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性格内向怎么办-夸奖是内向孩子的维生素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可以说,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仿佛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人间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性格内向的孩子来说,家长更应该本着一颗平常心去欣赏他、赞美他、信任他、肯定他的每一点进步,努力挖掘他身上的那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亮点。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自信,逐步迈向成功。

    每个孩子都渴望被赏识

    赏识教育是一种成功的教育理念,能让孩子感到快乐,对自己充满信心。

    如今,赏识教育作为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熟识,越来越多地产生迷人的魅力,也被越来越多的教育者,特别是家长所接受。

    一位心理学家到一所中学做调查,他让学生每人说出自己的优点。想不到谁也说不出来。这位心理学家以为孩子是不好意思说。再三启发动员,孩子们还是说不出。当然孩子不可能没有优点。心理学家换了一种做法,让同学们互相说他人的优点,果然就说出了不少条,问被说的同学,大体上也能得到认可。为什么他们自己说不出呢?这位心理学家找同学个别了解,他们说,平常听见家长说的话净是:“你怎么这么笨?”“连这个都不会?”“你看某某的孩子那一点多好!”“我小的时候比你强多了!”还有一些更难听的话。很少或者基本上没有听到过家长说孩子有什么优点。在一片责怪、不满之声中,久而久之,孩子也就想不到自己还有什么优点了。

    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不是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来越坏。

    可以说,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仿佛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人间的。

    赏识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相信孩子、解放孩子,首先要赏识孩子。”

    赏识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而抱怨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弱点和短处,使孩子自暴自弃,在“我是坏孩子”的意念中沉沦。

    可见,赏识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是多么的重要。以下是赏识教育所起到的明显作用:

    第一,维护孩子的自尊心。通过赏识教育,可以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建立良好的亲子、师生关系,保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孩子做错事或者学习成绩不好,往往心理压力较大,自卑、自责、不知所措。这时,他所需要的是帮助、安慰。首先,你不能让孩子泄气,这就要鼓励孩子,让他感觉到家长和老师对他的能力和水平深信不疑。其次,要让他知道人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失败是常有的。最后,帮助他分析原因,克服困难。这不仅能让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还能让孩子对家长和老师充满信任,成为知心朋友,同时使孩子能更加珍惜一切,奋发向上。

    第二,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家长或学校通过赏识教育可以克服孩子自卑和怯懦,增强其自信心。广州市教育部门曾对几所幼儿园共280名大班孩子进行自我评价的调查,有40%的孩子对自己做出“很蠢”、“很差”等消极评价。这表明自卑心理在孩子中存在的比例还是比较高的。如果不注意调控,这些儿童将变得孤僻、没有主见、缺乏自信。因为在孩子时期,孩子自我意识的产生主要是通过家长和老师对他的评价,从某种意义上讲孩子的自信心是家长和老师树立的,尤其是当孩子取得了成功或在原有基础上有了进步时,要及时予以肯定和强化,使孩子感到“我行”。孩子有了自信心就必然愿意再接受这类挑战。

    第三,增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家庭或学校通过赏识教育,可以帮助孩子维护自尊,学会自爱,减少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对做了错事或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家长往往会大声指责说:“你从小不学好,长大了是进监狱的料。”“天底下还有比你更笨的孩子吗?”正是这些否定性的言语,让孩子丧失信心,不再努力。有的因为被伤害了自尊心,致使其反叛、攻击性行为增多。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往往是在受到指责和冷遇后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信任,而产生的逆反心理。其实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一些问题,只是有些家长比较明智。他们第一相信孩子是好孩子,第二相信孩子是聪明的,第三永远鼓励孩子,从不挖苦孩子。譬如当孩子闯了祸时,家长会说:“你是好孩子,想想看是什么原因做了错事?”当孩子考试成绩很差时,这些家长会说:“你是个聪明的孩子,为什么考得这么糟?咱们找找原因一定会赶上来的。”在这样明智宽容的家长面前,孩子一般不会出现心理问题,从而减少攻击行为,并且会恰当地总结教训。

    第四,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成功体验是人对生活、对学习产生自信的最好营养剂,是人的一种自我赏识。在教育中,这种赏识足以让孩子感到成功的喜悦,消除那种“反正怎么做都一样了”的思想顾忌,从而改变学习态度,也让他们以更好的心态去完成自己喜欢做的或能做的事情。

    第五,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耐挫力。赏识教育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耐挫力。由于赏识教育是不怕失败的教育,敢于放手,让孩子在生活中得到磨砺,给其勇气、鼓励,使其在失败中吸取教训,并顽强地站起来,这一次次的尝试,无形中发展了孩子的独立性、承受力,使孩子能在失败中善于总结、分析,而不是在失败中倒下。

    总之,“赏识”是一门学问、一种艺术、一项技巧。孩子微小的努力,点滴的进步,不太明显的优点,不大起眼的长处,都需要我们有足够的注意和重视。捕捉赏识孩子的每一个时机,用恰当的语言和方式表现你对孩子的赏识,是每一位“望子成龙”的家长的必修课。赏识孩子应该体现在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更应该体现在亲子教育的每一个场景和细节中。

    指责孩子不如赞美孩子

    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农民怎样对待庄稼,决定了庄稼的命运,家长怎样对待孩子,决定了孩子的一生!农民希望庄稼快快成长的心情和家长希望孩子早日成才的心情完全一样,但做法却截然不同:庄稼长势不好时,农民从未埋怨庄稼,相反总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我们孩子学习不好时,家长却更多的是抱怨和指责,很少反思自己的过错。

    为什么会这样呢?那是因为许多家长错误地认为,孩子需要的是教育,而教育更多的是训导、指教和纠正。为了达到他们所谓的“教育目的”,这些家长在与孩子交流时,总爱指出孩子的种种缺点:学习不认真,没有耐心,太粗心,做题马虎,成绩总上不去,不肯听父母的话……在他们看来,唯有“纠正”孩子才能变得更好,而事实上是,过多的“纠正”与“指责”,只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坏”。

    甘淑嫒今年刚5岁,前些日子,妈妈发现甘淑嫒的乐感特别好,所以就让甘淑嫒报了个钢琴学习班,学习钢琴。可是,刚练了一些日子,甘淑嫒就开始闹别扭了,说是不想学了。这让甜甜的妈妈很苦恼。

    为什么原本对音乐感兴趣的甜甜突然就对学习钢琴失去了兴趣呢?

    原来呀,妈妈认为,在刚开始练琴的时候,孩子的姿势和手型特别重要,一定要从小就培养好。但甘淑嫒每次都会出错,不太注意姿势和手型。于是,在甘淑嫒练习钢琴的时候,妈妈就会在旁边监督,一发现甘淑嫒的手型不对,就马上用一根小棍挑起她的手腕,大声训斥她:“跟你说过多少次了,手型不对,你怎么总是出错啊?”

