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儒术:圣人说-匹夫不可夺志——理想与脚步的同行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理想是人生的航标,没有了志气与梦想的人生是迷茫、枯燥的。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要丢失了梦想,因为有了梦想的牵引,我们的脚步才会更加坚定执着。

    1.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孔子一生勤学不辍,他晚年非常喜欢读《易经》这本书,后来因为读的次数太多,穿竹简的牛皮居然磨断了很多次,他的勤学精神可见一斑。这种勤学苦练是贯穿孔子一生的,这些积累的知识也成为他日后创建自己学说的基础。孔子能成为一代儒学宗师,就是靠的这种日积月累。

    三国时期的蜀汉皇帝刘备在给儿子刘禅的《诫子书》中说:“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说,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确立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刘禅是一代庸主,刘备戎马一生打下来的天下,到他手里没几年就断送了,留下了一个“生儿不象贤”的笑柄。《诫子书》还包含了很多中肯的道理,刘备告诫儿子要多多学习,才能治理好国家,譬如,这一句“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即使到了今天,依然给求学者以很多的启示。

    有个故事说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归隐田园后,某天一个读书的少年前来拜访他,请教他读书和学习的妙法。陶渊明知道他的来意后,居然哈哈大笑,说:“天底下读书学习是没有妙法的。”少年不解,陶渊明把他带到自己种植的庄稼前,说:“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可见,读书和学习没有妙法,只有自己努力地学习才能慢慢地增长知识和才智。

    当然了,在学习过程中仅仅靠勤学还是不够的,首先还得要确立自己的志向和学习方向,这样才能把握好自己学习和前进的方向,这也是“非志无以成学”的道理所在。

    孔子“十五而志于学”,年纪很小的时候就确立了自己的学习志向,之后的近60年时间里,通过自己的不断学习,建立了自己的学说和学派。西汉的军事家、外交家班超,很小就志向远大,后来决定投军报效国家,投笔从戎,最后功封定远侯,成为万世景仰的英雄。还有那个愿意乘风破浪的宗悫,最后也成长为一代名臣。他们无一不是树立志向,刻苦学习,最后成就一番事业的典范。

    如果在学习中没有确立自己的学习方向和前进方向,只是单纯地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上学而上学,麻木而没有动力,到了该决定自己前途命运的时候,就会陷入不知所措的迷茫中。在学习中,不确立自己的方向,乱学一气,分不清主次轻重缓急,看起来成绩都不错,实则没有自己真正喜欢和真正擅长的东西,等到学的东西越来越细化时,就会陷入选择的难题,这样没有目的、没有方向的学习方式,不是我们应该遵守的。

    让我们看一看徐镜心是怎样学习的。

    徐镜心是我国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社会活动家,他是山东龙口人,出生于清朝晚期。徐镜心生活的时代,国家衰败,民生凋敝,人民大众受到清政府和外国殖民势力的压迫,苦不堪言,人民的惨状在他幼小的心里打下了难以磨灭的烙印,他很小就立下志愿,希望自己长大了改变这一切。

    徐镜心自幼就开始学习,他3岁知书,5岁进入本地的私塾学习,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随着年龄的增长,传统的封建教育难以满足他的需要,于是他到了当时的“烟台毓材学堂”学习,在这里他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增长了自己的见识,也开阔了视野。

    到了20世纪初,随着新思想和资产阶级革命的传入,徐镜心再次不满于现在所能学到的东西,他开始想出国求学,开阔视野,寻求救国救民之路,实现自己当初改变民生的宏愿。到了1903年,他毅然离开家乡,东渡日本求学。在和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他无暇观赏美丽的山水风光,而是投入了紧张的学习和生活中去,他刻苦地钻研和学习知识,并经常拜访日本各界的名人,赢得了很多的赞誉。

    在日本期间,他还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同志,认识了许多和他一样怀有救国心的有志青年。1905年,他和孙中山、黄兴等人建立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开辟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新纪元,迈出了实现自己理想的一大步。

    之后的徐镜心积极投身到资产阶级革命当中去,在家乡建立了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阵地,并积极响应和参加辛亥革命,为推翻清王朝统治,实现人民民主自治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徐镜心逐渐成长为知名的资产阶级革命者和知名的社会活动家,后来在1914年,因为革命活动被捕牺牲,死在了实践自己理想的道路上,他的丰功伟绩已经为历史所铭刻!

    徐镜心早早地就确立了自己的学习志向,规划好了人生前进的方向,他的事迹激励着无数的后来者为了理想而努力奋斗、献身。

    孟子面对战国时期生灵涂炭的现实,颇为痛心和失望,他本着“兼济天下”的志向周游列国,兜售自己的治国主张,尽管四处碰壁,依然矢志不渝,到了晚年也保持着旺盛的精力和斗志,发出了“舍我其谁”的感慨。儒家的经典著作,不管是《孟子》还是《论语》,都论述了学习得树立志向的观点,没有志向的学习,就好像没有帆的船,尽管船是前进的,但是没有方向,更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到达彼岸,这种盲目的学习,无疑是危险的。

    只有学习才能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识,有更多的本事。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努力学习迟早会被别人淘汰。而在学习过程中,确立自己的志向,确立自己的学习方向也是必要的,没有方向的学习就好像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即使在一定时间内,你的学习领先别人,但是长久来看,漫无目的的学习,迟早让人没有方向感和目的性,迟早也会落后的。

    孔孟对你说

    不学习,人就会落后,被淘汰,社会也会停滞不前。没志向,就没有人生前进的动力、人生学习的方向,所以,不管是学习和志向这两点,哪一点都是不可或缺的,缺一则不足以称为有效的学习,也不能称为真正的学习。

    2.当下就是最重要的

    孔子站在奔流不息的河流上,忽然想到人生的短暂,禁不住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人有限的生命就像这奔流不息的河水一样,一去不复返。在人生有限的时间里,人本身面对知识和社会,显得过于渺小,但是纵然如此,得过且过的思想也是不可取的。珍惜时间,好好生活才是我们应该有的生活观,过往或许有太多遗憾,未来又太过遥远,当下才是最重要的!

