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心理学-职场胜算:成功和你只有一个细节的距离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不管是初涉职场的新手,还是已纵横职场多年的老手,玩转职场,从人才济济的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获得重视,取得自己心仪的职位,都是我们所期待的。而精英能够在职场所向披靡,始终行走在职场尖端,了解招聘者和应聘者的心理、清楚职场环境和职场交际准则、洞察职场规则和挖掘工作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成功砝码。

    不修边幅就是作死的节奏——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告诉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我们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至关重要,对后期印象的形成影响巨大。它反映了人际交往中自身信息出现的次序对印象形成所产生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在1957年以实验证明了首因效应的存在。

    首因效应也被称为第一印象效应。第一印象,是在短时间内以片面的资料为依据形成的印象,比如我们在看到某样东西时,会很快定义我们对它的喜好,而且这种喜好仅仅是从初步接触的极短时间内形成的。心理学研究发现,与一个人初次会面,4分钟内就能产生第一印象。一般在见面的前4秒钟,交际的个体就会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刺激,而随后的4分钟时间,是印象形成的关键期。这么短短几分钟,第一印象形成了,并且使得对方的感官判断起着绝对性作用,而且第一印象形成后很少会改变。也就是说,第一印象对他人的社会知觉会产生较强的影响,并且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

    洛钦斯用两段杜撰的故事做实验材料,验证了首因效应。他杜撰了一个学生,而故事描写得则是这个学生的生活片段,他想用这两种描述,来判断人们对于陌生人的第一印象是如何认定的。

    他将学生的生活片段描写得截然不同,第一个片段是:学生和几个朋友一起走在明媚阳光照耀的马路上,他想去文具店,当他们路过文具店时,他走了进去。店里有很多人,他一边等待店员注意一边热情的和熟人聊天。当他买完文具后继续和朋友晒太阳,遇到了自己的一个朋友,于是停下来和朋友亲切地打招呼,随后告别朋友走回学校。而路上又遇到了一个几天前晚上刚认识的女孩,两个人交谈了几句就分手告别了。

    第二个片段是:学生放学后,独自一个人走出了教室,没有和人打招呼就离开了校园。行走在马路上时,他感到阳光很刺眼,于是走进了阴凉的树荫。很快他看到几天前晚上遇到的女孩,但是他只是看了一眼女孩。路上,学生有些渴了,于是走进一家饮食店,店里有很多人,他同学都有很多个。不过他没有说话,而是安静地找了一个角落,等待服务员搭讪,最终买了饮料,独自一个人自斟自饮,喝完后独自回到了家。

    两个片段描写了学生不同的性格,一种性格热情外向,一种性格冷淡内向。洛钦斯把这两段故事进行了4种排列组合,分别交给了四组不同的学生进行阅读:第一组他将第一个片段放前边,第二个片段放后边;第二组他将第二个片段放前边,第一个片段放后边;第三组他只给了他们第一个片段;第四组他只给了他们第二个片段。

    随后他开始询问四组学生对描述的学生性格的看法。四组学生中,第一组有五分之四的人认为这个学生性格外向热情;第二组却仅有不足五分之一的人认为这个学生外向;第三组差不多全部认为这个学生性格外向;第四组则没有人认为这个学生性格外向。

    大多数人都喜欢那些大方随和的人,而不会喜欢那些懦弱冷淡的人,其实首因效应中情感因素起很主要的作用,尤其小孩子,都喜欢第一次见他就笑呵呵的人。

    首因效应告诉我们,人们通过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变,甚至会左右后期印象的形成。第一印象主要是依靠性别、年龄、体态、面部表情、衣着打扮、姿势、谈吐等,来判断一个人的性格及内在表现。

    要想跟人留下好的第一印象,首先要注重仪表,一般情况下人们都愿意同衣着干净整齐、落落大方的人接触和交往;其次,要注意言谈举止,言辞幽默,不卑不亢,举止优雅,定会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

    首因效应在人们的交往中起着非常微妙的作用,只要能准确地把握它,定能给自己的事业开创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

    另外,要提高我们自身的认可度,微笑是必不可少的好方法。

    十分钟足以改变你的命运——十分钟定律

    面试的时候,你有没有感觉时间不够用?是不是自己还没有介绍清楚、阐述明白,甚至自身的一些优势和对工作的计划都没有提出来,面试官就叫了停,不留一丝情面。其实,在求职过程中,抓住时间是抓住机会的前提。毕竟一般的面试官都没有太多的时间和我们交流,正常情况下,面试的时间大约在十分钟左右,这就是求职面试的十分钟定律。

