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孩子三分天注定七分靠培养-能力越强,孩子驰骋的舞台就越大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有的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不落后于别的孩子,一天到晚让孩子学习各种知识,认为孩子学得越多,就会比别的孩子越优秀。其实这种观念并不完全正确,他们没有真正了解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需要的是什么,这也是很多家长没有看清楚的一点。对孩子能力的培养比对孩子知识的灌输更重要,中国有句名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育孩子时同样要加以借鉴。

    语言能力,让孩子成为沟通高手

    从接受语言到学会使用语言对孩子来说是一个极其漫长的积累过程。当这种积累达到一定量时就会如同火山爆发一样,孩子的语言一下子冒了出来,家长必须作好引导和培养。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语言与思维在相互影响下共同发展。如果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不是很强的话,其原因一方面与孩子本身的潜质有关系,例如,有些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快,而一些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得比较滞后。另一方面与后天的因素影响有关。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与其所处环境的关系比较密切。如果我们不经常和孩子聊天玩耍,孩子就没有语言的刺激,那么他的语言能力就无法得到发展。如果父母经常用语法不正确或句型不完整的语言与孩子交流,那么孩子就很难模仿到标准的合乎规范的语言。如果父母对孩子的关心超出了适度的情况,让孩子不用语言表达就能得到满足时,那么孩子学习语言的动力就会消失。当孩子出现语言表达能力不强的情况时,如果孩子没有功能上的问题,家长就要考虑一下自己的原因,而不是孩子的原因。

    一般情况下,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以解决孩子语言能力不强的问题:

    1.与孩子多多交谈

    经过研究发现,在语言比较丰富的家庭里,孩子要比其他家庭中的孩子说话早一点,并且说话的质量也比较高。这是因为孩子最初是通过模仿家人,特别是模仿与自己关系密切的父母来学会语言的。当妈妈与孩子一起玩耍的时候,可以先告诉孩子手里拿的是什么,干什么用的,要怎么来玩等等。当妈妈带孩子上街时,要常常给他说说街上过往的行人,穿梭的车辆,以及景物等。回到家要问问孩子外出有什么见闻,鼓励他用语言表达出来。另外,当妈妈与孩子交流时,可以尝试使用比较复杂的句型,主语、谓语、宾语都齐全的句子,也可以用一两个形容词或副词来修饰。

    2.将孩子的句子进行扩充

    父母和孩子交流时,要尽量避免长时间地重复孩子的话,虽然重复孩子的话很有意思,并能够在初期鼓励孩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当孩子的语言能力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父母的这种做法就会对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因此,此时父母就要有意识地去在各种情境中去扩展孩子的句子。例如,当孩子想拿到柜子上的布娃娃时,会说:”妈妈,娃娃。“这时,妈妈就可以说:”哦,孩子想要拿到那个漂亮的布娃娃,是吗?“父母通过这样的扩展句子方式与孩子交流,他们就会渐渐地学会怎样通过更好的语言来表达需要。

    3.耐心等待孩子的发展

    当父母意识到孩子语言表达能力不是很强时,记住不要去催促孩子,强迫他们去模仿父母的话,而是应该给孩子时间,耐心地等待他们按自己的步骤去学会比较复杂的句子。

    4.重视亲子阅读

    父母常常陪伴孩子一起阅读图画书,给孩子讲一些比较有趣的小故事,这样可以将孩子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妈妈可以先做做功课,将故事的情节充分了解一下,然后用自己的语言绘声绘色地把故事描绘出来给孩子听。让孩子听故事是他们积累语言素材的最好途径。

    5.给予孩子及时的鼓励

    父母对孩子发出的任何声音都要给予鼓励,父母可以通过微笑、抚摸等方式去鼓励孩子继续说话,让孩子知道父母十分喜欢他这样做。当孩子开始学说话时,妈妈要及时对孩子的表现作出回应,让孩子能够体验说话的乐趣。例如,当孩子会说”妈“时,妈妈就要立刻对孩子说:”孩子真棒!孩子已经会叫妈妈了,妈妈。“这样做可以给予孩子足够的自信让他们获得作更多尝试的兴趣。

    6.父母要调整自己的心态

    很多父母担心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强会导致孩子的智力水平发育迟缓。但事实上,孩子的语言能力是存在个体差异性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强不能说明智力水平不高。当孩子在身体、动作、听力等其他方面均发展正常的话,父母就不用为孩子的语言能力不强而担忧。

    父母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为孩子语言能力的成长提供了重要因素。如果父母一直焦急地盯着孩子,甚至在孩子面前说他说话说得不是很好时,孩子有了压力,他说话的自信心降低。相反,在生活中父母要积极地引导孩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还要注意要使用比较简单明了、容易被孩子理解的语言与孩子交流。例如,当孩子想要玩汽车玩具时,父母指着小汽车说:”孩子是想要汽车吗?“孩子说”车--车“时,父母也要抓住机会重复强调说:”对,孩子想要汽车。“父母对孩子的鼓励和引导能够诱导孩子去模仿语言,那么在模仿过程中,孩子的语言能力也就会渐渐地发展起来了。

    7.进行足够的语言刺激

    父母要从孩子出世起抓住一切可以和孩子谈话的机会去和孩子进行交流。”孩子拉臭臭了,哦,好臭呀!“”孩子在洗澡,闻闻这个多香啊!这是香皂。“母亲的这些唠叨表面上看似是没有意义,孩子也对妈妈的话没有什么感觉,但从孩子热切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是渴望与妈妈进行这样的交流的。孩子贮藏在大脑中的语言经过积累,无形中越来越多,在某一时刻,语言就会爆发出来,让我们惊奇地发现原来之前的努力并不是徒劳。

