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养生全书-冬季养生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冬三月,从立冬至立春前,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个节气,是一年中气候最寒冷的季节。此时,人体阴阳消长处于相对缓慢的水平,成形胜于化气。因此,冬季养生的关键在于兴利除弊,变弊为利,实行智慧养生。

    冬季气候特征

    冬季,冷空气活动频繁,每次冷空气的到来都会出现一次明显的降温、大风和雨雪过程,而后又转晴,并逐渐转暖回升,形成“三日寒,四日暖”的寒暖交替的天气变化。

    立冬

    立冬,时值阳历11月8日前后。古人对立冬的解释为:“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即万物开始潜藏。习惯上,我国民间常把这一天当作冬季的开始。

    立冬时节,南方地区绵雨业已结束,平均气温一般为12℃至15℃,所以一般还不太冷。晴朗无风之时,常有温暖舒适的“小阳春”天气。但是,这时北方冷空气常频频南侵,可形成伴有雨雪的寒潮天气。高原地区这时已进入干季,湿度迅减,风速渐增。

    中医学认为,立冬的到来是阳气潜藏、阴气盛极之时,此时,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准备。

    小雪

    小雪,时值阳历11月22日前后。此时,天已积阴,气温仍继续下降,开始降雪,但寒未深而雪未大,所以称小雪。

    此时,南方地区北部开始进入冬季,华南地区由于秦岭和大巴山阻挡了冷空气入侵,还较为暖和;北方开始进入封冻季节,寒冷的西北高原,最低气温可达零下15℃左右。

    大雪

    大雪,时值阳历12月7日前后。古书解释说:“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大雪表明这时降雪开始大起来了,鹅毛大雪将随时而至。

    大雪节气后,除华南和云南南部无冬区外,我国大部分地区已披上冬日盛装,东北、西北地区平均气温已达零下10℃以下,黄河流域和华北地区气温也稳定在0℃以下。

    冬至

    冬至,时值阳历12月22日前后。历代对冬至日都极其重视,古人曾将冬至日立为一年的开始,民间仍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冬至这天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天最短,夜间最长。冬至以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白天渐长,故谚语云:“立大冬,长一葱。”

    冬至前后,虽然北半球日照时间最短,接收的太阳辐射量最少,但这时地面在夏季所积蓄的热量还可提供一定的补充,故这时气温还不是最低。

    过了冬至,虽然昼渐长,夜渐短,但短期内仍是昼短夜长,地面每天吸收的热量还是比散失的热量少,短期内气温仍会继续下降,故民间有“冬至不过不冷”之说。我国民间习惯从冬至起“数九”,每九天为一个小节。到“三九”前后,地面积蓄的热量最少,天气也最冷,所以说“冷在三九”。

    冬至期间,东北大地是千里冰封,琼装玉琢;黄淮地区也常常是银装素裹;大江南北这时平均气温一般在5℃以上,冬作物仍继续生长,正是“水国过冬至,风光春已生”;华南沿海平均气温则在10℃以上,更是花香鸟语,满目春光。

    小寒

    小寒,时值阳历1月5日前后。“寒”即冷的意思,表明已经进入一年中的寒冷季节,此时冷气积久而寒,但还没有达到最冷的程度,因而称为小寒。

    其实,从气象记录中可以看出,小寒却比大寒冷,是全年中最冷的节气。常有“冷在三九”的说法,而这“三九天”又恰在小寒节气内。

    由于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月初寒尚小……月半则大矣。”即当时黄河流域大寒比小寒冷,并且冬天的小寒与夏天的小暑相对应,故称为小寒。

    小寒期间,南方地区最低气温在零下10℃左右,华南北部最低气温很少低于零下5℃,华南南部0℃以下的低温更不多见;东北北部地区,平均气温在零下30℃左右;内蒙古和新疆以北的地区及藏北高原,平均气温在零下20℃上下。

    大寒

    大寒,时值阳历1月20日前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

    大寒正处于四九和五九中,长江流域平均气温为零下2~4℃,东北黑龙江流域,气温可降至零下40℃。此节气降水稀少,常有寒潮、大风天气,气候较为干燥。尽管大寒一般情况下不如小寒气温低,但仍处于寒冷时期,而且是冰层最厚、冻土最深的一个节气。

    随着大寒的到来,冬季农闲即将接近尾声,可逐步感受到大地回春的景致。

    气候对生理的影响

    人体生物钟随四季轮回作有序的变化,同时也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冬季人体的一些生理指标在气象因素的刺激下,会出现相应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血压

    一天中血压的波动是昼高夜低;一年中则是冬高夏低。这是因为夏季天热,周围血管舒张,缓冲余地大;冬季寒冷,外周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因此,冬季高血压患者更须注意血压增高,尤其是早晨到9点这个时段更易出现意外,此时应注意用药,饮食宜清淡,做好保暖工作,不做剧烈活动,不生气,并主动饮水。

    血清钙

    一般而言,血钙的变化为昼高夜低和夏高冬低。冬夜老人多有抽筋,与冬季夜间低钙有关。所以,老人应多喝牛奶,同时要多晒太阳,以维持体内血清钙的正常含量。

    免疫功能

    免疫功能是昼低夜高,而且以春季免疫功能最强,以后渐低,以冬季为最低,故冬季发病率与病死率是一年中最高的。因此,久病体衰,体质虚弱和老人需慎重过冬。

    代谢率

    冬季代谢率最低,而代谢是健康的基础。若冬季不慎养生,则会造成体质亏损,这关系到来年的健康状况。

    冬季对健康的影响

    寒潮是专指冷空气势力到达的地方,在24小时内,气温骤降10℃以上,最低气温下降到5℃以下。当寒潮前锋到来时,往往出现偏北大风,南方出现大风雪,北方出现大沙暴。

    寒潮前锋与原来滞留的暖湿气流相遇,形成锋面,称为寒潮冷锋。这种冷锋气候可引起各种疾病,并使旧病复发或加重,尤其易引起心脑血管病。

    据气象资料反映,每年冬至前后都有强大的冷空气和寒潮南下,造成骤然降温。这对那些年老体弱者以及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来说极为不利,故民间有“冬至老人关”的说法。

    寒冷诱发疾病的机理是多方面的。当受到寒冷刺激时,皮肤中的温觉感受器将冷刺激传给下丘脑,下丘脑又支配脑垂体,从而引起内分泌等一系列变化。

    对于适应能力差的老年人和危重病人来说,寒冷刺激更为明显,可使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循环阻力增加,左心室负荷加重,血压升高,易诱发或加重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等。

    腹部受凉或吞咽进冷空气,易引起胃肠痉挛;寒冷使鼻粘膜分泌免疫球蛋白减少,易患鼻炎、感冒;耳、手指等远离心脏部位,毛细血管收缩,血液供应不良,易发生冻疮。

    寒冷还可使血液中纤维蛋白含量增加,血液黏稠度增高,血沉加快和血凝时间缩短,易形成血栓。所以,为了能够平安地度过寒冬,人们必须重视防病保健。

    冬季的消极心理

    冬季的萧瑟易引起伤感的情绪,因此人们常把冬季比作人的暮年,在这个季节老年人易产生一些消极心理,对养生极为不利。这种消极心理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依赖心理

    依赖心理的主要特征是默认自己年老体弱,对未来失去信心。虽然有生活愿望,但缺乏安全感,处处想依靠别人照顾,自己能干的事情也要他人代替,全身功能活动处于抑制状态。一旦失去依赖,精神很容易崩溃,健康状况便急转直下。

    老年研究专家调查发现,依赖心理出现越早,衰老越快,寿命越短。因此,人到老年要相信和依靠自己的潜能,生活上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工作上还要力争有所作为,通过各种活动不仅能挖掘自身的潜力,延缓衰老的进程,而且能体现自我价值。

    吝啬心理

    有的人年轻时慷慨大方,到老年却吝啬自私,非常计较个人得失,对周围人漠不关心。这种人多数是身体不好,收入不高,且与他人之间缺乏交流与沟通。

    封闭心理

    有些老人整天呆在家里,深居简出,与外界环境接触减少。他们可能是在生活中受到过较多的挫折,或精神上受过打击,或因体弱多病而产生被抛弃感和自卑感,因而不愿与人交往。这种自我封闭,使得信息不通,情感淡漠,身心老化进一步加快。

    空虚心理

    没有信仰,没有寄托,百无聊赖,活着觉得没有意思,但死又死不了,得过且过。老年人产生这种空虚心理是非常可怕的,一旦遇到困难或挫折,就易丧失生活的勇气。

    这几种消极心理对老年人是非常有害的,它不仅降低晚年生活质量,而且还可加快老化的进程。因此,晚年生活要有追求,一旦失去生活的目标,一切就会黯然失色。

    冬季养生大要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里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其意思是说:冬天的三个月,是所谓的“紧闭坚藏”、生机潜伏的季节,水结冰,地冻裂,人们不要扰动阳气,应该早卧晚起,一定要等到日出后起床,使意志伏藏,像有私意似的,又像已有所得。还必须避寒就温,不要让皮肤开泄出汗,这是适应冬天藏伏的方法。如果违反了这个道理,肾会受伤,到了春天,就要患痿厥病,供给春季生养的能力也就差了。

    冬季宜养藏

    《黄帝内经》中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其意思是说,冬季气候寒冷,是万物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此时应注意保护阳气,做到早睡晚起,以待日光……注意避寒就温,不要让皮肤开泄出汗,以免闭藏的阳气频频耗伤,这就是冬季闭藏养生的方法。

    《素问·水热穴论》说:“冬者阳气衰少,阴气坚盛,巨阳伏沉……”即是说,严寒的冬季,自然界呈现出阴盛阳衰的气象,而且阳气潜藏于内。

    因此,冬季养生的基本原则是要顺应阳气的潜藏,以敛阴护阳为根本,中医学称之为养藏。所以,生活上应当“去寒就温”,勿使阳气外泄;精神上,要如有所得,含而不放。

    冬季养肾

    肾含真阴真阳,五脏之阴非肾阴不能滋,五脏之阳非肾阳不能养;肾阴为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肾阳则是活动的基本动力;肾阴是肾阳的物质基础,肾阳是肾阴的功能表现。

    冬至之日,是地球北半部夜最长、昼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后,太阳北移,白天渐长,黑夜渐短。自然阴阳的消长逆转也是从此日开始变化,即冬至后“阴极之至,阳气始生”。

    人生于天地之间,禀受阴阳之气,体内阴阳变化与自然界阴阳变化紧密相随。冬在五脏应肾,而体之阴阳根之于肾,因此冬季摄生的重点是调摄肾之阴阳。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因而,冬季养肾,必须慎房事、保精血,切忌房事过度,以免伤害肾气,影响来年的健康状况。正如《内经》所说:“冬不藏精,春必病瘟。”

    肾之先天真阴靠后天水谷供养,平衡的膳食结构,能够提供充分的营养,而偏嗜太过会伤及人之正气。适当增加温肾壮阳、滋阴补肾的食品,也是冬季摄生的重要措施。

    气功健身可以达到强肾保精、延年益寿的目的。因为气功强调意念,意念之根在丹田,即命门真火。丹田发热,即培植元阳,舌下津液下咽丹田,即培滋肾阴,但以练静功为主。

    冬季防寒

    寒为冬季之主气。寒邪属阴邪,易伤阳气,可导致机体新陈代谢减弱,出现手足不温、畏寒喜暖等阳气虚的表现,还易引发许多疾病,或使旧病复发加重。

    寒冷能引起周围血管收缩,循环阻力增高,并可使血液黏稠度和毛细血管脆性增加,从而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尤其是老年人,体温调节功能降低,对寒冷刺激尤为敏感。

    寒冷尤其是对呼吸系统影响最为明显,它能降低呼吸道的防御能力,引发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呼吸系统疾病。因此,冬季养生要防止严寒气候的侵袭。

    因此,寒冬时节,在穿衣和居家等方面,一定要采取防寒保暖的措施。但“暖”不等于“热”,冬季室温保持在20℃~23℃最为适宜,温度太高,反而不利于健康。

    防寒保健,应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以增强机体的抗寒能力和抗病力;工作和运动时,不宜过于剧烈,以免出汗过多,导致体内阴精亏损、阳气耗散。

    饮食上,宜选用羊肉、狗肉等温肾壮阳之物,有助于抵抗寒邪的入侵;饮食不可过咸,因咸味入肾,致肾水更寒,不利于振奋心阳;切忌寒凉食品,以免耗伤元阳。

    睡前宜用热水泡脚,并按揉脚心,有助阳散寒之效;常进行日光浴,以助阳气升发;膀胱经脉行于背部,寒邪入侵,首当其冲,故应注意背部保暖,以防寒邪入侵。

    起居常识

    早睡晚起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即在寒冷的冬季,应适当增加睡眠,要早睡晚起,日出而作。

    冬季,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养精蓄锐。因此,不要扰动阳气,破坏人体阴阳转换的生理机能。

    早睡可养人体阳气,迟起能养人体阴气,但晚起并非懒床不起,而以太阳升起的时间为度。因此,早睡晚起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为来春生机勃发做好准备。

    而且,冬季气候十分寒冷,在养生上要注意保暖避寒,这也要求人们尽量做到早睡晚起。正如《寿亲养老新书》中所说:“唯早眠晚起,以避霜威。”

    另外,在冷高压影响下,冬天的早晨往往有气温逆增现象,即上层气温高,地表气温低,大气对流活动停止,地面上有害污染物停留在呼吸带。如过早起床外出,就会身受其害。

    清除室内过敏原

    冬季,室内过敏原中,最重要的是尘螨和霉菌。

    尘螨主要以人和动物身上脱落的皮屑为食,它尤其喜好被褥、睡椅和地毯。当尘螨生长时,会脱掉自己的外壳,这些脱落的外壳和它们排出的粪便会引起人们的过敏反应。

    要想清除尘螨,需要经常清洗晾晒窗帘、床单、被罩和枕套;经常吸去吊扇顶部和天花板上的灰尘;内衣经常换洗,并用烘干机烘干。

    霉菌在潮湿的环境中会大量繁殖。漏水的浴缸、洗涤槽和洗衣机内桶等,都是霉菌生长的适宜场所。因此,应保持卫生间的干燥,及时修理漏洞,室内最好使用除湿器。

    此外,有资料显示,心理压力会使过敏和哮喘变得更加严重。如果长久地待在室内,可能令人烦躁易怒,加重过敏症状。因此,冬季应多到室外走走,使心情有所放松。

    冬季室内的湿度

    室内的湿度和温度应适度,当室内温度和湿度过高时,会令人憋闷难耐;室内温度低而湿度高,会使人体散热过快,增加寒冷感,而且时间长了,还会引起关节炎等。

    一般来说,冬季降水量少,风多风大,气温较为干燥,室内湿度也较低。特别是取暖器的使用,会使室内空气更是干燥,易导致皮肤粗糙起皱,甚至开裂。

    而且,空气湿度过低还易导致呼吸道黏膜脱水,黏液分泌减少,纤毛运动减弱,以致呼吸道的清除能力减弱,不能及时的排出呼吸道的尘埃和细菌,易诱发和加重呼吸系统疾病。

    因此,使用取暖器的家庭应注意居室的湿度,最好有一只湿度计。一般而言,生活在相对湿度40%~60%的环境中最感舒适,如相对湿度低了,应做相应的调节。

    比如,向地上洒些水,或用湿拖把拖地板,或在取暖器附近放盆水,以增加湿度。若在室内养盆水仙,不但能调节室内相对湿度,还会使居室显得生机勃勃。

    冬季宜常开门窗

    室外空气容量大,流动快,又受到阳光中紫外线的消毒和花卉树木的净化,所以清新宜人;而室内空气却因人的吐故纳新、汗液蒸发以及油烟等,搅得极为混浊。

    寒冷的冬季,为保持室温,常常门窗紧闭,其实这并非良策。因为,在通风不良的环境中呆久了,易出现头晕、乏力、胸闷、烦躁等现象,甚至引起呼吸系统疾病。

    有报告显示,成年人每小时大约要呼出20毫升的二氧化碳,如两人在密闭的6平方米房间从事轻度劳动,8小时后,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就会达到足以致命的地步。