    招聘者在每一个职位的招聘中,都需要浏览成百上千份简历,面对如此多的简历,招聘者根本没有那么多时间和耐心看你的冗长述说。面试时也是如此,面试官需要面试很多人,他不可能将自己大部分时间分配到你的身上。大部分面试官在面试的十分钟内最想要的就是通过简短交流,得到他们所需要的信息。

    在一所大学的优秀学术论文答辩会上,主持人开场表明:每个答辩者仅有五分钟的陈述时间,五分钟的回答问题时间,总共十分钟。

    这些答辩的人大都是博士生,他们的论文更是在他们的专业中颇具创新意义,并在各种学术期刊发表过的。这种类似的答辩已经参加过多次,虽然这次被控制了时间,很多博士生还是认为掌控这些时间没有什么问题。然而答辩开始后,结果出乎所有答辩者的意料,大部分人在答辩开始后就拖延时间,让评委很不满意,甚至不断叫停。

    答辩结束后,几乎所有的人用时都超过了10分钟。评委会很不满,给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结果:一等奖轮空。

    一位人事经理曾说:“面试十分钟最公平,也最负责任。”面试的时候,每个人的个人陈述几分钟就可以完整,而面试官提出的问题也在几分钟内就能解决,加在一起就是大约十分钟的时间。

    据统计,有70%以上的应聘者走入面试官的办公室不会首先打招呼说你好;有50%以上的应聘者衣冠不够整洁;有30%的应聘者面试时神情紧张;有20%的应聘者交流时目光四处游移。因此面试的时候一定切记,你只有十分钟的时间,一定要用最短最精练的语言讲明白你想表达的意思,千万不能拖拉,即使你很优秀。

    十分钟定律说的是面试的十分钟,但很多时候,面试并非完全靠面谈来确定,因此,十分钟定律还有一个延伸的含义,那就是一定要注意办事的效率。如今的工作节奏很快,想在短时间内完成足够的工作,并且保质保量,就必须要提高办事的效率。

    一家处于创业初期的公司,地址设在城郊的工业开发区,距离市区比较远。公司需要一名部门经理,该职位需要常常外出,为此总经理亲自到市区的人才市场组织了一场应聘初试,定下来三个人,并通知了三人第二次面试要到郊区的公司本部进行。

    其中一位先生得到了第二次面试的机会,并收到了公司发给他的面试通知单,其中明确写明了公司在开发区的地址,行车路线、乘车路线和具体的联系电话,并且在其中附有公司的地图,写明了在公司附近的国道和主要路口上,均有显眼的公司广告牌。然而这位先生从市区出发直到与总经理会面,中间却整整打了5次电话询问公司的地址行走路线。

    等他到公司后,总经理仅仅是叫他的助理简单应付了几句就将他打发走了。

    总经理的想法是:“这个部门经理的职位是需要经常外出的,这样一个连路都不会走的人,如何能够胜任这个职位!”

    试想如果你是那位总经理,面对一位如此效率低下的人,定然也不会将部门经理的职位交给他。在任何一个公司中,每一级领导的时间都是很有限的,他们没有太多的时间浪费,因此他们需要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完成自己的工作和事情,还需要时刻关注公司内部,同样也需要全力掌控大局,安排下属工作,他们必须要提高自己的办事效率,所以他们肯定不会喜欢那些办事没有效率的员工。

    十分钟,决定胜负,还可能会决定一个人未来事业和生活的方向。

    在短短十分钟的时间内,就决定了你能否如愿以偿地进入向往的工作岗位。所以如果你想要一份满意的工作,想得到一个称心的工作岗位,就必须要关注整个面试流程的细节,把握住这十分钟的时间。

    关键时候总是掉链子——詹森效应

    詹森效应来源于一名叫詹森的运动员,他平时训练有素,是运动比赛中的热门夺冠者,然而这位实力雄厚的运动员,却因为上场后过度紧张,压力过大而连连失利。心理学中将这种平时表现良好,却因为无法把握关键时刻,没有过硬心理素质而导致失败的现象称为詹森效应。

    詹森效应在运动场上尤为多见。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体操运动员李小鹏获得双杠金牌,2003年世界体操锦标赛上,李小鹏在双杆和单杠两个项目中均获冠军,然而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被寄予夺金厚望的李小鹏男子单项比赛中发挥失常,仅获得一枚双杠铜牌。

    在雅典奥运会上,中国女排将她们沉着的心理素质展现得淋漓尽致,在与俄罗斯队对战的决胜局,虽然前两局中国女排负于俄罗斯队,但是第三局关键局,她们却没有出现意料中的慌张,她们稳扎稳打,最终凭借着良好的心理素质,她们赢得冠军。

    詹森效应在现实生活中同样常见,尤其是在工作过程中,如果在工作竞技时尽力缓解紧张,在最恰当的时机主动展现自己,这是能够胜任工作最佳的表现。那么如何能够不受詹森效应影响呢?

