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养,七分教:培养优秀孩子的黄金法则-优秀,尽在爱与赏识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夫妻相爱,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几年前的一个早上,电视机正在播放“早安,美国”节目。那天是情人节,主持人大卫·赫特曼正访问一位家庭心理学家本杰明·沙克博士。因为“爱”是那一天最热门的话题,所以赫特曼直截了当地问:“是否每个人生来就具有爱的能力?”

    “当然。”沙克博士回答。

    “那么,为什么世界上并没有呈现出那么多的爱呢?”赫特曼好奇地想要知道。

    “大卫,”沙克博士充满智慧地回答,“就算我们生来就具有能力去爱,也需要学习该如何去爱。”

    然后,沙克博士将脸转向摄影机,对着电视机前的观众说:“父母所能为孩子做的最好的一件事情,就是夫妻两人彼此相爱。”

    沙克博士将当今的问题和解决办法一语道破。每个人生来都具有爱的能力,但除非他能先看到在他生命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人——通常是父母,去具体实施爱,否则,他便学不到该如何去爱。

    【教育感悟】

    父母所能为孩子做的最好的一件事情,就是夫妻两人彼此相爱。

    淡化缺点,强化优点

    孩子为什么觉得自己不好、笨、爱惹事,是个坏孩子呢?因为是父母强化了他的这种感觉。小的时候,家长都觉得自己的孩子好,长大之后,都变成了别人家的孩子好。有的家长训起孩子来,恨得不得了,什么话都说得出来,“早知道生你这样,还不如养条狗。”这样的话,孩子对此能无所谓吗?

    孩子的心也会受伤,如果他觉得没人喜欢他,他自己就不会爱自己。一个孩子觉得自己不是好孩子,就会变得消极,甚至自暴自弃。

    而这时正确的做法是,淡化孩子的缺点,强化孩子的优点。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在孩子安静的时候表扬他,孩子便会在下次不哭不闹;若家长在孩子动的时候批评他,加深了孩子对动的负面感觉,便破坏了孩子想安静的愿望。这种“优点不说不得了,缺点少说逐渐少”的原则适用于许多方面。如果你总是强调孩子胆子小、孩子调皮、孩子不懂礼貌、孩子动作慢、孩子粗心……结果这一切只能使孩子越来越坏。父母要为孩子找到自信,这是一种良好的沟通。

    【教育感悟】

    一个孩子觉得自己不是好孩子,就会变得消极,甚至自暴自弃。

    不要把目标设得太高

    由于孩子的进步大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而父母的激励目标也应具有渐进性。家长不妨由低到高、由易到难地将激励目标逐步向孩子提出来。切莫一下子就把“标杆”竖得高高的。

    过高的激励目标,非但起不到应有的激励作用,还很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一般来说,家长给孩子设立的激励目标,应该是孩子在经过努力和奋斗、顽强拼搏之后能够实现的目标。

    【教育感悟】

    过高的激励目标,非但起不到应有的激励作用,还很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有了天才的感觉,就会成为天才

    一位美国心理学家曾经到一所普通的学校进行调研,有位老师问他:“先生,您能不能挑出班上最有前途的学生?”

    “当然可以。”专家爽快地答应了。然后自信地用手在学生中指点起来:“你,你,你……”被点到的孩子眼睛一亮,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回家后他们迫不及待地把这件事告诉了父母。

    父母听完孩子的话后,欣喜若狂,怎么看孩子怎么顺眼,仿佛孩子一下子变成了天才。从此,这些孩子受到了同学的羡慕,老师的关怀,家长的夸奖。孩子找到了天才的感觉,成绩不断提高,智力水平也飞速地向前发展。

    一年后,专家再次访问该校,问:“那几个孩子的情况怎么样?”

    老师回答:“好极了!”接着她又向专家请教道:“先生,我感到很惊讶,你来之前他们都只是普普通通的学生,可经您一说,他们一个个都变了。请问您有什么诀窍,能够判断得如此准确吗?”专家微笑着说:“没有任何诀窍,随便指指而已。”

    这些天才并不是被挑选出来的,实际上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只是由于某种原因,潜能被自己抑制住了。专家的暗示释放了这种压抑,起到了一种自我暗示的作用。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反复强调给孩子激励和信心的缘故。

    罗森塔尔说:“孩子有了天才的感觉,就会成为天才;有了英雄的感觉,就会成为英雄。”孩子找到了好孩子的感觉,他就会成为好孩子。

    【教育感悟】

    孩子有了天才的感觉,就会成为天才;有了英雄的感觉,就会成为英雄。

    破坏玩具,有利于孩子智商

    在孩子玩玩具时,尽量让孩子随意地玩耍,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往往会对玩具的组装产生好奇,会对其进行拆装或是将玩具搞坏,这时父母不要责怪或阻挠,因为孩子的所作所为都有利于他们智商的提高。

    应该鼓励儿童“破坏”玩具,把其中的部件拼装成为新的东西,而不是强调让他们按照玩具设计的玩法来玩。父母也不应当告诫孩子哪些玩具是专门男孩玩的、哪些是女孩玩的,孩子应当玩各种各样的玩具。

    有的孩子在玩玩具时,他们极不老实,玩几次就玩腻了,喜欢敲敲打打。有的甚至拿了螺丝刀把玩具分解得支离破碎,父母看了不免心疼,忍不住要训斥几句。确实有时一件很贵的玩具,才玩了三五天,孩子就把它弄烂了,着实令人心疼。所以适度喝令孩子不要随便拆毁和搞坏玩具,教育孩子爱惜玩具,是应该而且必要的。

    孩子之所以拆毁玩具,绝不是有意破坏。所以当孩子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拆开玩具时,父母最好能因势利导,教育孩子根据玩具的结构,一个零件,一个零件地拆,不要损坏零件,然后在孩子尽兴以后,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再把它重新组合起来,或者试着动手把它修好!

    当然,除了一些极简单的机械玩具以外,孩子们由于知识的限制是无法重新组合的。但是动了手,对孩子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育。重新组合好了一个玩具,让孩子学习了知识,也学会了劳动。组合不起来,孩子懂得了制造玩具不易,也就不会再轻易拆烂东西了。

    【教育感悟】

    我们不妨冷静地想一想,孩子之所以拆毁玩具,是因为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想看看它们是怎样能够自己行走和唱歌的。

    孩子的智慧在手指上

    “孩子的智慧在手指上”,这是一句至理名言。开发孩子的智力,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就是运动双手。鼓励孩子多动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母亲择菜时,可以让孩子帮助掐芹菜叶,剥豆角筋。穿衣服时教会孩子怎样系扣子。训练幼儿用筷子吃饭,两根小小的筷子能够使孩子手指的动作越来越灵巧,头脑越来越聪明。

    平时要多让孩子做一些动手的游戏,像折纸、剪纸、贴纸、拍皮球、组装玩具等,给孩子提供动手的机会。

    不要替孩子做任何孩子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如果父母过多地做了,就剥夺了他们提高自己能力的机会,也就剥夺了他们自立自强的机会。

    【教育感悟】

    不要替孩子做任何孩子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如果父母过多地做了,就剥夺了他们提高自己能力的机会。

    给孩子贴上好的标签

    到超市买东西,商品上的标签,会左右人们对商品价值的认定。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完全相同的两件商品,标注不同的价格,人们会为它们找出价格不同的理由。人们会在标价高的商品上找出很多优点,会在标价低的商品上找出诸多的不足,并且还能“明确”指出两者的“不同”之处。也就是说,标签会诱导人的思维方向,这就是所谓的“标签效应”。

    心理学上也有这种“标签效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由于兵力不足,政府征集了一批懒散的社会闲杂人员去支援前线。这些人没有组织,没有纪律,行动散漫,不听指挥,于是上级请心理学家来帮忙。

    心理学家了解情况后,要求他们每人每月都给家里寄一封信,信的内容是心理学家替他们拟好的,只要他们抄一遍就可以了。信中描述了他们在前线是如何听从指挥、奋勇杀敌、屡立战功。这样过去了半年,奇迹出现了,这些士兵都变得像信中所说的那样勇敢和守纪了。

    到底是什么使他们变好了呢?是“听从指挥”、“奋勇杀敌”、“屡立战功”的标签作用。这一心理效应在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也同样适用。

    美国心理学家贝克尔说:“人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按照标签所标定的去塑造自己。”

    作为父母,希望孩子具有怎样的品行,就给孩子贴上怎样的标签吧!但要切记,不要因为孩子偶尔的行为,就给他们贴上不好的标签。要培育阳光健康的孩子,就给他们贴上正面的标签。

    【教育感悟】

    孩子就像一张白纸,父母给他们贴上什么样的标签,他们就会按照标签去塑造自己。

    尊重孩子自己的决定

    当孩子有自己决定的时候,不必担心孩子的将来会如何,只要你能给予他足够的支持、肯定和适宜的指导就可以了。即使最终孩子的表现并不十分理想,但是由于你的信任带给他的信心和勇气,会使他在总结经验的同时,有更大的动力去拼搏、去努力。

    反之,若你觉得孩子还小,他只是一个孩子,他的决定是不成熟的,孩子可能因为得不到你的任何支持和重视,就会对自己失去信心,做什么事都觉得自己不行,更不要期望他会有什么优秀的表现了。你都不能给他表现的机会,不去肯定他的能力,他怎么去展示他是优秀的呢?

    大多数父母都以为孩子的事必须由父母去决定,强迫孩子一切得听从家长的安排,应该做些什么事或不应该做些什么事。家长采取这种方式,可能会使孩子因为某些不得不去做的事而去应付了事,无形中给孩子养成松散的习惯。而且还加重了孩子的逆反心理,因而有可能会造成父母与孩子之间难以沟通,甚至出现孩子反抗的局面。当孩子到了一定年龄时,就会出现对你的不信任,严重者会出现对你的不尊重。

    过于强迫孩子听从自己的建议、服从于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并不是很好的教育方式,应该适当地听一听孩子内心的想法,有时给孩子一些自我行事的机会,他会表现得十分优秀。

    【教育感悟】

    当你愿意接受孩子自己的决定时,你将会发现孩子的想法和做法并非不可取,有时甚至比我们的想法还要成熟。

    害怕出丑,让孩子失去许多机会

    聪明人绝不会出丑,出丑的人必然是笨蛋——这似乎是公理。然而,实际生活并非如此。最聪明的人有时简直像一个大傻瓜,他们当众出丑,却若无其事,他们被人嗤笑却自得其乐。然而,他们就这样走向了成功。

    罗琳读书时网球打得不好,所以老是害怕打输,不敢与人对垒,至今她的网球技术仍然很蹩脚。罗琳有一个同班同学,她的网球比罗琳打得还差,但她不怕被人打下场,越输越打,后来成了令人羡慕的网球手,成了大学网球代表队队员。聪明是令人羡慕的,出丑总使人感到难堪。但是聪明是无数次出丑中练就的,不敢出丑,就很难聪明起来。

    那些勇敢地去干他们想干的事的人们是值得赞赏的,即使有时在众人面前出丑,他们还是洒脱地说:“哦,这没什么!”就是这么一类人,他们还没学会反手球和正手球,就勇敢地走上网球场;他们还没学会基本舞步,就走下舞池寻找舞伴;他们甚至没有学会屈膝或控制滑板,就走上了滑道……

    若要改变一下自己的生活位置总要冒出丑的风险。除非你决心在一个地方、一个水平上“钉死”了。不要担心出丑,否则你就会毫无出息,而且更重要的是你同样不会心绪平静、生活舒畅,你会受到囿于静止的生活而又时时渴望变化的愿望的痛苦煎熬。

    我们也许应该记住这一点,由于我们害怕出丑,我们也许会失去许多机会,收获的只有长久的后悔。记住法国的一句俗语:“一个从不出丑的人,并不是一个他自己想像的聪明人。”

    【教育感悟】

    生活中有些人由于不愿成为初学者,就总是拒绝学习新东西。他们因为害怕“出丑”,而宁愿放弃自己的机会,限制自己的乐趣,禁锢自己的生活。

    错误及时纠正,成绩及时肯定

    只有能够独立自主地做事的孩子,才会感觉到跟大人一样有尊严。可是,假定父母当面没有肯定过他的能力或行为,即使父母经常在别人面前说他很能干,即使他也有能力处理所有的事情,但他做事的时候还是会很紧张、很担忧,因为他没有得到及时的肯定,不相信自己的能力。

    为此,父母需要经常与孩子沟通,真正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并不断地合理地给予孩子赞美和肯定。

    很多父母平时不和孩子聊天,不知道孩子在学校的人际关系怎样,更不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除了学习以外一切事情让孩子独自摸索,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我们要经常安排些时间和孩子聊天,去谈一谈他的人生,他在学校里和同学朋友来往的经验,都需要给他肯定或指导。

    并不是每一个会做事的人,都能感受到自己有做事的能力。譬如说我很会演讲,可是没有人给我肯定的时候,每一次演讲我都会很慌乱;而假如许多人给我肯定,说我讲得很好,这时候我会感觉到,我非常自信,当我站在讲台上,我的确讲得很棒。

    每一个人都有其两面性,小孩子除了正面表现需要肯定,有时候意外做错事情,也需要被我们接纳。我们必须容许孩子犯错,特别是无心之过。意外的错误我们不要去处罚他,父母要用讲道理的方式把问题向孩子解释清楚。但孩子做了一件完美的事之后或有优秀的表现时,要及时地给他肯定与奖励。