    玻璃能吸收日光中的紫外线,打开窗户,日光直接照到室内,紫外线就能充分起到消毒、杀菌的作用。因此,开窗通风即可保持室内空气的清新,又能减少病菌的滋生。

    据相关资料显示,室外气温在8℃~10℃时,打开相当于房间面积1/50的窗户通风30分钟,可使室内空气中的细菌污染率降低40%;外界温度在零下3℃~9℃时,打开同样大的通风窗通风10分钟,室内细菌污染率能降低65%。

    由于热空气比冷空气轻,开窗时通风时应使进风口位于低处,出风口在高处,便于室内外空气的交换。对那些自然通风条件差的房间,可用电风扇机械通风。

    冬季宜勤晒被褥

    人体能够不断的分泌汗液和油脂,即使晚上睡觉时也不例外。这样被褥会因吸附汗液和油脂而变得潮湿。再加上冬季常紧闭门窗,会给致病菌提供良好的生存条件。尤其是吸附汗液和油脂后被褥,极易导致各种病菌的孳生,不利于人体健康。

    被褥经日光曝晒后,会立即恢复干爽,而且阳光中的紫外线具有强烈的杀菌消毒作用,可杀死各种细菌和微生物。因此,冬季应勤晒被褥,这样既舒适暖和,又有利于健康。

    冬季室温应适度

    冬季,气候较为寒冷,室内外温差较大。从健康需要而言,室内一般保持16℃~20℃较为适合,以18℃最为理想。无论是室温太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健康。

    室温过高,可导致闷热、心烦,令人头昏脑涨,精神萎靡不振。时间长了,还会引起口干舌燥,眼睛干涩,久而久之会打破人体的生理平衡,引起相应的生理变化,造成疾病。

    特别是突然走出室外,受到冷空气的刺激,血管、汗腺会迅速收缩,机体散热减少,产热增加,打破了产热与散热的相对平衡,引起体温上升,容易导致伤风感冒。

    若室内温度过低,会使人体散热过快,常常令人感到寒冷,缩手缩脚,身体虚弱者会引起寒战,胃肠虚弱者会引起腹胀、腹痛,甚至可引起关节炎等。

    另外,长期处于温室之中,会减弱适应气温变化的能力。因此,从养生健体的观点出发,不可久居温室,而应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耐寒能力。

    冬季居室忌养鸟

    冬季室外寒冷,养鸟者喜欢将鸟笼挂在房间里。如果长时间人鸟同室,会引起打喷嚏、流鼻涕、鼻痒等过敏反应,严重者还会出现皮肤瘙痒、胸闷或憋气等。

    这是因为,从鸟身上脱落下来的羽毛是一种强烈的致敏原,易引起过敏反应。而且,鸟类排泄的粪便内含有真菌,如毛霉菌、黄曲霉菌等,若侵入人体,还会引起感染。

    由于鸟在笼内喜欢飞来飞去,更加速了致敏原和细菌的传播,对人体有害无益。特别是家中有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病等患者,就更忌养鸟了。

    冬季应节制性生活

    性生活的频度,应顺应四季的自然规律。如春季性生活次数可稍多;夏、秋季则适当节制;冬季则要节欲。特别是中老年人,冬季节欲能保养阳气,具有养精蓄锐的效果。

    《黄帝内经》说:“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即是说冬季应节制房事,养藏保精。因为,精血乃肝肾所藏,五谷精微所化,是精、气、神的物质基础。冬季顺应阳气的潜藏,节制性生活,可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准备。

    明代养生家高濂在《遵生八笺》中也指出:“冬三月六气十八候,皆正养脏之令,人当闭精塞神,以厚敛藏。”并引《五经通义》说:“冬至后阳气始萌,阴阳交精,万物气微,在下不可动泄。”可见冬季节房事,保护阴精,对养生具有重要意义。

    许多疾病的转化与心理状态息息相关。冬季,自然界阴盛阳衰,是万物闭藏的季节。保持心情愉快有利于阳气潜藏,以敛阴护阳、养精蓄锐,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冬季养神宜藏

    《黄帝内经》说:“冬三月,此为闭藏……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即冬季精神调摄要做到含而不露,像保守隐私那样秘而不宣,又如得到渴望之珍品那样满足。

    冬季寒气日盛而至极,阳气微极而复萌。冬季养生要顺应自然的变化,使神气内收,尽量做到“无扰乎阳”,以养精蓄锐,有利于来春的阳气萌生。

    现实中,经过重大精神挫折,而未能作出适当的调整,其患病率较高;经常保持思想清静,注意精神调摄者,则其抗病力较强。正如《黄帝内经》中所说:“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要使神藏,必须加强道德修养。良好的道德修养,有利于神志安定,气血调和,生理功能正常而有序的进行,即养德可以养气、养神。正如儒家创始人孔子所提倡的“仁者寿”。

    神藏于内,还必须少私寡欲。若私心太重,嗜欲不止,而又达不到目的时,就会产生忧郁、苦闷等不良情绪,从而扰乱心神,导致百病丛生。

    适当的节制欲望,可减轻不必要的思想负担,使自己心地坦然,精神舒畅,有益于身心健康。正如《太上老君养生诀》中所说:“且夫善摄生者,要先除六害,然后可以保性命延驻百年。何者是也:一者薄名利,二者禁声色,三者廉货财,四者损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去妒嫉。”此六害不除,万物扰心,岂能清静?

    预防季节性情感失调症

    冬季,有部分人表现出情绪抑郁,显得无精打采,甚至精神沮丧,意志消沉,并且年复一年地出现。这就是所谓的季节性情感失调症,多见于青年,尤其是女性。

    现代医学气象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心理、生理与外界自然环境的变化是息息相关的。季节性情感失调症,是由于冬季特有的气候作用于人体所致。

    一方面,寒冷使机体的新陈代谢和生理功能处于抑制和降低状态,使得血液循环变慢,脑部供血不足,植物性神经功能发生紊乱,从而引发了季节性情感失调症。

    另一方面,松果体能分泌褪黑激素,转而调节其他激素的含量,从而影响人的情绪。强光能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冬季光照不足可导致其含量增高,导致本症的发生。

    改变这种不良情绪,要多晒太阳,多吃富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B的新鲜蔬菜和水果等,以调节大脑的功能和情绪;多参加各种娱乐活动,以激起对生活的热情和向往。

    平时可听听音乐,让美妙的旋律为生活增添乐趣;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调整植物神经功能,缓解因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所致的紧张、焦虑、抑郁等症状。

    祖国医学对季节性情感失调亦有所认识,并强调在枯木衰草、万物凋零的冬季,仍要保持心情愉快和乐观的情绪。当然,具体的精神调养方法还应因人而异。

    幽默是生活的润滑剂

    生活质量与生命长短,与平日的情绪有很大关系。情绪稳定、心胸豁达、轻松愉快的人,不但事业成功、家庭和睦、人际关系协调,而且健康方面很少出问题。

    刻意的批评和无意的中伤,有时会给他人造成伤害;幽默的指点和温和的批评,却能激发出他人心中宽容与温情的火花,即能使对方领悟,又不伤和气。

    面对困难时,幽默的语言能点燃人们的信心之火,创造融洽的气氛,激发出智慧之光,能把紧张的气氛冲淡,把难以解开的心结松开,把一触即发的战火熄灭。

    以幽默风趣的态度对待生活,能从生活中捕捉到光明和欢乐,发掘出更多的勇气和智慧来领悟生活、面对挫折,能够感染和鼓舞他人。

    幽默感就像一个杠杆,利用一个合适的支点,就可以把沉重的生活变得轻松有趣。特别是在万物萧条的冬季,人们的心情较为抑郁,生活中更需要善用幽默感来加以调节。

    冬季要心怀希望

    希望就像一棵正处在生长阶段的树,它不停地生出新的树丫,生出新的绿叶。希望承载着人们的理想和追求,引导着人们前行,让人们能够精神勃发的生活着。

    把握希望就是要修炼心性,随时保持清醒的理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坚定信念,咬紧牙关,勇敢地面对挫折和挑战,以求实现心中的理想。

    希望能给心灵插上翩翩双翅,让人在有限的生命中领略无限的精神领域的风光。尤其是在冬季这个让人消沉的季节里,更应适时调整心态,让每一天都充满着希望。

    注意被窝内的小气候

    研究表明,最适宜入睡的被窝温度为32℃~34℃左右。冬季,睡前的被窝温度低于体温,人体接触被窝后,皮肤受到寒冷的刺激,会引起大脑兴奋,不利于入睡。为了确保卧床后能迅速入睡,可先用电热毯或热水袋使被窝温度提高到32℃以上,但不能超过35℃。

    被子一般以3公斤重为宜,被子过轻,达不到隔热、保暖的效果;被子过重,既压迫胸部,导致肺活量减少,易做噩梦,又易使被窝温度超过35℃,使人体新陈代谢过旺,能量消耗增大,汗液增多,醒后反感疲劳、困倦。

    被窝内的湿度也会影响睡眠。试验表明,50%~60%的相对湿度对人体最为舒适。但人在睡眠中因汗液蒸发,被窝湿度常常高于60%,使皮肤受到刺激,影响睡眠深度。

    为了使被窝湿度趋于最佳状态,天晴时应及时开窗通风、采光,使室内湿度迅速降低;若长时间阴雨或降雪,可通过室内增温达到降湿的目的。

    被子、床单要勤洗晒,以保持棉絮和被面的干燥;内衣厚薄要适中,质料要合适,一般以对皮肤无刺激、吸湿性强的棉织品为佳。此外,睡眠时把两臂伸出被外,对降低被窝湿度也是有利的,但要防止肩臂部受凉,身体虚弱的老年人或有肩关节炎患者则要慎重。

    另外,冬天睡觉不应把被子捂得严严的,更不可蒙头而睡。因为蒙头而睡,除了因氧气不足而造成呼吸困难、头昏脑涨外,还会使被窝内的湿度急剧提高,破坏被窝内的小气候。

    有研究证实,被窝有每秒0.2米的微气流有利于睡眠。这样的风速对人体几乎没有吹风感,调节起来比较困难。但只要被子没有裹成筒状,被子与身体间有一定的空间,并且在肩以下垫被与盖被间留1~2处小小的缝隙,基本上就达到了令人体舒适的“微气流”标准。

    冬夜睡眠有讲究

    环境

    睡眠时外部环境极为重要,强光或噪音等都会影响睡眠。其中,噪音对睡眠质量的影响最大。当外界噪音超过40分贝时,睡眠就会受到影响。

    卧室

    室温以20摄氏度左右为宜;卧室的亮度不要太强,以能看清周围物体的大致轮廓为宜;室内的气流应在每秒0.25米之内,床铺最好安放在距窗50厘米之外的地方。

    被窝

    被子应该以干燥、保暖、轻软为宜。被窝内的温度以接近体温为宜,若温度过低,身体受到冷刺激易引起大脑皮层的兴奋,将会推迟入睡时间或是造成睡眠不深,影响休息。

    冬季穿睡衣入睡

    由于皮肤能分泌和散发出一些化学物质,若和衣而眠,无疑会妨碍皮肤的正常呼吸和汗液的蒸发,而且衣服对肌肉的压迫还会影响血液循环。因此,冬天不宜穿厚衣服睡觉。

    睡觉时,穿着贴身的内衣内裤,这也不利于健康,因为这样会将细菌和体味带到被窝里;如果穿着紧身内衣,这将不利于肌肉的放松和血液循环,极大地影响了休息的效果。

    另外,冬季的气温较低,温差增大,睡眠期间因肌体抵抗力和对冷环境的适应能力降低,如果穿很少的衣服,甚至一丝不挂地入睡,很容易受凉感冒。

    穿睡衣则不同,由于睡衣宽松肥大,有利于肌肉的放松和心脏排血,使人在睡眠时可达到充分休息的目的,有助于消除疲劳,提高睡眠质量,并能预防疾病,保护身体健康。

    穿睡衣崇尚舒适,以无拘无束、宽柔自如为宜。其面料以自然织物为主,如透气吸潮性能良好的棉布、针织布和柔软护肤的丝质料子为佳,最好不要选用化纤制品。

    冬季日光浴

    冬季太阳位置偏南,而我国位于地球的北回归线,阳光通过大气层斜照下来,被大气中的灰尘、水分和杂质反射到空间,所以接受太阳光的强度比赤道附近地区低得多。

    而且,冬季白昼变短,夜间变长,日照时间相对减少。据测算,冬天到达地面的紫外线数量仅为夏季的1/6。因此,冬日的阳光更加宝贵,应经常到室外活动活动,晒晒太阳。

    冬季户外晒太阳的益处多,它能给人温暖,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提高造血功能和消化功能;呼吸新鲜空气,观赏室外景物,使人心情愉快,精神饱满;促进钙和磷的吸收,预防老年骨质疏松症;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恢复健康有益。

    晒晒太阳,尤其对儿童健康成长大有裨益。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期,需要各种营养,其中维生素D可促进人体对钙、磷的吸收和利用,保障儿童骨骼及牙齿的正常生长发育。

    紫外线能将人体皮肤中的7—去氢胆固醇变成维生素D,从而预防婴幼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发生。孕妇及哺乳期的妇女也应多晒太阳,以预防骨软化症的发生。