    别过分注重结果。

    在工作过程中,很多人无法在关键时刻发挥自己的真实水平,很大原因是他们过分注重结果。他们总告诫自己不能失误,无形中就给自己增加了很多压力,最终由于心理压力过大而紧张失误,无法发挥自己的实力。想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就需要将注意力放在过程之中,别过分注重结果如何,这样就能够减少发挥失常的几率,从而较好的进入工作状态,令自己心态平稳放松,发挥出原有的水平。

    沉着冷静,增强自信心。

    自信心是客服詹森效应的重要因素,只有充分肯定自己的能力,对自己拥有足够的信心,才能在工作中沉着冷静,使自己不至于发挥失常。而此过程中,困难和失误是难免的,如果这时能够沉着冷静,告诉自己能行,细心寻找失误的根源,勇于面对困难,这样才能够进入角色,展现出最佳的实力。

    别给自己制造压力。

    在工作中,很多人本来能力出众,但是关键时刻却总容易掉链子,这是心理素质不过硬的表现,而想要锻炼心理素质,关键的一点就是不能给自己制造压力。很多时候,自己对自己的期待、他人对自己的期待、渴望成功的期待,种种期待累积,就无形中成为了压在我们身上的大山。试想背一座大山进行工作,肯定会失误连连,让人无法接受。

    你想怎样,世界就会怎样——皮格马利翁效应

    你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只要充满自信的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会顺利进行,事情一定会顺利进行,相反地说,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断地受到阻力,这些阻力就会产生,成功的人都会培养出充满自信的态度,相信好的事情会一定会发生的。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通用电气的前任CEO杰克·韦尔奇认为,团队管理的最佳途径并不是通过工作地位来实现的,而是致力于让每个员工都有构想和完成构想的动力。他说:“给人以自信是到目前为止我所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

    韦尔奇曾用很多词汇描述理想的团队状态,他在企业也是如此对待自己的员工,他时常暗示自己团队成员:只要你想,你就可以。他会时不时给员工一些小小的鼓励,来确保员工能够充满信心,甚至还曾经用过递送手写纸条来表示感谢的方式,而这些鼓励往往能够立竿见影。

    有“经营之神”美誉的松下幸之助也是一个善用皮格马利翁效应的高手。他经常会给自己的下属甚至新员工打电话,而打电话的目的不是催促工作和质问成果,而是关心同事的近况,顺便问一下工作近况,只要员工回答很顺利,他总会轻松地告诉员工:好好努力。虽然仅仅是简单的几个字,但是却带给了他的员工信任和鼓励,因此松下幸之助的下属都很勤奋,也带动了整个企业的氛围。

    每个人都期望能够得到赞美和肯定。管理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其实就是带给员工一些赞美和期望,让他们知道他们的期待达成了,他们的能力受到了赏识,这种赞美会让员工心花怒放,工作更加积极。

    激励只有在关键时刻才最有效果,洛克菲勒的助手贝特福特因一次失误,使得公司在南美的投资损失了四成。可洛克菲勒却告诉他:“全靠你功劳,我们在南美的投资才能够保全六成,这很出乎我们的意料,没想到你能干的这么出色。”

    贝特福特本来就对自己悔恨万分,却因为洛克菲勒的一句话,决心为公司取得更好的利润。后来贝特福特为公司屡创佳绩,最终成为了公司的中坚人物。

    靠着激励和赞美,能够拉拢下属的内心,而下属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人们的精神支柱,作为管理者一定不要视下属的信心和自尊心为儿戏,因为破坏一个人的信心比让人重拾信心,要简单很多倍。

    在不被重视和激励、甚至充满负面评价的环境中,人往往会受到负面信息的左右,对自己做比较低的评价;而在充满信任和赞赏的环境中,人则容易受到启发和鼓励,往更好的方向努力,随着心态的改变,行动也越来越积极,最终做出更好的成绩。

    很多时候,如果员工的正确行为得不到上司的及时肯定,那么他在向正确的方向迈出更大的步子之前,就会有所顾忌,唯唯诺诺。由此可见,想要培养出优秀的下属,必须要及时认可他们的作为,真诚欣赏下属的每一次进步,不断赞美和鼓励。人无完人每个人都知道,作为管理者更应该明晰,敢于弱化下属缺点,强化下属优点,逐渐让下属感觉他的努力没有白费,这样下属就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才智,最终还可能会带给你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

