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孩子三分天注定七分靠培养-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好习惯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给孩子金山银山,不如给孩子一个好习惯。“教育家叶圣陶也指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由此可见,在孩子的幼年时期,让孩子养成一些好习惯,对他的成长甚至一生都会产生重要作用。孩子好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巩固的过程。家长应当从各方面注重对孩子的言行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和教育,让孩子养成受益一生的好习惯。

    让孩子养成独立自主的好习惯

    没有独立思考习惯的孩子,就没有独立性。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习惯,就要提拱一些机会给孩子自己去思考,去感觉:什么对,什么错,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

    给孩子一定的自由,表明我们信任和尊重孩子,孩子也会因此更加尊敬我们、爱我们。

    事事都包办代替的家长,显然不是好家长,这样只能害了孩子。

    孩子虽小,但他有自己的头脑、思想和情感,他是他自己。

    我们只是在他很小的时候,在一部分事情上帮帮他而已。

    试想,一个十几岁的大孩子如果鞋带松了自己还不会系好的话,他会感谢家长以前十多年来辛辛苦苦为他系鞋带吗?

    他只能抱怨家长为什么没有教会他来做这样简单的事情。

    孩子对别人有一定的依赖性是正常的,甚至是健康的。然而,过度的依赖性又会造成孩子不会检查、纠正自己家庭作业中的错误,在课堂上不能独立思考问题,或者不能主动结交朋友,这最终会使他丧失自信心。你的孩子是否有过度的依赖性?

    对于孩子,如果有以下一些依赖性行为,家长和老师就应该予以重视了。

    (1)在休息时,只想和老师或班长待在一起,而不想与其他孩子一起玩耍。

    (2)经常向老师请求太多的指示、说明和建议。

    (3)如果老师不坐在旁边、手把手地教他应该怎样参加某项新活动,他就不愿参加。

    (4)当父母有可能辅导他作业时,他就不愿独立地完成这些作业。

    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让其独立走人生之路呢?不妨做点下面的事情。

    (1)从检查自己的行为开始,分析自己是否把孩子做学生所要做的事,当成了自己的事。

    (2)应鼓励孩子独立自主地做事情,而不要怕犯错误。

    (3)与孩子的老师联系,让老师知道你对孩子的担心,并和你一起工作、互相配合,以便你们的措施和奖励保持连续性和一致性。

    (4)创造性地使用下面举出的一些使他自立自强的办法:

    让他按时上床睡觉,并按时叫他起床。一定要让孩子知道怎样使用闹钟。

    为孩子提供一个放置上学用品的专用箱。寻找昨晚的家庭作业本那并不是父母的工作。

    安排家庭作业时间。对缺乏独立性学习能力的孩子,你可以和他一起看一下他的家庭作业,帮他读懂题意,然后安排一个5分钟的时间段,让他在这5分钟内独立学习。持续练习一星期后,把时间段延长至10分钟。这样不断地逐步地连续增加孩子独立学习的时间,并在这一过程中,对孩子的独立学习进行奖励,就会大大提高孩子的自主能力。

    分解。与孩子一起把家庭作业分为更小的几部分。孩子一点一点地完成作业有助于孩子持续独立地学习。

    为孩子制作一张”自力更生“表。每星期制一张图表,列出你希望孩子达到的行为,例如:独立完成家庭作业;不需别人提醒地学习单词;给新结识的朋友打电话;按时叫醒自己起床上学。让孩子检查并记录自己每天是否达到了这些行为标准,并根据达标情况对其进行适当奖励,如果孩子不可能达到上述某些标准,你就应该把这张表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以便这些行为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然后,等到困难的行为标准对孩子变得较为容易的时候,再把它重新列入这份表中。

    让孩子学会自我反省的好习惯

    孩子做错事或者不听话了,父母可直接平静地指出错误所在,促使孩子自我反省,激发起他的羞愧感和内疚感,以后不再犯此类错误。

    姑姑送给夏莉两条美丽的小金鱼。夏莉十分喜欢,把鱼儿放在玻璃缸里,看它们在水中自由地畅游。有一天,夏莉突发奇想,把金鱼从水中捞出来,丢在地板上。看到金鱼不停甩动尾巴,夏莉觉得很好玩。

    ”夏莉,你怎么这么残忍!鱼会干死的,赶快把它们放到缸里面。“妈妈看到这一情景,大声呵斥夏莉。夏莉无动于衷,对妈妈的呵斥置若罔闻。这时,外婆走过来说:”夏莉,如果你口渴时不给你水喝,你会怎样啊?“”我会很难受。“夏莉有过口渴难耐的经历,便不假思索地说。

    ”是啊,没水喝很难受,可你把鱼从水里抓出来丢到地上,让它们没水喝,你说它们难不难受啊?而且,鱼是水生动物,比人类更需要水,一旦离开水,会很快死的。它们拼命甩动尾巴,是因为它们太难受了。“外婆开导夏莉。

    夏莉不作声了。沉思了片刻,夏莉对外婆说:”我错了,我以后再不把金鱼丢到地上玩了。“从上例可以看出,孩子是否具有自我反省能力跟父母和长辈的引导和教育直接相关。

    教育专家指出,孩子到了一定年龄都会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可以简单判断好坏,并且也有一定的自尊心和羞耻感。如果做错了事,他们也一定会感到羞愧,只是不同的孩子羞愧的程度不同而已。问题是怎样启发他们的自尊心、羞耻感,进而使他们反省,自己下决心改正。会自我反省的孩子,能够反思自己的言行,能置身事外观察自我的状态,因此,能换位思考父母的感受。所以,一般来说,会自我反省的孩子都是好孩子。

    那么父母如何培养会反省自己的孩子呢?

