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年级,陪孩子走过上下衔接转折期-继续巩固、发展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学习习惯不但决定了孩子的学习成绩,也影响着孩子的性格形成,决定未来的命运。如果孩子在一二年级没有建立起良好的学习习惯,三四年级就要抓紧时间培养,不然的话,孩子的学习成绩会下滑。

    改变“不卫生”的学习方式

    有位妈妈说:“我儿子非常喜欢读书,虽然刚刚三年级,可是《十万个为什么》这类著作已经读过好几遍了,学了不少知识,平时说话都很有知识含量,家里人都特别高兴!可是,这个孩子有个坏习惯,平时看书要么躺在床上看,要么趴在床上看,要么靠在沙发上看,就是不能坐在书桌前看,严重伤害了视力。虽然才读三年级,已经戴上了300度的小眼镜!这样下去近视一定会越来越严重啊?”

    这是一个在学习过程中不讲究“学习卫生”的孩子,这样下去会导致视力越来越不好。忽视健康的学习习惯会影响思维反应能力,导致学习效率下降。

    忽视“学习卫生”,后患无穷

    一个人不讲生活卫生,不洗澡、不洗手,乱吃脏东西就容易生病,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可是一个人不讲究学习卫生,会怎么样呢?也会伤害身体,影响学习效果。“学习卫生”的意思是指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保护自己的生命,维护个人的健康。可是,当下的孩子,这一点做得非常不好,具体表现为:

    1.生活不规律,睡眠时间少

    如今,生活没规律已经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了,特别是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人们,生活节奏快、变化快、夜生活丰富,很多人常常是昼夜颠倒。受大人影响,很多孩子也是到了睡觉的时候不睡觉,到了起床的时候起不来。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说:“在人类机体活动中,没有任何东西比节奏性更有力量。”

    从科学的角度来讲,7-13岁孩子的睡眠时间为9-10小时。只有保证了充足的睡眠,才能保证孩子生长激素的分泌、神经细胞的发育和体力的恢复。如果睡眠不足,不仅会影响孩子的正常健康发育,还会导致孩子因精力恢复不充分而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容易暴躁甚至精神萎靡不振。

    2.过度用眼

    当下,三四年级是孩子近视眼的发病高峰期,并且随着身体的发育,孩子的近视度数每年递增,一般递增度数在75-100度,18-20岁趋于稳定,但也有一部分近视人群,每年递增的速度在150度以上,甚至达到300度。这部分近视人群往往患有病理性近视,也称为变性近视。

    导致孩子近视的原因一个是遗传因素,另一个是学习环境的影响。当下孩子课业负担较重,如果家长再给孩子增加学习任务,会造成孩子近距离用眼机会增加。而且有的孩子缺乏运动的机会,居住在城市里的孩子又缺少极目远眺的环境,再加上一些不良的用眼习惯,比如,过度地看电视、玩电脑游戏等,导致眼睛睫状肌得不到及时的休息,于是,近视发病率就越来越高了。

    3.用脑不卫生

    学习消耗的主要是脑力,长期集中精神思考、学习,使大脑长期兴奋过度,脑细胞的功能就会受到影响,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孩子的注意力、学习能力,使孩子易感疲倦,对学习失去兴趣。有的人甚至会对上学产生恐惧情绪。要补充脑力,一个是在营养方面,另一个是在身体活动方面。在当今的家庭环境中,家长们都很注重孩子的营养,所以营养补充方面问题不大。问题比较大的是身体活动方面。现在,很多孩子活动量少,缺少运动,不做家务,导致身体的协调能力很差,智力发展也受损。

    养成“学习卫生”的习惯

    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讲究“学习卫生”非常不利于孩子的身体和智力发育,父母应当帮助孩子养成健康的学习习惯。

    1.“坐、立、行”姿势正确

    孩子在学校里学习、活动,离不开坐、立、行这些最基本的行为动作。虽然每个孩子的行为动作都不一样,但是坐、立、行的姿势总要有个规范。坐要有坐相,站要有站相,要通过长期的训练,逐步使之内化为孩子的一种习惯。