    精神胜利法是自我疗愈的奇药——阿Q精神

    在鲁迅先生的作品《阿Q正传》里,阿Q是一个具备自我安慰精神的人,他经常通过幻想或假象来平衡自己的心理。这种心理就被称为阿Q精神,也叫做精神胜利法。

    许多外国评论家谈到阿Q时都指出过,外国人处于弱者和劣势情况下,也有不少像阿Q那样的。阿Q精神是人类普遍的弱点。心理学家认为,适度的精神胜利法在心理健康方面是非常有价值的。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开心或不愉快,而很多事情又是我们无法主观改变的,这时候用阿Q精神安慰一下自己,对心理调节很有好处。

    阿Q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闲人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他心满意足地走了。

    阿Q想在心里的,后来每每说出口来,所以凡有和阿Q玩笑的人们,几乎全知道他有这一种精神上的胜利法,此后每逢揪住他黄辫子的时候,人就先一着对他说:“阿Q,这不是儿子打老子,是人打畜生。自己说:人打畜生!”

    阿Q两只手都捏住了自己的辫根,歪着头,说道:“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

    同样的一件事情,换个角度去看,可能就不会消极,而变得积极。如果只看到消极,可能心情会郁闷、低落;这时换个角度,可能就会心情愉悦,挣脱了消极的牢笼。

    人的一生中,难免会遇到尴尬或失意。既然失意已然发生,那么为什么不用阿Q心理安慰一下自己,让自己有个好些的心情呢?

    很多人过得不轻松其实就是因为他们背负了太多沾染油漆的外套,这件外套上其实不一定充满失意和尴尬,更多的是人心理的压力。

    在工作过程中,也需要时常有些阿Q心理,比如公司职员想得到高职位却一直得不到提升,为了保持心理平衡他就会进行自我安慰,职位越高压力越大,远不及现在工作逍遥自在。当然,如果事情还有改变的余地,那么不提倡进行自我安慰,因为那样会使我们失去拼搏的动力,而应该改变现实,努力使自己取得成功和胜利。

    在竞争激烈的职场,男人妒才女人妒色,女同事之间的勾心斗角很是突出,尤其是一些非常优秀的女人,可能随时会陷入勾心斗角的嫉妒中。

    很多人和同事关系不好,就是因为太过于在乎自身的利益,总喜欢争求好处,时间长了自然会遭到同事的反感,而且这样的争斗很容易无意中伤到同事,最后使自己孤立无援。其实,对于一些无关大雅不影响前途的好处,多让一些出来,给自己的同事分享,这样的豁达态度定会得到同事的好感,从而增加人格魅力,最终化解矛盾。

    只有出类拔萃的人,才会遭到人的嫉妒。工作中如果你非常出类拔萃,就可能会受到一些年龄稍大、资历较深的人嫉妒,因为很多时候你所得到的褒奖或提升,在最初时他们都认为应该属于自己。想化解这些嫉妒,就需要理解她们,并尽可能的低调一些,时常向他们请教一些问题,从而不露声色地提高他们的信心,给他们一定的尊重和表现的机会,这样他们的心理才会更加平衡,减轻嫉妒心理。

    工作中,同室操戈是最为不理智的做法,不但会影响彼此之间的关系,还会影响到公司的利益,从而得不偿失。因此对于和自己有利益冲突或看不惯自己的人,我们应该选取一条互惠之路,甚至有时可以用阿Q心理来转移心理压力,回避矛盾。

    微软距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老鼠效应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我们的物质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也正因为如此,很多人会因为手中拥有一定的权利和财富,变得懒惰和贪婪,尤其在职场中。安逸的生活和众人的追捧很容易让人失去拼搏的激情,毫无节制地享受颓靡的生活。

    1925年,美国科学家麦凯做了一个有关老鼠的实验。他将一群刚出生的幼鼠分成两组,分放在两个完全不同的环境中进行喂养。其中一组每日供给它们充足的食物,让它们饱食无忧,甚至还会为它们清洁生活的笼子;而另一组则每日仅仅提供有限的食物,让这些小老鼠一直处于半饥饿的状态。

    一段时间之后,麦凯发现,两组老鼠有着很大的差别,然而这个差别很令人惊异。那组一直生活无忧、环境清幽的老鼠,有很多仅仅活到了老鼠寿命的中年,就英年早逝了;而另一组时常挨饿的老鼠,却个个皮毛光滑、行动迅速,每一只都是寿终正寝,而且比老鼠平均寿命长出近一倍。通过解剖发现,两组老鼠中,饱食无忧的老鼠身体机能甚至有些退化,免疫功能很差;而另一组半饥饿的老鼠身体机能却非常优秀,它们的免疫力很高,甚至比普通老鼠的免疫力都强上很多。