    1。不直接指责孩子的错误

    当孩子做错事时,父母不要一味给予斥责,这样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对父母产生抵触情绪,使孩子内在智力的发展受到限制。这时,父母可采用冷静的态度,从侧面引导孩子进行自我反省,明辨自己的过失。上例中的夏莉在外婆的引导下,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反省,最终认识到错误,这是值得我们父母学习的。

    2。让孩子承担犯错的后果

    孩子做错了事,许多父母常常替孩子去承担犯错的后果,使孩子觉得做错了也没关系,丧失责任心,不利于培养其自我反省的能力,使他以后容易再犯类似的错误。所以,父母应该让孩子自己去承担犯错的后果,让孩子明白,一旦犯错,将会造成不良甚至严重的后果。如夏莉把金鱼从水中抓出丢到地板上玩,要让夏莉意识到金鱼的死很可惜,金鱼缸将是空空的了,而这些都源于自己的错误行为,自己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后果。

    3。正视负面道德的正面效应

    给孩子灌输正直、善良、勇敢等正面道德情感,可塑造其美好的心灵,而让孩子体验羞愧、内疚等负面道德情感也会使其受益匪浅,而且羞愧、内疚等负面道德情感与正面情感相比,更能在孩子的心中留下深刻的记忆,促使他不断自我反省,区分好坏、是非、对错和美丑,改正错误。

    4。引导孩子预见事物的后果

    许多孩子往往比较冲动,想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根本就不考虑后果,而且由于孩子经历比较单纯,能够预见到的后果往往与成人能够预见的不一样。这时候,父母可适当指导孩子,如果孩子无法跟成人一样思考,父母不妨让孩子尝试一下,结果肯定会出乎孩子的意料,这时,孩子就会反省自己的行为了。

    让孩子养成做家务的好习惯

    让孩子建立自我价值感、自信心与责任感的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孩子布置一些适合他们干的家务劳动。

    提起让孩子做家务,现在的家长大多数的反应都是不以为然地”哦“一声,心里想着不知道有多少比做家务重要的事情等着孩子去学,哪有时间做这种事情?可是,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问相同的人群,”你想培养出一个具备责任感的孩子吗?“反响就会大不相同。其实,做家务,是让孩子建立自我价值感、自信心与责任感的绝佳办法。

    让孩子建立自我价值感、自信心与责任感的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孩子布置一些适合他们干的家务劳动。从小就干家务活儿的孩子长大以后,往往比不干家务的孩子更懂得如何照顾好自己。他们从小就懂得干好一件工作是多么有价值,每完成一项工作是多么让人快意。

    然而这仅仅是理想状况!做家务对孩子来说往往不过是一种新游戏,所以要很新鲜有趣才行。很多小孩子刚开始的时候会非常兴奋地帮忙整理玩具,帮妈妈摆餐桌、扫地、倒垃圾,但一旦他们发现这些家务在重复、很无聊,他们就会躲得远远的,对你的要求充耳不闻,完全不考虑自己作为家庭成员还有什么”义务“。

    其实,除了家务事不像孩子的其他游戏那样有趣之外,造成孩子们排斥做家务的原因往往来自父母本身:

    如果父母希望孩子能够做一些事情,最好用夸奖、认同、支持和鼓励等情绪来代替”责任“这类有压力的词。如果我们总是使用家长权威,孩子可能在长期的强制下会变得拒绝甚至逆反。

    我们在要求孩子帮忙做家务的时候,总免不了担心孩子会帮倒忙。这种担心无意识地通过我们的语气和态度以及不耐心透露出来,让孩子觉得他们的帮助是不重要的、附加的。比如,孩子动作慢一点,我们就会露出不耐烦的神情,尤其是当我们着急的时候,总是说:”算了,让我来吧,这个你做不了!“甚至我们在帮孩子们整理他们乱七八糟的玩具时,也会在他们面前展示出:你看我比你快多了。

    在孩子们的眼中,似乎没有多少长期帮忙做家务的理由,因为成年人做得更快,而且更好:摆餐桌、洗碗、打扫还有倒垃圾,所有这些活儿成年人都会轻而易举地完成,好像让孩子帮忙只是给他们一个表现的机会似的。而孩子们都是敏感的,即便是很小的孩子也能够非常清楚地感觉到他们对我们的帮助是否真的被需要。如果他们看不到自己被需要或者被肯定,自然也就丧失了对这件事的兴趣。

    为什么过去年代的孩子很小就能承担大量的家务?因为父母让他们感到自己很重要,爸爸妈妈需要他们的帮助,没有他们根本不行。所以一个5岁的孩子会照顾2岁的小弟弟,帮妈妈扫地,帮助妈妈拧衣服,没有一句怨言。虽然这么多的家务会让一个孩子感到疲惫,但是这也会使他建立一种自信--我在这个家里是重要的,家里没有我不行!