    不过,冬季晒太阳也不是越多越好,应特别注意不可过度曝晒。一般应选择上午10点前或下午3点后的“黄金时段”,每天坚持晒30~60分钟为宜。

    进行日光浴时,还须注意保护头和眼睛,以免由于过度曝晒引起头晕目眩,倦怠乏力;也不宜在空腹、饱腹和疲劳时进行日光浴,以免引起头晕等不良反应。

    冬季足浴

    足是人体的第二心脏,分布有丰富的神经末梢。中医经络学说认为,人体五脏六腑在脚上都有相应的穴位,脚底是各经络起止的汇聚处,双足汇集了很多穴位。

    俗话说:“寒从脚起。”足部受寒能反射性引起上呼吸道感染、胃痛、冻疮、静脉炎等,尤其是冬天更是如此。如果用热水烫脚,则会感到全身舒服,这就是所谓的“足浴”。

    《千金要方》说:“冬月洗足而卧,则无冷病。”冬季睡前用温水洗足,能舒筋活络,促进血液循环,并可刺激足部神经末梢,使人全身放松,心情舒畅,具有解乏安眠的作用,并还可防止冻疮、足癣等。

    足浴时,水温在40℃~50℃左右较为合适,待双脚浸泡5分钟后,按摩双足涌泉穴等穴位,并适当揉按脚趾间隙。足浴过程中,为保持水温,可分次加入适量热水。

    冷空气浴

    冷空气的刺激,使体温中枢的调节活动增强,皮肤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及汗腺分泌减少,肌肉的兴奋性与收缩能力增强;同时,内脏的血流量增多,其功能状况得以改善。

    健身者可身穿短衣短裤,在户外或在通风良好的室内接受冷空气浴,一般应配合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也可在上、下班的行程中,尽可能穿比较单薄的衣服,进行冷空气浴。

    冬季进行冷空气浴,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但要经常注意自我感觉和体重的变化,出现自我感觉不良或体重递减时,应立即停止锻炼。

    冬季冷水浴

    适度的冷水刺激能加强肾上腺的活动,使其分泌大量的激素来抵御寒冷。因此,对皮肤加以长期的冷刺激,可增强机体的抗寒能力,但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系统地进行锻炼。

    进行冷水浴时,先将身体擦热,然后浸泡在15℃左右的冷水中,并不断地摩擦肌肤,一般浸泡一两分钟为宜。出水后,随即用干毛巾将身体拭干,穿好衣服,并作适当休息。

    冷刺激适当,能使身体产生温暖舒适感。刺激不当会感觉到冷或精神委靡,此时应注意保暖和休息。特别是对高血压或心脏病患者来说,冷水刺激健身绝对不要轻易尝试。

    过强的冷刺激能使肾上腺的活力减弱,降低对寒冷的抵抗力。为了避免刺激过强,对于初练者来说,应先从冷水洗脸开始练起(参考秋季冷水锻炼),逐步过度到冷水浴。

    冬季热水浴

    水温不宜过高

    热水能使体表血管扩张,加快血液循环,促进代谢产物的排出,去脂作用也比冷水强。但冬季洗热水澡,水温宜控制在35℃~40℃。

    水温过高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升高,然后周身皮肤血管扩张,血压又开始下降。老人血压调节机制减弱,血压下降过低会引起脑梗死。

    尤其是在高温浴池中呆的时间过长,而浴室窗户紧闭,空气稀薄,再加上出汗多,血液黏稠度增高,使心脏负担加重,从而引起心律失常,甚至导致更严重后果。

    时间不宜过长

    入浴时间不宜过长,不超过半小时。因为,热水浴能使血液大量集中于体表,时间过长易使人疲劳,还会影响内脏的血液供应,大脑功能也易受到抑制。

    次数不宜过多

    冬季是阳气潜藏的季节,不宜过多出汗,以免发泄阳气。因此,冬季洗热水浴的频度不宜过高,以每周一次为好。否则,会因汗出过多而扰动阳气,不利于冬季养生。

    选好时机

    饭后不要立即进行热水浴,以免消化道血流量减少,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时间长了,还可引起胃肠道疾病;空腹时不宜进行热水浴,以免引起低血糖,使人感到疲劳、头晕、心慌,甚至引起虚脱;过度疲劳时也不宜进行热水浴,以免加重体力消耗,引起不适。

    忌打肥皂过多

    冬季洗澡时,打肥皂不宜过多,以免刺激皮肤,产生瘙痒。

    另外,为安全起见,尤其是高龄者入浴,池水不宜太满,以半身浴为宜,水深没胸部以上时,会加重心肺负担;浴后应及时擦干穿衣,以防着凉,并静卧休息,补充水分。

    审美观因人而异,有人以艳丽为美;有人以朴素大方为美;有人以潇洒飘逸为美;有人以文雅庄重为美……虽然每人的衣着各不相同,但冬装的选择,要根据自己的年龄、性别、习惯、生活方式、个人爱好、经济条件以及所从事的职业等不同情况来考虑。

    冬季围围巾

    纷飞黄叶,皑皑白雪,善感的女子醉心于寒冷的低调,活泼的女生则钟情着落雪的飞扬。有人说围巾是冷风中女子最易隐藏心事的物饰,但它却在低调的温柔中流露出温暖的妩媚。

    缠绕在颈间的围巾,如漫空飞舞的彩蝶,风情而招摇,并具有防风御寒之效,能使颈部免受寒冷的刺激,预防感冒和颈肩部疾病,对高血压、心血管疾病患者也有益处。

    围巾图案大致可分为传统图案和现代各种对称、不对称几何图案两大类。一般说来,穿较严肃的服装时宜配传统图案的围巾;穿流行服装时,则以配现代图案的围巾为佳。

    气质文静者选用典雅的小花纹围巾为好,性格活泼者配上大花型围巾尤为合适;身材修长,唯独不够丰满者,宜选质地稍具膨松感和丰厚性大花型图案的围巾,采用对称悬垂搭前胸围系法较好;若肩窄瘦削,宜选配小花朵型,且格局简朴、色彩稍微别致的围巾为宜。

    至于颜色的选配,少女可以大红为主色调,中年妇女可以紫酱红色为主色调,男性可以中浅咖啡等中暖色为主色调。

    需要提醒的是,围巾大多是由动物毛或混纺毛线织成,其纤维极易脱落,且易吸附灰尘和病菌。因此,戴围巾时不要连脖子带嘴一块捂,以免吸入脱落的纤维、灰尘与病菌。

    冬季穿衣

    冬天气温低,气候干燥,皮肤处于收敛状态,血液大部分集中到皮肤深层,而且皮肤的皮脂腺与汗腺分泌减少,皮肤变得干瘪,缺少弹性,受寒冷刺激易发生冻伤和皲裂。

    但冬季防寒保暖,须根据“无扰乎阳”的养藏原则,做到恰如其分。衣着过少过薄,既耗阳气,又易感冒;衣着过多过厚,则腠理开泄,阳气不得潜藏,寒邪亦易于入侵。

    《保生要录》中说:“冬月棉衣莫令甚厚,寒则频添重数,如此则令人不骤寒骤热也。”就是说,使人体经常接受稍低于体表温度的冷刺激,以增强对外界寒冷气候的适应能力。

    其实,穿衣要讲“衣服气候”,即指衣服里层与皮肤间的温度保持在32℃~33℃,在皮肤周围创造一个良好的小气候区,以缓冲外界寒冷气候的侵袭,使人体维持恒定的温度。

    由于青年人代谢能力强,自身的体温调节能力比较健全,对寒冷的刺激,皮肤血管能进行较大程度的收缩来减少体热的散失,因此穿衣不可过厚。

    对于婴幼儿来说,因其身体较稚嫩,体温调节能力差,应注意保暖。但婴幼儿代谢旺盛,也不可捂得过厚,以免出汗过多而影响健康。

    老年人生理功能减退,代谢水平低,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差,活动能力及抗寒能力减弱。因此老人选择冬装,原则上应以防寒保暖为主,并力求宽松、轻便,切忌紧裹身体。

    外衣宜选择羊毛和羽绒织品,服装的衣领、袖口宜用封闭型结构,可增加保暖性;内衣不宜选用套式,尽可能选用对襟开扣式,这样穿脱起来比较方便。

    就内衣的衣料而言,应选吸湿性能好、透气性强、轻盈柔软的纯棉针织物为宜。化纤织品易刺激皮肤,引起瘙痒,一般不宜用来做内衣。为保暖起见,老年人还可选用绒衫裤。

    患有气管炎、哮喘、胃溃疡的人,最好再增加一件背心;患关节炎、风湿病的人,制作冬衣时在贴近肩胛、膝盖等关节部位用棉层或皮毛加厚,也可单独制作棉垫或皮毛垫。

    冬季穿鞋

    冬季,有些人喜欢把鞋子穿得紧紧的,以为这样更暖和。其实,这样做很不科学。

    空气具有极好的隔热保暖作用。如果冬季穿紧鞋,使袜子和鞋内的棉絮、绒毛等弹性纤维受到挤压,鞋袜中静止空气的储量成倍下降,则会使得其保温性能下降。

    而且,鞋穿得太紧,足部皮肤血管受到挤压,影响血液循环,从而降低足部的抗寒能力,容易发生冻疮。因此,冬季穿鞋大小应适宜,只有这样才具有较好的保暖效果。

    对于好生冻疮者,应及早穿棉鞋;足部经常出汗者,宜选用透气性较好的棉鞋和棉线袜;袜子和鞋垫汗湿后,要及时烤干,棉鞋内也应常烘晒。鞋袜干燥,方具有较好的保暖性。

    另外,冬季的鞋底要适当增厚,因为鞋底厚可增强鞋的防寒性能。若长期在冰天雪地里工作,则应穿带毛的高靿儿皮鞋或长筒皮靴。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长期穿高统皮鞋,可能会因鞋腰过紧或鞋跟过高等使足部血管、神经受到挤压,造成足部、踝部和小腿处的部分组织血液循环不良。

    同时,由于高统皮鞋透气性差,行走后足部散发的水分无法及时消散,会给厌氧菌、霉菌造成了良好的生长和繁殖环境,从而易患足癣和造成足癣感染。

    特别是未成年少女不宜穿高跟皮鞋,如果一定要穿,回家后应及时换上便鞋,以改善足部的血液循环。此外,晚上临睡前最好用热水洗脚,以消除足部疲劳。

    冬季戴帽

    俗话说:“冬季戴棉帽,如同穿棉袄。”

    寒冬,穿上厚厚的衣服,身体热量主要从头、手等暴露部位散失。据相关测试发现,处于静止状态下不戴帽的人,在环境气温为l5℃时,从头部散失的热量约占总热量的30%,4℃时散失总热量占60%。因此,冬季头部保暖较为重要。

    冬季戴帽不仅可以保暖,而且美观,又充满诗意。尤其是女性,戴一顶式样别致的女帽,可以增添女性的风采,给人一种高雅、富于幻想的感觉。

    冬季戴的帽子最好能护住耳朵,并与外套、围巾、手套及其他服装饰件相搭配,使之在颜色、式样与风格上浑然一体,给人一种和谐统一的美感。

    帽子的式样应与年龄相配,年轻女性不要戴形状复杂的帽子,而应戴运动帽和帽檐向后卷的帽子;年龄大的女性,宜戴深色帽或帽檐朝下的帽子,且帽子上的服饰不宜过多。

    选择帽子时,还应注意使帽檐和帽顶与自己的脸型、身材相配,如长脸形的人宜戴宽边帽,而对于身材较矮的人来说,则不宜戴大帽子。

    冬季戴手套

    选购手套时,大、小尺码要适宜,尺码太大达不到保暖效果,尺码太小易影响手部血液循环。手套不宜和别人共用,以免某些疾病通过手套传染。

    老年人血液循环功能差,手足怕冷,戴手套可起到保暖作用,但应挑选轻软的毛皮、棉绒、绒线手套。小孩手小皮肤薄嫩,手套材料以柔软的棉绒、绒线,或者弹性尼龙制品为好。

    多汗者,手套要选用棉织制品,既保暖又有良好的吸水性,并且可以常洗换;手足皲裂者,由于需要擦药,最好戴双层手套,里层手套宜用薄织品,便于经常洗涤。

    骑自行车时,不宜选用人造革、尼龙或者过厚的材料制作的手套。因为人造革易发硬、尼龙太滑,易滑手;材料过厚使手指活动不便,这些都不利于骑车安全。

    饮食宜忌

    由于冬季气候的影响,人体生理活动有所收敛,并不断地将能量储存于体内,为来年的“春生夏长”做好准备。同时,又需要足够的能量来维持冬季热能的支出。

    因此,冬季应合理地调整饮食,以保证供给机体必需和充足的营养,这对于提高机体的耐寒能力和免疫功能,安全、顺利地越冬,是十分必要的。

    冬季少食咸

    《寿亲养老新书》说:“冬肾气旺,肾属水,味属咸;水克火,火属心,心主苦。当冬之时,其饮食之味,宜减咸而增苦,以养心气。”

    其意思是,冬季为肾经旺盛之时,肾主咸,心主苦,当咸味吃多了,就会使偏亢的肾水更亢,使心阳的力量减弱。所以,应多食些苦味的食物,以助心阳,抗御过亢的肾水。

    饮食过咸,使血浆渗透压增大,导致血容量增多,心脏与肾脏的负担加重。冬季阳气衰微,腠理闭塞,很少出汗,此时应减少食盐的摄入量,以减轻心脏与肾脏的负担。

    保证热能供给

    冬季寒冷的气候,可影响人体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导致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促进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分解,以产生更多的能量,适应机体的需要。

    因此,冬天的营养应以增加热能为主,可适当多摄入含糖类及脂肪丰富的食物。但对于老年人来说,这类高热能食物还是不能摄入太多,以免诱发其他疾病。

    由于蛋白质也参与分解供能,因此应补充适量的优质蛋白质。优质蛋白质不仅营养价值高,而且还能增强耐寒和抗病能力,如瘦肉、鸡蛋、鱼类、乳类、豆类及其制品等。

    多食蔬菜和水果

    冬季是蔬菜的淡季,饮食较为单一,易造成某些维生素的摄入不足,导致维生素缺乏症,引起齿龈炎、口腔溃疡、牙龈出血、皮肤干燥等病症。

    为此,冬季应利用有限的蔬菜品种,如油菜、马铃薯、菠菜、芹菜、白菜、黄豆芽、绿豆芽,进行合理搭配,经常调换口味,有利于避免维生素的缺乏。

    水果也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而且不用烹调就可直接食用,维生素被破坏较少,是冬季补充维生素的理想食品,也应适当的摄取。

    寒冬也应多饮水

    冬季气温低,虽然出汗少,但由于取暖的原因,造成空气湿度小,加之冬季气候干燥,导致从皮肤和呼吸道蒸发的水分增多,使人感觉皮肤紧绷绷的,即为缺水的表现。

    缺水易导致皮肤萎缩、起皱、干燥。而且,缺水还易引起呼吸道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尤其是早晨缺水,血液黏稠度升高,易引起中风,对人的危害更大。