    为何结果与预想的截然相反呢,他百思不得其解?随后麦凯扩大了试验范围,用相同的方式对各类动物甚至微生物进行研究,最终得出的结论竟然惊人的一致:一直饱食的物种技能会逐渐退化,寿命也会缩短,而一直挨饿的物种则身体素质提高,寿命又有所增加。

    这就是麦凯提出的老鼠效应。实验很简单,然而道理却令人深思:物种生活在过于优越的环境中,只懂享受最终早早失去健康;而只有每时每刻处于有所限制的环境中,才能够不断激发潜能。这个道理对于人类同样适用,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若人类对物质追求和享受无可限制,终归也会逐步退化,被生态环境所淘汰。因此,处于优越生活中的我们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懂节制,控制欲望,才能够挖掘潜能。

    适当给予自己饥饿和懂得节制是对生活的一种追求,是一种更深远意义上的对生活的呵护。没有节制的人,就会成为一个懒惰、蠢笨的怪物。很大程度上,工作和事业的成功就是依赖于节制,节制是获得事业辉煌的关键因素。它能够提醒人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欲望,从而在人生路上走得更加平稳更加自如。只有能够驾驭自己欲望的人,才能够成为合格的优秀的管理者,没有节制能力,连自己都无法管理妥当,又如何去管理他人。

    没有节制能力的人,很容易会屈服于自身的欲望,从而成为欲望的奴隶,随波逐流。在工作和事业上,无法节制自己的人,就很难挑起大梁。

    当今社会,外在的欲望层出不穷,虽然说欲望是人类发展的动力,但是没有节制的欲望定然会毁了人的一生。想要控制欲望,学会节制,就首先要学会如何支配你自己所掌握的资源,只有理性的对待欲望,有节制的去追求欲望,才能够最终获得成功。成功的精英人士是如何做到既具备足够的欲望,又能够节制自身的欲望呢?

    大多数精英人士有以下两个共性:首先成功的欲望特别强烈,他们的前进动力就是对特定强烈欲望的实现;其次就是他们懂得追求主要欲望就需要放弃其他欲望,也就是节制欲望的量,集中精力突破一个方面,最终取得最大的成就。

    拥有欲望,是为了让自己拥有目标和行动的动力,而同时恰如其分地节制,能够让我们获得更好更多的发展机会,因此想要成就精英人士,获得成功,必须要将欲望和节制平衡,只有通过节制来实现欲望,才是真正的成功之道。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借势原则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世界上每个人都不可能只靠自己完成所有的事情,尤其现在社会节奏快速,专业分工细致,竞争激烈,单枪匹马闯天下的奇迹已经无法再实现了。聪明的人都懂得在自己没有足够力量的时候借助他人的力量,从而使效率提高,力量整合,最终完成目标,这就是心理学中的借势原则。

    比尔盖茨曾说:“一个善于借助他人力量的企业家,应该说是一个聪明的企业家。在办事的过程中善于借助他人力量的人也一定是聪明的人。”

    势是一种比有形的权更强大的无形的威慑力量,因为它无形,又无孔不入、无处不在。很多人之所以觉得问题很难,是由于他们只靠自己的聪明才智,而每个人的才智总是有限的,不懂得获取他人的帮助,自然问题很难解决。职场的生存更需要智慧,在复杂的职场中,想要获得比他人更具优势的待遇,定然需要善于借助外力。而在营销管理学中,借势更是重中之重。

    肯德基与麦当劳,此两家西式快餐巨鳄进入中国达几十年之久,主打的一直都是美式快餐。

    然而从2002年开始,肯德基陆续推出“皮蛋瘦肉粥、香菇鸡肉粥、牛肉蛋花粥和安心油条”等极具中国本土特色的食品,麦当劳却死守洋快餐的阵地不放。两者在今日的中国市场已无法比肩,全美排名第一的麦当劳不得不屈居第二,而在美国排名第七的肯德基却在中国却叱咤风云声名赫赫。

    肯德基的先知先觉,借势本土特色无疑功不可没。

    一个企业的管理者,需拥有管理的权力,更应具备领导者的“气势”。如何建立领导者的“气势”,就涉及了企业家如何借势的问题。只是靠“管理者”的头衔来管理下属,不但不会在员工中形成威望,更会让员工“畏”而不敬。

