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礼仪恰到好处-家庭礼仪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家庭礼仪,是关系着家庭生活必需的礼仪规范。

    家庭,在我们中国是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集体。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曾习惯于“家”、“国”并称,视“家”为“国”的基本单位。对这一基本单位的认识与实践也形成过一些优良的传统,如“父慈子孝”、“勤俭持家”、“忠厚传家”、“诗书继世”等。而从礼仪的角度看,则流行过一句家喻户晓的老话:“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这个“规”就包括礼仪方面的内容,它是维系家庭生存、幸福、延续的重要规范。作为现代人可以不必全面深入地了解家庭礼仪规范的全部传统与现代内容,但却必须熟练掌握一些相关而重要的家庭礼仪常识。这些有常识特点的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家庭生活礼仪

    一、孝敬父母长辈

    济南市一中设立“孝敬日”,教育学生回家要帮助父母做家务,关心体贴父母,在父母生日的时候,不要忘了送件小礼物,加深与父母的感情。泰安市河西村设立了“孝敬榜”,表扬那些赡养父母的好人好事。河北省宁晋县河渠乡在35所中小学为l万多名学生开设了孝敬父母的教育课,培养青少年孝敬父母、尊敬长者的良好品德……我们列出的这些事例都是作为正面报道出现在《中国妇女报》和《人民日报》上的。

    孝道,应该从感谢父母赐给生命开始。

    《封神演义》是一部美丽神话故事,其中有一段说的是小小哪吒英勇无畏,曾一气之下抽了龙筋,杀了龙太子。因屡次触犯天条,而受到天帝的惩罚。临行前,他因无法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遂拿出刀“割肉还母,割骨还父”。这是一个悲壮的神话故事,其中有着许多夸张、许多荒诞,但它却说明了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人的血肉之躯,来源于父母。父母给了子女最珍贵的馈赠,那便是生命。

    不妨设想一下,如果爸爸娶的不是妈妈,妈妈嫁的也不是爸爸,那么爸爸妈妈也依然会各自成家,依然会有他们各自的孩子,可这个孩子就不会是你了。在芸芸众生、茫茫人海之中,你的父亲和母亲终于有一天走到一起,由相遇到相知,再到相爱,走过一段苦恋的历程。这段历程虽然没有作家或诗人把它记录下来,描绘成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但这段历程珍藏在父母的心中,成为刻骨铭心的记忆。当父母的爱情升华到灵与肉的结合的那时起,你便成为一个生命雏形在母腹中孕育,随后经过漫长的、沉重的十月怀胎,待到“瓜熟蒂落”的时刻,你在母亲的剧痛中诞生了,一个可爱的小生命来到了世界上。自那以后,在父母的关心呵护下,你一天天地长大,一天天地懂事,于是你踏上了充满着甜酸苦辣的人生旅途。

    生命,多么美好;生命,又来得多么不易。如果没有爸爸妈妈当年“众里寻她(他)千百度”后而结成的一段情缘,就不会有他们精心营造的这个温馨的家,若没有这个家,又怎会有如此可爱的你?

    因此,让你和我一起呐喊出心底的呼声:”爸爸、妈妈,我爱你们!”

    孝道,应从饭桌上开始,教育孩子懂得如何做人。虽说早动筷子晚动筷子时间相差不过几秒钟,看上去只是个形式,但正是在这区区几秒钟的谦让中,孩子可以学会对长辈、对所有为自己成长付出心血的人们的尊敬。

    孝道,应从拒绝对孩子乱许诺,勿用金钱贿赂孩子开始。有的家长一心想让学生考个好成绩,考第三名去吃麦当劳,第二名玩游戏机,第一名去大宾馆度周末,……金钱的刺激会让孩子以为他考出好成绩,家长物质奖励是天经地义的,钱是他学习“挣”来的。如此以来,谈何以爱回报父母?