    由于日常饮食中获得的水分不足以弥补缺失的水分,因此必须通过饮水来补充。而且,冬季补充足量的水分,能使皮肤显得柔嫩、滋润而富有光泽,还具有美容的作用。

    适当摄入辛温之品

    冬季气候寒冷,饮食调配上,应适当摄入羊肉、狗肉以及辣椒、胡椒、葱、姜、蒜等温热之品,以助人阳气,防御风寒。但辛燥之物不宜多食,只宜温热而不可燥热。

    《养生四要》中说:“冬月宜食热,殊不知太热则伤胃。”意思是说,冬季可适当摄入温热之品,但需要注意的是,辛燥太热之物易伤胃。

    冬季宜吃黑色食品

    黑色食品具有补肝益肾、促进新陈代谢、抗御寒冷等多种功效,主要包括黑米、黑豆、黑芝麻、黑枣、黑木耳、黑菇、黑桑葚、海带、紫菜、乌鸡、乌贼鱼、甲鱼、乌龟等。

    黑米可健脾和胃、益中补虚;黑豆、黑芝麻能降低胆固醇,维护血液循环;黑木耳可改善贫血和怕冷症状,降低血液粘稠度,预防脑血栓和心肌梗死;海带、紫菜含有丰富的褐藻胶、碘、钙等成分,有助于软化血管,促进甲状腺素的合成与分泌,提高机体抗寒能力。

    因此,冬季常吃这些具有补肝益肾功效的黑色食品,对于那些阳气不足的体弱者、老年人、妇女、儿童十分有益,可增强他们的抗寒能力。

    冬季黄酒是个宝

    黄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以大米、黍米为原料,酒曲为糖化发酵剂,经酿造而成。一般酒精含量为14%~20%,属于低度酿造、高营养、保健型的酒种。

    黄酒含有21种氨基酸,包括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的8种必需氨基酸。此外,黄酒还含有糖分、有机酸、脂类、高级醇和丰富的维生素等。

    黄酒具有通经活血、温脾祛湿、除风下气等功效。冬天将黄酒烫热饮用,可抵御寒冷刺激,预防感冒。虽然黄酒酒精度低,但饮用时也要适量,以每日100毫升为宜。

    冬食荞麦益健康

    荞麦含有丰富的维生素P,可增强血管壁的弹性、韧度和致密性;含有大量的黄酮类复合物,尤其富含芦丁,对心脑血管疾病有预防和辅助疗效。

    冬季是心脑血管病的高发期,多吃荞麦可有效地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而且,荞麦含热量高,可提高机体抵御寒冷的能力,又不会引起发胖。

    荞麦还含有铬元素,能增强胰岛素的活性,加速糖代谢,促进脂肪和蛋白质的合成,故多食荞麦对糖尿病患者有益。另外,荞麦还有一定的抗癌效果。

    冬季宜食羊肉

    羊肉营养丰富,性味甘热,具有益胃气、助元阳、补精血、疗肺虚、益劳损等功效,是一种良好的滋补强壮食物,非常适合于冬季食用。

    羊肉所含的热量高,冬天吃羊肉可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因阳气不足而导致的手足不温、畏寒怕冷等症状。而且,羊肉中铁、磷等物质的含量较高,适合于各类贫血者食用。

    因羊肉具有温补作用,常吃易上火。因此,吃羊肉时最好搭配凉性蔬菜,如油菜、菠菜、白菜、金针菇、蘑菇、莲藕、茭白、笋、菜心等,以便清凉去火。

    寒冬宜食狗肉

    狗肉性温,能安五脏、暖腰膝、益肾壮阳、补胃益气。若老年体弱、腰痛足冷,可于腊月取狗肉煮食。冬日常吃狗肉,可感周身温暖,能够有效地抗御外来寒邪的侵袭。

    隆冬宜食腊鸭

    冬天除吃一些能补阳的食物外,还要注意养阴。鸭肉营养丰富,是滋补妙品。《日用本草》说鸭能“滋五脏之阴”,尤适用于体内有热、上火之人食用,而中脘虚寒者不宜食用。

    冬食鹅肉益处多

    谚语云:“喝鹅汤,吃鹅肉,一年四季不咳嗽。”

    中医学认为,咳嗽不仅是肺的病变,而且与五脏六腑皆有关。《本草纲目》中说:“鹅肉利五脏,解五脏热,止消渴。”鹅肉能补益五脏,所以常食鹅汤、鹅肉,可以防治咳嗽。

    鹅肉性味甘平,鲜嫩松软,清香不腻。冬季用鹅肉炖萝卜食用,可大利肺气、止咳化痰,而深冬感冒较多,经常吃点鹅肉炖萝卜,对防治感冒和急慢性气管炎有良效。

    吃火锅的宜与忌

    冬天气候寒冷,人们喜欢吃热乎乎的火锅。吃火锅可以御寒暖身,但要吃出健康。具体来说,应注意以下几点。

    宜低脂

    少吃油脂及胆固醇含量高的食品,避免摄取过多的热量。

    多食蔬菜

    蔬菜含大量维生素和植物纤维,不仅能消除油腻、补充维生素,还有清凉祛火的作用,并可降低血脂、预防便秘,维持胃肠道的正常功能。但蔬菜不要久煮。

    时间不宜太长

    吃火锅持续的时间太久,会加重消化器官的负担,导致胃肠功能紊乱,甚至引起胰腺炎等疾病。

    忌太烫

    太烫的食物易伤害消化道黏膜,引起口腔溃疡和创伤性炎症等,也是诱发急慢性咽喉炎的重要原因。若经常吃太烫的食物,导致炎症反复发作,还会引发咽癌、食道癌。

    忌吃生

    有些食物常寄生有许多致病微生物,如果食用不当即可引起感染。因此,吃火锅时最好把食物烫熟后再食用,不要吃半生不熟的食物。

    忌喝汤

    火锅汤中含有大量的嘌呤,经代谢后转变成尿酸,故过食火锅汤易诱发痛风。

    忌喝啤酒

    吃火锅时喝啤酒,易导致痛风。

    忌太辣

    太辣、太麻的食物会刺激消化道黏膜,使其充血和水肿,从而诱发消化道病变。

    冬季服用人参

    煎汤服用

    将人参洗净,切成薄片后放入容器中,先加清水浸泡约20分钟左右,再加入适量清水,以稍高于参片为度,然后盖上盖子,用火煎熬1小时左右即可,倒出参汁,待温饮服。

    由于药汁中有效成分的浓度高,因而这种服用方法的补益作用较强,起效较快,适用于大病后邪气已去,虚症较为明显者。但比较浪费药材,因此质量较好的人参不宜采用此法。

    隔水蒸服

    将人参切片或段,放入瓷碗中,加入大半碗清水,再放入加好冷水的锅内,盖上盖子,用文火隔水蒸煮1小时左右即可,待温饮服。这种方法与煎汤服用的特点相似。

    切片泡茶

    将人参切成薄片,每次取5~10片,放入保温杯中,冲入沸水,加盖闷泡半小时,代茶饮服。可以反复冲泡,直到参茶变淡无味,最后将参片嚼服。这种服法比较方便,且不会浪费药材,最适于一般人长期用。

    切片含服

    将人参切成薄片,每次取1~2片,放入口中含服,直到味淡或无味,再把参片嚼服咽下。这种方法最为方便,主要适用于那些需要进补强身的人。

    研粉吞服

    将人参研粉后用开水冲服,每次3克,每日3次。这种方法可以充分地利用人参,而不使其有一点浪费,主要适于服用比较名贵的人参品种,如野山人参。

    冬季进补

    谚语云:“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冬季进补能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就像种庄稼冬天要施足基肥,开春后农作物才能茁壮成长的道理一样。

    冬季是匿藏精气的时节,此时由于气候寒冷,机体对能量与营养的要求较高,而且消化吸收功能相对较强,适当进补可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并为来年的健康打下基础。

    尤其是冬至日后进补最好,此时阴气开始消退,阳气逐渐回升,在养藏中还有活泼的生机,适当进补更易于发挥效能。进补时应谨察阴阳盛衰,以免造成虚者更虚,实者更实。

    阴虚

    阴虚体质者,体形多瘦,常伴头昏目眩、咽干舌燥、耳鸣、腰酸腿软、低热和午后发热、盗汗、舌红少苔,其中以舌红少苔为主要体征。

    阴虚者,宜食用兔肉、甲鱼、鸭肉、芝麻、银耳、桑葚、梨、甘蔗、蜂蜜、百合、天冬、麦冬、沙参、枸杞子、百合等,而辛辣食物则勿轻尝,以免火上加油,使阴虚症状加剧。

    阳虚

    阳虚体质者,形体偏胖,常伴畏寒肢冷、面色白、小便清长或夜尿多、大便稀薄、阳痿遗精、白带清稀、舌淡苔白等,以舌淡苔白为主要体征。

    阳虚者,宜食用狗肉、羊肉、鸡肉、核桃、韭菜、人参、白术、干姜、鹿茸、虫草等,而寒凉多液的瓜果不宜品尝。

    气虚

    气虚者多肥胖,常伴面色苍白或萎黄、精神不振、少气懒言、语言低微、疲乏无力、自汗、心悸气短、食欲差、小便频数、舌质淡胖、舌边有齿印等。

    气虚者,宜食用大枣、饴糖、山药、人参、党参、黄芪、黄精、白术、茯苓、灵芝等,而寒凉食物宜少食。

    血虚

    血虚者,面色苍白、唇淡、爪甲色淡无光泽、头发枯黄、头晕目眩、心悸、舌质淡且质瘦,以舌质淡、质瘦为主要体征。血虚者,宜食用阿胶、桂圆、龙眼、莲子、动物肝脏、熟地黄、制首乌、当归等。

    若无明显的阴阳盛衰,冬季进补应遵循“秋冬养阴”的原则,以顺应大自然闭藏的特点,切忌助阳耗精的助阳兴阳之品,以免造成阴精的虚损。

    另外,进补期间不要食生冷、油腻之物,以免妨碍消化,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腹胀时,可喝红茶以健胃除胀;若遇感冒、发热、腹泻等,应暂时停服各类补品,待病好后再服。

    食补养生

    冬季人体的消化机能比春夏秋季均为活跃,食欲旺盛,对于不同年龄、不同体质的人来说,可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和所要达到的目的,进行适当的食补。

    预防衰老

    可食莲子粥、甜豆浆粥、猪肾粥、冰糖炖海参、枸杞炒肉丝等。

    延年益寿

    可食鹌鹑赤豆粥、栗子粥、枸杞粥、红枣炖兔肉、红枣桂圆蜂蜜汤等。

    益智健脑

    可食核桃仁粥、核桃仁黑芝麻粥、芹菜炒豆腐、炒双菇(水发香菇和鲜蘑菇)等。

    美容养颜

    可食银耳羹、核桃仁粥、大枣粥、苹果汁、红枣鸡骨汤、红烧带鱼等。

    冬笋

    被誉为山珍的冬笋,是笋中的皇后,相对于春笋而言,其肉质更为细嫩、鲜美,营养更加丰富。而且,冬笋性味甘寒,有利九窍、通血脉、化痰利水、清热解酒等功效。

    但是,冬笋内含难溶性草酸钙较多,对于草酸钙结晶尿或尿路结石的患者来说,就不应多吃了,以免增强尿中草酸钙的结晶,使病情加重。

    野藿香

    野藿香性味辛温,有疏风散寒的功效。将野藿香煎水,趁热饮,汗出感冒即愈。夏秋冬均可采其嫩叶做菜,可素炒、凉拌、煮汤,其味清香,食之爽口。

    小巢菜

    小巢菜为豆科植物硬毛果野豌豆的嫩茎叶,冬春可采嫩茎叶作菜,吃法与旱芹相同。其味苦、辛,性寒,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止痛止痒等功效。

    西洋菜

    西洋菜又名水田芥、水介菜、水萍菜,冬春采嫩茎叶做菜,可煮汤、素炒、炒肉、凉拌、炖肉吃,具有祛风活血、消肿止痛等功效。

    石枣子

    石枣子为兰科植物石枣子的茎叶,四季可采茎叶做菜,可煮汤或炖肉吃。其性味甘凉,具有滋阴泻火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肺燥咳嗽、肺痨咯血及咽喉干痛、小儿惊风等。

    天荞麦

    天荞麦性味酸苦寒,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冬季将鲜根洗净切片,煮食当菜,或用根炖肉,对疮毒、咽喉炎、颈淋巴结核等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并具有抗癌作用。

    冬寒菜

    冬寒菜为锦葵科植物,冬季可采冬葵嫩茎叶煮汤或煮稀粥吃。冬寒菜性味甘寒,具有清内热、利肝胆、明目等功效。老人便秘,用冬寒菜叶与猪血同煮食,可促进排便。

    观音苋

    观音苋,又名木耳菜、红苋菜、当归菜等,冬春采嫩茎叶作菜,可煮食或素炒吃。其味甘辛,性平,具有活血止血、解毒消肿等功效,可用于痛经、咳血、溃疡久不收口等症。

    旱芹

    旱芹,又名香芹,冬春采嫩茎叶做菜,可素炒、炒肉或凉拌吃。旱芹香味浓于家种芹菜,更能刺激食欲。其性味甘凉,具有清热平肝、降血压、降血脂、清热利湿等功效。

    山蒜

    山蒜又名野蒜,冬春采茎叶做菜,亦可采全株,可做成凉拌菜、煮汤或炒肉吃,也可沾酱生吃。其性味辛温,具有健脾开胃等功效,可用于防治子宫和盆腔肿瘤以及胃癌等。

    山韭

    山韭又名藿,秋冬采全株做菜,可煮汤、作饺子馅、炒蛋、炒肉均宜。《本草纲目》中说:“藿,肾之菜也,肾病宜食之。”山韭具有补肾之功效,可治老人夜尿多。

    金银花藤

    金银花藤又名忍冬藤,冬春采嫩茎叶做菜,素炒、炒肉、煮肉汤、凉拌均宜。其叶性味甘寒,可作药用,有疏风清热、解毒等功效。

    茼蒿

    茼蒿具有养血、滋阴、泻火等功效,可用于治疗高血压、慢性肝炎、慢性胃炎等。易上火及易长疖疮之人,常吃此菜有益健康。

    冬春可采嫩茎叶做菜,富含各种氨基酸,味特鲜美。可将茼蒿、油菜及菠菜,分别入沸水烫一下后,捞出盛入盘中,加上酱油、醋、调味油等调料拌和即可食用。

    酢浆草

    酢浆草又名酸酸草,四季均可采,以秋冬季茎叶最富有营养,凉拌吃或煮汤吃有很好的补脑作用,尤其是学龄儿童可常吃酢浆草煮鱼。

    酢浆草性味酸寒无毒,有清热凉血、消肿解毒等功效,可以治疗各种出血、腹泻、痢疾、疮毒等疾患,对失眠和肝炎也有较好的疗效。

    栗子

    栗性味甘温无毒,具有健脾养胃、补肾强骨、活血止血等功效,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和多种维生素,能抗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等病症,是抗衰老、延年益寿的滋补佳品。