    8.对孩子作出积极的回应

    父母要时刻关注孩子的行为反应,或者时刻倾听孩子的心声,并给予积极的回应。当孩子开始学说话的时候,父母要认认真真地听,听听孩子到底说了什么,并了解孩子的想法,然后给出合乎孩子心思的回应。通过扩展孩子的句子,帮助孩子学会更多的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例如,当孩子看见一只小狗时,就会开心地叫起来:”小狗,尾巴。“妈妈这时可以进行扩展句子:”是啊,那是一只小狗,看它在摇着可爱的尾巴。孩子看它多高兴呀,它一定非常喜欢你。来,我们走近一点看看小狗吧。汪,汪,汪,小狗叫了,在跟孩子打招呼呢……“9.经常和孩子谈论周围的事物

    无论是在室内还是在室外,只要孩子看到的、能够吸引他注意力的事物,妈妈都可以随着孩子的注意,跟他说说所见到的、听到的一切。如,可以和孩子说他喜欢的小动物,说说邻居家的小弟弟,马路上来往的汽车与人流,如梦般的斜阳,五颜六色的植物……这些都能丰富孩子的词汇量,并为提高孩子的理解力提供很好的素材。

    10.利用儿歌与故事开发孩子的语言潜能

    儿歌与故事都是孩子喜欢的,是促进孩子语言能力发展的较好的素材。一般情况下,节奏简单、韵律感较强的能够朗朗上口的儿歌,以及十分有趣的小故事都能吸引孩子。即使在几个月大,还不能完全听懂儿歌与故事的内容时,妈妈给孩子听这些动听的儿歌,讲讲有趣的小故事,对孩子来说都是一种有意义的刺激,能够促进孩子的发展。只要妈妈有时间,就要抓住机会常常给孩子说这些儿歌和故事,最好妈妈用比较夸张的动作来增加对孩子的吸引力。

    11.鼓励孩子大胆地说话

    当孩子说错话时,父母不要去讥笑或责备他,也不要随意地打断孩子的话。不管孩子说得好与不好,都要为孩子提供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不要用自己的语言和行为来代替孩子的语言。父母要及时采取一些策略去纠正他们发音和用词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纠正其错误时,不去模仿孩子的发音,也不去批判孩子的错误,只要将正确的发音让孩子再听一遍就可以了。例如,孩子把”哥哥“说成了”丢丢“。此时,妈妈没必要去纠正孩子说不是”丢丢“,而是”哥哥“,对孩子只要说:”对,那是小哥哥。“就可以了。

    动手能力,让你的孩子心灵手巧

    孩子经常动手动脑,做力所能及的事,独立从事一些活动,这能促进他们身体、智力、能力,以及性格、情绪等方面的发展。

    喜欢拆东西,是许多孩子的共同特点。一个小男孩正在将一辆玩具汽车一点一点拆散。他先用手锥拆下一个轱辘,下一个却拆不掉了。想了一会儿,他把拆下来的那个又安上了,两个轱辘相互作用着使劲,很快两个轱辘都被拆掉了。孩子的父亲见状大喜,儿子懂了工具的原理。一般情况下,好好的玩具全给拆了,孩子得到的很可能是一顿痛斥,但这孩子得到的却是一通夸奖。孩子下意识的举动被父亲看到后,进一步向他讲了杠杆的原理和工具的作用,这时孩子听得别提多认真了。这位父亲早就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发现,当孩子干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你对他讲什么他的吸收能力都特别强,因为那时他的心是向你敞开的。你再夸夸他,他的那份得意还可以将创造力继续迁移,举一反三。

    ”颉浩小时候破坏的东西可真不少。“这是颉浩奶奶给孙子的又一评价。但在和奶奶一起生活的时候,这个10岁刚刚出头的小男孩,就承担了家里各种电器的安装工作。

    手是人体重要的感觉器官,让孩子多动手是促进智力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手的活动,可以获取更多的外部信息,这些信息能促使大脑积极活动,促进孩子的大脑发育,使孩子心灵手巧。孩子动手能力差,主要原因有三种:

    第一,成人担心孩子小不会做事,怕他出事,或怕孩子损坏东西,许多事不让孩子自己动手去做,而由成人包办,孩子失去了一次次动手的机会。

    第二,家庭装饰摆设成人化,没有孩子动手的小天地。孩子进了家门,这不许动,那不许碰,玩具不能自由拿放,孩子可活动的空间太小。

    第三,孩子动手材料少。爸爸妈妈花钱买的玩具,外表虽美观,但大多数是机械或电动的,不能拆拼,孩子缺乏动手的材料。

    不少小学生,由于在生活上由父母”包打天下“,6岁的孩子鞋带散了不会系,急得直哭;9岁的孩子不会穿衣服,闹出将内衣当外衣的笑话;10岁孩子要妈妈喂饭。在这种”温室效应“下,孩子因娇宠而任性、脆弱,追求享受,缺乏独立性和克服困难的勇气与能力。这样的孩子是很难成才的。

    孩子很小就有”自己动手“的愿望,从蹒跚学步开始,尽管跌跌撞撞,也不肯让大人牵拽。到两岁时,孩子就常执拗地说”我自己做“,不愿别人干预。通过动手动脑进行探究便成为孩子的一大心理需求。家长只要注意观察就能发现,孩子经常是不知疲倦地在动手操作和探索。

    如果家长过分”关心“和”保护“,一切包办代替,孩子就会由于缺少锻炼机会而影响他们各方面的发展,造成能力低下,性格怯懦等,智力发展也会受到阻碍。

    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呢?我给家长朋友提出三条建议:

    (1)大胆放手锻炼。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家长的教育态度很重要。家长不要对孩子百般呵护、束缚太多,而要放手让孩子主动活动、锻炼成长。孩子在动手制作东西或玩操作性游戏时,往往会把家里弄得很乱,所以家长就容易限制孩子开展这类活动,这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正确的做法是不要去限制孩子,但是可以给他们提要求。如孩子玩剪纸时,要求他们玩完以后,把纸屑清扫干净;玩拼插玩具时,要求他们玩完将玩具材料装好,放回原处码放整齐。这样,不仅满足了孩子动手的需要,还能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孩子自己动手干活时,有时会”闯祸“--毁坏东西,所以家长往往采取高压控制的做法,不让孩子随便动手。当然,孩子缺乏经验,确实容易闯祸。但如果对他们采取高压控制,这也不准动,那也不准动,肯定不利于孩子的发展。孩子动手干活不慎损坏了东西,但换回来的却是更加宝贵的东西--独立生活能力的增强。当然,凡孩子能接触到的地方,要排除隐患,如电插座要安在孩子够(找)不到的地方,能造成人身伤害的器具和贵重易损的物品要收藏起来等,让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中自主地动手探索。

    (2)为孩子创造条件。孩子在一定的环境中成长,要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就要为孩子创设能促使他们动手的环境和条件。比如,让孩子穿带纽扣的衣服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家长给孩子买了衣服后首先要检查衣服扣子和扣眼的大小是否匹配。如果不合适就应更换、加工,否则扣起来难度太大,孩子就不愿动手去扣了。为了培养孩子扣纽扣的动手能力,家长还可以专为孩子制作一个扣扣子的操作板,供他们动手玩操作性游戏。

    让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对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也很有好处。如帮妈妈剥豆、叠小件衣服、整理书报等。

    (3)积极支持鼓励。家长要支持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鼓励他们做有一定难度的事。孩子常常要干那些他们不会干或干不了的事,比如看妈妈拖地板,他也要拖。其实,这也是孩子的一种心理特点。因为,不会干和干不了的事对他们说来,是很新奇并有较大吸引力的。遇到孩子执意要干他干不了的事时,家长不要一味训斥,而应帮助孩子,和他们一道去做,或家长做时让孩子来”帮忙“,干完事后最好称赞孩子”真能干“。

    观察能力,给孩子一双敏锐的眼睛

    父母在鼓励孩子勤于观察的同时,还要注意帮助孩子善于观察。培养观察力的最好方法是教孩子在万物中寻求事物的”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

    有的父母认为,孩子眼睛好、听觉灵敏,观察力就一定很强,其实不然。观察力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观察能力是在综合了视觉能力、听觉能力、触觉和嗅觉能力、方位和距离知觉能力、图形辨别能力、认识时间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因而它也是形成智力的重要因素和智力发展的基础。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父母不注意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没有把观察力的培养放在应有的位置上。这样最大的弊病就是抑制了孩子思考能力的提高。俄国生物学家巴甫洛夫说:”观察,观察,再观察。“培养孩子观察的能力,对发展孩子的智力是十分重要的。

    观察能力达到准确无误并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功夫,并非一日养成。比如,艺术家有一种艺术家特有的眼睛,人们认为是白色的墙壁,在画家的眼里却是红色的、黄色的、蓝色的……博物学家能一眼认出动物、植物的种类,检测员则能从建筑物的外形上识别其不同的结构。当你沾沾自喜地买到一件”十分满意“的商品时,商品质检员却一眼能看出它是一件拙劣的仿制品……父母怎样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呢?我们的建议是:

    1.明确观察目的

    孩子对观察任务的了解直接影响观察的效果。观察目的越明确,孩子的注意力就越集中,观察也就越细致,越深入,观察的效果也就越好。孩子在观察中,有无明确的观察目的,得到的观察结果是不相同的。比如,父母带孩子去公园,漫无目的地东张西望,转半天,回到家里,也说不清看到的事物。如果要求孩子去观察公园里的小鸟,那么,孩子一定会仔细地说出小鸟的形状、羽毛的颜色、眼睛的大小、声音的高低等。这样孩子就能有的放矢地去观察事物,从中获得更多的观察收获。

    2.培养孩子观察的兴趣

    孩子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家长应很好地利用孩子这一天性,经常带领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让孩子在尽情地玩耍之中,观察万物的悄然变化。去看春天的绿芽,夏日的鲜花,秋季的果实,寒冬的落叶,去听蝉鸣鸟唱,这些都会引起孩子的兴趣和思考。同时,家长在平时要指导孩子观察,开阔孩子的眼界,充实孩子的知识和生活。

    比如,让孩子观察家里养的花草、小鱼;晚上带孩子观察星空,讲讲简单的星系;白天观云,看到云的流动,讲一讲”云往东,一场空,云往西,披蓑衣“等谚语的简单道理,这样做不仅使孩子从中学到知识,体验到观察的乐趣,又能促使孩子多思考,从而培养和发展孩子良好的观察能力。

    3.教孩子正确的观察方法

    观察的主要方法有:

    (1)综合观察法。即先局部后整体或先整体后局部的观察方法,以达到对观察对象全面正确的认识。

    (2)动静观察法。动态观察指按先后顺序或方向位置观察物体的变化;静态观察指按物体的颜色、形状等进行观察,建立基本数学概念,理解数学法则。父母要指导孩子学会动静结合观察法,为孩子以后看图、数数或看图例式打下基础。

    (3)对比观察。比较是一个鉴别的过程,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比如,让孩子观察其他孩子的绘画作品,并同自己的作品进行比较,肯定长处,指出不足。

    (4)反复观察。对于某一动作可让孩子进行反复观察,这种方法可以强化孩子大脑皮层,形成暂时性的联系,并能使各个暂时性联系之间相互贯通,逐步形成动作的连贯一致。反复观察能形成孩子对事物的整体认识,并掌握复杂的难度大的各个环节。