    从许多现实情境观察,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能够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1)学做家务可养成勤俭的美德。家务劳动可以使孩子珍惜劳动果实,可以使他们懂得每天吃的粮食、住的房屋、穿的衣服、学习用的文具等,都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成果,都是父母的血汗结晶,从而体会到”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道理,养成勤俭的美德。

    (2)学做家务可以增强孩子对家庭、对社会的义务感和主人翁精神。孩子通过自我服务劳动,可学会战胜困难的科学方法、培养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坚强意志;能逐步认识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个重要成员,对父母、对家庭负有责任,每天替父母做点家务,减轻父母的劳动,是责无旁贷的。这样孩子长大后进入社会,才有可能成为有责任感的社会的主人。

    (3)学做家务也是锻炼身体的一种好形式。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劳动发展肌肉。“孩子处于精力旺盛期,能量过剩,一般情况下,孩子在无事可做、有点坐立不安时,即是寻找消耗能量的时候到了。如果这时父母能引导孩子把能量消耗在劳动中,适当安排一些家务劳动,让其筋骨得到伸展,精力得到消耗,孩子就会觉得很轻松、愉快。父母掌握利用好这个规律,时间久了,孩子还会养成自觉做家务劳动的习惯。

    我们需要想办法找到给孩子做的家务(孩子们是愿意帮忙的,他们希望模仿我们,希望做一点能够得到大人认可的事情)。如果谁想让自己14岁的孩子习惯于帮忙做家务,父母必须在他2岁的时候就慢慢渗透这种习惯。在此父母需要牢牢记住以下几点:

    (1)不要苛求孩子把家务做成技巧娴熟的艺术。孩子是不是以最快的速度把餐桌摆得井井有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两三岁的孩子能慢慢学会怎么样来布置餐桌,能够在自己劳动后绕着桌子走来走去,体会劳动的快乐。

    (2)在新鲜感和持久度之间找到平衡。工作要不要常常变花样呢?是让孩子总是帮忙做同样的事,还是让孩子每天自由选择?这里需要有一点点微妙的体会。一方面变化当然会给人带来乐趣,使之了解不同方面的知识。一个4岁的小孩儿一会儿是浴室专家,可以找到他的手巾和香皂,一会儿又成为美厨助手,认识各种蔬菜和瓜果。然而另一方面孩子们除了要体会到乐趣之外,他们更要学会能够长期地承担一些义务。比如照顾几盆花可能需要孩子们每天的呵护和浇水,然而这种定期的浇水和看护对于孩子形成专注持久的习惯非常有帮助。就连洗碗、倒垃圾、准备餐桌都需要持之以恒的能力。

    (3)不能对孩子们的所作所为太吹毛求疵。如果孩子们把勺子塞到了糖罐里或者是把碗打碎了,都没有那么糟糕,他们必须有机会去发现和接受不完美的地方,并且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对于小孩子人们当然可以提醒:”你给花儿浇水了吗?“或者如果孩子忘记了,大人也可以偷偷地给花浇上水。但是对于大一点的已经上学的孩子,他们就必须学会自己承担责任,哪怕是存在这样的问题,比如说他买了谁都不爱喝的酸奶,花盆里的植物也干枯了。这样的”失败“经验对于孩子来说比我们不断的唠叨埋怨要更有效。

    (4)你要学会给孩子一些夸奖!不要总是试着挑毛病、找缺点、说哪儿做得不够,要对孩子所完成的事情表现出你的欣喜。比如拍拍孩子的肩膀,或者是对他说:”真不错,这一周你已经是第三次自己刷牙,并且把小白牙刷得这么干净了!“如果孩子帮你倒垃圾,你可以把他搂到怀里说:”这些天你帮我倒垃圾,妈妈很高兴。“(5)选择适合孩子做的家务。你一定要避免犯这样的错误,如果你打算用收拾房间来训练孩子的责任感,那你很可能会碰壁。原因是如今孩子都有太多的玩具,而通常都没有很合适的玩具箱。晚上他们会很疲劳,但是又不想上床睡觉。这种情况下你最好不要勉强孩子收拾自己的玩具。你可以这样说:”你先在厨房里帮我忙,晚一点我再帮你一起收拾玩具。“让孩子养成掌控时间的好习惯

    年幼的孩子,不善于将时间和生命联系起来,以致办事拖沓磨蹭。家长要指导孩子树立时间就是生命的惜时观念,教育和帮助孩子合理安排和利用时间。

    经常听到一些家长抱怨孩子做事情拖拖拉拉,起床、穿衣都要半天,刷牙、吃饭总是磨磨蹭蹭。做事情的时候边玩边干,大人明明告诉孩子再过10分钟就要迟到了,可孩子不配合,照样在一边磨蹭,大人干着急也没办法。其实这些事都有一个内在关联,那就是时间管理。年幼的孩子生活在比较宽松、自由的环境中,时间观念往往被忽视,如果大人不刻意培养,慢慢就养成拖沓的习惯。

    1906年11月17日,本田宗一郎出生于日本静冈县一个贫穷农民家里。父亲在日俄战争结束后退役回家,和他母亲弃农开自行车修理铺,以修理自行车和打造小农器为业。

    由于家中孩子多,经济又困难,幼小的宗一郎便帮助父亲拉风箱,经常在作坊间捡拾铁片。他看到父亲用灵巧的双手打出锄头、犁耙和各种小农具,感到好奇又好玩,便将捡到的铁片,学着父亲的样子敲打,做成各种小玩具,送给小弟弟们玩。

    宗一郎拉风箱学打铁,他看到父亲累得满头大汗,脖子上挂着的毛巾也被汗水浸湿了,觉得十分心疼,便问道:”爸爸,你不能慢慢地打吗?看你累成这个样子。“父亲十分严肃地说:”要是慢吞吞地打,铁坯冷却了,就不能打成农具。做什么事,都要讲究速度,要迅速。“幼小的宗一郎头脑灵敏,对什么事情都要提出为什么。一次,他见到父亲把三块烧红的铁坯放在铁砧上,不停地轮番敲打,父亲打铁技艺精湛,锻打的声音有板有眼。宗一郎好奇地问道:”爸爸,你为什么要三块铁一起打,不如一块一块去打,就不紧张了,也不会这么累呀。“父亲回头看了他一下,温和地告诉他说:”这几块铁坯体积小,可以放在一起打,能够一起打的铁,就不要分开去打。这样节省时间又多出活。你要记住,做工作要多动脑筋,能够集中干完的活不要分开去干,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当天的活要当天干完,因为每天都有新的工作。“父亲打铁的启发,深深地印刻在宗一郎的脑海里,像一颗种子埋进了肥沃的土地中,直到后来他创办本田技术研究工业总公司,宗一郎一直把高效、高速的理念贯彻公司运行始终,并作为本田公司的传统,一代一代传下去。