    人类总得面对很多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在大自然的力量面前,人类显得过于渺小,面对那些逝去的生命力感受到的是世事的无常和无情。没有人知道未来会是什么样子,憧憬未来也许很美好,却带不来实际的东西,而唯一能做的只能是珍惜当下,对比起未来和过去,当下才是最重要的。

    往事或许真的美好,它带给我们无限的回忆,但是只是活在往事的温存里,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还有什么前进的动力呢?如果只是陷入对往事的回忆中不能自拔,那我们又怎么能面对现实,面对当下呢?有远大的志向或许能带给人激情和动力,但是既然立了志向,就要为实现理想而奋斗努力,今天拖明天,明天拖后天的行为,最后成不了大的气候。不好好把握时间,把握当下,所有的梦想都将化为泡影,所有的志向都将是空谈,最终只能成为别人笑话的对象。

    《论语·先进》中曾记述了孔子一段怀旧的话语:“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意思是说,从前那些跟随我游历受磨难的学生,现在都不在我门下了。孔子回忆的是师徒们在外国共患难的难忘历程,那段在外国受磨难的岁月确实是令人难忘的,夫子触景生情,难免会因为往事生出许多伤心来。但是不管往事如何,也不管未来如何,这些都是遥不可及的东西,对当下的把握才是最要紧的事情。

    演员王千源凭借着在电影《钢的琴》中的出色表演,获得了国际电影节的影帝大奖,后来记者问他未来的工作计划时,他淡然地说:“现在谈未来打算是很空洞的,还是做好现在最重要吧!”出生于演艺世家的王千源,数十年来在影视圈摸爬滚打,但是一直不是很出名,他能慢慢地熬出头来,或许正是靠的这种珍惜当下,把握当下的扎实工作态度吧!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或许对于仕途平坦的宋代文学家宰相晏殊来说,对往事的回首和对未来的憧憬都显得不太重要,重要的还是把握当下,过好当下、这才是自己最要紧的事情吧。

    著名国际影星章子怡出生于北京一个普通的家庭,父亲是干部,母亲是幼儿园老师。章子怡自小身体较弱,为了她的健康着想,母亲听从了同事的建议让她去学习舞蹈,年纪很小的章子怡后来学舞蹈居然小有成就,获得了全国青少年舞蹈比赛的奖项。

    过去的成就并没有让章子怡骄傲自满,她不断努力,在从艺的道路上扎实前进。1996年,章子怡考进了中央戏剧学院表演专业,从此踏上了演艺生涯。

    1998年,章子怡受邀拍摄了张艺谋导演的新片《我的父亲母亲》。在该片中,她以精湛的演技赢得了评论界和观众们的一片好评,该片也获得了柏林电影节“银熊奖”,章子怡开始在影坛崭露头角。第二年,张艺谋拍摄了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在片中和杨紫琼、周润发等明星合作,该片在美国获得了极好的票房和很好的声誉,章子怡逐渐为国际影坛所认知。

    但是,章子怡能在众多女星中脱颖而出,并不纯粹是运气因素。为了演好这个角色,没有演过功夫片的她,几乎每天都要花十多个小时的时间强化自己的功力,最后她凭借扎实的演技和较好的武打功底,获得了这个角色。

    该电影上映之后,章子怡因其出色的演技,再次获得了很多人的好评和称赞,有人甚至认为,她的表演盖过了片中两位主演杨紫琼和周润发。章子怡就此成为影视界“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偶像级人物。

    之后的章子怡并没有满足于眼前的声誉和过去的辉煌,而是珍惜自己当下的演艺事业,之后她接连拍摄了《蜀山传》《英雄》《十面埋伏》《艺妓回忆录》等既叫好又叫座的电影,成为首位好莱坞A级别制作影片女主演的华人女星,并且多次凭借自己出色的演技获得了国际大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有的人常常会陷入对往事的回忆,总是在想“如果……多好啊”。可是不管怎样,过去的事情都成了回不去的过往,抬起头向前看,珍惜当下的生活,把握当下的时间才是当务之急。有自己对未来的规划和理想当然是好的,但是对于未来的憧憬太过美好时,总是会忽视当下该做的事情。实现理想是一个艰苦的过程,需要我们在现实中一点一点地努力,没有当下奋斗的一点一滴的积累,理想和志向也只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

    香港著名歌星梅艳芳在自己得了绝症,自知来日无多时曾无限感慨地说:“人最重要的还是珍惜当下,当下是最重要的,以往的辉煌和成就都是过眼云烟。”而日本一位著名医学家曾问过很多行将就木的病人自己最大的遗憾是什么,大多数人都列举了自己没能把握好生前的时光,希望好好把握当时的时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看到这些有些让人苦楚悲哀的例子,真的会觉得,人还是要好好把握自己当前的时光,认真生活,争取少一些遗憾。如果到了濒临死亡的时候才悔恨自己当初没有好好把握当下的时间,那时候就太迟了,世界上也没有那么灵验的后悔药让人吃了。

    五代时期的南唐后主李煜就是一个“活在过去”的典型。在南唐灭亡,自己成为俘虏之后,李煜思绪萦绕在过去身为南唐国主的岁月里,写下了很多泪痕斑斑的词,怀念往昔的帝王岁月。活在过去的人,不足以憧憬未来,不懂珍惜当下,最后也只能落得个悲剧结局。之后的李煜竟然因此而获罪,因为一句“小楼昨夜又东风”而触怒了宋太祖赵匡胤,最后丢掉了性命,试想,如果李煜能把自己的思绪从过去扳回到现在的现实中,还会是这样的悲剧吗?