    孝道,应从引导学生承担社会责任开始。上海市洋泾中学实施责任教育,开设《社区社会服务工作》课程,与80多位老人结为帮助对子,丰富了学生的社会意识和服务意识,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学生陆栋伟说:“老人犹如一本书,值得我们仔细翻阅。”赵祺则认为:“每一次社会服务,都能使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关心别人是每个社会成员应该承担的责任!”通过学习、实践与思考,学生们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等至理名言有了进一步的深刻理解。孝道升华为一种崇高的责任感,达到孝道教育的崭新境界。

    世界上也许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比“父母的慈爱”更宝贵的了。这种情感无私而博大,具体而永久。尽管人类已经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但为人父母对自己子女的那片爱心又何曾有过变化!光是日常生活,为人父母者对自己的子女就普施了多少恩泽:一日三餐饱含多少艰辛、灾灾病病耗尽多少心血、读书升学付出多少心力……为人子女的青少年们,孝敬父母(包括长辈)应该是每个人必须学习和实践的一项绝对不可少的基本功。

    二、关心长辈的健康

    一个学生应该学会关心父母的健康。一般情况下,学生的父母多在中年,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好像健康上不会有什么问题,但不能忽略他们也处在人生负担最重的阶段。在工作岗位上,他们是骨干;在家庭中,他们是中坚。长期的紧张忙碌会有形无形地影响他们身心的健康。关心父母的健康,便应该尽力担当一些家务劳动。也许我们实际做的事不多,但在父母心头产生的影响却不可低估。何况家务劳动也是学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呢!受社会影响,男孩子在这方面的欠缺往往多些,要帮助他们改正。饮食和作息对健康影响很大,如果能在这些方面作些必要的提醒,创造些方便条件,对父母的健康是大有好处的。有些父母不太接受子女的提醒或安排,但当他们发现子女在关心着他们健康”心里也会得到很大的安慰。有些父母有慢性病,做子女的可以催促他们按时服药,及时治疗。有的同学以为自己还小,说两句、提提醒没什么用,这些同学低估了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地位,子女随便一句提醒,随便一声问候,都会在父母心中引起巨大的波澜,他们会为子女的成熟感到欢乐,因子女的问候感到温暖。

    我们中国有孝敬老人的优良传统,有许多学生就是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抚养长大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般年老多病,就更需要关心,问寒问暖,送茶送水,这都是我们学生能够做的,而且是应该做的。老年人对隔辈人更亲,孙子、孙女的关心,往往能使他们在感情上得到更大的满足,而且我们照顾了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实际上便减轻了父母的负担。做晚辈的岂可稍有懈怠。

    也许有同学担心这样关心起来还有什么时间学习呀!时间是一个常数,但怎样利用它却因人而异。一位全国十佳少年,只有十几岁,要照顾全身瘫痪的妈妈,还要承担繁重的家务劳动,但他时间抓得紧,计划安排得周到,既保持优秀的学习成绩,又能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他比别的孩子是辛苦了一些,但天真、乐观,活得很好。这就说明,只要真有关心他人的心肠,完全可以在照顾长辈的同时,完成好自己的学习任务。关键是做一切事都要更快些、更好些,能够这样做就能更快地成才。

    三、关心长辈的情绪

    中学生正处在由少年走向青年的时期,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这是心理发展的正常现象,因此,父母的限制和干涉往往引起他们极大反感,甚至闹出家庭矛盾,父母和子女都背上沉重的感情负担,其实做子女的如果冷静分析一下父母的心情,也许会采取完全不同的对待方法。为什么我们不能聪明一点,去关心父母的情绪呢?有时候,父母的方法和观点不一定对,甚至有时错误还很严重,但他们是关心子女的,他们的动机是好的,充满了爱护子女的深情,难道我们不该倍加珍惜吗?有一位男同学发现自己的一封信被妈妈私自拆看了,就笑着对妈妈说:“这是一位女同学给我来的信,您看没什么出格的话吧,您放心,以后要有什么出格的话,我一定第一个告诉您。”有一位女同学不愿意妈妈看她的日记,就在自己的日记本里夹一张条,上面写着:“妈妈,不要看我的日记,我不会在背后写你们的。”从此,以后男孩子的信很少被家里人拆了,女孩子的日记也没人再看了。并不是因为这些同学有多么聪明,能想出这么巧妙的办法化解矛盾。只是因为他们对父母关心之情怀有一种真诚的敬爱。

    父母在工作中有顺利时的欢乐,也有挫折时的忧愁,在家庭中有和谐时的愉悦,也有矛盾时的烦恼。这些是父母的事,子女一般干预不了,但我们应该关心,要学会关心,如果子女能够关心父母的情绪,欢愉时和他们共享幸福,愁闷时减轻他们的痛苦,就能使家庭多些情趣,生活多些色彩,在这方面于女是有许多事情可以做的。特别是独生子女,更应该发挥自己是家庭的“核心”这一优势,为家庭创造更好的气氛。