    【教育感悟】

    每一个人都有其两面性,小孩子除了正面表现需要肯定,有时候意外做错事情,也需要被我们接纳。我们必须容许孩子犯错,特别是无心之过。

    把孩子当成一名家庭成员去对待

    在众多的中国家庭中,孩子的社会地位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虽然他们在家中被称为“小皇帝”,但他们的社会地位却很低。家中来客人时,父母只是向客人介绍家里的成年人,而对于孩子则往往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有的父母即使介绍自己的孩子,也只是说“这是我的儿子”或“这是我的女儿”,而不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去介绍。更有甚者,当家里有客人来访时,父母就把孩子哄走,或关到别的屋子里,一再叮嘱不要出来添乱。

    而国外,我们经常在电视中看到这样的情景:有重要客人到家里来做客,一般是一家人全都在门口迎候,在客人进门后,父母先是向客人介绍他们自己,然后,便郑重其事地逐一向客人介绍他们的孩子,不论孩子年龄多小,哪怕是抱在怀里的婴儿,都会一个不漏地介绍给客人孩子的名字、年龄,有时还会提及孩子的爱好。孩子们也都很懂礼貌,当介绍到他们时,每个孩子都是主动、热情地伸出手,大大方方地跟客人握手问好,表示欢迎。

    从外国孩子接待客人的表情上,让我们感到很惊讶,他们一个个俨然是个大人似的,是那样充满自尊、自信,讲礼貌,有分寸。而我们中国的孩子,见了生人就脸红,畏畏缩缩、扭扭扭捏捏,如果让他出去办点事,就更是困难了。把孩子当成一名家庭成员去对待,让孩子也来接待客人,这不仅是对孩子人格的尊重,也是在培养孩子自信、自尊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家庭是孩子进入社会之前的“演习场”。家长应当具有强烈的教育意识,抓住一切有益的教育时机,充公利用家庭的日常生活,对孩子进行相应的教育。

    【教育感悟】

    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去对待,家里来客人时,不要忘记郑重地向客人介绍你的孩子,自己工作上的事,也不妨同孩子商量商量。

    信念创造奇迹

    罗杰·罗尔斯是美国纽约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长,他出生在纽约声名狼藉的大沙头贫民窟。这里环境肮脏,充满暴力,是偷渡者和流浪汉的聚集地。在这儿出生的孩子,耳濡目染,他们从小逃学、打架、偷窃甚至吸毒,长大后很少有人从事体面的职业。

    在就职记者招待会上,一位记者问他是什么把他推向州长宝座的?面对300多名记者,罗尔斯对自己的奋斗史只字未提,只谈到了他上小学时的校长——皮尔·保罗。

    1961年,皮尔·保罗被聘为诺必塔小学的董事兼校长。当时正值美国嬉皮士流行的时代,他走进大沙头诺必塔小学的时候,发现这儿的穷孩子比“迷惘的一代”还要无所事事。他们旷课、斗殴,甚至砸教室的黑板。皮尔·保罗想了很多办法来引导他们,可是没有一个是奏效的。后来他发现这些孩子都很迷信,于是在他上课的时候多了一项内容——给学生看手相。

    当罗尔斯从窗台上跳下,伸着小手走向讲台时,皮尔·保罗说:“我一看你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将来你是纽约州的州长。”罗尔斯大吃一惊,因为长这么大,只有奶奶让他振奋过一次,说他可以成为5吨重的小船的船长。这一次,着实出乎他的预料。他记下了这句话,并且相信了它。

    从那天起,“纽约州州长”就像一面旗帜——罗尔斯的衣服不再沾满泥土,说话时也不再夹杂污言秽语。他开始挺直腰杆走路,在以后的40多年间,他没有一天不按州长的标准要求自己。51岁时,他终于成了州长。

    【教育感悟】

    信念是每个人都可以靠自己的力量来获得的,相信自己,坚持自己的信念,信念就能帮你创造奇迹。

    进步尽在爱与鼓励中

    美国一家权威的咨询机构曾对0~10岁的孩子进行过一次测试,结果非常惊人。他们发现,孩子一岁的时候,想像力、创造力高达96%,但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少,7岁时(上学以后)发生逆转。到10岁的时候,孩子丰富的想像力、创造力不见了,只剩下原来的4%!

    孩子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究竟怎么不见了?于是,该机构决定对一万名孩子进行跟踪调查,对他们的各成长阶段进行监测。最后发现,小孩在成长(0~10岁)的过程中,平均要遭受超过两万次的“伤害”!其中对幼小的心灵伤害最大的,就是来自父母的“破坏性批评”,这对稚嫩的心灵而言,不啻是一次次人身伤害。这些痛苦的记忆,深深刻在孩子心中,严重影响孩子的成长和发展,直接导致了害怕失败、害怕被拒绝、胆小、懦弱、犹豫、忧虑、找借口等消极心态。

    破坏性的批评表现为:批评的时候对人不对事,直接进行人身攻击,或者增加孩子的负疚感。

    破坏性批评直接摧毁人的自尊,增加心理负担,扭曲心态,孩子的自信心会因此而消失殆尽。他们开始自怨、自怜、自暴、自弃,害怕做任何事情,逐渐自我设限,丧失勇气,胆小懦弱。

    【教育感悟】

    大人们也应该反思一下,孩子们不成才、不争气是否和你的教育有直接的关系?

    孩子其实很脆弱

    不知道你是否注意到,孩子其实很脆弱,有时候他们会因为别人对自己不公正的评论而苦恼不已。而作为父母,你有责任让他们知道,他们其实并不是那个样子,并把孩子从错误结论中解脱出来。

    有位小朋友,由于幼儿园小朋友常常说他笨,小小年纪就有自卑感了。

    有一天他对妈妈说:“妈妈,我是不是很笨?”

    妈妈很诧异,问他为什么这样想。他小声说:“因为我属猪。”

    看着儿子沮丧的小脸,妈妈又想笑又有点难过。她想了想,认真地对儿子说:“儿子,猪本来是不笨的,是人把它养笨了,猪除了吃,除了睡,没有别的事可干,所以才变笨的。可是你不同,你很乖,很勤奋,每天都要干许多大事:去幼儿园上学,跟阿姨学儿歌,学画画。回家听妈妈讲故事,还自己编故事,还懂得给妈妈倒水,你是最聪明的孩子!”

    “真的吗?”孩子破涕为笑,高兴地搂住妈妈脖子亲了又亲。

    大人就好像孩子的守护神,当孩子怀疑自己的时候就会到大人那里寻找答案,而作为家长要时时提防着孩子的自信是否被破坏。有时候,仅仅提防是不够的,还要创造机会去增加孩子自信的感觉。

    【教育感悟】

    大人就好像孩子的守护神,当孩子怀疑自己的时候就会到大人那里寻找答案,而作为家长要时时提防着孩子的自信是否被破坏。

    让孩子无拘无束地成长为“创新型”人才

    黄先生一家移民到美国,他5岁的儿子进了一所美术学院办的绘画班,才去了不到5次,孩子就不想去了。孩子说:“老师根本不教画画!每次都是给一个题目,就叫我们自己画,爱怎么画就怎么画,老师一点也不管。画完了,老师就知道说‘Very good’,那些美国小孩的画根本就是一塌糊涂!”

    后来,黄先生发现,那些美国孩子画完画后,只会问你“好不好”,而中国的孩子问的多半则是“像不像”。

    我们知道,美国孩子学绘画,老师往往不设样本、不规定模式,让孩子根据现实生活联系内心的想像,自由去“构图”,孩子画的画完全是一种“创作”。这样,他们自然便只会问“好不好”,而无从问“像不像”。这样培养出的孩子,思维充满创造力和活力,日后才可能成长为开创性的人才。

    而我们将目光投向国内,我们无论是办企业也好,搞科研也好,做研究也好,缺少的是真正“开创性”的崭新思路。我们的企业口口声声地宣称在“追赶”与“缩短”那些“国际先进水平”,实则却不过是在亦步亦趋地“拷贝”人家、“临摹”人家,和这些画了画只知道问“像不像”的中国孩子是一样的。这些孩子从小就把“像”作为自己最高的追求,他们有人确实可以画得和范本非常像,但仅仅只是“像”罢了。

    孩子是未来的希望,如果我们的教育还如此禁锢孩子自由想像的空间,那么我们培养出的还将是毫无想像力和创造力的“模仿型”人才。

    【教育感悟】

    家长要给孩子提供一个相对宽松和自由的天地,让孩子无拘无束地成长为“创新型”人才。

    频繁责备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父母如果总是责备孩子,孩子就会产生逆反的心理。例如常用烈性药物,细菌就会慢慢地产生抗药性,不久这种药物就会对细菌完全不起作用。对孩子越是一味地责备,就会使孩子逐渐形成“反抗”的能力,若给孩子以反复的刺激,其反抗心理就越强,最终还是以屈服于孩子而告终。

    有许多家长和老师满不在乎地说出一些不该说的话,甚至想通过刺激疗法使孩子有所改变。但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看不懂这种高深的意图。对孩子来说,老师和家长就是社会的代表者,是绝对的权威,他们的指责就等于断定了自己未来的命运。

    无可否认,父母的责备当然是出于对孩子的爱,但大人在责备孩子时,多多少少会感到冲动,气血上升,这一方面使自己缺乏冷静的头脑和客观的判断力,另一方面也让孩子看到了父母令人可怕的脸、声音或表情动作。这会使孩子产生很大的恐惧心理。孩子一旦被恐惧所左右,对什么样的责备和说教都听不进去了。尽管孩子停止做“坏事”,那也是因为他讨厌再次经受以前那种可怕的体验,并不表明他懂得了“这件事不能做”的道理。

    通过责备孩子做与通过表扬让孩子做,二者对孩子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大人要用冷静的态度和温暖的心去对待孩子,要注意和发扬孩子的优点,以宽大的胸怀和极大的热忱去培养孩子的能力。

    【教育感悟】

    对孩子越是一味地责备,其反抗心理就越强,最终还是以屈服于孩子而告终。

    唠叨是致命的伤害

    小孩子都很容易气馁,但似乎大多数家长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不知道孩子的愚蠢、懒惰、胆小、腼腆都是由他们自己造成的。

    在很多家庭里,家长不断地唠叨和责骂,对孩子来说都是致命的伤害。气馁的趋势和气馁就像是生活中的一团乌云,这个危险的东西不断地提醒孩子想起自己的缺陷、失败或者怪僻。其实有一种更好的方法可以帮助孩子改正他的缺点而停止你的唠叨,那就是你让他注意到自己的优点,在他做对事情的时候表扬他。年轻的本性总是反对不断地谴责、责骂和唠叨,却可在表扬声和鼓励声中茁壮成长。此外,批评一个做错事的孩子比表扬一个做对了事的孩子要容易得多啊!

    “自信是心理上的一种微生物,”一位作家说,“如果受到了鼓励,得到了一块肥沃的土地,它就会繁殖,变大,最后长成一个庞然大物;如果受到冷落,被扔在一块贫瘠的土地上,它就会沦为天敌的食物,沦为犹豫、怀疑和疑虑。”

    【教育感悟】

    在很多家庭里,家长对着孩子不断地唠叨和责骂,对孩子来说都是致命的伤害。气馁的趋势和气馁就像是生活中的一团乌云。

    只要敢于梦想,什么奇迹都可能发生

    年老的英国教师布罗迪在整理旧物时,发现了一叠练习册,它们是皮特金幼儿园50年前B(2)班31名孩子的春季作文,题目叫《未来我是……》。

    布罗迪顺便翻了几本,很快被孩子们当年千奇百怪的自我设计迷住了。比如:有个叫彼得的小家伙说,未来的他是海军大臣,因为有一次他在海中游泳,喝了几升海水,居然没有被淹死;还有一个说,自己将来必定是法国的总统,因为他能背出25个法国城市的名字;最令他拍案叫奇的,是一个叫戴维的小盲童,他认为自己将来必定是英国的内阁大臣,因为还没有一个盲人进入过内阁……

    他觉得有必要考证一下31个梦想历经50年后的模样,于是布罗迪在报纸上刊出了寻梦的广告。结果怎样?30个当年的小朋友都有回信:他们一个个居然都正在从事50年前梦想要做的事情!到了指定的期限,只有那个叫戴维的没有回音。布罗迪觉得也够满足的了,毕竟只有一个人的梦想没下落。

    就在他准备把这个没人认领的本子送给一家私人收藏馆时,他收到内阁总理大臣布伦克特约的一封信。布伦克特约在信中写道:“那个叫戴维的就是我,感谢你还为我们保存儿时的梦想。不过我已经不需要那个本子了,因为从那时起,我的梦想就一直在我的脑子里,我一天也没有放弃过。50年过去了,可以说我已经实现了那个梦想。今天,我还想通过这封信告诉其他的30位同学,只要不让年轻的梦想随岁月飘逝,成功总有一天会出现在你的面前。”

    布伦总理的这封信后来被发表在太阳报上,他作为英国第一位盲人大臣,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一个真理:只要敢于梦想,什么奇迹都可能发生。

    【教育感悟】

    只要不让年轻的梦想随岁月飘逝,成功总有一天会出现在你的面前。

    我主动,我存在

    有一个小男孩,在报上看到招聘启示,正好是适合他的一份工作。第二天早上,当他到达应征地点时,发现应征队伍中已有了20个男孩子。

    如果换成一个胆怯懦弱、不太聪明的男孩,可能会因此而打退堂鼓。但是这个小男孩却完全不一样,他认为自己应该多动脑筋,运用上帝赋予的智慧想办法解决这一困难。

    小男孩拿出一张纸,写了几行字。然后走出行列,并请求后面的男孩子为他保留位子。他走到负责招聘的秘书面前,很有礼貌地说:“先生,请你把这张便条交给老板,这件事很重要。谢谢你!”

