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世故练达术:掌控主动权的人际潜规则-谨言慎行:言多必失,谨慎方能避祸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古人常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这话在今天依然适用。一个人行走于社会,必定遇人无数,如果不练就一身察言观色的本领,就不懂得如何说合适的话,做合适的事。一个成功的人应该学会从他人的言行中正确判断其意图,从而说对话、做对事。同时,一个人还要学会控制自己的言行,不给他人以可乘之机。谨言慎行是成功者必备的素质。

    看穿他人的真实意图

    我们每天都过着在人海中穿行的生活,每时每刻都在与不同的人打交道,要想在与他人的博弈中占据主动,就要培养一种从细微处看透人心的能力。如此,不仅能打开人际交往之门,还能使我们在成功之路上更进一步。

    法国有一家小餐馆,虽然看上去并不起眼、很普通,但生意十分兴隆,在当地很有名气,客人络绎不绝。与别的餐馆不同,这家餐馆没有菜谱。按理说,没有菜谱,客人便无法点菜,餐馆又怎么给客人上菜呢?原来秘诀就在于老板娘有一双能看穿人心的慧眼。客人们来到这里后,老板娘会先和他们简单地打个招呼,然后聊上几句,聊完之后老板娘就走进厨房开始做菜了。通过交谈,老板娘能推测出客人的个性,揣摩到客人当时的心情,然后就像照方抓药一样随便烧几个菜。令人惊奇的是,这些菜每每都十分符合客人的心意,即使是你的母亲或妻子做饭,也未必能让你吃得如此称心如意。这样独特而又周到的服务不仅刺激了人们的食欲,也大大激起了人们的好奇心,所以这家餐馆想不火都难。

    老板娘不用客人提出要求就能看透客人的心思,并为其提供相应的菜肴,这使客人感到宾至如归,也让餐厅可以从中受益。这个道理在生活中同样适用,比如,不管与什么类型的人交往,只要能够了解别人的内心,看明白周围的人和事,就能做出对应的准备和调整。懂得投其所好,左右逢源,才能在人际交往、社会生活中更轻松、更有把握地应对各种状况,真正做到“察言观色,度德量力”。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出于礼貌或其他目的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比如,当你对心仪已久的女孩表白,她可能不会当面拒绝你,而是轻轻对你说一句“你会找到比我更好的女孩”。当你跟朋友借钱的时候,如果他不想借给你,不会直接说“不借”,而是说:“我最近手头紧,实在凑不出来了!”再比如你到别人家做客,要是你聊个没完,主人很可能好心提醒你太晚了恐怕没车回家,要是你不知趣地回答“打车回去”,那么等你出门的时候,尽管主人微笑着跟你说“再见”,但他心里一定不想跟你再见了。

    凡此种种,每个人都不免遇到,我们常说的人性复杂在其中暴露无遗。因此我们需要在人际交往中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学会看穿他人的真实意图。特别对于和自身密切相关的事,你一定要擦亮眼睛,审慎地判断,千万不要轻易被事物的表象迷惑了心智。

    身体语言不会欺骗你

    一个人的思想是内隐的,而他的言行却是外显的。人们借助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有时却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所以语言表达出来的意思和人们的思想并不总是一致的。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借助人的某种行为——身体语言,来判断对方内心的真实意图。与口头语言相比,身体语言的最大优势就是其真实性。因为身体语言的表达多是下意识的,是思想的直接反映,于无声中传递着更多的信息。人们可以做到口是心非,却很难做到“身是心非”。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谍报机关抓住了一个流浪汉,他自称是比利时的农民。负责审讯的法国军官觉得不像,凭细心的观察和敏锐的直觉,他判断这个流浪汉是德国间谍,但一时又找不到确凿的证据。

    开始审讯后,军官先让流浪汉数数,希望能从他的语言中寻找突破口,而流浪汉却用法语流利地数着,没有露出丝毫的破绽。军官还是想从语言方面寻找证据。刚才是考验流浪汉法语,这次他要考验流浪汉的德语。军官派人在审讯屋外点起大火来,然后用德语大声喊:“着火了!”如果流浪汉采取任何逃生举措,就证明他听得懂德语,那么他无疑就是一名德国间谍,可这次流浪汉仍然无动于衷。

