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儒术:圣人说-君子以友辅仁——谨慎交友,宁缺毋滥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朋友是一个温暖的字眼,没有人可以离开朋友而独自生存和发展。朋友多了,意味着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人生的道路更加宽广。但是朋友这个称谓不是可以随便称呼的,朋友也不是随便结交的。儒学教给我们,只有小心识人,谨慎交友,才有可能获得真挚的友谊,为生活打开多彩的窗口。

    1.朋友,为我们打开一个世界

    庄子说:“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鲁迅也说过:“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可见交友的重要和难得。孔子曾提出一个交友、择友的基本原则,他说:“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真正的朋友,不一定会与你有福同享,但他一定会与你有难同当。你失败时,陪你一起难过的人,或者在你陷入低谷时,为你打开另一个崭新世界的人,就是你的朋友,值得你永远珍惜。

    孔子在指出“益者三友”的同时,也告诫人们要慎交那些有损于自己成长和进步的人,这就是所谓的“损者三友”。孔子的意思是说,与正直、诚实、讲信用而又学识渊博的人交友,对自己有帮助,会经常受到教益;而与惯于巧饰外表,但内心全无真诚、善于媚悦讨好而又巧言善辩,不务实的人交友,则耳濡目染,日生邪情,自然容易受到损害。

    其实,朋友就像寒冬中的梅花,在凛冽的寒风中怒放,越冷开得越傲。在这个纸醉金迷的世界上,人们都只想着朝“钱”看,向“钱”走,锦上添花的人不少,但雪中送炭的人却不多,真正的朋友不一定会与你共荣耀,当你成功时,他也许会退到后面默默祝福你,他会感觉与有荣焉,绝对不会嫉妒你的。真正的朋友任何时候都不会背弃你的,当你穷困潦倒时,只有真正的朋友会在你身边默默扶持。有时候,朋友可以为你揭开疑惑,可以帮你走出人生的低谷,撑起一片希望的天空,可以为你展现一个崭新的世界。

    北宋的范仲淹因主张改革,惹怒了朝廷,被贬去颍州。当范仲淹卷起铺盖离京时,一些平日与他密切接触的官员,生怕被说成是同党,纷纷避而远之。只有一个叫王质的官员与他们的态度不同,他虽然当时正生病在家,听到消息后,立即抱病前去,将范仲淹一直送到城门外。

    在当时那个“一人犯罪株连九族”的封建社会里,王质能做到不计个人利害得失,不顾个人安危,真诚待友,和那些见利忘义之徒相比较,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对范仲淹来说,谁是真朋友,谁是假朋友,此时此刻,必然了然于胸了。

    朋友不是对你的任何意见或观点都持有赞同、迎合态度,显示出自己的妥协。这样的人是跟班,不是朋友。朋友有的时候比你的敌人对你还苛刻。真正的朋友可能会偶尔意见不同,出现摩擦,但绝对不会因为各执己见而影响朋友情谊。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就是高尚友谊的典范。

    从1842年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会晤起,在之后的40年里,他们两人在领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斗争中,团结作战,患难与共,建立了真挚的友谊。

    由于革命斗争的环境限制,他们曾身处两地近20年,但他们之间的关系不仅没有因距离而疏远,反而联系越来越密切。他们几乎每天都要通信,探讨各种政治事件和科学理论问题,共同指导着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马克思不仅十分钦佩恩格斯的渊博学识和高尚人格,而且对恩格斯的身体也很关心。有一个时期,恩格斯生病,马克思时时挂在心上。

    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信中说:“我关切你的身体健康,如同自己患病一样,也许还要厉害些。”这就是朋友之间的感同身受。

    恩格斯为了“保存最优秀的思想家”,在经济上资助贫困的马克思,使其能专心致力于革命理论的研究,他违背自己本来的意愿,到父亲经营的公司中去从事那“鬼商业”的工作。

    当《资本论》第一卷付印的时候,马克思给恩格斯写信说:“其所以能够如此,我只有感谢你!没有你为我的牺牲,我是绝不可能完成三卷书的巨大工作的。我满怀感激的心情拥抱你。”恩格斯尽管为此作出了巨大牺牲,但他始终认为,能够同马克思并肩战斗40年,是一生中最大的幸福。

