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年级,陪孩子走过上下衔接转折期-学习问题早解决,避免孩子厌学、逃学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进入三四年级后,孩子所学知识的难度增加了,学习任务也变重了,他们的学习能力、自信心、意志品质等正处于成长期,可能没有获得同步发展。孩子一旦遇到学习困难,就可能会退缩,多次的退缩过后可能会很无助。为了防止孩子的无助感发展到厌学、逃学的地步,父母要帮助孩子尽早解决学习上的困难。

    上课不注意听讲,什么原因

    有位家长说,他的儿子读小学四年级,上课的时候不注意听讲,老师喊他起来都不知道讲到了哪里!自己摆弄文具,东瞅瞅、西望望,跟同学窃窃私语,有时还在课桌下偷偷画各种卡通画,怎么说都不管用。因为上课总是不能专心听讲,所以学习成绩很差!

    孩子上课不注意听讲是个大问题,也是个普遍的问题,之所以难以改正,是因为父母没有找到导致孩子不注意听讲的真正原因,以至于“嘴磨破了,话说尽了”也不管用。

    其实,不同阶段的孩子上课不注意听讲,都有着不同的原因,三四年级孩子上课不注意听讲跟一二年级的时候,情况是大不一样的!

    学习态度的晴雨表:课堂听讲水平

    孩子到了三四年级,学习内容变多、老师讲课速度变快,不会再像一年级那样一个知识点反反复复讲几遍了,一走神老师就讲过去了,就可能听不明白了。所以,上课不注意听讲的问题一旦发现就要查找原因及时解决!

    三四年级的孩子感知觉能力已经大大增强,无论是注意力的稳定性还是有意注意的水平都提高了,注意力保持时间可以达到25分钟左右。他们的有意注意有了很大的发展,注意力集中性增强、注意力范围逐渐扩大、注意力分配水平提高,所以他们不但能够听出哪些内容是重点,还能与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让思维从一个点上自由地转移到另一个点上,加速了理解和记忆。

    在课堂上,他们能够把注意力的核心放在老师所讲的内容上,而不会被其他的事情吸引,即使听讲累了,也能默默地调换注意力以缓解疲劳。所以,当孩子上课不注意听讲的时候,已经不是生理上的问题了。

    对于那些上课不能专心听讲的孩子,排除极少数多动症等病理因素外,可能就是在一二年级养成了不注意听讲的坏习惯;也可能是孩子对学习压根就没兴趣;或者孩子太贪玩儿,课堂上也控制不住自己;也可能是家里有不开心的事情,影响了孩子的心情,等等。虽然这些因素会干扰孩子,但是如果培养出了孩子对学习的浓厚兴趣以及良好的听讲习惯,那么,孩子就不会上课走神了。

    对症下药,让孩子好好听讲

    既然孩子不能注意听讲已经不是感知觉能力的问题,而是孩子对待学习的态度问题,那么,父母就要根据这个阶段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这样,孩子有了正确的学习态度,上课就不走神了。

    1.耐心地把孩子推入“好学”状态

    如果你的孩子上课完全不听讲,想方设法地玩儿,孩子出现这种情况,有可能是对学习没有兴趣,不知道学习的重要意义,还有可能是成绩落下太多已经听不懂讲什么了。要改变这样的情况实属不易,但家长也不能急,只能采取“蚂蚁搬豆腐”的方法,一点一点地改变孩子。

    就拿孩子听不懂这种情况来讲吧,三年级下学期学习两位数乘法,如果孩子上课不注意听讲、课余时间完不成作业也是因为听不懂,那么,父母不能责怪孩子,而要帮助孩子补习。

    从哪里补?知识在哪里断开的就从哪里开始补。如果是一位数的乘法都不会,那么就要从一位数乘以一位数、一位数乘以两位数的题目开始!

    在补习的过程中,父母不要着急,即使从乘法口诀开始学起,也不要埋怨孩子,因为孩子此时自信心已经很低了,父母有一丁点儿的消极情绪都会把孩子推向更深的绝望情绪里,孩子对学习就更没有信心和兴趣了。孩子每有一点儿进步,父母就鼓励鼓励,反倒能把孩子推进学的状态!

    2.坚持培养注意听讲的习惯

    培养孩子注意听讲的习惯,其实不是一件难事,因为每位老师都会在上课前跟孩子讲明白,要注意听讲。父母所要做的就是和老师配合。父母要告诉孩子注意听讲的重要性,然后再培养孩子注意听讲的习惯。

    有位妈妈被老师告诉说她儿子上课不注意听讲,于是就制作了一个表格,表格里列上了语文、数学、英语、自然等科目名称,妈妈让孩子在表格里写“正”字,如果孩子当天课堂上认真听讲了,没有走神,就自己画上一笔,到月底,数数有几个“正”字。妈妈一般在开家长会的时候会和老师核实听讲情况,然后结合孩子对当月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分,如果孩子通过了,就给孩子一个奖品,以示鼓励。慢慢地,这个孩子上课不注意听讲的情况就越来越少了。

    任何一个习惯的养成都需要一个过程,一般坚持21天可以初步形成一个习惯,到了90天习惯就形成了。当孩子养成了上课注意听讲的习惯,就不会走神了。注意听讲体现的是孩子对学习的积极态度,带来的是学习成绩的提高和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如此良性循环,还会发愁孩子上课不注意听讲的事情吗?