    孔孟对你说

    无限的过去和未来都是以“当下”作为归宿的,不管过去有多么辉煌和坎坷,也不管我们对未来的憧憬有多美好,我们都应该知道,只有珍惜当下,把握当下的生活和事业,把当下的事情作为最紧要的,我们的学习才会进步,我们的事业才会有进展。

    3.机遇不是靠等,而是靠发现

    古人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机而动。”有才能的君子要到成熟的时机,自己的才能才会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说,人得学会等待时机,才会有合适的机遇产生,自己也才能借此成功。但是在商品经济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消息和讯息交换达到了极其便捷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机遇就不再只是靠慢慢地等待就行的,必须靠自己主动地发现。

    儒家认为“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带给我们成功的机遇往往是转瞬即逝的东西,要靠自己的敏锐洞察力和自己不懈的努力和发现才能捕捉到,一旦失去了,自己也会后悔不迭。等到自己领悟过来,就已经“过了这个村,没这个店了”,黄花菜都凉了,还谈什么靠机遇成功呢?只能眼睁睁地目送别人欢庆胜利吧!

    19世纪中期的美国掀起了狂热的淘金热潮,当时很多人不远万里来到美国西部地区,期待着一夜暴富,自己发财致富。当时只有十几岁的瓦斯基也加入了淘金大军,来到美国,希望实现自己的发财梦想。颠沛流离,乘坐大篷车来到了奥斯丁,身材瘦小的他不像其他人,干不了太繁重的活,但是他却发现当地水源奇缺、气候干燥,很多淘金人都为不能喝上水而发愁,有很多人甚至不惜以一块金币的价格购买一壶水喝。发现了机遇的瓦斯基开始寻找水源,挖井打水,并把水卖给淘金者饮用,很短的时间内他就赚到了不小的一笔收入,借此机遇,他也成为当时美国小有名气的一位企业家。

    自己身形瘦小,干不了重的体力活,瓦斯基却没有坐地等待时机来临,而是善于动脑,善于发现,终于发现了独特的商机,另辟蹊径,发现了赚钱致富的机遇。

    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中有这样一段话:“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意思是虽然有了大的智慧,但是不如乘势,虽然有了锄头,还是要等待农时。孟子是站在历史变革的角度看待机遇的,认为机遇是靠等待,自身能力发挥也是靠合适的时机。但是此一时彼一时,在现代,机遇不光是靠等待才能自然而然地出现的,必须要靠自身发挥主观能动性,靠自己的洞察力和观察能力,及时发现时机,发现机遇,然后才能把握住机遇,为自己所用。

    孔子的弟子子贡(端木赐)是现代“儒商”的鼻祖,也是一个善于发现机遇、把握机遇的典型。

    子贡是孔子门下七十二贤人之一,也是孔门十哲之一,他出身于一个商业世家,自小就耳濡目染地学到了很多经商的道理,再加上他在孔子门下的学习和跟随他周游列国时积攒的经验,这些都被运用到他实际的商业行为中,自然,经商一事也就变得驾轻就熟了。

    当时吴越大军企图征讨北方诸侯国,吴越王强令征收丝绵以给军队御寒,吴国因为气候因素不出产丝绵,导致吴国丝绵销售紧俏,价格持续走高。子贡敏锐地从中发现了商机,他到各地购买丝绵,到吴国贩卖,巨大的价格差,使得子贡赚取了第一笔利润,为自己之后的经商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孔子逝世后,为了追念先师的懿德,他刻出了孔子木像表示纪念,前来拜祭的各国诸侯们看到木像后非常喜欢,都想拿一个做纪念。商业眼光敏锐的子贡发现了新的商机,他招募了大批工匠来雕刻孔子像,自己从中又大赚一笔。

    不光如此,子贡首创了跨国公司,奔走于各国之间营销。他发现了各国佩戴珠宝为时尚的商机,于是大量制造了贵重的珠宝首饰,到各国去销售,自己也从中赚取了大笔利润。

    司马迁对子贡非常欣赏,在《史记》一书中,他记载孟子的事迹用了不过二百多字,但是写子贡却用了五千多字,这一细节显示了司马迁对子贡的推崇。

    子贡不光只是单纯经商,而且还很有仁德,诚信经营,孔子周游列国时期,也是得益于他的雄厚财力。除此之外,子贡还善于辞令,能言善辩,出入各国,和各位诸侯分庭抗礼,地位很高。

    子贡的仁德之举得到了后世人民的推崇和景仰,在河南专门建有子贡的祠堂和墓地。子贡也因其善于经营和诚信经营而被后世奉为儒商的鼻祖,甚至沃尔玛公司的创始人也不无感慨地说他们的经营理念来自子贡。

    子贡善于把握机遇,发现机遇,并把这些机遇应用到自己的商业经营中去,成为了春秋时期的一代巨商,也成为了后世膜拜、景仰的人物。千载之下,子贡作为儒商的代表人物,依然有着值得人们学习和推崇的地方。

    历史上著名的“乒乓外交”打破了中美两国人民数十年间交流的坚冰,毛泽东和周恩来创造并抓住了这一历史机遇,推动了两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进程。中美两国借体育交流这一机遇,开始了正式的官方互动,尼克松总统成为第一位访问北京的美国总统,两国的建交成为了当时深刻影响世界格局的大事。

    没有教授来访的机遇,或许麦克斯韦还会在无计划无系统的学习中左突右闯,如果没有乒乓球外交的这一历史机遇,又怎么会有中美两个大国的建交呢?没有机遇,就要善于观察,发现机遇可能会降临的时机;有了机遇就要马上抓住,把握住,使机遇成为促进自己前进的动力和条件,为自己人生的辉煌奠定很好的基础。