    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的这种崇高的革命友谊,正如列宁所赞扬的,它“超过了古人关于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朋友之间,就应该有这样一种同情和理解。人和人之间很多时候很费力的一点是,你说了一句话,你还要去向对方解释为什么你要这么说。什么情况下人和人之间不需要解释,那就是一种理解的同情和同情的理解。朋友之间就应该如此,你们互相共存,却不相互干扰。

    友谊是可贵的,朋友带给我们的快乐是无价的,朋友给我们创造的世界也是无限大的。这需要我们抱着一种宽大的胸怀去结识天下朋友,让自己的世界更加饱满,更加宽广。

    所以说,交朋友要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要有“大腹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的气魄。对朋友不要苛求,更不要过于计较小节。我们不能要求朋友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符合我们的心意,要知道,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更没有十全十美的人,要求过高,便限制住了我们的视野,阻隔了我们交朋友的空间。

    有了胸襟,也要有原则,我们不能结交那些三教九流或酒肉之友,也不能仅凭一时的江湖义气去交朋友。朋友是个高贵的词,不是你随便认识了一个人,知道了他的名字,你就可以称之为朋友的。而且朋友是个双向的词,只有双方都认可和欣赏了对方,情投意合了,朋友关系才能够成立。

    朋友不是为了索取,相反是为了奉献。我们之所以交朋友,不是为了被爱。你之所以交朋友,是因为你有那么多的爱要付出。你之所以交朋友,并不是因为朋友有用,朋友不应该有功利的目的。

    朋友不是你的亲人,跟你没有血缘关系,但是你和他在同一个问题上经常能产生默契。朋友如空气,朋友如水。朋友,并不时常想起,却无处不在。

    朋友不是实用品,朋友是奢侈品。什么叫奢侈品?一旦你拥有它,你就心满意足。爱朋友,就不要在不必要的时候给人家带来麻烦,爱他就不要让朋友为你操心。不要让他承担过多功利之用。既然君子之交淡如水,就不要拿太多颜料搞混它。当你出现危机的时候,你的朋友并不需要做任何事情,只要陪着你,那种精神上的默契和共鸣已经足够了。

    朋友的前提是真诚。你和他在一起的时候,可以做自己,他同样也可以做他自己。不强加任何原则,可以安静地思考。所以衡量一段友谊的一个最好的标准就是,你和朋友在一起的时候,你心里面感觉很满足。你没有任何需要刻意去做的行为,没有不得不说的话,没有打破冷场需要投入的热情。这就是朋友给你带来的。

    孔孟对你说

    你和真正的朋友在一起时,无须任何语言交流,无须任何刻意的矫饰。你和他在一起时,安静但不冷清。因为相互信任和理解,而构成了一个宽松的氛围。你和他在一起时,就可以感受到另一个与你相通,却又完全不同的世界。

    2.择友决定生活方式

    朋友就是彼此有交情、彼此要好的人。友情是一种最纯洁、最高尚、最朴素、最平凡的感情,也是最浪漫、最动人、最坚实、最永恒的感情。在这个大千世界里,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群体里,每天都要与人打交道,不论在生活中还是在网上,人人都会有朋友。人人都离不开友情,一旦没有了友情,生活就变得枯燥无味、黯然失色。

    朋友是什么?朋友是你有心事的时候,愿意向他倾诉,遇到疑惑时,会耐心倾听并且能够给你建议和答案的人;是相互尊重、信任、默契,与你肝胆相照的人;是极力维护你的形象,又对你直言不讳的人;是时常挂念你的人;是能够给你带来轻松的人。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同,品行素质不同,所以结交的朋友也截然不同,而一旦朋友圈子不同,生活方式也会随之受到影响。