    孩子连作业都不愿写,父母依然不放弃

    牛牛是一名三年级的小学生,自从升入三年级以来,父母发现这个孩子在学习上越来越没有积极性了,以前等父母下班回来,牛牛的作业都做好了。现在,当父母下班回家后,他不是正在做作业就是还没做,问他都干什么了?他也不好好回答!即使写作业,也是边做边玩,糊糊弄弄就过去了。到了学校,老师检查作业,完成得不好又被批评一顿。

    老师把牛牛的情况告诉了父母,父母气得不行,可孩子就是改不了!妈妈说,这个孩子刚上学的时候不是这个样子的,每天的作业都能按时完成,成绩也不错,可是,到了三年级下半年,就不想做作业了,刚开始拖拖拉拉,后来就压根不做。父母工作忙,不能看着他,叮嘱几句也不管用!父亲更是恨铁不成钢,几句话没说完就动手打了!可是这些做法都并没能促使牛牛好好学习!

    刚开始的时候,牛牛不交作业被老师批评、同学嘲笑,他还会觉得不好意思,有时还撒谎说写完了、忘记带了或者因为生病没写……后来,干脆连谎都懒得撒,该交作业的时候,老老实实朝老师面前一站,低头不语,问了就答:“没做。”

    学习难度增加,孩子产生挫折感

    当一个孩子在学习上多次遇到挫折后,就可能会形成消极心理,比如,抵触、消极对待、低自我效能感等。处于这样的心理状态下的孩子往往甘于落后和失败。不会做题目、考试分数差、被老师批评等都可能导致孩子对学习感到无助。而孩子在从低年级进入中年级时,由于学习难度增加,很可能产生挫折心理。

    那些在低年级阶段毫不费力就能拿到90多分的孩子,进入中年级后,会有看不懂题目的情况出现!学习任务变多了、作业负担变重了、学习时间变紧了,孩子似乎很迷茫!他们不知道能不能克服这样的困难,心里没底儿!这个时候,父母要给孩子信心。其实,从学习的角度来讲,需要动脑、费一些思考的学习才是真的学习。教育心理专家耿耀国教授解释说:相比小学一二年级,三四年级的课程难度明显增加,出现了作文、应用题等需要运用逻辑思维的学习内容。然而,这一年龄段的孩子还处在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开始阶段,他们的思维方式仍然以形象思维为主,不免出现学习困难、成绩起伏等一系列问题。父母要及时地给以鼓励和帮助,提升孩子的自信。

    教孩子乐观面对学习困难

    从一二年级的轻松学习,过渡到三四年级的知识难度出现,可能会给孩子一个措手不及,这个时候,父母要教会他们正确面对学习上的困难。

    1.引导孩子正确归因

    归因理论认为,不同方式的归因会导致孩子形成不同的自我认识。当孩子成绩不好或者没有学会所学的知识的时候,如果归因为自己不够聪明、自己没有这个学习能力,那么孩子很容易产生无助感、无能感,不利于孩子建立起学习的自信。如果孩子把成绩不好或者没有掌握住知识归因为自己没有努力学习、没有注意听讲等可以掌控的因素,那么孩子就能自发地努力,而不会产生消极的自我概念。

    为了不让孩子对自己产生消极的评价,平时父母不要羞辱、责骂、惩罚孩子,更不要用“你真笨”“这孩子反应迟钝”“不是学习的料儿”等消极的、定性的语言来评价孩子,那样的话,只会导致孩子对学习越来越没有兴趣,甚至产生恐惧心理。

    2.帮孩子建立积极的情绪情感

    当孩子在学习上遭遇挫折的时候,他们的内心会有失落、沮丧、痛苦的情绪和感受。当这样的情绪长久地控制孩子的时候,孩子就会在学习上彷徨无措,缺乏明确的目标。

    积极的情绪情感对内驱力具有放大和增强的作用。父母要帮助孩子在学习上建立积极的情绪情感状态。当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或者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父母应帮助孩子认识到学习不容易,需要认真对待。然后引导孩子努力想办法克服困难,把知识掌握住,化压力为动力。

    3.不在孩子的分数上纠结

    任何一个孩子都有考试考不好的时候,考不好情绪自然低落。这个时候,如果父母很在意分数,问孩子别的同学考了多少分,和同学比低了多少分,会加重孩子的挫败感,特别是孩子多次成绩不好后,就会觉得自己不行,题目稍微有些难就不思考了,需要费些精力才能掌握的知识也不愿意努力了。这样恶性循环会导致孩子的分数逐渐下降,在学习上失去自信。

    所以,当孩子分数差的时候,父母可以通过分析试卷了解孩子的能力,然后帮助孩子把没有掌握的知识掌握住就可以了。

    识别孩子学习中的消极情绪

    有一个三年级的小女孩,作文写得特别好,她已经在小学生刊物上发表了好几篇小文章了。这么小就有这么好的成绩,真是让人羡慕!可是,她的妈妈却很发愁,她说:“这孩子就这一门‘红’,数学很差,每次考试,都是七八十分,平时喜欢看故事书,不怎么做数学习题!将来可怎么办?老师说,这个孩子上数学课,经常看童话书!”朋友劝说:“还这么小,在数学上多用点儿功,就能赶上去了!”但妈妈脸上布满愁云,她并不乐观。