    军官并不放弃,他又想到了一个好办法能让这个间谍露出马脚。第二天,在审讯室,军官对流浪汉宣布:“现在你自由了,你可以走了。”流浪汉听到这句话后,马上面露微笑,抬起头,并轻轻地出了一口气,显得很轻松。然而他的笑容马上就凝固在了脸上,因为他露馅了。原来,军官是用德语向他宣布的这个消息。军官的脸上露出了胜利的笑容,而间谍只能接受自己失败的命运。

    这个间谍初期的表现其实很成功,没被抓住任何把柄,但当他听到审讯军官宣布说他可以走后,脸上就本能地流露出了轻松的表情。这表明他听懂了德语,他被自己的表情和细微动作出卖了。2009年在美国热播的一部电视剧《别对我撒谎》中的主人公莱特曼博士将这一点演绎到了极致。他通过注视对方眼睛、观察对方身体的小动作、倾听声音、互相握手等细节,就能知道一个人是否在说谎,以及为什么说谎,等等。而这些恰恰说明了身体语言是大脑思维的忠实拥趸,有时甚至会在不知不觉中泄露连自己都不知道的秘密。如果要选择相信某人说出的甜言蜜语,或相信他们自然的拥抱或默默的行动,相信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后者。

    在社会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微妙的,每个人平时都应善于观察,留心日常小事。个性决定习惯,思想决定行为。思想可以被隐藏,而行为举止、语言神态是无法作假的。他人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是你看透其内心的依据。正如孔子所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世间没有哪个人能够永远“天衣无缝”,无论怎么掩饰,总会在表面的行为中留下可供判断的蛛丝马迹。你的耳朵可能欺骗你,但你的眼睛绝对不会欺骗你,秘密会从人们的每一个毛孔中渗出来,你要用自己的眼睛将这一切看清、看透。

    小心躲开背后的袭击

    古语云: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前人早就用他们卓越的智慧提醒我们人心险恶,小心背后的冷箭。无数后来者也用自己的经历证明了这一“铁律”:精忠报国的岳武穆虽挡住了金军南下的铁蹄,却死于背后奸相的谗言中,难偿毕生所愿;一代文豪苏东坡一腔热忱、满腹经纶,但终究难抵背后“小人之心”,落得个一贬再贬的下场,所有“梦想”都只能停留于笔端。纵览历史,上至王侯将相,下到一介布衣,倒在“背后袭击”上的人实在太多了。

    职场新手们大多想法比较简单,认为工作成绩才是衡量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却忽略了其他因素可能产生的巨大影响。正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对于那些背后搞小动作的人还是要严加提防的,他们带来的危害无声无息,却又无比厉害。我们对正面竞争通常都有心理准备,而来自背后的袭击却可能防不胜防。有人说,背后偷袭就像“不定时炸弹”,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爆炸,根本无从防范,等到吃亏受伤的时候才恍然大悟。

    何晓进入一家外资广告公司做文案策划。初入职场的她为了得到公司领导的认可,几乎成了工作狂,领导布置的每个任务都试图想出最有创意的点子。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第一次策划的文案便得到经理“有前途,好好干”的表扬,经理的嘉奖让她更加自信大胆地工作。

    即便工作上顺风顺水,何晓在为人方面也依然保持着谦逊温和的态度,因此,她和同事间的关系也比较融洽。其中,有一位叫吴颖的女同事和她最为要好。吴颖经常在她忙得焦头烂额时,及时地施以援手;她错过就餐时间了,吴颖会帮她带一份盒饭;重要会议前,吴颖还会帮她打印一些关键文件和材料。同样,何晓也会帮吴颖处理些工作上的问题,两人总是一起喝杯咖啡、吃饭,相处得很愉快,形同姐妹。