    2.养成用眼卫生习惯

    躺着看书很难控制书与眼之间的距离,也难以控制视角。躺着时,大脑由于局部受压迫,血流不畅,容易引起眼睛疲劳,时间稍长,眼睛就会有一种干涩的感觉,严重时就会造成视力损伤。除了注意不要躺着看书之外,还应注意不要在光线过强或过暗的地方看书。有许多人喜欢躺着看书,感觉躺着看书舒服、不累,其实这是一种错觉,躺着看书最容易疲劳、犯困。经常躺着看书,不仅会对视力造成不良影响,而且还可能因为条件反射,引起习惯性失眠。

    3.注意休息,避免有劳无逸

    每个人的耐力都是有限的,超出了界限就会对身体造成永久性的损伤,尤其是眼睛。因此,要劳逸结合,每学习40分钟左右就要休息10分钟,做做广播体操或眼保健操,及时消除大脑及眼肌的疲劳,提高学习效率。

    人的大脑由两个半球组成。当一部分神经中枢处于兴奋状态时,另一部分便处于休息状态。要使大脑皮层的各神经中枢功能区经常交替着工作,有效的办法是变换活动内容和学习内容。在学校,下课以后一定要让孩子出去活动活动;在家里,孩子写完作业,就让孩子出去跑跑跳跳做游戏,而不是窝在家里看电视。避免单调、长时间从事一项学习活动,才能保证大脑皮层细胞轮流休息和工作。

    不认真,学不好

    有位妈妈说:“我的儿子挺聪明的,就是学习不认真!不是我自夸,老师说有些同学不会的数学题他都能做出来,可是别人会做的题他又做不对!为什么呢?不是看错数,就是看错条件,要么就是计算过程中出错!问题很简单,就是不认真!平时写作业,老是拖拖拉拉的,在家做作业时,如果不看着他,他可以一边写一边看动画片,即使父母看着,他写不了几分钟,不是喊着要上厕所就是要喝水。”

    “最要命的是,这个孩子还丢三落四,抄写字词即使只有20个也要丢掉一两个,怎么告诉他认真点儿,他还是一样地添字、漏字、错字、漏掉数字或运算符号、点错小数点……想都想不到的问题,他都能出现。你说,孩子如此‘吊儿郎当’,怎么能学习好呢?”

    这位妈妈说得一点儿都没错,学习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如果不认真,就不能真正地掌握所学的知识,那么,学习就没有意义了。

    学习需要一个认真的态度

    认真是一种态度,同时也是一种素养。当一个孩子认真写好每一个字,努力完成背诵任务,做错了细心改正,及时完成作业,上课注意听讲,遇到不理解的内容想办法搞懂……这样的一种在学习上不对付、不凑合的行为方式,持续下去,就拥有了一种严肃、不苟且的认真态度。

    孩子们所学的知识,是科学知识。科学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的真理性认识,表现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所以,科学知识是经过科学的方法研究出来的,正确、准确、系统而严谨。孩子们在学习这些知识的时候,只有足够认真,才能准确掌握,在习得科学知识的同时,习得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

    举个例子,一个认真的人能够把事情做好,自己受益不说,同时也能赢得别人的信任。试想,哪个领导敢把一份重要的工作委托给一位马虎大意的下属去做,真的那么做了,还不得一起被批评?不认真,让别人觉得不安全;认真,让人感到踏实、放心。在古代,人们称那些给自己的诗作改了一个字的人为“一字师”,足见他们对认真负责的人的一种尊敬。

    古代著名诗人萨都剌,有两句诗深得人们的喜欢:地湿厌闻天竺雨,月明来听景阳钟。后来,他听说山东有位老人对这两句诗“不感冒”,想听听老人的想法,便专程去拜访。老人见诗人登门,便直率地说:“前一句用‘闻’,后一句用‘听’,都是用的耳朵,不是太单调了吗?”萨都剌觉得老人的意见很中肯,便谦虚地问:“依您看,怎么改好呢?”老人说:“把‘看’借来代替‘闻’字不好吗?”萨都剌非常叹服,急忙上前施礼,称老人为自己的“一字师”。

    故事中的两个人都是在学习上非常认真的人,这样的精神让人佩服。什么是认真?是指严肃对待,不苟且。在学习上,只有做到认真,才能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通过认真思考,可以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找到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形成知识体系,这样记忆起来也比较容易。所以,认真学习的孩子会越学越轻松。

    知识本身具有迁移性,真正理解运用所学的知识需要一个过程,只有认真对待,才能深入理解每一个知识点,并有所思考和创新。认真思考可以不断释疑,激发灵感,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教孩子养成认真学习的习惯