    其实,孩子三四年级的时候在学习中出现消极情绪,不管是全科还是单科,都是可以改变的。只要父母足够用心帮助孩子认识到各个科目的重要性,提升孩子的学习积极性,那么问题就很容易解决。

    消极情绪不利于学习

    大多数三四年级的学生还很情绪化,他们考了高分心情就好,就喜欢学习;考了低分,就觉得自己笨,不愿意学习了。他们高兴的时候,就觉得题目简单;不高兴的时候,就觉得题目难,就不想做了!所以,孩子的情绪与学习有着密切的关系。

    情绪是由大脑中的神经元回路所控制的,由这些回路整合加工情绪信息,产生情绪表现。情绪有两种基本的活动系统,即趋进系统和退缩系统。趋近系统促进欲求行为的产生与趋近有关的积极情感,如愉快、兴趣、喜欢、努力等。退缩系统帮助有机体从厌恶刺激源撤退,或者组织对威胁线索的适当反应,产生与撤退有关的消极情绪,如厌恶、恐惧、不喜欢、讨厌等。情绪和学习之间关系密切,情绪状态对思维、记忆、判断和信息加工等都有重要的影响。

    在学习过程中,不同的情绪对学习行为又有着不同的作用。当孩子喜欢学习的时候,就会积极地去记忆;而当孩子不喜欢学习的时候,就不愿意花费精力去记忆。父母当然希望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永远是趋近系统发挥作用,努力地去学习,但是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永远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下,面对不同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环境,也会产生消极的情绪,导致退缩系统发挥作用。小学中年级的孩子在学习上容易出现的消极情绪主要有:

    1.对学习厌倦

    当孩子学习成绩一般、没有人鼓励、老师也不重视的时候,就会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具体表现为: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任务采取应付态度,无计划、无目的、不用功,不喜欢做作业,上课不积极回答问题等。这样的情绪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对抗情绪:越让学习越不学。

    2.缺乏自信

    自信心是学习中重要的情感因素,是学习者取得成功的心理基础。当孩子成绩不好、不能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不能独立写作业的时候,孩子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就缺乏自信了。这个时候,他们就不喜欢学习了,觉得学习很难,要远离学习。

    3.焦虑

    当孩子渴望成绩好,可是成绩又不好的时候,如果父母对孩子要求很高,在重压下,他们就会产生恐惧或不安心理。虽然适度的焦虑有利于学习,但是焦虑情绪太严重,就可能发展成抑郁。那个时候,孩子在学习上就表现为无限的担忧、自我怀疑、犹豫不决,最终无法正常学习。

    既然消极情绪对孩子的学习有着负面的影响,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就要尽可能地不让孩子产生消极情绪,让他们心情愉悦地去学习。

    帮助孩子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

    情绪依赖于情境而存在,与孩子的情感密切相关,父母要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喜爱之情,弱化孩子对学习的厌恶情绪,让孩子开开心心地学习。

    1.家长的正面影响

    情绪具有传染性,会在家人之间、朋友之间传递。要想孩子热爱学习,家长先要热爱学习,孩子的朋友也要热爱学习,这样才会给孩子带来正面的影响。当孩子成绩不好的时候,父母不要批评孩子,更不要打骂孩子,以免孩子因此抵触学习这件事,以消极的情绪对抗学习。父母不要将自己的孩子跟成绩好的孩子进行比较,那样的话孩子会有挫败感,情绪也不好,不利于孩子心平气和地学习。父母要以耐心、宽容的态度对待孩子的学习,即使孩子不是很努力,也要耐心引导,而不是打骂。

    2.当孩子遇到学习困难时,及时提供帮助

    当孩子遇到学习困难的时候,家长要及时帮助孩子学会、掌握住。这样,“难”的感觉就不会长久困扰孩子,让孩子对学习产生恐惧。当建立起“努力学习就能学会”的认识,就不会觉得学习是一件特别难的事情,面对学习任务就不会缺乏信心了,更不会因为学习不好而焦虑。

    3.教孩子进行“过程性评价”

    三四年级的孩子已能对自己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做出一些评价,不过他们的评价可能流于表面,触及不到实质。比如,一次成绩差了就可能觉得自己不是优秀的学生或者比成绩好的学生差,这样就容易产生不自信、认输等消极的认识,继续学习的时候可能就没有劲头儿了。如果是这样,父母可以把孩子的关注点引到学习过程中来,让孩子看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有多少不足,以及同学有多少优点,从而促使其产生向同学学习的想法。

    小学生遇到“难题”问网友,是好还是坏

    俊林最近作业完成得比较好,而且也没遇到什么难题,妈妈很开心。她觉得儿子学习进步了,成绩也可以慢慢提高了。可是,没过几天她发现儿子的作业不是他独立完成的!

    儿子建了一个群,里面有大朋友也有小朋友,更有同班同学。大家写作业的时候,如果遇到比较难的题目,就放到群里,请网友帮忙。网友很够意思,如果自己不会,还负责向会的朋友请教!直到每个人都写完作业!俊林的妈妈觉得这样做出来的作业,起不到锻炼学习能力和巩固知识的目的,即使孩子做对了,也不代表他一定掌握了这部分知识!发现了这个秘密后,在儿子写作业时,她就干脆把电脑关掉,让他无法向网友求助!