    栗子可蒸、可煮、可炒食,还能制成栗干、栗粉、栗浆、罐头等。需要提醒的是,栗子生吃不容易消化,熟食又会滞气,故不可一次食用过多,脾虚及湿热重者皆不宜食用。

    红枣

    红枣味甘性平,能滋补养血、健脾益气、抗疲劳,还有保肝脏、抗肿瘤、增强机体免疫力的功能,特别是对于贫血、胃肠疾患的防治十分有益,长期服用可使人延年益寿。

    红枣富含多种维生素,尤其是含有生物类黄酮,能保护维生素C不受破坏。因此,人们把红枣誉为“天然的维生素丸”,是抗衰老的佳品。

    松子

    松子性味甘温,具有补虚养阴、润肺生津、滑肠通便等功效;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能促进胆固醇代谢,预防动脉硬化,消除老年斑,故常食松子能润肤美容、延年益寿。

    核桃

    核桃又称胡桃,素有长寿果之美称。其性味甘平,具有补气益血、润燥化痰、温补肾肺、定喘等功效。常吃核桃能滋养血脉、增进食欲、乌黑须发,对性功能减退、神经衰弱、记忆衰退等病症也有益处。但痰火喘咳、泻痢、腹胀及风寒感冒者忌食。

    萝卜

    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

    萝卜味甘辛,性凉,具有下气宽中、消积导滞、止咳化痰、除燥生津、利大便等功效,适用于胃气上逆、食积胀满、咳嗽痰阻等症。

    萝卜含有多种酶,可以增进食欲、帮助消化;含有芥子油和大量粗纤维,可以促进肠蠕动,防止便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及糖化酵素,有利于致癌物质亚硝胺的分解;含有木质素,可抑制肿瘤生长,并能提高巨噬细胞的活力,吞噬癌变细胞。

    萝卜皮含钙丰富,入膳时最好不要削皮。另外,萝卜能下气宽肠,故气虚及泄泻者不宜多吃,也不宜与人参、地黄、首乌等同食。

    红薯

    红薯含热量较低,且含纤维素、果胶,可有效地阻止糖类转化为脂肪,并可促进胃肠蠕动,是减肥的佳品,对防治老年习惯性便秘有良效,并可防癌抗癌。

    红薯可为人体提供黏液蛋白,对心血管系统有保护作用,可防止动脉粥样硬化,预防高血压、心脑血管病,而且还能保持关节腔内的润滑。

    经常食用红薯,可补充大量维生素C,防止体内产生有害的过氧化物,减少老年斑、延缓衰老。但红薯易在胃肠内产生气体,导致胃胀、烧心、吐酸水,因此一次不可食用过多。

    核桃粥

    将核桃仁与大米一起煮成粥食用,此粥具有补益身体的作用,适用于老年人及体弱者。

    腊八粥

    腊八粥清香甜美,营养丰富,是一种极好的冬令食疗佳品,具有补脾和胃、养心清肺、补益肝肾、明目安神、利水通便等功效。

    由于各地的风俗习惯不尽相同,制作腊八粥的原料也不尽相同,主要原料有粳米、糯米、薏米、花生米、莲子、黄豆、红小豆、绿豆、红枣、栗子、核桃仁等。

    冬笋粥

    将冬笋洗净、切片,与淘洗干净的粳米一同入锅,加适量水,先用旺火烧开,再用小火熬煮成粥。此粥能宣散透疹、减肥美容。

    人参粥

    将人参研成细末,与粳米、冰糖一起放入沙锅中,加水用文火煮成稠粥。此粥可益元气、补五脏、振奋精神、延缓衰老,适用于老年体弱、五脏虚衰、食欲不振、失眠健忘等症。

    山药粥

    山药去皮蒸熟,芡实煮熟去壳,然后与粳米同煮成粥。此粥可滋养强身、补虚防衰、健脾止泻,适用于脾虚食少、肺虚喘咳、久泻不止等症。

    阿胶粥

    将糯米加水煮粥,粥将成时放入阿胶末,再煮片刻即可。常食此粥,可以安胎。

    栗子粥

    将粳米与栗子一起煮成粥,此粥具有养胃补肾、壮腰膝、强筋骨的作用,适宜于肾气不足所致的腰膝酸软或疼痛等症。

    葱白粥

    将糯米淘洗干净,放入锅中大火先煮开,改用小火煨,并加入葱白、生姜煮至米烂粥稠,趁热食用。此粥可发汗解表、和中散寒,适用于风寒感冒等症。

    黑芝麻粥

    黑芝麻炒出香味,研末后与粳米入锅同煮,旺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熬成粥。此粥可补肝肾、养血乌发、滋养五脏,适用于身体虚弱、头发早白、贫血等症。

    枸杞子粥

    将枸杞子、红枣、粳米和白糖一起加水煮粥,常食此粥,能明目、滋补肾肝。

    桂圆小米粥

    桂圆肉与小米共煮成粥,常食此粥可增强记忆。

    萝卜山楂粥

    萝卜切碎后,与山楂、粳米同煮成粥,常食此粥,可补脾健胃,防痴呆。

    苁蓉羊肉粥

    肉苁蓉30克,羊肉与大米适量,食盐、味精各少许。羊肉洗净切片,放锅中加水煮熟,加大米、苁蓉共同煮粥,以食盐、味精调味服食。

    此粥具有温里壮阳、补肾益精等功效,适用于腰膝冷痛、阳痿遗精等症。

    冬虫夏草肉丝粥

    冬虫夏草10克,瘦猪肉丝与小米适量,一起加水煮成粥服用。此粥可防治肾亏,改善和增强男性性功能。

    鸡汤

    鸡汤中含有的特殊营养成分,可以改善咽部血液循环,促进呼吸道黏膜的分泌,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黏膜上的细菌和病毒,可预防感冒、哮喘等病症。

    泥鳅汤

    盆中滴入几滴植物油,放入活泥鳅,令其吐出泥沙,至水清后捞出沥干水分。沙锅中放入植物油,待油冒烟,倒入泥鳅,迅速盖上锅盖,然后加入米酒、盐,文火熬成色如牛奶状,趁热连泥鳅带汤一同服下。此汤可防治肾亏、改善和增强男性性功能。

    羊肉汤

    将当归10克与生姜和羊肉一同煮汤服用,此汤具有温阳补血、活血祛寒的功效,对防治气血虚弱、营养不良、四肢厥冷、腰膝酸软、产后腹痛、老年体弱等,均有良效。

    骨头汤

    冬季,常喝骨头汤,可以补充机体所需的骨胶原、钙、磷脂等,增强骨髓的造血能力,加强抵抗力,还能促进骨折的愈合、延缓衰老。

    海带汤

    海带富含碘,有助于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增强产热效应。所以,冬季常食海带汤,可增强抗寒能力。

    姜枣汤

    将大枣与生姜一起加水煎浓汤服用,可增加抗寒能力,预防感冒。

    三色汤

    黑豆洗净,用清水浸泡;芝麻淘净,炒出香味,与黑豆、枸杞子一起加水煮熬煮,然后加入白糖调味,连汤带料一同服用。此汤可补肾益精、活血养发。

    乌白汤

    白萝卜切成薄片,与乌梅一起用小火熬煮即可。此汤可补肾润肺、化痰平喘。

    莲子银耳汤

    莲子先煮,待烂后加水发银耳再煮一会儿,加入白糖调味。此粥可强心补虚,防治老年抑郁症。特别是莲子芯,含有生物碱,具有显著的强心作用。

    萝卜紫菜汤

    白萝卜200克,紫菜20克,陈皮20克,盐适量。白萝卜洗净切丝,紫菜撕碎,陈皮洗净切小块,同放入锅中加适量水煎煮20分钟,入盐调味即成。此汤可清热、利尿、化痰、降压。

    蕹菜葱白汤

    将蕹菜洗净,与葱白一起煮汤,然后用食盐调味即可。常服此汤可治口角炎、舌炎、唇炎等维生素B2缺乏症。

    红茶

    红茶性味甘温,可以补益身体、养蓄阳气,增强机体的抗寒能力。此外,冬季进食油腻食品增多,常喝红茶可去腻开胃,使人体更好地顺应自然环境的变化。

    姜苏茶

    生姜切丝,苏叶洗净,一起用开水泡服。此茶具有疏风散寒、理气和胃之功效。

    姜糖茶

    沙锅内放入生姜、葱白和水,大火煮开后改小火煮15分钟,然后加入红糖煮开即可。此茶具有温中止呕、祛风散寒之功效,适用于风寒感冒、发热头痛等症。

    橘红茶

    橘红即橘类果皮的外层红色部分,每次用3~6克,先用开水冲泡,再放锅内隔水蒸20分钟后服用。此茶具有化痰止咳、宽中理气之功,适用于寒痰咳嗽、腹痛胀闷等症。

    冬花茶

    款冬花3克,紫菀3克,茶叶适量,洗净后放入茶壶内,加入开水和冰糖,闷泡15分钟即可,代茶频饮。此茶可化痰、止咳、平喘,适用于咳嗽多痰、喘息气急等症。

    双桂茶

    桂枝、肉桂、炙甘草各15克,一起放入沙锅,加水煎煮10分钟,每日1剂,代茶饮。此茶可助阳升压,适用于血压偏低、畏寒肢冷、头晕乏力者。

    侧柏大枣茶

    侧柏叶、陈皮各10克,大枣3枚,冰糖适量。侧柏叶揉碎,陈皮切丝,与红枣一起入茶碗中,沸水冲泡,代茶饮。此茶可祛痰镇咳,主治慢性支气管炎。

    人参固本茶

    人参6克,天门冬12克,麦门冬12克,生熟地黄各12克。将人参打碎,放入保温杯中,用开水闷泡30分钟;其余四味药亦打碎,放入另一保温瓶中,加开水冲泡30分钟。

    每日l剂,分两次代茶饮,饮时将药汁混匀服用,人参渣亦需频频嚼食。此茶可益气养阴、扶正固本,适用于气阴两亏、津血不足引起的体瘦乏力、咳喘、咽燥等症。

    五味冰糖茶

    将五味子洗净,用开水略烫,立刻捞出,放在茶杯内,加入冰糖,冲入开水闷泡即可,当茶饮用。此茶可养心安神、补肾涩精,适用于失眠、盗汗等症。

    益寿红参茶

    将红参洗净,用水使之变软,切成碎块,沸水闷泡,代茶饮用。泡后的参片可嚼服。此茶可大补元气、生津安神、延年益寿。内热较盛、口舌生疮者改用西洋参。

    冬季防病

    相肾病法

    立冬属于水相,冬至水旺。肾在五行中属水,故肾旺于冬季。

    肾藏精,主骨生髓,为肝之母、肺之子,开窍于耳,在味属咸,在液为唾,与膀胱相表里,并荣养着毛发。肾又主管着人体水液的调度,且是掌管着生命力的脏腑。

    肾虚者,可出现恶寒、怕风、腰痛、牙痛,小便余沥难尽,甚至出现喘咳、牙齿枯槁;耳痛,多为肾气壅塞;腰不能伸,为肾气已乏;气色发黑,是肾气衰弱。

    冬季,天地之气都处于闭塞状态,万物也藏伏着。此时,应当小心谨慎,节制嗜欲,停止声色之乐,以等待阴阳平衡,不要与阴阳相竞。反之,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六气治肾法

    治疗肾脏疾病,可用发“吹”字音吐纳法来治疗,即用鼻子缓慢地深吸气,用口发“吹”字音呼出。先大吹三十遍,再细吹十遍,能除去肾病所致的腰膝冷痛、耳鸣、烦热等。

    注意,使用吐纳法治疗,应相继勿断,病愈即止,做多了反而会造成损害。

    冬天当心雷诺综合征

    雷诺综合征的患者,每到冬天,一接触到冷水或天气稍微冷一点,手、脚的皮肤就会发白,几分钟后由白转为青紫,最后转为鲜红色,有时指头还会出现针刺样疼痛。

    对于雷诺综合征的防治,首先应注意防寒保暖,尽量避免肢体暴露于寒冷空气中或接触冷水及冷的物体;避免各种损伤;少量饮酒可以促进血液循环。

    雷诺综合征的患者,应戒烟,以免尼古丁刺激血管收缩;容易激动或易冲动的人,应多加劝慰,以解除思想顾虑,或适当应用镇静安定药物。

    冬季防脑中风

    《素问》中说:“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即寒冷的气候易导致血脉不通。

    因为,寒冷的刺激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外周小动脉血管收缩,血压增高,易致脑中小动脉血管破裂出血;而且,寒冷还能增加血液黏稠度,易造成脑血栓形成。

    因此,冬季预防脑中风,应做好御寒保暖工作,及时增加衣服和被褥,而且衣裤既要具有较好的保暖性能,又要柔软宽松,不宜穿得过紧,以便于血液流通。

    预防脑中风,还要保持良好的心境,避免精神过度紧张和激动,避免过度劳累,使精神活动内藏而不外露。有高血压的患者,要经常测量血压,千万不要随便停用降血压药物。

    另外,尚须维持正常而有规律的生活,切不可因寒冷而贪睡,并最好在室内做些体育活动,增强御寒能力,以适应气候的变化,也是预防冬季脑中风的重要措施。

    冠心病的预防

    中医认为,冠心病主要是由于“气滞血淤”所致。气血在血脉中淤滞的原因,与寒邪侵袭有关。因为寒为阴邪,主收引、凝滞,故感受寒邪,易引起气滞血淤,血脉闭塞不通。

    寒冷刺激可使冠状动脉发生痉挛、收缩,同时血黏稠度增高,容易促使血小板在血管痉挛处发生聚集,引起血栓,使冠状动脉闭塞不通,导致心肌的缺血与坏死。

    因此,在寒潮活动的冬季,冠心病病人必须加强保健。首先,要做好防寒保暖工作,气温骤降时少到室外活动;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注意节制性生活。

    其次,要禁烟酒;饮食的总热量不宜过高,尽量使用植物油;进食不宜过饱,尤其是晚餐以八分饱为宜;保持大便通畅,入厕时应改蹲式为坐式,切忌用力排便。

    早晨6~11时是冠心病高发期,病情较重者晨起时宜提前服药;起床时,先在床上躺半分钟,再缓慢坐起;起床后喝杯白开水,以稀释血液;日间多喝淡茶,对心脏有保护作用。

    平时要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逐步提高耐寒能力;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心境,避免过度紧张和激动。因为过度疲劳和情绪波动,易诱发冠心病。

    另外,冠心病患者除按医嘱服药外,还可适当服用一些温补活血的中药,如人参、桂枝、丹参等。通过这些综合措施,病人可以安度严冬。

    瘙痒症的预防

    冬天气候寒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以减少散热,这样会使皮脂腺与汗腺的分泌与排泄也随之减少,再加上气候干燥,使皮肤更加粗糙,因而易引起皮肤发痒。