    认真的品质是从小培养起来的。当一个人具备了认真的品质,他不光会在学习上认真,在做其他的事情的时候也会很认真。如果一个人在学生时代不认真学习,那么,成年以后他也难以认真工作,因为他已经习惯了不认真。所以,不认真,遭殃的不光是学习成绩,还有一个人的前途。因此,父母需要从孩子上学的时候起就培养孩子认真学习的习惯。

    1.认真写好每个字

    进入中年级之后,相当一部分孩子和家长不重视书写,认为它只是形式,对学习没有多大影响,于是,孩子的字迹就变得越来越潦草了,特别是一些贪玩的孩子,想着要早早写完出去玩儿,笔下就出现了一幅幅“鬼画符”了。

    书写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们对书写者的学习态度、学习质量甚至个人素质的评价,卷面就是学生呈现在老师面前的面孔,老师常常自觉不自觉地据此来打“印象分”。从另一个方面看,一个能够认真对待书写的孩子,往往也能认真对待学习及其他事情。“字如其人”,这话不假,一个连字都不愿好好写的孩子,也很难做好别的事情。因此,重视并及早提出对书写方面的要求,孩子不仅能提高书写质量,得到众多良好评价,而且能养成凡事认真仔细的好习惯,提高整体素质。

    从孩子踏入校门开始,从拿笔写字的那一天起,父母就要告诉孩子,书写要整洁,一丝不苟;计算要认真仔细,快速正确;画图要符合要求……

    2.按照学习规范去做

    学习的过程是有许多要求的,比如,做题的时候要认真、全面地审题,书写的格式要规范,写完之后要认真检查,遇到不会做的题目要认真思考,等等。这些虽然都是一些小细节,但是却需要认真对待,如果不认真就会出错。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孩子在做应用题的时候,不好好审题,把“多几倍”看成了“少几倍”,把“分米”看成了“厘米”,把“多多少”看成了“是多少”等,那么得到的结果就会大相径庭。

    3.认真对待,不偷懒

    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认真对待每个环节:课前预习,课后及时回忆复习;听课集中注意力;写作业的时候独立思考,按时完成,当天的作业不留到第二天;勤学好问,积极求教,等等。这些都是认真学习的表现,在这样认真去做的过程中,孩子就会养成认真的习惯,成为一个认真做事的人。

    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

    当老师反映孩子上课不愿意回答问题,就是会也不举手时,这些孩子是怎么想的呢?

    “我是一个胆子特别小的女孩,老师一说,哪位同学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我的心顿时就怦怦怦地乱跳!我可不敢!不回答问题一样能考出好成绩啊!……”

    “其实我很想举手发言,可是我怕回答错老师会批评。老师嘴上说‘答错了也不会怪你们’,但是真的答错了,就难为情了!不但给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同学也会笑话我!我还是蔫着吧!”

    “回不回答问题,对我来讲没有什么分别啊!我已经习惯了上课只听别人发言,自己保持沉默,没有压力,很平静地听讲,多好啊!”

    课堂听讲是孩子学习的一种方式,而且是很重要的一种方式,因为每天占用了孩子很多的时间,也是孩子重要的行为方式,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如果孩子上课不愿意回答问题,对孩子有什么影响呢?

    常见的不愿意回答问题的原因

    孩子上课不愿意回答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1.学得不够扎实

    “想得清的人才会说得清,说得清的人必定想得清”。当孩子没有充分掌握老师所讲的知识,或者对所学的知识没有兴趣的时候,孩子是难以在老师提出问题后迅速地找到解答的方法的。因为,在学习过程中,明白是一回事,而能否把对它的理解组织得有条理,并用语言表达出来则是另一回事,这需要孩子对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入和透彻。所以,有的孩子不举手,真的是老师提出问题的时候,他没有找到正确的解答方法。

    2.心理上的因素

    面对三四年级的孩子,父母一定不要将他们与刚上学的时候比。那个时候,孩子的“向师性”特别强,有一种“显摆”自己的意识,为了争取老师的认可和好感,恨不得不举手站起来就回答。而孩子到了三四年级,对世界的驾驭感和控制感增强,趋于自信、独立,不再充满依附感。他们更关注自我的感受、外界环境对自己的评价、行为的价值等。所以,当他们觉得回答不回答问题没什么关系的时候,就选择了不回答。这样的孩子会流露出一种不屑一顾的表情。有的孩子担心答错会出丑,也选择了不回答。