    这样,一而再,再而三,甘淑嫒变得烦躁而胆怯了,有一天,她哭着对妈妈说:“妈妈,我讨厌学钢琴,我不学了!”说完就跑进奶奶的房间躲进奶奶的怀里。

    以后,妈妈只有一说起钢琴,甘淑嫒就会大哭大闹,说什么也不肯接近!倒是有那么几次,妈妈不在家的时候,甘淑嫒会偷偷地摸一摸钢琴。

    在生活中,像甘淑嫒妈妈这样的家长并不在少数。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思想让他们对孩子抱有极高的期望,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什么都好,什么都比别人的孩子强,对孩子表现出来的一些优点熟视无睹,对孩子的缺点却是不依不饶。比如,当遇到孩子回答问题,对孩子答对的部分不在意,而对答错的部分则非常敏感,甚至对孩子进行责骂。有些父母经常对孩子这样说话:“你怎么这么笨?”“连这个都不会?”“你看某某的孩子多好!我小的时候比你强多了!”

    在这些家长的观念里,孩子出现错误是不能被允许的。为了孩子能表现得“十全十美”,他们经常会在孩子学习一项新事物时,密切注视孩子的一举一动,一旦发现有错,立即十分着急地加以纠正,甚至训斥、打骂孩子,非要让孩子做到分毫不差才行。这种做法,严重地伤害到孩子稚嫩的自尊,挫伤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强化了孩子错误的行为,久而久之,孩子就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心理。认为自己没有这方面的天赋与能力。严重的话,还可能影响到孩子其他能力的发展,对孩子的成长有害无益。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对孩子少一点指责,多一点宽容与赞美,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让孩子发挥出他们自身的潜能,为其日后的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才是每一位家长应当着力去做的事。在孩子出现错误的时候,另一位家长是这么做的:

    林文玲的作业写的特别潦草,爸爸看见了,心里虽然很生气,但爸爸知道与其批评林文玲一顿,不如激励他。于是,他努力克制住了自己的感情冲动,态度和蔼而认真地林文玲说:“你的作业太潦草,不符合要求,要重写。我知道,要你重写你是不大乐意的。可我为什么还要让你重写呢?因为我相信,你第二遍肯定比第一遍写得好得多。”孩子一听父亲这语重心长的言语,开头有点不高兴,可仔细一想,就深深体会到了严明而慈祥的父亲的期望和信任,这种无形的力量,使他受到激励,促使他很快又重写了一遍,而且如父亲所期望的那样,写得相当好。

    如果林文玲的爸爸也像甘淑嫒的妈妈一样,只把目光聚焦在孩子存在的不足上,揪住林文玲的“缺点”大肆批评,林文玲即便重写了作业,其内心也是非常不乐意的。这样重写出来的效果必定不好。这位爸爸就聪明在,他了解孩子的心理,认识到孩子自尊的重要性。因此他在批评孩子的时候,更多的是给孩子以激励,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与潜在的优势,从而能认真改正了自己的错误。由此可见,与其指责孩子,不如给孩子多一点的赞美。

    陈晓雪是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可就是太马虎了。写作业的时候,不是字打错了,就是题漏做了,这让她的爸爸妈妈和老师非常头疼。

    有一天,陈晓雪又把题目抄错了,老师把她叫到办公室准备批评她。当老师看到陈晓雪的时候,突然转变了自己原来的想法。老师笑眯眯地对陈晓雪说:“陈晓雪今天穿得衣服真好看,就像美丽的白天鹅一样。”陈晓雪受宠若惊,她原本以为又是当头一顿批评的,没想到老师居然夸她。老师接着说:“我相信你本身的潜能也像你的人一样,漂亮而富有影响力。”

    陈晓雪又高兴又害羞,她肯定地对老师说:“请老师相信我吧!”从那天开始,她就再没有出现过什么错误。学习成绩也蒸蒸日上。更难得的是,她与老师的交流也变得越来越顺畅!

    赞美的妙处在于随后你的要求会因为赞美而变得更有效。因此,要想你的孩子接受你的建议,不如变指责为赞美,让孩子既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又能欣欣然接受你的“批评”,使你的“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值得注意的是,多赞美少指责,不等于漠视孩子的缺点,明知道孩子有不足,还纵容孩子;也不等于不纠正孩子的错误,当孩子犯了错误时,家长为了不伤孩子的“自尊”索性什么都不说;更不等于放任自流,让孩子随性而行。

    发现并放大孩子的优点

    丁俊晖是家喻户晓的“神童”,他曾在中国斯诺克台球公开赛上打败了7届世界冠军得主亨得利。但是如果以普通家长的眼光来看,他不是个聪明的孩子,因为他学习成绩不好,为了打台球还荒废了不少学业。

    丁俊晖的父亲是个台球爱好者,一次和朋友玩台球时,被对方做了一杆很棘手的斯诺克,父亲束手无策。站在一边不到十岁的丁俊晖却主动要求替父亲打。让父亲感到意外的是,小丁俊晖不仅解了对方所做的斯诺克,还一杆清盘,替父亲赢了对方。

    通过对丁俊晖的观察,父亲觉得孩子有这方面的潜能,为了培养孩子,一家人决定背井离乡,还倾其所有送丁俊晖去英国练球。父亲发现和放大了丁俊晖的优点,最终成就了丁俊晖的成功。

    任何一个人,渴望被别人肯定的心理需要大大超过被别人否定的心理需要。这个规律大多数家长都懂,也想多表扬孩子,但往往觉得找不到值得表扬的优点,这该怎么办呢?其实,方法很简单,只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多留心,拿着放大镜观察,就总能发现孩子有进步的地方。

    著名教育专家孙云晓教授在浙江举行的“忠告天下家长报告会”上为现场的家长们布置了这样一道“家庭作业”——“你今天回家去发现一个孩子的优点,能够发现十个的,是优秀的家长,能够发现五个的,是合格的家长,不能发现的,是不合格的家长。”孙云晓同时还指出:“成功家长与失败家长的区别是,前者将孩子对的东西挑出来,把他的优点挑出来,而不明智的家长,一眼就看到孩子的缺点……人有八种智能,而学习好的人,只是语言智能和数学智能较好,而不同人的优势是不一样的。只要家长用心观察,就一定能够发现孩子的优点。”

    是的,只要家长用心观察,就一定能够发现孩子的优点。

    从前,有个老员外,他的三个儿子都很笨,老员外很发愁,担心家产会败在他们手里。于是,他决定请当地很有名的老秀才来教他的三个儿子。

    老秀才说:“我得考考你的三个儿子,通过考试我才能收下他们。”老员外心里暗暗叫苦。

    第一个上场的是大儿子。考试的内容是对对联,老秀才出的上联是:东边一棵树。大儿子急得头上冒出了汗,也想不出该对个什么下联,嘴里一个劲念叨:“东边一棵树,东边一棵树……”老员外在一旁直想发火。一会儿,老秀才说话了:“此孩子记性不错,我只说了一句,他就记住了,可教也,我收下。”

    第二个出场的是二儿子。老秀才出的还是那道题:东边一棵树。二儿子进考场之前已听哥哥说过题目,张口就对:“西边一棵树。”气得老员外目瞪口呆。老秀才说:“此子改了方向,以西对东,对得贴切,可教也,收了。”