    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希望得到更多的尊重和照顾,年轻人要注意礼貌。他们说些什么要耐心地认真听,也许他们说的你并不太懂,也不感兴趣,但只要想想他们不愿寂寞,渴望交流的心情,就会明白应该怎样不失礼貌地听老人讲讲往事,也许能从中学到不少东西呢。

    在家庭里,我们长期和长辈生活在一起,只要有心,长辈的情绪是很容易摸到的。有了这种敏感,便能采取有效措施,使家庭永远处在一种和谐欢乐的气氛之中。这对家庭的每一个成员都是好事。学习关心他人先从关心家庭做起,要关心长辈的情绪,促进家庭幸福。

    四、体会长辈的要求、希望

    父母总是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有人希望子继父业,实现自己没能实现的梦想;有人希望子女出人头地,自己也分享他给家族带来的荣光;军人希望子女成为战将;商人希望子女成为经营能手……但父母安排的人生道路未必就是子女喜欢走的道路,也不一定子女就具备取得成就的条件。于是矛盾发生了,子女选择了父母完全没想到的生活道路,父母感到悲观失望,子女也惶恐不安。有些人可不是这样,他们关心父母的希望和要求,冷静认真地独立选择人生之路。所谓关心父母的希望和要求是了解家长有这些希望和要求的原由和依据,分析自己走这条路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敢于把父母的要求、希望和自己的志愿、理想分析比较,从而更理智地、科学地选择生活道路。有一位中学生,父母都是教师,也希望他像家长做一名教师。他认真思考以后,向家长谈了对自己的分析,他注意自己很倾心于科学技术的研究,他高中三年的数学、物理成绩全部优秀,参加竞赛也显示了很高的动手能力。但是他不爱说话,不善交往。他尊敬老师,也尊敬自己的父母,但对教师工作却视为畏途。结果他报考了科技大学高能物理专业。子女无心做教师,父母当然感到失望,但看到儿子关心父母对他的希望,又认真分析了自己的条件,觉得他是在认真地选择人生道路,而且确实言之有理,也就从心里支持他的决定了。虽然具体道路不同,但总的目标却是一个,父母对子女的希望是“成才”,只要让家长看到并相信你走的是“成才”之路,他们便会理解你、支持你。不仅毕业前报考大学时是这样,平时对父母的要求和希望也莫不如此。一个学生如果能真正地关心和理解父母的要求和希望,便常能得到许多有益的忠告和帮助。有一位初二的小同学,住家离学校不算太远,但也有一段距离,他想买月票,父母不同意,家里有自行车,母亲也不让骑。他体会这是父母希望自己走路上下学,虽然还有些不情愿,但他还是按照父母的希望迈开腿走路。就这样他走了4年,身体强壮了,意志也更加坚定,这才使他体会到父母要求的深意。所以他得出一条结论,要多体会父母对自己的要求和希望。谁能这样做,谁就能得到更多的帮助。

    五、同辈相处要和睦礼让

    从前多子女的家庭多,兄弟姊妹之间矛盾就多,要相处好还得下些功夫。但多子女家庭的孩子生活能力一般比较强,多数都善于与别人相处,这是因为家庭关系复杂,孩子的社会化程度就高些。现在独生子女多了,生活中的矛盾少了,关系简单了,由于没有兄弟姊妹间的矛盾,孩子的社会程度也会低些。不过,小家庭的独生子女,并不一定就是大家庭的独生子女。有一个中学生,他祖父有4个子女,这些子女都有自己的孩子。他在自己的小家庭中是独生子女,但在祖父母这个大家庭里堂亲就有6个。这些兄弟姊妹虽然不住在一起,但往来很密切。这样也就有了同辈相处的问题;如果再加上外祖父母那一支表亲,一共就有了11人。和同学不同,他们之间是亲戚关系,甚至可以算是一家人,彼此的影响较多。另外,在这些兄弟姊妹中,年龄差异比同学间的差异大,像刚才提到的那位同学,最年长的大哥30多岁了,已经有一定的事业成就,年龄小的才4岁半,还是幼儿园中班的小朋友。再一个特点是牵扯面广,不只同辈之间有交往,而且影响到老辈之间的交往,兄弟姊妹之间相处得怎样,不仅牵扯到叔叔、舅舅、大姑、小姨之间的关系,而且会影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心情,所以在家庭中同辈之间的互相关心就有它特殊的重要性了。兄弟姊妹之间的关心,首先表现在相处和睦礼让,交往热情体谅上。