    (5)顺序观察。事物的发生一般都有一个先后顺序,让孩子认识一个事物发展的全部过程,建立一个完整的概念,使孩子养成按顺序观察的好习惯。让孩子有顺序地观察,能使他们有条理地思考,达到思路清晰、言之有序,逻辑思维能力增强。一般来说,观察是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从上而下或从下而上;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先中间后四周或先四周后中间;由表及里或由里及表等。

    (6)重点观察。在事物完整的发展过程中,必定有一个环节是主要的,如植物生长是其从生到死过程中的最主要的环节,这个环节是重点观察的对象。这些训练对培养孩子抓主要问题,抓中心环节,掌握大局都有好处。

    4.让孩子见多识广

    观察力的高低与孩子视野是否开阔有关。孤陋寡闻的孩子,缺少实践的机会,观察力必然受到影响。看到同样一种现象,有的孩子能联想到许多事物,有的孩子却说不上几句,这是什么道理呢?这与孩子接触事物多,懂得道理多有关。孩子了解的常识多,道理融会贯通,观察问题就比较深刻。可以说,观察力基于知识与经验,而知识与经验的丰富与提高又会反过来促进孩子观察力的发展。

    5.鼓励孩子边观察边思考

    不要总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孩子的心灵深处绝对不是一片空白,不同年龄的孩子常常会向父母提出一串串精彩的问题,如”天冷了,水为什么会结冰“”自己是从哪里来的“等等。

    孩子们的问题有许多是父母们意想不到的,或者觉得可笑、荒唐。面对孩子的提问,有的父母可能会不耐烦地说:”去!去!去!哪有这么多为什么?“也许父母自己也不太清楚,也许认为这些问题不值得回答。这样会使孩子很扫兴,挫伤乃至磨灭其对周围事物的敏感与思考。应该明白,当孩子提问时,正是孩子求知的好机会。鼓励孩子提问,就是为了培养他们对周围事物的观察与思考,并进一步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把现成的答案告诉他们。

    想象能力,让孩子的思想飞翔

    到处都存在孩子的想象力。只要父母放开自己的思维,给孩子大展身手的空间,那么,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曾经有人做过这样一个测验:一个”0“图形分别让幼儿、小学生、中学生来看,测试的结果是大多数中学生和一部分小学生说这是数字”零“或英文字母”O“,另一部分小学生的答案是”面包圈“”眼镜片“;幼儿园的小朋友的答案是”眼泪“”肚脐眼“”围棋“”表“等等,这样的回答是我们成人、中学生、小学生都难以想到的,幼儿的想象力是我们不得不惊叹的。

    仔细分析一下这个测试结果,我们不禁提出这样的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想象力会逐渐减少吗?为什么年龄越大,想象力就越匮乏呢?这是我们不断成长的必然结果还是由于我们的教育方式造成的后果呢?

    年龄与学识不是扼杀我们想象力的真正杀手,历史上的伟人、奇才不都是拥有渊博的知识,也同样拥有着惊人的想象力。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仍然持有对知识的质疑态度,他们坚信已有的知识还不是全部,还有更为广泛的空间去探索。想象力要在知识的帮助下才会更加有力量、有方向。

    可是,对于我们现代的孩子来说,成人使他们过度地相信现有的知识,他们可能被所谓的”知识“捆绑住了应有的想象力。成人的逼迫行为,忽视了孩子的想象力。孩子原本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可是被扼杀了,这就是我们说的”用进废退“,想象力就是在”不用中退化“的。

    在当今社会,如果家长能够相信”孩子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那么,请家长细心留意孩子的想象力,在孩子想象的瞬间去作出积极的引导。

    1.支持孩子”奇思妙想“

    孩子们的头脑里缺少那些固定的答案或思维模式,也没有成人那么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渊博的知识,但他们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宽容、放松,自由与多样的环境是孩子想象力成长的优良土壤,因此,当孩子在思考一个已经认为不应该纳入思考范围的问题时,请不要打断孩子的”奇思妙想“。

    例如:

    五岁的小女儿正坐在小凳子上看妈妈做饭,她忽然问妈妈这样一个问题:”星星是从哪儿来的?“妈妈并没有马上回答孩子的问题,而是说:”宝宝想想看。“女儿全神贯注地看着妈妈揉面、揪面团、擀面饼、包包子等一系列动作,看了好久后,女儿突然说:”我知道星星是从哪里来的了,星星是用做月亮剩下的东西做成的。“这样的话让妈妈大吃一惊,然后妈妈非常激动地吻了女儿一下,妈妈高兴地说:”宝贝,你的想象真的很奇特。“爸爸知道女儿的表现后也十分开心,抱着女儿为她讲起神话故事来……可是,现实生活中,成人往往会打击孩子的”奇思妙想“。大多数家长面对孩子这样的提问,会回答:”星星本来就存在的,有什么好想的,快点背书吧!“”你只会想这些乱七八糟的没用的东西,老师讲的知识却什么也不知道。“”你自己去书上看看怎么写的吧!“这样,我们成人在无意识中将孩子带进了只需记忆的世界而忽视了鼓励其发挥想象,结果,这些孩子变成了和我们多数人同样的情况,只会照搬前人的知识和技术,没有了突破与创新的勇气和能力。

    因此,家长们如果重视想象力,请一定要留意生活中孩子的种种表现,注意自己对他们的”奇思妙想“作出的反应。

    2.给孩子留有想象的”空间“

    现代家庭中,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孩子被我们自认为学识渊博的成人包围着,只要他们有问题提出,我们就赶紧给出答案,一方面害怕耽误孩子求知的欲望,一方面又害怕被孩子嘲笑。这种情况下,孩子既然得到了正确的答案,那么就不会继续进行思考,更不会去进一步想象了。

    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幼儿园中班在上关于”云“的课,老师以让孩子认识云、了解云的形成作为教学目标。

    上课过程中,老师拿出云朵的图案,问小朋友们:”这是什么?“有的小朋友回答说:”波浪。“

    老师摇摇头说:”再仔细看一看。“

    又有小朋友说:”是烟。“

    老师继续鼓励说:”再仔细看一看,想一想,这到底是什么呢?“最后有小朋友说:”是云。“

    老师高兴地称赞道:”对了,是云!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云‘。“我们先不去讨论老师的教学能否达到他的目标,仅来看看老师这一段的”启发式“的问答,能告诉我们什么呢?

