课程。因为人与人之间只有互相信任,才会有良性的交往,才会有助人、感人的好事发生。由此,作为家长,在日常的生活中应该教会孩子学会相信别人。如果总是告诉他社会多么险恶,他还怎么去相信他人?没有信任这个前提,又怎么能接受别人的好意、别人的爱?没有爱的世界荒芜一片,缺少爱的孩子郁郁寡欢。

    3.培养孩子鉴别爱的能力

    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习惯用命令式的口吻说:“别老跟别人说话!”“见到陌生人赶紧走开!”“别人给的东西千万别吃!”殊不知,这种不加分析地强制性管理,往往会缩小孩子的交际圈子,往往会让孩子习惯性拒绝他人的好意。

    正确的做法是,欲培养孩子接受爱的能力,首先要心平气和、耐心地与他讲明道理。告诉他们什么是可以接受的,什么是应该拒绝的,什么是必须远离的。

    培养孩子理解与宽容的优良品质

    培养孩子理解与宽容的品质,家长首先要从自身做起。家长应改正种种不良习惯,为孩子做出表率,在孩子心目中树立一个豁达大度、宽宏大量的形象。

    小学老师要求孩子们拿来一个塑料袋,里面装上土豆,每一个土豆上都写着自己最讨厌的人的名字,所以痛恨的人越多口袋里土豆的数量也就越多,无论到什么地方孩子都要带着袋子。日子一天天过去,发霉的土豆开始散发出难闻的气味,另外,孩子也不愿意再随身带着沉重的袋子,游戏结束了,孩子们终于解放了。

    这时,老师告诉他们:“这就和你心里记恨着自己讨厌的人一样。如果你连腐烂土豆的气味都无法忍受一天,你又怎么能让嫉恨的毒气占据你的一生?不要让一生都背负仇恨的包袱,原谅别人的过错,是放过别人,也是放过自己。”

    能与他人和谐相处,最重要的是自己要先有一颗宽容之心。学会宽容他人,对处理好人际关系至关重要。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发生冲突、出现误会、受到误解甚至被无理侮辱,因此,能做到宽容他人,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常常是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打架受了气,作为家长想劝孩子宽容对方,但又怕这样显得太软弱了。今后孩子的性格变得懦弱了怎么办?长大参加工作总吃亏怎么办?

    古代有作为的人大都有博大的胸怀,能容难容之事。现代社会信息量大,接触的人数量多、差别大,要想有所作为,要想与人和谐相处,就更需要有一个博大的胸怀,更需要学会宽容他人。一个人的胸怀,可以像天空、像大海,也可以像针尖,生活中我们不是常常见到那些愚昧狭隘的人为针尖大的事而争得面红耳赤、打得不可开交吗?这样活着不是很可悲吗?

    真正的强者,都能宽容别人。家长应教育孩子,从小树立一个观念:决不能让自己的胸怀像针尖那样狭小,要开阔自己的胸怀,只有能宽容别人,才能与人和谐相处,才能品尝到人生的快乐。

    教孩子学会宽容,做到心中有他人,没有一颗宽容之心是不行的。家长可以让孩子通过角色互换的方法,摆脱自我中心的习惯,学会心中有他人和宽容他人。孩子们在游戏、学习的活动中难免会发生磨擦,家长要教育孩子学会处理这些磨擦,教给孩子对其他小朋友多一点忍让、多一分关心,这样别人也会遇事宽容他、体谅他、为他着想。实际上,孩子学会了宽容,就学会了如何赢得朋友,有了朋友,孩子才会真正体会生活的快乐,才能健康成长。

    宽容是人的一种美德,是做人的一种风度和境界。宽容,能使人性情随和,能使心灵有回旋的余地,能使人消除许多无谓的争执。宽容的人,时时刻刻都会受到人们的拥戴,因而他们更容易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能够很快地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能够融洽地与人合作,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

    教孩子学会宽容不仅是为孩子的今天处理好人际关系,而且也是为孩子将来的幸福奠定基础。宽容的种子往往需要父母去播种,一位母亲让孩子亲亲那位与孩子有过不愉快的姐姐时,宽容的种子就已深深地植入孩子幼小的心灵了。有教育家说过:“推动摇篮的手,也就推动了整个世界!”父母亲的素质有多高,孩子就会飞多高。