    孔孟对你说

    北宋名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儒家的经典里智慧是无穷的,也是值得后世人们学习的,这些智慧给日后人们的经商、学习都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帮助和启迪,启示着我们要在人生奋斗中、经商过程中善于发现机遇,把握机遇,利用机遇带给我们的机会,为自己人生道路上能有更大更好的作为奠定比较坚实的基础。

    4.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做一件事情之前都要预先谋划,确定事情可行之后,才能实施自己的计划。现在社会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有的人在做事之前,单方面为了效率的提升和尽可能多地节省时间,往往不作谋划,任意而为,最后收到的效果也不好。很明显,这绝对不是正确的办事途径,不管到了什么时候,预先的谋划和准备都是必要的,正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就是说的这个道理。

    孔子在《论语·公冶长》中曾教诲弟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意思是人之所以有今日之忧,是因为没有长远的考虑和规划。孔子教诲弟子说,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预先作好规划,考虑到做事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和状况,总结原有的经验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实施自己的计划,这样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成功的概率才会有所保证。

    毛泽东主席在《七律·赠柳亚子先生》一诗中曾写道:“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对现实生活不要有太多的抱怨,眼光应该放得更长远一些,对未来要有比较长远的谋划。古往今来有很多军事家,他们之所以能够建立不朽的军功,主要还是他们能预先谋划好行军打仗的计划,考虑到了打仗过程中会出现的种种问题,这才能在战场上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史记·留侯世家》中记载汉高祖刘邦这样评价张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张良之所以能足不出帐,千里之外就能指挥军队获胜,这就是他们在打仗之前作了深刻长远的考虑,并能审时度势,对战场变化作出判断,刘邦之所以得天下,靠的就是张良这种有远虑的人才。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就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要看到潜在的危机和危险。在国家承平日久和个人生活安逸的状态下,也不能放松警惕,要及早应对可能存在的危险,不要等到危机来临时,手忙脚乱,无所适从,到那时候,自己面对的也许是关系到生死存亡的大危险了。

    古书《司马法》中曾警告人们要在国家太平时不能放松警惕,正所谓“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这就是说,一个人、一个国家都要有长远的规划和谋划,对那些可能出现的危害社会安全的苗头一定要尽早制止,将其扼杀在最初阶段,否则等到这些苗头成了气候,到时候就覆水难收,悔之晚矣。

    1950年,很多建筑专家齐聚北京,共同商讨北京古城未来的城市规划和建设问题。当时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和陈占祥提出了《关于中央人民政府中心区位置的建议》(后人称为《梁陈方案》),在这份长达数十页的方案中,他们提出了关于北京的未来城市规划。在这份方案中,他俩提出要完整地保留北京古城,并建议从整体保护的思想出发,将中央行政中心设在西郊,为城市的未来发展开拓更大的空间,避免大规模的拆迁。另外一方面,按照平衡发展的原则,增进城区居住和就业的统一,防止跨区域交通的发展。

    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建设新中国,实行工业化是当务之急,国家领导人把北京城建设成了莫斯科的翻版。令人遗憾的是,这样一个科学的天才型的前瞻性方案最后却没有获得通过。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国家要实行工业化,大规模的工业建设过程中,拆迁和改造是不可避免的。就这样,北京城的旧城拆毁殆尽,工业和人口大量密集。工业化付出的代价在之后的几十年得以显现,现在的北京成了交通拥堵,空气质量差的代名词,大量人口和工业企业、行政中心的涌入导致了非常严重的后果……

    到了2005年,北京市出台了一份和梁思成方案极为类似的北京城市未来规划——《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在这份规划中,提出了首都功能的新定位,首次提出了兴建新城,城乡统筹,建立“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观点。这份方案还提出了同心圆式交通发展格局,改变了现在的交通拥堵状况。

    孟子在其书中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并进一步阐述:“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人得有长远的考虑、强烈的忧患意识,才能在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一点不光对人、对团队、对集体,甚至对一个地区、一个国家都是如此。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忧患意识无论什么时候都是要有的。

    曾见过这样一个故事,到了秋天,蚂蚁开始忙忙碌碌地储备食物,蟋蟀看到后非常不解,认为蚂蚁的做法太傻,冬天不会饿死。蚂蚁不言不语,埋头苦干,蟋蟀则四处游玩,无所事事。到了冬天,蚂蚁食物充足,等到开春才开始活动。蟋蟀则饥寒交迫,在冬天里苦熬。蚂蚁因为自己有长远的考虑,为粮食短缺的冬天准备食物,最后得以存活下去,而蟋蟀则没有长远和忧患意识,只看到眼前的温饱,没有考虑到食物短缺的冬季怎么度过,最后几乎丧命。

    小小的蚂蚁尚且知道储备粮食以备不时之需,那么作为更加高级的人类,我们是不是更该有忧患意识和长远意识呢?

    孔孟对你说

    没有长远的规划,没有前瞻性的远见,迟早会因此而吃亏的。不管是行军打仗还是规划事业,长远的规划都是必需的,也是必要的。圣人都是“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及早通过细枝末节的变化观察到事情变化的端倪,从而提早做好准备。没有长远的规划,灾难迟早都是要降临的。

    5.乘势待时,事半功倍

    孟子在推行他“王道”精神的过程中提出了“乘势待时,事半功倍”的观点,认为时机对于成就个人事业是很重要的,如果在合适的时机乘势而起,一定会有所作为,而如果选错了形势,就会摔得很惨。

    东晋时期,出身士族门阀家庭的谢安在当时名噪一时,当时人们都认为他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于是竞相举荐他出来做官。但是让人大感意外的是,他宁愿隐居在会稽东山,也不愿意出来做官,后来他只是短暂干过一个月,之后就重新辞官归隐了。当时的社会舆论都说:“谢安不出来做官,将置百姓于何地?”谢安一直等到四十岁的时候才出来做官,在他任职期间,东晋军队打败了不可一世的前秦,取得了淝水之战的胜利,谢安也成为了历史上的名臣。

    谢安选在四十岁,国家有难的时期才出来为官,施展自己的才能,在平时则高卧东山,不问世事。时势造就了英雄,在合适的时机出山,成就了谢安的功业,乘势待时,事半功倍,岂不信然?