    3.跟老师有关

    有的孩子不喜欢任课老师,或者任课老师很严厉让孩子感到恐惧,处于这样的负面情绪下,孩子当然不愿意回答问题了。

    所以,如果孩子上课不认真回答问题,需要父母从多个方面来找原因。

    教孩子养成回答问题的习惯

    上课积极回答问题是一个特别有利于学习的好习惯,要孩子养成上课积极回答问题的习惯,需要家长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告诉孩子:回答问题对自己发展有利

    孩子课堂上回答过的问题,不管他是答对还是答错,对孩子来讲都是建立一个正确记忆的机会,以后,孩子不需要特别地去记忆就记住了。因为每个人对于经历过的事情都是最容易记住的。而回答问题更是创造了一个学习知识的“情境”,孩子记忆起来更容易了。

    除此以外,上课回答问题还可以锻炼孩子的快速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巩固对所学知识的记忆,所以,上课回答问题是个有利的事情。

    2.告诉孩子:回答问题可以预防走神儿

    三四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心事,所以,很容易走神儿。一走神儿,注意力就转移了,大脑皮层活动的优势区域就不是课堂所讲的内容了,很可能因为错过而听不懂老师所讲的知识。但是,如果适时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大脑的兴奋点高度集中在学习上,学习以外的事情就被挤掉了。

    3.“豁出去”一次就不害怕了

    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是直面问题。所以解决孩子不敢回答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在课堂上回答问题。胆子小、怕答错、性格内向、表达能力差等原因是导致孩子上课不愿意回答问题的重要因素。这个时候,父母只要让孩子努力学习,掌握好所学知识,当老师提出问题的时候,积极思考,把结果写在本子上,然后抱着一种“豁出去”的心态去举手,孩子只要回答对了,就会有一种成就感,多次回答过后,就会上瘾了。所以,如果孩子没有上课回答问题的习惯,家长不妨跟老师沟通一下,让老师出简单题目的时候,让孩子回答一次,这样孩子就不怕了。

    孩子不愿写作业,家长有高招

    有个孩子说,妈妈下班回家,一进家门就说:“作业做完了吗?”哎!就不会说点儿别的?难道在她眼里就只有写作业这件事吗?一天到晚就知道让我写作业,烦都烦死了!

    有位妈妈说,一进家就看到孩子在玩儿,问他:“写作业了没有?”他说:“写了,还没写完!”打开他的作业本,气一下子就冒上来了!只做了一道连线题!天哪!这是什么作业?连线题中所有的线都扭曲得像一条条小蚯蚓。问他:“我没有给你买尺子吗?擦掉重做!”孩子撇撇嘴,慢吞吞地去改了!

    上面的两段话充分概括了当下孩子不愿意写作业,家长着急、生气的状态!这样的情景每天都在上演,一方面是孩子逃避,另一方面是家长督促,事情并不大,却搞得充满了火药味,家长怎么做才好呢?

    作业,孩子独立完成更好

    孩子进入三年级,已经到了能够按时、独立完成作业的年龄,因为通过三年的学习,孩子拥有了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写作业是学生自己的事,孩子必须独立完成。只有独立完成,知识才能真正为孩子所掌握。当然,遇到独立思考解决不了的问题时,要教孩子主动地向老师、家长、同学请教,不能不懂装懂,应在别人的启发、帮助下弄懂后,自己再独立完成作业。

    写作业要按时,做到“今日事今日毕”。因为当天的功课刚学过,印象还比较深刻,做起来顺利,准确率高,又不用花太长的时间就能做完。

    那么,父母怎么做才能帮助孩子独立、按时地完成作业呢?这需要家长细心地培养。

    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孩子进入三年级以后,他们对写作业这件事已经有了一个认识,那就是写作业是学生的任务,如果家长培养方法得当,这个时候的孩子已经不需要家长陪伴了。但是,还是有一部分家长在陪着孩子写作业,所以在这里还是要重申陪孩子写作业的不利结果。

    首先,会增加孩子的依赖性,减缓甚至是影响孩子自主性、责任感的形成。写作业是孩子分内的事情,关于这个道理,有的孩子明白得快,有的孩子明白得慢。不管快慢,孩子在独立写作业的过程中都会明白,并负起责任。但是,如果家长每天盯着孩子写作业,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是在为父母学习,完全没有了为自己学习的快乐和满足,学习的主动性也会降低。其次,导致了孩子不专心。有的家长在孩子一出错时就严厉地指出来,不但打断了孩子的思路,还会令孩子更加焦虑、担忧,很难平静、理智地去学习。