    许多孩子不懂得珍惜时间,这与父母对孩子的娇惯有很大关系。有的孩子爱睡懒觉,每天早上父母一遍又一遍地叫,直耗到不起床上学就迟到的时候,才匆忙起来,父母还得给孩子穿衣服,收拾书包,叠被子……这样做不但不利于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也助长了孩子依赖父母的习惯。

    那么,究竟如何教会孩子惜时如金呢?

    1.每天和孩子一起学习一条惜时名言

    让孩子认识到时间是每个人最易拥有,也最易失去的个人资源。而把握时间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握现在。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记住:只有一个时间是最重要的,那就是现在!“中国人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莎士比亚警示世人”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抛弃他“。所以,鲁迅先生才启迪我们: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总是有的。一句话,让孩子逐渐认识到: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2.正确利用孩子的”大脑兴奋时段“

    不舍昼夜,有张无弛,疲劳轰炸,只会导致孩子神经衰弱,影响身体健康,做事效果自然也不会好。须知贪玩是孩子的天性,家长可以通过定期与孩子交流对”时间“的认识来准确了解其大脑皮层的最佳兴奋时段。

    每个人的大脑皮层兴奋时段都是不太一样的,比方巴金喜欢挑灯夜战,艾青早上易于诗兴大发,福楼拜则惯于通宵写作。家长可与老师配合,把一天中比较重要的学习任务在这一时段交与孩子完成,这样花较少的时间可以完成较多的工作,让孩子产生一种高效利用时间的成就感。与此同时,有意识地将孩子”玩“的时间挤在大脑皮质的兴奋状态处于抑制状态的时间段,长期如此会让孩子产生出一种”玩原来也这么没劲“的心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截断其贪玩费时的心理路径。培根说得好,”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此种方法亦有功效,而且长此以往还能使孩子培养一种高效利用时间的习惯。

    3.适时提醒孩子遵守作息时间表

    生活最忌信马由缰、放任自流,成功往往来源于长期的坚持不懈。生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应打”持久战“,就像马拉松长跑,不能随时随刻都用尽全力去拼。通盘策划,方为胜算。古人云:”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所以可以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在孩子、老师和家长三方参与的前提下,在充分尊重和考虑孩子休息、娱乐的基础上,为其制订出一份合理的时间表,适时提醒孩子遵守。时间一长,可以培养起孩子对时间的一种无声的遵从,使其树立起一种”守时“的意识,从而养成惜时的习惯。

    ”守时“是做事有成的重要环节。从小养成守时的习惯,不仅到时就能自然地安心学习,提高学习自觉性和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将来适应社会生活。

    4.不要丢弃时间的”边角余料“

    零零碎碎的时间具有极大的利用价值,大块时间的学习反倒容易导致疲劳的积累,使学习效率受到很大影响。零碎时间的学习能保持大脑的兴奋状态,效果极佳。而且,利用零碎时间学习一些必须熟记的生词、公式、规则等,有利于反复记忆,加深印象。

    利用零碎时间的技巧很多。比方,家长可以为孩子准备一个可随身携带的小本子,记上要背的知识点,有空就读一遍;在起床、洗脸、刷牙、就餐等活动场所的墙上,钉上一个和视线等高的小夹子,夹上一张卡片,写上当天要背的单词、公式等;还可运用录音机,把要背的知识内容录下来,吃饭、洗脚的时候都可以听。

    总之,充分利用零碎时间,往往可能做成伟大的事。

    5.把握现在,马上行动

    家长对孩子的”身教“非常重要。在孩子面前,只要有了目标,家长就应该立即行动起来。孩子耳濡目染,自会意识到:立即行动,才能真正把握”今天“和”现在“。这样可以让孩子对时间产生一种紧迫感,做事不拖沓延宕,意识到时间是一晃即逝的。

    记得大画家柯罗曾对一位向自己请教,并表示”明天全部改正“的青年人激动地说:”为什么要明天?你想明天才改吗?要是你今天晚上就死了呢?“所以家长应该告诉孩子,如果你决心珍惜时间并想对社会和人生有所贡献,那么现在就行动起来吧!

    6.引导孩子按照事情的轻重缓急来着手处理

    当孩子面前摆着一大堆事情,比方面临期中考试或毕业考试时的巨大复习量时,家长可以告诉孩子不要让自己处在穷于应付之中,不要为课业太多、时间太少而紧张和苦恼,应引导他首先冷静地思考:哪些是真正重要的,然后把它挑出来,做最优先处理。

    通过培养孩子按照问题轻重缓急的程度将其分为不同类型逐一解决的能力,可以在孩子心中树立起自己是”时间“的真正主人的感觉,这样孩子就会生出一种从容利用时间的心理优势,从而使其更加珍惜时间。

