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性格内向怎么办-培养孩子乐观积极的心态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每一个家长都希望孩子开心快乐的成长,一个性格乐观开朗的孩子,总是对自己的能力乃至生活充满了信心,容易与周围的人友好相处,对新鲜的事物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因此,家长要重视内向孩子乐观性格的培养,当孩子对生活抱着乐观的态度时,那么,孩子就能更加健康地成长。

    乐观是孩子最大的财富

    乡村里有一对清贫的老夫妇。

    有一天,他们想把家中唯一值钱的一匹马拉到市场上去换点更有用的东西,于是,老先生一早便牵着马赶集去了。

    一开始,老先生用马与人换得一头母牛。可接着,他又用母牛换来一头羊,再后来,他又用羊换得一只肥鹅,然后又把鹅换成母鸡,最后,他却用母鸡换了别人的一大袋烂苹果。

    当他扛着这一大袋烂苹果在一家小酒店休息时,正好遇上两个英国人,闲聊中,他谈了自己赶集的经过。两个英国人听得哈哈大笑,说他回去准得挨老婆婆一顿揍,可老先生坚称绝对不会,英国人就用一袋金币打赌。

    回到家中后,老婆婆见老先生回来了,非常高兴,给他拧毛巾擦脸又端水解渴,面带笑容听着老先生讲赶集的经过。每听到老先生讲到用一种东西换了另一种东西时,老婆婆都十分喜悦地给予以肯定。

    “太好了,我们有牛奶喝了。”

    “真好,羊奶味道更好。”

    “哦,真不错,鹅毛多漂亮啊!”

    “哦,好极了,我们有鸡蛋吃了!”

    最后,听到老头子背回一袋已开始腐烂的苹果时,她同样不愠不恼,高兴地说:“太好了,我们今晚就可吃到美味的苹果馅饼了!”

    结果,两个英国人输掉了一袋金币。

    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是有所缺陷或是不如意,可当我们愿用一颗欢喜的心去面对生活,去感恩所拥有的一切时,生活也会变得快乐起来。快乐,原来就在我们的心中,如果能够满心欢喜,乐观面对,那不论何时何地,我们都会觉得生活充满幸福和欢乐。

    其实,乐观是一种最为积极的性格因素之一。它不仅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人生智慧。乐观的心态,在人的一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乐观的孩子更有包容心。他们能以幽默的眼光看待不愉快的事情,能体谅他人的难处。与人相处,他们善于换位思考,所以会发现别人优点,更能包容别人缺点,他们不会因为他人曾经伤害了自己就耿耿于怀,跟自己过不去!

    乐观的孩子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他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他们能在困难中看到光明,在逆境中找到出路,尽快走出阴霾;而悲观的孩子往往看不到前路,总觉得生活很惨淡,人生看不到希望,于是消极怠慢,“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

    乐观的孩子比较容易发挥自己的专长。乐观的孩子能在生活中不断激励自己的热情,开掘自己的潜能,同时,乐观的孩子还能吸引和感染周围的人,使他人也变得开朗、乐观起来,从而争取他们的理解、支持与帮助。悲观的孩子,不仅仅让自己深陷于情绪的低谷中,忧郁不安,还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所以没有人喜欢与悲观的人共处,以致自己也过得压抑不堪!

    乐观开朗对健康总有益。乐观的孩子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他们总认为自己是幸运的,即使遭遇挫折,他还是坚信自己有能力改变现状,他们会拿出自己最好的状态与挫折做斗争,直到把挫折打败。因此,乐观是孩子应对人生中悲伤、不幸、失败、痛苦等不良事件的有力武器。这样的孩子,在心态与身体上都更健康。而悲观的孩子,容易滋生出消极的情绪和挫败感,这两种感情有害健康。

    乐观还是成功的一大要诀。培养孩子的乐观精神就是在点燃孩子对未来、对成功的希望之火。乐观的孩子能从消极中找寻积极的一面,也因此让自己拥有一片更广阔的天空。

    孩子正处在身体和心理的发展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应重视培养孩子乐观向上的人格、豁达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第一,让孩子明白做任何事情都会有困难,只有乐观才有机会。家长可以通过讲故事和让孩子读书的形式,让孩子了解一些名人因乐观进取而成功的事实,知道做什么事都不容易,让孩子逐步提升自己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培养出乐观精神。

    第二,让孩子从小懂得什么事都有转变的可能。要让孩子明白,人世间的好事与坏事都不是绝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能引出坏的结果。当孩子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要指导和帮助他克服这些困难,让他知道,只要有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办法,他就会成功。

    第三,不要对孩子管教过严,让他“掌管”一些事情。不妨让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拥有不同的选择权。如允许孩子选择午餐吃什么,上街时穿什么衣服,假日去什么地方玩……只有从小就享有“民主”的孩子,才会感到乐观、自立。

    第四,让家庭保持乐观的气氛。良好的家庭氛围能使孩子经常保持乐观、开朗、活泼的情绪。如果家庭中总是吵闹和争执,甚至充满敌意或暴力,是绝对不可能培养出乐观的孩子的。家长可带孩子多听听音乐,平时让歌声充满家庭。

    第五,鼓励孩子多交朋友。不善交际的孩子大多性格抑郁,因为享受不到友情的温暖而孤独痛苦。性格内向、抑郁的孩子更应多交一些性格开朗、乐观的同龄朋友。

    第六,生活不宜过分优越。物质生活的奢华反而会使孩子产生一种贪得无厌的心理。相反,那些过着普通生活的孩子往往只要得到一件玩具,就会觉得十分快活,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不容易悲观失望。

    第七,保护孩子的快乐感。如果孩子是个书迷,但同时他还热衷于体育活动、饲养小动物或参加舞蹈训练,那么他的生活将变得更为丰富多彩,由此他也必然更为快乐。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的家长无休止地把孩子送往这个班那个班,使孩子失去读书、打球、交友、唱歌的时间,这样极易造成孩子的疲惫和厌倦,情绪自然低落,做事无精打采,更谈不上乐观向上了。所以,做家长的,在送孩子学东西之前,首先要解决这两个问题:是否符合孩子的兴趣与天赋?是否以剥夺孩子的休闲快乐为代价?

    感情脆弱的孩子易消沉

    一家德国公司要招聘10名职员,经过一段时间严格的面试笔试,公司从300多名应聘者中选出了10位佼佼者。

    放榜这天,一个叫萧恩的青年看见榜上没有自己的名字,悲痛欲死,回到家中便要自杀,幸好亲人及时抢救,萧恩没有死成。正当萧恩悲伤之时,从公司却传来好消息:萧恩的成绩原是名列前茅的,只是由于电脑的错误导致了萧恩的落选。萧恩欣喜若狂,然而,德国公司却再次拒绝了萧恩,理由是:如此脆弱的心理,何以担当重任?

    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孩子为了一点小事,就伤心落泪;因考试分数不理想,或者因为家长、老师批评了几句,就离家出走;因被人误解,还会产生轻生的念头……在这些孩子当中,性格内向的孩子占了大多数。他们的心灵十分脆弱,好像一碰就会碎了一样,让大人操心不已。

    那么,感情脆弱的孩子一般有哪些表现呢?