    我们只能看到老师在追求着固定的答案。虽然老师尝试用启发与参与的方式进行教学,但事实上,孩子们是在他的控制中学习的。前面的两个回答,老师用”再看一看“等语言间接地否定了孩子作出的”波浪“或者”烟“的回答。由于幼小的孩子对别人的称赞与评价具有依赖性,因此,他们久而久之就会迎合老师的需要去作出回答了,或者孩子不知道老师想要的答案,干脆放弃回答,不去思考,不去猜测了。

    我们有这样的疑问:孩子们回答是”波浪“”烟“错了吗?”云“不可以像”波浪“或”烟“吗?如果那位老师对前两个小朋友进行表扬:”说得很好!那么还有其他想法吗?“这时,可能会有更多的小朋友踊跃地回答问题,说出更多稀奇古怪的东西来。当小朋友的想象力被调动起来时,老师可以很高兴地告诉大家:”小朋友们说得都很对,它好像是任何东西,那么我们这幅画里的东西本领怎么这么大呢,可以像这个又像那个,究竟是什么呢?它是一幅什么都像的云!“如果我们这样处理可以达到双赢的目的,既完成教学目标,又能拓展孩子的想象空间。最为重要的是我们正面肯定并鼓励了孩子的想象力。孩子在激发不同的想象中互相激励,这让他们更加喜欢”云“,这也将影响他们以后看到云朵时的关注度和想象力。

    我们继续举个例子,来看一看能够维护孩子的想象力的父母是怎样表现的。

    妈妈陪着孩子玩折纸游戏,当孩子折好一只小白兔,并将它贴在一张白纸上时。妈妈提出一个问题:”你这只小白兔生活在什么地方呀?“孩子立刻为小白兔画了一间漂亮的房子,一片青青的草地,还有许多鲜艳的花朵。

    妈妈接着问孩子:”你知道小兔子要吃什么东西吗?“孩子一边自言自语地说:”小白兔最喜欢萝卜啦。“一边高兴地画着萝卜。

    妈妈又接着问孩子:”你觉得小兔子还需要什么呢?“孩子想想回答:”它还需要朋友、妈妈、爸爸、玩具……“孩子在妈妈的引导下画出越来越丰富的东西。

    原本孩子只想到将小白兔贴到纸上就完成了,现在纸上不但有了漂亮的房子、青青的草地、鲜艳的花朵、可口的萝卜,还有在跑步的小乌龟,穿着裙子的另外一只小兔,大大的蘑菇,翱翔的鸟,高高的太阳,弯弯的小船,真是热闹极了。这不正是一个锻炼孩子想象力的很实用的例子吗?

    因此,父母与孩子一起做游戏时,一定不要自作聪明,尽量做到让孩子成为游戏中的主角,这样才会给孩子留有广阔的空间来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且在发挥想象力的过程中玩得更尽兴、更快乐、更活跃。

    3.向孩子提出想象的问题

    ”一加一等于几?“”在英语里’树‘怎么读?“”哪个小朋友在你们班里最听话?“”今天老师讲了什么故事呀?“”看一下,这里有多少个苹果?“……实际生活中存有许许多多的问题,我们成人也在不断地向孩子提出诸如此类的问题。但是,我们提出的问题往往是”封闭式“的,答案几乎只有一个,孩子也只能给出一个答案,这样孩子就成了重复知识的工具。

    如果问问题只是一种检验孩子掌握知识程度的一种方式,怎么能激发孩子去想象呢?

    试想一下,如果孩子回答:一加一等于三,那么你会因为孩子错误的答案而生气或失望吗?能够激发孩子想象力的那些问题应该是”开放式“的,是那些允许孩子充分想象的问题。例如,当爸爸陪孩子看飞机的图书时,可以问孩子:”你能想一下未来的飞机是什么样的吗?如果让你自己造一架飞机,你会怎么去造呢?会造出什么样的飞机呢?“爸爸这样的问题会让孩子在思考与回答中不断地发挥想象力。

    我们父母如果能够经常提一些”开放式“的问题,那么孩子在回答这些问题时想象力会得到启发,孩子的求知欲会得到激发。需要注意的是,当孩子回答”开放式“的问题时,家长一定不要着急地去打断或者更正孩子的回答。

    4.让孩子做一些收尾工作

    当年龄比较小的孩子独立完成一件事情时,能力上会有限制,例如讲故事、画画等,父母可以先做出一部分让孩子来看,剩下部分让孩子来收尾。例如,父母给孩子讲一些带有启发性的故事,让孩子自己设计故事情节,这样孩子的想象力就会得到锻炼。当孩子自己讲出一部分情节时,我们可以接着孩子的思路继续讲下去,当讲到比较关键的情节时,再鼓励孩子去讲。

    如讲《雪孩子》的故事,当孩子已经明白了整个故事的大意时,我们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孩子去思考,如:”当雪孩子遇到火后为什么会不见了呢?它能去哪里呢?“通过思考,孩子会从中明白一些科学道理。例如,他们会明白雪遇热变成水,在阳光照射下,水又变成水蒸气升到空中,形成云的过程。

    又如,父母可以先画一个猪头,然后让孩子去画耳朵、嘴巴等器官,父母可以继续画猪的身体,再让孩子加上其他东西。这样的做法不仅能够鼓励孩子去充分地发挥想象力。还能让孩子在这样的过程中获得成就的快乐感觉。