    这位秘书对他的印象很深刻,因为他看起来神情愉悦,文质彬彬。如果是别人,秘书可能不会放在心上,但是这个小男孩不一样,他有一股强有力的吸引力,令人难以忘记。所以,秘书将这张纸条交给了他的老板。

    老板打开纸条,然后笑笑还给秘书,秘书也把上面的字看了一遍,笑了起来,上面是这样写的:

    “先生,我是排在第21号的男孩。请不要在见到我之前做出任何决定。”

    你想他得到这份工作了吗?你认为呢?像他这样思考的人无论到什么地方一定都会有所作为。虽然他年纪很轻,但是他知道如何去想、去认真思考。他有能力在短时间内,抓住问题的核心,然后尽全力去解决它,并尽力把它做好。

    戴高乐曾经说过:“困难,特别吸引坚强的人。因为只有在拥抱困难时,才会真正认识自己。”这句话一点也没错。

    【教育感悟】

    困难,特别吸引坚强的人。因为只有在拥抱困难时,才会真正认识自己。

    多多举手

    有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在他的小女儿入学的那天,开车送女儿到小学门口。在女儿临下车之前,他告诉小女儿,在学校里要多举手——尤其在想上厕所时,更是特别重要。

    小女孩真的遵照父亲的叮咛,不只在上厕所时记得举手,老师提问时,她也总是第一个把手举起来。不论老师所说的所问的,她是否了解,或是否能够回答,她总是举手。

    这个小女孩天天如此,老师自然而然就对这个女孩的印象非常深刻。不论她举手发问,或是举手回答问题,老师总是不自觉地优先让她开口。因为得到了许多优先权,使这位小女孩无论在学习成绩,还是在其他方面的成长,都大大超越了她的同学们。

    多多举手,正是那位心理学家交给他女儿在学习、生活中的利器。

    成功者是积极主动的,失败者则是消极被动的。成功者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有什么我能帮忙的吗”,而失败者的口头禅则是“那又不关我的事”。

    而那位智慧的父亲,所教给女儿的举手观念,正是成功者积极主动的态度。

    不怀疑自己的能力,凡事多一些积极主动性,你也会取得不菲的收获。

    【教育感悟】

    不怀疑自己的能力,凡事多一些积极主动性,你也会取得不菲的收获。

    荣誉和耻辱只能代表过去

    在新泽西州市郊的一座小镇上,有一个由26个孩子组成的班级。他们中所有的人都有过不光彩的历史,有人吸毒,有人进过少年管教所,有一个女孩子甚至一年之内堕过三次胎。家长拿他们没有办法,老师和学校也几乎放弃了他们。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叫菲拉的女教师接了这个班。新学年开始的第一天,菲拉没有像以前的老师那样整顿纪律,而是出了一道选择题:

    A笃信巫医,有两个情妇,有多年的吸烟史,而且嗜酒如命;

    B曾经两次被赶出办公室,每天到中午才起床,每晚都要喝大约一公升白兰地,而且曾经有过吸食鸦片的记录;

    C曾是国家的战斗英雄,一直保持素食的习惯,不吸烟,偶尔喝点酒,但大都只是喝一点啤酒,年轻时从未做过违法的事。

    菲拉要求大家从中选出一位在后来能够造福人类的人。毋庸置疑,孩子们都选择了C。然而菲拉的答案却令人大吃一惊:“孩子们,我知道你们一定都认为只有最后一个才是最能造福人类的人,然而你们错了。这三个人大家都很熟悉,他们是二战时期的著名人物:A是富兰克林·罗斯福,身残志坚连任四届美国总统。B是温斯顿·丘吉尔,英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首相。C的名字大家也很熟悉,阿道夫·希特勒,一个夺去了几千万无辜生命的法西斯恶魔。”“孩子们,”菲拉接着说,“你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过去的荣誉和耻辱都只能代表过去,真正能代表一个人一生的是他现在和将来的所作所为。”

    正是菲拉的这番话,改变了26个孩子一生的命运,如今这些孩子都已长大成人,其中的许多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了骄人的成绩,值得一提的是,当年那个个子最矮的最爱捣乱的学生,今天已经成为华尔街上最年轻的基金经理人。

    【教育感悟】

    过去的荣誉和耻辱都只能代表过去,真正能代表一个人一生的是他现在和将来的所作所为。

    敢于梦想

    一个出生于美国旧金山贫民区的小男孩,从小因为营养不良而患有软骨症,在6岁时双腿变成弓字形,小腿更是严重萎缩。然而,在他幼小的心灵中一直藏着一个没有人相信会实现的梦想,那就是有朝一日成为美式橄榄球的全能球员。他是传奇人物橄榄球明星吉姆·布朗的球迷,每当吉姆所在的克里夫兰·布朗斯队和旧金山四九人队在旧金山比赛时,这个男孩便不顾双腿的不便,一跛一跛地到赛场去为心目中的偶像加油。由于他穷得买不起票,所以只有等到全场比赛快结束时,从工作人员打开的大门溜进去,欣赏最后剩下的几分钟。

    有一次他在布朗斯队和四九人队比赛后,在一家冰激凌店里终于有机会和心中的偶像面对面接触了。那一年他13岁。

    那是他多年来所期望的一刻。他大大方方地走到那位大明星的跟前,朗声说道:“布朗先生,你晓得一件事吗?”吉姆转过头来问:“小朋友,请问是什么事呢?”男孩以一副自豪的神态说:“我列过你所创下的每一项纪录。”吉姆·布朗十分开心地笑了,然后说:“真不简单。”这时小男孩挺了挺胸膛,眼睛闪烁着光芒说道:“布朗先生,有一天我要打破你所创下的每一项纪录。”

    听完小男孩的话,这位美式橄榄球明星微笑地对他说:“好大的口气。孩子,你叫什么名字?”小男孩得意地笑了,说:“奥伦索,先生,我的名字叫奥伦索·辛普森,人家都管我叫O·J。”

    9年后,奥伦索·辛普森的确如他少年时所说的,在美式橄榄球赛场上打破了吉姆·布朗创下的所有纪录,同时又创下了一些新的纪录。

    【教育感悟】

    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放下手中的鞭子

    经常挨打的孩子,往往会出现一些不良的心态和心理偏差:

    ①冷漠。孩子做错事以后,往往希望父母原谅,希望父母给予指导。但父母采取打的方法,只能使孩子的心离父母更远,慢慢地对父母感情变得淡漠。

    ②自闭。孩子做错事以后,有时会说漏嘴,这时如果父母动手打孩子,那么孩子就会尽量少说话,以免被发现破绽,泄露实情。

    ③盲从。如果孩子发现只要听父母的话,就可以不挨打,那么孩子就会放弃自己的看法,渐渐变得没有主见,照搬父母的意见。

    ④说谎。孩子为了避免皮肉之苦,常常会采取隐瞒和欺骗的办法。如果骗过去了,那么孩子就认为撒谎是个好办法。

    ⑤推卸责任。为了逃避,孩子做错事后就开始推卸责任。时间长了,孩子的责任心就会减弱,做任何事情都会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⑥自卑。被父母打尤其是父母当众打孩子,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往往会感到“低人一等”,认为老师和小朋友都看不起自己而抬不起头来。

    ⑦固执。有的家长动不动就打孩子,使孩子形成了很强的对立情绪,突出的表现就是逆反心理很强,成了“油盐不进的四季豆”。

    ⑧对抗。有的孩子越打越不认错,明明他知道自己做错了,偏要嘴硬说父母错了。有时还会采用离家出走、逃学来与家长对抗,使家长焦头烂额。

    ⑨喜怒无常。有的家长打了孩子之后,还说是为了孩子好,是为了教育孩子,是爱孩子,这往往会让孩子感到迷惑不解。

    【教育感悟】

    武力不仅伤害孩子的身体,更重要的是伤害孩子的心灵。

    让孩子经常体验成功的快乐

    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朗格在回答“人流泪时为什么显得很悲痛”这个问题时所说的那样:“人并不是因为流泪而悲痛,是因为悲痛而流泪。”换言之,在教育孩子方面,并不是孩子厌学成绩才不好,而是因为成绩不好才厌学。

    朗格曾对美国的两所小学做过一次调查,两所同样的小学,一个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是认真而优秀的学生,并且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升入了中学。另一个小学的学生问题一大堆,毕业时的成绩也一塌糊涂。

    后来朗格对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了研究。原来,这些成绩差的孩子普遍认为“自己总是被别人指责,今后还将继续被别人指责”,这种破罐子破摔的思想导致他们丧失了学习的动力。

    朗格认为,孩子们一蹶不振不是能力和性格的问题,最大的原因是“反正就这样了”的“失败体验”。这种体验直接扼杀了孩子进取的积极性。要医治孩子厌学的毛病,设法消除“成绩不好”的失败体验,让其体验到“成绩好”的成功感受非常重要,因为孩子成绩好,必然会喜欢学习。

    美国有一位著名的儿童脑神经外科专家,自幼患了一种学习障碍症,小学三年级以前,数学老师从未在他的作业本上打过对号。看到满本的错号,他几乎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四年级时换了一位数学老师,从此改变了他的命运。新来的老师拿起他的作业本,亲切地说:“你太大意了,咱们再写一遍。”第二遍还是没对,可老师却在本子上打了几个对号。他激动得几个晚上睡不着觉,这对他来说太重要了。后来在老师的帮助下,他竟迷上了数学。

    如果从求真的角度讲,教师也许不应该这样做,可教育不仅是培养孩子的手段,更是一门艺术,应该求善求美。

    【教育感悟】

    并不是孩子厌学成绩才不好,而是因为成绩不好才厌学。

    给孩子以最高的期望

    1968年,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罗森塔尔在美国的一所小学,从一年级至六年级各选3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做了一番“煞有介事”的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将“最佳发展前途”名单悄悄交给校长和有关老师,并一再叮嘱:千万保密,否则会影响实验的正确性。8个月后进行复试时,奇迹出现了,名单上的学生,个个成绩进步很快,情绪活泼开朗,求知欲旺盛,与老师感情特别深厚,最后都成为名副其实的优秀生。

    当你想要孩子把事情做得更好的时候,通常会借用责骂、威胁,或是对他说“难道你不觉得这样很丢脸吗”来刺激他。可是,事实上这些话不但不会产生效果,反而可能会把事情弄得更糟。因为人的行动有一个根本的法则,那就是:如果你给他一个角色,他会为扮演这个角色而行动。也就是说,他会接受你心中所设想的形象,而后按照这个形象来行动。你发怒时,指责孩子这个不是、那个不是,顶多只让孩子知道你瞧不起他。

    拿破仑说:“如果你想让一个胆小的士兵变得勇敢,只要告诉他,你信赖他,并且相信他是勇敢的,他就会变成一个勇敢的人。”

    罗森塔尔在接受《读者文摘》访问时表示,有些孩子的功课不好,是因为老师对他期望较低的缘故。因此,如果老师对学生抱有很高的期望,那么学生就会有好的成绩。他说:“我的实验,证明了老师和学生间有微妙的交互作用。老师透过说话的声音、面部的表情,无意中传递给学生他的期待,学生接受这些讯息后,就会寻求改变自己。”

    【教育感悟】

    如果你想让一个胆小的士兵变得勇敢,只要告诉他,你信赖他,并且相信他是勇敢的,他就会变成一个勇敢的人。

    采用发挥长处的方法会带来更好的效果

    当孩子从学校带回成绩单时,你采取什么态度呢?孩子很在意父母对自己成绩的评定。对孩子的成绩,给予不一样的评价,往往会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父母的评定是积极的,可以让孩子更上一层楼,相反则可能让孩子变得不喜欢念书。通常这是个很大的转折点。

    事实上,教育孩子时父母有两种做法:“发挥长处”和“改正缺点。”但是就孩子的心理而言,如果大人总是把眼光放在缺点上,是极易造成反面效果的。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采用发挥长处的方法可能会带来更好的效果。

    不管是孩子在体育、音乐等哪一科,即使不是父母眼中的主要科目,只要是孩子自己擅长的科目,都可以建立起他们自信。而由此建立起来的自信,具有带动其他科目的效果。但是,如果那个擅长的科目被父母忽视,而不擅长的科目被屡屡提及,这样被迫勉强学习的话,所有科目都会变得很糟,连对自己喜欢的科目,也会渐渐失去热情。对学习有几分自卑感的孩子,一旦被要求全心投入于自己不喜欢的科目,孩子将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这样自卑感越来越重,甚至对学习产生厌恶。

    父母们应该意识到,在教育孩子方面,必须从内心建立起鼓励长处、改正缺点的这一种意识。既然目的是希望孩子有良好的发展,就要采取能达到这一效果的最好方法。当然在给予孩子表扬的时候,一定要突出自己已经注意他有不良表现的一面,在批评他的同时也要有肯定。为了得到更多的肯定,孩子会在将来尽力做出更好的表现。

    【教育感悟】

    如果孩子那个擅长的科目被父母忽视,而不擅长的科目被屡屡提及,这样被迫勉强学习的话,所有科目都会变得很糟,连对自己喜欢的科目,也会渐渐失去热情。

    绝不能说“妈妈不要你了”

    如果你在生气的时候,可能对孩子说:“某某孩子多听话,妈妈不要你了,妈妈要他做孩子。”这些恐吓的字眼对年幼的孩子而言是非常可怕的。害怕遭到抛弃,是年幼孩子最深最深的恐惧之一。对他们而言,父母就像全能的神一样,是生存的依靠。因此,这样的恐吓在小孩子听起来仿佛天打雷劈。