    第一,过于敏感,太过自尊。这类孩子很在乎别人的评价,尤其是受到嘲笑、轻视后,他们会非常害怕,从而形成自卑脆弱、退缩逃避、气量狭小的性格,在行为举止上常常显得拘谨、不爱说话、喜欢独来独往。面对这样的孩子,家长应该给孩子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逐渐扩大孩子的交往范围,尽可能挖掘孩子的优点,使孩子在活动中获得最大的成功,让他有充分把握和表现自己的机会,获得他人的认可和赞美,树立自信心。

    第二,虚荣心太强。现在很多家庭都为孩子提供了过于优越的物质条件,从而助长了孩子在物质生活上的虚荣心。专家认为,在孩子的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他们往往会过高地评价自己,再加上很多家长喜欢盲目地夸奖孩子,使孩子在精神上也产生了虚荣心。虚荣心强的孩子很喜欢攀比,如果看到别人比自己强,往往会感到强烈的失落感,心理失去平衡,脆弱不堪。因此,家长应该注意教育的方式,不要纵容孩子的消费欲望,要培养孩子节俭朴素的生活习惯,不要盲目表扬孩子,使他们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评价,让孩子受得起表扬也受得起批评。

    第三,赢得起,输不起。“输赢乃兵家常事”,可是有些孩子赢了,他会高兴得手舞足蹈,输了,他就怨天尤人、垂头丧气,甚至自暴自弃。面对这样的孩子,家长首先要有一颗平常心,正确对待孩子的输赢。当孩子失败时,家长要鼓励孩子,把孩子从脆弱的感情中拉出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家长能够对输赢淡然处之,孩子对输赢的心态也就自然而然地摆正了。

    第四,缺乏直面挫折的勇气。同样是摔跤,有的孩子能够自己迅速爬起来,拍净身上的尘灰,继续若无其事地玩耍;而有的孩子却只是趴在地上伤心地啼哭。这就表明,在挫折面前,后者缺乏直面挫折的勇气,进而心灰意懒、逃避退缩。在挫折教育上,家长的身教重于言教,当成人遇到挫折时,冷静、坚强、勇敢的心态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直面挫折的勇气。当孩子面对挫折时,家长要显得平静,淡化孩子的受挫意识。当孩子经过自己的努力克服了一些挫折后,家长要记得赞扬孩子,让孩子在心理上获得一种胜利感,从而增强克服挫折的自信心和意志力。

    脆弱的心灵不仅会给孩子带来消极情绪,还会在孩子成长的路上设置障碍。

    孩子为什么感情脆弱?究其根源,这种结果与孩子成长过程中没有获得对挫折的适应力有直接关系。现代的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在他们成长过程中,父母总想方设法排除一切干扰,让其顺利成长,从而缺少甚至根本就从未经历过挫折和磨难,那么适应力从何而来,遇到挫折又怎能承受?没有应对挫折的能力,人生的理想又从何谈起?

    很多家长深信,儿童年龄小,心理承受力差,只能接受良好的环境,并且以为“挫折”只能给孩子带来痛苦和紧张,所以把挫折看成是有百害而无一利。这种观念成了他们对待孩子的态度,也会间接地影响孩子的发展。其实,让孩子从小就遭受一些挫折是很有好处的。家长应正确看待挫折的教育价值,把它看成是磨砺意志、提高适应力和竞争力的有利武器。

    第一,有意地设置障碍,培养抵抗挫折的能力。任何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要经历难以计数的挫折。如果孩子的道路一向平坦,做事顺心,那么一旦遇到困难,就会束手无策,情绪紧张,从而走向失败。所以家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创设挫折情境,让孩子获得对挫折的适应能力,以培养孩子更好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遇到困难时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并能冲破阻碍,实现目标。在这一方面,日本父母的做法就值得我们借鉴:在日本,许多家庭都采用让孩子赤足、赤裸上身跑步锻炼的做法。在清晨,让孩子穿着短裤、赤着脚在院子里跑,每天家长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孩子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进行寒冷训练。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根据环境为孩子设置一些接近现实的小障碍,比如,孩子做作业遇到了困难,不要急于告诉答案,而让他自己多思考,独立地去解决,作为家长,只是适时地加以指导、启发。但是为孩子设置障碍时必须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障碍难度要适中,否则如果难度太大,易造成孩子的失败,多次的失败,极易引起儿童的自卑。

    第二,鼓励孩子克服困难,以培养抵抗挫折的勇气。在人们面对困难的时候,都有两种态度可以选择,一种是失望、退却;一种是积极接受考验,在困难中锻炼自己。尤其是对于幼儿,受挫折以后,难免会垂头丧气,采取逃避的方式。这时,就需要家长的引导,鼓励孩子面对现实,勇敢地向困难发起挑战。比如在孩子第一次摔倒时,有的家长会对孩子说,“别怕,摔一下算不了什么,我知道你很勇敢”,也有的家长会大惊小怪地喊叫,让孩子感觉到好像发生了什么大事。家长如此不同的反应就可能影响到孩子对待困难的态度,可想而知,第一个孩子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就更有勇气去面对。

    第三,及时疏导,帮助孩子正确理解挫折。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困难是经过努力就可以克服的,还有很多是无法战胜的。当孩子真的受到了挫折以后,家长不能置之不理,采取“无视”的态度,而应及时疏导,帮助孩子认识挫折,分析挫折产生的原因,进而正确理解挫折。同时,让孩子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让孩子们认识到挫折本身并不可怕,最重要的是我们选择什么样的态度,这才是成功的关键。

    孩子的脆弱感情是乐观情绪的大敌,家长要帮助孩子从感情脆弱的心理性格中走出来,让孩子变得乐观、开朗、活泼。

    孩子,别让情绪左右自己

    罗杰克是个性格内外的小男孩,他的学习成绩很优秀,唯一不好的就是小小年纪的他脾气非常不好。有一次,因为家长不同意他在星期天到游乐园游玩,他感到非常愤怒,就冲向自己的房间,握紧拳头往墙上猛击,一面哭一面打,双拳血肉模糊都没有感觉到。他爸爸气得揍了他一顿。他妈妈要给他上药,他也反抗,之后倒在床上大哭。弄得他的家长一点办法都没有。为此,他的家长不得不求助于教育专家。教育专家分析:在遇到不如意或者突发事件的时候,孩子一般都会表现出情绪不稳定。在这个时候,做家长的就应该教会孩子应该怎么样正确释放自己的情绪,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是的,罗杰克的家长不应在孩子情绪很糟糕的时候还打骂,而应该在孩子平静之后,心平气和地教育他:情绪是人的心情的一种表达,但是人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发怒本身就是一种自我伤害,而且对事情的解决是于事无补的,即使他发怒伤害自己,还是去不了游乐园啊。在孩子平静之后对孩子进行教育,才能使他真正意识到问题的所在,以后才会懂得该如何正确释放自己的情绪。

    为什么一个人冲动起来,会做出一些在正常情况下难以想象的荒唐蠢事?医学专家认为:人在冲动时,体内的各个脏器与组织极度兴奋,会消耗应液中的大量氧气造成大脑缺氧,为了补充大脑所需要的氧气,大量血液涌向大脑,使脑血管的压力激增。在大脑缺氧以及脑血管压力剧增的情形下,人的思维会变得简单粗暴。心理学家则认为:当一个人冲动时,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导致他冲动的这一件事情上,对于其他的诸如后果之类的问题根本就没有时间与空间去考虑。

    从前,有一个脾气很坏的男孩。他的爸爸给了他一袋钉子,告诉他,每次发脾气或者跟人吵架的时候,就在院子的篱笆上钉一根。

    第一天,男孩钉了37根钉子。后面的几天他学会了控制自己的脾气,每天钉的钉子也逐渐减少了。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实际上比钉钉子要容易的多。