    以上几个例子只是发展孩子想象力的方法中的几种而已,父母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想象力来找寻适合自己孩子发展的方法。

    创新能力,开启孩子智慧的大门

    创新能力是如今我们这个时代所稀缺的能力,谁一旦有了创新的能力,就很容易被社会接受,也容易取得一份属于个人的成就。

    一个普通家庭的家长,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之后能够有一份好的工作,不错的收入继续平凡幸福的生活。而创新的能力,可以为孩子带来这方面的成就,因此,需要更好的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

    有一只小猴子每天都很开心,似乎没有什么事情能给它造成打击和挫折,也没有什么事情会使它感到难过和伤心。

    有一天,一只老猴子和它开玩笑,说:”小猴子,大家都说你很聪明,我今天要考考你,你能用这个竹篮子给我去打一篮子水吗?“小猴子当时没有多想,就蹦蹦跳跳地拿着竹篮子出去了。但是,竹篮子怎么能打水呢,当小猴子把竹篮子从水中提出来时,水自然全漏掉了。小猴子十分生气,心想:”这老猴子,分明是在捉弄我嘛。“小猴子同时也有点泄气。

    过了一会,它朝周围看了看,又高兴起来。”这有什么难办的,我一定不能让老猴子小瞧了我。“小猴子计上心头,它来到河边采了张大荷叶铺在竹篮里,打了满满一篮子水。

    当小猴子用竹篮子提着水回来,放在老猴子面前时,老猴子看得呆了。好一会儿才回过神来说:”谁说竹篮打水一场空?只要肯动脑筋,竹篮子也能打水啊!“小猴子的这种做法就是一种创新。学会创新思维,懂得创新是智慧中的智慧。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创新总是要伴随着每一个人。当来自四面八方的危机以及各种困难纷纷如箭簇一般向你袭来时,有些思维就丧失或部分丧失了它的功能,不能够解决危机和困难。这个时候,只有用创新才能解疑解惑,扭转局面。如果此时你能不乱阵脚,开动大脑,自己当自己的发动机,改”我不行“为”我能行“,逼破自己去独立思考,不向任何传统或习惯屈服,敢于挑战权威,不怕冒尖,不怕失败,那么无疑,你就能从困境中走出来,不仅可化解危机,而且还可能进行一次脱胎换骨的蜕变。所以说,创新是成功的智慧杠杆,没有创新,成功就缺少了必要的智慧基石。

    对孩子创新能力的培养,家长要做到:

    1.要充分相信孩子,不要总以家长为中心

    对待困难和问题,要采取启发、引导的方法,指导孩子开动脑筋,寻找解决问题的可能性答案,帮助孩子独立思考和探索,养成对问题、知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以及对问题主动思考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

    2.创建良好的氛围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

    心理学家认为,有利于创造性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自由。当一个人的心理得到安全时,他就表现和发展他的发散思维,充分表现自己的思想。创造性活动从本质上讲必定是异样的,从而必定是异常行为。因此,家长应鼓励那些用不平常方式理解事物的孩子,教育孩子勇于标新立异,勇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在家庭中形成浓郁的崇尚创新、尊重创新人才的氛围,使孩子知道,在未来社会发展中,不具备创新能力,就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3.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

    人才之所以称为人才,必然不等同于他人。我们传统的管制、说教、不能越雷池一步的教育方法,不但不能培养孩子的创造性,相反,很大程度上把孩子的创造性束缚起来,使孩子个性差别逐渐缩小,棱角磨平了,特点消失了,迫使孩子成了”小绵羊“。现代人才的培养,要求我们要为具有不同禀赋和不同潜能的孩子创造一个发展的空间,提供一个开发潜能的机会。要求我们认可孩子在智力、情感、兴趣、性格、气质、生理等方面存在的不平衡性,反对强求一律,鼓励超前发展,多一把尺子,会多出一项才能。

    4.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

    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主要是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让孩子自己在生活、学习中去思考、实践、感悟、内化,形成固有思维。鼓励充分发挥想像力,去异想天开,鼓励反方向思考问题。

    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不是天生的,它虽然和人的天赋有一定联系,但根本上是后天培养和教育的结果。

    领导能力,让孩子脱颖而出

    从小锻炼孩子的领导才能,让他们能够在群体中脱颖而出,使他们能够带领一班人完成更大的事业,对社会对个人都非常有帮助。

    传统观念认为,领导力是天生的,但是我们现在知道,领导力也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得到,这就对孩子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学校已经把学生领导力的培养引入正常教学实践中,中国的许多教育专家也越来越重视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他们发现在领导者的能力中,大多都是可以通过对孩子的培养获得的,比如胸襟开阔、能与人合作、能支持别人等。这也给家长培养孩子的领导力指明了道路。培养孩子的领导能力应被视作孩子早期教育的重要内容。

    任何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佼佼者,能够领导人们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兵兵心里一直有个愿望:自己能当上班干部。可是,从入学到小学毕业,老师从来没有让兵兵担任过任何职务。这让兵兵心里一直很郁闷。

    升入初中,新学期开学。班里面公开投票选择班干部,兵兵竟然被意外地推举为数学小组长。他欣喜万分,比当了班长的同学还要高兴。他觉得自己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同学和老师的认可了。

    放学后,兵兵迫不及待地把这一消息告诉了妈妈:”妈妈,我太高兴了,告诉你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妈妈笑着问:”你考了100分吗,这么高兴?“兵兵摇摇头,叹了一口气,对妈妈说:”妈妈,你怎么整天只关心分数呢?我今天被同学们投票选举为班里的数学小组长了!“妈妈并没有被兵兵的喜悦感染,反而冷冷地说:”我还以为是什么大喜事呢,不就是一个小组长嘛,又不是班长,当个小组长有什么好骄傲的!“兵兵火热的心情顿时仿佛被冷水当头一浇,兴奋一扫而光,心里既难过又悲伤。