    最后是三儿子。老秀才仍然是那道题:东边一棵树。三儿子想了半天,也没有想出好的下联来,不由得大哭起来。老员外觉得他太丢人了。谁知道,老秀才说道:“此子有羞耻心,可教也,收了。”老秀才收下老员外的三个儿子,并最终把他们教育成了有用之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孩子,不管他的天资再差,缺点再多,只要他有那么一点点的优点,就是可教之才。作为家长,要善于发现并放大孩子的优点,让孩子在自信中成长。有时,即便孩子犯了错误,家长难免会责备孩子,但是责备的方法有很多种,如果方法不当,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而如果家长善于找到孩子错误中隐藏的优点,然后赏识孩子,不仅可以让孩子充分认识错误,而且还会继续保持这个优点,从而养成良好的对待错误的习惯。所以,面对“坏”孩子,家长更需要竭力去找他们的闪光点,哪怕是沙里淘金,哪怕是微不足道,都需要出自真心地去赞扬、鼓励和引导。

    冰玲8岁的时候,有一次,她一个人在家把屋子收拾得干干净净。妈妈回来后,禁不住赞叹:“哇,是谁这么勤劳,把屋子收拾得这么干净!”冰玲从房间跑出来。妈妈说:“原来是我的宝贝女儿啊,你真是太了不起了!”妈妈发自内心的夸奖,从此让冰玲爱上了家务劳动。

    是的,家长应该努力发现并且放大孩子身上的优点,这是一种创新的家教方法,也是当代家长最能有效地激励孩子成长进步的方式。

    那么,家长应怎样发现并放大孩子的优点呢?

    第一,不要老盯着孩子的缺点。对于孩子来说,家长的话具有很大的权威性。家长不仅不要整天把孩子的毛病、缺点挂在嘴上,不停地数落,更不能对孩子说结论性的话,比如说“笨蛋”“你真没治了”等话。千百年来,我们的教育观念,就是先找孩子的缺点,然后不断地提醒、警告,让他改掉缺点。总认为改正了缺点,孩子就进步了,就提高了,没缺点了就完美了,完美了就杰出了。这个理论是不对的、不可取的。

    第二,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不要把孩子看“死”了。只要细心观察孩子,就会发现孩子有进步的地方。可能对问题的认识提高,分析问题能力增强,可能某方面科学文化知识增加,可能一次作业进步或者一次考试进步,可能在劳动或公益活动方面表现较好,可能文艺、体育取得好成绩,可能有什么小发明、小制作等等。关键的是要拿孩子的今天比昨天、比前天,而不是跟别的孩子比,哪怕发现一点微小的进步,也应及时肯定。不应该由于横着比或高标准要求而看着不起眼儿,认为不值得一提就把点滴进步漠视、忽略过去。应该想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优点是一步步发展的。

    第三,适当夸大孩子的进步。孩子即使没有进步,家长也应该寻找机会进行鼓励。如果孩子确实有了进步,家长就应该及时夸奖他们“进步挺大”。这样一般都可以调动孩子心中的积极因素,促使孩子期望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孩子就有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奇效。

    不要全盘否定犯错的孩子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面对犯错的孩子,并非给予宽容与改过的机会,相反,他们总是全盘否定孩子,使孩子产生破罐破摔的心理。其实,家长发现孩子的错误并不难,难的是从错误中发现孩子的优点,然后用赞扬的态度和语言去教育,使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

    每个孩子都免不了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而孩子正是在不断犯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所以说,重要的问题不在于孩子是否犯错误,而在于家长采取何种态度让孩子认识并纠正错误。善于在孩子的错误中发现优点,用赏识的态度去教育孩子纠正错误,比严肃的批评和打骂更有作用。

    这是一组情境剧——

    公交车站牌下,一对母子正在等车。

    一阵大风把妈妈的围巾撩了起来,妈妈想用手按住围巾,可是手里还提着皮包,非常不方便。看到这个情形,小男孩主动对妈妈说:“妈妈,我帮你拿包吧。”妈妈犹豫了一下,还是把皮包递给了小男孩,然后整理她的围巾。

    没想到风更大了,小男孩一不小心,把皮包掉在了地上的水洼里。小男孩马上把皮包捡了起来,一脸的惊恐。

    妈妈的脸色立刻变得非常难看,厉声训斥小男孩:“你怎么连个皮包都拿不住啊?你看,包都脏了,你让我怎么拿?你真笨……”

    小男孩一声不吭,眼泪却哗哗地涌出来。

    母亲的训斥一定伤透了孩子的心,以后再遇到这样的情况,小男孩还会主动从妈妈的手里接过皮包吗?肯定不会了!现在,让我们来看另一个母亲在面对同样的事情时是如何处理的吧——

    妈妈看到小男孩惊恐的表情,先从孩子的手中接过皮包,用纸巾擦干净,然后对孩子说:“没事的,你看,皮包擦擦就干净了。”

    “我不是故意的,妈妈你不怪我吧?”孩子小声地问。

    “当然不怪你。你能主动帮我拿皮包,说明你很有爱心,还乐于助人,真让妈妈高兴。”妈妈抚摸着小男孩的头说。

    “可是皮包掉在水洼里了。”小男孩还是很后悔。

    “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每个人都有不小心的时候,妈妈也犯过这种错误,不过妈妈以后就特别注意了,相信你也会吸取教训的!”

    “嗯,我以后不会再犯这种错误了,我还想帮你拿包,好吗?”孩子说。

    “好啊,妈妈相信你!”说完,妈妈又把皮包交给了小男孩。公交车来了,母子俩高兴地上了车。

    每个孩子都免不了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而孩子正是在不断犯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所以说,重要的问题不在于孩子是否犯错误,而在于家长采取何种态度让孩子认识并纠正错误。善于在孩子的错误中发现优点,用赏识的态度去教育孩子纠正错误,比严肃的批评和打骂更有作用。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个教育学生的故事一定会对家长有所帮助、启发和借鉴。

    陶行知先生某天看到一名男生正想用砖头砸同学,将其制止后,责令其到办公室。陶先生则留下来,简单地了解了情况后回到办公室,发现那名男生正在等他,便掏出一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准时。”接着又掏出一颗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就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该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陶先生又掏出一颗糖给他:“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这说明你有正义感。”这时那名男生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又掏出第四颗糖:“你已经认错,再奖励你一颗。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结束了。”

    陶行知对学生的教育真可谓高明,学生在认识自己错误的同时,获得了肯定,他们的心里,其实比吃下去的糖还甜美。受到如此启发的孩子,必定会及时改正错误,做得更好。相反,如果孩子已经认识到并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家长还穷追不舍,这不仅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还会阻碍孩子的健康成长。

    孩子犯了错误,家长难免会责备孩子,但是责备的方法有很多种,如果方法不当,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不当的责骂以及动粗、体罚或其他威吓等处罚方式,不仅会在不知不觉中伤害孩子,而且可能激起孩子的仇恨。而如果家长善于找到孩子错误中隐藏的优点,然后赏识孩子,不仅可以让孩子充分认识错误,而且还会继续保持这个优点,从而养成良好的对待错误的习惯。

    那么,怎么才能在错误中发现孩子的优点呢?家长不妨试试下面几招:

    第一,正确认识孩子的优缺点。今天,有许多家长溺爱自己的孩子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不论自己的孩子做什么,他们统统都觉得可爱。有一两三岁的孩子,在外面小朋友处学了个骂人的顺口溜:“妈妈好,爸爸坏,爸爸像个猪八戒。”妈妈一听可高兴了,抱起孩子亲一口:“乖乖,真聪明!”不过爸爸也不生气,抱过孩子说:“乖乖,应该说爸爸好,妈妈坏,妈妈像个猪八戒。”孩子没听爸爸的,他还有另一套:“爸爸坏,妈妈好,妈妈是个大草包!”这下可把两口子乐坏了。这种把孩子学骂人的话也当作优点来欣赏,其实是非常不恰当的。正确的做法是,告诉孩子不应当学这些骂人的顺口溜,并且根据孩子喜欢学顺口溜的特点,自编一些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顺口溜教给孩子。这样不仅教育了孩子,而且可使孩子用优点代替缺点。

    第二,因势利导。比如,大多数孩子都有撒谎的缺点,在某种程度上说,喜欢撒谎的孩子往往有思想、有独立解决和处理事情的能力。看到这个优势,家长就要根据孩子的撒谎频率、事情的严重程度,对孩子进行引导。

    第三,对症下药。这也就是说,针对孩子错误的类型,要以不同的教育方式进行引导。

    奖励孩子可取用多种方式

    家长要经常奖励孩子,特别是对于那些性格内向的孩子,因为奖励对孩子而言,是一股温暖的春风,可以融化他们内心封存已久的冰块。

    在对孩子进行奖励时,家长需要考虑到孩子的年龄和兴趣特点。只有让孩子有新奇感,并因花费了精力而感到愉快的劳动,才能使孩子感受到获得奖励的可贵。

    奖励孩子的方法很多,而每个孩子的自身特点又千差万别,家长只有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因人而奖,以材而励,灵活运用各种奖赏和激励孩子的方法,才能真正达到促使孩子进步和成长的目的。

    前不久,女儿的老师告诉高英英,说女儿在班里不爱读书,也不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一天晚饭后,高英英把女儿叫到跟前,问她为什么会这样。女儿说,她不好意思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回答问题或者大声朗读,她怕答错或读错了被别人笑话。

    为了鼓励女儿克服心理障碍,高英英给她特制了一张日历表,如果她当天在课堂上大声朗读或主动回答老师的提问,就可以得到1颗星。如果一个星期她能得到3颗星,就可以在周末时得到奖励,到商店去买她喜欢的文具或玩具。如果一个星期得了5颗星,她就可以得到最高奖励,在周末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如看电影、到餐馆吃饭、去游乐园,全家人都得服从。此外,她还可以晚半个小时上床睡觉,多看一会儿图画书。

    事实证明,这样的奖励很有效,几个星期后,女儿变得自信多了。

    无疑,高英英对女儿的奖励方法很科学,她采用了多种形式的奖励:精神奖励——颁发进步小星星;物质奖励——到商店买女儿喜欢的文具或玩具;活动奖励——去游乐园、多看半小时的书……随着奖励的不断升级,孩子也在不断地提升和进步。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喜欢猎奇是孩子的一大特点。当孩子对某一事物或说法接触多次后,就会丧失新鲜感,逐渐失去兴趣。对于家长给予的奖励也是一样,当家长经常用同样的方法奖励孩子时,会逐渐丧失效力。因此,家长奖励孩子,可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但无论如何,要符合孩子的年龄和他们的个性特点。

    根据不同孩子的特点,家长可以采取以下不同方式给予奖励:

    第一,赠送礼物。进行奖励的重要方式之一是赠送礼物。但是只有在特殊场合才采用这个方式,不然孩子由于自私自利的动机才听话,便产生引导不当的后果。一般赠送给孩子的礼物应是玩具、书以及其他可供欣赏的东西。

    第二,让孩子参加家务劳动作为奖励。让孩子参加家务劳动作为奖励,这能给孩子良好而深刻的印象。许多孩子都渴望像家长那样做家务事。家长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劳动作为奖励,例如,洗手帕、帮助妈妈为客人摆好桌子准备吃饭、帮助爸爸修理自行车和无线电、检查地板打蜡机是否良好等。参与大人所做的事,对孩子来说是极大的快乐。

    当然,在奖励孩子的过程中,家长还要把握技巧,不然的话,即使奖励方式再正确,但因为缺乏技巧,奖励还是不会达到效果的:

    第一,奖在不经意处。不经意处,就是自己也没注意或没想到的地方。有时,可以对孩子渐渐形成的、自己也没有注意到的优点或偶尔的一次良好表现给予特别的奖励,以进一步强化孩子的这种优点和表现。比如孩子平时骑车后从来不擦车,这次不知道什么原因,自己很自觉地在擦,而且还擦得很干净,那么,不妨给予一定的奖励,给他一个惊喜。又比如,孩子班里的一个同学出了车祸,住在医院里,孩子自作主张,用自己的零用钱买了点礼品去看望同学。家长得知后,也不妨给予奖励,表示对他的这种行为进行充分的肯定。

    第二,给孩子分配任务。奖励孩子时,可以使用这样的方式:像上级委托下属执行重要而光荣的任务那样吩咐孩子。不断地委托新任务让孩子负起责任,这样孩子就会产生责任感。孩子知道担任上级指派的角色是不寻常的,在孩子看来这是光荣的、享有荣誉的事。这个方式对那些不愿劳动及不听话的孩子特别有效。

    第三,预先进行奖励。有时,孩子还未开始行动家长就给予奖励,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为这样做会使孩子感到被信赖而充满信心去行动。“不应该让大人提醒才去好好地做,要知道你已经是个懂事的大孩子了!”“你是个认真、用心的孩子,做这件事一定会使我们感到满意。”这种奖励方式要建立在暗示、激发自强自爱的基础上。

    第四,避免奖励过于频繁。奖励应该是点缀式的,偶尔来一次,不能什么都实行奖励制度,今天作业做得清楚,奖;明天考试考得好,奖;星期天做了一些家务,奖。等等。奖励过多过于频繁,很容易产生负面效应,容易使孩子产生这样一种心理:你不奖我就不做,我做了,你就应该奖励,把获取奖励当作是自己的目标。凡是孩子应该做到的,比如作业写清楚、简单的家务等都不应该奖,需要奖励的应该是那些一般难以做到、表现突出的、进步明显的行为。

    第五,奖励不能失信于孩子。说好要奖的就必须奖,说好奖多少就奖多少,不能把自己的承诺当作玩笑,也不能对奖品打折扣。有些家长,开始时信誓旦旦,你做到怎么样,我一定怎么样,可待孩子真的做到了,又反悔了。这是很不好的,对孩子的伤害是很大的,而对家长自己的威望也是极大的损害。

    第六、辩证地对待奖励。优点的背后往往是缺点,缺点的背后也往往是优点,对孩子不能只奖不罚,也不能只罚不奖。要奖罚分明,不能因为奖,而看不到孩子的缺点,也不能因为罚,而看不到优点。

    赏识孩子的同时更应激励

    在生活中,有很多家长把赏识与激励等同起来,以为赏识孩子就是促进孩子发展。事实上,激励孩子远远不是一句“你真棒”那么简单。光有简单的认同与主观的欣赏,却没有催人向上的激励与客观的评价,对孩子来说,其作用还是相当有限。

    让我们先来看这么一个故事:

    继芳的妈妈自从上了“家长班”,认识到“赏识”的种种好处以后,她就经常性对继芳施行“赏识”教育。比如,有一次,继芳语文考了79分,要换做以前,继芳的妈妈早就闹翻天了。可因为孩子需要“赏识”,所以,她强忍住怒气,微笑地对女儿说:“继芳真棒,继芳要继续努力哦!”