    终于有一天,他一根钉子都没有钉,他高兴的把这件事告诉了爸爸。

    爸爸说:“从今以后,如果你一天都没有发脾气,就可以在这天拔掉一根钉子。”日子一天一天过去,最后,钉子全被拔光了。

    爸爸带他来到篱笆边上,对他说:“儿子,你做得很好,可是看看篱笆上的钉子洞,这些洞永远也不可能恢复了。就象你和一个人吵架,说了些难听的话,你就在他心里留下了一个伤口,像这个钉子洞一样。”

    伤害了别人以后,无论你怎么道歉,伤口总是在那儿。要知道,身体上的伤口和心灵上的伤口一样都难以恢复。所以,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因为自己的坏脾气,吓跑了别人,以至于最终孤苦伶仃、郁郁寡欢。

    事实证明,情绪是可以控制的。情绪调控能力是情绪智力的重要品质之一,这种能力能及时摆脱不良情绪,保持积极的心境。

    自控即自我控制,是一种控制和约束自己情绪的能力。神经生理学家告诉我们,理性思维与情绪行为在脑中是有部位分工的。人们的行为既受理性指导,又受当时情绪状态的影响。这种影响有好的,也有坏的,程度上也有强有弱。如果没有自控,听任情绪自由行事,自我行为管理则是不可能的。只有增强自控,才能迫使自己去执行已经采取的决定,战胜对抗的干扰,如恐惧、懒惰等,抑制感情的激动,使人忍耐、克己。

    自控是一种很微妙的心理活动。自控往往是在自己理性的时候,而不想自控往往是在感性的时候。每天我们做很多事情,但不是每一件都是我们需要做,一些来自内心的心理需要,有不能做的事情经常性地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要做到自控,不是很容易的事;要循序渐进,切不可急躁。

    帮助孩子学会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家长要注意下面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家长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家长要有意识地加强自身修养,当着孩子的面要心平气和地处理事情,处事要大度。在这种环境下孩子的性格会受到良好的陶冶。

    第二,帮助孩子认清发脾气的坏处。为了一点小事就大发脾气,容易伤害别人的感情和自尊心,也是不懂得尊重他人的行为。不尊重别人,那就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另外,发脾气不但于事无益,而且还会越闹越僵,一发不可收拾。当孩子发脾气时,不妨让他想想如果别人对他发脾气,他的心里会有何感觉。其次,想想发脾气的后果,从而学会“三思而后行”,脾气就会平息下来。

    第三,家长要多赞扬少责备。对孩子的发脾气行为不要过多责难,更不要实行体罚。那样做,效果只会适得其反。家长要更多地关注孩子平和的行为,并对这些行为予以赞扬,投去赞许的笑容,让孩子在不自觉中培养良好平和的个性。千万不能让孩子时时提心吊胆,总是担心自己又做出激烈的让家长讨厌的行为,越是提心吊胆,越容易出格,越容易发脾气。

    第四,让孩子学会宽容。教育孩子学会宽容别人的过错,要“待人宽,责己严”,不要动不动就怪罪和指责别人。要使孩子懂得,即使别人犯了错误,发脾气也决非上策,而宽容却能使人自觉反省并改正错误。

    第五,让孩子参加磨砺性格的活动。让孩子参加学校或校外的书画兴趣小组,在书画练习中陶冶性情;让孩子和妈妈一起剥毛豆,理韭菜,参加诸如此类的家务劳动,在劳动过程中培养孩子的耐心和毅力;双休同,与孩子一起进行登山、远足等活动,磨砺孩子的意志,增强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许多实践证明,这些活动实施一年之后,有发脾气习惯的孩子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

    第六,家长自己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家长应该时刻注意自己在生活中的表现,力求做个耐心的典范。这就意味着当碰上塞车或是排在蛇形的长队中等待的时候,不要发怒、不要抱怨。当你觉得自己不耐烦的时候,就将此当成一个机会展示给孩子看,你是怎么反应的,相信孩子能从中会受到感染。

    引导孩子宣泄负面情绪

    小兰刚上小学不久,就发生了一件让她伤心的事情。她从小就非常要好的伙伴小艳在班上结识了一个外地转学来的同学,从此,小艳与新同学的关系非常好。小兰就这样遇到了友谊挫折。

    当小兰感觉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她非常伤心。她向妈妈哭诉自己遇到的情况,谁知,妈妈并不理解小兰的想法,反而呵斥道:“这么一点小事值得大惊小怪吗?真是没出息!”

    妈妈的呵斥让小兰更加伤心。从此,她变得郁郁寡欢,不管遇到什么事情也不对妈妈说了。等妈妈意识到小兰的变化时,小兰已经变得非常悲观了。

    可见,对于孩子表现出的悲伤或软弱,父母不要呵斥,应该让孩子尽情地发泄心中的郁闷,只要孩子发泄够了,他自然会恢复心情的平衡。当然,如果孩子需要父母的帮助,父母应该及时安慰孩子,用相同的心理去感受孩子的情绪,努力引起孩子的情感共鸣,从而缓解孩子的不良情绪。

    其实,乐观积极的心态是成功的催化剂,乐观的孩子总认为自己是幸运的,即使遭遇挫折,他还是坚信自己有能力改变现状,他们会拿出自己最好的状态与挫折做斗争,直到把挫折打败。因此,乐观的性格是孩子应对人生中悲伤、不幸、失败、痛苦等不良事件的有力武器。如果孩子无法乐观地面对人生,就会意志消沉,对前途丧失信心,而且长此以往,还会损害身心健康。遇到这种情况,家长不要着急,只要你正确地引导,帮孩子疏导悲观的情绪,孩子就能变得乐观、乐观起来。

    一位心理医生给家长讲课,他列举了这样一个故事:“卡瑞尔到密苏里州去安装一架瓦斯清洁机。经过一番努力,机器勉强可以使用了,然而,远远没有达到公司保证的质量。他对自己的失败感到十分懊恼,简直无法入睡。后来,他意识到烦恼不能解决问题,只有赶紧找办法才是。他尝试了很多种方法,最终有一种十分有效,他把这种方法称为万灵公式,分以下3步骤——第一步:找出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是什么——充其量不过是丢掉差事,也可能老板会把整个机器拆掉,使投下的2万块钱泡汤。第二步:让自己能够接受这个最坏情况。他对自己说,我也许会因此丢掉差事,那我可以另找一份;至于我的老板,他们也知道这是一种新方法的试验,可以把2万块钱算在研究费用上。第三步:有了能够接受最坏的情况的思想准备后,就平静地把时间和精力用来试着改善那种最坏的情况。卡瑞尔做了几次试验,终于发现,如果再多花5000块钱,加装一些设备,问题就可以解决了。结果,公司不但没有损失2万块钱,反而很快就达到了目标。”

    心理医生进一步开导说,“如果孩子有了烦恼,家长可以用卡瑞尔的万灵公式,按照以下三点去做:问孩子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是什么;接受这个最坏的情况;镇定地想办法改善最坏的情况。”

    其实,孩子宣泄负面情绪的方法有很多种。“不管是黑猫还是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家长应明白,孩子在发泄心中不悦情绪时,只要没做出伤己伤人和破坏东西的事情,就应该让孩子用自己的方法来宣泄情绪。

    专家认为让孩子宣泄情绪的较有效的方法如下:

    第一,让孩子尽情地哭。哭是孩子情绪宣泄的一条重要渠道。有人说过,家长对孩子最残忍的事莫过于不让孩子眼眶里的泪水?往下流。几乎所有的家长都不舍得让自己的孩子哭泣,更不曾引导孩子用哭来宣泄自己的情绪。当孩子遭遇恐惧、委屈、愤怒时常常会用哭来表达内心的感受,此时,家长不要哄劝孩子停止哭泣,或者强行压制孩子不许哭。因为,哭泣可以让在紧张状态中的孩子变得轻松。

    第二,让孩子把自己的情绪画出来或者写出来。专家认为,让孩子以画画或文字来表达当时的心情,能帮助孩子很好地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可以有机会重组事件经过,并有机会作出检讨和反思。

    第三,鼓励孩子把不良的情绪“说”出来。倾诉是缓解压力的重要途径,如果不能让孩子学会倾诉,那么,久而久之,孩子遇到什么事情都不愿向家长及他人倾诉,而是把心事闷在心里,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孩子的心理危机。倾诉可以缓解人的压力,让人把紧张的情绪释放出来。要让孩子学会通过这种途径来排解情绪,在遇到冲突或挫折时,要鼓励、引导孩子将事由或心中的感受告诉他人,以寻得同情、理解、安慰和支持。孩子对成人有很大的依赖性,成人对孩子表现出的同情或宽慰会解甚至清除孩子的心理紧张和情绪不安,即使在孩子倾诉并不合乎情理的情况下,也要耐心地听下去,至少保持沉默,等待孩子情绪的风雨过后,再与他细作理论。

    第四,帮孩子转移不良的情绪。转移也是孩子宣泄情绪的良好途径。当孩子遇到冲突和挫折时,不要让孩子过多关注所遭遇的事情,而要引导其从这种情境中摆脱出去,尽早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去。例如,孩子因为与其他孩子出现争执而受到老师批评,家长不要指责孩子不听话,而要跟孩子谈谈心,讲讲老师为什么要批评他,然后,可让他到室外去踢一会儿球,在剧烈运动中将积累的情绪能量发散到其他地方。

    第五,对孩子进行希望教育。乐观的孩子往往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悲观的孩子则往往觉得没有希望。因此,父母要对孩子进行希望教育。希望教育是一项细致的工程,需要父母及时地感受到孩子的沮丧和忧愁,帮助孩子驱散心中的阴影。

    此外,家长还可以在不同的情况下,给予孩子情绪上的梳理与指导,这样,孩子才能学会控制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成为真正快乐的人。

    不要给孩子贴负面标签

    很多时候,孩子之所以不快乐,与家长的不当教育有着直接的关联。比如,家长经常指责孩子,孩子就会有一种“处处不如人”的心理,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变得越来越消沉、越来越悲观。而内向的孩子就会更加内向。

    常常听到家长如此训责孩子,“你总是马马虎虎。”“你真是太懒了。”“你这个笨蛋。”诚然,他们并非捕风捉影,可孩子就真的有这些毛病吗?特别是当前随着社会越来越多针对厌学、逃学、网瘾、早恋、打架及青春期叛逆心理等引发的一系列行为异常的孩子进行“扶正偏差”学校的出现,很多孩子都被贴上了“XX孩子”的标签,让他们背负了一张沉重的“名片”。对此,心理专家明确提出,孩子成长缺陷不可小视,但千万别乱贴“XX孩子”标签,给孩子任意地贴上标签,会导致孩子产生各种心理情结。家长的负面评价不仅在当时会令孩子不快,而且会在他的潜意识里留下很深的痕迹。

    一个人的成长尤其是在儿童时期,不但受制于先天的遗传因素,更脱离不了后天环境的复杂影响。在种种影响因素中,社会评价和心理暗示的作用非常之大。孩子被别人下某种结论,就像商品被贴上了某种标签。当被贴上标签时,就会容易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保持一致。这种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后而引起的,故有人称之为“标签效应”。

    标签之所以会产生效应,是因为在孩子的心目中,家长就是自己的模仿对象,家长的一言一行深深影响着孩子对生活的态度,而孩子往往缺少主见,总是无条件无意识地承认和接受家长对自己的评价,却又无法对这些评价做出客观的评判。比如,当孩子被家长告知“你是个害羞的孩子”时,孩子会以为自己真的不善于与人打交道,并产生退避的行为;当家长说“你怎么这么笨”时,孩子会感到非常紧张,往往表现得更笨。

    既然消极标签会引导孩子走向消极面,那么,积极“标签”是不是就可以把孩子引向积极面呢?答案自然是肯定的。有些家长可能不知道,成功的孩子时常都得到了大人的“助推起动”——这正是孩子起步时所需要的。家长的建议、鼓励、信任,都是孩子不怕失败、敢于进取、迈向成功的“助推剂”。一份调查显示:90%在品质、意识和智力方面有出色表现的人,几乎在自己的童年或少年时期都受到过来自亲人的积极暗示,最多的是来自家长。积极的暗示是表达爱的情感,而不是夸张、夸耀或对缺点的掩饰。用积极、正面的语言肯定孩子,夸大孩子的优点,缩小缺点,营造“我能行”的心理氛围,孩子的好习惯和情绪就会接踵而至,这也是所谓的“暗示教养”。专家认为:积极的暗示,特别是来自亲人、朋友或老师的暗示,肯定会对孩子心理、心智方面产生良好的作用。所以,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应给孩子宽阔的发展空间,并培养孩子的自我调节能力。比如,一旦孩子有了网瘾,不要把他当成一个医学上的治疗对象。现在有很多所谓的专家,治疗网瘾只会给孩子贴标签,什么狂躁症、自闭症、抑郁症、社交恐惧症等。这其实并不恰当,不断指责孩子“不上进”、“贪玩”、“上网成瘾”等,只会给孩子心理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此时家长应把教训的口气换一换,尝试用不同的方式与孩子交谈,逐步把孩子引导出网瘾误区。事实正如此,孩子爱打架,并非就是有“暴力倾向”;孩子不合群、不善言谈,并非就是“心理阴暗”;孩子写情书、早恋,并非就是“道德败坏”……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曾组织一批正在监狱服刑的犯人上前线作战。出发前,美国政府特派了几个心理学专家对犯人进行战前训练和动员,并随他们一起到前线作战。训练期间,心理学专家们并未对犯人进行过多的说教,而是让他们每周给自己最亲的人写一封信。信的内容由专家统一拟定,叙述的是犯人在狱中如何接受教育,改过自新等,每一封信都告诉亲人,自己的表现非常非常好。专家们要求犯人认真抄写后寄给自己最亲的人。三个月后,犯人开赴前线,专家又要求犯人在给亲人的信中写自己是如何服从指挥,如何英勇作战等。自然,亲人们的回信都充满了惊喜和赞赏。结果,这批犯人在战场上的表现比起正规军来毫不逊色,他们在战斗中正如他们信中所说的那样服从指挥,英勇战斗。

    可见,来自他人或自我的心理暗示,都会对人生产生巨大的影响。积极的心理暗示能唤起自信,自信能激发热情,调动积极性,从而使一个人奋发向上,取得意想不到的进步。相反,消极的心理暗示则使人丧失自信,降低动机水平,最终放弃努力,一事无成。

    激发孩子改善自己行为的最终目的是鼓励他以为自己可以成为一个好孩子,在这一基础上,我们才能要求他摒弃不良行为,力求上进。如果家长急于给他下结论,贴标签,使他相信自己不可救药,又怎样能够振作孩子的上进精神,改善他的行为呢?家长在与孩子交谈时,一定要注意到自己的话可能对孩子产生的效果,看看是否有负效果。