    兵兵妈妈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孩子渴望当上班干部,这是一种很正常的心态。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被同学们选为小组长了,心里面有很多的兴奋和高兴,想与妈妈分享。可是,孩子心中特别珍惜和倍感骄傲的事情,在妈妈眼里却如此不值一提,甚至还遭到妈妈的刻意贬低,孩子如同被当头打了一棒,热情的火焰迅速熄灭,信心也会迅速坍塌。这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非常不好的影响。

    没有天生的领导者,只有后天造就的领导者。那些掌管着某一组织、负责着某一居民区或者带领着某一运动队的男人与女人,都是尽心尽责的家长们培养出的结果:这些家长们无不遵循了用于培养领导者素质--智力与独立思考的能力--的简单准则。他们的孩子不会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他们会坚持自己的信念,拿出自己的解决办法。

    领导能力无论是在目前,还是在将来,都能让人受益匪浅。无论男孩或女孩,如果能在班里及课外活动中表现出较强的领导能力,那么这要比他或她表现出较高的智力或考出较高的分数,更准确地预示着他或她成年时的成功。

    是否能够在自己所管的4~5岁的孩子们中间,辨别出哪些是领头的孩子?答案是毋庸置疑的。一般这些孩子都比较自信,尊重成年人和与自己一般大的其他孩子,乐意让别的孩子和自己一块儿玩玩具,有幽默感,表现出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好奇心。他们总是最先开始做某项事情,其他的孩子们则在一旁观望,然后在他们的带领下跟着做。而且最为重要的是,他们的热情极具感染力。

    那么,你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领导能力呢?以下所讲述的八条秘诀可供借鉴。

    (1)做一位积极推动孩子前进的家长。孩子的自信心首先来自于家长的鼓励和肯定。在孩子做事前就告诉他:”我知道你完全能够做这件事!“等事情做完之后,家长再告诉孩子:”你做得棒极了!“从孩子开始迈出第一步的时候,家长就应当树立他的自信心。当孩子蹒跚地走到你的怀抱中时,他就赢得了人生路上的第一个胜利;而你对他的紧紧拥抱,就会让他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当这些形成良性循环的时候,他也就会接连不断地取得成功。

    (2)让孩子们积极探索。一个小男孩,在自家院内的工地里使劲地挖着一块石头。当他费力地把那块石头挖出来后,拿着它高兴地跑到了爸爸跟前。”爸爸!你快看看,我挖出了一块非常漂亮的石头。“他激动地对爸爸说。他的爸爸漫不经心地看了一眼,很随便地说道:”你只是挖到了一块带着泥巴的普通石头。“儿子听爸爸这么一说,满脸的兴奋转眼间不见了。他把手中的那块石头扔掉,然后垂头丧气地走进屋内。

    这位做爸爸的应该怎样对儿子说呢?他应该高兴地对儿子说:”多么漂亮的一块石头呀!让我们把它清洗干净,以便我们能够好好地欣赏它。接下来我要给你一条毛巾,一副手套,或许你能够发现更加漂亮的石头。“这位做爸爸的应该知道:石头上的泥土很容易被洗掉;然而,他对孩子探索精神和想象力所造成的创伤,却是短时间内无法愈合的。

    孩子们都很钦佩那些勇于探索、敢于迎接挑战的人,并乐意效仿他们。然而,大多数时候,我们却教孩子们循规蹈矩,不要冒险。

    (3)让孩子用心考虑如何取得成功。劝导你的孩子多想想如何去取得成功,而不要为成功路上可能会遇到的坎坷而过多地担忧。相信自己能够取得成功的人,才能够成为一位激励他人追随自己的领导者。

    (4)给孩子一个机会。领导才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磨炼。鼓励你的孩子出面组织一些集体活动。支持孩子在班上竞选班干部,在运动队中担任负责人,因为这些都可以给孩子提供展示自己领导能力的机会。如果孩子能够成为校学生会或团支部的成员,那么他同样拥有锻炼并展示自己领导才能的良好机会。

    然而,你需要注意的是,应当让你的孩子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争取成为领导者。有些孩子乐意做运动场上的”领头羊“,另一些孩子则对当班干部情有独钟。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够成为班长,或者都想成为班长。但写作方面才华横溢的孩子,可以成为校报的编辑;擅长下象棋的孩子,可以力争成为学校象棋俱乐部的主任。孩子们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统领别人,有助于他们树立信心,而信心又是领导能力的基础所在。

    (5)认真对待孩子们的梦想。家长要认真对待孩子们的梦想,鼓励他们树立自己的理想,哪怕他们的理想听起来非常稀奇古怪。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们善于想象,以及如何把自己的想象变为现实的能力。

    人们所说的领导者,就是那种能够勾画出一个蓝图,把它给大家作一解释,并激励大家沿着他的道路前进的人。领导者迈出的第一步,就是有自己的梦想。

    (6)让孩子做”如果前提变化又将怎样“的推测。”可能性思考“是领导能力的一种重要体现。那些能够认真地思考问题,并把探索出来的解决办法告诉大家的人,无疑将成为大家的领导者。鼓励孩子做”如果……,那么……“之类由前提变更导致结果变化的推测。孩子一旦具备了勤于思考、善于推测的能力,往往很容易成为同龄人中的”领头羊“。

    你可以借全家人一块儿吃饭的时机,锻炼孩子的这类能力。让你孩子主持家庭晚间讨论会,使孩子有权依次听取其他家庭成员所发表的意见,然后总结出全家人在哪些方面达成了共识。