    兄弟相处要和睦礼让。我们传统的习惯讲究兄友弟恭,不能简单地认为它代表一种封建伦理。我们冷静想一想,做哥哥姐姐的要不要对弟弟妹妹友爱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哥哥姐姐年纪大些,能力强些,有条件也有责任对年纪小、能力弱的弟弟妹妹多加关心。反过来说,做弟弟妹妹的,尊敬哥哥姐姐不就更有利于自己的茁壮成长吗?这样做的结果是家庭关系和睦融洽,家庭成员各受其益。古人的某些思想观点可能是陈旧的。应该摒弃。但长期积累的生活经验和行为准则却往往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的法宝。兄弟姊妹间和睦礼让,友好相处,不但是从前处理好家庭生活的需要,而且是搞好现代家庭生活的重要原则。

    兄弟姊妹之间的交往要热情体谅。由于年龄不同,性格各异,交往起来不可能完全和谐一致,但又是家人、亲戚,彼此往来又是经常的,这就需多体谅对方。在兄弟姊妹中能够互相体谅,便能和睦融洽,如果不能体谅别人,就会矛盾重重,既然是家人或兄弟,就应该多多互相关心,体谅人家的苦衷或失误。

    在家庭中关心他人,就要注意兄弟姊妹之间交往时要诚恳热情,有人很注意在兄弟姊妹受到奖励、考上学校或者过生日等喜庆的时候送上一张小的贺卡。在他们生病的时候,失意的时候,写一封短信,送一支鲜花表示慰问。这些看来是小事,但它的感情影响是巨大的,能使人在失意的时候振作起来,在高兴的时候更加欢乐。有一个年轻人做生意,由于判断失误,受到很大损失,他失魂落魄地从外地回来。第二天,他听到敲门声,打开门一看,弟弟、妹妹、表弟、表妹,七八个人排成一大排,每个人都捧着自己的礼物,热情地说:“祝大哥精神愉快!”他看到这些带着稚气、充满热情的娃娃脸,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有人说“打虎亲兄弟”,这些八九岁、十多岁的孩子们虽然还不能陪他去上山打虎,但他们已经以自己的方式给大哥哥以支持。这位在商海里呛了一口水的人,仿佛增添了无穷的力量,他把这些小弟弟妹妹们请进屋,一边欣赏他们的礼物,一边回答他们七嘴八舌提出的问题。等他把这些小弟弟妹妹们送走以后,一个重整旗鼓的方案似乎已经构思成熟了。第二天他又满怀信心地扬帆远航了。这些十来岁的孩子也许并不知道怎样关心他人,更不会想到关心他人会产生多大力量,孩子们送的礼品就更不会有多么贵重了。但他们知道大哥哥回来了,知道了大哥哥生意并不顺利,于是他们一齐来了,带来了微薄的礼品……相信有一天他们会知道关心他人有多么重要,那小手送上的礼品有多么贵重!

    六、要照顾同辈的自尊

    在家庭中同辈的关心,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照顾他人的自尊。有人以为又不是外人,还谈什么自尊不自尊?他们不明白正因为自家人,正因为有亲戚关系,同辈人的自尊就更需要多加关心和照顾。因为这不仅影响同辈人,而且牵扯到长辈之间的关系。俗语说“恶语伤人”,这是在长期社会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教训,说话和气不是虚伪,也不是表面客气,而是对人的尊重和爱护。伤害他人的自尊心会妨碍彼此的交往,顾及他人的自尊不仅能使彼此的关系融洽,而且能加强别人勇气和信心,为这个而注意自己的言行不是完全正确而且必要的吗?