    所以,在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家长该做什么做什么。但是,不要走得太远,最好是让孩子感觉到家长就在身边,这样除了有一定的震慑作用,还能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立即给予帮助。

    1.培养按时写作业的习惯,掌控好时间

    习惯是一个自动化的动作和稳定的行为方式。当父母要求孩子每天放学后玩半个小时就写作业,天天这样,那么坚持21天后,孩子就能够自觉地到这个时间就写作业了,陪伴孩子坚持到90天以后,孩子就会把这个时间留给写作业,而且能够自己安排得特别好。如果父母培养了孩子良好的写作业的习惯,就不用再因为孩子贪玩而发愁了。

    不要让三年级的孩子写作业耗时太长,因为孩子经过一天的学习,精力、体力消耗较大,放学后需要充分的休息,如果写作业的时间过长,会影响他们的正常休息,甚至影响第二天的学习。所以,在时间上家长要对孩子提出要求,不能写得太慢,否则耗时太长。

    有的孩子天生写作业慢,相同的作业要比别的孩子慢一倍的时间,遇到这种情况,父母不要指责孩子,而是让孩子按着自己的“慢速度”答完,然后告诉孩子“还可以再快点儿写!”第二天的时候,等孩子写完,告诉孩子“比昨天快了2分钟,你还可以快点儿”,过几天,再看看孩子写作业的时间,告诉孩子“现在比以前快多了”。慢慢地,孩子就能逐步地快起来。

    孩子写作业慢,千万不要对孩子说:“太慢了!”那样的话孩子就会自我确认“写作业慢”,就难以改变了。

    2.尽早提出规范性要求

    规范性是指对学生的作业提出规范、严格的要求,培养他们正确的写作业态度。先复习所学教材,弄懂所学的内容再做作业;先审题后写作业,并逐题解答;书写整洁,格式正确,不写错别字;做完作业后要认真检查;作业要独立完成,按时上交;认真看老师的批改,发现错误及时订正;做完作业后要仔细检查。

    在这里要提一点,写作业一定要验算。有的孩子嫌麻烦,常常拿眼一看就估算了,实在估算不出来的,就随便找个地方算算,由于太混乱、太仓促,很容易出错!父母要培养孩子写作业的良好习惯,写作业前先准备一张草稿纸,遇到拿不准的题目或者需要计算的内容,孩子就可以验算了。

    3.遇到难题,耐心启发孩子

    孩子在写作业的过程中,会遇到不会做的题目。这个时候,父母不要直接告诉孩子怎么做,也不能置之不理或敷衍了事,应坐下来耐心地看看孩子为什么不会做作业!如果是孩子没有理解那部分知识,就给孩子讲一讲,讲完了再让孩子做!如果是孩子没有看懂题意,就给孩子分析分析,分析清楚了让孩子自己来做。这样,才是真正帮助孩子解决了某方面知识不足的难题。

    学过的课程不复习,会忘干净

    有位妈妈说:“我家孩子学习了‘末’字以后,便分不清‘未’字和‘末’字了,我给他强调了一回,他做作业的时候就写对了,可是,过了没两个月,在做习题的时候,他又做错了,没办法,我只能给孩子又强调一遍。”

    后来,这位妈妈发现孩子经常出现这样的错误,比如,“酒”写成“洒”,把“一般”写成“一船”,“饭”和“败”搞不清楚。后来,为了减少孩子写错别字,这位妈妈把孩子学过的字的字形相近、同音的字比较着整理到一起,让孩子每隔一段时间复习一遍,结果这个孩子果真就很少出错了!