    遇到难题一定要想办法解决,不然的话就不能很好地学会学习。可是,有的孩子遇到难题后问网友,这种做法好不好呢?

    解决难题的办法折射出孩子的学习态度

    每个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都会遇到学习困难,遇到困难就需要解决。怎么解决,是个很重要的问题!最常见的办法有以下几种:

    1.向别人请教——善于提问

    在学校里遇到不会做的题目,孩子可以问老师、问同学,孩子是怎么问的?父母没有办法知道。但是,孩子在家里写作业遇到了难题如果问的话,第一选择就是问父母。如果父母不打、不骂、不呵斥、不厌烦,耐心地给孩子讲明白,孩子下次还会接着问。如果父母态度不好,孩子就会有畏惧心理,因为他们担心问父母的时候暴露了自己在学习上的不足,所以就会忍着不问。

    有的孩子担心问父母后挨训,可是自己又不会做,左思右想后找到了一条“捷径”,就是在网上问同学或者网友。同学把正确答案发过来后,他就直接写上了,神不知鬼不觉,父母还以为是他自己做出来的呢!

    分析一下这些孩子的情况,问网友虽然写上了答案,但孩子还是不理解所学内容,即使网友能给孩子讲解题目,但是网络交流不是很畅通,显然起不到让孩子通过做作业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所以问网友不是一个解决难题的好办法!而很多时候,导致孩子问网友的原因就是父母对待孩子提问的态度不好。

    2.借助工具书——自己思考

    有的孩子遇到难题时习惯于自己思考,而不是问别人,就是有人告诉他,他也不愿意听。如果苦苦思考后还是做不出来,就空着,等着老师给讲答案。在思考的过程中,这个孩子会翻阅工具书、参考书上的例题,但是绝不会要别人现成的答案。这样的解决办法,虽然非常耗费时间,但促进了孩子对所学题目的思考。对于比较有自信的孩子,这么做能够提升他们的抗挫折能力;而对于自信心不是很强的孩子,则有可能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所以,这种方法也需要运用得更灵活一些。

    那么,孩子遇到难题怎么解决?怎样做既能起到锻炼孩子解题能力、掌握知识的目的,又不至于让孩子有挫败感呢?这就需要家长正确地引导孩子。

    教孩子学会攻克“难题堡垒”的方法

    当孩子遇到难题的时候,特别是在家里,父母是孩子最可依赖的人,他们肯定很想向父母求助。而父母呢,就要承担起帮助孩子的责任,这样孩子就不会去求助网络了。

    1.培养孩子实在不会才问的习惯

    当孩子遇到难题时,父母要告诉孩子好好地思考,如果独立思考后实在解答不出来,再看书,如果看书还不会,而且产生了很多疑问,在学校的话向老师或者成绩好的同学请教,在家里可以向父母请教。

    2.对遇到难题的孩子富有同情心

    在父母眼里,孩子遇到的难题可能无比的简单,于是就容易以自己的能力去揣度孩子的水平,觉得孩子不会做就是不应该。抱着这样的想法,怒气就来了,就没有耐心了。从孩子的立场讲呢,可能孩子已经很努力了,但是理解能力、学习方法等还有不足。鉴于这种情况,如果家长认为孩子不够努力,孩子可能会感到很委屈,再呵斥孩子就会打击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家长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问题。孩子遇到了难题,说明孩子对这部分知识还没有掌握,或者在学习方法上还存在问题,家长有责任帮助孩子提高。家长能心平气和地帮助孩子了,孩子也就不会因为害怕父母的呵斥而去求助网友了。

    3.记录难题的解题过程

    当孩子遇到难题的时候,父母最需要了解的是孩子为什么觉得这道题难,难在哪里。所以,父母要培养孩子一种习惯,让孩子在遇到学习上的困惑或者难题的时候,记录下来,即使孩子后来会做了,再看看当初的记录,也能促进孩子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对学习的认识能力。

    如果孩子经过自己的努力做出来了,父母可以让孩子记录下思考的过程,因为这个过程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也是一个战胜自己的过程,更是积累学习经验的过程。以后经常看一看记录,有助于提升孩子在做题上的自信。

    不论是记录困惑还是记录收获,都有利于纠正解题当中的各类错误和不好的习惯,从而提高解题的能力,使思维更具深刻性和严密性。

    4.给孩子提供思路,而不是告诉他答案

    在帮助孩子解题的过程中,父母一定要建立起一种认识,我们帮助孩子解题,不仅是让孩子学会这道题目的解法,而且是让孩子学会这部分知识和如何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遇到难懂的知识点,一起讨论

    老师讲平均数的时候,有个孩子不理解,于是,妈妈趁着他的学习小组来家里写作业的时候,引导孩子们讨论起平均数来。有个孩子说:“平均数就是几个数加在一起,除以个数。”其他孩子点了点头,说就是这样子的!妈妈接着问:“平均数比其中的一个数是大还是小呢?”这下炸开锅了!有的孩子说大,有的孩子说小。妈妈明白了,其实这几个孩子并没有真正理解平均数的意思。于是,妈妈说:“我们一起来做个小游戏,做完之后,你们再回答刚才的问题。”