    同辈人常有些困难需要依靠兄弟姊妹帮助解决。例如考学校,有些家长也着急,但却帮不上,常常是年龄相近的兄弟姊妹最能提供有效的帮助。有一位小姑娘高考落榜了,她一时很消沉,但哥哥送来复习资料,姐姐送来习题解答,弟弟妹妹们对她的关心,使她在精神、物质方面的需求都及时得到满足。落榜的阴影被冲淡了,学习的热情很快提高,她自学效果很好,第二年考上理想的学校。家里兄弟姊妹向她祝贺时,她深情地说:“是你们关心我,给我鼓励,胜利的欢乐应该属于咱们家所有的兄弟姊妹们。”

    青年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有人学习困难需要补课,有人心理障碍严重需要开导,有的是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紧张需要劝解……在家庭中要关心自己的兄弟姊妹就要留意他们的种种需要,根据自己的能力主动对他们提供帮助。

    七、为家庭承担一份责任

    电视台曾讲述过一个高中生的故事,其大意基本上是这样:故事的主人公名叫费伟,母亲患了不治之症,在父亲寸步不离的守候病床前陪伴了十六个月后,终于还是匆匆而去了。母亲的死,给年仅42岁的父亲打击过于沉重了,父亲由过去有说有笑的一个人成了极其沉默的人,身体也一天天消瘦。

    这一切,儿子费伟的眼睛看得再清楚不过,儿子知道,父亲是一位有情有义的丈夫,父亲对母亲已竭尽了全力。费伟失去了母亲,眼看巨大的哀痛正在吞噬着父亲的健康,他心急如焚,不能不为父亲的命运而担忧。

    母亲离去,转眼又是几年。一个男子汉操持着残缺的家,实属不易。父亲虽说有儿子相伴、懂事的儿子也私下劝过父亲,再组建一个新家,可父亲一再婉拒。但父亲的孤独逃不过费伟的眼睛,在一次日记中,费伟写了《爸爸需要一位妈妈》,文中把父亲疼妻爱子的深厚情意写得感人至深。教师把这篇打动人心的文章寄到某报社,不久就全文刊登出来。没料到文章一发表,就先后有许多单身阿姨天涯飞鸿,以表心曲,愿意与这样一位重情义的男子汉结成百年之好。这些阿姨也都非常喜欢费伟这个懂事孝顺的好孩子。费伟和父亲一起,认认真真地从中选择了一位下过乡、插过队、吃过苦的吴阿姨。父亲在费伟的劝说和催促下,终于拿起笔,给吴阿姨回了信。

    在父亲与吴阿姨的感情日益成熟的时刻,费伟在日记中写道:“我庆幸父亲终于不再孤独,我深为父亲重新获得幸福而喜悦,我希望自己不会成为父亲与吴阿姨之间的多余,即便有一天真成了多余,我也会照顾自己了……”

    拥有这样的儿子,是父亲最大的幸事。

    在现实生活中,要求每个人都能像费伟一样,为父母分忧解愁,是不客观的。但最起码的要求应是不让父母再为自己操心费力,做到这一点,也并不很容易呢!

    一个人小的时候,无知无识、无德无能,只能被动地承受双亲的爱抚与养育。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不断增长着知识、品德和才子,于是我们不再只是被动地承受。一方面是新一代的发展与成长,一方面是父母逐渐衰老,这种施爱与被爱的关系就逐渐地发生了巨大变化。当我们已长得比父母还高出半个头,当我们的思维已日臻成熟的时候;我们自己也意识到真的长大了。这时,父母反倒成了我们关心帮助的对象。我变成了强者,双亲成了弱者。当父亲想去换煤气时,儿子抢过煤气罐往肩上一扛,说:“爸,让我来”。当处在更年期的妈妈,在为一件小事而排解不开时,细心的女儿劝慰说:“妈妈,凭您的宽容与豁达,这点小事又算得了什么?”到这时,子女的成熟,子女的责任感,已成为父母最大的骄傲和欣慰。费伟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儿子”这一概念的内涵。其实,哪一位父母都会有自己难言的苦衷。让我们用一双智慧的眼,去观察,去发现。原来,我们可以做许多有益于父母,有益于家的事情。让父母因为有我们的存在,而得到真诚的回报,让家因我们的努力而得以加固。朋友,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用自己的爱心,用自己的行动,为幸福的家添砖加瓦。

    讲述了以上的道理,归纳起来孝敬父母长辈主要要做到:

    1.问候招呼不可少。每天早上起床后,第一次见到父母时应当请安问候:“爸爸,妈妈,昨晚睡得好吗?”晚上就寝前,应向父母说声:“爸爸,晚安!”“妈妈,时间不早了,早点休息吧!”同时应当遵循“出必告,返必面”的民族传统,外出时,应和父母打个招呼:“妈妈,我到书店去一趟,您有什么事要办吗?”回来后,也应告之父母。

    2.饮食起居挂心上。在日常生活中,子女要尽量多做些家务;用餐时,先请父母入座,替父母盛好饭食;对老人要经常问寒问暖,父母长辈身体不适时,应尽心尽力地照顾他们,必要时给他们做些可口的饭菜;如果是年老体衰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还应经常到他们的房间请安问候、捶肩按背、扶坐扶走、点烟递茶等。

    3.言谈举止有分寸。子女在言行举止上一定要尊重父母长辈,即使有的父母长辈说话啰嗦唠叨,也不应当面顶撞。现在,有的独生子女自视是家庭的“小皇帝”、“小祖宗”,常把父母长辈的教诲当成“耳边风”;有的则套用媒体的一些语句,如“妈您就甭捣乱了”回敬父母长辈;有的则当场顶撞辩驳或在行为上不予理睬;等等。这都是极不礼貌、极让父母长辈伤心的。

    4.好学上进是根本。音乐家贝多芬说过:“使你的父亲感到荣耀的莫过于你以最大的热诚继续你的学业,并努力奋发以期成为一个诚实而杰出的男子汉。”父母长辈对孩子都有一种“成龙”、“成凤”的期待,因此,子女在学习上应刻苦钻研,好学上进,争取较好的学习成绩,以使家长放心或少操心,这也是孝敬的一种很好形式。

    5.体恤家长应节俭。现在有的青少年,花钱大手大脚,消费水平远超过家长的经济能力;有的青少年善于巧立名目向家长要钱,如考多少分要钱,倒垃圾要钱、生日要钱、当班干部要钱、评上“三好”要钱;等等,结果给许多家长带来很大的负担。青少年在学校生活中,应把精力集中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锤炼意志、陶冶情操等方面,而不应将精力和兴趣放在比吃穿比花钱上。即便是家庭经济许可,也不宜随便挥霍父母辛苦赚来的钱。适度节俭是对父母长辈的体恤,是对父母长辈辛勤劳动的尊重。

    6.重要日子表孝心。对父母长辈的生日、结婚纪念日等,子女千万不要忘记,届时要根据父母长辈平时的喜好,送点小礼品,并以恰当的方式帮助父母长辈举行庆贺活动。

    左邻右舍的礼仪

    一、待人接物要有礼貌

    如果有客人来访,应及时做好接待工作,如收拾环境、备好茶具点心等,如需留客用膳,也应做相应的准备工作。

    客人一到,应立即出迎。来客若是访问家长的,孩子可随在家长身后,以合适的称呼问候客人。问候之后,应主动上前接过客人携带的衣服物品,客人手中提的要是礼物则不能主动上前接过。

    客人入座后,由家长陪坐陪谈,作为晚辈的任务是承担相应的招待职责,如端茶送水等。端茶送水时要双手呈上,呈上后要先恭敬后退一步,再转身离开,切忌毛手毛脚。续茶续水时,要将客人的杯子端离桌面,以免倒在桌上或弄湿弄脏客人的衣服。每次续茶加水只限八分满,以便客人饮用。如蒙客人夸奖,要当场表示感谢。

    呈上茶水之后,是否陪坐可视谈话内容而定。孩子如果陪坐应坐在家长的旁边,一般不抢着说话,只有当客人间及自己时,才礼貌性地有问必答,但答话不宜过多,以免喧宾夺主。

    客人告辞时,孩子要随同家长一起送客道别。如若客人留膳留宿,孩子要尽心尽力协助家长做好膳宿方面的各项准备工作。客人还在视野之内不要急于关门或用力关门。

    总之,在家里接待客人,孩子既要热情主动、礼貌待客,又不能取代家长的主要地位。但如果客人是自己的同学、朋友,自己便应以主人的身份接待,接待礼仪也相应有所不同。

    客人进屋后,要先将客人介绍给自己的家长,临别也要告诉家长,让客人有机会向自己的家长道别。招待自己的客人时,不宜让自己的家长出面接待,以免令家长尴尬;如果家长以长辈身份送些水果茶点之类以示欢迎,自己要随客人之后道谢;如果自己的客人到来时,家长有事忙碌,应向自己的客人说明,并引客人到不妨碍家长做事的房间去招待。