    这个孩子之所以有这么大的进步,就是因为不断地复习。复习帮助孩子准确地掌握了知识。

    复习是个纠错、巩固、提升的过程

    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研究成果对复习的作用给了很好的证明。他说,人们对学到的新知识,一小时后只能保持44%的记忆,两天后只留下28%的记忆,6天后只剩下25%的记忆。从这个数字可以看出,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最快,后来就逐渐减慢,到了相当长的时间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所以,学习知识只学习一遍是掌握不住的。学习的知识需要掌握,掌握就要与遗忘做斗争,而与遗忘做斗争的最好方式就是重复学习。同时,学习的过程也是实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的过程,在理解和掌握过程中提高运用知识的技能技巧,使知识融会贯通。

    小学阶段,孩子的短时记忆占优势,学习的内容如果不及时复习,就无法转化成长时记忆,也就会忘记。

    复习不是简单的重复,它最终的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孩子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复习虽然针对的是已经学过的知识,但这部分知识里也有孩子没有掌握的,所以复习不仅仅是将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再现和梳理,而是要使之提升和完成知识的发展和转化。

    人们常说:“温故而知新。”这是因为复习不但能够巩固学习旧有的知识,还能促进掌握新知识。因为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进入三年级以后,孩子已经学习了好多知识,孩子在复习的过程中可以认识并找到知识之间的联系,这样有利于学习新知识。

    科学而高效地复习

    复习既然是重复学习以往学过的知识,那么就要根据对这部分知识掌握的情况来复习。

    1.复习过程,逐步实现知识的系统化

    在复习过程中,必须根据知识间的纵横联系,系统规划复习和训练的内容,以达到对所学的分散知识系统化的目标。复习应根据知识的重点、学习的难点和学生的薄弱环节,按照一定标准把已学的知识进行梳理、分类、整合,弄清它们的来龙去脉,沟通其纵横联系,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

    2.对薄弱环节要重点复习

    到了三年级,知识的特点发生了很大的转变,逻辑性大大增加,学习效果跟孩子的理解能力有关,所以不同的孩子就出现了不同的薄弱环节。家长先要找到孩子的薄弱环节,然后再给这部分知识以“特别的关照”,多记忆几遍、多做一些相关的题目。特别是孩子曾经做错的题目,容易混淆的字词,容易发生理解错误的题目,一定要让孩子好好复习,彻底改变旧有的错误认识。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识记某一材料达到最低限度熟记时,要进行持续学习或复习。简单地说,就是在刚好记住的时候,再多记几遍,以达到最佳记忆效果。艾宾浩斯通过实验证明,记忆次数也不是越多越好,记忆次数与记忆效果并不保持相同的增加幅度。心理学实验证明:如果以恰能成诵的时间为100%,那么,记忆次数的最佳值为150%。再少则效果不显著,再多则耗时费力,得不偿失。所以,越是重点的内容在复习的时候,越要多复习一会儿,让记忆的熟练度达到150%。

    3.把握好复习的时间

    复习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记忆所学知识,但也不是复习的次数越多越好,因为那样付出的时间成本太高了,孩子也容易厌倦。复习可按照以下的时间间隔来完成:

    当天的功课当天复习,并且要同时复习头一天学习和复习过的内容,使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在大约一周的时间,或已经学完一个小单元后,对全单元的知识进行全面复习,重点领会各知识要点之间的联系,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最好让孩子用简单的几个字或者一幅图把整个单元的内容概括起来。

    期中考试前,要把上半学期学过的内容进行系统复习,弄清各单元知识之间的联系;多做练习题目,达到对重点内容“透彻理解、牢固掌握、灵活运用”的目标。假期除了完成各科作业外,还要把以前所学过的内容进行全面复习,重点复习自己掌握得不太好的部分。

    死记硬背效果差,教孩子一些记忆术

    在明明三年级下半学期的时候,老师讲到了我国的“五岳”,要求记住。明明虽然背诵得很熟,但却不知道在地图的具体位置!爸爸让他好好记忆一下,五岳分别在哪个省,在地图的位置、形状等,可是明明还是记不住。爸爸想到教明明用拼板拼一个中国地图,然后把五岳所在的省重点记忆了一下,在动手操作了几次后,明明便记住了!