    我们都知道,朋友是长时间的交往和社会实践的结晶,选择什么样的朋友,就决定了你站在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坐标上。朋友首先是志趣相投的。个人的志趣反映了人生态度、文化层次、知识水平。不同志趣的人会形成不同的生活方式。而只有多结交品性好、才学高的人,才能够提升你自己的能力。例如,一个有着积极向上人生态度的人,他必然是热爱生活的人,一个人缘好的人,一定是有着高尚情操和道德观念的人,而且,你的文化层次决定了你的交友层次。一个知识分子不太可能和一个文盲交朋友,因为文化层次不同,就很难产生共同的爱好和志趣,交流和沟通也很难产生共鸣。反之,相同的志趣和文化层次更容易促进两个人的相识和相知。例如,我们国家自古就有俞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他们一曲高山流水奏响了朋友之间的深情,一对千古知音演绎了一段人间佳话。相信樵夫钟子期当年也许并不明白琴师伯牙所谓的宫商角徵羽为何物,伯牙也未必知晓子期一捆干柴能兑几钱。然而,就因他们二人,其中一位善弹,另一位懂听,让音符为他们搭建了心灵沟通的桥梁,让彼此心心相印,把本不属于一个世界的两人吸引在一起。也正因为如此,在伯牙知道子期去世的消息后,在子期坟前抚平生最后一曲《高山流水》,然后尽断琴弦,终生不复鼓琴,以曲终人散为故事结局画上了一个重重的感叹号。

    孔夫子非常看重朋友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前面提到,孔子认为,这个世界上对个人起到帮助作用的有三种,即所谓的“意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直,指的是正直;谅,就是要诚实;多闻,就是要见多识广。尤其是结交一个多闻的朋友,就像拥有了一本移动的百科全书,我们总能从他的经验和知识的海洋里,得到我们想要的东西,然后在不知不觉中充实和完善自己。

    孔夫子还说,坏朋友有三种——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友便辟,指的是喜欢谄媚逢迎、溜须拍马的人,这种人从来不会对你说“不”,总是顺着你的思路称赞你,这种朋友表面上会让你感到舒服,实际上是心灵的慢性毒药;友善柔,这种人最可怕,是典型的两面派,在你面前时,永远是和颜悦色,满面春风,但是在人后,就会传播谣言,恶意诽谤。友便侫,指的是那些言过其实、夸夸其谈的人。

    因此,在选择朋友时,你要努力与那些乐观肯定、富于进取心、品格高尚和有才能的人交往,让那些同道之人成为你的朋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你拥有一个良好的精神环境,获得好的精神食粮。这正是孔子说的“无友不如己者”的含义。

    相反,如果你择友不慎,结交了那些思想消极、品格低下的人,你也会陷入这种恶劣的环境难以自拔,甚至受到“恶友”的连累,被同化成自己本不想成为的人,因为,如果你总是待在一箱烂苹果堆中,你的腐败速度也会大大加快。

    按照孔子的说法,好朋友的定义是品质好,善良、正直、真诚、讲信誉、孝顺、心态好、有自制力、有理想、爱学习的人。《论语》告诉我们,选择朋友前,首先要做到“仁”和“智”,真正爱他人就是仁,了解他人就是智。我们心中要对他人有爱,有辨别他人的能力,才能够交到有品质的好朋友,这不仅是一种道德要求,同样是一种交友的能力。

    子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朋友对一个人的影响,属于环境影响的一部分,虽是外因,但其影响也是很大的。譬如,一个孩子学英语,即使你给他请一位英国老师,也不如把他送到英国,没有人教,却学得快,原因何在呢?这就是因为环境的影响!所以,交朋友一定要慎重!