    总之,家长不要随便给孩子贴标签、指责孩子。要给孩子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积极的气氛中健康成长。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成为一个乐观开朗的人。

    嫉妒心会剥夺孩子快乐

    我们常说:“嫉妒之心,人皆有之”。这种负面情绪几乎是与生俱来的。可是,如果一个人长期嫉妒别人,心情必定压抑无比,常常会感到“很不爽”,从而影响快乐指数。特别是对于孩子来说,嫉妒之心的危害会更大。

    这是节选自一位叫安顿的家长发表在某报的文章——

    宝宝三岁四个月,我第一次发现她会嫉妒。

    “你说,雯雯是不是很讨厌?”宝宝坐在小凳子上,给玩具动物排队。

    “为什么呢?”这是第一次听她说某人的坏话,我很好奇。同时,我提醒自己,育儿书上说,当孩子诉说对别人的不满时,在了解事情之前尽量不急于做是非判断。

    我的提问是鼓励,接下来她用她能驾驭的语言描述雯雯如何“讨厌”:“雯雯有个娃娃,眼睛能动,一起玩儿,她不分享,她分享我的玩具,她讨厌!”

    我放下手里的东西,走过去搂住她:“宝宝和小朋友分享玩具是对的,妈妈觉得雯雯可能太喜欢自己的娃娃,还舍不得分享,不是讨厌……”

    宝宝靠住我:“妈妈,你没看见雯雯的娃娃,一点儿也不好,衣服脏,肚子破,我根本不想分享……”宝宝用力补充一句,“破娃娃!”然后挣脱我的怀抱,把动物排列整齐:“妈妈,我的玩具好,雯雯别想分享!”

    晚上,我问宝宝,是不是很想要一个眼睛会动的娃娃。她毫不犹豫地说“想”。

    这件事过去不久,宝宝的嫉妒又一次表现出来。

    我们散步,遇见果果妈妈带果果去早教中心回来。果果手里拿着新买的卡片,上面有120个国家的国旗。果果妈妈说,果果认识60多个国家和它们的国旗,我说:“果果真棒!”

    回家路上宝宝问:“妈妈,国旗是什么?”我解释国家、国旗是怎么回事,她听得很认真。等我说完,她说:“妈妈,我会说100个英文单词,果果不会吧?”我说果果在幼儿园也学英文,下次我们问问他会说多少。宝宝马上说:“妈妈,幼儿园没有你教的多,他肯定不会100个单词!”她有点儿愤愤不平地走着,不再说话。

    等着吃晚饭,我试探着问,妈妈教你画几种国旗好不好?她立即坐好:“妈妈,画60个!”

    这两件事让我意识到,宝宝的嫉妒心不容忽视了,虽然还在萌芽状态。但嫉妒终究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负面情绪,如果从小没有给她恰当的引导,“长大了的嫉妒”会很可怕。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自我评价的意识开始萌芽,但他们的评价是以成人的评价标准为参考的。比如,家长为了巩固孩子的优点经常会采取鼓励、表扬的方法,来增加他们不断进步的自信心,但如果表扬过分,就会使孩子产生骄傲情绪,他们以为只有自己是最好的,别人都不如自己,进而看不起别人,甚至当说别人好过自己时,他们就接受不了,于是产生了嫉妒的心态,进而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

    第一,嫉妒是一种不健康的心态。孩子为什么会产生嫉妒心呢?大多数的孩子都是争强好胜的,他们希望自己样样都比别人强。但由于孩子的认识水平有限,他们认为说别人好就等于说自己不好,不能把赶超别人和自己努力联系起来,而是希望别人不如自己。这是孩子产生嫉妒心理的认识根源。

    第二,嫉妒心过强影响身心健康。尽管嫉妒是一种尚可理解的正常情绪反应,但是如果嫉妒情绪过多过强,时间一久,它就可能成为孩子人格的一部分,从而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常会由于嫉妒别人的成功而导致自己的苦闷,甚至演变成对别人的仇恨。这样一来,不仅会影响他们的快乐成长,还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第三,嫉妒心的消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嫉妒心强的孩子往往自尊心和虚荣心也强。嫉妒心使人心胸狭窄,容不得别人超过自己,自私自利,不懂得关心他人;嫉妒会制造矛盾,影响团结;嫉妒会孤立自己,不利于健康成长;严重的嫉妒会变成一种仇恨,进而采取报复行动。

    针对孩子嫉妒心强的情况,家长可以采用下面几种方法予以纠正。

    第一,教育孩子积极向上。面对自尊心和虚荣心都很强的孩子,家长可以适当利用虚荣心、自尊心激励他们的竞争意识,使孩子积极努力,这样才能超过别人。家长应该告诉孩子:“你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别的孩子也希望得到表扬,在大家共同努力的情况下,结果可能是这终你胜利了,下次又变成他胜利了。这没有关系的。”

    第二,帮助孩子克服不足。嫉妒心强的孩子往往是由于自身存在某方面的不足而产生嫉妒情绪,家长要帮助孩子找出自身的不足,帮助他们努力克服。如果有的孩子看到别的小朋友画画比自己好而产生嫉妒心,家长可以帮助他们提高绘画的能力。这样孩子在与他人比较绘画水平时,就会有足够的自信。只要孩子各方面能力都得到相应发展,嫉妒心就会相对减弱。

    第三,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用鼓励、表扬的方式对待孩子。当然,这种鼓励和表扬要适当,不能夸大其词。自信的孩子往往比较乐观,在对待别人的成功时,他们心态平和,而且相信自己也会成功。

    第四,引导孩子正确竞争。孩子产生嫉妒心理后,家长不妨把它引导到树立孩子正确的竞争意识上来。家长可以告诉孩子,别人领先获胜后,自己要做的事情不是生气,而是应该激发斗志,敢于和对方竞争。同时,家长还要告诉孩子:“别的孩子获得成功了,肯定有许多优点值得你去向他学习,你要把对方的长处学到手,这样你也能不断进步,取得成功。”

    第五,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在日常生活中,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孩子。家长自己首先要养成开朗、豁达的个性,不为琐事斤斤计较,如果家长在孩子面前总是说一些嫉妒的怨言,孩子会以为嫉妒是一种正常的行为。相反,如果家长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豁达的个性,减少嫉妒情绪。

    让孩子告别嫉妒,孩子才会感受到生活的乐趣。

    懂得爱的孩子才会快乐

    一位儿童教育的专家说:“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只知爱己,不知爱人,是当前很多孩子的通病。”为什么孩子会有这样的毛病呢?归根结底,这是家长的“私爱”“溺爱”惹得祸!