    一位社会学家曾经说过:“真诚待人、宽宏大量,是健康人格的必备素质,也是处理好人际关系、沟通彼此心灵的重要条件。”

    家长特别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引导,让孩子幼小、纯洁的心灵自然地建立起一种“人格优势”。

    1.要引导孩子学会忍让

    孩子们没有成年人那种复杂沉重的心理障碍,他们的内心世界是纯洁无瑕的,即使出现了矛盾和隔阂,也非常容易自行解脱或缓和。作为家长,不能有意无意地把自己的不良心理行为强加于孩子,给他们纯洁的心灵投上阴影,而是要以实际行动来培养孩子的宽容之心,教育孩子要具有豁达的胸襟。

    2.要引导孩子学会助人

    家长们应协助老师一起树立孩子的集体观念,注重培养孩子同情人、帮助人的意识,鼓励其多与朋友、同学进行真诚、平等的沟通交流,使孩子完全融入周围的群体中去,养成助人为乐的良好习惯。

    3.要引导孩子学会道歉

    每名家长都应从小培养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教育他们“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对于自己所犯的错误要勇于承认、勇于改正,要学会向别人道歉。

    4.要引导孩子学会忘记

    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曾经说过:善忘,是人生的一种佳境。作为家长,要注意引导孩子捐弃前嫌,尽快忘记他人的得罪、挑剔,忘却遭遇的苦闷、挫折,忘却心头的误解、怨恨……把不愉快的事情尽早抛之脑后,大踏步走入这种人生佳境。

    家长们要通过自身实践和多方位的引导,让孩子们真正领会理解与宽容的深刻含义,让孩子们真正认识到:豁达的人心胸宽广,有如海洋,纳百川、竞千帆。豁达的人站在生活的制高点,一览众山小,又处在生活的最深处,风雨平常事。

    孝敬父母,必须让孩子学会的美德

    孩子在家里能养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将来到社会中,才有可能做到关心同事,也才有可能做到对祖国的忠诚。因此我们千万不能忽视培养孩子尊敬长者、孝敬父母的美德。

    一位辛苦持家的主妇,操劳了大半辈子,却从来没有从家人身上得到过任何感激。

    有一天,她问孩子:“如果我死了,你会不会买花向我哀悼?”

    她的儿子惊讶地说:“当然会啊!不过,你在胡说些什么呀?”

    妇人一本正经地说:“等到我死的时候,再多的鲜花都已经没有意义了,不如趁我还活着的时候,送我一朵花就够了!”

    有时候,一朵花就可以表达谢意,给对方喜悦及希望。可惜的是,有些人并非不愿意表达感恩,而是天性木讷、害羞,不好意思大声说:“谢谢!”或是不懂得如何适当地向对方表示,尤其是不知道该怎么向父母表达感恩。

    也许,对方并不期待回馈或报答,但并不表示受惠的人就可以因此而忽略对方的付出。长期辜负别人的付出,其实是自己的损失。没有道谢,就无法体会彼此的好意在互动之间是多么幸福,也很可能因而无法再继续得到对方的恩惠。

    其实,表达自己的感恩或接受对方的感恩,都需要练习,并且需要将它培养成为一种自然的习惯。“大恩不言谢”只是客套话!恩惠不论大小,都应“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为了感恩,请向父母送上一句“谢谢”、一张贺卡、一封信、一个电话、一声问候、一份礼物……尊重长者、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这种美德却很少能在一些独生子女的身上体现出来。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家庭生活镜头:吃过饭后孩子扭头看电视或出去玩耍了,父母却在那里忙碌地收拾碗筷;家里有好吃的东西,父母总是先让孩子品尝,孩子却很少请父母先吃;孩子一旦生病,父母便忙前忙后,百般关照,而父母身体不适,孩子却很少问候。凡此种种,值得忧虑。

    有无孝敬父母的习惯,不单单体现子女与父母的关系,其实质是一个能否关心他人的大问题。在家里能养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到社会中才有可能做到关心同事,也才有可能做到对祖国的忠诚。因此,家长千万不能忽视培养孩子尊敬长者、孝敬父母的好习惯。

    要培养孩子养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须做到以下几点:

    1.要建立合理的长幼有别的家庭关系

    “合理的长幼有别”与封建家长制、一言堂是不同的。所谓“合理”,是指全体家庭成员(包括子女)之间首先是民主平等的,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尤其是在处理与孩子密切相关的事情时,一定要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尽可能按他们合理的意愿办事。同时,家庭又是一个整体,不能各自为政,总要有人当家长,来“领导”家庭,管理指导家庭全体成员的生活。父母是家庭生活的供养者,而且他们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自然应当成为家庭的核心和主事人。孩子(尤其是未成年人)应当在父母的指导帮助下生活、学习。现在,不少的家庭中,孩子是“小太阳”,家长却变成围着孩子转的月亮、侍从,这就为孩子形成“以我为中心”的小霸王性格提供了土壤,更谈不上培养其孝敬父母的好习惯了。因此,家长要让孩子明白自己与父母的关系,知道父母是长者,是家庭生活的主事人,而不能颠倒主次,任孩子在家庭里胡闹。

    2.要让孩子了解父母为他和家庭所付出的辛苦

    现在不少孩子不知道父母工作情况,不知道父母的钱是怎样得来的,只知道向父母要钱买这买那,认为父母给自己吃好、穿好、用好是天经地义的。这样的孩子怎么会从心底里孝敬父母呢?为此,父母应当有意识地经常把自己在外工作和收入的情况告诉孩子,说得越具体越好,从而让孩子明白父母的钱来之不易。这样,孩子自然就会逐渐珍惜自己的生活,也会从心底产生对父母的感激和敬重。

    3.要从小事入手训练培养孩子孝敬父母的行为习惯教育子女孝敬父母的一般要求是:听从父母教导,关心父母健康,分担父母忧虑,参与家务劳动,不给父母添乱。要把这些要求变为孩子的实际行动,就应当从日常小事抓起。如关心家长健康方面:要求孩子每天要问候下班回家的父母;当父母劳累时,孩子应主动帮助或请父母休息一下;当父母外出时,孩子应提醒父母是否遗忘东西或注意天气变化;当父母有病时,孩子应主动照顾、多说宽慰话、替他们接待客人等。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年龄、能力、学习情况等,安排其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并对其进行具体指导、耐心训练、热情鼓励。这样不但有利于孩子养成从事家务劳动的习惯,也有利于孩子不断增强孝敬父母的观念:“父母养育了我,我应为他们多分担一些。”

    4.要以身作则,父母本人要做孝敬长辈的楷模

    孩子对待父母的态度,直接受父母对待长辈态度的影响。有一个故事是值得借鉴的。

    从前有一对中年夫妇对年迈的父母很不孝顺,他们把老人撵到一间破旧的小屋里居住,每顿饭用小木碗送一些粗劣的食物给老人。一天,他们看到自己的儿子在雕刻一块木头,就问孩子刻的是什么。孩子说:“刻木碗,等你们年纪大时好用。”这对中年夫妇猛然醒悟,把自己的父母请回正屋同自己一起居住,扔掉了那只小木碗,拿出家里最美味的食物给老人吃。小孩因此也转变了对他们的态度,从此一家三代和睦生活。

    可见,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现在中年夫妻冷落自己父母的情况还是存在的。有些中年夫妻不仅不照顾自己的父母,反而千方百计地“刮”老人们的财物,这给自己孩子的影响更不好了。因此,我们不仅要管好自己的小家庭,还要时刻不忘照顾年迈的父母,决不能“添了儿子就忘了老子”。如果说平时因居住地较远、工作较忙不能和老人朝夕相处,那么在休假日要尽量抽时间带上孩子去看望老人,帮老人做些家务,同老人共聚同乐,尽一份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如此天长日久,孩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也会逐渐养成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好习惯。

    环保意识,从小就要灌输给孩子

    环保教育,主要是在于生活中的发现,是需要在平时养成的。平时父母多作解释和提示,使孩子认识到所做的事情就是在保护环境,让他逐步领会,掌握环保知识。

    小琦今年三岁,他的妈妈是一个注重生活环保的好妈妈。怎么说呢?小琦去上学,妈妈去上班,都是自己带水壶和环保餐具;晚上一家人回到家中,小琦和妈妈一起清洗餐具、水壶,还常常一起动手制作第二天的餐点、饮料。小琦家自制的饮料有酸梅汤、冬瓜茶、菊花茶、红枣茶、桂圆茶等,这些好喝的健康饮料都是妈妈的杰作。当然,其中也有小琦的功劳。