    害怕被抛弃是人类最原始的恐惧之一。当我们年纪还很幼小,当我们的生存完全依赖我们的父母或其他照顾者的时候,我们就开始有这样的恐惧了。

    因此,一个婴幼儿如果认为自己失去了父母这个靠山,可以想像,他的心里一定是万分脆弱、万分恐惧的。父母如果在盛怒时说了什么话或做了什么事让孩子产生这样的恐惧,这个孩子一定会变得很没有安全感。

    当然,我们在气头上讲出来的话多半是无心的,但我们却很容易在生气时故意讲出某些我们明知最有杀伤力的话来刺伤对方,像“我不再爱你了”、“我不要你了”……这些话都可能造成极深的伤害或永久的伤疤。所以切忌说出口,以免造成孩子心灵上的阴影。

    【教育感悟】

    害怕被抛弃是人类最原始的恐惧之一。对他们而言,父母就像全能的神一样,是生存的依靠。因此,这样的恐吓在小孩子听起来仿佛天打雷劈。

    反复责备会让孩子放弃努力

    当父母说一个孩子马马虎虎时,他可能会想:“这不过是我的一次马虎行为,我其实可以做好的。”然而,如果父母不顾孩子的感受,不断重复说孩子的坏习惯,并开始责怪辱骂他时,孩子就会相信父母的话,认为自己确实是一个马虎的人。从那个时候起,他可能会避开需要认真的事情,因为他确信自己太马虎了,无法获得成功。

    当父母说一个孩子愚蠢、笨拙时,在大多数情况下,孩子的第一反应可能是“不,我不笨”。然而,如果父母不断重复说这个孩子愚蠢、笨拙时,孩子的自信心就会随着父母的多次否定而消失,他会渐渐相信,自己是愚蠢的,然后放弃智力上的努力,认为避免愚蠢的方法就在于避开比赛和竞争,潜存在他内心的信念已经变成:如果我不去试,我就不会失败。

    辱骂和严厉的批评常被父母当作教育孩子、使孩子对自己的错误行为刻骨铭心的手段,然而,这对于真正教育孩子的理由是不充分的。辱骂性的字眼,就像一支支毒箭,不应该用在孩子身上,当一个人说“这件衣服实在太难看了”时,这句话对衣服毫无影响,它既不会觉得受辱,也不会觉得尴尬,它还是那样子,完全不顾加在身上的任何形容词。但是,当孩子被说难看、愚蠢或者笨拙时,这些话就会对孩子造成影响,他们的身体和心灵就会有反应,厌恶、愤怒、憎恨就这样产生了,甚至报复性的幻想就出现了。这样不仅无益于事情的解决,还会对孩子的心灵健康起到极坏的影响。

    【教育感悟】

    辱骂性的字眼,就像一支支毒箭,不应该用在孩子身上。

    淘气的男孩是好的,淘气的女孩是巧的

    爱默生说:“什么是野草?野草就是一种人们还没有发现其价值的植物。”真正的教育不仅能从“百分”、“三好”学生中选拔出佼佼者,而且也能从貌似“野草”的孩子中发现并培养出未来的栋梁之材。

    现在很多父母都把孩子的一些“不乖行为”说成是淘气,如果不及时阻止就是对孩子的纵容。实事上孩子淘气并非全是坏事,那是孩子在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探索,并且能从淘气的过程中学会不少东西。父母如果在这个时候干涉孩子,孩子专注的情绪就会被打扰,这对孩子的大脑发育是很不利的。

    顽皮之中往往蕴含着创造,是孩子智慧发展的原始动力。没有一个孩子不淘气,只有程度不同。那些看似挑战、不听话的举动常惹火家长,但这正是孩子聪明的表现。所以,家长千万不要一味地只会教育孩子“听话”。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每个孩子都有创造力,有时候他们就是因“创造”了一些恶作剧,在大人那儿落一个“淘气包”的绰号。其实父母要做的不是训斥孩子或者勒令他们改变这种行为,父母要做的是想办法如何将孩子的这种创造力引上正确的轨道并让它健康地发展。常言道:“淘气的男孩是好的,淘气的女孩是巧的。”孩子们在“淘气”过程中,通过观察、触摸、谛听以及联想,使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都得到锻炼和发展。也正是因为“淘气”的经验,孩子才逐渐认识了纷纭复杂的大千世界,从无知变为有知,从愚昧变得聪明,从幼稚发展为成熟。

    所以,当你遇到孩子严重的捣蛋行为,比如拆掉你心爱的音响器材时,也请务必镇定,告诉自己,这其实是小顽童的研究成果,你的小宝贝已从探索中印证了他自己的想法,真是了不起!

    【教育感悟】

    任何一个孩子生来都是调皮的,但不能将此作为孩子的缺点,顽皮之中往往蕴含着创造,是孩子智慧发展的原始动力。

    优点不说不得了,缺点少说逐渐少

    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教育方式。有的家长希望孩子进步快,老说孩子慢;希望孩子细心,老说孩子粗心;希望孩子胆大,老说孩子胆小;希望孩子聪明,老说孩子笨……他们总是习惯地认为:优点不说少不了,缺点不说不得了。而赏识教育观点正好相反:优点不说不得了,缺点少说逐渐少。孩子如果很少被父母肯定,那么自信心就有被逐渐摧毁的可能。

    【教育感悟】

    孩子如果很少被父母肯定,那么自信心就有被逐渐摧毁的可能。

    不要漫天批评

    父母在批评孩子时,不要漫天批评,把孩子从小到大的错误全都说出来,这样做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导致孩子倔强、顽固性格的形成。其实,孩子本身也会反省其行为。这时候,如果你纠出他过去的错误或是做过的其他坏事,孩子的心里受到冲击,产生反感也是理所当然的。

    比如,孩子如果一边做功课一边看电视,父母原本说一下“写作业时不要看电视”也就完了。但是,这时候偏偏又加上“你就是这样,所以什么事也干不了”等,和此事没关系的话全都来了。而且会受当时情绪的影响,越骂越凶。

    即使原来听话的孩子,听到父母把自己已改的错误一件件地翻出来,心里很可能产生逆反心理。结果,当场应该解决的事情被父母丢在一边,变成徒劳无功的说教。在这种说教中,孩子由此产生的情绪,要不就是对父母的责骂置之不理,根本不放在心上,要不就是与父母顶撞。

    很明显,这样的责骂方式会使结果越来越糟,不仅没有唤醒孩子的反省意识,反而养成了他对自己的错误行为漠然视之的态度。这说明责骂孩子也要抓住重点。

    【教育感悟】

    即使原来听话的孩子,听到父母把自己已改的错误一件件地翻出来,心里很可能产生逆反心理。

    赏识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似乎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说法,受此影响,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总是喜欢用暴力的方式。孩子成绩不好或者做事做得不对,父母不是坐下来给孩子分析原因,而往往是当众责骂,甚至拳脚相加。但事实证明,一味的打骂并不能解决孩子所遇到的身心问题。有关部门通过对2000多名未成年犯和1000多名普通未成年人调查资料的分析比较后发现,家庭暴力是未成年人产生不良行为的催化剂。据调查,这些未成年犯在犯罪前常有许多不端行为,这时他们常常受到父母的打骂。调查结果表明,父母一味地打骂孩子不仅加剧了不良行为的产生,而且经常在父母的打骂中生活的孩子,极易产生不良的性格特征。

    在这方面,美国的“赏识教育”法值得我们借鉴。所谓“赏识教育”,就是发现孩子的一点点优点就及时给予夸奖和鼓励。

    美国有著名的“一屋、二实、三主、四不”的教育方法。所谓“一屋”,就是一个谈话的小屋,将有问题的孩子单独叫去,在民主的氛围中靠轻松谈心来解决问题;“二实”就是核实事实,不是只听某人的片面之词,而是要分析事实,让孩子明白对或者错在何处;“三主”是以说服教育为主,以尊重孩子为主、以表扬为主;“四不”就是不在客人面前说孩子,不在家人都在场的时候说孩子——这是为了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不在饭桌上说孩子——注意孩子的饮食健康,不在气头上说孩子——这个时候父母容易说出过激的话。

    【教育感悟】

    父母一味地打骂孩子不仅加剧了不良行为的产生,而且经常在父母的打骂中生活的孩子,极易产生不良的性格特征。

    凡事总往好处想

    怀有消极心态的孩子,他们在遇到困难或挫折时总爱往坏处想,怀疑自己的能力,不相信自己的潜力,没有克服困难的勇气,他们最后的选择往往是降低标准,放弃努力。即使去做,他们往往也不会去想尽办法,竭尽全力,所以他们通常很难成功,也不可能成为非常优秀的人。

    有一个叫尼克的调度员在一家铁路公司工作,平时工作很认真,但是看待事物总是很悲观。有一天,大家都提前下班了,尼克一个人不幸被关在一辆冰柜车里,任凭他如何敲打,都没有一个人发现。他心想,冰柜车里的温度通常在摄氏零下20度左右,这样下去他一定会被冻死的,于是赶紧用“冻”得发抖的手写下了遗书。第二天早晨,当人们把他送进医院时,医生发现他已经无法抢救了。其实,那天冰柜的冷冻系统因为要维修,刚好没有开启,车里也有足够的氧气。所以,尼克完全是死于自己心中的想像,死于他的消极心态。

    拥有积极心态的孩子,他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或挫折,都会要求自己看到事物有利的一面,把注意力集中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而不是问题本身。他们不会去找种种理由和借口,而是要求自己一定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达目的不罢休。所以,他们总是能够让自己从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和挫折中走向成功。

    一个女孩儿带着她心爱的小狗穿过马路时,一辆突如其来的汽车撞死了她的小狗。朋友们怕她难过,都来安慰她,她却对朋友说:“还算不错,因为撞死的不是我!”

    戴尔·卡耐基曾说过:“我闷闷不乐,因为我少了一双鞋,直到我在街上,见到有人缺了两条腿。”

    【教育感悟】

    拥有积极心态的孩子,他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或挫折,都会要求自己看到事物有利的一面,把注意力集中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而不是问题本身。

    尊重孩子的隐私

    据调查,大多数的家长都偷偷翻看过自己孩子的书包,偷看自己孩子的日记。一项专项调查结果显示,70%的孩子都强烈反对父母偷翻自己的书包,偷看自己的日记。

    父母为什么这么“喜欢”偷看孩子的日记?归根到底就是父母和孩子之间产生了矛盾,是父母在与孩子的“沟通”上出现了问题。孩子们因为苦于跟父母的沟通,于是就把自己的苦衷写在日记里。父母们因为感到孩子跟自己的沟通越来越少,才“被迫”采取了“偷看”的方式。

    不管父母有什么理由偷看孩子的日记,都是不对的。孩子也有思想,也有秘密,也有不想让别人知道的隐私,也有一间心灵的密室。父母要想真正尊重孩子,首先就要尊重孩子的隐私权,不窥探、翻看孩子的隐私。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写在日记中的内容是孩子最真实的心灵写照,可以最准确地反映出孩子的思想,判断孩子是否有早恋的苗头等等。所以,翻看孩子的日记是教育的需要。但窥探孩子的隐私真的有助于家庭教育吗?

    事实并非如此,这种行为除了会导致孩子的强烈反抗,加剧孩子的逆反心理以外,还会使孩子对父母产生极大的不信任。当孩子不再信任父母时,父母所说的话,即使是很好的建议,孩子也会拒绝接受,并且会彻底关闭与父母沟通的心灵之门。

    想真正了解孩子的思想和行为,就要从正面的渠道——与孩子建立畅通无阻的沟通来实现,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成果。

    【教育感悟】

    当孩子不再信任父母时,父母所说的话,即使是很好的建议,孩子也会拒绝接受,并且会彻底关闭与父母沟通的心灵之门。

    告诉孩子他很棒

    英国心理学家哈德菲指出,人的精神状态对身体有巨大的影响作用。他邀请了三个人做一项心理影响生理状况的实验,他让三个人在三种不同的情况下,尽全力握紧握力计。在一般的清醒情况下,他们平均的握力是45公斤;第二种情况是,把三人催眠,并告诉他们身体很虚弱,结果他们平均握力只有13公斤;第三种情况是,继续把三人催眠,然后告诉他们身体很强壮,结果他们的平均握力达到了64公斤。

    实验表明,人在被催眠以后,他的潜意识就可以直接被影响。而潜意识无法分辨真假,外界输入什么,它们就会信以为真。专家们的研究还发现,人们在清醒状态下潜意识也是可以被影响的,但是必须大量重复,才能起到影响潜意识的作用。也就是说,父母完全可以把那些今天尚不是事实的东西反复输入给孩子,只要你重复的次数足够多了,孩子的潜意识就会信以为真。当孩子的潜意识受到了影响,他在行为中就会逐渐表现出来。

    所以,只要你持续不断地把“你很聪明”、“你很棒”这类的信息传递给孩子,重复多了,孩子的潜意识一旦受到影响,他或她就会变得越来越聪明、越来越棒。

    【教育感悟】

    只要你持续不断地把“你很聪明”、“你很棒”这类的信息传递给孩子,重复多了,孩子的潜意识一旦受到影响,他或她就会变得越来越聪明、越来越棒。

    保护孩子幼稚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孩子创造力的表现,可是许多父母却忽视了孩子的好奇心,认为孩子的许多问题滑稽可笑。可能大家都知道,正是好奇心促使美国著名企业家福特发明了汽车。福特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好奇心,尤其对机械类的装置。以至于他的父亲只要一见到福特回家,便立即把手表藏起来。因为那些华丽昂贵的怀表经常被福特拆得七零八落。