    管理层应按照公司的文化践行日常工作;管理层应明确企业制度,并以身作则,依照制度行事;管理层应钻研业务,无论是管理之道还是公司的业务体系,都应精通;管理层待人要公正,不以个人喜好论断,而是依照公司的制度作为下属工作的评判标准,若制度之中没有明确,便依照公司价值观作为评判事务的原则;管理者擅长沟通,善用制度,奖惩并济,在制度面前铁面无私,决不妥协。只有具备了上述因素,才能够成为一个好的管理者,成为一个受员工尊重的管理者,才能建立起“势”。

    在现代企业中,企业文化的建设、推行以及制度的全员践行也必需要“借势”,借助已经树立的管理权威,上行下效。在一个管理团队中,管理者身先士卒,严格恪守企业文化,按照企业价值观作为行事的准则,并且按照企业制度规范自我工作行为,同时按照制度的原则奖罚分明,当全体管理者能够成为企业行为的楷模时,全体员工才会逐步养成正确的工作习惯,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才能像空气一样渗入到企业内部的方方面面。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所以会出现“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管理者自身不正,不能以身作则。只有管理者率先垂范,才能服人。

    联想集团针对开会常有人迟到的现象,制定了一个会议管理条例,规定凡有会议所有的人都不能迟到,迟到者将被要求在前面站上一分钟,会议也停下来奉陪。

    被罚站的第一个人是吴文祥,他是柳传志的老领导。柳传志对他说:“今天,你在这儿站一分钟,今晚我到你家,给你站一分钟。但现在你必须站,不这样,今后会议没法开,所有的人都忙,都有理由迟到。”

    柳传志本人也被罚站过三次,他说:“其实不算多,我开会最多,迟到机会最多。有一次,电梯坏了,我被困在里面,我拼命敲门,叫人请假,可周围没人,这也是要罚站的。”

    比尔盖茨说:我的成功离不开她——定位策略

    在美国唐纳德克里夫顿博士与人合着的畅销书《飞向成功》中,有一则关于成功的寓言故事,这个寓言很简单,却反映了一个通俗的哲理:不能让猪去唱歌,不能让兔子学游泳。也就是说,要想有所成就,就需要发挥优势摒弃劣势。也就是说我们首先需要定位好自身,选择方向,并借助优势来发挥自身潜能,才能尽快成功。

    那么人的优势如何确定呢?心理学家做了大量实验,得出一个基本规律,可以让人清楚自己的优缺点:当别人做某事被你看到,你心里是否有声音说你也应该做这件事;当你完成一件事,心理是否有过一种愉快和欣喜,并确信自己能做得更好;而有些事情几乎不用思考就能自然而然完成;有些事情做起来却如履薄冰。

    这些重要的信息,就暗示了你的优缺点。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就是看他是否将自身的优势完美地发挥了出来,这是个人职业生涯设计成功与否的重要依据。

    在微软创业初期,公司当时基本上都是年轻人,这些人搞业务、搞推销都是一把好手,可是对于内务、管理方面的杂事,却没有人擅长。

    一次,为了接待即将来访的惠普公司人员,盖茨才在亚帕克基市中心租了一套四个房间的办公室,可里边还是空荡荡的。

    盖茨动员大家连夜去寻找办公用品,自己则亲手安装终端设备。可这些,对于他的第一任秘书——一个年轻的女大学生来说,似乎并不是她分内的工作,一副不闻不问的冷漠劲儿让盖茨大伤脑筋。

    他深切地感到,对公司这些风风火火的年轻人来说,应该有一位热心肠、事无巨细的把后勤工作都能揽下来的总管式女秘书,不能总让这方面的事来分他们的心。

    不久,盖茨在自己的办公室召见了伍德,问他需要的女秘书找到了没有。伍德一连交上几个年轻女性的应聘资料,盖茨看后都连连摇头。

    他看中女秘书的干练、稳重、能干,而对花瓶式的年轻女性没兴趣。“难道就没有比她们更合适的人选了?”盖茨失望地责问伍德。

    伍德犹犹豫豫地拿出一份资料递给盖茨:“这位女士做过文秘、档案管理和会计员等不少后勤工作,只是她年纪太大,又有家庭拖累,恐怕……”

    不等伍德说完,盖茨已看完了这份应聘资料,丢下句“就是她了”后扬长而去。这年,比尔·盖茨刚刚21岁。

    就这样,盖茨的第二任女秘书——42岁的露宝上任了。她是4个孩子的母亲,出来应聘时并没有寄予太大的希望,在长年操持家务后她希望重新走向社会,重新追寻自我的价值。

    当露宝的丈夫知道她要去上班的公司情况时,就警告她,要特别留意公司月底是否发得出工资。而露宝没有理会丈夫的忠告,她想一个如此年轻的董事长开办公司,遇到的困难恐怕很多吧。她开始以一个成熟女性所特有的缜密、细腻与周到,考虑她今后在公司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露宝刚进公司时觉得这个公司的气氛有点古怪:一般公司请秘书一定要年轻漂亮身材苗条的女性,而自己这么大的年龄居然得以录用,真是令人不可思议。