    秦朝统一天下后,因为推行暴政,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刘邦领导沛县起义军乘势而起,看到了天下厌倦嬴氏,遂率军攻城夺隘,打败了各路诸侯,并在垓下战役中围歼了项羽军队,夺得了天下,一举开创了大汉四百多年的基业。如果没有合适的时机,也许刘邦也会终老于一个泗水亭长,不会有很大的出息,面对秦始皇的车队,最多说“大丈夫当如是矣”这句羡慕嫉妒恨的话而已,哪里还会有汉高祖刘邦呢?可以想见,形势对于造就英雄,是多么重要的条件啊!

    要取得个人事业的成功,只要坚持奋斗,艰苦努力,时间久了自然会看到结果。但是如果有了很好的时势,再加上自己的努力,那么成功会快很多,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在一项事业方兴未艾之时,参与进去,那这样的成功要比这项事业不冷不热的时候的成功要快得多。而事业一旦处于衰败期,还要去参与的话,成功就会很难。对于事业上的成功,艰苦努力当然很重要,但是认清形势,抓住机遇也是必要的,“时势造英雄”“识时务者为俊杰”就是说的这个道理。

    《三国志·诸葛亮传》里说:“儒生俗士,识时务者,在乎俊杰。”身为军事家、战略家的诸葛亮,是后世智慧的化身。他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之时,并不像其他谋士那样为利益而乱投主公,而是选择静观时变。最终刘玄德的三顾茅庐打动了他,他乘势而起,帮助当时力量弱小,军事上并不占优势的刘备刘皇叔,西定巴蜀,三分天下,成就了一方霸业。东汉乱世的时势造就了英雄诸葛亮,诸葛亮识时务,愿意拜到刘备门下,二者相辅相成,事半功倍,最后各得其便,各得其所。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因为战争造成了空前的物资损失和人民死亡,所以大家更希望和平相处,永不再战。但是这期间的资本主义自身发展遭遇到了危机,美国在经历了“虚假繁荣”之后,经济迅速衰退,德国在协约国的瓜分镇压下,民族民主呼声日益高涨,国内社会矛盾也尖锐起来,日本则因为关东大地震,全国陷入了恐慌当中。

    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应对经济危机成了资本主义世界乃至全世界都开始讨论的问题,这时候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奉命于危难之间”,顶着巨大的压力登上了总统宝座。他上台后马上推行经济改革,让政府介入银行,恢复银行的信用,并由国家收购过剩的农产品,给农民一定的补贴,另外还大力兴建公共工程解决就业……通过这一系列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的政策的实行,美国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并开始复苏好转。

    而与之对应的是德国和日本等国,德国的希特勒开始乘势上台,推行他的“纳粹统治”,他主张走军事侵略的道路,实现德意志民族的强大。在他这种精神的鼓吹下,很多年轻的德国人成了狂热的纳粹分子,德国也开始扩军备战,积极准备侵略扩张。

    当时世界的时势是恢复世界经济,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但是希特勒的这种行为无异于违背世界潮流。与之相似的还有日本和意大利两国,三国很快结成轴心国,违背世界历史的潮流,走上了侵略扩张道路,发动了罪恶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战争中的德意志侵略分子和日本侵略者,在一段时间内甚嚣尘上,他们占领了大部分的苏联和中国工农业区,法西斯侵略似乎马上就要取得全面胜利了。但是随着美国的参战和英国、法国、苏联等国的反攻,轴心国集团节节败退,到1942年和1943年,盟军在欧洲、太平洋、非洲战场取得了转折性的胜利,轴心国集团逐渐走向灭亡。

    最后在盟军的反攻下,1943年,意大利首先投降,1945年,柏林被攻占,日本也慑于原子弹的巨大威力而选择投降。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的日本、意大利、德国最终成为了二战的战败国,而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中国、美国、英国、苏联等国成为了战胜国。

    “乘势待时,事半功倍”,只有顺应了历史潮流,才能更好、更快地走向成功,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那些逆历史潮流而进的人和事,虽然一段时间会取得成绩,但是肯定长久不了,成功自然也是痴人说梦而已。

    秦朝统一全国之后推行“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暴政统治,实行愚民政策,而当时的形势是经历了战乱的人民需要休养生息。但是,秉承了法家治国方略的秦朝,当然不肯给老百姓休养生息的机会,严刑峻法让人喘不过气来。最后在大泽乡一个雨夜里,忍无可忍的800名戍卒开始了自己反抗暴政的起义,全国起义运动风起云涌,秦朝的内政也日益腐败,最后,统一全国后仅仅15年的秦王朝走向了灭亡,秦二世也落得个惨死的下场。

    战乱过后的社会潮流是休养民生,蓄养民力,推行宽刑薄赋的政策,这样才能赢得民心,继续自己的统治,但是秦王朝则逆历史潮流而上,最后也因为暴政而为后世所诟病。对比起来,西汉初年的统治者在国家民生凋敝的情况下,奉行“无为而治”,与民修养,并逐步减轻税赋,顺应了历史潮流,最后国家根基得以巩固,统治时间自然要比秦朝多得多了。