    孔孟对你说

    选择朋友等于选择了一种生活环境,选择朋友等于选择了一种思维方式,选择朋友等于选择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不要小看朋友的作用,朋友是一种潜移默化、相互影响的东西,如果你选择了错误的人做朋友,那么你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脱离正确的人生轨迹,甚至走入歧途。

    3.道不同则不相为谋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碰壁后,在冉求的帮助下,回到了父母之邦鲁国,主事的季康子嫌他太老,没有重用他。他认为自己与季康子不是同道中人,于是闲居起来,专心著述,编辑整理《诗》《书》《礼》《乐》《春秋》等。

    对于季康子的态度,孔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即志向不同,就不在一起谋划共事。这里的“道”外延较广,既指人生志向,也指思想观念、学术主张等。就像当年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后,司马迁感叹说:“道不同,不相为谋。”这是在政治立场上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典型。

    其实,交友处世也须遵守“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原则。因为我们所交的朋友,以及我们所处的人群环境,将对我们的一生产生莫大的影响,毫不夸张地说,交上怎样的朋友,就决定了你会有怎样的命运。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孟子说过:“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不知心、不同道的人是很难成为真正朋友的。

    明代著名学者李贽曾经在其著作《续焚书·卷五》中作过一首《过桃园渴三义祠》诗,诗云:“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谁识桃源三结义,黄金不解结同心?我来拜祠下,吊古欲沾襟。在昔岂无重义者?时来恒有《白头吟》。三分天下有斯人,逆旅相逢成古今。天作之合难再寻,艰险何愁力不任?桃源桃源独蜚声,千载谁是真兄弟?但闻季子位高金多,能令嫂叔霎时变重轻。”这首诗,恰到好处地诠释了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之间志同道合的真挚友谊。

    当年,刘备、关羽、张飞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三人都想为天下苍生谋福,为黎明百姓做事,有着共同的追求和志向,所以一拍即合,干脆结拜为兄弟。而且这份感情伴随了他们荣辱与共的一生。在后来的峥嵘岁月里,他们三人同进同退,生死相依,无论遇到多么险恶的环境都不离不弃,患难与共。即便是关羽被俘之后,面对利诱他仍坚忍不屈,用自己的生命来捍卫朋友间的情谊和诺言,最终以死明志。桃园三结义的情谊从此成为千古美谈。

    这三个人的兄弟情谊之所以能经受住时间和生死的考验,大部分原因在于三人志同道合,所以能够共同坚守一个信仰,成就了一段亘古不变的友情。

    俗话说:“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明代学者苏浚将朋友分为四种:“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畏友也;缓急可共,死生可托,密友也;甘言如饴,游戏征逐,昵友也;利则相攘,患则相倾,贼友也。”这是在提醒我们要谨慎交友,在交朋友的时候要有分析,有判断,要选择与自己价值观相似,志趣又相投的人长久地交往下去。

    孔子常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工作中,多结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对我们各方面的发展都是有益的。

    朋友之间,重要的是肝胆相照,是义气之交。交朋友要交有骨气、有仁德的朋友。利势、利权之交,都不会长久。真正的朋友,哪怕是在你最落魄、最危险的时候,也仍然不会舍弃你。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朋友才是最值得交的呢?

    1.成就你的朋友

    这类朋友属于导师型,他们会不断激励你,让你看到自己的优点。他们不一定是你的师长,但他们一定会在某些领域具有丰富的经验,能在各方面给你提供许多建议。人生中拥有这种朋友会推动你的成长,成为你的心理支柱。

    2.支持你的朋友

    这类朋友是互相协助型的,他们是真心维护你、称赞你的朋友。我们可以跟这样的朋友相互打气,使彼此成为对方成长的基石。当你遇到挫折时,这类朋友往往可以帮你分担压力,解决问题。他们的信任也恰恰是你的“强心剂”。

    3.志同道合的朋友

    这类朋友和你兴趣爱好、价值取向相近。与他们在一起,会产生心灵感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默契”。和他们交往,会帮助你不断地增强自我认同感,你的兴趣爱好都可以与他们分享。这种稳固的“共享”感受会让你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找到心灵的共鸣,也更容易实现理想,获得成功。