    冬季洗澡换衣的次数减少,皮肤和内衣上的污垢增多,刺激皮肤,影响皮脂腺和汗腺的分泌与排泄,以及穿过紧的毛织品和尼龙之类的内衣等,也是引起皮肤瘙痒的常见原因。

    对于老年人来说,其皮脂腺和汗腺退变萎缩,分泌减少,皮肤干燥;加上皮肤内分布的神经末梢感受器的退变老化,向感觉中枢发出异样的刺激信号,便出现痒的感觉。

    这种瘙痒多从腺体分布稀少,距中枢较远的小腿开始,逐渐向上延伸,直至全身。瘙痒呈阵发性,忙时轻,越闲越痒,越搔越甚,有昼轻夜重的特点,并可影响入睡。

    防治瘙痒,应避免搔抓,并调节精神生活;穿宽松的棉织品内衣,尽量不穿紧身的丝、麻、毛及人造纤维制品;用温水沐浴,忌用肥皂搓洗,浴后最好擦些润肤霜。

    饮食宜清淡,多吃些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动物肝脏、胡萝卜等,忌食烟酒、辣椒、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品;使用电热毯取暖时,温度不可太高,时间不要过长。

    另外,服用抗组织胺药、镇静安定药,均有止痒作用,但疗效短暂,且不能久用。中医药对治疗瘙痒有良效,还可外用30%的甘油或10%~20%的甘油薄荷酚液等。

    需要提醒的是,糖尿病、肝肾疾患、内分泌失调、神经衰弱等,也会出现瘙痒。因此,若非冬季瘙痒或有严重瘙痒者,应到医院详细检查,以便找到病因,对症下药。

    冬季预防青光眼

    青光眼有多种类型,除先天性的以外,一般多发生在冬季,尤其在强冷空气过境后24小时内发作,这主要是由于气温变幅较大,眼压也随之出现较大的波动,进而发病。

    青光眼处理不当,最终会破坏视神经,导致失明,其致盲率约占盲人的20%。因此,在严寒的冬季,应注意对青光眼的预防。

    首先,要保持稳定乐观的情绪,避免精神紧张和过分的兴奋。这是因为,长期的忧虑、惊恐、愤怒等情绪波动,是青光眼发作的常见诱因。

    其次,保证充足的睡眠,不在黑暗处久留,防止瞳孔扩张,引起眼压升高;忌长期低头伏案工作,防止眼部淤血;保持大便通畅,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酒、浓茶、咖啡等。

    另外,应适度参加户外文体活动,有利于避免眼压升高;急性青光眼应及时治疗。

    雪盲症的防治

    雪盲,是指雪光性眼炎,或雪照性眼炎。其主要表现为,眼部奇痒、刺疼、羞明(怕光)、流泪、眼睛充血、水肿等,甚至短暂性视物模糊不清。

    当雪后去滑雪、拍照、狩猎或远足时,为预防雪盲症,宜佩戴太阳镜或有色防护眼镜,以减少雪光及阳光中紫外线对眼睛的强烈刺激。

    此外,雪后外出前后应服用维生素A胶丸或鱼肝油;在食品的选择上,可多食些动物肝脏、胡萝卜、番茄、洋葱、莲子心、木耳等。

    若已患有雪盲症,可用2%的普鲁卡因滴眼,以镇解眼疼;用考地松眼药水点眼可消除羞明、奇痒;用0.1%肾上腺素滴眼能减轻眼部充血及水肿。

    冬季防低体温症

    低体温是以35℃为界限,低于35℃者为体温过低。幼儿热量损失的速度快,易出现低体温症。另外,老年人、营养不良者、甲状腺功能减退者、酗酒者,均易患低体温症。

    低体温若得不到及时治疗,会出现意识模糊、语言不清,继而昏迷,体温随即降至30℃以下。此时,患者脉搏及呼吸甚微,血压骤降,面部肿胀,肌肉发硬,皮肤发凉。

    老年患者发病多缓慢,甚至危及生命时也无明显症状,因而往往被忽视。因此,冬季应采取防寒保暖措施,及时添加衣服和被褥,外出时应特别注意保护头和脚。

    节制饮食和特别瘦的人,易发生低体温,所以应注意饮食调节,多吃羊肉、鸡肉等御寒食品;避免饮酒,以免血管扩张,散热加速;多在室内进行运动,以便产生热量。

    另外,应重视药物的影响,如冬眠灵等药物可抑制产热中枢。当出现体温过低时,可用温热水洗抹四肢,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体温。情况严重时,应立即送医院治疗。

    冬季老年人防骨折

    人到老年,由于内分泌及代谢的变化,使骨头大量脱钙,引起骨质疏松;骨骼中有机物减少,弹性降低,脆而易断;加之反应迟钝,平衡能力减弱,稍有不慎,就易跌倒造成骨折。

    尤其是冬季,雨雪天路滑,穿衣多而行动不便,老年人更容易跌倒而导致骨折。而且,老人骨折后,愈合的速度缓慢,需长期卧床休息,容易导致许多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冬天老年人的行动应格外谨慎,以防止跌倒而发生骨折。外出时,最好不要骑自行车,尤其是雨雪天气应尽量避免外出;平时上街,应拄手杖。

    室内地面不要太滑;常用的生活用品不要放置得过高或过低;坐板凳最好是手扶椅;厕所应采用坐便器。总之,老年人行动时,动作应沉稳,尽量减少随意性动作。

    冬季防肩关节周围炎

    肩周炎多发生于50岁左右的人,故又称五十肩。它是肩周肌肉、肌腱及滑囊和关节囊等软组织的慢性炎症,形成关节内外粘连,阻碍肩的活动所致。

    初期表现为患侧肩部疼痛不适,夜间更甚,劳累后加剧。疼痛可牵涉到上臂和肩,疼痛厉害时,肩关节周围肌肉呈明显痉挛,严重时手不能梳头,甚至不能穿衣服。

    本病常与冬季感受风寒、外伤等因素有关。因此,预防肩周炎,平时应注意肩部保暖,防止肩部慢性劳损和扭伤,必要时可进行理疗、按摩等,以防淤血阻塞经脉。

    对于已发生肩关节周围炎的患者,可进行局部推拿,以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促进炎症消散,解除肌肉痉挛,松解关节粘连,可逐步恢复关节的功能。

    适当的物理疗法,如用电热肩(褥)、红外线灯泡烘烤病肩等,或用中草药汤汁熏洗病肩,或用热敷袋热敷病肩等,对缓解疼痛、僵硬等症状的效果明显。

    另外,还可进行适当的医疗锻炼,如将患侧手用力摸到头顶部,若可攀达头顶,则尽量绕过头部直摸到对侧耳朵;面对墙壁,举臂摸墙,使高度逐渐上升,对本病的治疗有益。

    类风湿关节炎的防治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至今未明,一般认为与自身免疫功能紊乱有关。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与正气不足和风寒湿邪的侵袭有关。

    冬季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好发季节。为了减少本病的发生和减轻本病的症状,首先应注意生活起居,根据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切勿过劳、过饥。

    另外,可通过适当的调补,使气血旺盛、阴阳平衡,不仅可抵御外邪的侵袭,预防本病的发生,还可使患者正气充盛,驱邪外出,逐渐得到康复。

    如红参、羊肉等,适用于关节冷痛、畏寒肢冷的阳虚病人;生晒参、当归、红枣、枸杞子等,适用于关节肿痛、乏力、头晕的气血亏虚之人。

    冬季防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易在冬季发病,主要症状是咳嗽、痰多、气急。其发病多是由于呼吸道感染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或者治疗不当,使呼吸道炎症迁延不愈所致。

    由于本病易反复发作,难以根治,所以要做好调养和预防复发。首先,应注意保暖,防止感冒,以免为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生、发展或加重创造条件。

    就饮食调养而言,宜清淡,富有营养。多吃水果和蔬菜,适度摄入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胡萝卜等;忌食生冷油腻、辛辣、酒类,以及煎烤烹炸之品。

    积极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加强呼吸肌的功能,多做腹式呼吸,以改善通气,使肺功能得到加强;加强耐寒锻炼,如冷水擦浴等,以增强机体的适应能力。

    气功对本病也有一定的疗效,一般可采用卧式或坐式内养功。此外,还应戒除烟酒,保养肾精,因为吸烟与慢性支气管炎的复发、加重的关系密切。

    夏令季节,是慢性支气管炎的缓解期,可以在这一时期及时调补,以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减少和减轻慢性支气管炎的发作,即所谓的冬病夏治。

    冬季哮喘病的防治

    引起哮喘发作的原因很多,除了遗传因素外,过敏及感染都可诱发哮喘。尤其是冬季,容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更容易诱发哮喘。做好预防工作,可以减少本病发作的次数。

    首先,要避免接触过敏原,忌吃刺激性强和过冷过热的食物,如烟、酒、辣椒以及过甜或过咸的食物;多吃些含铁丰富的食物和蔬菜,如瘦肉、鱼等,可以增强人体的抗寒能力。

    其次,应注意防寒保暖,并进行耐寒锻炼,如用冷水洗脸或擦身,以增强抗寒力;长期练气功,对预防哮喘发作和减轻发作后的症状,皆有肯定的效果。

    哮喘缓解期,可服用补肾纳气、健脾化痰的中药,以扶正固本,防止复发。

    冬季防糖尿病足

    冬季天气寒冷,末梢血运不良,再加上病人保暖措施失当,极易导致糖尿病足。这是糖尿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者可致残。因此,糖尿病患者冬季应加强足部护理。

    糖尿病患者,平时可采用恰当的取暖方法,以改善局部循环,但应防烫伤;经常抬高足部,可以减轻足部压力,促进局部静脉回流,防止代谢产物的蓄积。

    经常或适当活动足部,可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神经功能。但身体过胖、过度劳动、行走及站立过久等,会加重足部负荷,致使静脉回流不良,导致代谢产物蓄积为害。

    所穿的鞋袜应合适,不宜过松或过紧。因为,鞋袜过松可致局部静脉瓣负荷量增加,影响静脉回流;鞋袜过紧则压迫血管,致使血流阻力加大,对动静脉血流均不利。

    常用温水洗腿足,勤换鞋袜,以保持足部清洁;及时清理鞋袜内异物,防止损伤足部;注意清洁足部着力点的角化组织,以免有碍血运而致过度角化,使形成囊泡,诱发溃疡。

    冬季防婴儿闷热综合征

    冬季,很多家长唯恐孩子着凉感冒,将孩子裹得像个大粽子,还要加上热水袋、电热毯等。加之门窗紧闭,室内空气流通差,使得孩子如同生活在夏季里。

    由于婴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尚未健全,对外界气温的适应能力差。特别是出生后150天以内的婴儿,产热量大,如不细心呵护,易导致失水过多,严重时还会发生脱水热。

    此时,可出现高烧、精神萎靡不振、吵闹、大量水样或血水样稀便、吐奶等,若不及时处理,便有可能出现抽搐、昏迷和休克,甚至危及生命,这就是冬季婴儿闷热综合征。

    冬季婴儿闷热综合征,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宝宝的衣被过多过厚,影响了机体的散热,造成了体内脱水所致,相当于在冬季发生了“中暑”。

    俗话说:“要使小儿安,需带三分饥与寒。”因此,冬季为了让婴幼儿健康地成长,既不能让孩子着凉,又不能保暖过度,避免出现冬季婴儿闷热综合征。

    十月修养法

    冬季的第一个月,天地处于闭藏状态,水冻地裂,人们应该早睡晚起,不要大汗淋漓和遭受冻伤,应温和地调养神气,避免风寒等邪侵犯人体;坐卧休息时,宜朝向西方。

    《摄生论》中说:“十月心和肺都很弱,肾气强盛,适宜减食辛味和苦味,以养肾气;不要损伤筋骨和暴露皮肤,不可随便用针灸,以免造成血涩,使津液不能正常分泌。”

    十一月修养法

    冬季的第二个月,寒气强盛,阳气开始发生。此时,应当静养以顺应阳气的萌发,不要伤于水冻,不要发掘冬眠蛰伏的生物,要顺应自然法则行事;坐卧休息,宜朝向西北。

    《摄生论》中说:“这个月肾脏正旺,心肺衰微,适宜增食苦味,不吃咸味,以调补肺胃;应关闭静摄,迎合初阳的升起,使它更好地发扬,以便更好的保全生机。”

    十二月修养法

    冬季最后一个月,天地闭塞,阳气处于潜息状态,此时不要犯风邪,不要伤筋骨,应减少冷冻而取温暖,但不可过热而致大汗淋漓;适小补,不宜大补;坐卧宜向西北方。

    《摄生论》中说:“这个月土旺,水汽被克而不行,适宜减食甜味,增加苦味,以补心助肺,调理肾脏;不要去顶冒霜雪,不要泄津液和汗。”

    冬季热敷

    敷头

    将毛巾浸于热水中,捞出拧干后,先敷前额和头顶,再敷后脑。敷毕,用手指做梳头动作,并揉摁百会、印堂、风池等穴位。此法可健脑醒神,改善血液循环,防止眩晕。

    敷眼

    将热毛巾放在双眼上,双眼要睁开,让热气直接作用于眼球。敷毕,按摩眼角、眼眶和太阳穴。此法可改善眼部血液循环,对近视和眼疲劳有益。

    敷背

    将热水袋贴于背部,可防止风寒之邪通过背部侵入人体,损伤阳气而致病,或使旧病复发,如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胃溃疡等,对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尤为有益。

    如果出现咳嗽等症状,热敷法还有一定治疗作用。不过,一般来说,热水袋内装入60~70℃(体弱或婴幼儿不超过50℃)的热水为宜,并置放于背部靠上部位。

    敷肚

    热毛巾敷于腹部,可促进胃肠蠕动,对腹胀、消化不良等有一定防治功效。

    敷足

    晚上睡觉前,用热水袋暖足,或用热水泡脚,有助于预防感冒与支气管炎等疾病。

    虚冷症的防治

    据调查,每3位女性中就有一位怕冷,她们夏天怕空调,春秋怕风,冬天更是怕寒。中医称怕冷为寒症,又叫虚冷症,与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有关。

    中医学认为,脾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脾阳可达四肢;肾阳为阳气之根,能温暖全身脏腑组织。所以,脾肾阳虚最易表现出虚冷症。

    现代医学认为,怕冷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末梢血液循环不良而引起的。尤其是女性,由于经期或患有贫血及久病体虚等,机体抵抗力降低,抗寒能力差,故冬季特别怕冷。

    另外,如果营养缺乏、低血压或甲状腺功能减退,导致机体产热能力低下,再加上局部或全身的血液循环不良,特别是肢体末梢血管血液循环障碍,也易导致手脚冰冷。

    为了预防和减轻冷感,应积极参加适宜的体育锻炼;平时多晒太阳,既可暖身,又可促进血液循环,还可舒缓情绪;睡前用热水泡脚,并揉按脚心。

    精神压力是自律神经失调的原因之一,也会破坏激素平衡而导致虚冷,所以应保持心情愉快,以利于克服虚冷;穿衣应力求宽松,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揉搓手脚,可刺激自律神经,使血管扩张,生热暖身。同时,应多吃羊肉、牛肉、狗肉、鹌鹑、大蒜、辣椒、生姜、香菜、山药、桂圆、栗子等性属温热的食物,有助于御寒。