    在生活中,很多家长为了表现自己对孩子无私的爱,总是无节制、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家里的好东西,孩子“享受”完了,才能轮到大人!更有一些家长,因担心孩子吃亏,总提醒孩子在外面要多想自己的利益和得失,不要“多管闲事”……久而久之,孩子变得自私自利,不懂得关心别人,也缺乏同情心。他们往往会把别人的“给予”视为理所当然,可轮到自己付出的时候,却非常不乐意!这种只知道索取,不知道付出的孩子,长大以后有可能成为一个蛇蝎心肠的恶人,感情上的“白痴”。这对孩子的一生来说,有百害而无一利。

    叶喜泳的家境十分困难,为了供孩子上学读书,他省吃俭用,就连自己生病了也舍不得花钱去医院看医生。为了让孩子更好地学习,孩子放学回家,他从不让孩子沾手任何家务。平时,有什么好吃的、好穿的,也总是给孩子留着。他觉得自己苦一点、累一点、受一点委屈都无所谓,但绝不能亏待了孩子。只要孩子的要求合理,他都会想方设法地满足孩子的需要。叶喜泳如此心甘情愿地付出,然而却并未得到相应的回报。

    有一年夏天,叶喜泳在建筑工地上不小心摔伤了一条腿,在家休养期间,孩子竟一次也没给他端过茶、递过水,对他的伤熟视无睹,置若罔闻,甚至还拿着他辛苦挣来的钱上网玩游戏,在同学面前摆阔。对此叶喜泳伤透了心,后悔自己当初只知道一味地溺爱孩子,而没有教孩子学会关爱自己的家长、关爱他人。

    叶喜泳的经历让人心痛,也让人深思。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类似这样的场景:家长工作了一天,辛辛苦苦地为孩子做好饭菜,他挑肥拣瘦,嫌这嫌那;家长节衣缩食为孩子买的新衣服,他说三道四,嫌难看、土气;家长牺牲休息的时间,精心为孩子熬了一锅补脑的鱼汤,可孩子连看也懒得看一眼,还抱怨地说,谁爱吃谁吃……

    为了不让孩子的爱心枯竭、泯灭,作为家长,不仅要爱孩子,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爱。一个沐浴着家长真诚的爱的孩子,一个热爱家长也对别人抱有爱心的孩子,永远不会悲观不会觉得孤独,不会寂寞、彷徨,他们将会适应社会、适应人际间的交往,他们能营造和谐快乐的气氛,给家庭带来幸福。

    通常情况下,“爱心”与幸福、快乐是形影不离的,一个懂得“爱”的孩子,才能享受到幸福!富有爱心的孩子总是快乐的,他们与人为善,懂得同情和理解他人,关爱生命。这样的孩子,不但自己内心祥和、安宁,还能给他人带来阳光和温暖,让别人愿意亲近自己。

    懂得“爱”的孩子长大以后必定善于合作,也更容易得到机遇的垂青。他们关心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人,喜欢帮助他人、关心同学和自己的家人、朋友。正所谓“仁爱成大事”,付出“爱”的孩子也一定能得到“爱”的回报,在他们的人生路上,一定会得到很多的关心和帮助,获得成功!

    懂得“爱”的孩子,情感体验丰富,更容易看到生活中光明的一面,因此更经受得住挫折与困难。在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不会因没有他人帮助,陷入孤立无援的状态中。

    总之,让孩子从小学会“爱”,能让孩子一生都受益无穷。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为了家庭的和睦幸福,作为家长,我们应从小让孩子成为一个情感丰富、懂得爱的人。

    第一,让孩子认识到什么是爱心。要教育孩子有爱心,你必须让孩子看看什么是爱心。要扩大孩子的感情智力。可以经常问:“你怎么感觉呢?”孩子们一定要能够识别自身不同的感情状态,然后才能对别人的感情敏感。要及早告诉孩子一颗关爱他人的心能对别人产生正面的影响。

    第二,家长要以身作则。家长要强化本身关爱他人的行为,孩子就能看见你对别人的“痛苦和需要”表现出来的关心。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十分强的,当你对别人的关心而采取行动时,孩子也会记住你的行为,并会逐渐模仿。

    第三,鼓励孩子多参加社会活动。在学校和家庭里,为孩子提供体会不同视角和观点的机会,比如,参观老人院、无家可归者收容所等场所。孩子体会不同视角的机会越多,就越能对那些需要的人们表示同情,并付出自己的关爱。如果孩子小时候经历的关爱别人的事情越多,那么关爱他人成为他终生习惯的可能性就越大。让孩子定期参加一些帮助弱者的活动,使孩子们对帮助他人有亲身的体验,这不仅能培养孩子关心他人的品质,增加孩子的亲和力,让孩子养成了助人、博爱的好习惯。也能教会他们许多社会技能,使他们懂得合作的重要性以及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价值。

    第四,监督孩子们对媒体的选择。了解你的孩子看些什么和听些什么,监督孩子们对媒体的选择——电视、音乐、电子游戏、以及互联网——而且关注他的服装、语言和行为反映些什么东西。要坚持坚定的立场,让孩子远离那些下流、残忍和暴力的外界影响。这些形象会腐蚀他的爱心与同情心的发展。

    第五,多给孩子讲一些关于“爱”的故事。故事可以让孩子沐浴着“爱”的祥和之光,有助于快乐成长。

    总之,家长平时若能注意对孩子一点一滴的培养,一言一行的引导,使孩子了解“爱”感受“爱”,并学会“爱”,那么,“爱”的种子就会在孩子心头扎下根,并会随着孩子的成长而不断扩展和升腾。

    教育孩子不要斤斤计较

    生活中总有这么一些孩子,他们锱铢必较,生怕自己吃亏。因为过于追求完美,他们的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别人有一点的毛病,他们都要横加挑剔、指责,甚至故意疏远、嫌弃。遇到一点点小问题他们就耿耿于怀,闷闷不乐。这样的孩子不能虚心接受他人的批评和意见,不能容忍他人的缺点和过失,不仅自己活得辛苦,与他们相处的人也不会轻松。

    齐庄公时,有一位勇士叫李卫耶,他一生勇猛过人,从不屈居于人下。

    一天深夜,他见一个身材魁梧的壮士紧紧地追赶而且斥骂自己:“就你这副模样也配称为勇士?”说完还把唾沫吐在他的脸上。李卫耶气急攻心,就大声喝道:“是不是勇士咱们决斗不久知道了?”他正欲上前与那个壮士决斗,谁知却醒了,这才知道原来是一个梦。尽管这样,他心里依然非常不痛快,认为自己在梦中受了侮辱。

    第二天一大早,李卫耶就请来朋友,把梦中受辱的事讲了。最后他说:“我从小到今,60年来都没人敢于欺侮我。这回我一定要找到梦中那个壮汉,跟他较量一番。找得到,那就好;找不到,我就没有脸活在这世界上了!”

    于是,每日清早,李卫耶和朋友一起站在路旁辨认过往行人。可是,连着好几天都没有找到梦中的那个人,他越想越委屈、越想越郁闷,最后竟回家自杀了。

    瞧,故事里的李卫耶是一个多么狭隘、愚昧的人呀。因为梦中的事情耿耿于怀,最终居然因此而自杀。这是非常不值得的。我们可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能小心眼,因为外界的因素影响到自己的心情,这是得不偿失的。

    人要生活得舒适一些,就要大气一些,不要放心不下小事,不要计较点滴得失,不要过分地盘算此事做后与自己有多大的利益关系,更不能每天反思:自己在与人打交道时我吃了亏吗?吃了亏别人是否会把我当作傻子看?

    第一次登陆月球的太空人,其实有两位,除了大家所熟知的阿姆斯特朗外,还有一位是奥德伦。

    当时阿姆斯特朗所说的一句话“我个人的一小步,是全人类的一大步”早已是全世界家喻户晓的名言。

    在庆祝登陆月球成功的记者会中,有一个记者突然问奥德伦一个很特别的问题:

    “由于阿姆斯特朗先下去,成为登陆月球的第一个人,你会不会觉得有点儿遗憾?”