    7.每天都试图去寻找一个能帮助赢得时间的新技巧马克思说,任何节约归根到底都是时间的节约。培养孩子节约时间的意识能够轻易地让孩子对时间产生一种珍惜之情。比方,告诫孩子,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对没有做事情的内疚上,也不要因后悔失败而浪费时间。同时,逐步养成一种习惯,那就是努力让自己不要去浪费别人的时间,从而也为自己节约了时间。另外,还可将手表一直拨快几分钟,以使孩子每天都能赶在时间的前面。还可让孩子在闲暇时有意识地问自己:”此时此刻,如何才能最好地使用时间?“让孩子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父母最好和孩子一道进行锻炼,这是对孩子最好的鼓励。父母如果不仅天天与孩子一起锻炼,还抽出时间定期检查孩子的锻炼情况,并给予及时的鼓励、表扬或批评,就能帮助孩子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锻炼身体当然能让孩子身体结实健康,不仅如此,锻炼还能磨练孩子的意志。参加运动对任何年龄的孩子都非常有益,无论孩子参加的是像曲棍球、足球这样的团队运动,还是像体操、跑步这样的个人运动。在运动中,孩子能学到新的技能,懂得体育精神,增强自信,这些都对孩子终生有益。

    家长带孩子进行体育锻炼,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宜的锻炼内容和方法。比如,家长可以带孩子到室外晒太阳、拍皮球、做体操、游泳、跳绳或做体育游戏等,都能使孩子得到锻炼。

    适当地让孩子晒太阳,对孩子健康有益。阳光里含有红外线和紫外线。红外线能使身体发热,促进血液循环,使新陈代谢旺盛,增强人体活动能力,紫外线能使皮肤里的麦角固醇转变成维生素D。维生素D进入血液以后,能帮助孩子吸收食物中的钙和磷,预防和治疗佝偻病和骨软化。紫外线还可以刺激骨髓制造红血球,防止贫血,并且能杀灭皮肤上的细胞,增强皮肤的抵抗力。

    所以,家长应该适当地带孩子晒晒太阳、吸收新鲜空气,起到阳光浴、空气浴的锻炼作用。孩子从两个月以后,就可以到室外晒太阳。晒太阳的时间,冬天最好在上午九点到十二点之间,下午三点到五点之间。夏天晒太阳不要在中午晒。气温在32度以上,家长可以给孩子戴顶白帽子,不要让太阳光直照头部。会走路的孩子,可以通过散步、做游戏等方式晒太阳。

    气候适宜的话,家长可以带孩子去游泳。游泳对孩子身体是一种全面的锻炼,能使身体匀称,协调地发展。同时还可以培养孩子勇敢坚强的意志。

    家长带孩子做体操有利于锻炼孩子的动作灵敏性和增强机体抵抗力。周岁左右的孩子可以由家长拉着上下肢做各种动作。两三岁时,孩子动作发展比较平稳了,又喜欢模仿,可以让孩子学做模仿操。如,可以让孩子跟大人学”鸭子走路、鸭子游泳“一摇一摆的,一边走(或游),一边发出”嘎嘎嘎“的声音;还可以学”小鸡啄米“,头一点一点的;也可以学青蛙跳跃,一蹦一跳地发出”哇哇哇“的声音。四五岁的孩子可以教他做徒手操,或拿着红花、哑铃等做操。这样不仅有益锻炼,也能培养孩子按时起床的好习惯。

    在带领孩子锻炼身体的过程中,家长们需要注意下面几点。

    (1)先搞初步的运动。发展孩子走、跳、钻、爬、攀登之类的基本动作,使孩子动作协调、灵活、敏捷。如果条件允许的话,用录音机放一些轻音乐,让孩子模仿你伴着音乐做连续的各种练习动作,如伸展,扩胸,腰、臂、腿绕环等。为了发展孩子的柔韧性,可带孩子弯弯腰、踢踢腿、翻翻斤斗等。

    (2)孩子不宜做强度大的体育锻炼。孩子的心脏发育还不完善,容积小,心肌纤维细,不适应心肌负担过重的运动。因此,宜采取以发展有氧代谢功能为主的运动项目,如强度中等的慢步长跑,球类活动,体操,跳绳,打羽毛球,滑冰以及各种游戏等。

    (3)孩子时的体育锻炼,宜由缓到急,由简到繁,掌握运动量很重要。正确掌握强度、时间,会使孩子的健康得到较大的提高。父母最好帮助孩子建立锻炼日记。记录每日的锻炼时间、运动项目、进展情况以及孩子的身体反映等,以便做到循序渐进,逐步调整。

    (4)合理安排孩子的生活。孩子处在长身体的时期,需要充足的睡眠。安排孩子体育活动,一般宜在清晨。清晨空气新鲜,室外活动能使大脑皮层迅速消除睡眠时的抑制状态,又可获取大量的氧气,对一天的学习、生活都有益处。早晨活动,不要起得过早,锻炼时间也不宜过长,一般半小时就可以了。锻炼后的饮食也应给以额外的补充。

    (5)学会观察孩子锻炼后的身体变化。从孩子的呼吸、脸色、汗量、声音、动作等情况,掌握孩子的运动效果,以便灵活安排他们的锻炼内容和程序。此外,父母还应鼓励孩子学点体育知识,有计划地让孩子看点体育表演和体育杂志,培养孩子锻炼的兴趣。节假日还可带孩子出外郊游、登山、跑步,跟大人一起活动,孩子的兴致会更浓。