    福特床旁边有个小柜,里边整齐地摆放着钻孔机、挫刀、铁锤、铆钉、螺栓和螺丝帽,这些东西都是他亲自动手收集的。福特小的时候是公认的淘气包,他经常偷偷溜到底特律镇上,把脸贴在钟表店的玻璃窗上,看店里的师傅拿小钳子修理手表。他有时入了迷,以至忘了时间,天黑时才匆匆跑回家。当福特和修表师傅熟悉之后,修表师傅有时还把他不能用的手表送给他,这时,福特便会在房间里整晚地分解组合,直到第二天凌晨三四点。福特的母亲对他的好奇心非常关心和支持,他非常感谢母亲。晚年他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她给了我勇气,教我忍耐和自律,这是我克敌制胜的法宝。”

    当孩子把我们新买给他的玩具很快大卸八块时,我们是怎样对待孩子的呢?批评呵斥甚至打骂,这样的教育方法该是多么残忍地扼杀了孩子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啊!当孩子刚刚萌芽的好奇心受到打击的时候,他或许就会变得规规矩矩,但却丢掉了先天本来具有的天才的创造力。

    意大利著名教育专家蒙特梭利说:“这是因为他想知道这件东西的构造,他是在寻找玩具里边是否有有趣的东西,因为从外观上玩具没有一点使他感兴趣的地方。”作为父母,我们有责任保护孩子幼稚的好奇心,并采取合适的方法满足他想了解外部世界的强烈欲望。

    【教育感悟】

    当孩子刚刚萌芽的好奇心受到打击的时候,他或许就会变得规规矩矩,但却丢掉了先天本来具有的天才的创造力

    自卑者愈自卑,自信者更自信

    孩子得到成功(尽管只是做好某件小事)的激励,往往对其他事情也会投入极大的热情,并在此基础上取得更大的成功,这就如同“马太效应”所阐述的一样。“马太效应”是社会学家罗伯特·莫顿提出的一个理论。他认为,如果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在就餐时,人们往往会选择生意比较好的饭店就餐,哪怕需要在店堂中等一等,人们也不愿意去一个客人寥寥的饭店。到医院就诊,人们宁愿排长队也不愿到同一个科室的另一个不需排队的医生处就诊。

    于是,人多的饭店客人越来越多,老板生意越做越大;而客人少的饭店人越来越少,最终门可罗雀,老板只好关门大吉。罗伯特·莫顿把这种现象称之为“马太效应”,即“贫者越贫,富者越富”。

    在人们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经常能够看到这种现象,就是自卑者愈自卑,自信者更自信。有的孩子因为某种原因产生了自卑感,做起事情没有任何信心,结果遭到失败,失败的次数多了自然会受到父母的斥责,孩子对自己也就不再抱有希望,从而加重了自卑;有的孩子因为一次成功的体验而产生强大的自信,得到父母的表扬后更加信心百倍,进一步增强了自己的信心,从而取得了更大的成功。

    当孩子取得成功后,因成功而培养的自信心,对其新成绩的取得会产生进一步的推动作用。随着新成绩的取得,心理因素再次得到优化,从而形成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良性循环,使得孩子不断获得成功。

    【教育感悟】

    在人们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经常能够看到这种现象,就是自卑者愈自卑,自信者更自信。

    爱的教育

    今天的孩子是幸福的,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的孩子们,多是独生子女,无论是生活条件还是智力开发都和过去有着天壤之别。可是耳闻目睹的许多事情常常令我们惊讶。记得一位母亲哭诉说,她买了18只大虾,孩子一口气吃了17个,剩下一个母亲想尝尝味道,可是孩子居然大哭起来,质问母亲:“你明明知道我爱吃,为什么不给我留着?”无数的事实让父母们不禁自问:现在的孩子到底是怎么了?为什么我们的爱换来的却是孩子的无情与麻木不仁?

    在当今青少年当中,待人卑鄙和为人刻薄的很多,孩子残忍行为上升趋势的事实令人惊恐。为人刻薄也许不会导致看得见的伤害,但是,它却会留下无法磨灭的感情上的伤痕,撕碎道德成长的结构。

    反省一下我们是怎样教育孩子的吧!父母对孩子是倍加呵护,舍得花大本钱进行智力投资,可是惟独忘了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进行责任心的教育,似乎他们天生只有学习,别的什么都不需要。渐渐地,我们的孩子不知道什么是爱,也不知道怎样表达爱。他们不知道爱父母,不会爱他人,不懂爱生活、不屑爱这个社会;我们的孩子不知道为别人付出,从来不去考虑和体谅他人的需要,也不懂得对生命要有所感恩。孩子不知道自己应该为他人做什么,也不去了解他人的需要、家庭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更不要说帮助别人、欣赏别人、表达自己对他人的爱。

    只有爱的教育才可以让我们的孩子警觉别人的困难,并唤醒孩子的良知与感情,使得孩子们变得宽容而具有同情心,能理解别人的需要,去帮助那些受到伤害和需要帮助的人。

    【教育感悟】

    一个没有爱的能力的孩子是可怕的,他的感情生活也将一无所有。

    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自己做事

    独立生活能力是人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能力,这种能力不是天生的,要从小加以培养。我们要培养孩子逐步养成自己照顾自己的好习惯。

    首先,鼓励他们。其实,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自己做事,“做”是他们锻炼的机会。孩子一会走时就有帮助妈妈的愿望,两岁的孩子就会帮大人拿东西、跑跑腿。3岁的孩子自立愿望非常强烈,什么事情都想去干,但是他们还太小,独立活动能力还很差,常常会把事办糟。这时,家长就应鼓励他们试一试。如果孩子把水泼到沙发上了,你不要责怪他们,因为保护孩子的心灵远比你的沙发重要。这对你来说,他们只是犯了个小小的“可爱”的错误。这样的失误,随着他们长大就会避免了。

    其次,不要代替他们。孩子动作发展成熟了,具备一定的能力了,不要总认为孩子小就替他们做这做那。孩子只有通过独立做事,才能体验到各种感情,这种感情与别人代替他们或强迫他们做时是大不一样的。

    苏姆林斯基说:“一个儿童为了浇花,提了一小桶水,接着又提第2桶、第3桶、第4桶,他累得满头大汗。你不必担心,对他来说,这是世界上任何别的喜悦都不能比拟的真正的喜悦。在这种劳动中,人不仅可以了解世界,而且可以了解自己。童年时期的自我教育正是从了解自己开始的,这种自我了解是愉快的。一个5岁的小孩栽的一棵玫瑰,开出了一朵美丽的花,他不仅惊讶地观看自己双手劳动的成果,而且还审视自己本身:‘难道这是我自己做成的吗?’这样,儿童在体验无与伦比的劳动乐趣的同时,还可以认识自己。”

    【教育感悟】

    父母代替孩子做事,不仅不会给他们带来幸福,相反,他们会因失去了自己做事的机会而苦恼。

    花一点时间,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

    如果你的孩子每到做功课的时间总是拖拖拉拉,你虽然警告过他好几次了,但他还是留恋在电视机前面,或热衷于电动玩具。看到这种情形,你当下的第一反应通常是对你的孩子破口大骂:“关掉电视!马上去做作业!”接下来你的孩子可能为自己的行为找各种借口,或气呼呼地回你一句:“知道了!”

    这个时候,你与其和孩子你来我往地进行言词交锋,不如静下心来,花一点时间从孩子的角度去看这件事。也许,他希望在读书之前有一段时间可以放松一下;也许,他是用这个拖延战术来掩饰他的焦虑,譬如,他在数学方面碰到了困难,却不想向别人求助。在检视过各种可能性之后,你对事情就会产生新的看法。

    当孩子觉得父母了解他们,而不是监视他们的一举一动时,孩子往往会变得更有责任感。你的孩子也许更愿意敞开心胸,说出他在功课方面的担忧。当他知道他可以在你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对某个科目感到特别头痛)而不用担心受罚时,他可能会觉得松了一口气。当他知道你是可以商量的,当他知道你愿意尊重他的需求,或在功课上给予帮助时,他就不会用防卫的姿态来掩饰自己的担忧了。

    对孩子大呼小叫或厉声指责,确实有可能逼孩子听话,但是,这样做并不能教会他们如何面对今后生命中的种种挑战。你透过以身作则让孩子看到,你了解他们的心情,孩子将在你的鼓励之下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教育感悟】

    当孩子觉得父母了解他们,而不是监视他们的一举一动时,孩子往往会变得更有责任感。

    激励的力量

    杰克·韦尔奇从小就得了口吃症,而且似乎根除不掉。有时候因为口吃还引来不少笑话,这让韦尔奇难堪不已。他在自传中曾写道:“在大学里的星期五,天主教徒是不准吃肉的,所以我经常点一份烤面包夹金枪鱼。不可避免地,女服务员准会给我端来双份而不是一份的三明治,因为她听我说的是‘两份金枪鱼三明治’(tu-tunasandwiches听起来像two tunasandwiches)。”

    针对韦尔奇的这一顽症,他的母亲总是为他的口吃找一些完美的理由。她会对韦尔奇说:“这并不是什么缺陷,只是因为你太聪明了。没有任何一个人的舌头可以跟得上你这样聪明的脑袋瓜,别急,慢慢来!让我们一起努力。我想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你嘴巴说的和你心里想的会一样快。”

    在母亲所做的努力中,韦尔奇汲取了大量的精神养分,更培养出了一种高度的自信。后来,韦尔奇从未对自己的口吃有过丝毫的忧虑。相反,略带口吃的毛病并没有阻碍韦尔奇的发展,而注意到这个弱点的人,大都对他产生了某种敬意,因为他竟能克服这个障碍,在商界出类拔萃。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新闻部总裁迈克尔对他十分敬佩,甚至开玩笑地说:“他真有力量,真有效率,我恨不得自己也口吃。”“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都会成为我们信心建立的基石。”这是韦尔奇后来的感悟,也是他母亲之所以这样做的初衷,并且随着岁月的递增,他的能力和信心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杰克·韦尔奇的母亲从来没有管理过任何人,但是她知道如何去建立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试想,如果是一般不够明智的父母,可能会让儿子为这个缺陷感到自卑,但她却把其变成一种激励,让韦尔奇在不断的矫正中坚定了自己的信心,这便是母亲给予他的财富。

    【教育感悟】

    杰克·韦尔奇的母亲从来没有管理过任何人,但是她知道如何去建立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爱玩的孩子才聪明

    鲁迅先生在《风筝》一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俄国作家高尔基也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

    游戏之所以正当,是因为它不仅好玩,而且能寓教育于其中,帮助儿童扩大知识领域,陶冶性格,并促进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发展,尤其对儿童的智力开发,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常常听到一些父母抱怨般评价自己的孩子:“这孩子太贪玩了,什么也学不进去。”为了让孩子“学进去”一些知识,他们往往采取逼迫甚至暴力的手段,扼杀孩子的“玩兴”。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而玩的过程,非常有助于孩子的智力开发。

    美国飞机发明家莱特兄弟在《我们是怎样发明飞机的》一书中,耐人寻味地回忆道:“我们最早对飞机发生兴趣是从儿童时期开始的。父亲给我们带回来一个小玩具,用橡皮筋做动力,使它飞入空中。我们就照这个玩具仿制了几个,都能成功地飞起来……”就是这种能飞的玩具,使莱特兄弟玩得十分上瘾,并引发了造飞机的想像。后来,他们几经周折,在滑翔机上安装了发动机和螺旋桨,让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飞机飞上了蓝天。其中使用的螺旋桨,就是少年时在玩具上的那种螺旋桨。

    游戏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开始探索客观世界的过程。游戏可促使儿童对新知识发生兴趣,为了玩好一种新的游戏,孩子们常常要进行认真地学习,以便更好地投入游戏当中。

    所以,当你的孩子正兴高采烈地用积木或纸盒造房子时,千万别为了收拾屋子而破坏了孩子的游戏。这样会无情地摧残孩子的精神世界,不但影响孩子游戏的快乐,而且有碍于孩子的智力及想像力的发展。

    【教育感悟】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而玩的过程非常有助于孩子的智力开发

    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青少年研究专家告诉我们,随着孩子的长大,心中会逐渐有一些秘密,会有些不愿意告诉大人的东西,这标志着孩子已经由幼稚走向成熟,由依赖走向独立,这种现象被称为“心理断乳”。作为父母应该为孩子的成长拍手叫好。然而,有不少父母总是不那么乐意接受孩子的独立意识,总是想把孩子庇护在自己的羽翼之下,于是就不讲方式地去“刺探”孩子心中的秘密,反而招来孩子的反感,孩子们对自己的秘密便加强了警戒。

    其实孩子拼命守护自己心中的秘密,他们并未得到什么快乐,他们是迫不得已而为之。他们是多么希望能够向人诉说自己心中的秘密,祈求心灵的共鸣。但他们为什么不能向自己父母诉说呢?因为他们在几十年的生活中,也得到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那就是将自己的秘密讲给父母,得到的将是指责、猜测、嘲笑、批评。于是在他们长大了,也聪明了的时候,他们便向父母关上了心灵之门,免得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有调查显示,在能主动和父母沟通、交流的学生中,大部分学生成绩优良,心理健康。自杀、离家出走、早恋等事件和现象往往发生在那些不与父母沟通、交流的学生身上。孩子上小学时,有些家长还不屑于和孩子沟通、交流,而到了中学阶段,他们却一下子感觉到他们和子女之间的距离不断拉大,有的家长甚至一点点退回到只能管理孩子的生活起居的狭窄空间里。