    乘势待时,只有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才会事半功倍。违背了历史潮流,就算力量再强,镇压再多,也不会因此而获得认可,当然也是不会走向成功的。

    孔孟对你说

    “乘势待时,事半功倍”,儒家用这样朴素而深刻的话语告诉后人,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对于一个人、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顺应了历史潮流,才会成功,个人也才会发展,逆历史潮流而动,就算自己能力再强,也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6.自暴自弃,岂不哀哉

    有道是“不如意事常八九,能言语者无二三”,人世间,没有什么事情是一帆风顺的,人生道路也不是平平坦坦、顺顺当当的,挫折和困难都是不可避免的,不管什么时候都要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态,把磨难和暂时的困难当作是对自己的一种历练,不管到了什么时候都不能自暴自弃。

    孟子曾这样论述古往今来能成就大事业的人才:“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天降大任的人必定都经历了一番磨难,成就一番事业是需要一个艰苦努力和克服苦难的过程的,孟子在肯定成就事业需要磨难的同时也否定了自暴自弃这种行为,认为人不管到了什么时候,自暴自弃这种想法都是不能有的。《孟子·离娄上》中这样说:“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意思是说自甘堕落的人不值得和他们言谈交流,自己放弃自己的人,不值得和他们一起合作共事。可以想见,孟子是很鄙视这种不懂奋斗进取的人的,这种人也是必将遭受别人厌弃的,也必然不会有所成就。

    自暴自弃的人经不起挫折和打击,一旦有了不顺利就开始自怨自艾,埋怨这世间谁都和他作对,什么都和他过不去,感到未来渺茫,人生的道路暗无天日。自暴自弃的人,过于倚重外在的力量和精神,一旦这外在的力量消失了,就会马上失去主心骨,回到盲从状态。自暴自弃的人生是可悲的人生,也是可怜和没有尊严的人生。

    台湾著名歌手王杰出身贫寒,很小就出来自己打工,维持生计。王杰15岁的时候在茶楼打工,某次因为太饿了,就偷拿了客人丢在桌子上的一个包子吃,结果被老板发现了,狠狠地打了他一个耳光,还把他给开除了。

    王杰回到住处后,自感不平,向一个老伯哭诉自己的不幸遭遇,痛感身世之悲凉,似有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之语。老伯闻后,淡然一笑,慢慢说道:“命运并不是天注定的,如果每个人一生下来就已经注定好了自己的命运,那怎么还会有那么多百万富翁和成功人士呢?”王杰幼小的心灵一下子被这句话打动了,从此之后他再也没有因此而悲观失望,走上了一条自我奋斗的道路。

    王杰热爱音乐,并且一直为了自己的音乐梦想不断打拼和努力,10年之后,他的第一张专辑《一场游戏一场梦》问世。

    当时的王杰在乐坛还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毛头小子,同公司的一位前辈,曾用半认真半挖苦的口吻问王杰说:“你的唱腔很怪,你觉得你的这张唱片能卖到多少呢?”王杰听罢还是很认真地说:“能卖到30万吧。”30万在当时是个很大的销量,王杰的这个说法遭到了公司内的嘲讽,大家见到他都喊他“三十万”,或许,在大家眼里,这个乐坛新人想出名想疯了。王杰自己也有些后悔夸下这样的海口,但是在他再次失望内疚的时候,却想起了老伯的那句“命运并不是天注定的”。每想到此,他就又多了前进的动力。

    就在王杰为自己的唱片销量忐忑之时,他偶尔从计程车上听到了自己的《一场游戏一场梦》成为了一周音乐的流行榜冠军,那一瞬间,他泪流满面,那一刻,他知道自己成功了。

    回到公司,每个人都对他报以诚恳而热情的微笑。王杰靠自己的永不放弃和艰苦奋斗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他感激那个曾经勉励他的老伯,也庆幸自己没有在人生的困难时期自暴自弃。

    孔子曾对自己的弟子们说:“你们一定要自我勉励,即使你们不自暴自弃,别人尚且会放弃你们,更何况你自暴自弃呢?如果你自暴自弃,别人会更远离你的。”其实,挫折和失败不是人生的全部,困难只是暂时的,这些都是人生中必须要经历的一部分,这些部分是不可或缺的。面对困难和挫折,要有一种豁达和乐观的心态,应该看到,这些只是对人生的一种历练和考验,我们要对自己的实力和前途有足够的信心,相信自己一定会成功,也相信自己一定会取得成就。这些挫折和困难都是为自己以后事业的成就作的铺垫,这些弯路都是自己成功的道路上必须要面对和要走的,时刻保持一种阳光乐观的心态是必要的。

    美国励志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面的主人公,因为被误判杀妻罪而入狱,他初到监狱时不能适应监狱里的生活,一度产生了悲观绝望的情绪。在之后的日子里,他却没有因此而自暴自弃,而是尽自己的能力为改善监狱的条件而努力。监狱建立了图书馆,很多犯人也参加了他的培训,拿到了考试文凭。更可贵的是他在入狱的28年时间里每天坚持不懈地挖地道,最后终于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逃出监狱,重获自由,而典狱长他们也受到了应有的处罚。试想,倘若主人公在最开始就像和他一块入狱的那个胖子犯人那样,自暴自弃、自怨自艾,还有他以后的新生吗?

    孔孟对你说

    唐代文豪韩愈在被贬到潮州时,他的友人勉励他说:“河蚌肉里含了沙石,但最终还是能生出珍珠来。”人生经历一点磨难是必要的,如果能够不放弃,继续努力,即便是在艰苦的环境下,依然能收获属于自己的果实,面对艰苦的局面,不自暴自弃,坚持努力奋斗,你能做到吗?