    让孩子养成与他人分享的好习惯

    分享的真正意义是让孩子从内心里感觉到分享是一种快乐的行为,在与他人的分享过程中处理好人际关系,体会到交往中所拥有的快乐。

    奕可是个聪明可爱的小男孩,但是,他却养成了不肯与人分享的坏习惯。奕可和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在家里,他是绝对的权威,但凡他的东西,就是爸爸妈妈也不准动一下。比如说,爸爸妈妈给他买了点心,如果爸爸妈妈说:”奕可,我们尝一点吧?“他肯定会一口回绝。家里要是来了小客人,奕可就像如临大敌,他绝不会让小客人碰他的玩具。吃饭的时候,他还会目不转睛地瞪着客人,说:”那是我最喜欢吃的牛肉,不准你吃!“弄得大家都非常尴尬。周末,奕可去奶奶家,只要见了奶奶家有自己喜欢的东西,他就会提出带回家。要是爷爷奶奶提出要上他家去玩,他一定会阻拦,弄得他的爸爸妈妈非常尴尬。爸爸妈妈私下里经常说:”这孩子的性格究竟像谁呀?这么抠门、自私,我俩都不是这种人啊!怎么办?“”这些都是我的“”你们不准碰“”你不能和别人玩,只能陪我一个人玩“……孩子总是喜欢”独霸“他所喜欢的东西。当孩子开始认识到”我“”我的东西“”我要“的时候,你会发现很难从他手中骗走东西,他会把食物或者玩具紧紧地攥在自己的小手里,眼睛则非常警惕地盯着你,如果你试图从他手中拿走东西,或者不满足他的需要时,他会号啕大哭以示抗议,弄得你不知所措。

    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现在独生子女比较多,孩子从小都是生活在小家庭,社会交往减少了很多,再加上长辈对孩子的溺爱,孩子的占有欲特别强,不愿与他人分享东西。上了幼儿园以后在和小朋友的交往当中这一点显得尤其明显,他们不愿与其他的小朋友分享玩具,使得与小朋友之间渐渐疏远,甚至会越来越孤僻,这些都影响了孩子的成长。所以,我们家长要尽力给孩子创造一个与他人沟通和分享的环境,帮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有自己的朋友,并且学会一些与人交往的技能。

    作为父母,千万不要因为担心孩子被欺负,而减少孩子与同伴相处的机会,要看到孩子与同伴相处的优势:其一,相近的年龄使得孩子之间的身心发展具有相似性,他们有相近的言语,有相近的思维,也就有了沟通交流的基础;其二,相处是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可能有摩擦、争斗,也可能喜悦无比,但不论怎样都有心灵的碰撞与启发。他们可以在喜怒哀乐中学会分辨,学会争取,学会妥协,学会合作,学会分享的乐趣。

    让孩子改掉”独占欲“,让他们学会和别人分享,就要从根源出发,对症下药,让孩子懂得”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道理。

    家长应如何引导孩子学会与人分享呢?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家长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关心别人、帮助别人,自然给孩子留下记忆。做了好吃的点心分给邻居尝尝,毫不吝惜地借给别人需用的物品。父母要为培养孩子分享意识起表率作用。父母要做与人分享的模范,经常主动地关心和帮助别人,如关心帮助贫病和孤寡老人等。这些行为都无声地告诉孩子应该分享。

    2。让孩子感受到分享的快乐

    很多孩子愿意在别人家玩人家的玩具,但是让他拿出自己的玩具,他就不乐意了。如果是这种情况,你在客人到来之前,让孩子挑选几样他愿意让别人玩的玩具,告诉他不要担心玩具被弄坏。这样当他无条件地与别人分享东西时,他能感到自己对这些东西仍有控制力,它们还是属于他的。当许多孩子在一起玩时,可让大家把自己心爱的玩具拿出共同分享,让孩子体验玩别人玩具的快乐,使孩子明白分享并不等于失掉自己拥有的东西。

    3。一起玩,好不好

    古希腊的哲人亚里士多德早已指出”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导师马克思也揭示了”人的本质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心理学家马斯洛则认为”归属与爱的需要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之一“。诸如此类的种种描述都肯定了人绝不可能孤立而生。尤其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激烈竞争的同时,必须看到相互之间的差异与距离,只有建立人与人之间的攻守同盟、相互合作,才可能在动荡、变化中感到安全与支持,成人如此,孩子亦然。如果你的孩子学会了合作,也就拥有了安全生活的基础。

    做父母的,如果因为孩子与同伴之间有冲突,就将孩子与同伴隔离,那真是太糟糕了。最好的办法不是”别跟他玩了“,而是”一起玩“。教给孩子一个巧妙地解决人际冲突的办法,让孩子开动脑筋,想一个”一起玩“的游戏。这不但将”化干戈为玉帛“,还会使你的孩子赢得同伴的赞赏,甚至成为同伴中的”小领袖“。

    4。给孩子创造与人分享的机会

    父母要经常给孩子分享的实践机会。要从小训练,婴儿期就开始,孩子手中拿个布娃娃,成人手里拿辆小汽车,然后递给孩子小汽车,拿过孩子手中的布娃娃,这样反复训练,体会互相信任。年龄大的孩子,与小伙伴一起玩玩具获得乐趣时,就会体会到分享的快乐,如再给孩子一点鼓励,孩子会感到这是一种新的玩具享受方法。所以,父母要让孩子与其他小朋友共同分享活动的快乐。当家里买了水果、糕点时,要让孩子进行分配,如果分配得合理,就要及时表扬孩子。

    5。不给孩子”吃独食“的特权

    有些父母过分溺爱孩子,把好吃好玩的都让给孩子一人享用。这样时间一长就强化了孩子的独享意识,把好吃、好玩的东西都据为已有。正确的方法就是,从孩子小的时候起就注意把好吃、好玩的东西让大家分享。不要给孩子搞特殊化,要形成一定的”公平“。父母要经常教育孩子,好东西应该大家分享,不能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父母要千方百计地使孩子明白,分享不是失去而是互利。分享体现了自己对别人的关心和帮助,同样,别人也会关心和帮助自己。大家相互关心、爱护、体贴,就会觉得温暖和快乐。