    因此,父母要多花些时间补上家庭教育这门课,以科学的观念、正确的方法,打开孩子心中的那扇门,走进孩子心中的世界。

    【教育感悟】

    孩子上小学时,有些家长还不屑于和孩子沟通、交流,而到了中学阶段,他们却一下子感觉到他们和子女之间的距离不断拉大。

    别总是盯着孩子的缺点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常常犯这样的错误:他们总是盯着孩子的缺点看,而忽略了事情都是有正反两方面的,也许换个角度后,父母会发现事情对于孩子来说是利大于弊,孩子原先的缺点就成了优势了。

    孩子考数学时如果20道题里错了5道,父母便会责备孩子。他们只看到错了5道题,却没有看到算对了15道。这种态度只能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事实上,孩子已经知道成绩不理想了,老师也在考卷上写得很明白了,父母不要再给他增加压力了。只要孩子做出了努力,获得的任何进步都要给他们鼓励,应该重视他们努力的过程,而不是单看结果。

    或许孩子不如你意,没有按照你设计的路线或你的意愿发展,或许孩子没有达到你预期的目标,或许孩子身上有这样那样你认为的缺点……不妨换个角度来看孩子,比如说,把孩子的调皮看成活泼,把孩子的问题多看成好学上进,把孩子的拆装玩具看成一次实践……你会发现,孩子做任何事都有其可爱之处,也都有积极的一面。

    父母总是盯着孩子的缺点或错误不放,就如同只看到白纸上的一个小黑点而看不到整张白纸一样,那小小的黑点看久了,眼里只有那个小黑点了。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犯错,何况孩子,犯错实际上也是一种吸取教训的机会。父母应换个角度来看孩子所犯的错误,了解其根源,多角度了解孩子某一行为的真正意图。

    【教育感悟】

    只要孩子做出了努力,获得的任何进步都要给他们鼓励,应该重视他们努力的过程,而不是单看结果。

    别让孩子受到好奇心的伤害

    人们时常争论这个问题:是趁早为孩子们讲明他们感到稀奇的事情呢,还是另外拿一些小事将他们敷衍过去?我们认为,这两种办法都不能用。首先,我们不给他们以机会,他们就不会产生好奇心。因此,要尽可能使他们不产生好奇心;其次,当你遇到一些并不是非解答不可的问题时,你不可随便欺骗提问题的人,你宁可不许他问,也不应向他说一番谎话。你按照这个法则做,他是不会感到奇怪的,如果你已经在一些不重要的事情上使他服从了这个法则的话。最后,如果你决定回答他的问题,那就不管他问什么问题,你都要尽量答得简单,话中不可带有不可思议和模糊的意味,而且不可发笑。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比引起他的好奇心所造成的危害要少得多。

    你所做的回答一定要很慎重、简短和肯定,不能有丝毫犹豫不决的口气。同时,你所回答的话,一定要很真实。成年人如果意识不到对孩子撒谎的危害,就不能教育孩子知道对大人撒谎的危害。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毁灭。

    某些事情绝对不能让孩子们知道,对他们来说也许是最好不过的。但不可能永远隐瞒他们的事情,就应当趁早告诉他们。要么就别让他们产生好奇心,否则就必须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以免他们达到一定的年龄后,受到自己好奇心的危害。关于这一点,你在很大的程度上要看孩子的特殊情况以及他周围的人和你预计到他将要遇到的环境等等,来决定你对他的方法。重要的是,这时候在任何事情上都不能凭偶然的情形办事,如果你没有把握使他在16岁以前不知道两性的区别,那就干脆让他在10岁以前知道这种区别好了。

    【教育感悟】

    某些事情绝对不能让孩子们知道,对他们来说也许是最好不过的。但不可能永远隐瞒他们的事情,就应当趁早告诉他们。

    唠叨会让孩子产生反叛心理

    心理学家指出,如果父母太爱唠叨,会使孩子产生强烈的反叛心理,甚至会影响到孩子的人格发展。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要求更多的自主权,父母面对未成熟的孩子,又不懂如何满足他们的要求,惟有强迫他们去顺从。这样,父母愈唠叨,孩子愈希望得到自主,父母便愈唠叨,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

    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好学习,少犯错误,可是家长们没有意识到,当他们把这种迫切的心情转化为唠叨后,往往会出现事与愿违的结果。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家长终日不停地唠叨,会使孩子认为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进而出现逆反心理或者养成懒惰的习惯。此后,当孩子再次面对家长的唠叨时,他们要么不以为然,要么开口顶撞。

    作为父母要知道,尽管孩子需要父母的体贴与照顾,但是他们不喜欢父母过多地唠叨与管束。据调查统计,98%的父母被孩子指责为唠叨。而父母自己曾承认,只要见到孩子,自己就会不由自主地要多说几句,多强调几次。

    心理专家认为,唠叨就是永远一个标准,一种强调,在孩子身上翻来覆去地重复那几句话。常听孩子们说父母的话都能背出来了,耳朵都快听出茧子来了。但是父母并不认为自己是在唠叨,而觉得这是在教育孩子,关心孩子。其实不然,关爱应该是让孩子感到温暖和理解,并对他们有实际意义上的帮助,而大事小事都要管,最终又没有讲到点子上的唠叨,只能让孩子们产生反感并急于逃避,而且破坏了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树立的威信。

    【教育感悟】

    大事小事都要管,最终又没有讲到点子上的唠叨,只能让孩子们产生反感并急于逃避,而且破坏了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树立的威信。

    孩子的九个请求

    有一篇题为《美国孩子对父母的“告诫”》的文章,它以孩子的口吻这样写道:

    ①我很小,无论干什么,请不要要求我十全十美;我的腿很短,请慢些走路,以便我能跟得上您。

    ②我的眼睛不像您那样见过世面,请让我自己慢慢地观察一切事物,并希望您不要对我加以过分的限制。

    ③您的公务总是繁多,而我的童年是短暂的,请花一点时间给我讲一些有关世界上的奇闻,不要把我当作取乐的玩具。

    ④我的感情是脆弱的,请对我的反应敏感一点,不要整天责骂不休,对待我应像对待您自己一样。

    ⑤我是“上帝”赐给您的一件特别的礼物,请爱护我,指导我靠什么生活,训练我对人的礼貌。

    ⑥我需要您不断地鼓励,不要经常严肃地批评和威吓。但要记住,您可以批评我做错的事情,不要批评我本人。

    ⑦请给我一些自由,让我自己决定有关的事情,允许我做错事或不成功,以便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⑧不要让我经常重做某件事情,我知道做事是困难的。请不要试图把我同哥哥姐姐们相比较。

    ⑨不要怕同您一起去度周末,小孩需要从父母那里得到快乐,正像父母从小孩那里得到欢乐一样。

    【教育感悟】

    世界上没有完人,不要期望孩子成为十全十美的人,少一些苛刻,多一些宽容,是对父母真诚的劝告。

    没有人会因为受责骂而改过

    美国精神病专家惊异地发现,至少有50%的病人,精神崩溃的原因是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赏识。那些平时沉默寡言的人,一旦精神崩溃,就喜欢站在街头,当众演讲,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平时胆小如鼠的人,一旦精神失常,就胆大妄为,有的甚至站在马路中间指挥交通。

    在疯狂的世界里,他们可谓是找到了重要人物的感觉。

    精神病专家无奈地说:“我们完全可以把他们治愈,但怎么忍心让他们回到这个冷酷而没有人赏识的世界里呢?”

    成人如此,何况孩子?

    父母给予孩子很多在身体方面的照顾,但却很少注意到他自尊的发展,我们会准备营养丰富的食品,却忽视一句由衷的赞美能给他带来的无穷信心与快乐。吃饭、穿衣、身体健康只是孩子有形生命的需要,而内心世界的满足和愉悦是所有孩子无形生命的需求,是一种高级需求。

    可是,我们有的家长却忽视了孩子的无形生命,不知道孩子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是什么。他们认为,只要在物质生活中对孩子尽量满足,吃的、穿的、住的、玩的,都是最好的,对孩子来说,就足够了。这也正是他们苦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为孩子做了那么多,孩子却不领情的原因。

    《赏识你的孩子》一书认为,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却是不大容易。小孩子尤其喜欢听好话,而不喜欢听恶语。如果家长总是用消极的方法来对待孩子,其结果,改过自新的孩子少,而怨恨父母的孩子多。即使不怨恨父母,至少也会有一点儿不喜欢父母了。

    【教育感悟】

    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却是不大容易。小孩子尤其喜欢听好话,而不喜欢听恶语。

    不要拿别人和孩子做比较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们经常拿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进行比较,尤其是当孩子做错事情或遭遇失败时,这种比较更加普遍。

    家长认为,这种比较可以激励孩子发奋,使孩子看到自己与优秀的孩子之间的距离,从而更加努力,赶上并超过对方。但如果这种比较用得过多过滥,尤其是在孩子失败之后使用,通常并不会起到正面的促进作用。相反,家长的这种尖刻的批评,会使孩子的自信心被彻底击垮,他们会认为自己比其他孩子相差一大截,因此而产生强烈的自卑,进而放弃努力,认为自己永远是一个失败者。以后做什么事情都没有信心。一个没有自信的孩子,将来很难做出什么成绩!

    当孩子失败、失意的时候,不要拿别人和他做比较,这只会引起孩子的逆反,进而导致他的自卑,伤害了孩子脆弱的自尊,对孩子一点帮助都没有。

    所以,家长要尽可能地避免拿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进行比较,更不要因为孩子失败就对孩子进行奚落和讽刺。当孩子表现得比其他孩子差,或者遭遇失败时,父母最应该做的就是对孩子进行安慰,告诉他一两次的失败不算什么,更不能证明他没有能力,相反只要充满自信,找对方法,就一定能够成功。让孩子在挫折中坚强地站起来,是我们每一位做家长的责任。

    【教育感悟】

    让孩子在挫折中坚强地站起来,是我们每一位做家长的责任。

    你越是看重他,他就会越不负众望

    著名画家本杰明·威斯特在小时候,有一天妈妈将他留在家里照顾他的妹妹莎莉。他在家里发现了几瓶彩色墨水,那些瓶子是一种诱惑,于是他开始画起莎莉的肖像。结果,他把各处都弄上了墨水的污渍,使家里变得脏乱不堪。

    当他妈妈回来时,看到了一片脏乱,同时也看到了那张图画。她对于墨水污渍不置一问,却说道:“啊,那是莎莉!”然后她弯下腰来亲吻了她的儿子。后来,本杰明·威斯特常常骄傲地说:“我母亲的亲吻使我成了画家。”

    《圣经》告诉我们:不要激恼你的孩子,以免使他气馁。很显然,鼓励比任何谴责都更为有效,孩子需要被肯定,更需要鼓励。了解、爱和鼓励对于他们才最有用。歌德曾说过:“以一个人的现有表现期许之,他不会有所长进,以潜能与应有的成就期许之,他就会不负众望。”这对于望子成龙的父母来说,无疑是一个明训。

    【教育感悟】

    很显然,鼓励比任何谴责都更为有效,孩子需要被肯定,更需要鼓励。了解、爱和鼓励对于他们才最有用。

    尊重孩子的隐秘世界

    每个人心中都有不愿告诉他人的秘密,这当然也包括孩子。孩子的隐秘世界是孩子的私人空间,它完完全全属于孩子一个人,他们把所有的不希望别人知道、不希望别人了解的心事保存在他的隐秘世界里,生怕别人窥探到。即使这些所谓的“秘密”在大人眼中是多么幼稚、可笑,甚至算不上什么隐私,但这仍是孩子最不想让人知道的事情,他不希望有人干预他的世界。作为父母,一定要重视这一点。

    十一二岁的少男少女总爱把自己的抽屉锁上,其实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特征,它体现了一种独立意识和自尊意识。宣告了他已成长为一个拥有个人行为秘密的人,不再像童年时期那样,心里有什么话都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这个“隐秘世界”是孩子自由个性的体现,包括父母在内的其他人再不可随意进入其内心世界的“警戒线”。毫无疑问,保护孩子的“隐秘世界”是对孩子的尊重,父母也会因此赢得孩子的敬重和爱戴。

    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孩子的自尊意识早在4~6岁便已形成,此时他们已能区分“好的我”和“坏的我”。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分辨是非的能力也日益提高。所以,诸如对孩子频繁的啰嗦,居高临下的训斥,甚至拳脚相加的种种“家长制”做法,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会适得其反,甚至导致严重的后果,因为它无视孩子的自尊。

    我们大多数人总会犯这样的错误,总是要求别人对我们怎样,却从不审视自己的行为。例如父母往往教育孩子要尊重父母、师长,却忽略了孩子也需要父母的尊重。只有父母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才有利于亲子之间顺畅的沟通。

    【教育感悟】

    我们大多数人总会犯这样的错误,总是要求别人对我们怎样,却从不审视自己的行为。

    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人格

    在历来的权威管教下,父母要求子女尊重父母,似乎是天经地义的,这既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古往今来,中外公认的道德。但是,在现代教育中,我们必须强调父母也要尊重子女。可能很多父母会认为这是不能接受的。父母是长辈,子女是晚辈,所以根本谈不到长辈尊重晚辈的问题。千百年来的古训是“子不教,父之过”,“三娘教子”也是千百年来传统的美谈,却从没有听说过父母也要尊重子女。然而,这并不能说明被教育者就不能拥有被尊重的权利。否则我们的教育将成为君主与奴隶式的统治与服从。

    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人格。孩子八九岁时,就会有些独立的意识和欲望。无论他的心理成不成熟,他都会认为自己是独立的人。因为他已经有了一些善恶是非的标准与概念。而对孩子的这些想法,只要不是错误的,我们作为家长就应该尊重。