    4.给你打气的朋友

    这类朋友能让你感到身心放松,当我们有了心事,有了苦恼,第一个想要倾诉的对象就是这类朋友。这样的朋友会是很好的倾听者,在他们面前,你会完全放松,不会有任何心理压力,让你重获良好的心态。

    5.帮你开阔眼界的朋友

    这类朋友能让你接触新观点、新机遇,可谓是你人生的“百科全书”。他们的知识丰富、视野宽、人脉广,会帮助你获得许多不同的心理感受,慢慢地,你就会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6.给你引路的朋友

    这类朋友善于帮你理清思路,当你需要指导和建议的时候可以去找他们。他们是你人生的“指路灯”。一旦你遇到靠自己力量难以化解的问题时,这类朋友总能及时地、认真地考虑你的问题,并给出中肯的建议。在你面对选择而焦虑、困惑时,不妨找他们聊一聊,或许能帮助你更好地理顺情绪,明确方向。

    7.陪伴你的朋友

    这类朋友总能与你共同分享一切喜怒哀乐。他们的心胸像大海一样宽广,像高山一样雄伟,不管你何时需要他们,他们都会热情相待,并且始终如一地支持你。他们是能让你感到满足和平静的朋友,有时,只要他们能默默地陪着你,就能抚平你的心情。

    孔孟对你说

    其实,真正懂得交友的人,更多注重的是朋友的学问及涵养、兴趣及品质。只有当有了志同道合的朋友,才能在朋友的鼓励下突破困境,实现梦想。

    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句格言,阐述的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诚信原则。

    “信”,属于儒家“五常”之一。汉代董仲舒在《贤良策》中认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大学》主张:“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诚信,是为人安身立命之本,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解释“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道:“人面无真实诚心,则所言皆妄。”意思是说一个人一旦言而无信,那么他的一切言行都将失去别人的信任。而如果朋友之间的交往缺乏了诚信,那么整个社会就会充满尔虞我诈,社会秩序也会一片混乱。

    《论语》曾记载子贡向孔子问政,孔子回答:“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并且明确告诫子贡,如果在这三者之中只留其一,那么就只取“信”。

    因为在孔子看来,“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一直是社会交往中最为基本的原则之一。要想获得别人的信任,只有自己先对别人讲诚信。诚信,是个人道德修养的基本内容。曾子在《论语·学而》中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也就是说曾子将忠信作为自己的为人准则,每日反省检查,督促自己不可一日不讲诚信。正是古人这种努力的道德实践与自觉的理论提倡,才形成了中华民族与人一诺千金不移、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诚实守信的优良传统。今天,我们提倡诚实守信,这既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继承与弘扬,也是迫切的现实需要,很难想象,一个不重诚信、不讲信用的社会将会是什么样。

    《论语·学而》:“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说话一定要讲信用,做事一定要果断。与朋友交往,说话靠得住,有信用。这是孔子弟子子夏的言论。《论语》中记载,子夏是孔门四科文学科的佼佼者,子夏比孔子小44岁,与孔子是忘年交,他可以说是孔子晚年所收弟子中最为得意的一个。

    《论语》中记载了不少子夏与孔子的对话,从中可见子夏的秀异出群以及孔子对他的赞美欣赏。本文所选《论语·学而》中子夏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敬重内在品德高尚的贤人,看轻外表漂亮内心庸俗的美色;奉养父母亲,能够竭尽自己的能力;侍奉君王,能够为国家奋不顾身;与朋友交往,说话诚实守信。这样的人,即使没有接受过教育,我也一定会说他接受过最好的教育。

    梁颢是宋朝人,他父母早逝,由叔父收养。梁颢自幼喜好读书,可是他叔父家境贫寒,买不起书。梁颢只好借别人的书,连夜抄出来,然后再仔细钻研。他不但对借来的书籍倍加爱护,而且向来是如期归还,很守信用。