    6。给孩子”变换角色“的练习

    让他懂得交往的基本规则。如果你的孩子很霸道,那只是一时的痛快,当所有的孩子因害怕他、不喜欢他,都不同他玩时,他就是最不幸的了。这时,不是他厉害,而是被抛弃了,被一个集体驱逐出境了。所以,做父母的必须预防孩子遭遇这样的境况,否则你就失职了。

    让孩子养成互助合作的好习惯

    从小培养、引导孩子做一个乐于助人、团结合作的人,并且自己身体力行,这正是家庭教育最需要的,因为家长的人格力量是最重要的教育因素。

    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人想知道天堂和地狱究竟有什么区别,于是他找到了上帝,请求他带自己去看看。上帝欣然答应了。

    他们首先来到了地狱,看到的是这样一副景象:一群饥饿不堪的人们正拿着一根长勺拼命往自己嘴里送东西,但是那根长勺实在太长了,比他们自己的手臂还要长,所以他们无法弯曲自己的手臂把食物送进自己的嘴里,有的人的手臂甚至弯曲得变形了,但还是没有吃到任何食物。地狱果然是一副活生生的惨景。

    他们又来到了天堂,那个人被自己眼前所看到的惊呆了--天堂里的人们也是拿着一根同样长的长勺,但是他们每个人都吃到了食物,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每个人把获取的食物都舀给了坐在他对面的那个人吃,每个人都这样做,所以每个人也都吃到了食物。于是那个人明白了一个道理:帮助别人其实就是在帮助自己。

    作为中国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倪萍,除了主持节目的游刃有余和对事业追求的执著外,她那充满爱心的形象,亦令人难忘。当她从主持人转向影视舞台的时候,在电影《美丽的大脚》中的成功表演,再次给观众留下了同样美好的印象(主演《美丽的大脚》2002年获第二十二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在观众的心目中,倪萍的艺术人生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行云流水、不事张扬的人生。

    倪萍的成功既非偶然,也不是运气。谈到自己的成长时,她说十分感谢母校老师的栽培,也感谢家庭亲人的教诲,其中包括姥姥对自己的影响。当谈到姥姥对她的教育时,倪萍动情地说:”姥姥以她最质朴最善良的品质影响着我。而今我长大了,才知道这是多么宝贵的一笔财富。没有多少文化的姥姥,改造了我身上的许多弱点,这些年来,我一直记得姥姥说过的话--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倪萍五六岁的时候,跟着姥姥住在胶东的农村。胶东的农民特别讲面子,出门走亲戚,大人孩子都要穿得体面。如果谁家的孩子新衣服和比较好看的旧衣服都没有,就只好向邻居家借,倪萍的衣服几乎都被人借过。

    有件事对倪萍来说可谓刻骨铭心。一天,倪萍的妈妈给倪萍寄来一双小红皮鞋,倪萍高兴地举着鞋满院子跑,晚上睡觉前,把鞋摆在了炕里边的窗台上,刚躺下又忍不住爬起来再看看,不知看了多少回后才睡着。

    第二天早晨,倪萍一觉醒来,发现窗台上那双小红皮鞋不见了,就光着脚跑到院子里。原来,小红皮鞋已经被借给邻居爱丽姐了。倪萍急了:”我不,这是我妈妈刚从青岛给我捎来的,我还没穿呢。“倪萍哭着,想立即去要回那双红皮鞋,但被姥姥严厉地制止了……那天中午,倪萍赌气没有吃饭。后来爱丽姐把红皮鞋还回来了,但前后的红皮子都不见了,鞋子的原样已经没有了。倪萍病了,为了这双红皮鞋病的。姥姥自然心疼,一边抱着倪萍,一边给她讲道理:”做人就要心眼好,人家就会记你一辈子,哪一家不是靠人家帮才能过好日子。人哪,就得心眼好,不管你做好事还是坏事,老天爷都能从天上看见。“倪萍从没有见过姥姥这么认真、这么有耐心地反复讲这个道理。倪萍从姥姥的表情中揣摩出这席话有多么重要,于是,那一幕就永远地刻在倪萍的记忆里了。

    一年冬天,倪萍的姥姥家来了个要饭的,姥姥把饭放回锅里,在灶里烧一把柴草把饭热热,才给他吃。临出门,姥姥说让他喝碗热水再走。倪萍不解地问:”为什么对要饭的那么好?“姥姥说:”他们穿得少,吃了凉的就会更冷,肚子里有一口热水,有时抵得上一件棉袄;人哪有不要脸面的?要饭也实在是没法儿。“帮人其实就是帮己,帮人就是合作。为了调动孩子的合作积极性,让孩子们聚到一起来做一样东西,相信小朋友是很乐意的。

    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和其中的情感流动。小朋友在共同制作某种东西时,免不了要与其他的合作伙伴有商量讨论的时候,这在潜意识里教会了孩子如何与人相处,促进了他们之间的情感交流。

    三人行,必有我师。一起制作的小朋友们可能都是不同类型的,各有长短,那正好可以各自发挥长处,弥补互相间的不足,在商量确定后一起完成。既可以缩短制作的时间,也可提高制作的质量,相互学习间,制作的技能也得到提高。

    让孩子养成严格要求自己的好习惯

    我国独生子女很多,家长对子女关爱有过而严厉不足,使许多孩子变得懒散、不负责任。家长一定要培养孩子成为坚定的人,能严格要求自己。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德国的天才卡尔·威特6岁时,父亲带他去附近村子的牧师家去做客,并在他家住了几天。第二天吃早餐时,威特弄撒了一点牛奶。按威特家的规矩,撒了食物是要受罚的,只能吃面包和盐。威特很爱喝牛奶,加上牧师全家都非常喜欢他,给他的牛奶是经过特意调制的,此外还有上好的点心。威特的脸红了一下,迟疑了一会儿,但终于没有喝牛奶。