    在全场有点儿尴尬的注目下,奥德伦环顾四周很有风度地回答:“各位,千万别忘了,回到地球时,我可是最先出太空舱的。”

    在笑声中,大家给予他最热烈的掌声。

    试想,如果奥德伦是个心胸狭窄、喜欢计较的人,他将很难面对这样尴尬的处境,说出一些没有风度的话来,这样,不仅让别人下不了台,还让自己下不了台。所以,不过于计较得失不但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美德。

    其实,吃亏点又有什么关系呢?助人就是助己,多付出一点对自己并没有害处,也许会花掉自己一些时间和精力,但是可以吸引更多注意的眼光,从而让自己从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更多成功的机会。今天种下助人的种子,总有一天会结出甜美的果实,最终受益的还是自己。

    战国时期,梁、楚两国相邻。梁国边境县的县令一职由梁国的大夫宋就担任。

    梁、楚两国的边境都没有界碑。两国边境的老百姓各自种了一块瓜田。梁国边境的百姓十分勤劳,肯于吃苦,多次给瓜田浇水灌溉,他们种的瓜长势很好。而楚国边境的百姓比较懒惰,给瓜田浇水灌溉的次数少,他们种的瓜长势不好。

    楚国边境的百姓看到梁国边境的瓜田长得绿油油的,比自己的瓜田长势好,十分妒忌,就在夜间偷偷去扒乱梁国瓜田里的瓜秧,使粱国瓜田里的瓜秧有的枯干而死。

    不久,梁国边境的百姓发觉这件事,就向县尉请求:允许他们也偷偷到楚国的瓜田,扒乱瓜秧,进行报复。

    因为这件事可能造成两国边境事端,事态严重,县尉没敢擅自做主,便去请示县令宋就。

    宋就知道了以后,说:“唉!这是什么话!这是结怨招祸的办法,如果真的这样做了,对双方都没有好处。让我教给你处理这件事的办法,你必须每天夜晚派人前去,偷偷地给楚国边境的百姓浇灌瓜田,还要让他们不知道。”

    县尉听了,感到很为难,但是这是县令的意思,他不敢违抗,只好把县令的话转告给了老百姓。百姓们更不明白这其中的意思,但既然这是县令的命令,便不敢不照县令的意思去做。

    于是,梁国边境的百姓就在每天夜里前去,偷偷地浇灌楚国边境的百姓的瓜田。楚国边境的百姓早晨到瓜田里一看,发现已经浇灌过了。就这样,在梁国边境的百姓的帮助下,楚国边境的百姓的瓜田长势一天比一天好起来。楚国边境的百姓感到奇怪,便暗中察访知道原来是梁国边境的百姓干的。

    楚国边境的百姓大受震撼,便把这件事向县令报告了,县令听后很高兴就把这件事告诉给了楚国朝廷。

    楚王听了这件事,感到很惭愧,知道自己的百姓糊涂,做了错事,就对县令说:“你们边境的百姓除了扒乱人家的瓜秧,就没有其他罪过吗?”楚王的言外之意是要求县令严格地约束部下,检查有没有其他向对方挑衅的事件。

    这时,楚王对梁国人能暗中忍让感到非常高兴,便派人带着丰厚的礼品向梁国边境的老百姓道歉,并请求与梁王交往。

    此后,楚国与梁国关系融洽,而两国交好的开端,便是故事中的瓜田事件。

    结怨招祸的办法,对双方都没有好处。聪明的宋就明白这其中的厉害,懂得与其以怨抱怨,惹两国的争端,使老百姓因此遭殃;还不如以德报怨,让对方明白自己的错误,这不但能化解纠纷,还因此让双方的关系变得融洽,何乐而不为呢?

    不斤斤计较,能让心的心态变得更加平和。一个懂得宽容的人,总能营造出一个温馨、团结的氛围来,与其相处或者共事的人身心舒畅,办事效率高,因此才喜欢与他打交道。

    为人处世不斤斤计较的人能跟别人友好相处,他们能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所以总是让人觉得贴心、舒服。这样的人,即便有一些缺点,他人也愿意包容。

    总之,让孩子改变斤斤计较的心理,孩子就必定会快乐一生!

    谨防消极态度影响孩子

    日本脑科专家七田真教授说过:每个孩子都会成长为家长们想象中的样子,积极的态度塑造出积极的孩子,而消极的态度,也一定会塑造出消极的孩子。如果家长总认为“这孩子粗心大意,注意力不集中”、“这孩子不听话”、“没有一点长处”……那么,孩子就会忠实地按照家长的这种想法成长起来。也就是说,孩子有出息或者没出息,其原因就在于他们的家长,他们呈现出的状态正是家长教育的结果。因此,要想自己的孩子“注意力集中”、“学习能力强”,家长们就应该停止用消极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孩子。

    可是,令人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能意识到这一点。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有意或者无意中对孩子采取消极的态度,使用了负面语言。

    这里有一个故事,读后让人深思——

    一个春意融融的下午,发发又一次被妈妈带到了心理医生面前。

    刚刚坐定,发发妈妈就开始诉苦:“我生发发的时候不大顺利,医生给他吸了氧,还告诉我孩子以后可能会有一些智力上的问题,也可能有其他的问题。”

    妈妈叹了一气:“他今年都9岁了,和别的孩子就是不一样。先天不足,智力有问题,又不专心,板凳没坐热,就不知到哪里去了,学习成绩别提了,班级里的后五名,真不知道他以后会怎样。”

    妈妈越说越激动:“我带他去了不少的医院,也作了检查,也没查出是什么毛病。”

    “我估计还是他脑子有毛病。”

    当医生把目光转向发发时,发发依然无动于衷!

    妈妈推了推发发,发发不假思索地说:“妈妈说我脑子有毛病,我也觉得是,上课也不能专心听课。”

    不等发发把话说完,妈妈又对医生说:“医生,你说这孩子可怎么办才好?”

    但是,在心理医生看来,发发的“病情”并不是什么智力问题。果然,经过智力测定,发发的智力水平完全正常,不存在智力低下的问题。

    那么,发发为什么不能把注意力放在学习上?

    事实上,发发学习成绩不好,完全是发发妈妈消极的心理暗示造成的结果。因为妈妈总在发发面前提到,医生说过发发可能会有智力问题,而现实生活中,发发又却是不能集中注意力学习,学习成绩上不去,以至于发发也自认为自己的智力有问题。每个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总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而一些敏感、脆弱的孩子就容易接受暗示,如果长期接受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使孩子的情绪受到波动,给孩子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故事中的发发就是因为长期受到不良的心理暗示,导致注意力不能集中,以致学习成绩不断下降。施加不良心理暗示的人往往是被暗示者身边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比如父亲或者母亲,如果家长长期对孩子施加不良心理暗示,必然会影响孩子的认知思维过程,使孩子形成不良的心理反应和行为模式。而对于缺乏辨别能力的孩子来说,不良的心理反应易于形成和固定下来,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孩子一生的发展。

    作为家长,对于孩子正常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家长,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的心理和发展起到促进或抑制的作用。所以,不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家长都要尽量给孩子积极健康的心理引导,让孩子形成正确地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的能力。正确的做法是:

    第一,不要过于看重孩子的错误。在我们的生活中,常有一种偏差的想法是:“找出错误,才能进步。”在这种错误观念的推动下,许多“恨铁不成钢”的家长们似乎都成了专门从鸡蛋里挑骨头的专家。动不动就指责挑剔孩子,造成很多孩子不必要的挫折和信心丧失;更有一些孩子非常害怕犯错,但越是害怕犯错,就越容易犯错!如果孩子感觉不到自己的“进步”,时间久了,他们自然就开始破罐子破摔,一错到底了。因此,作为家长,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长进步,就不要尽挑孩子的错误,不必对孩子的错误耿耿于怀,相反,你应该鼓励孩子建立起一种价值感,把错误当成成功的一块跳板,这样,在错误中,孩子学会的是总结与跳跃!一个善于从“错误”与“失败”中总结经验的孩子,怎么可能不成功呢?