    一位企业家讲过他孩童时期的一件事情。他生来不会唱歌,唱起歌来声音像敲破锣一样。上小学二年级时,班上举行唱歌比赛,他在家里练唱时,母亲听了烦躁地说:“你这哪里是唱歌,是在嚎叫!”这句无意中的评价,使他不但对唱歌失去了信心,连上学都感到痛苦。

    当然,这句话如果是出自别人,他虽不愿听,但也无所谓。可是这种话出于自己的母亲,他所依赖、尊敬和信任的人,他就无法反驳了。因此,这种伤害可能是无法弥补的。

    【教育感悟】

    孩子八九岁时,就会有些独立的意识和欲望。而对孩子的这些想法,只要不是错误的,我们作为家长就应该尊重。

    害怕失败的心理,会使孩子性格孤僻

    事业有成的人都有共同的体验,就是不害怕失败,因为越害怕失败,就越是裹足不前。可是在不少家庭里,当孩子想做新尝试时,大人往往不自觉地说出:“不要失败!不要做错!”这种话非但不能鼓励孩子,反而使孩子害怕失败而畏缩不前。

    过度害怕失败的心理,会使孩子性格孤僻、沉默寡言。孩子不敢和伙伴一起玩游戏,当别人玩时,他总是站在角落里,看别人玩,随别人笑。当伙伴邀请他参加时,他马上跑开,连喊“不要,不要”。这类孩子遇到新的游戏时,也总是说“我不会”而放弃,因为他们害怕失败,害怕在失败时同学或父母会耻笑他,干脆他们就什么都不做、也不说话。

    这类孩子根本没有精神方面的疾病,他只是担心做错事被别人取笑,才以保持沉默来封闭自我。他知道保持沉默也许会被人说“这个孩子像傻瓜”,但总比做错事,让自尊心受损要好。万一做得不好,被别人讥笑“真无能”,这才是最令他无法忍受的痛苦。就是这种自我保护心理,才使他们决定保持沉默。

    像这种害怕失败而畏缩不前的孩子,若不从心理上予以纠正,行为上予以鼓励和引导,会对他将来的性格和人生之路产生巨大的障碍。

    犯错误是很好的学习机会。许多家长在孩子犯错误时,不失时机地恐吓、谴责,这种做法的出发点也许是害怕孩子再犯同样的错误,但这样做常常产生相反的作用。孩子们或因害怕受责备而不敢冒险,失去尝试的勇气;或产生反叛心理。如果处理得当,家长可以将孩子所犯的错误转化为他们学习的机会。所以,当孩子主动想要尝试新的事物时,大人就算已经预知会遭到失败,在某种情况下,仍应该让孩子去试试看。

    【教育感悟】

    犯错误是很好的学习机会。

    每个人都是好孩子

    日本演艺人员黑柳彻子有一部畅销书叫《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是小豆豆——黑柳彻子回忆其小学时代的作品,其中有一个单元是“其实你是好孩子”。小豆豆是一个很顽皮的孩子,例如在学校晨会进行时,她会把两根小辫的尾端夹在腋下前进,或做一些滑稽的动作逗大家笑。老师总是板着脸大叫:“又是你!”可是,校长却并未责骂小豆豆,总是说:“其实你是个好孩子。”黑柳女士也因为校长的这句话而勇气大振,自信大增。不要认为调皮的孩子就一定是坏孩子,应该认为是个好孩子偶尔说谎,并用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他们改正,这样,孩子一样可以成为有用的人,孩子也可以跟小豆豆一样增加自信。

    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都是好孩子,并没有绝对的坏孩子存在。没有本来就爱说谎的孩子,只是好孩子偶尔撒撒谎,恶作剧一下。以黑柳彻子的情况来说,调皮未必就是坏孩子,应该说是好孩子偶尔顽皮一下。假使孩子说谎,并不表示他就是坏孩子。所以,父母不要因为孩子说谎而责骂他是坏孩子,好孩子的行为不一定完全都是好的,偶尔也会有说谎的坏行为。其实,在很多情况下大人是冤枉了孩子,弄清这一阶段孩子心理发展的情况,有利于我们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教育感悟】

    调皮未必就是坏孩子,应该说是好孩子偶尔顽皮一下,假使孩子说谎,并不表示他就是坏孩子。

    肯定是生命中最好的养料

    一个小男孩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孩子,因为脊髓灰质炎给他留下了一条瘸腿和一嘴参差不齐的牙齿。他很少和同学们游戏、玩耍,老师叫他回答问题时,他总是低着头一言不发。

    春天,小男孩的父亲从邻居家要了些小树苗,想把它们栽在房前的院子里。他叫孩子们每人栽一棵,父亲说,谁栽的树苗长得最好,就给谁买一件最好的礼物。

    小男孩也想得到父亲的礼物,但是看到兄妹们蹦蹦跳跳提水浇树的样子,不知怎么地,他竟然萌生出这样一种想法:希望自己的那棵树苗早早地死去。因此,浇过一两次水后,他就再也没去理它。

    几天后,小男孩再去看他种的那棵树时,惊奇地发现它不仅没有枯萎,而且还长出了几片新叶子,与兄妹们种的树相比,似乎更显得嫩绿,更有生气。于是,父亲兑现了他的诺言,为小男孩买了一件他最喜爱的礼物。父亲对他说,从他栽的树来看,他长大后一定能成为一个出色的植物学家。

    从那以后,小男孩就对生活有了美好的憧憬,慢慢变得乐观开朗起来。

    一天晚上,他躺在床上睡不着觉,看着窗外皎洁的月光,忽然想起生物老师说过的话:植物一般都在晚上生长。何不去看看自己种的小树是不是在长高?当他轻手轻脚来到院子时,看见父亲正在给自己栽的树苗浇水。顿时,他明白了,原来父亲一直在偷偷地护育着他的小树!他返回房间,禁不住泪流满面……

    几十年过去了,那个瘸腿的小男孩没有成为一个植物学家,但他却成了美国总统。他的名字叫富兰克林·罗斯福。

    【教育感悟】

    肯定是生命中最好的养料。只有肯定才能让孩子坚定自信地克服困难,从内心爆发一种向上的力量。

    孩子难免有自卑的情绪

    一个气力平常的人被催眠后,把头、脚分搁在椅子的边沿,在他空悬仰卧着的身体上,可以立上5个以上的肥胖的人,甚至可以放上一匹壮马。这简直就是奇迹!因为一个体力平常的人,在身体仰卧空悬时,决不能支持千磅之重的马匹或5个以上的人。这个人自己也决不相信他能做出这种事来。然而在催眠家的强烈的暗示之下,说他能够这样做,他就轻易地做到了。

    这种神奇的力量是从哪里来的呢?当然不是从催眠师那里来的,催眠师不过是将受催眠者生命中的潜能唤醒而已。这种力量是内在的,不是外部所给予的。

    从生命科学的角度来看,每一个孩子都拥有巨大的潜能,但孩子诞生时都很弱小,生活在一个巨人的世界里,在生命成长的过程中,都难免有自卑的情绪。

    心理学研究证明,每个儿童都有一定的潜能,关键是能否发现、发挥这种潜能。大多数孩子并不是在小学五六年级才落后的,而是一入学就掉队了,以后一直就没有成功的感觉。他们的潜能始终没有能够得到发挥,不仅没有发挥,由于处于落后的地位,经常被家长和老师所否定,自尊心受到伤害,个性也就长期被压抑了。

    德国的心理学家阿德勒说他在念书时,认为自己完全缺乏数学才能,毫无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考试经常不及格。后来偶尔发生的一件事,让他的潜能迸发出来。他出乎意料地解出了一道连老师也不会的数学难题,这次成功,改变了他对数学的态度,找到了“数学天才”的感觉。结果他成了学校里的数学尖子。

    【教育感悟】

    心理学研究证明,每个儿童都有一定的潜能,关键是能否发现、发挥这种潜能。

    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

    赏识教育是让家长走进孩子的心灵,走出教育误区的教育;是让家长孩子生命和谐、两代人成为朋友共同成长的教育;是家长在享受中教,孩子在欢乐中学的教育;是让孩子天天快乐,家长日日赞叹的教育。

    在赏识教育的推崇和运用下,诞生了这么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

    从小双耳失聪的周婷婷在父亲的教育下,16岁成为大学生,并被美国加德特大学录取为研究生——第一个中国聋人研究生。而仅初中文化水平的父亲周弘,不仅办起了“婷婷人中人聋儿幼儿园”,而且还提出了全新的“赏识教育”理论。一个赏识教育创造了两个传奇。

    周弘设计的赏识教育的图案标志是:一个竖起的大拇指,在大拇指里面有一张生动活泼的笑脸,仿佛孩子受到赏识后发出的会心一笑。一个赏识的微笑,就像阳光照在含苞待放的花朵上。在周弘的眼里,赏识是热爱生命,善待生命,是孩子生命的阳光、空气和水。

    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因此,赏识教育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和生命力的教育;是让所有孩子欢乐成长的教育;是让孩子热爱生命、热爱时代、热爱大自然的教育;是肯定的教育。

    【教育感悟】

    赏识教育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教育。

    有了自信,事情就成功了一半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自信会产生心理的内在驱动力,促使一个人有良好的表现。许多情况下,有了自信,事情就成功了一半,一旦气馁则必败无疑。

    比如,当你初学骑自行车时,看到前面有块砖,生怕撞上它,这种心理会马上使你的车晃悠起来,而且偏偏对准砖头撞了上去。如果你对这块砖视若不见,蔑视它,不怕它,反而不会撞上。当然,在这里你骑车的技术,是能否有信心不撞砖的基础。而车技的提高,又与你胆子大小有关。所谓胆子大小,就是对自己能否掌握车技的信心问题。信心与能力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比如跳高,在你曾经跳过的记录,上下浮动几厘米的高度,能否跳过去,心理素质几乎是决定性的。只要心里一打鼓,一犹豫,竿子绝对落地,只有勇气与信心十足时,才有可能一跃而过。这是凡参加过跳高的人都有的体会。

    与骑车、跳高一样,人在做其他事情时,也由十分类似的心理支配着。

    自信心是取得成功所必备的心理素质。对一个人的一生,无论从哪个角度说,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很难想像一个畏首畏尾、胆怯懦弱、缺乏自信的人,能干出一番像样的事业。

    【教育感悟】

    很难想像一个畏首畏尾、胆怯懦弱、缺乏自信的人,能干出一番像样的事业。

    孩子年龄越小越需要称赞

    对于幼儿来讲,接受成人的指挥,服从成人的安排,是生活中的主要内容。一个婴儿,家长让他笑,他就会微笑;一个两三岁的孩子让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比如说让他唱儿歌,他就唱儿歌,让他说“谢谢”,他就说“谢谢”。孩子上小学以后,会尽可能在更大的范围内坚持自己的主张。这时候,如果家长让孩子在客人面前唱儿歌,孩子就可能坚决不唱,让孩子表示感谢,他偏不感谢,搞得父母很没面子。如果明智的家长知道孩子这些特点的话,就不会勉强。如果父母真的严厉起来,孩子便会更倔强地“捍卫”自己的尊严。这是他的心理需要。

    当孩子帮助比自己更弱的人时,当孩子在公共汽车上给孕妇或者老年人让座时,他就会觉得自己品德高尚;当孩子的建议被老师或家长采纳时,他就会认为自己很重要。他需要这些,需要享受内心的满足。

    但这只是在孩子心中初步形成了一个自认为自己是好孩子的概念,这种概念,常常是漂移的。只有在得到父母、老师或者其他人的鼓励及赞扬以后,才会慢慢在孩子心中形成固定的价值观。如果与此相反,每当孩子做了好事,其他人反而是讽刺和嘲笑,那么,孩子慢慢就会放弃好的行为。一旦他做错了事,家长一味埋怨、指责,也会让他变得消极,因为孩子的自尊心是需要保护的。

    孩子需要精神上的抚慰。孩子年龄越小越需要称赞,孩子越自卑越需要鼓励。一般来说孩子都喜欢被成人赞扬和认可。

    【教育感悟】

    在小学阶段,特别是一二年级的学生,得到称赞或者鼓励,往往能使其体验到心灵上的愉快,也会促使他更加积极和努力。

    没有梦想,就没有未来

    阿姆斯特朗小的时候,喜欢在庭院里玩耍,尤其是在有月亮的晚上。有一次,母亲正在做晚餐,6岁的他在院子里望着月亮跳来跳去,母亲好奇地问他在干什么。他天真地说:“我在试着跳到月亮上去。”

    母亲并没有斥责阿姆斯特朗天真得近乎荒唐的想法,而是微笑着说:“好啊!不过一定要记得回来吃晚饭啊!”长大后的阿姆斯特朗果真是世界上第一个“跳”到月球上的人。

    孩子有了梦想(哪怕有些不可思议),父母都应为他有了“理想的我”而感到欣慰和自豪,并给予肯定。父母对孩子的梦想坚信不疑,孩子就会从父母那里获得力量,获得勇气,树立信心。

    人类最可贵的本能就是对未来充满幻想,对明天充满激情——尽管这些幻想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尽管有些孩子的梦想永远都不能实现。但是,每一个人都在憧憬着未来,并为了那个或远或近的“未来”投入他们全部的努力。

    但现实生活中,父母和老师常常残酷无情地击碎孩子们的梦想。

    冰心说:“没有梦想的孩子是没有未来的,是不可能有所作为的。”我们每一位家长或老师都应有深厚的情感,宽容而善于接纳的襟怀,沐以春风,滋以春雨,让孩子的梦想拥有一片生长的空间。在不断前进的过程中,孩子们需要的不是讽刺、挖苦与无情的嘲笑,而是精心的呵护。呵护孩子的梦想应是教育的内容,也是教育者的责任。

    【教育感悟】

    父母对孩子的梦想坚信不疑,孩子就会从父母那里获得力量,获得勇气,树立信心。

    别扼杀了孩子的想像力

    有位老师问学生:“雪融化了是什么?”这些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争先恐后地说:“雪融化了是水。”有个孩子说:“雪融化了是春天。”

    老师说:“怎么会是春天?正确答案是水。”

    多么富有想像力的答案!遗憾的是被老师无情地否定了。

    有家电视台搞过一次别开生面的智力测验: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圈儿,让被试者回答这是什么。

    问到机关干部,他们一个个面面相觑,都用求救的眼光看着在场的上级。局长沉默良久,气呼呼地说:“没经过研究,我怎么能随便解答你们的问题呢?”问到大学中文系的学生,他们哄堂大笑,拒绝回答这个只有傻瓜才回答的问题。问到初中学生,一个尖子生举手回答“是零”,一个调皮的学生说是“英文字母的O”。最后问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们,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是月亮”、“是乒乓球”、“是烧饼”、“是小弟弟哭时的嘴巴”、“是老师发脾气时的眼睛”……

    在西方国家,老师在教孩子时,总是想方设法发掘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而我们的教育则更多地要求学生循规蹈矩,进行理性的冷静思考,甚至每个问题都会有“标准答案”,孩子的奇思妙想常常因为担心被老师或父母斥责而逐渐埋没。一点儿灵活的理解都没有,只能死记硬背“标准答案”。

    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为求万无一失,不敢越雷池一步,完全成了一台学习的机器,哪里还有半点想像力、创造力可言?