    一个冬天的晚上,灯光很微弱,梁颢又在抄书,屋子里出奇的冷。他抄了一会儿,就冻得手脚僵硬,眼睛也累得发酸。于是他不得不停下笔,活动活动手脚,增加点热量。可是,当他再一次提起笔写字的时候,毛笔已有些僵硬了,毛笔上的墨已经有些冻结了,砚台里的墨汁也已经结了冰。他赶紧把砚台举到灯火上面,看着砚台里的冰慢慢地融化为冰花,随即又消失,然后赶快提起笔蘸着墨继续抄书。

    他的叔父睡了一觉醒来,发现梁颢屋里的灯还亮着,便披衣起床,来到梁颢的房间,心疼地说:“天这么冷,这样会搞坏身体的。快收拾一下睡觉去吧,明天再抄也不迟。”

    梁颢说:“不行,我已经答应人家明天就把书还回去了。要是今晚抄不完,明天还了书,我就学不到了。”

    叔父听了,笑笑说:“傻孩子,他们家里有好多书,不用着急还,你跟他们说明情况,晚还一天也没关系的。”

    小梁颢一脸严肃地说:“做人要讲信用,我怎么能因为这点小困难就失信于人呢?我答应明天还,明天就一定要还。”说完,就低下头继续抄书。

    第二天,梁颢按时把书送还了主人,主人惊讶地说:“没想到你如此遵守承诺,将来一定会大有作为的,今后,我家里的书随便你读。”

    梁颢向他道谢,后来依旧经常去借书看,而且一如既往地按时归还,从没失信过。

    果然不出借书人的预料,几年后,由于梁颢在科举考试中表现出色,成功考中了状元。

    与朋友交,岂能言而无信?人在社会中生存发展,理当义字当头。这里所说的义,指的是朋友之间建立的诚信体制,即是说一不二的诚意与魄力,言必行,行必果的准则。

    交朋友不容易,想要失去一个朋友却是很简单的。只要你几次失信于对方,你就很难再获得朋友的信任了。所以,一个珍惜朋友的人,不是你曾经承诺过什么,而在于你是否践行了朋友之间基本的诚信。我们交友的准则,就是要看他人的诚信度,因为君子从不与言而无信的小人交。

    孔孟对你说

    古人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就是说人与人交往,要诚实守信。人要是没信用,就是有一些才华、学问,却得不到别人的信任,也没办法在社会上生存。

    5.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

    “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同而不和”则是指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君子可以与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从来不会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步调一致,而不讲求做人处事的原则,最后也不能与别人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和而不同”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在先秦时代,“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不要狭隘地认为“和”单纯指的是和谐、统一。其实,它至少包含两种意思:一是指在一个群体里,“君子”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就跟做饭一样的道理,每一道菜都需要让酸、甜、苦、辣、咸调和在一起,达到一种五味俱全的境界,才算是上等佳肴;也像音乐,必须将宫、商、角、徵、羽配合在一起,达到一种五音共鸣的境界,才能算是上等美乐。二是指每一个人的言行都应当围绕同一个目标,大家应当齐心协力,不能各自为政。

    “不同”表现的是事物的多样性,是指在这个团结一致的群体中,应当允许存在不同的声音。因为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每个人的思考方式不同,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也就不完全一样,但每个人都应当坚持原则,充分表达自己的主张和意见,为群体的发展贡献力量。

    因此,早于孔子的晏婴就曾说过:“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正是在这个思想的基础上,孔子将“和”与“同”的差别引入人际关系的思考之中,得出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论断。

    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攀比之意。因为没有乖戾之心,所以君子之间能和谐,协调。相反因为有攀比之意,所以人云亦云,阿谀附和。

    “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这是何晏《论语集解》对此话的解释。自古至今,人与人处世交往,君子与小人之分也是如此。君子内心所见略同,但在其外表现未必一样,比如,同有为国为民谋福利之心,有些人出仕做官,有些人则教书育人,其实这两种“不同”可以实现“和”;小人虽然嗜好相同,但因为各争私利,最后冲突互起,这种“同”反而导致了“不和”。