    德国十分重视对孩子的环保教育,德国一年级的小学生刚到学校注册报到,就会领到一册环保记事本。记事本的封面是一片绿翠,上面有森林、草原和田野,就像在德国高速公路两旁常见的风景一样。

    事事注重务实的德国人,对孩子的环保教育同样务实。德国的教室很大,右前方有洗手池和杂物橱,还有四个不同颜色的垃圾桶,分别丢弃金属、废纸、塑料和食物。分类丢弃垃圾的习惯孩子们早在幼儿园就已养成。孩子们喝茶进餐用的杯碗都是玻璃、金属或瓷的,没有塑料的和纸质的,所以都可以重复使用。

    在自然的怀抱中,孩子们学着种树、种花甚至种庄稼,体会食物的来之不易和大自然的恩赐。孩子们还参加太阳能玩具制作大赛、健康早餐会等活动。在德国东部勃兰登堡州的一个生态保护区,有专门为孩子们建立的小农场,柏林的孩子们有时也会到这里来住上一周,学习生态保护和生态农业知识。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自己一再重复的行为所铸造的。因而优秀不仅是一种行为,而且是一种习惯。”其实,环保离我们并不遥远,很多都是生活中的小事,只要能坚持从我做起,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情做起,就一定能够收到实效。

    那么,在生活中,都存在着哪些危害环境的行为呢?

    实例一:为了方便,小贝贝一出生到三岁,使用了数不清的纸尿片。

    实例二:妈妈是职业妇女,回到家为了减少家务的工作量,家里大量地使用一次即丢的免洗餐具,客人来也都使用它们。

    实例三:因为抽取式卫生纸的方便性,取代了手帕、抹布的功能,小洁家几乎做什么都用了卫生纸,擦手、擦汗、擦桌子等,真是卫生纸的“最佳消费者”。

    上述三个很平常的生活实例,好像在现代化的生活中,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因为几乎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不知不觉中都已经是过着这般方便、有效率的日子了。

    人类文明进步的目标之一:方便、省时、省力。这已让人们尝到了甜头,可惜的是,后遗症却是后代子孙要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为了全体人类的生活品质,环保教育已经是今日不做,明日便会后悔的重要大事。

    怎样培养孩子热爱环保的意识呢?

    1.环保工作,就从日常生活做起

    小孩的饮食习惯多是大人养成的,市面上流行的碳酸饮料,速食店里的炸鸡、炸薯条,高热量的汉堡、甜食、巧克力、糖果等食品,迎合孩子口味。大人常以方便或小孩喜爱为理由,提供这类食品给孩子,如此便输掉孩子的健康。速食、小吃虽然很方便,但是动手制作健康、环保的食物,带环保餐具,对环境却是大有帮助。

    2.带孩子参加生态保护团体的活动

    带领孩子走入自然、享受自然、保护自然。让世世代代的子孙都能有机会一览地球的美丽风貌,探知自然的奥妙,领悟生命的意义,得到大自然的启示与灵感,让这片土地继续美丽,充满自然生机。这是每个人严肃、不容推卸的责任与义务。

    3.带领孩子参加资源回收的活动

    要想使环保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就要从自身的生活做起。在亲子互动中,教导孩子物尽其用、省吃俭用的美德。推广环保观念,回收可再利用的资源,物尽其用,减少垃圾量,减少物品的制造量。

    4.简单生活的消费观念

    平常将家中整理得整齐有序,使家人在生活中可以方便地找到需要的东西。家人的起居作息不会受到杂物乱放的干扰,又可减少因为找不到东西而乱买东西的浪费。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慢慢养成物品归类的能力,从小养成收拾东西、物归原位的好习惯,自然可以避免找不着东西的情形,不但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物尽其用。

    孩子的玩具、生活或学习用品太多时,家长可以制定“一进一出”的规定,并且尽量参加环保回收的活动,以物易物交换玩具,减少因占有欲望强烈而造成的环保问题。

    孩子画画、写字纸张的使用,也以正、反两面节俭使用为原则。

    减少购物时包装的浪费,以自己带购物袋为佳。

    选择较耐用的、本地出产的产品,避免交通燃料的浪费。

    多用手帕、抹布,少用会造成滥伐树林的卫生纸。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