    可好景不长,几个月后,何晓发现领导看她的眼光不再带着欣赏,同事们也莫名其妙地和她疏远起来,这一切都使得何晓困惑不已。一次,何晓费尽心思完成了一个策划,交给了经理。她本以为这次一定能得到赞赏,谁知过了几天经理找她谈话:“小何,我本来很看重你的工作态度和才华,没有创意没关系,但你不该剽窃其他同事的劳动成果,这是品德问题了。”何晓一脸惊讶。经理递给她吴颖的策划书,竟然和她那份如出一辙。她顿时感到欲哭无泪,因为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证明她的清白。

    何晓很难理解和自己关系最好的吴颖,竟然一直在偷窃自己的成果,而她自己则成了背后袭击的牺牲品。

    人生有时候就像一场没有枪林弹雨的战斗,虽不见硝烟弥漫,但同样凶险难测;每个人都是这场战斗中的战士,要面对来自不同对手的攻击,能躲开正面攻击的只是普通人,能躲开背面攻击的才算是“人上人”。对生活的设想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在各种竞争都异常激烈的现代社会,人人都想成为人上人。急功近利的心态驱使着某些人不择手段地获得成功,光明正大争不过的时候,就会背地里搞阴谋诡计,即所谓的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世上没有无因的果,也没有无果的因。如果遭到背后的暗算,不要捶胸顿足慨叹命运的不公,先反省一下是不是自己给了小人可乘之机。

    初入职场的人要记得,在许多情况尚不明朗的时候,一定要先保护好自己。务必管住自己的嘴,莫在人前议论他人,以免贻人口实,日后被人用来搬弄是非;行为举止要规矩周正,切忌因过分追求标新而立异,否则就有可能成为被人攻击的借口。

    对于年轻人来说,职场犹如战场,既要有冲锋陷阵的勇气,也要有冷静理性的心智。要小心那些藏在背后的伪君子,更要时刻保持警惕,懂得如何将背后危机化于无形。没有了后顾之忧,才能大踏步地前进。

    先掂量好自己的分量再发言

    一日,一位贤者问众弟子:“假如你们置身于一群陌生人中,如何判断孰智孰愚呢?”弟子们纷纷给出自己的答案。或曰服饰:衣着光鲜者必智,粗朴者必愚;或曰容貌:俊美者智,丑陋者愚;再曰学识:善诵者必智,不善者必愚。总之,答案五花八门,说什么的都有,但贤者微微摇头,含笑不语。看来,弟子们的答案都不合他心意。最后,贤者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谈吐。众弟子大惑不解,只听老师不紧不慢地解释道:“言前度轻重者为智,不知轻重者为愚。”弟子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老师是要教他们无论说什么话前都要先掂量一下自己的分量,找准自己的位置,切忌不分场合、不分对象地胡乱言语。

    现实中,我们身边也不乏能力超群者,他们往往才学过人,业务精通,却总是抱怨怀才不遇,不是得不到重用,就是难以晋升。他们常抱怨命运对自己不公平,却很少反思,也许只是自己的一句错话导致了这种“怀才不遇”的后果。所以,上文的贤者才告诫自己的弟子:聪明人在说话之前都会仔细掂量,既掂量好这句话的分量,也掂量好自己的分量。毕竟,一句恶语出口,十句善言都难以挽回,“覆水难收”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学会掂量好自己的分量,不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学问。

    游牧民族中有这样一个寓言:一只雄鹰从高空俯冲而下,铁钳一般的利爪牢牢地抓住了一只羊,双翅一振,带上天空,回巢享用去了。这一幕被地上一众野鸡、野鸭等看到,艳羡不已。一只野鸡跳了出来,大言不惭道:这有何难,不就是一只羊么,看我也来抓一只,给你们开开眼。守在一旁的猎人听到这番话,好奇心大起,决定暂时先不猎杀这只野鸡,想看看它是如何“鸡抓羊”的。只见野鸡扑棱着翅膀飞了几米高,落到一只公羊背上,用它那柔弱的小爪子拼命想抓住羊背,可是它的爪子连羊毛都抓不住,更不要提将公羊带离地面半寸。就在野鸡筋疲力尽的时候,猎人走过来不费吹灰之力就将它擒拿到手。猎人笑着对它说:“要不是你不自量力地说大话,做这些力所不能及的事,我也不可能如此轻松地捉住你。本来你还有一线生机,但现在你连逃跑的力气恐怕都没有了吧,要怪就怪你自己说话不经大脑吧!”野鸡懊悔不已,没想到自己一时鲁莽竟惹来了杀身之祸。