    继芳一听妈妈的话,忐忑的心一下子落到了肚子里,她轻松地回答道:“好的,我会继续努力的。”至于怎么努力,继芳心里其实没有底。

    无独有偶,同学华凤的妈妈同样也上过“家长班”,她认识到,光赏识却没有激励的教育往往缺乏鼓动性。因此,在华凤考试回来以后,母女两有这么一番对话:

    华凤:“妈妈,我今天语文考了92分,全班第7名。”

    妈妈高兴地摸了摸华凤的脑袋:“华凤真棒,这一次成绩都10名以内了,真是出乎妈妈的想象,我觉得你争取一下考到全班5名以内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华凤听了妈妈的话,很受激励,她自信满满地对妈妈说:“妈妈,你放心,有你这句话,你女儿说什么也会再接再厉的!”

    你瞧,以上的两位妈妈,其用心是一样的,但她们对孩子“赏识”方式却迥然不同。前者对孩子只夸奖、不激励;只看到孩子的成绩,看不到孩子的不足,不对孩子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做出提醒和激励。这样的做法实质上只会让孩子误会家长的意图,以为家长对自己的成绩并没有不满,从而放弃了继续努力和积极进取的想法。而后者不但让孩子感受到成功的欣喜,更有了明确的努力方向。其得到的结果也大相径庭。

    事实上,赏识孩子,不仅表现在对孩子成绩的肯定和夸奖上,更表现在对孩子热情地鼓励和适当地提醒上。对孩子成绩的赞扬可以让他感到温暖和欣慰,让他感觉到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至少获得了家长的认可;而对孩子的提醒和鼓励则可以给他继续努力的动力和信心,让他们感觉到自己还有差距,还有继续进步的潜力。

    所以,家长不仅要对孩子的成绩进行肯定和赏识,更要在赏识的基础上,提出建议和鼓励,让孩子在欣慰的同时,感觉到来自家长的殷切希望。正如美国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说的:“没有激励就没有教育。”有激励的教育才是真正的“赏识”教育。

    佳佳是一位初三女生,她的妈妈很会激励她:

    当佳佳的学习终于有些起色,妈妈说:“你看,努力是不是就有收获?你多聪明啊,只要一努力就有成绩了,妈妈真高兴。”

    当佳佳告诉妈妈,自己受到表扬时,妈妈说:“这是真的吗?佳佳取得了这么优秀的成绩,妈妈怎么有这么聪明的女儿啊我真是幸福极了。来,妈妈为你祝贺,为我有这么聪明可爱的女儿干杯!”

    当佳佳帮妈妈做家务了,妈妈说:“妈妈真幸福啊,真感动我有一个多么令妈妈骄傲的好孩子啊,又懂事又爱关心人,又尊敬老人,又有礼貌。”

    当佳佳开始学习写日记了,妈妈说:“现在班里哪有会有日记的小朋友啊,我的琳儿就是不一般,会写日记了什么都会,多聪明啊!”

    当佳佳讲故事讲得不怎么流畅的时候,这位家长说:“这个故事实在太生动了,你如果能讲得慢一点,条理清楚一点,妈妈会听得更明白哦!”

    当佳佳考出好成绩了,妈妈说:“妈妈真幸福啊,晓彤又爱跳舞、爱唱歌、爱劳动爱学习,又聪明懂礼貌,喜欢画画……你有这么多优点,妈妈怎么能不爱你呢?”

    当佳佳犯错时,妈妈说:“没关系,爸爸妈妈也有犯错的时候,知道错了改正就行,我相信你以后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了,你说呢?”

    当佳佳遇到困难与失败时,这位家长说:“我们一起总结一下失败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妈妈相信你自己一定会想出办法来解决的!”

    ……

    正是在这位聪明妈妈妙语如珠的赞赏与激励之下,这位叫佳佳的女生变得越来越开朗、自信、充满了上进心。因为努力,加上自身的天资,她在市里的各种比赛中屡屡得奖。当别人问起她成功的秘诀时,佳佳自豪地说:“这是因为我有一个非常棒的妈妈!”

    事实上,这位妈妈什么都没有做,她只是在赏识自己的孩子的基础上,给孩子更多的激励罢了!因此,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更多前进的动力,不仅仅只是肯定你的孩子,更多应该是激励他们,给他们努力的方向,让他们自己去寻求更大的成功。

    家长赞美孩子需要有技巧

    据报道,一项对全国中小学生的调查,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的爸爸妈妈满足你的要求,你最希望得到什么?结果很有意思:有57%的孩子希望他们的爸爸妈妈看到他们的进步,肯定他们;有56%的孩子希望自己的爸爸妈妈别总拿他和别的孩子比,别总说别的孩子比他强。总之,孩子希望家长能听到这样的心声:“爸爸妈妈,我想得到你们的赞美!”

    孩子的答案和呼声,让我们看到,任何一个人,希望被肯定的要求,胜过了对物质的和娱乐的渴望。俗话说,孩子是夸大的。是啊,对孩子的表现应给予肯定、赞赏、鼓励,这样,才会增强孩子的信心,给孩子带来积极的情绪,激发孩子做事的积极性。可是,赞美孩子要遵守一定的规则,要适度,不然会使孩子养成爱吹嘘,是非不分等坏习惯。

    一位中国女士到北欧的一个国家去做访问学者,周末到当地教授家中做客。一进屋,问候之后,看到了教授五岁的小女儿。这孩子满头金发,极其美丽。这位女士送给她中国礼物,小女孩很有礼貌地微笑道谢。女士情不自禁地抚摸着小女孩的头发说,你长得这么漂亮,真是可爱极了!