    (7)做孩子竞选活动的支持者。当班级中竞选学生干部时,你的儿子或女儿希望能够当选。遇到这种情况,你应该主动做孩子竞选活动的支持者,并为他的竞选出谋划策。比如,当孩子想竞选班干部时,就告诉他一条秘诀:每天到学校刚一见到班上的同学,就热情地打个招呼,向他们友好地微笑。

    久而久之,他的人缘就会很好,就能够团结班上的许多同学,这样一来,他在竞选班干部时也就有了较好的群众基础。试想一下,那些不仅对自己圈内的朋友热情相待,而且也对其他同学表示友好的孩子们,是很容易得到大家认可的,也很快能够成为大家的领导者。

    (8)教孩子学会尊重他人、灵活应变,并具有责任感。积极育儿法研究中心位于北卡罗莱那州的加斯托尼亚市,在该中心工作的家庭心理学家约翰·罗斯蒙多把尊重他人、灵活应变及责任感视为家长应当在孩子身上培养的基本品格。领导的重任时常要落到那些为人随和、以礼相待(尊重他人),遭受挫折时总能想出新的解决方法(灵活应变),并且敢于面对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结果(责任感)的人们的肩头。

    最后需要提醒一点,真正能够对孩子起作用的,是你的言传身教,而不是你的夸夸其谈。如果你整日对你的邻居或同事说三道四,你就无法指望你的儿子或女儿尊重他人;如果你偷税漏税,那么你也无颜教育你的孩子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对领导者进行的研究表明,他们的父母也展示出了领导素质,尽管他们时常是以一种并没有为众人所意识到的方式来展示的。他们把社区服务看得很重要;他们乐于助人;他们梦想着自己的家人能够养成高尚的品德,而不是获得丰厚的物质财富。在现实生活中,他们时常展示出能够让全家摆脱困境的内在力量。

    营养专家告诉我们,如果你想让孩子身体健康,那么你就应当给孩子提供健康食品:你投入什么,你就收获什么。这条法则也适用于性格培养。你对孩子的关爱与引导,可以让孩子获得那种能够转化为领导才能的内在力量与信心。

    应变能力:让孩子学会随着情况变

    父母经常带孩子去参加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增强动脑、动手的能力,必要时父母给予正确的引导。锻炼的次数多了,孩子的应变能力就得到了培养和加强。

    男孩一旦能够独立行走,便”走上“了社会。面对纷繁复杂的生活环境,面对突如其来的事态变故,要保证他的健康和安全,父母在教育孩子成才的过程中,就一定要随时注重培养孩子的应变能力,使孩子掌握高超的应变技巧。

    蔡子文是个聪明可爱的小男孩,活泼爱动,喜欢与同学们一起玩耍,看见妈妈洗衣服烧饭时也会在后面跟着学。见到爸妈的朋友,还会像小大人似地打招呼,凡是见过蔡子文的人都夸他是个懂事乖巧的孩子。但蔡子文的妈妈认为男孩学做家务没有出息,与小朋友在一起玩以后就会越来越贪玩,对大人们的礼貌也没有必要如此早学。她认为蔡子文当前的任务就是学习,只要学习好了,就一切都有了。

    蔡子文的妈妈为了能使儿子改变生活方式,一心只扑在学习上,她举了很多别人考上大学后才能拥有一切的例子,并且告诉蔡子文,如果不好好学习,长大后就没有饭吃,就得像乞丐一样,穿着破烂的衣服,拿着破碗到处讨饭吃。可能是蔡子文听懂了妈妈的话,也可能是蔡子文被妈妈一次次描述不好好学习以后的恐怖景象吓住了。慢慢地,蔡子文变了,他放学后就回到自己小屋里,吃饭时也沉默不语,妈妈做什么事情也不上前帮忙了。

    有一次,蔡子文的妈妈在炒菜时,因为外面有人喊,就让蔡子文帮着翻翻菜,没有想到,从外面回来后,蔡子文一直在那里来回翻菜,而菜却早已烂得不成样了,蔡子文还没有把火关掉。而这些事情,是蔡子文很早的时候就能跟着她做的事情。

    蔡子文父母的朋友现在见到蔡子文时,也很惊讶他现在的状况,蔡子文不仅不爱与他们打招呼了,表情也变得冷漠了。蔡子文的妈妈这时候才意识到只注重学习的恶果。

    应变能力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基本能力之一,拥有了应变能力,才会生活得如鱼得水,才会较容易地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而这一项能力,需要父母从孩子小时候就进行有意识的培养,而不应该只盯着孩子的学习成绩。那些认为孩子学习好将来什么就都不缺了的父母,不仅观念陈旧,可能还会因此对孩子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

    在如今科技、经济等迅速发展的社会里,应变能力显得尤其重要。没有应变能力,只守着满腹的死知识是跟不上时代的潮流的。所以,父母们应该从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转向多方面、各角度地对孩子进行培养,这样对孩子才是负责的,对孩子将来的发展才是有益的。

    (1)培养孩子随机应变的灵活思维。培养孩子随机应变的灵活思维,孩子遇突发事件时才会冷静、不慌张。

    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随机应变的灵活思维,这样才能增强孩子在遇到事情时的应变能力。但是,父母要让孩子分清应变能力与说谎的区别,不能把两者混淆在一起。

    (2)培养孩子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孩子小,对生活中很多事情自己不能辨别,这就需要大人进行引导与教育。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突发事件来临时进行正确判断,从而脱离险境。

    父母平时要有意识地给孩子讲一些社会中的不良事件,让孩子知道哪些人是坏人,不可相信。同时要教会孩子遇到类似事件时沉着应对,做到随机应变,以增加孩子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3)让孩子多参加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活动。有意识地让孩子去做一些有难度的事情,或者参与富有挑战性的活动,这样孩子在实际的操作中,通过自己的积极思维,动手实践,应变能力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锻炼与加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