    于是,妈妈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尺子,让孩子们互相量身高后写出数据,并用一段小绳子来表示,然后,妈妈让每个孩子算出平均身高,也写下来,用一段小绳子表示!然后,妈妈让比平均数多的孩子把多出来的那段减下来拼在一起,结果正好等于比平均少的那部分!这回,孩子们一下子就答出了“平均数可能比其中的一个数大也可能比其中的一个数小”的答案。

    通过这次讨论,这几个孩子深刻地理解了什么是平均数,也会做与平均数有关的习题了。

    讨论有助于理解知识

    当孩子遇到不容易理解的知识点的时候,家长要帮忙。因为孩子不理解就无法把所学的知识内化,知识就没有变成孩子自己的。怎么帮?教孩子学会讨论,在“头脑风暴”中理清思路,开创新路!

    “头脑风暴法”是由美国创造学家亚历克斯·奥斯本于1939年首次提出、1953年正式发表的一种集体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其特点是让参与者思维互补、相互激发、敞开思路,在自由愉快的气氛中畅所欲言,使各种设想在相互碰撞中激起头脑的创造性“风暴”,产生创造性想法。

    那么,如何让孩子在学习中运用“头脑风暴法”呢?

    1.家长和孩子一起讨论

    孩子在考试或者写作业的时候,如果出现了错题,而且改正也没有改对,那么可能就证明孩子没有正确理解这个知识点。这个时候,和孩子一起讨论讨论,有助于孩子理解。

    有个孩子做错了一道题:“学校里有72人参加了合唱团,但这只是预选人数,到参加比赛的时候只需要45个人,那么要淘汰掉百分之几的学生呢?”这道题并不算难,可这个孩子就是算不出来!

    于是,妈妈和孩子讨论开了!妈妈问:“要求淘汰掉百分之几,先要知道什么?”孩子说:“淘汰了多少人。”妈妈问:“还要知道什么?”这个孩子怎么也回答不上来!接着妈妈问:“淘汰掉百分之几,算式怎么列?”孩子还是不知道。妈妈问:“录取了百分之几你会算吗?”孩子说:“45除以72。”妈妈说:“对啊!那么,淘汰了百分之几也是这个算法啊!”孩子试探着问:“72-45然后除以72?”妈妈点点头。孩子总算是会做了!

    当孩子遇到难题的时候,父母和孩子一起谈论,在理清知识点的基础上,找到解题思路,学会如何解题。

    2.让孩子和同学一起讨论

    孩子和学习小组里的同学讨论,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讲,循循善诱的成分就少了。但是同学之间的相互讨论可以提升孩子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帮助孩子发现错误的做法,找到正确的做法。

    三年级的三位同学一起写作业,遇到了一个词“壶盖”。其中的两个孩子把“壶”上面的“士”写成了“土”,另外的一个孩子提出来了。那两个孩子不服气,因为他们觉得两个人写得都是“土”,还能错?另一个孩子说:“打赌,如果你们错了,一人请我吃一顿早点!如果我错了,我请你们俩吃早点!”结果呢?当然是两个孩子请一个了!那两个孩子说,通过这件事,他们两个把这个字记忆得可牢固了!

    这就是同学之间讨论学习的好处,因为让知识有了情境,知识就变得容易提取了,也就促进记忆了。

    讨论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能够促进孩子的思维,纠正孩子不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提升孩子的记忆,父母要鼓励孩子在一起讨论,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教孩子学会讨论

    三四年级的孩子正是自我意识快速发展的阶段,社会化程度还比较低,很容易“固执己见”。有些孩子会因为听不进他人的意见而扯皮,甚至会影响同学情谊,家长要事先做一些工作,保证孩子之间的讨论能够以促进学习为目的。

    1.明确讨论目的

    父母要告诉孩子,和小朋友一起讨论知识,遇到不同意见不要急,大家的目的都是一致的,是为了促进学习。在讨论的过程中,不要觉得谁反对了自己,所有的表达都是对知识的认识,不是反对谁和支持谁的问题。父母帮助孩子认识并做到这一点,不但有利于提升孩子的学习品质和思想高度,还能教孩子学会接纳不同意见、容纳他人!

    2.审题过程,可以讨论

    当孩子们一起写作业的时候,如果遇到较难的题目,家长可教他们在讨论中审题。比如,把已知条件用“——”表示出来,把要解答的问题用“?”表示出来,然后把缺少的条件或者可以间接求出的条件用“△△”表示出来,这么做就弥补了中年级孩子注意力保持时间比较短、注意的范围比较窄、感知比较粗略的特点,使得题目的条件、问题等醒目地呈现出来,理解起来比较容易。

    3.容易混淆的内容,适合讨论

    在孩子学习的知识中,有很多意思相近但是又存在区别的知识点,比如,英语中的“some”和“any”,汉语中的“赢”和“嬴”等,很多孩子搞不清楚。这个时候,可以让孩子们一起讨论易混淆字的区别点。在交流的过程中,不懂的孩子懂了,用得不正确的孩子纠正过来了,懂的孩子更加深了记忆,所以,讨论是促进孩子学习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错了又错,只因心理上的“锚定效应”

    有个孩子做了一道题,题目是这样的:在今年的植树节活动中,六年级栽树56棵,比五年级栽的2倍还多6棵,五年级栽树多少棵?结果学生这样计算:56×2+6=118。孩子这么列算式肯定是错了!放学回家,妈妈给孩子讲了几遍,孩子也改正过来了。可是,后来遇到类似的题目,孩子还是出错!