    可是,这位女士的赞美却没有得到教授的首肯。等女儿退走之后,教授严肃地对她说:“你伤害了我的女儿,你要向她道歉”。

    女士非常吃惊。教授于是向她解释:你是因为她的漂亮而夸奖她的,而漂亮不是她的功劳,这取决于我和她父亲的遗传基因,与她个人没有什么关系。可你夸奖了她。孩子很小,不会分辨,由此她就会认为这是她的本领。而且一旦认为天生的美丽是值得骄傲的资本,她就会看不起长相平平甚至丑陋的孩子,这就进入了误区。此外,你还未经她的允许,就抚摸她的头,这会使她以为一个陌生人可以随意抚摸她的身体而可以不经她的同意,这也是不良引导。不过你也不要这样沮丧,你还有机会可以弥补。有一点,你是可以夸奖她的,这就是她的微笑和有礼貌。这是她自己努力的结果。

    “请你为你刚才的夸奖道歉”,教授这样结束了她的解释。

    这是一个典型的在“赞美”方面有关中西文化冲突的例子。对于这位中国女士来讲,或者说,对于大多数中国妈妈来讲,看着孩子如天使般的成长,便忍不住要感谢上苍的赐予,忍不住要将诸多美好的言辞加之于孩子本身。而且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如果孩子总是被责备,他就会失去耐心;而如果他常常被夸奖,那么,他就会爱你、爱我、爱整个世界,并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

    然而,当经历过这个小事件之后,当这位女士正式向教授的小女儿道了谦,并赞美了她的礼貌之后,每当她看到美丽的孩子,她都会对自己说:孩子不是一件可供欣赏的瓷器或是可供抚摸的羽毛。他们的心灵就像一块很软的透明皂,每一次夸奖都会留下或深或浅的痕迹。

    因此,对孩子的赞美不是没有原则的。这一原则的核心秘密就是:赞美孩子的时候,应该只赞美他的努力和成就,不应该赞美他的容貌与聪明。而即使是努力和成就,赞美也要尽量具体。因为赞美得越具体,孩子越容易明白哪些是好的行为,越容易找准努力的方向。而一些泛泛的赞美如“你真乖”、“你真聪明”、“你总是想得真周到”、“你是一个第一流的孩子”、“你真了不起”等,虽然暂时能起到提高孩子自信心的作用,但由于孩子不明白自己好在那里,为什么受到赞美,很容易养成虚骄的坏习气。

    赞赏与鼓励孩子,家长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第一,赞美的话要说得诚挚。家长赞美孩子的话不必喋喋不休,也无需严肃正经,孩子需要得到的是诚挚与坦率的认可。比如,对学习不算好的孩子,当看到孩子成绩单上数学成绩有了明显进步时,可以说:“你真的在数学方面有了很大进步,孩子。”在看完孩子写给笔友的一封信后,可以说:“我认为你在交友方面有了很大进步。”还可以对孩子说:“我昨晚已经发现,我不再需要提醒你完成你的作业了,因为我觉得你已经长大成熟了。”“你对问题的分析确实十分透彻。”“我发现你的作文中几乎没有什么锚别字了,这真是一大进步。”

    第二,要使你赞赏和激励的语言有变化,避免多余的言词。家长要不断地寻找值得赞赏的行为。假如过去很少赞赏孩子,那么对他的赞赏不要一时过多,而要自然增多,使你的孩子不感到奇怪。真诚的、衷心的赞赏,才是最有效的。当用愉快的表情和声音赞赏孩子时,应用眼光注视着他。孩子由于做出了努力而获得了成就,应及时地给予表扬。但不要对他们做的每一件小事,都给予过多表扬。避免在赞赏时加上消极的评语,或习惯性的批评,致使赞赏作用受到影响。

    第三,赞美要把握时机。孩子取得成绩,渴望家长的赞赏,此时,家长应及时予以肯定,这样,孩子要求进步的动机就会得到强化。否则,孩子就会低估自己的能力,原有正确的动机也会逐渐消失。

    第四、就事“赞”事。赞美孩子不要直接针对其人,而应该赞美孩子的具体行为。例如:当孩子画了一幅不错的画时,千万不能说:“真聪明!”而应说:“哟!这幅画真不错”。要知道,过分的赞美,会给孩子播下爱慕虚荣的种子。

    第五、因人而异。对年龄不同的孩子采用不同的表扬方式,对学龄前的孩子可多用表扬,入学后的孩子因逐渐懂事,不必事事表扬,表扬应更有分寸;对胆小怕事的孩子可多用表扬,以增强其勇气,树立信心;对能力强的孩子要慎用。总之,要让孩子知道不是每做一件事都要表扬,从小养成朴实谦虚的作风。

    肯定孩子的每一次进步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孩子也不例外。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漫长的成长过程是无数细小的进步累积而成的。没有小进步的累积,就不会有成长,没有小成功的累积,就不会有孩子今后的大成功。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因为对孩子的期望太高,导致他们无视孩子的小小的进步。

    小王是少年宫的钢琴老师,这段时间,她正在教一批新学生学钢琴。在这批孩子中,有一个叫张倍源的小男孩,他学钢琴非常刻苦,虽然刚开始的时候入门比较慢,但后来慢慢地进入了状态,弹得越来越好,她觉得这个孩子很有潜力。

    可是,最近,王老师发现张倍源已经两个周末没有来学琴了。她感到非常奇怪,于是她拨通了张倍源家的电话,接电话的正是张倍源。

    “张倍源,这两个周末怎么没有来学琴呢?”

    “妈妈不让我去了。”张倍源小声地说。

    “为什么不让你来了呢?家里有什么事吗?”

    “没什么事,因为妈妈认为我学不好,再学下去也是耽误时间。”

    “怎么会呢,你学得很努力,进步也很快,妈妈为什么会这么说?”

    “我每次学完琴回家,妈妈总让我弹给她听。每次弹完,她都说弹得不好,一点进步都没有,就不让我学了。”

    挂上电话,王老师的心里悲哀极了!

    生活中,像张倍源妈妈这样的家长还有很多,他们往往会因为孩子没有达到“最佳”或自己心目中理想的标准,就全盘抹煞了孩子的成绩,这对孩子的成长而言,是一种巨大的伤害!也许在无意中,会因为家长过高的期望而葬送掉一个科学家或艺术家。

    其实,每个孩子在学习或者生活中总会有一些让家长不满意的地方。如成绩没有别人好,做事没有别人快,脑筋没有别人聪明……但是,孩子一直都在进步,这才是最重要的。作为明智的家长,应珍视孩子的进步,让他有点滴的成功体验。这样,才能让孩子在每一个小小的成功中,积累一分一分的自信。

    有这个一个故事:

    期末考试的成绩下来了,甘国强只考了第二十名,而他的同桌考了第一名。

    回到家,他问妈妈:“我是不是比别人笨?我觉得我和同桌一样听老师的话,一样认真地做作业,可是,为什么我考第二十名,而她考第一名?”

    妈妈抚摸着甘国强的头,温柔地说:“你已经比以前进步了,以后会越来越好的。”

    第二学期的期末考试,甘国强考了第十五名,而他的同桌还是第一名。甘国强还是想不通,又向妈妈问了同样的问题。妈妈还是说:“你比上学期又进步了,以后会越来越好的!”