    父亲假装没看见,牧师家的人看到这种情况,沉不住气了,再三要他喝牛奶,可儿子还是不肯喝。牧师家的人不明白他为什么不喝,就一再劝说,威特终于说:”我洒了牛奶,就不能喝了。“牧师家的人都说:”没关系,喝吧,一点关系也没有。“父亲只顾吃自己的点心,仍然假装没看见。威特还是不喝,于是,牧师全家推测,威特一定因为怕父亲责备才不敢喝,就向威特的父亲发起了进攻。

    这时,威特的父亲让威特出去一下,然后向牧师全家说明了原因。他们听了都说:”一个才6岁的孩子,因为一点小过错就不能吃他喜欢吃的东西,你的教育也太苛刻了吧。“威特的父亲解释说:”不,威特并不是因为怕我才不喝的,而是因为从心里认识到这是约束自己的纪律,所以才不喝。“可牧师一家还是不相信,威特的父亲只好说:”既然这样,那么我离开餐厅,你们把威特叫来,再劝他喝,他肯定还是不会喝。“说完就离开了。

    他们把威特叫进去,热情地劝他喝牛奶、吃点心,但毫无作用。接着他们又换了新牛奶、拿出新点心对威特说:”吃吧,你爸爸不会知道的。“但威特还是不吃,并一再说:”就算爸爸看不见,我也不能撒谎。“他们又说:”过一会儿我们就要去散步,你不吃东西,半路上要挨饿的。“威特回答说:”没关系。“牧师一家实在没有办法,只好把威特的父亲叫进去,儿子激动地流着泪如实地向父亲报告了情况。父亲听完后对他说:”威特,你对自己良心的惩罚已经够了。我们马上要出去散步,你把牛奶和点心吃了,不要辜负了大家的心意,过一会儿我们好出发。“儿子听父亲这么说,才高兴地把牛奶喝了。

    一个6岁的孩子就有这样的自制力,牧师全家感到十分不解。

    读了这个故事,不知你有何感想,大家可能和牧师家的人一样,也认为老威特的教育太严格了。是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教育确实很严格。通常,严格的教育会给孩子带来很多痛苦,但他的教育却没有。这是因为他的教育方法合理。对孩子的教育就是这样,只要从小抓起,孩子就不会感到有任何的痛苦。孩子之所以害怕严格的教育,是因为刚开始时的教育方法不当。教育孩子,就像砌砖头一样,一定要打好基础,老威特正是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按这样的教育思路,老威特从一开始,就对儿子要求很严格,家规始终如一。要知道有时允许孩子这样做,有时又不允许,反而会给孩子带来痛苦。正如席勒所说,我们不会对未曾得到的东西感到不满足。不允许做的事,一开始就不允许,孩子也就不会觉得有什么痛苦了。老威特根据这个道理,从威特1岁时起,就严格要求,从未考虑过什么”孩子太小可以放宽一些,长大后再严格一些“。

    然而,现在的许多年轻父母,高兴时对孩子不管不问,不高兴时又格外严厉,没有一个始终如一的规矩,这种朝令夕改的做法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紧张和混乱,从而人为地制造教育孩子的障碍。

    要教育好孩子,父母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是非观念,父母自己思想混乱是教育孩子的大忌。另外,父母双方的意见要一致,父母在家庭中的传统形象是所谓的严父慈母,如果这是指父母意见不同或者宽严不一的话,那么这种家庭教育只能以失败告终。

    父母怎样才能在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不影响发展孩子独立性和主动性的前提下,培养孩子的纪律性和自制力呢?

    列宁的父母从来不体罚孩子,但也使用过某种处罚。例如有哪个孩子过分淘气做了不允许做的事情,那就把他带到父亲的书房里,让他坐在一张大皮圈椅上(孩子们都把这张椅子叫作黑椅子),好好想一想自己的行为。有时候也训诫犯有过错的孩子。这种训诫,既是一种严厉的处罚,同时又是一种唤醒良知的教育。不过,处罚只占次要的地位。对小孩子最通常的方法是诱导。母亲常常把淘气得厉害的孩子领到餐厅去,坐下来弹钢琴和他们一起唱歌或做游戏,然后说说为什么不能这样淘气。

    家长可以这样做:

    (1)培养孩子自觉遵守纪律的主要方法,是提出严格的始终如一的坚持不懈的要求。不管孩子做出了什么不好的事,会教孩子的父母从不大声呵斥、指责甚至辱骂;也不管孩子的任性使他们感到如何气愤,他们总是善于克制自己,找到合理的办法说服孩子并坚持自己的要求,毫不妥协。

    (2)周密地安排好家庭生活有助于进行纪律教育。孩子除上学外,在家中,绝对准确地规定好起床、吃饭、睡觉、做作业、玩耍、劳动的时间,从小养成遵守作息制度的习惯,一年一年地下去,这种习惯就会逐步成为一种自然的行动准则。

    (3)不仅是禁止做什么,而且要允许做什么,这对遵守纪律也是有意义的。孩子们的自由是很多的。有时孩子们在家里玩老鹰抓小鸡、捉迷藏、猫捉老鼠,弄得凳子哗啦响,大喊大叫,哈哈大笑,整个屋子闹哄哄。如果这时家里没有人工作、学习或者休息,就没有必要制止。因为这是有益于孩子身心发育的运动,也是一种娱乐和消遣。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