    于是,妈妈让孩子把这个题目写在了错题本上:

    在今年的植树节活动中,六年级栽树56棵,比五年级栽的2倍还多6棵,五年级栽树多少棵?

    (56-6)÷2=25

    然后,妈妈又在旁边出了几道题目,分别是:

    在今年的植树节活动中,六年级栽树56棵,比五年级栽的2倍还少6棵,五年级栽树多少棵?

    (56+6)÷2=31

    在今年的植树节活动中,六年级栽树56棵,五年级比六年级栽的2倍还少6棵,五年级栽树多少棵?

    56×2-6=106

    在今年的植树节活动中,六年级栽树56棵,五年级比六年级栽的2倍还多6棵,五年级栽树多少棵?

    56×2+6=118

    然后妈妈让这个孩子对比着记忆这几道题,并讲讲为什么这么列算式,偶尔妈妈还会考考孩子,孩子很快就记住了这种类型的题目。

    建立错题本,对抗“锚定效应”

    不管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什么样的错误,都暴露了孩子相关知识点没有学习好,需要及时改正错误、弥补知识上的不足。但是,纠错相比于学习新知识来就比较有难度了。

    在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锚定效应”,也叫“沉锚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对某人某事作出判断时,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的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孩子在学习中也会受到“锚定效应”的影响。做题的时候,第一次做对了,第二次会循着原有的思路去做,会很快地做出来;相反,如果第一次做错了,第二次还很容易犯相同的错误,并且难以改正。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孩子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理解失误、计算不正确、马虎大意等情况而导致出错,这个时候,我们唯一的办法就是尽快、彻底地帮助孩子改正错误,以避免“锚定效应”发挥负面作用。

    建立错题本是帮助孩子及时、彻底地纠正错误的一个好方法。错题本何以能够对抗“锚定效应”,让孩子学习起来更容易呢?

    1.提升了学习的针对性

    小学生要巩固所学知识,做题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式,因为小学生对题目、内容的理解力有限,加之做题的经验不足,很容易在做题的时候出错。这里的出错既包括运用所学知识不正确,也包括做题规范上出错。把这些错误放在一起,有针对性地改正,很节省时间。

    2.容易找到薄弱环节

    由于错题具有时空上的分散性,放在一起就很醒目地将孩子学习上的薄弱之处呈现了出来,有利于引起孩子的重视,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难点,然后全力改正。

    3.能够帮助深入理解

    三四年级的孩子还是比较贪玩的,容易不求甚解,出了错改正了就以为会了,不进行深入的思考,当再次出现类似问题的时候还是会犯错。如果把错题集中起来,好好分析错误所在,不但可以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错误,还可以为他们巩固所学知识提供有力的帮助。

    教孩子建立一个多功能错题本

    教孩子建立错题本,本身就是一个积极的学习行为,能够带动孩子以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去学习。父母要帮助孩子建立一个功能更全的错题本。

    1.错题本内容要丰富

    错题本不是简单的错题的集合,而是一个便捷、快速地反映孩子学习上的错误的载体,父母在教孩子往错题本上写错题的时候,不是简单地誊写,而是要写上对于错误的分析、总结。比如,建立错题本的时候,可以根据内容的不同分一些板块,比如,错别字举例、错题汇编、公式理解错误、与现实不符等。

    举个例子,有的孩子因为没有达到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导致错误很荒唐,比如,“爸爸的身高为18厘米”“爸爸的身高为18米”……写下这样的错误后,在旁边注上:因为脱离实际而荒唐。这样,有利于孩子积累生活经验,在今后做题时可以避免答案与现实不符。

    2.做到详略得当

    比如,因为笔误或者算错题目而产生的错误可以简单写,而由于不会做而出现的错误,就要细心分析了。认真分析错题发生的原因,及时纠正错误,并把原题也摘抄下来以作对比,然后把解题的正确思路、方法和步骤具体详细地写下来,结合老师的讲解,把错题变成自己继续学习的重点知识。

    3.抄录错题要及时

    三四年级的孩子比较贪玩,对学习不够上心,觉得错了一道题不值得写一次,下次一起抄吧,结果到了下次,就忘记了。所以,摘抄错题要及时,无论是平时练习还是模拟试卷,都要做到错题不过夜。

    4.不断补充新内容

    错误是不断出现的,所以抄写错题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当有的错误已经改正了的时候,就做个标志,意思是不需要再重复看了。

    学习,可以大家一起来

    晨鸣是一名三年级的男生,调皮捣蛋又贪玩,经常不完成作业。老师盯得紧点儿,他就多学习一会儿,老师不在教室,他立马就玩儿!下半学期的时候,老师根据学生居住的远近划分了学习小组,每三个人一组,晨鸣因为比较难管教,就被分到与班长和另一名成绩不错的学生一组,老师想着这样可以给晨鸣带来一些好的影响。

    每个小组都有小组长,小组长完成自己的作业并得到老师点评后,有资格检查本组组员的作业,检查中对发现的错误要进行指正、通过自己力所能及的讲解让组员改正,最后再把三个人的作业一起交给老师批改。因为老师要考核每个小组的作业情况,然后评选最负责的小组长和进步最快的学生,所以小组长对每个成员盯得都很紧。这下,晨鸣想偷懒都不可以了,每次都在小组长的监督下认真地完成作业,遇到不会的题目小组长就耐心地给他讲解。随着晨鸣在学习上越来越顺手,他的学习热情也越来越高,到了三年级期末,这个孩子已经进步到和小组里其他的两位成员成绩不相上下了,而且对待学习的态度也变得很认真了!