    大智者共事,常常能够求大同,存小异。做君子是要有胸怀,又要有坚持原则的精神。在原则性的问题上,大家各自摆明自己的观点,经过讨论或争论之后,总会取人长,补己短。这样的人进步很快,也容易与人相处。

    庸者聚合,互以己利为目的,故而在感情和义气上会很快地融和,以求各自所得。但会因各自心怀不轨而彼此猜疑,而众叛亲离,会因己利加以争执。庸者一般来说都会自以为是,目中无人,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困难面前推而卸之,利益当前各自为阵,不善于因势化解。故庸者聚,基本上是趣味和意气相投而不能长久,难以达到君子和而不同之境界。

    在社会发展的追求中,智者总是追求和谐,为此而包容差异,在丰富多彩中达成和谐;所以君子在一起,虽然意见和观点经常不同,但总是能够通过沟通与斗争达成共识,能够长久地相处。庸者总是强求一致,因容不得差异而往往造成矛盾冲突。

    中国有句老话,叫作“时变,道亦变”,论语中也有“君子群而不党”“周而不比”,皆出于上面一个意思,强调的是,只有在保持个体的独立和特殊性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实现人际间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同一问题持有不同的看法,是极为正常的事情。真正的朋友应该通过交换意见、沟通思想而求得共识。即使统一不了思想也不应一次伤了和气,可以经过时间的检验来判断正误。因此真正的君子之交并不寻求时时处处保持一致,这才算得上赤诚相见、肝胆相照。

    相反,如果你一味迎合他人的见解,并隐瞒自己的不同观点,人云亦云,见风使舵,明知道对方错了,还要加以捍卫、隐瞒的话,人与人之间就容易形成一种不良的发展状态,其“朋友”的真正意义也便荡然无存了。

    真正的君子并不注重人际往来中的利益纠葛,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却勇于坚持立场。真正的君子并不计较人际往来中的是非恩怨,却能在自我判断的基础上求同存异。因此,真正的君子或许也会有判断错误的时候,但他们至少能保持思想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

    “和而不同”强调的是事物的多样性,强调的是有机的统一。《国语》云:“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正因为世间万事万物的共生,才有了和谐的自然界,才能构成和谐多元的人类社会。小至一个家庭,大至一个国家,都应遵循这一真理。

    “同而不和”的小人,在处理问题时,常常表现出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表面一团和气,实际上暗藏杀机。与小人共事,他们表现出来的“同”只是表面现象。

    如今,国家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构想,既是大势所趋,也是民心所向。“和而不同”一方面它强调的是人心的“和”,强调通过共同的奋斗目标以凝聚人心。另一方面也必须正视现实中存在的各种矛盾与问题,正视社会上存在的各种“不同”,倡导大众献计献策积极营造一种“言者无罪,闻者足诫”的良好氛围,使每一个干部都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让每一个公民都能学做坦坦荡荡的“君子”,坚决不做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小人”。

    所以,只有用“和”,才能化解“不同”,才能容纳“不同”,才能创造出崭新的、更高层次的“和”。这既是辩证法也是事物的发展规律。“和而不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和谐”,我们也只有不断践行“和而不同”的为人处世哲学,才能共同创造出理想的朋友关系,建造出一个和谐社会。

    孔孟对你说

    诸如世间万物都有他自身的发展规律,人和人的想法也不会完全一样。正是这些不同的事物或想法相互碰撞,才能迸发出新的灵感、新的智慧。在多元化的社会中求“和”而不失独特标新的见解,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才会不断地向前迈进,向前发展。

    6.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礼记·中庸》中说:“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意思是说,对贤能的人要亲近而尊敬他,敬畏而喜爱他。喜欢他并且知道他的短处,憎恨他并且知道他的善处。看,举贤任能,这是儒家历来所倡导的。

    早在中国唐代初年,大政治家魏征就提出了“爱憎之间,所宜详审,要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切莫“憎者唯见其恶,爱者止见其善”的理性思维方式。