    第二,相信孩子,给孩子以积极的期待。成人有益的帮助会导致儿童积极的发展趋向;反之,消极的期待则会导致儿童发展趋向于消极。如果一个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可能做好某件事,得到的结果通常就是如此。事实上,期望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当家长不相信孩子的能力,预期孩子会失败时,孩子就会在心理或者言行上表现出没有信心,最终导致失败!反之,如果家长相信孩子的实力,鼓励孩子,给孩子积极的期待,那么孩子就有可能成功!因此,相信孩子,给孩子积极的期待吧,别让你的孩子成为负向期望的牺牲品。

    第三,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家长的处世态度往往对孩子有着很大的影响。一个心态消极,总喜欢抱怨的家长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的成长,给他们的心理带来阴影,让自己的孩子变得和自己一样消极,而心态积极乐观的家长,也会让孩子变得更加积极、乐观、向上。因此,作为家长,特别是心态消极的家长,一定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重新塑造自己的人格,力图调整好心态,使自己具备达观的人生态度,起到好的榜样作用!这样,才能给孩子一个塑造优秀人格的温床。

    要接受不可改变的现实

    任何人的一生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正所谓“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所以,作为家长,必须要教会孩子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学会接受不可改变的现实。特别是对于那些性格内向的孩子来说,培养他们接受不尽如人意的现实很重要,因为相对于其他的孩子来说,他们更容易“受伤”,更需要有接受不可改变现实的勇气。

    珍子是日本人,她家里世代采珠,她有一颗珍珠是她母亲在她离开日本赴美求学时给她的。

    在她离家前,母亲郑重地把她叫到一旁,交给她这颗珍珠,并告诉她说:当女工把沙子放进蚌的壳内时,蚌觉得非常的不舒服,但是又无力把沙子吐出去。所以蚌面临两个选择,一是抱怨,让自己的日子很不好过;另一个是想办法把这粒沙子同化,使它跟自己和平共处。于是蚌开始把它的精力营养分一部分去把沙子包起来。“当沙子裹上蚌的外衣时,蚌就觉得它是自己的一部分,不再是异物了。沙子裹上的蚌成分越多,蚌越把它当作自己,就越能心平气和地和沙子相处。”

    母亲进一步启发她道,蚌并没有大脑,它是无脊椎动物,在演化的层次上很低,但是连一个没有大脑的低等动物都知道要想办法去适应一个自己无法改变的环境,把一个令自己不愉快的异己,转变为可以接受的自己的一部分,人的智能怎么会连蚌都不如呢?

    尼布尔有一句有名的祈祷词:“上帝,请赐给我们胸襟和雅量,让我们平心静气地去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请赐给我们力量去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请赐给我们智能,去区分什么是可以改变的,什么是不可以改变的。”是的,生活中充满了不可捉摸的变数,如果它给我们带来了快乐,当然是很好的,我们也很容易接受。但事情往往并非如此,有时,它带给我们的会是可怕的灾难,这时如果我们不能学会接受它,反而让灾难主宰了我们的心灵,那生活就会一片黑暗。

    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有一座15世纪的寺院,寺院的废墟里有一个石碑,石碑卜刻着这样一句止人过目不忘的题词:“既已成为事实,只能如此。”说的就是要人勇于接受不可改变的现实。

    科学家塔克斯总是说:“人生加诸我的任何事情,我都能接受,只除了一样,就是瞎眼。那是我永远也没有办法忍受的。”然而,在他60多岁的时候,他患了白内障,他最害怕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塔克斯在自怨自艾了半年后,突然醒悟道:“我发现自己能承受失明,即使是我五种感官完全丧失了,我还能够继续生存在我的思想里,在思想里看,在思想里生活。”

    为了恢复视力,塔克斯一年之内接受了12次手术,他知道没有办法逃避,唯一能减轻痛苦的办法就是欣然承受。

    这件事使他了解到生命所能带给他的没有一样是他不能忍受的,对于现实他自己是这样说的:“瞎眼并不令人难过,难过的是你不能忍受瞎眼。”

    没有人有足够的精力,既能抗拒不可避免的事实,又能创造一个新的生活。你只能选择一个,你可以在那不可避免的暴风雨下弯曲身体,或者因抗拒它们而被摧折。也就是说,当我们无法改变失败和不幸的厄运时,要学会接受它、适应它。事情本身并不能使我们快乐或悲伤,我们的反应才能决定我们的悲欢。

    拉莎·本哈特曾是全界最受观众喜爱的女演员,但是,她在71岁那年破产了,而她的医生又在此时告诉她必须要锯掉她那条因为摔伤而染上静脉炎的腿。医生在说完这一切后很担心地看着拉莎,怕她接受不了。然而,事实却出乎他的意料,拉莎·本哈特只是看了他一阵子,然后很平静地说:“如果非这样不可的话,那就只好这样了。”

    当她被推进手术室的时候,她的儿子站在一边痛哭,她朝他挥了挥手,温和地说:“不要走开,我马上就回来。”在去手术室的路上,她一直背着她曾演过的一场戏中的台词。有人问她这么做是不是为了给自己鼓气,而拉莎·本哈特却说:“不是的,我只是想让医生和护士高兴,他们受的压力可大得很呢。”

    手术后,拉莎·本哈特还继续环游世界,进行演说,使她的观众又为她疯狂了7年。

    生活有时就是这样不公平,这着实让人不愉快,但确是实情。我们许多人所犯的一个错误便是为了自己或为他人感到遗憾,认为生活应该是公平的,或者终有一天会是公平的。其实不然,现在不是,将来也不会。

    承认生活并不公平这一事实的好处便是它能激励我们尽己所能,而不再自我伤感。我们知道,让生活中的每件事情都完美并不是“生活的使命”,而是我们自己对生活的挑战。承认这一事实也会让我们不再为他人遗憾,每个人在成长、面对现实、作出种种决定或选择的过程中都有各自不同的能力和难题,每个人都有感到成为牺牲品或遭到不公正对待的时候。

    承认生活并不公平这一客观事实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必尽己所能去改善生活,去改变整个世界;恰恰相反,它正表明我们应该这样做。当我们没有意识到或不承认生活并不公平时,我们往往怜悯他人、怜悯自己,而怜悯自己是一种于事无补的失败主义的情绪,它只能令人感觉比现在更糟。但当我们真正意识到生活并不公平时,我们会对他人也对自己怀有同情,而同情是一种由衷的情感,所到之处都会散发出充满爱意的仁慈。当你发现自己在思考世界上的种种不公正时,你或许会惊奇地发现它会将你从自我怜悯中拉出来,采取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行动。

    承认生活是不公平的这一客观事实,并不意味着消极,正因为我们接受了这个事实,我们才能放平心态、乐观面对,从而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定位。

    比尔·盖茨给曾给年轻人一个忠告:“许多残酷的事实,我们是无法逃避和无所选择的,抗拒不但可能毁了自己的生活,而且也许会使自己精神崩溃。因此,人在无法改变不公和不幸的厄运时,要学会接受它、适应它。”是的,孩子要走的路还很长,遇到的困难也很多,但不管怎样,都要教会孩子坦然、乐观地面对。只有这样,孩子的人生才会更精彩、更完美!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