    一些日子后,露宝发现盖茨和艾伦行为颇异于常人。

    他们通常是中午到公司上班,一直工作到深夜。假如偶然要在第二天早上会客,他们就在办公室睡到天亮。

    盖茨睡觉的习惯很独特,他从不在床单上睡觉。累了的时候,只要拉过一条毛毯盖在头上,不管何时也不管环境如何喧闹,他总能马上进入甜甜的梦乡。

    细心的露宝就适时为他准备毛毯,特别是出差的时候,无论时间多紧张,盖茨想睡觉时总能随手拉出毛毯。

    关心盖茨的起居饮食,成了露宝日常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使盖茨感到了一种母性的关怀和温暖,减少了远离家庭而带来的种种不适。

    她在工作上也是一把好手,公司离亚帕克机场只有几分钟路程,所以盖茨每次出差时,为了使工作尽可能的满负荷,他往往要在办公室处理事务到最后时刻才开始赶往机场,为了赶时间,他常超车甚至闯红灯。这样的事多了,露宝难免为他担心,便请求他每次多留出15分钟去机场,并且每次她都要加以督促。

    露宝把微软公司看成一个大家庭,她对公司的每个员工、每份工作都有一份很深的感情。很自然,她成了微软公司的后勤总管,负责发放工资、记账、接订单、采购、打印文件等工作,这引得周围好多人的羡慕。

    然而,此时的她却有了新的苦恼。每天早上9点左右,清洁工会进入微软公司进行清理工作。有一天,一位软件工程师突然从办公室里嚷着冲出来,板起脸孔问露宝有没有把他的程序扔掉。露宝莫名其妙地问:“没看见什么程序呀!”经过仔细询问,方知是清洁工误把这位软件工程师放在电脑旁、写在废纸上的一叠程序当垃圾给扔了。这位工程师懊恼不已,那可是他的灵感之作呀。

    这件事后,露宝定了制度:在微软公司的办公室,清洁工只能清除垃圾桶里的东西,其他地方的东西一律不准移动。

    可是问题又来了,程序设计师把喝完饮料的空罐随手扔在电脑旁或桌子角,清洁工也不敢去碰。过不多久,办公室里空罐堆积如山。露宝又得向清洁工解释:哪些东西是有用的,不可以碰;哪些东西是垃圾,应该清除。

    久而久之,露宝成了公司的灵魂,给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凝聚力,盖茨和其他员工对露金也有很强的依赖心理。当公司决定迁往西雅图,露宝因丈夫有自己的事业不能走时,盖茨对她依依不舍。

    3年后的一个冬夜,西雅图浓雾持久不散,因缺乏得力助手而心情郁闷的盖茨坐在办公室里发愁。这时,一个熟悉的嗓音伴随着一个熟悉的身影来到了他的跟前,“我回来了。”是露宝,她为了微软公司,说服了丈夫举家迁到了西雅图,继续为公司的腾飞效力。

    随着微软帝国的建立,盖茨从露宝那里得到了信赖,露宝则从盖茨那里得到了尊重,也获得了个人职业生涯的巨大成功。相辅相成,唇齿相依,成了微软公司一道独特的风景。

    露宝从一个家庭妇女成为微软集团不可或缺的后勤灵魂,最主要的还是露宝抓住了机会,将自身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微软集团缺少后勤,她则有着自己身为家庭主妇的细心和耐心。可以说,在如今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想要获得机会谋求发展,就必须要拥有与众不同的特色,所以不要只盯着自己不擅长的领域而望洋兴叹,而应该多考虑自己究竟擅长什么。

    定位好自己,从自己擅长的方面入手,将自己优势完美发挥,然后不断精细、深入、完善,定会有所成就。

    三个和尚没水吃——苛希纳定律

    管理大师杜拉克也曾经举过一个例子来说明人多不一定力量大:“两个人挖一条水沟要用2天时间;如果4个人合作,要用多少天完成?”任何小学生都能得出答案,那就是“1天”。然而这样一个简单的算术题,放在实际的管理中,答案却不止一个,有可能是一天,也有可能四天,甚至有可能会永远完不成。