    甘国强小学毕业了,虽然他还是没有赶上他的同桌,但他的成绩一直在提高,已经进入前十名了。

    暑假里,妈妈带甘国强到青岛看大海。母子俩坐在海滩上,看那些在海边争食的海鸟。他们发现,越是体型比较小的鸟越能迅速地起飞;而那些体型比较大的鸟,如海鸥却显得非常笨拙,起飞很慢。这时,妈妈对甘国强说:“儿子,海鸥虽然起飞慢,但是真正能飞越大海、横穿大洋的还是它们。”

    初中的时候,甘国强的成绩已经名列前茅了。到了高中,他成了全校著名的尖子生,最后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

    这个故事是耐人寻味的。

    发现并赏识孩子的进步,不仅影响到孩子学习和做事的效果,而且还会影响到孩子对学习和做事的态度。我们发现,孩子喜欢某一门课程,很多时候是因为放学回家后有人愿意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并肯定他们的进步。有的孩子说:“我喜欢音乐课,因为回家后可以唱歌给爸爸妈妈听,他们可喜欢听了。”也有的说:“我喜欢数学课,因为回家后算数经常得到妈妈的赞扬。”如果我们对孩子的进步不听、不看、不肯定、不赞扬,孩子的学习态度肯定会受到打击。

    因此,随时都要看到孩子的进步,尤其是在孩子表现不好或者成效不明显的时候,不要打击孩子的信心和积极性,而是应该善于发现孩子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对孩子的表现给予宽容,对孩子的进步给予赏识,这将会让孩子建立或者重新建立做好事情的勇气和信心。

    对孩子的进步,家长千万不可视而不见,同时,要多给予表扬。

    第一,家长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家长对孩子的及时赞誉是他争取更好表现的最大动力。家长千万别忘了对孩子取得的每一进步与成功及时给予鼓励和称赞。而要及时对孩子的成功给予赞誉,家长必须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如孩子把自己的玩具收拾好、孩子自己削铅笔、孩子考试比前一次进步了一分等,这都是表扬孩子的良机。

    第二,对孩子的每一点小进步都应该有所表示。当我们对孩子的每一点进步都有所表示的时候,可以看到非常显著的效果,话语虽然很简单,但是孩子却可以心领神会,比方可以说:“孩子,我非常高兴,你今天把脱下的鞋子摆得很整齐。”就这一句赞美之词,会提醒小孩一连多日都记住把脱下的鞋摆放好。

    第三,永远不要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当孩子做事的成效不明显时,不要打击孩子的积极性,要对他说:“你每天都在进步,别着急,会好起来的!”孩子受此鼓舞,学习一定会更加努力!

    第四,你期望孩子怎么做,你就怎么说。比如,你期望孩子学会收拾自己的房间,就要先从他们会做的事做起。让他们把床铺好,把桌椅摆好。这样一步一步地,不久他们就能掌握收拾房问的技巧。同时要告诉他们,大人看见了他们的每一个微小的成绩。“你今天把床铺好了,把桌椅摆好了,你基本上已学会怎样整理房间。”我们就这样鼓励他们继续下去,不忘赞美,孩子们也会一点点地取得进步。

    及时夸奖孩子效果最佳

    及时夸奖孩子的良好行为,有利于帮助孩子塑造正面行为和习惯,从而避免和减少孩子任性、逆反、不听话等负面行为。

    著名的教育专家陶行知也深刻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而相信孩子,解放孩子,首先就要学会及时夸奖孩子。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被肯定、被夸奖的需要,孩子更是这样。当他乐颠颠地把刚画好的一幅画捧到你面前时,当他兴冲冲地把在学校里得到的红花放在你手心时,当他扶起了不慎摔倒在地的小伙伴时,当他讲完一个故事时,当他叠好一件衣服时,他的眼睛往往会盯着你,充满着期待,他是在期待你的夸奖啊!

    当孩子确实值得夸奖时,家长不要吝惜,要及时作出反应,马上就给予孩子积极的评价。要知道,夸奖是有时效性的,如果错过了夸奖的最佳时机,夸奖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孩子的表现就不会达到家长所期待的目标。

    某校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期末考试之后,他分别在不同时间内对两个班级考试成绩差不多的两组孩子做出评价。

    对第一组孩子,校长在考试成绩出来的当天就表扬了他们:“成绩真不错,你们都是聪明的孩子,继续努力吧。”

    对第二组孩子,校长一直等到下一个学期开始之后,才对他们说:“你们上学期考试成绩不错!”

    一个学期以后,第一组孩子因为受到了校长及时的赞扬和鼓励,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他们一致认为是校长的赞扬让自己对学习充满了信心,学习劲头也更足了;而第二组孩子的学习成绩却没有明显进步。虽然校长赞扬了他们,但时间已经相隔太久,所以他们根本没有察觉到这种表扬,所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没有太大的变化。

    这个实验证明,孩子是需要家长正确把握赞扬的时机及时夸奖的。因此,当孩子达到了某个既定目标,家长一定要把握机会,及时由衷地赞扬孩子;同时表现出你的喜悦心情,让孩子感受到是他的良好行为表现使家长感到高兴。这是简单而又能产生显著效果的一招,只要坚持去做,必有喜人的收获。

    孩子做了好事或有了进步,最好当时就给予夸奖和鼓励,这样孩子的荣誉感和成就感就会及时得到最大的满足,从而把后面的事情做得更好。如果孩子取得了成就,家长无动于衷或反应迟缓,必然会给他的内心造成不良的影响。

    下面请看两个事例:

    事例一:

    “妈妈,我跳高得了第一名。”锦荣一进门就兴高采烈地对妈妈说。

    “你身体又不是特别好,运动起来那么上劲干吗?”正在厨房里忙碌的妈妈顺口问道。

    “今天我们班上体育课,老师组织同学们进行跳高比赛。我是跳得最高的,老师还夸我很有运动天赋呢!”小剑跑到厨房门口得意地说着。

    “哦,知道了。今天有作业吗?快去做作业吧!我这里忙得乱七八糟的,你就不要捣乱了!”妈妈好像没有听到锦荣说的话,表现出一副无动于衷的样子。

    听到妈妈这么说,锦荣刚进门的高兴劲一下子就没了,闷闷不乐地躲进了自己的房间。

    过了不多一会,妈妈做好了饭,她来到锦荣的房间。

    “你是说你跳高得了第一名?”妈妈关切地问。

    “呵,那没什么,不值一提。”锦荣垂头丧气地说,“妈,你先出去吧,我还有很多作业还没有完成呢。”

    事例二:

    “爸爸,我今天抛铅球得了第一名。”喜骐进门就兴高采烈地对爸爸说。

    “呵,真了不起,真没想到你这么棒。”爸爸放下手中的活,表现出一副很惊喜的样子。

    这时,喜骐更开心了,他甚至高兴得手舞足蹈起来。

    爸爸接着鼓励道:“你在学习上也要努力,如果也能得第一,那就更厉害了!”