    合作学习,增进孩子的学习兴趣

    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门提及合作学习,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在适当任务中,孩子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高了他们对关键概念的掌握和理解。他认为,通过儿童的相互作用可以更迅速地掌握知识。苏联学者维果斯基认为,除了成人指导之外,儿童与同伴共同完成任务、讨论问题,也可以提高他们已有的认知水平。因此,他认为合作活动比个体活动更为优越,可以加速儿童认知水平的发展。

    另外,一些研究者在探讨儿童在小组中担任辅导者和被辅导者的不同角色对认知的影响后发现,被辅导者通过同伴的解释和帮助,提高了认知发展水平。辅导者进行辅导时需要重新组织材料并抽取最重要的材料进行讲解,这也进一步巩固了他们已学的知识,使他们在学习上获益。

    从合作学习的目标结构理论与发展理论中,父母可以看到,无论是从动机角度还是从认知角度来看,合作学习都是一种具有良好效果的学习方法。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帮助孩子与小伙伴一起合作进行学习呢?

    教孩子一些合作学习的方法

    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但是要孩子们一下子就会运用恐怕不容易,家长可以教教孩子具体怎么做,掌握了一些初步的方法后,他们就能举一反三了。

    1.同桌合作——用于对话操练,互相检查练习

    同桌同学相互间练习,可以一个问一个答,在对话中可以掌握英语的句型、背诵语文诗句等。由于同桌两人距离近,经常一起练习,就形成了一种十分可贵的默契,特别有利于新内容的学习。

    检查作业的时候,同桌也可作为一个单位进行。互相检查练习可以唤起学生的责任感,促使他们集中注意力。而且,同学之间潜意识中的竞争心理,也会促使他们非常仔细地检查彼此的作业,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复习巩固了知识。

    2.找对方的错误,提醒自己注意

    孩子在写作业的时候容易犯的错误很多,错别字、马虎、看错题、理解错题意、笔误等。而这些错误孩子自己是难以发现的,如果让同学来找,就相对容易一些了。孩子们的竞争心理是很强的,要让他们从朋友的作业中找出错误,他们是很乐意做的。找到了同学的错误,就意味着自己懂了、会了,要不怎么能看出错误来呢?另外,哪个孩子也不愿意自己作业的错误暴露在同学面前,为了防止出丑,他们在做题的时候就会格外用心。

    为了不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家长要告诉自己的孩子,即使找到了对方的错误,用铅笔勾出来就可以了。即使同学犯的错误很低级,也不要嘲笑对方。要想到,互相找错误,只是为了帮助对方改正错误,促进学习,只有态度诚恳地提出来,才能让对方接受。

    为了更好地促进孩子学习,家长还要告诉孩子,当发现对方错误的时候,最好想一想对方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自己怎么做才能预防发生这样的错误。即使同学在指出自己的错误的时候让自己心里感到不舒服了,也不要介意,要心存感激,相信同学的真诚态度,才能虚心接受对方提出来的建议。

    3.互相报听写

    学习一段时间后,要检查一下是否掌握了,同学之间互相报听写,是一个巩固记忆和检验是否准确掌握的好方法。如果建立了学习小组,就由小组长先报,其余成员写,然后选择一名成员报,小组长写。最后,每人拿到一个非自己的听写结果,检查出了什么错误。这个办法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认字”和“写字”的兴趣,而且提高了认字和写字效果,同时也培养了同学之间的合作学习、共同进步、团结协作的能力。

    4.交换本子写作业

    写作业,有的同学写得认真,有的同学写得潦草,如果互相交换本子写作业,那么同一本作业本上就会出现不同的字迹,其中写得准确的、认真的、整齐的就是榜样作业了。榜样具有引领、激励的作用。当一本乱糟糟的作业本上出现了娟秀、整齐的文字的时候,本子的主人一定会被触动的;而当一个整齐的作业本上出现了一团乱糟糟的字迹的时候,本子的主人也会引以为戒的。

    偏科苗头:有不喜欢的科目了

    有人问小学生,你们喜欢数学还是语文?孩子们的回答有数学也有语文!对于低年级的学生,从成绩上看不出哪科更高一些,但是到了三四年级,成绩就有了明显的区别。如果到了五六年级,数学语文分数差异达到10分的学生就多了起来。如果一个孩子经常是这样,那么这个孩子就有了偏科的可能。这个时候,如果家长不及时地帮助孩子,那么,孩子到了初中、高中偏科会更严重。三四年级的时候,发现孩子某一科落后,父母就要帮助孩子赶上去。