    【教育感悟】

    在西方国家,老师在教孩子时,总是想方设法发掘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让孩子明白自己很重要

    自我价值是一个人主观上对自己的评价。一个人自我价值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童年时父母对他的态度,包括父母对他的评价。

    父母可能是由于望子成龙心切,往往对孩子的要求相当严格。虽然内心非常关爱,言谈举止间却对孩子比较严厉。而如果是邻居家的孩子来了,我们都会对他很客气、很照顾。即使他在我们家吃饭,把汤打翻了,也会得到我们宽容的谅解。而如果打翻汤的不是别人家的孩子,而是自己的孩子,就忍不住会斥责一番。

    因为是自己的孩子,父母无意中会在言行上比较随便,但孩子不理解这一点,他只会觉得父母对他不够好,反而比较关心隔壁邻居家的孩子。这虽然是误解,可这正是孩子真正的想法。

    一般来说,大人是有理智的,知道自己对隔壁邻居家的孩子只是比较客气,可是对一个很小的孩子来说,他的感受就是:我不重要!邻居家的孩子比我重要!

    我们要相信孩子,懂得倾听他的想法,分辨他当时的心情,不要随便丢给他一些情绪,更不要总是批评他。

    接纳是一种爱的表现,孩子在家庭里受到父母的尊重和理解,自然而然地也会尊重父母和他人,这种尊重需要父母不断地去帮他们培养。培养孩子的自尊,必须从父母的身教做起,然后他们才会不断地成长,成长为一个有尊严的人。

    【教育感悟】

    大人是有理智的,知道自己对隔壁邻居家的孩子只是比较客气,可是对一个很小的孩子来说,他的感受就是:我不重要!邻居家的孩子比我重要!

    不喜欢的事情就是负担

    一群学生在七月的酷暑里,仍然要每天中午一放学,就顶着烈日,到球场上打篮球。地面是40多度的高温,一玩就是一身汗,热了到水龙头下用冷水冲冲头,继续打,一直打到下午上课。这一现象不禁让我们深思:这大热的天,一头的汗,给我们多少钱我们都不会去打篮球,而这些娇生惯养的孩子怎么愿意吃这份苦?

    曾有一位教育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什么是负担?他不喜欢的事情,你叫他干一分钟,这就是负担;他喜欢干的事情,干到废寝忘食,也不是负担。”

    孩子之所以对打篮球这么热衷,因为他喜欢,而他喜欢的原因是打球没有任何附加的条件。

    其实学习本来就是生命的一个过程,是人们生活的需要,是精神的空气和阳光,它不应该带任何功利性。为了黄金屋、为了颜如玉去学习,学习就会成为一种苦差事,学习的过程就会变成服苦役。

    在英国,中小学生学习负担很轻,每天只有6小时学习时间,并且不留家庭作业,他们有很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尽情玩耍,干自己想干的事。

    英国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明显不如中国孩子,但是到了工作岗位以后,他们的学习欲望很强烈。在伦敦的地铁、火车或长途汽车上,几乎所有的乘客都拿着报纸、杂志、书本在阅读。

    我们应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是拼命学十几年好,还是一辈子都学习对于一个人的益处大呢?

    因此,父母要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不要给孩子的学习制订一些硬性的指标,让孩子在轻松的环境中自动自发地学习。

    【教育感悟】

    父母要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不要给孩子的学习制订一些硬性的指标,让孩子在轻松的环境中自动自发地学习。

    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大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近代教育家第斯多惠也曾说过:“我们的教育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这里的“乐之者”、“激励、唤醒、鼓舞”,都可以归结为:积极地、主动地掌握某种事物,并力求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状态,而这正是心理学关于“兴趣”的定义。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明确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

    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近几年许多专家和业内人士的“愉快教育研究”、“情景教育研究”和“成功教育研究”,都一致性地提到了激发学习兴趣的必要性。

    一般来说,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是学校和老师的工作,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很多也很具体。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父母就可以无所作为,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

    美国社会行为学家库柏教授认为,学生家庭作业的真正目的,并非是使学生很快提高成绩,而是促使他们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打破家庭不是学习场所的观念。所以,应该让孩子在家里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育感悟】

    学生家庭作业的真正目的,并非是使学生很快提高成绩,而是促使他们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打破家庭不是学习场所的观念。

    孩子的好奇心不容扼杀

    有个妈妈讲了一个关于她女儿的故事:

    记得我的女儿一岁半时,有一次全家去酒店吃饭。酒店地上铺的是一种带花纹的瓷质砖。女儿指着一块地砖问:“妈妈,这是什么?”我耐心地解释说:“这是一块地砖,用它铺在地上,又好看又容易搞卫生。”女儿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又指着一块地砖问:“这是什么?”我依旧耐心地说:“这也是一块地砖。”可是女儿并不罢休,兴趣盎然地指着一块又一块的地砖不停地问“这是什么?这是什么?这是什么……”直到把所有的地砖指了一个遍,才心满意足地说:“我知道了,这些都是地砖,都是用来铺在地上的。”这时我才惊异地发现,女儿并不是在简单地重复同一个问题,而是在进行无数单个事物中发现其普遍规律的抽象思维的活动。她发现每一块地砖的花纹虽然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都是铺在地上的。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发现,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就是这样开始的。

    千万不要小看孩子一些幼稚可笑的语言和举动,那是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和研究这个世界,如果对他们大声喝斥和嘲笑,就会扼杀他们的好奇心,从而使他们失去探索世界的积极性。

    孩子的好奇心不容扼杀,那是他们探索世界的锐利武器。当我们满怀爱心和耐心培养孩子好奇心的时候,就是给他们一把探索世界奥妙的金钥匙。

    【教育感悟】

    孩子的好奇心不容扼杀,那是他们探索世界的锐利武器。

    红花绿草都是美丽的

    每一个孩子都是特别的,只是由于种种原因,某些孩子的潜力得不到发挥。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发现”每一个孩子身上特殊的“元素”,让这些“元素”发生化学反应,让孩子“燃烧”起来,从而为他们找到一条适合他们发展的道路。

    每个人都渴望被尊重。“好孩子”是在赞扬和鼓励中长大的,“坏孩子”却是这方面的“穷人”。那些看似没有自尊的孩子,只是拥有了“破罐子”的外壳,一副用来保护自己自尊的外壳,他们恰恰是最渴望被人尊重的!因此,父母和老师需要的只是两个字:唤醒!

    印度禅师、哲学家奥修说:“自然一直都是个人主义的,你将会成长,你将会开花,你所开出来的或许是玫瑰花,别人所开出来的或许是金盏花。并不因为你是玫瑰花,你就比较优越,也不因为他是金盏花就比较低劣,重要的在于你们两个人都开花了……必须让开花成为自己的一个庆祝。它并不是一个竞争的问题,它甚至不是一个比较的问题。”

    对待每一个孩子,就像对待每一颗种子,我们不要期望他一定要成为什么品质的花。园丁的责任是耐心地扶植、尽力地呵护,而不是“拔苗助长”或者任意地摧残,不能因为孩子不符合你的理想就将其打入另册。红花绿草都是美丽的,只要生机盎然,就足够我们欣慰的了。

    【教育感悟】

    对待每一个孩子,就像对待每一颗种子,我们不要期望他一定要成为什么品质的花,只要生机盎然,就足够我们欣慰的了。

    不可说一些带有刺儿的话

    郭沫若曾记述过小时候,他向伯母提问而受到冷遇的故事:

    “我想问问门前为什么会有一口水井?”

    “不知道,你问我,我问谁?”

    那不耐烦、忽视孩子自尊心的腔调,犹如当头泼了一盆冷水,使郭先生一生记忆犹新,也成为他为人父、为人师后教育孩子的一大教训。

    日常生活中总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当孩子有什么麻烦或是困难的时候,总是会在第一时间寻求父母的帮助。可是父母们往往不但没有及时地给予帮助,可能还会说些伤害孩子的话语。

    有的孩子本来对父母依赖性就很大,读书做功课都要父母催,做事要父母喊,找不到东西会叫父母帮助寻找。可是父母有时候感到不耐烦,就会随便敷衍或是讽刺回绝孩子的请求,这样会让孩子感到父母不再关心自己了。孩子与父母的感情会被这样的话语伤害,会在亲子之间拉开一定的距离。

    当孩子因为某事对家长进行询问或求助的时候,表明孩子对父母的信任。父母切不可说一些带刺儿的话。这种讽刺话,即使是无心,也要不说为好,因为它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同时也是父母极不负责的一种表现。它会让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大大降低。

    【教育感悟】

    当孩子有什么麻烦或是困难的时候,总是会在第一时间寻求父母的帮助。可是父母们往往不但没有及时地给予帮助,可能还会说些伤害孩子的话语。

    给予孩子选择的机会

    美国家庭教育给人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从小就尊重孩子,给孩子自主权,让孩子学会在社会允许的条件下自己做决定,独立地解决自己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孩子从婴儿时期就跟妈妈分床睡觉,两三岁的幼儿就住自己的房间了。父母只管孩子的安全,其他生活上的事,如游玩、学习都由孩子自己做主、自我选择。很少见到过父母训斥和打骂孩子的现象,更多的则是家长对孩子说“谢谢”、“对不起”、“请原谅”、“这样好吗”等等,用商量的口吻对话。

    许多孩子都跟父母一起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儿,如收拾院子、种植花草树木、擦洗汽车和自行车、做室内外卫生、购买东西等。有一个10岁的孩子,每周几次去洗衣店送取衣物,这是他固定的“岗位”。还有一个女孩子房间总是凌乱,妈妈就跟孩子订了“协议”:每到周末各自彻底打扫自己的房间,晚饭前完成;平时每天临睡前要把各种物品整理好。

    父母常常训诫孩子,大多原因都是孩子不明白自己的日常行为的责任范围。这一点不在孩子,而在于父母本身。比如,做父母的常常会为吃穿住行方面的一些小细节训诫孩子,但是父母们事先并没有告诉孩子,这些行为的界限在哪里。父母们常常为孩子喝不完一杯牛奶,吃不完一个鸡蛋而生孩子的气,并且通常会告诉他粮食来之不易,应该节约的大道理。然而这样的父母是否在给孩子提供早餐之前,给孩子划定了明确的行动范围呢?“你是要半杯牛奶,还是一杯牛奶?”“你是要半只鸡蛋,还是一只鸡蛋?”

    如果父母给予了孩子选择的机会,也就给孩子划定了明确的行动界限,同时也给了孩子以责任,这样,孩子就会意识到自己是对自己的生活形态做决定的人。

    【教育感悟】

    如果你想让孩子做某件事,或者是停止做某件事,我们建议你这样说:“这件事你自己来做决定”

    游戏和探索是孩子的天性

    天性与生俱来,孩子纯真的天性需要成人适时地加以引发。荷兰物理学家海克小时候很喜欢动手做实验,为此他的父亲专门为他腾出了一层阁楼做实验室。一次因不小心引起了大火,小海克吓得逃出家门不敢见父母。父亲找到了他,慈爱地告诉他:“为了研究科学,你就是把家里的房子全拆了,把田全毁了,我们也不会埋怨你。”父亲的支持和理解,成为小海克奋斗的巨大动力。有这么善解童心的父亲,海克怎能不成为科学家呢?

    但是很多父母不是顺乎孩子的天性,而是一味压抑,结果会给孩子造成发展的障碍,还会使孩子和家长之间难以沟通。游戏和探索本是孩子的天性,是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扼杀了他的这种天性,硬逼着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行事,往往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许多成人只知道给孩子灌输知识,不懂得陶冶孩子的性情,认为剥夺孩子现在的欢乐是为了他将来的幸福,其实恰恰是相反的。

    做父母的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应顺其自然、因势利导,让孩子自由翱翔、充分发展。孩子拥有最纯真的天性,千万不要用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去左右孩子的发展,结果会使孩子稚嫩的童心受到严重的伤害。

    【教育感悟】

    游戏和探索本是孩子的天性,是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扼杀了他的这种天性,硬逼着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行事,往往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