    喜骐热情高潮地保证:“爸爸,我听你的,我一定会努力的,我要让你知道,我会做得更棒的。”

    瞧,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家长,锦荣的妈妈面对孩子的成绩时,没有及时表现出兴趣,打击了锦荣的进取心,而喜骐的爸爸尽管也很忙,却仍然及时地给予了孩子必要的夸奖,使他的进取心一下子高潮了起来。事实证明,只有及时赏识和赞扬孩子,才能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他们往更高的目标冲刺。如果是事后很长时间再给予赞扬,那么随着时间的流逝,孩子已经不再有什么期待了,而这时夸与不夸其实已没有多大区别。

    每个孩子都希望获得家长的认同。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学习或者比赛中取得好成绩,这是多么值得家长赏识的事情。这时候,家长应该为孩子感到高兴,应该及时给予热情的赏识和赞扬。让他们感觉到家长正在为自己的出色表现而感到骄傲。

    有时候,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家长一句赞扬的话,他们也需要得到家长的重视和关心。如果家长没有对孩子的成绩表示出及时的关注,会让孩子感到失望,而这种失望很可能会使他们失去继续努力的动力。

    及时赞赏孩子的优点,表现出对孩子真心的赏识和热切的期望,能让孩子感受到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能让孩子更加努力和自信,从而促进其智能发展和身心健康,大大增强孩子对学习和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总之,作为家长,要时刻关注孩子的每一个小小的闪光点,及时夸奖和鼓励,让孩子产生成就感和自豪感,促使孩子不断进步。

    不妨间接赞扬你的孩子

    卢军瑞每天放学回到家不是先做作业,而是先玩一会儿。因此,他的作业总是拖到半夜才做完。妈妈想让他养成回家先写作业的好习惯,于是,她对卢军瑞说:“你要是能够把家庭作业放在首位,我和爸爸就放心多了,那样,我们会为你感到很高兴、很骄傲的!”卢军瑞很爽快地答应了妈妈的要求。在以后的日子里,卢军瑞果然实现了一回到家就写作业的承诺,妈妈为了保持卢军瑞的劲头儿,每天都表扬他“做得好,是个好孩子”。

    可是,最初几天的兴致过去后,卢军瑞就没干劲了,回家后还是不想做作业,只想玩。妈妈继续赞扬他时,卢军瑞似乎对此也不感兴趣了。

    卢军瑞的妈妈很不理解孩子。于是,她向一位专家请教。专家问她:“你平时经常表扬孩子吗?”

    “当然了,我一向推崇赏识教育的。”

    “你总是一个劲地赞扬孩子,孩子对此自然就会失去新鲜感了。赞扬孩子的方式有很多种,你不妨通过别人间接赞扬孩子,这会激发他的积极性。”

    卢军瑞的妈妈这才恍然大悟。

    是的,家长常识孩子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当着孩子的面直接赞美,也可以通过第三方间接赞美。间接赏识分两种情况,其一,家长不直接当面称赞孩子,而是通过与第三者交谈的方式让孩子在“无意”中发现家长的溢美之词。其二,家长充当桥梁,让孩子知道别人是如何为他鼓掌的。

    真诚坦白地直接赞美孩子,固然能取得效果,但如果用词不当,就可能使赞美之词沦为孩子伤心的缘由,给孩子留下“虚伪”的印象。比起直接赞美,采取间接的赞美方式往往更保险。但要做到从容自如,得心应手地、间接地赞美孩子,就要巧设场景。

    一天,袁静的爸爸请几位朋友来家里吃饭。

    由于还有作业没有完成,袁静匆匆吃完饭后就回房间了。

    几杯酒下肚,爸爸和朋友开始谈论起各自教育孩子的心得来。

    这时,袁静的爸爸非常兴奋地说道:“我还就觉得我们家小静很好,我这女儿既聪明又听话,还特别关心别人。就说前几天,我干活累了,她还帮我捶肩揉背呢,女儿的小手捶在我的肩膀上,别提有多舒服了!”

    说这话的时候,袁静爸爸的几个朋友都用羡慕的眼神看着他,其中有一个朋友说:“小静真是个好孩子,我们真羡慕你!”

    “其实你们的孩子也都很好,只是你们光挑他们的毛病,却忽略了孩子的优点。”袁静的爸爸对朋友们说。

    袁静在自己的房间里听到了爸爸和朋友们的谈话,心里高兴极了,她决心以后更加努力学习,不辜负爸爸对自己的赞赏!

    袁静的爸爸十分精明,他明明知道孩子就在房间,通过与朋友交谈赞美孩子,孩子一定能听到。要赞美一个人,当面赞美固然能起到作用,但往往背后赞美的效果更明显,被赞美者往往容易接受并激起做得更好的愿望。

    当然,家长对孩子的赏识更多的是一种主观的评价,往往无法从实际生活中得到对证,而别人对孩子的赏识却大多来自实际的交往,他们没有故意夸奖孩子的义务,因此他们的话要客观得多,孩子也就更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了。

    让我们继续看以下两个事例:

    事例一:

    陈烨的小姨是位事业有成的职业女性,陈烨很崇拜小姨。

    有一次,从小姨家做客回来,妈妈无意间提了一句:“今天你小姨夸你有礼貌了。”

    “真的吗?”陈烨表现出很兴奋的神情。

    “真的呀,她亲口对我说的。”妈妈说。

    从此之后,陈烨遇到熟人打招呼、常问候老人、还常帮助他人……变得越来越懂礼貌了。妈妈发现这一神奇的效果之后,每次从小姨家做客回来之后,都会神秘地告诉陈烨:“你知道吗,你小姨偷偷地对我说,陈烨抢着做家务,是个懂事的大孩子了。”“小姨夸你学习努力,说你将来肯定能干出一番事业。”

    ……

    从此,陈烨每去小姨家做一次客,回来都会有很大的改变。

    事例二:

    一次家长会后,几位老师都在对一个学生的家长述说他的孩子不好好学习,不遵守纪律等种种过错。家长很生气,站在一旁的学生也很害怕。最后,有位年轻的老师却对那个愤怒至极的家长说:“这孩子淘气是淘气,可人很聪明,若能好好学习,将来一定会有出息。”听了这话,家长的情绪有所缓和,那个学生也松了一口气。从此,这个原来很调皮的学生一下子像换了一个人似的,遵守纪律,努力学习,不但顺利地考上了重点中学,还以较高的分数考上了名牌大学。

    后来,那位家长在路上遇到这位年轻老师,很感激地对他说:“真没想到,您的一句话,使我儿子从此像变了一个人,还真出息了。”而那个学生在上大学后,给他的这位老师写信说:“是您的一句赞美,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使我及时改掉了懒惰、散漫的劣习;是您的一句赞美,使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价值并对前途充满了信心。”

    每个人都希望获得别人的赞赏,孩子也一样,他们不仅仅希望获得家长和家人的赞赏,更希望得到老师、邻居、小伙伴等其他人的夸奖。当孩子如愿获知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特别是积极的评价后,往往会产生更大的动力。哪怕当时他们并没有被所夸的人那样优秀,但他们也会朝着那个目标去努力。

    是的,如果家长经常当着孩子的面赞扬孩子的好,孩子听多了就会习以为常,这时,可以换另一种方式——通过与别人交谈让孩子知道家长在间接赏识他,这反而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另外,家长听到别人对自己孩子的赏识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但是不要忘记及时把别人的赏识传达给孩子,让孩子认识到别人对他的评价,感觉到别人对他的赞赏,从而激励他不断努力和进步。

    总之,在赏识教育中,家长不仅可以通过第三方表达自己对孩子的赞叹,同时,也可以借他人之口来表扬孩子,而这些,就正是我们所说的间接赏识。有时,间接常识会比直接赏识的效果更显著。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