    搞清导致孩子偏科的原因

    一说到偏科,一般指的就是各个主科中的某一科成绩太差,孩子缺乏学习的兴趣,以至于不愿意在这一科目上花费时间和精力,于是,在学科的发展方面就出现了弱科、强科。小学阶段是各科知识打基础的时期,出现偏科势必影响以后的学习,同时也会影响高考时候的总成绩,所以,偏科的危害很大。

    导致孩子对不同科目的喜好程度不同,甚至发生偏科的原因很多,最为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性别差异以及刻板印象导致偏科

    美国心理学家麦克比和杰克林在《性别差异心理学》一书中,分析了1500项关于两性差异的研究后认为,儿童在认知、情绪、社会性等方面存在的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女孩的言语能力强于男孩;男孩的视觉空间能力优于女孩;男孩在算数推理能力上优于女孩。鉴于以上大家都熟悉的性别特征,很多人就觉得男孩理科好、女孩文科好,并因此产生了性别的刻板印象。这样的刻板印象影响着家长、老师、孩子,使得他们觉得阅读、艺术和音乐是女孩的项目,而把数学、体育运动和机械技能视为男孩的项目。

    2.家庭因素导致孩子产生学科倾向性

    家庭特殊的文化氛围和家长的某些兴趣爱好,以及家长的职业差异也会诱发孩子偏科。比如,父母从事文化行业的工作,孩子会比较喜欢艺术。父母从事工程建筑、计算机行业的工作,孩子从心理上就会倾向于理科。还有生活在单亲家庭里的孩子,爸爸或者妈妈对孩子科目的喜好也会更显著地影响孩子。据科学研究,单亲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如果没有爸爸,数理化的成绩通常不太好;如果没有妈妈,孩子通常在艺术方面造诣比较差。

    3.孩子对老师的偏爱

    小学三四年级孩子,热情开始分化,具有了一定的选择性。这种选择性主要表现在对待老师、同学和班集体的态度上,到了中年级以后,孩子从低年级时候没有选择地尊重和依恋一位老师发展到了他们只尊敬那些对自己态度好、教学耐心、自己喜欢的老师。

    三四年级孩子的言行、情绪以自我为中心,喜欢自己做主,但缺乏自己的立场,在学习方面,他们在感情和行为上很依赖老师,只要老师平易近人,能够和学生打成一片,对自己、同学比较关心,他们就愿意接近老师,会积极参加班里组织的活动,喜欢上这个老师的课,反之,如果老师不被孩子喜欢,那么他们就会消极抵抗,不喜欢老师教科目,不好好上课,最后造成自己偏科。

    促进孩子各科全面发展

    为了防止孩子偏科,父母要在还没有发现孩子有弱科存在的情况下,就从成才观上引导孩子,让孩子认识到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既要综合素质高,也要有自己的强项。让孩子从小对偏科状态有警觉心理,这样孩子才能自觉防范。

    1.观察孩子的优势智能

    不同的孩子具有不同的优势智能,有的孩子数学逻辑智能比较好,到了三年级,可能学习起数学来会轻松一些;有的孩子音乐智能比较好,在歌唱方面学习能力会比较强;有的孩子语言能力较强,学习语文不费劲儿,等等。所以,当父母发现孩子在哪一科目上表现出了特别的喜欢而且不费劲儿就能学好,那么,这可能就是孩子的优势科目。父母要在这样的科目上,对孩子多设置一些较高的目标,比如,对语言智能比较好的孩子,可以让孩子多练习写作、多读书,参加辩论赛什么的,给孩子提供发展语言天赋的机会。如果孩子对哪一科流露出不喜欢、畏难的情绪,那么,父母就要帮助孩子在把基础知识学扎实之后,再考虑更广泛的学习。

    2.关注孩子的“学困科”,多下一些功夫

    在三四年级的时候,如果孩子哪一科特别弱,那么,除了考虑一下孩子的智力因素,还要看孩子的非智力因素:是不是遇到学习困难就退缩了?是不是跟老师关系不好就不好好学习了?是不是学习方法有问题?等等。这个阶段起决定作用的是非智力因素,只要足够努力,孩子完全可以把所学的知识学会。

    3.科学地选择辅导班

    三四年级出现弱科,一定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可能是孩子在这一科目上没有下功夫。导致孩子没有下功夫的原因很多,比如,贪玩、懒惰、对学习不感兴趣、没有良好的学习氛围等。针对不同的原因,要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但是很多家长根本不考虑这些,直接就把孩子送进了辅导班或者补习班!结果,孩子付出了时间,毛病没有改,在学习上更加力不从心!所以,当孩子成绩差的时候,给孩子选择辅导班一定要有针对性,要选择有特色的、能够解决孩子实际问题的辅导班。

    4.多鼓励孩子,提升自信

    当孩子某一科成绩差的时候,父母往往担心的是孩子分数落后了。其实父母更要担心的是孩子学业自信的建立。当孩子对学习缺少了自信,觉得自己在学习上不行的时候,就会放弃努力。所以,父母要不断地鼓励孩子,抓住一切学习的机会,一点一滴地培养孩子的自信。特别是在他某一科学得比较费劲儿的时候,家长要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上的困难。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