    冬季防口干

    随着年龄的增长,口腔组织与其他器官组织一样,不断地发生变化,口腔黏膜变薄,表面粗糙;唾液腺萎缩,唾液量分泌减少,使口腔黏膜失去润滑,从而出现口干症状。

    冬季气候干燥,更应防口干。首先应注意口腔卫生,餐后应适当饮水,并充分摄入富含蛋白质及B族维生素的食物,以改善唾液分泌,缓减口干症状。

    另外,口干症状较为突出者,可服用玄参、北沙参、麦冬、生地、玉竹、石斛等养阴生津的中药,或每晚睡前嚼服枸杞子,皆有一定的疗效。

    谨防缺氧综合征

    冬季气温低,人们户外活动减少,长期呆在室内,再加上不注意通风换气,室内空气质量下降,导致机体缺氧,引起一系列不适,甚至可危及生命,即所谓的缺氧综合征。

    一般情况下,通气良好的地方其空气中含氧可达21%左右。若紧闭门窗入睡,经过整夜不停的呼吸换气作用,室内空气中的氧气浓度可降到17%~19%,甚至更低。

    预防冬季缺氧综合征最简便易行的方法就是开窗通风。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室外气温过低,整夜开窗通风不适于睡眠,可在睡前通风一段时间后,再关好窗户入睡。

    冬季防口角炎

    口唇大部分是很薄的黏膜组织,其柔韧性不如皮肤,干燥后容易裂开。特别是冬季气候干燥,口唇易干裂,口腔中的细菌可趁机侵入口角,引发炎症,形成口角炎。

    长期用舌头舔唇,唾液蒸发后,易致口唇干裂。另外,口唇黏膜细胞的健康与维生素的关系密切,冬季进食新鲜蔬菜减少,很容易造成维生素B2缺乏,也可诱发口角炎。

    预防口角炎,首先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洗脸时最好不要用刺激性的肥皂;洗完脸后,在口角和唇部涂抹一些护肤油脂;不要用舌头去舔唇部,进食后要擦干净口角。

    其次,要多吃水果和新鲜绿叶蔬菜等,特别是要多吃富含维生素B2的菠菜、胡萝卜和动物肝脏、蛋黄、牛奶、豆制品等食物;戴口罩,可保持口唇的温度和湿度。

    发生口角炎后,应及时治疗,可口服维生素B2;口角溃烂者,可用龙胆紫或冰硼散涂抹;无渗出物时,可涂肤轻松软膏;白色念珠菌感染者,需用克霉唑软膏涂抹患处。

    冬季防治手足皲裂

    手足皲裂,即手脚裂口,伴有疼痛和出血,是冬季常见的一种皮肤病。

    皮肤分布有皮脂腺,皮脂腺能分泌油脂,保持皮肤柔嫩和弹性。手掌与脚掌处没有皮脂腺,皮肤缺乏油脂的滋润,而且该处的角质层厚,缺乏弹性,故易干燥、裂口。

    手足皲裂还同外界环境因素有关,如冬季气候干燥,或经常接触碱性较强的皂类、洗涤剂等,或长期受到机械摩擦、外伤等,也易发生裂伤,这称为职业性皮肤症。

    老年人肌肤老化,角质层明显增厚,极易出现手足皲裂。另外,手足皲裂也可能是某些皮肤病的症状,如鱼鳞病、皲裂性湿疹等,都可出现手足皲裂,称为症状性掌跖角化症。

    预防手足皲裂,首先要注意保护皮肤。冬季外出或在室外工作时,应穿戴厚暖的鞋袜和手套;因工作需要必须接触潮湿或有刺激性的物品时,应事先涂擦上护肤膏。

    其次,要尽可能减少洗手次数,洗手后要及时擦干,并涂擦无刺激性的液性油脂或护肤膏,如凡士林、羊毛脂、鱼肝油膏、硅霜、植物油类或市售护肤油膏等。

    另外,应坚持户外锻炼,注意手足部位的保暖,并经常摩擦手足,以改善血液循环;饮食上,要多吃含维生素A的蔬菜,如胡萝卜、猪肝等,以增强皮肤抵抗力。

    若手足发生皲裂后,每晚睡前先用热水浸泡患处,待角质层软化后,用刀片削去过厚的角质,然后取2~3粒鱼肝油丸,挤出药液均匀涂擦患处,可促进裂口的愈合。

    冬季冻疮的防治

    冻疮是冬季常见的皮肤病,由于皮肤受冻后,小动脉收缩,久之血管麻痹而扩张,静脉淤血,局部血液循环不良,使组织缺血缺氧,组织细胞受损,出现水泡、坏死甚至溃疡。

    冻疮好发于暴露及末梢循环较差的部位,如手足、耳廓等处。由于其发生与天气变冷有关,因此预防冻疮的关键就是要注意保暖,尤其是往年发生过冻疮的部位。

    坚持体育锻炼,加强局部按摩,以改善血液循环;坚持用冷水洗浴,提高抗寒能力;鞋要宽大舒适、渗汗能力强,以保持干燥,避免局部受压,皆有利于冻疮的预防。

    另外,预防冻疮,日常饮食上应加强营养,可适当吃些牛肉、羊肉、狗肉等温性食品,以增强身体的耐寒能力,并注意减肥。

    冻疮初起时,可用生姜、辣椒、白萝卜各适量,水煎洗患处;或将鲜山药和蓖麻子仁数粒,一同捣烂,涂擦于患处,干即更换;或将醋煮热,趁热湿搽患处,每日3次。

    若冻疮发生溃烂,可用鸡蛋黄油外涂,每日2~3次;或蜂蜜60克,加入15克猪油,调匀成膏,涂敷患处,每日2~3次;或将黑胡椒研成粉末,加水煎煮,趁热洗患处。

    冻疮严重者,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以免发生感染,使病情恶化。

    冬季当心低热烫伤

    所谓低热烫伤,是指50℃左右的温度在局部作用时间过长,热力慢慢渗透进软组织而引起的烫伤。它和开水烫伤以及烧伤不同,表面看来烫伤面积不大,表皮也没有开水烫伤看起来那么严重,但创面比较深,往往造成组织坏死,有时可深达骨质。

    低热烫伤多发生于小孩和末梢神经感觉不好的病人,青壮年中也有发生,主要发生于过度疲劳而感知灵敏度较低时。冬季使用热水袋取暖,较易发生低热烫伤。

    因此,在使用热水袋取暖时,水温不要过高,使用时间不要太长,最好是睡觉前放在被子里,睡觉时取出来。若想睡觉时放在脚下取暖,最好用毛巾把热水袋包上几层。糖尿病或患有末梢感觉神经迟钝者和婴儿最好不要使用热水袋取暖。

    寒冬要防冷辐射

    严寒的冬季,墙壁温度可比室内气温低3℃至8℃。当墙壁温度比室内气温低5℃时,人在距离墙壁30厘米处就会产生寒冷的感觉,这是因为冷辐射或称为负辐射所导致的。

    人体组织受到负辐射的作用之后,可引起血液循环障碍,神经肌肉活动缓慢且不灵活。并可出现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尿量增加。如果原先患有心脑血管疾病、胃肠道疾病和关节炎等病变,还可诱发心肌梗塞、脑出血、胃出血、关节肿疼等负辐射综合症。

    因此,在严寒的季节,应远离过冷的墙壁和其他物体,睡觉时要离开墙壁50厘米以上。若墙壁常出现潮湿或有小水珠形成,说明墙壁与室内的温差较大,此时可在墙壁前置放木板或泡沫塑料,以阻断和减轻负辐射。

    当心煤气中毒

    一氧化碳中毒,俗称煤气中毒。如果冬天在门窗紧闭的室内使用煤炉取暖,而又未安装通风排烟管,或虽有通风管,但年久失修阻塞,煤气不能排出,均可引起中毒。

    一氧化碳进入人体血液后,它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比氧气大300倍,这样,氧气就无法同血红蛋白结合,引起组织缺氧,严重者可很快导致死亡。

    因此,使用煤炉或煤气时,要注意安全。炉子放在室内取暖、洗澡,一定要有排气管道,且必须通风;煤气淋浴器应按规定安装使用,一定要符合要求,防止漏气。

    由于一氧化碳本身无色、无味,很容易使人麻痹大意,因此要注意煤气中毒的早期症状,如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四肢无力等症状,应引起警觉。

    如果发现有煤气中毒时,应立即打开门窗,并把煤气中毒者移至空气流通处,保持其呼吸通畅。重者,须立即送医院抢救。

    新生儿过冬

    防寒保暖

    新生儿体温调节的功能差,易着凉受冻,尤其是冬季,更应注意防寒保暖。此时,孩子穿的衣服应以保暖性能好的纯棉类织物为宜,室内温度宜保持在16℃~20℃。如用热水袋取暖,最好将温度控制在50℃左右为宜,并在外面包以毛巾之类,以防烫伤。

    新生儿的抵御功能低,易受病菌侵袭而发生感染。因此,室内应勤打扫,保持室内清洁,并注意通风,保持空气新鲜;尽量用喂养,以提高抗感染能力。尤其要注意的是,不要让过多的人探视,以防传染。

    清洁

    新生儿的皮肤娇嫩,尤要注意保持清洁卫生。每天应认真擦洗孩子的手、头、颈、腋窝、会阴部及其他皱褶处,并适当用些扑粉,以免糜烂。最好是隔几天就给孩子洗一次温水澡。

    孩子的内裤要勤换洗,每次大便后应以温水冲洗臀部。尤其是湿了应及时换掉,并用清洁纱布或毛巾吸干,以免引起尿布。

    冬季夜里忌憋尿

    天寒地冻,有些人冬夜怕冷,不愿意起床排尿,刻意的憋着,形成人为的尿潴留。

    经常憋尿,使膀胱内压力升高,破坏膀胱内括约肌和逼尿肌的协调作用,引起排尿困难或漏尿、尿失禁等;尿液中的毒素还可引起泌尿系感染、前列腺炎,甚至诱发癌变。

    另外,冬季夜里憋尿,还可以影响夜间睡眠,导致第二天头昏脑胀、精神不振。因此,为了健康起见,千万不要因为怕冷而憋尿。

    冻僵的手忌立即烤火

    冬季,进屋后不要立即将冻僵的手脚放到取暖器旁边烤,或插入热水里烫。否则,会导致血管急剧扩张、充血,皮肤发紫,这样对手脚的保健非常不利,很易导致冻疮。

    最简单的方法是,在距取暖器较远的地方,将裸露的手脚互相搓擦,加强血液循环,使手脚的温度自然回升,待皮肤表面变红时,再移到取暖器旁或放入热水中取暖。

    其实,冬季搓手对身体很有益处,它可以预防冻疮,使手指更加灵活自如,同时对大脑也有一定的保健作用。而且,经常搓手,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预防感冒。

    冬季洗头应注意

    冬季洗头,要注意消除某些不利的因素,否则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很大威胁。

    晚上洗头,又不充分擦干的话,湿气会滞留于头皮,长期如此,会导致气滞血淤,经络阻闭。特别是冬天,寒湿交加,更是身体的一大隐患。

    早晨出门前洗头,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季,因为头发没有擦干,头部的毛孔开放着,很容易遭受风寒,轻者感冒头痛,重者可导致大小关节的疼痛,甚至肌肉的麻痹。

    因此,晚上或早晨洗头,一定要注意擦干再睡或者擦干再出门。

    科学使用电热毯

    电热毯是冬季家庭常用的保暖用品,但若使用不当,易引起某些不适。

    电热毯持续性散热,使皮肤水分蒸发干燥,同时热原体本身对皮肤的刺激,会引起过敏性皮炎,出现瘙痒,或丘疹,抓破后可出血、结痂、脱屑,严重影响工作和休息。

    幼儿处在生长发育时期,水的需求量按体重比例高于成人,长时间使用电热毯,会使幼儿失水过多,导致喉粘膜干燥,出现声嘶、烦躁不安等脱水症状。

    因此,使用电热毯时,应铺上毛毯或被单,避免电热毯直接与人体接触;通电时间不宜过长,可睡前通电加热,入睡时关掉电源;经常使用电热毯者,应适量增加饮水。

    另外,过敏反应者,尽量不要用电热毯。孩子出现脱水时,若无明显不适,可给孩子喂些水,若出现烦躁不安,应送医院治疗。出现皮炎时,要停用电热毯,并口服抗过敏药物。

    冬季宜用温水刷牙

    牙齿进行新陈代谢的最佳温度为35℃~36.5℃。冬季气温低,如果刷牙时不注意用水的温度,使牙齿受到骤冷或骤热的刺激,会引起牙髓出血和痉挛,影响牙齿的正常代谢,从而诱发或加重牙齿、龋齿等的口腔疾病,甚至缩短牙齿的寿命。

    有研究证实,温水是一种良好的保护剂,对口腔、牙齿、咽喉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因此,冬日刷牙适宜用温水。

    冬季暖背

    背部为督脉和太阳膀胱经循行之处,督脉总督一身之阳径,太阳经主一身之表。风寒之邪侵袭人体,太阳膀胱经首当其冲,邪气透过背部侵入人体,损伤阳气而致病。

    老人阳气衰弱、正气不足,对寒冷刺激的适应能力差,尤其是患过敏性鼻炎、风湿性关节炎、慢性支气管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以及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暖背更有必要。

    冬季暖背,老年人最好穿件棉背心或皮背心,尤其是在大风天气里外出时,不要以背挡风,以免寒气入背。冬日晒太阳时,应多晒晒背部。

    冬季护足

    双足与内脏有经络联系,它除了支持人体的重量外,还像水泵一样,能把远端的血液推向心脏,使全身血液流畅,促进机体健康,所以脚又被称作是第二心脏。

    俗话说:“寒从脚下起。”脚离心脏最远,血液循环较差,皮下脂肪层较薄,保暖性差,一旦受寒,易反射性引起呼吸道粘膜毛细血管收缩,使抗病力下降,导致上呼吸道感染。

    加强脚部的保健,是拥有良好体魄的重要一环,尤其是在冬季,对脚部的呵护尤为重要。首先,要加强脚部的运动,多活动活动双脚,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

    其次,可进行足浴。《千金要方》中说:“冬月洗足而卧,则无冷病。”睡前用热水洗脚,可刺激神经,调节内分泌,消除疲劳,改善睡眠,对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等有防治作用。

    若在足浴水中加入适量的生姜或辣椒水,更能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祛病强体。足浴时,最好进行揉搓,以刺激足部穴位,可滋补元气、壮腰强筋、延缓衰老。