    有人总说猪八戒好吃懒做、见识短浅、贪生怕死、爱说谎、搬弄是非、占小便宜、贪恋女色。猪八戒行动笨拙,而且懒于思考,尤其在身手敏捷、洞若观火的猴哥面前,就显得更笨;因此,孙悟空揪着它的耳朵骂它就成了家常便饭。就连脾气甚好的沙僧,也免不了偶尔克制不住,叫他声“呆子”。

    然而,就算是猪八戒这样一个人前不佳的形象,也依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优点:

    八戒性格温和、憨厚单纯、力气大、嘴巴甜,而且能听取领导(唐僧)和同事(沙悟净)的意见,能知错就改,悬崖勒马。所以,也算是为西天取经立下汗马功劳,从而有了被封为“净坛使者”的美好结果。除此之外,猪八戒还有一个无敌杀手锏,那便是拥有无比的亲和力。猪八戒嘴甜,颇有幽默感,西天路漫漫,他却使原本枯燥而危险的取经生活充满了乐趣。即使常把妖精当好人,猪八戒也总表现出浓浓的人情味,给人带来了无尽的快乐。

    所以说,再笨的人也有可取之处,再坏的人也有温情的一面。理解了这一点你就可以做到“憎而知其善”了。

    当然,如果能做到“憎而知其善”,自然也应该践行“爱而知其恶”的理念,不能片面地评判一个人。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认为诸葛亮治军纪律严明,执法如山,铁面无私,有功必赏,有罪必罚。对于这一点,不少人往往都会举出“孔明挥泪斩马谡”的实例来加以佐证。然而,马谡与关羽都是蜀汉难得的人才,两人同样立过军令状,同样违反将令,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但“军法判决却有天壤之别”。这正好说明了孔明治军并非如人们想象的那样严明公正,至少还有亲疏远近、公私内外之分。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意思也是说任何人都各有长处,各有所短。我们要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也许大家都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只小羊和一只高大的骆驼相遇了,恰好骆驼肚子饿了,于是,它就抬头吃起了树上高处的树叶,吃得很是开心。小羊见了分外眼红,可是,那棵树太高,无论它怎么跳都够不着。小羊十分沮丧,只能站在旁边看着骆驼尽情地享受美食。

    没过多久,大树高处的叶子都被骆驼吃光了。正在这时,小羊和骆驼同时发现不远处的木栏中有许多又鲜又嫩的小草,所以都朝木栏跑去。

    可是走到木栏前,骆驼才发现,由于自己个子太高,根本无法钻进木栏,身材小巧的小羊却轻而易举地钻进了木栏里,高兴地吃了起来。这次,骆驼只能站在木栏外,羡慕地望着小羊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任何人都有他的优势和劣势,不要只盯住自己的缺陷,为此而懊恼,你要学会巧妙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利用他人的长处,这样就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许多人之所以能为国家作出突出贡献,都与统治者善于用人所长,避人所短的智慧分不开。清雍正皇帝在历代君主中算是“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者中最突出的一位。

    清雍正时期出现了一批杰出人才,如大学士张廷玉、田文镜,李卫等。他们各施所长,成为清代一代名臣。这些人都是由于雍正帝能察贤辨才,并避其所短,用其所长,才使他们有了施展才能的机会。其实,我们每个人各自都有不足和缺点。倘若我们能怀着一颗包容的心,懂得发现别人的长处,并且能够扬长避短,那我们的生活一定会变得更加丰富,我们各自的价值也更容易得到体现。

    孔孟对你说

    对于优秀的人或我们喜欢的人,要了解他们的缺陷和弱势所在,不能盲目地去评价或崇拜一个人。对于能力低或者缺点明显,我们厌恶的人,也要勇于去发掘他身上的亮点和优势,然后放大优势,避开劣势地与其共事相处。只有这样公正客观地去评判一个人,才能更好地实现朋友间的合作和共赢。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