    若是独立外出或是陪同家长去访问家长的友人,对主人要格外注意礼貌。见面时除问候请安外,宜行鞠躬之礼,不宜主动向主人伸手求握;因为晚辈向长辈主动握手是不合礼仪规范的。

    随同家长进入主人房间后,要等家长入座后,再依主人吩咐就座。就座前要从容直立,不能东张西望;就座后要坐有坐姿,不能东倒西歪或头枕椅背,更不要翘腿、晃腿,也不能随意走动,或随手乱拿主人物品玩赏。

    主人递茶送水或端糖献果给自己时,要立即起身双手承接,并礼貌致谢。吃剩的果皮纸屑千万不要乱丢乱放。

    陪同家长做客同待客一样,自己不宜乱插话,主人问及自己时才恭敬地一一作答。

    在家长告辞之前,自己不能表示倦意、不耐烦或催家长告辞。

    当自己是主客时,除上述一般礼仪外,应注意按时赴约,做客时间不宜过长,注意不给主人添加麻烦。

    应邀赴宴,一定要遵守时间,准时到达。仪容仪表也要尽量修饰得整洁大方。

    到达赴宴地点要先跟主人打招呼,主人向你介绍赴宴人员时,要微笑点头致意,或握手寒暄、或请安问好,对长辈要恭敬让座,对女客要庄重有礼。

    用餐就座时要服从主人安排,要对其他宾客表示礼让,就座后不要东张西望或玩弄餐具。

    上菜后,要听从主人招呼,切忌未请先吃,若主人向客人敬酒,应起立回敬,喝过酒后再开始吃菜。若不会饮酒可婉辞,但不要一味推辞,可以象征性地喝一点或以其他酒水代替,以免扫兴。

    进餐时要注意照顾周围宾客,不能只顾自己埋头吃喝,旁若无人。夹菜的动作要轻,不要碰倒桌上杯盘,吃菜动作要慢,口不要张得太大,嚼食声不要大响,不要不停地夹自己爱吃的菜。若食物剩的残渣要得体地放在指定的盘子或面前的桌面。

    在饭桌上谈话应注意轻松愉快,回避伤感或争议。主人及其他客人讲话时应有所呼应,不能自己一味吃喝。一般不得中途退席,确有急事,应解释说明并致歉意,等同主宾都打过招呼后再离去。散席时,应向主人致谢,也要同其他宾客互道再见。

    二、尊重邻居、帮助邻居

    “远亲不如近邻”,善待左邻右舍是家庭礼仪规范的重要内容。

    那么,善待左邻右舍应该掌握哪些礼仪常识呢?

    常年与邻居相处,早上不见晚上见,见面时应主动打招呼问安问好,诚心诚意尊重他们。“闭门自守”是不应该的,碰面不予理睬,是不对的,说长道短揭人隐私是失礼。礼节性的交往是对邻居的尊重。另外,要主动关心帮助邻居,邻居有困难,要主动关心解决,邻居有人生病,要主动探视问候;邻居有危难,要主动出面救助。

    三、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长期紧邻而住,生活又如此具体,邻居间难免有些矛盾或磕磕撞撞的现象。这时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如不要在人家休息的时间里,喧哗吵闹或移动家具;不要将纸屑果皮、垃圾污水从阳台或窗户往下倒;在阳台上浇花或晾晒衣物,要注意是否影响楼下的邻居等。如果邻居方面有失检点时,要给予谅解,出面干涉时要讲究方式方法,以免小事化大,伤了和气。

    四、尊老爱幼、热爱公益

    对邻居的长辈按照亲属称谓称呼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民族一向把邻居关系当作亲属关系的一种延伸,大人从小就教育孩子把邻居中年纪大、辈份高的人称作“爷爷”、“奶奶”;把比父亲年长的男子称作“伯伯”,年轻的称作“叔叔”;等等。这种亲切的类似家人的称呼,有助于左邻右舍的和睦。至于爱护邻居家的孩子,也是理所当然的。另外,遇上公益之事,如护理花木绿地、打扫环境卫生、维护社区安全,也应该抢在前面、乐于服务。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