    7.有过不改,才是大过错

    《左传·宣公二年》中说,晋灵公昏庸无度,大臣赵盾等入宫进谏,劝他改正,并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但是晋灵公就是不知道悔改,最后被赵穿杀死。明知有错,却不思悔改,反而变本加厉,最后只能惹得天怒人怨,不死才怪!孔子把改正错误当成自我修养的一个过程,认为自己也是难免会犯错误的,如果能被别人指出来,那便是自己的幸事了。而对于那些不肯修改错误的人,孔子则极力反对,认为这种尽力掩盖自己错误的行为是不对的,并认为,错误就好像日食月食那样,人们都会看得到,如果能改正,那么人人都会景仰他们。

    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不过百日,之后因为不愿结交没品格的小人,挂印而去,最后躬耕南亩,赏花吃酒,了此余生。陶渊明在自知自己“大济苍生”的梦想破灭后,迅速认识到了,再这样混下去自己只能一错再错,在官场中越陷越深。他及时修改错误,辞官归隐,留下了“实迷途其未远兮,觉今是而昨非”的句子,表示自己的忏悔和改错。对比陶渊明,又有多少迷恋权势地位的人不愿意脱离名利场,在心力交瘁中一错再错,最后终因贪污腐化而被绳之以法?警钟长鸣,过而不改,真是大错误啊!

    有过而不知改悔,面对平时犯的一些小错误,我们可能不以为意,觉得不是大错误,所以就不去改正。其实这是非常危险的思想,小错误慢慢积累也会成为大错误,最后酿成大祸。正所谓“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错误没有大小之分,犯错了,不论大小都需要改正,小错会有汇集成大错的时候,小错不改,等到大错来临的时候,就悔之晚矣!

    中国共产党诞生至今已经走过了九十多年的历程,在过去的九十多年里,之所以能从一个只有50人的小党派发展到今天近1亿人的规模,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能很好地总结错误经验,在改正错误的基础上不断进步。

    大革命时期,共产党选择和国民党人合作,但是当时却因为右倾错误的影响,放弃了革命领导权。结果,国民党人叛变革命后,共产党人遭到了血腥的大屠杀,损失惨重,全国革命由此陷入了低潮。

    总结了教训的共产党开始寻求自己的武装来反抗国民党的统治,当时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开始学习苏联革命的道理——走大城市暴动路线,但是因为敌众我寡的因素,很快,发动的南昌、秋收、广州三次起义都以失败告终,损失惨重。这时候的共产党人再次在错误中觉醒: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分析了国内形势后,改走“农村包围城市”路线,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发展,这样发展的效果非常明显,红军一度达到了30万。

    但是随着“左倾”错误在中央根据地的泛滥,错误思想再次主导了革命力量。第五次反围剿时期,红军在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领导下,强攻敌人坚固阵地,结果力量本身就比较薄弱的红军节节败退,损失惨重,之后只好被迫走上了长征的道路。

    在错误中重新反省的共产党人召开了遵义会议,在会上重新确立了毛泽东等人的核心地位,解除了博古等人的军事指挥权。获得了新生的共产党人在军事上优势逐渐显现,最后胜利完成了长征,会师陕北,为革命发展保留了火种。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因为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共产党人又犯了“反右派扩大化”“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错误,给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破坏。醒悟过来的共产党再次在错误中认识到不足,在邓小平等党的第二代核心领导下走向了“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新道路,人民政权从此获得了新生。

    当然,对自己错误的认识,也需要一个过程。当时因为认知能力的不足或者错误没有明显显现出来的缘故,就不去修改,不觉得是错误,所以就忽视了。但是当错误的作用终于得以显现,或者随着时间的推移,终于认识到错误了,这时候再去改正就晚了。这就告诉我们,要时刻警惕自己可能会犯的错误,做事时多想这样做的后果和可能会产生的负面影响,尽可能避免这类错误的出现。

    20世纪初,西甲联赛劲旅皇家马德里推行巨星政策:购进了包括齐达内、菲戈、贝克汉姆在内的很多巨星。当时潜力无限的阿根廷新星坎比亚索也被皇马相中,收罗进队。但是因为皇马队内巨星实在太多,中场过度拥挤,年轻的坎比亚索得不到位置,最后他厌倦了自己被租来租去的命运,选择离开皇家马德里。之后的坎比亚索免费加盟国际米兰,并在意大利取得了巨大成功,他率领球队不仅多次获得意甲联赛冠军和杯赛冠军,更是在2010年的欧冠决赛中一举击败了拜仁慕尼黑而夺冠。而皇马却一再在欧冠赛场上折戟沉沙,坎比亚索这笔交易被认为是皇马进入20世纪以来最失败的一次。

    坎比亚索潜力无限,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用,最后认识到错误的皇马也开始培养自己的新星,以弥补后备人才的不足。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这也告诉我们,要在错误发生之后深刻反思自己的行为,想想自己犯错误的原因和根源,然后尽可能改善条件,争取不再出现类似错误。人第一次犯错可以归咎为没经验;第二次犯同样的错误,可以归咎为粗心大意;第三次犯错误,则可以称为不够格。人不能在同一块石头上绊倒,也不该总是在同一个错误上吃亏,这样的苦涩是难以下咽的。

    孔孟对你说

    聪明的人不是不犯错,而是从不犯大的错误,而且懂得在犯错后自我改正。人难免都会有犯错的时候,这并不可怕,但是要学会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作出改正,这才是最重要的。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有错能改,人方能进步。

    8.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

    孔子在《论语·里仁》里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是说,见到德才兼备的贤人就要向他们学习,希望以后和他们一样,见到不贤的人,则要内心自我反省,以免和他们一样。也就是说,在学习过程中,不光要善于向贤人学习,向他们看齐,而且还要看到不贤的人身上有的毛病,自己有没有。学习都是两方面的,不光要善于学习别人长处,还要看到别人的短处,自我反省,以避免自己可能会出现的毛病,这样的学习才能使人不断进步,不断完善自我。