    这位爸爸在教儿子记忆的时候,发现了由于知识太枯燥儿子不能很好地记忆,于是就引导儿子把知识和动手、动脑结合起来,使知识变得形象生动,更利于记忆了。

    由此看来,当孩子记不住所学知识的时候,父母不妨教孩子一些“记忆术”,帮助孩子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这样孩子记忆起来就容易多了。

    记忆是学习的结果和目的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小学生记忆能力与水平的发展,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主要表现在识记由无意识记为主向有意识记为主转化。并且指出,在小学教育中,特别要关心小学低、中年级这个有意识记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注意培养儿童的有意识记,提高有意识记能力。

    在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大多数孩子的记忆靠的是纯粹的机械记忆,但是到了三四年级,所学内容变得复杂,孩子的理解能力提升,想象力、思维力都有了更大的发展,这个时候单单靠机械记忆已经应付不过来了,需要以理解记忆为主的多元化记忆。机械式的反复背诵,记忆速度慢不说,也容易忘记,学习记忆技巧才能增强学习力、节省学习时间。

    小学中年级是记忆力发展的重要阶段。如果在这一关键的年龄段有意识地在记忆方面对孩子加以科学地引导,让他们掌握一定的记忆诀窍,那么孩子在单位时间内记住的材料数量就会增加,材料回忆之间的间隔时间就会变短,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升。

    善于使用记忆术

    如果三年级的时候,孩子掌握了一些简单而实用的记忆术,那么在以后的学习中,孩子面对记忆内容的时候,就会有一种选择记忆方法的习惯,学习就会轻松许多了。

    1.先理解后记忆

    三年级的孩子记忆所学知识,一般会沿用一二年级的记忆方法,也就是机械记忆。但是,三年级的知识难度升级,如果不理解先记忆,很容易忘记。父母要教会孩子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来理解要记忆的内容,使新知识通过借助旧有知识在大脑保存中的重叠的路径,让记忆速度快起来。

    艾宾浩斯在实验中发现,记住12个无意义音节,平均需要重复16.5次;记住36个无意义音节,平均需要重复54次,而记忆6首诗中的480个音节,平均只需要重复8次!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凡是理解了的知识,记忆起来就能迅速、全面且牢固。所以,不管是背诵课文还是背诵数学概念,都要先看看孩子有没有理解。如果没有理解,就先耐心地给孩子讲解,达到理解后再记忆。

    2.游戏记忆法

    如果孩子在记忆的时候各种感觉器官都参与,就能在大脑皮层中留下深深的痕迹。游戏是每个小学生都喜欢的活动,要注意让孩子在玩中学,在乐中学,在学中记。比如,孩子遇到难以记忆的字,家长可以通过和孩子玩字谜、玩组字游戏的方式来帮助孩子记忆,这样孩子因为不觉得枯燥,就愿意学了,而且因为记忆过程变得生动了,回忆的时候也会比较容易提取。

    3.故事记忆法

    三四年级的时候,孩子学习的古诗会相对较多,为了帮助孩子记忆,父母可以把每首诗的内容编成一个故事,让孩子有个大概的印象,然后再背诵诗歌就容易了。

    4.联想记忆法

    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帮助孩子联想与这个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进行记忆。在新旧知识对比的过程中,就加深了对旧知识的记忆和对新知识的理解。比如,学习“良”的时候,问问孩子想到了哪些字?“恨”“狠”“浪”“狼”……这些字的读音和意义分别是什么?在这个联想的过程中,不但记住了“良”,同时也巩固了对其余几个字的理解和记忆。

    避免“死读书”

    有位妈妈说:“我儿子今年10岁了,读四年级,学习一直不好,考试都在50分左右,这次写寒假数学作业,题目70%都不会,应用题就更不用说了,根本就看不懂题目写的是什么意思,上去就乱写一通,不管我怎么给他解释题目的意思,他脑子就是不开窍,可我也不想训他,但实在是气得难受!因为我和他爸爸都在外地工作,孩子住在大伯家里,喜欢玩电脑游戏,而且精通得很!可就是学习不好!我该怎么办?”

    这是一个典型的学习不会思考的案例。孩子不会思考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思考能力,而是因为他们没有用心学习,没有养成思考的习惯,从而导致不具备在学习上思考的能力!

    学习需要认真思考,才能理解掌握

    当下,人们都看清了“死读书”的弊端。死读书的孩子即使能够拿到高分也难以成为开拓创新的一代,死读书缺少读书的最为核心的内容——思考。爱因斯坦在整个研究生涯中,始终信奉“怀疑一切”这句话,正是因为这样,他才提出了划时代的“光量子”概念,创立了相对论。当前的世界是一个不断变革、不断创新的时代,是否拥有创造性思维是一个人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如果孩子不思考、不认真学习,没有丰厚的基础知识做底蕴,就无从谈起创新了。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思维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等。三四年级的孩子正处于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发展的关键阶段,多进行思考不但有助于孩子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掌握所学知识,还有利于提升孩子的学习品质。