    这正好验证了管理学上着名的苛希纳定律:如果实际管理人员比最佳人数多两倍,工作时间就要多两倍,工作成本就要多4倍;如果实际管理人员比最佳人数多3倍,工作时间就要多3倍,工作成本就要多6倍。这条定律是西方着名管理学者苛希纳研究发现的,故得其名。

    一家企业刚淘汰了一批设备,董事会商讨后认为这些设备不能扔,需要找个地方存放,所以公司就针对这批设备建造一个单独的仓库。

    仓库建成了,董事会又说,仓库要防火防盗,没看门的怎么行,于是公司就又找了一个看门人;看门人有了,但是以前没有针对看门人的规章制度,所以董事会说,需要给看门人一个约束,否则玩忽职守怎么办,于是公司又成立了一个计划部,派了两个人专门负责针对仓库看门人制订计划和下发任务;有工作就需要有绩效,董事会不放心,遂派了两个人成立了监察部,专门负责监察仓库的绩效情况,两个人一个负责绩效考核,一个负责总结归纳;针对仓库的部门多了,董事会又不放心了,于是说人员收入肯定需要差距,否则无法服众,于是又派了两个人负责工时计算和发放工资;但是董事会还是不放心,因为这些人没有管理部门,所以又派来了四个人成立了管理部,三个人分别管一个部门,最后一个人直接对董事会负责。

    到了这时,董事会才稍显消停。然而没过多久,总公司就提交了收益及成本核算单,董事会发现,仓库投入的成本太大了,于是交给下边的几个部门,并告诫他们一周内解决这个问题。

    没过多久,看门人被解雇了。

    根据苛希纳定律,我们知道,管理并不在于人数,而在于效率,有可能人越多,效率反而越差。要想做到成功管理企业,就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人数来管理公司,才能起到好的效果。而且这种情况不仅仅体现在管理上,更体现在企业内部团队建设上,任何一个部门如果过分臃肿或者人数过低,都会对公司产生影响。只有实现利益最大化,合理利用人员和空间,才能够事半功倍。

    沃尔玛公司是全球最大的零售企业之一,作为一个零售企业,旗下分支众多,人员更多,这时,管理的作用尤为重要。它的掌舵者山姆·沃尔顿深知机构庞杂、人员设置不合理等现象的出现,会使得企业官僚风盛行。为了避免企业中人浮于事,效率低下,沃尔顿想方设法减少人员配置和降低成本,来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在建立第一家零售店时,沃尔顿就开始控制管理费用,他仅用公司销售额的2%来维持公司的经营,而当时大多数企业的经营管理费用为销售额的5%。这种节约管理成本,避免部门臃肿的做法贯穿了沃尔玛扩张的始终。在他的带领下,公司的员工依然很负责,效率也很高。结果沃尔玛用较少的人手、较少的投入,得到了比竞争对手更多的收益,企业效率比对手高很多。逐渐,沃尔玛从一家零售店,飞速发展为在全球拥有几千家连锁店的庞大企业。

    公司扩张了,管理成本也提高了,然而,沃尔顿却没有改变以前的做法,那就是继续控制管理经营成本,仅仅用2%的销售额来维持公司运转,他要用最少的人干最多的事。在沃尔顿看来,精简机构和减少人员是企业良好运转的根本,就如他所说的那句名言:“没有人希望裁掉自己的员工,但作为企业高层管理者,却需要经常考虑这个问题。否则,就会影响企业的发展前景。”

    与大多数企业不同,沃尔玛在遇到麻烦时,不会增加机构和人员来解决麻烦,而是追本溯源,解聘失职人员,精简相关机构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避免了机构重叠,避免了人员臃肿,企业当然更轻松更有活力。

    在沃尔顿眼中,企业管理人员为了彰显自己地位的重要,会在身边安排诸多无用的职位,例如秘书、副总裁、副经理等,这严重与精简机构想驳。在沃尔顿看来,员工的职责就是为客户负责,其他一切与客户服务无关的人员都应该裁掉。用他的话说就是:只有从小处着想,努力经营,公司才能不断发展壮大。而如今沃尔玛的成功,根本原因也就是因为沃尔顿的精简政策。

    企业长久生存的根本因素就是需要有足够长久的竞争力,因为如今就是一个竞争社会,那么竞争力从何而来,一方面是企业的产品,而更主要的一方面则是人。一个企业如果能够用很小的工作成本换来最有效的工作效率,那么企业的竞争力必然能够大幅提升。

    人与人之间的合作,都需要有一个精髓贯穿,那就是实现1+1大于2的效能。如果彼此合作的对象相互抵触,那么肯定一事无成,只有彼此之间互相融合推动,办事效率才会高涨。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