    孔子主张人要追求自我的道德修养,并且能不断地反省自我,做到“三省吾身”,在学习与道德修养中向贤人看齐,同时也反省自我的过失和学习中出现的疏漏,做到查漏补缺,这样的学习才会促进自己的学问和道德修养不断完善,不断进步。

    自然,在学习过程中,不光需要自己的探索和努力,更需要从参照物上看到自己的不足。珍惜和学习榜样的力量,看到他们之所以受到后人的尊敬和景仰是因为他们在自我领域取得的非凡成就,而且还有其自身比较好的道德修养,这些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和遵循的。而对于那些道德上并不完善的人,在看到他们的过失和错误的同时,也要私下里反省自己,督促自己不要出现类似的错误和过失,规避这些错误对自己的负面影响,做到“自省”。孟母三迁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孟母之所以一再搬家,就是怕当时幼小的孟子受到周边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学坏,这就是“见不贤而内自省”的道理所在。

    巴西是天才足球运动员的天堂,但是这里出产的球员,虽然技术意识一流,但是因为巴西民族的特性,都有着纪律性不强、生活比较散漫的情况,而卡卡却是一个特例。卡卡出身于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他到欧洲参加联赛后,没有像其他巴西球员那样迷醉于眼前的金钱美女,而是投入比赛本身当中,摒弃了巴西球员传统的战术散漫、纪律差的缺点。同时他也善于学习一些球员前辈的技术和经验,应用到自己的实战当中,做到了“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最后成长为金球奖得主。如果没有卡卡不断地学习和自我反省,能有那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卡卡吗?

    曾经有人夸奖孔子的徒弟子贡,说他已经超过了师父孔子。但是子贡却很谦虚地说,这就好像每个人家里都有的门墙,而我家的门墙只有肩膀那么高,所以大家都能站在墙外看见屋子里面的风景。而老师的学问深,门墙很高,大家看不到里面的深邃景致,所以大家才会有这种想法。子贡面对别人的称赞却不以为意,认为自己远远不及老师的高度,“见贤思齐”,自己的功力还远不到老师的水平,并谦虚地用门墙做比较,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子贡称赞有加,其实也是源于他这种“见贤思齐”的精神。

    南北朝时期的北魏,自从太武帝去世后,困于此前留下的弊端,国内政治腐败,人民生活困苦,而且鲜卑贵族和商人不断对人民施行压榨。在这种背景下,民族矛盾激化,人民反抗不断,国家的统治也不像以前那么稳定了。

    这时,北魏孝文帝拓跋珪临危受命,即孝文帝,孝文帝吸取了从前几代皇帝的统治弊端,同时也反省了十六国时期君主暴政不得长久的反例,并学习了很多的汉族先进文化,认为要想加强民族团结,提升国家实力,就要实行改革。

    这个想法一出,立马遭到了很多贵族大臣的反对,他们认为改革将会造成大的动乱,会危及国家社稷。但是孝文帝对这种说法嗤之以鼻,力排众议推行自己的改革。针对当时农民负担重,没有自己田地的现象,他推行“均田制”,规定了每人拥有的田亩数,并把荒地分给农民耕种,鼓励他们从事农业生产。同时他规定了官员的俸禄,严惩贪污腐败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社会风气,赢得了民心。同时孝文帝主动吸收汉族文化,比如,改一百多个鲜卑姓氏为汉族姓氏,并推行汉族服饰,鼓励多穿汉服。

    此外,为了更好地吸收汉族文化,同时也是出于对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策略考虑,他把国都从平城(大同)迁移到洛阳。此举遭到了很多大臣的反对,但是孝文帝还是坚持执行,以后的历史也证明了孝文帝迁都的正确性。

    此外,孝文帝还主动学习汉族文化,消除民族隔阂,促进民族融合。他还是一个笃信佛教的君主,在他统治期间,佛教文化发展迅速,开凿了许多石窟。

    儒家认为,贤人和普通人的区别就在于学习的态度和求学的精神。孔子主张多向别人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同时见到品德修养不好的人则要自我反省,争取不犯同样的错误。在这样的基础上,加强自我修养和学习,才会向着贤人的标准慢慢靠近,自己的修养才会逐渐提升,也能慢慢到达孔子所谓的“仁”的境界。

    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荀子在《劝学》一文中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意思是说,不见到比自己修养好、知识多的人,是不会知道贤人学者是什么样子的,也不会找到自己和贤人的差距究竟在哪。只有见识到了,才会明白,才会见贤思齐,才会慢慢放下从前的倨傲,放下身段来学习,提高,使自己有所悟,有所进步。

    夏朝时候,一个部落首领有扈氏率众反叛,当时的夏朝统治者伯启抵抗,但是没有取得胜利。这时候伯启下令退兵,这个行为使他的将领很不理解,伯启解释道:“我打不过他,肯定是我的德行没有达到他的水平,我们回去后好好反省修身吧。”之后的伯启勤恳工作,善待百姓群臣,国内治理得井井有条,一年之后,有扈氏不仅不再侵犯,而且还主动投降了。

    伯启肯自我反省,见贤思齐,改正自己的过失,结果做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兵不血刃地平定了叛乱,自己也成了一代明君。如果多一些这样的统治者和领导者,何求天下不太平?

    孔孟对你说

    荀子在《劝学》一文中提出“学不可以已”,认为人们的学习是永无止境的。但是,学习不光包括对于模范,对于先进对象的道德和知识的学习,同时也包含在学习中看到不贤的不好的人或事物,见不贤内自省,反省自己的思想和做法,尽可能地规避这样的错误和行为,真正做到自我道德和知识的逐渐完善和提高。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