    另外,造型合脚,保温性能好,透气性强,富有弹性的鞋,有利于健康保健。若湿气长期留在鞋内,会导致热量的不断损失,容易引起伤风感冒和冻伤。

    冬季健身

    冬季健身的最佳时机

    人体的生理活动受生物钟所控制,按生物钟规律来安排运动时间,对人体更有利。就冬季而言,最好将健身运动的时间安排在下午的14点至19点之间比较理想。

    因为,此时的室外温度和人体自身温度都比较合适,而且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都处于最佳状态,体力比较充沛,肌肉承受能力也较其他时间高出50%,比较容易进入运动状态。

    冬季健身的注意事项

    坚持冬练,可减少感冒等疾病的发生率。俗话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也说明了冬季锻炼的重要意义。但是,冬季锻炼宜讲究科学性。具体来说,应注意以下几点:

    运动不宜过于剧烈

    《养生延命录》中说:“冬月天地闭,阳气藏,人不欲劳作出汗,发泄阳气,损人。”适当活动,微微出汗,可增强体质,提高耐寒能力。若大汗淋漓,则有悖于冬季养藏之道。

    做好准备活动

    冬季气温低,体表血管遇冷收缩,血流缓慢,肌肉的黏滞性增高,韧带的弹性和关节的灵活性降低,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活动,突然进行剧烈运动,极易发生损伤。

    因此,锻炼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比如甩手、伸臂、踢腿、转体、扩胸等,以提高肌肉与韧带的伸展性和关节的灵活性,尽量避免运动损伤。

    注意呼吸

    鼻腔能对空气起加温作用,并可挡住空气里的灰尘和细菌,对呼吸道起保护作用。在运动过程中,由于耗氧量不断增加,鼻呼吸难以满足需要,此时可用口鼻混合呼吸,口宜半张,舌头卷起抵住上腭,让空气从牙缝中出入,以减轻冷空气对呼吸道的不良刺激。

    心境应平和

    冬季,阴精阳气均处于藏伏之中,机体功能呈现出“内动外静”的状态。锻炼时要保持心境平和,注意精神内守,做到心静与身动的有机结合,以保养元气。

    冰雪天宜防滑

    坚持冬跑者,遇冰雪天气,要特别注意防止滑跌,以避免意外。

    健身宜在日出后

    冬季空气的洁净度差,尤其是在上午8时以前和下午5时以后最为严重。因为这个季节清晨的地面温度低于空气温度,空气中有一个逆温层,接近地面的污浊空气不易稀释扩散,再加上冬季绿色植物减少,空气洁净度会更差。若此时锻炼身体,不但无益反而会有损健康。所以,冬季锻炼不宜起得过早,最好等待日出之后再进行。

    注意保暖

    晨起室外气温低,宜多穿衣,待做些准备活动,身体温和后,再脱掉厚重的衣裤进行锻炼;锻炼后要及时加穿衣服,尤其是冬泳后,宜迅速擦干全身,擦红皮肤,穿衣保暖。

    适当摄食饮水

    晨起后最好饮杯温开水,以稀释血黏度,洗涤体内聚积的毒素;进行健身锻炼之前,可适当吃几片面包,或喝点牛奶等,以避免发生低血糖。

    择好场地

    冬季室外锻炼,应选择向阳、避风、安全而无污染的场地。大风、大雾的天气不宜在室外锻炼;室内锻炼时要保持空气流通。

    中老年人冬季锻炼

    谨防超负荷锻炼

    锻炼后感到精力充沛、心情愉快、睡眠及食欲好,或虽有疲劳感,但经休息后即可恢复正常,说明运动量比较合适。否则,就要注意调整运动量和健身方式。

    为控制运动量,可采用心率测定法,即健康老人锻炼中的心率数=180—年龄;孱弱老人心率数=170—年龄。比如60岁的老人,运动中他的心率不能超过120次/分钟。

    若在锻炼过程中,脉搏太快,并出现心胸闷郁、头昏眼花、心律紊乱等,应立即停止运动,并请医生检查,以及早发现某些潜在的病变。

    健身运动应循序渐进

    中老年健身锻炼,要根据身体状况和运动能力制定健身计划,切忌盲目提高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负荷量的递增要因人而异,也不可一曝十寒。

    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

    根据自身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如步行、慢跑、打太极拳等。

    不宜做的动作

    不宜头朝下倒立;不宜做较长时间的低头、后仰动作;不宜骤然前倾身体、弯腰;不宜做翻跟头、劈叉等大动作;不宜屏气;不宜做快速反复下蹲起立动作;不宜快跑等。

    冬季长跑

    热身运动

    足尖点地,交替活动双侧踝关节;屈膝半蹲,活动双侧膝关节;交替抬高和外展双下肢,以活动髋关节;前后、左右弓箭步压腿,牵拉腿部肌肉和韧带。

    长跑的姿势

    上身稍微前倾,两眼平视,两臂自然摆动,脚尖要朝向正前方,不要形成八字,后蹬要有力,落地要轻柔,动作要放松。

    当脚前掌着地时,跑的速度快,但比较费力;若是全脚掌落地过渡到前掌蹬地,则腿后面的肌肉比较放松,跑起来省力,但速度较慢。

    长跑时的呼吸

    长跑属于有氧代谢运动,一般情况下,以四步一呼吸为宜。刚开始时,氧气供应落后于肌肉活动的需要,会出现腿沉、胸闷、气喘等现象,这属正常的生理反应。如果感觉比较难受,可停下来步行几百米;若感到特别不适,则应停止长跑。

    跑后要漫步

    长跑后不要马上停下休息,应漫步几百米,再做一些腰、腹、腿、臂的放松活动。

    需要提醒的是,患有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和糖尿病者,皆不适宜进行长跑锻炼。

    冬季跳绳

    跳绳是冬季的一项时尚运动,对女性尤为适宜。它能增强心血管、呼吸和神经系统的功能,预防关节炎、肥胖症、骨质疏松等多种疾病,还可放松心情,有利于心理健康。

    跳绳时全身的肌肉和关节应放松,脚尖和脚跟用力应协调;跳绳者应穿质软、轻便的高帮鞋,以避免脚踝受伤。对于初学者来说,最好选用硬绳,熟练后再改为软绳。

    场地以木质地板和泥土地为好,切莫在很硬的水泥地上跳绳,以免损伤关节,且易引起头昏;胖人和中年妇女宜采用双脚同时起落,上跃不要太高,以免关节过于负重而受伤。

    跳绳是耗能大的需氧运动,活动前应做好准备活动,适度活动活动足部、腿部、腕部和踝部等,跳绳后也应作些放松活动。

    冬季步行

    步行健身锻炼有其独到之处,它不需要任何体育设施,在公园或庭院都可进行,还可与思维活动结合起来,使灵感频频来临,而且又是人人皆宜的健身运动。

    步行能加快体内新陈代谢过程,消耗多余的脂肪;能降血脂、血压和血糖,降低血液黏稠度,提高心肌功能;刺激足部穴位,增强和激发内脏的功能。

    轻松而愉快的步行,给人以悠然自得、无拘无束的感觉,是一种精神享受,有助于缓和神经系统和情绪的紧张,对安神定志起到良好的调适作用。

    冬季步行健身,可根据体质、年龄和爱好加以选择,比如散步或走健身步等,但中老年人最好走健身步。走健身步时,步子要大些,速度宜慢些,每分钟走60~70步为好。

    冬泳健身

    冬泳增强心血管系统的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加速胆固醇的分解,降低胆固醇在血管壁上的沉积,增强血管壁的弹性,故有助于防治动脉硬化、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疾病。

    冬泳时,会有更多的氧气被送到大脑细胞中,有利于消除大脑疲劳,增强神经系统的功能,使人精力充沛、头脑灵活、思维敏捷,并可提高耐寒能力。

    冬泳能锻炼呼吸肌,增强肺组织的弹性,从而提高呼吸效率;能改善消化器官的功能,加强胃肠蠕动,使消化吸收功能增强;降低血糖和血液黏稠度,磨炼意志。

    冬泳能使皮肤保持红润,富有光泽和弹性,也不容易患冻疮;而且,冷水浴对皮肤和肌肉还有“按摩”作用,能预防脂肪在皮下堆积,有利于减肥。可见,冬泳的益处颇多。

    冬泳时,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待身体发热后下水;最初,下水冒几次就出来,以后每次可游十几米、二十几米,逐步增加,每次的游距和时间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冬泳时下水要慢,不要一跃入水,可先向身上撩点水,适应一下再入水,以免刺激过猛引起头晕或抽筋;在水里,动作要快,以促进产热,补偿体温消散;出水后,穿衣要快。

    冬季怡情

    养花怡情

    冬季室内养花,既可赏心悦目,又可净化室内空气,有益于身心健康。

    欣赏音乐

    冬季易导致情绪压抑,此时最宜欣赏音乐,利用音乐的艺术感染力,以陶冶性情,使人文雅,对身心健康极为有益。

    读书交友

    冬季最宜读书,它可以怡情,使人灵秀。读书还可以长寿,可提高个人的品位。

    冬钓怡情

    冬钓之意不在鱼,而在渔之趣。正如诗云:“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描写出了冬钓的独特情趣。

    冬季皮肤保健

    皮肤洗浴

    冬季皮肤忌洗浴太勤,洗浴时不宜用碱性肥皂,水温不宜过烫,揉搓不宜过重,以免破坏皮肤表层的皮脂,使皮肤变得更为干燥,导致皮肤发痒、皲裂。洗澡以每周1~2次为宜,浴后可擦些甘草油、润肤膏等,以保持皮肤湿润。

    保温防寒

    冬季裸露部位易冻伤,应注意这些部位的防寒保暖,可围围巾、戴手套或穿棉鞋等。

    穿着柔和

    摩擦可产生静电,刺激皮肤,引起瘙痒。冬季气候干燥,穿衣较多,更宜产生静电。因此,冬季宜选用纯棉、真丝之类的衣物,同时还要注意搭配,穿了涤纶衬衫就不要再穿腈纶毛衣,里面穿了合成纤维的衣服,外面就不宜再穿绝缘性的涤纶外衣,以防产生静电。

    加强锻炼

    冷水洗脸或擦身、空气浴、日光浴等,可增强皮肤适应能力,以适应气候的变化。

    饮食调理

    缺乏维生素A时,皮肤易干燥,出现鳞屑,甚至出现棘状丘疹,因而冬季宜多吃些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猪肝、禽蛋、鱼肝油等。

    若人体缺乏亚油酸,皮肤会变得干燥,鳞屑增厚。因此,冬季宜多吃些富含不饱和酸的食物,如芝麻(麻油)、黄豆、花生等,它们含有丰富的亚油酸等。

    老人冬季护肤

    老年人皮脂腺分泌减少,皮肤缺水易干裂,再加上冬季气候干燥、寒冷,尤应注意皮肤的保养,不宜久晒太阳,以免加速皮肤的脱水、老化,使皱纹增多。

    冬季,老人不宜洗澡过勤,以免破坏皮脂,使皮肤变得粗糙,乃至皲裂。一般以每周洗一次澡为宜,水温要适度,以免使皮肤血管扩张,易引起脑部供血减少,造成晕厥。

    平时,要注意保持皮肤的湿度,面部和手部应擦些油质护肤品,对皮肤娇嫩的眼角周围应加以轻轻的按摩,以延缓鱼尾纹的出现。

    喜欢晨练的老人,外出前应对身体暴露部位的皮肤先作一番按摩,以促使血液循环,避免冻伤;晨练之后,宜用低温水或冷水洗脸,以使皮肤逐步适应,避免损伤皮肤。

    冬季护肤

    冬季气候寒冷、干燥,汗腺、皮肤腺分泌减少,以致皮肤变得粗糙、灰暗、干涩。因此,冬季护肤也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具体来说,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涂抹润肤膏

    冬季外出前,应在外露的皮肤上涂些油润肤膏,尤其不要忘记使用护唇膏。

    少洗脸

    冬季应减少用热水洗脸的次数,每天1~2次即可,并忌用碱性肥皂,以免引起皮肤松弛、粗糙和老化。洗脸后,涂上油脂护肤化妆品;出现皲裂者,可以涂些防裂油膏。

    常按摩

    经常按摩面部皮肤,可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皮肤新陈代谢,除去部分表皮老化细胞。按摩时,可将湿毛巾敷在脸上,轻轻揉擦,也可涂抹涂脂后进行按摩。按摩方向应顺着皱纹,即由下向上,由里向外,每次按摩一两分钟即可。

    饮食调养

    多喝水,多吃新鲜水果、蔬菜,适量吃些鸡、鱼、肉,以补充体内水分及营养。

    冬季护肤的禁忌

    忌用含酒精的化妆品

    冬季护肤忌用爽肤水、收敛剂等含酒精的化妆品,以免酒精挥发,使皮肤水分流失。

    忌用去油力强的洁肤品

    冬季护肤,宜用温和的洁肤乳或含油脂的香皂,以免破坏皮肤的油脂。

    忌用热水洗脸

    热水去油力强,能冲走皮肤油分,导致水分流失,使皮肤更加干燥和瘙痒。

    忌室温过高

    室内温度过高,湿度就会相对下降,易致皮肤水分流失。

    忌浴后立即干身

    洗澡后,为防止皮肤干燥和瘙痒,应在身体半干之际涂上适当的润肤品,以留住水分。

    忌用纯甘油护肤

    甘油具有很强的吸水性,冬季日常使用的是含20%水分的甘油,因其吸水性不强,可使皮肤湿润,不至于干裂。而纯甘油吸水性过强,大量吸收水分,反而使皮肤干燥、灼痛。

    冬季防止嘴唇干燥

    冬季,风大或是寒冷时,皮肤表层水分易蒸发,再加上维生素的缺乏,使嘴唇变得干燥。因此,冬季应多吃水果、蔬菜,以补充维生素,并应多饮水,涂抹护唇膏或护唇油。

    此外,还应经常按摩嘴唇,每天早上洗脸后或晚上临睡前,在嘴唇上搽点润肤霜,然后用指腹轻轻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使润肤品迅速达到嘴唇皮下。按摩后再用面巾纸抹去,然后搽上润唇膏,使嘴唇变得更加滋润。

    冬季护发

    头发不但可保护头皮和大脑,也是人体健美的标志之一,是人体健康的晴雨表。贫血、内分泌失调、精神过度紧张和疲劳、免疫功能异常等,易导致头发脱落、早白等症状。

    头发的健美与心身健康密切相关,欲从根本上改善发质,只靠洗、烫、擦、润是不够的,必须从改善体内环境着手,才可治本,使头发健康生长。

    头发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因此保证合理膳食是首要措施,还应适当摄取核桃、板栗、虾仁、木耳、首乌、枸杞等补肾养发的食物,并适当增加含能量较高的食物的摄入。

    另外,还要注意生活规律,不熬夜,不睡懒觉,坚持吃早餐,不抽烟,不喝酒;保持心情舒畅,搞好人际关系,适当做一些户外活动,多晒太阳,都有利于护发。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