    1.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如果老师讲了什么内容,孩子只是瞪着眼睛看,一点儿也不思考,那么可能很难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一直强调要孩子上课注意听讲,听讲的过程就是他们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的过程。一个孩子被老师喊起来,让他说说老师刚才讲了什么内容,如果他说不出来,下课写作业的时候,他也一定不会做。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

    如果孩子学习了一个公式,很熟练地背诵了下来,但是却不能利用这个公式来解决问题,那就说明孩子没有理解这个公式。不理解就不能应用,即使记住了也不会使用,而且很容易忘记。这是因为孩子在记忆的过程中没有思考,大脑没有留下思考路径,等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就不能循着路径去解决问题,更不能重新建立起新路径。

    2.有利于批判性地吸收知识

    如果孩子尽信书,书上怎么讲就信什么,不但可能学到不正确的知识,还不利于孩子开拓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

    法国心理学家约翰·法伯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将一些毛毛虫排成一个圆圈,中间放一堆食物,奇怪的是,这些毛毛虫只是一个一个地跟着前面的爬行,而没有一个爬向食物,直到饿死为止。科学家认为,这就是毛毛虫的从众行为。毛毛虫在觅食的过程中不懂得创新,结局必然是悲惨的饿死。如果一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懂得创新,前途也将会黯淡。

    古代有这么一个故事:嘉靖皇帝迷信仙道,祈求长生不老。方士们为了取悦皇帝大炼不死仙丹,不少人服用仙丹后中毒死亡。李时珍知道仙丹多用水银、铅等炼制,含有毒素,于是大声疾呼:丹药能长寿的说法,绝不可信!但有方士反驳说:古代药书上说,水银无毒,服食可以成仙,是一种长生药。李时珍认为:前人遗留下来的知识可以参考,但一定要经过分析,我们不能尽信书上所说的。李时珍虽然坚决反对服食仙丹,但却以科学的态度应用炼丹的方法研制水银来医治疮疥等病,又利用炼金术烧制外用药物,他还把研究的数据记载在《本草纲目》里,对后世影响深远。

    思考可以对所学的知识产生疑问,进而积极想办法解开疑团,激发灵感,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让孩子养成乐于动脑筋思考的习惯

    三四年级的孩子,主动思考的能力不是很强,当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不会思考的时候,父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教会孩子在学习中思考:

    1.在学习过程中认真思考

    在学习过程中思考的方式有很多,比如,老师讲课的时候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讲完了,找出新知识与以前所掌握的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使知识形成体系。在思考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有不懂、不理解的问题,及时向别人请教。如果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就用笔记录下来,放一段时间再思考。

    2.定期整理大脑里的知识

    人的大脑需要定期整理,正如同房屋需要经常打扫保持卫生一样。只有如此,大脑的记忆功能才会越用越好。最为常见的整理方法有:

    ●静思整理法:每周抽出一两次、每次半小时,静下心来,或躺或坐,专门思考工作、生活、学习中的得与失,回忆所学知识掌握的好与坏,对应该记忆的和应该遗忘的进行分类,从而使大脑“放下包袱”加速运转。

    ●笔记整理法:“好记性抵不过烂笔头”,用笔记或日记的方法整理大脑里的知识,能够巩固记忆,促进理解,从而产生新的认识。

    ●休息整理法:休息是对大脑的“充电”,学习三四十分钟后,变换记忆对象种类,各个科目轮换着学习;放下书本打会儿乒乓球、篮球,或者听听音乐,吃点儿东西,喝点儿水等。

    3.不做“反应”学习,努力对知识存疑

    大多数孩子的学习程序都老师讲孩子学。从孩子的角度来说,这样的反应式学习是不利于孩子积极主动思考的。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孩子只是机械性地吸收,毫无存疑心理,很容易成为知识的容器,而不是知识的使用者。

    父母要提醒孩子,不要把课本和老师所讲的内容当作唯一的标准答案,那样就会形成对知识绝对服从而不会去怀疑知识本身的正确性和价值。孩子容易照着书本或者老师教的方法去学习或者解题,而不会自己寻找更适合自己的、更简便易行的解题方法。

    放弃“书上说的”“老师告诉的”这样的听话心态,以一种怀疑的态度去学习知识,那样不但提升了孩子学习的主动性,而且培养了孩子积极思考的习惯。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