    一言可以兴邦,也可以丧国,关键就在于是否符合说话者的身份和地位。在一个公司、单位或是集体中,说话办事要先掂量自己的分量,弄清自己的角色,不可强出头、抢着发言。尤其对一个年轻人或者资历尚浅者来说,无论学历多高,能力多强,千万别觉得自己比别人聪明,也别因为急于表现自己而失言。开会的时候,不妨低调一些,先不表态,等部门的老大定了调子再跟着走。即使你的想法很有建设性,最好也不要先说出来,等时机恰当时再说。如果有你的机会就一定是你的,想躲开都难,大家一定会推你出去;而不属于你的机会就不要抢,否则大家可能因此排斥你。

    一个人说话做事的分寸,跟他所处的地位有关。当你顶着一个头衔说话时,就算没有什么特别的洞见,大家也都趋之若鹜;而你人微言轻,却想说些、做些具有决策力的事,可能就会贻笑大方了。

    我们在各种公共场合,开口说话之前,一定要先低头想清楚自己是什么身份,如果二者不那么匹配,最好先不要说。不说的时候,没人注意你没说,一旦说了,如果说不好,想让人忽略你都难。祸从口出,到时再后悔就来不及了。

    发牢骚要看清场合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不顺的事情多了,就难免发几句牢骚。古今中外的很多人都有发牢骚的毛病,但荀子是个例外,他是个不喜欢发牢骚的人。他不但自己不发牢骚,还告诉人们“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这句话给现代人上了生动的一课。

    当然,现代社会,人们在高度紧张的工作与生活中,方方面面都承受着不小的压力,这种压力恐怕是荀子所不能预料的。一个人在不满的时候,发几句牢骚,其实很正常。发牢骚不过是一种通过语言表达愤慨的方式,这样将不满情绪的发泄出去了,内心也就痛快、平衡了,其对于现代人的心理健康是有益的。但是,发牢骚有时候也要讲水平,要讲天时地利。关于这一点,我们就从发牢骚的“鼻祖”冯谖开始讲起。

    冯谖是战国时孟尝君的门客。孟尝君将门客按能力分为三等,每等门客都有相应的待遇:上客吃饭有鱼,外出乘车;中客吃饭有鱼,外出无车;下客饭菜粗劣,外出自便。冯谖初到孟尝君门下时,孟尝君问他有什么本事,他只说自己穷,来找碗饭吃,于是孟尝君收留了他,给他饭吃,但只是按下客的伙食标准供应的。

    过了一段时间,冯谖就开始发牢骚了,他倚着门弹着剑哼唱:“长剑长剑回去吧!没有鱼吃。”佣人就把这事报告给了孟尝君,孟尝君遂命人给他鱼吃。可冯谖还不知足,又过了一段时间,他又倚着门弹着剑发牢骚:“长剑长剑回去吧!出门没有车。”孟尝君得知后又大方地给他配了车子。可没过多久,已经成为“有车族”的他还不满意,嫌工资低,又开始弹剑唱道:“长剑长剑回去吧!没有钱养我家。”这下,别人都觉得他简直是贪得无厌,可孟尝君毫不在意,仍然满足了他的要求。在得知冯谖家中尚有一母之后,孟尝君就叫人按时供给其母吃穿用度。之后,冯谖就没再唱过了。

    后来,“牢骚大王”冯谖日后成了孟尝君得力的谋士,并通过“薛国市义”、营造“三窟”等谋略,为孟尝君立下了汗马功劳。

    可以看出,冯谖当年也是个发牢骚的高手,而他成功的关键就在于选择了正确的场合和时机。他看似自言自语地表达着自己的不满,实际上是借别人的嘴间接地将自己的意见传达给了孟尝君,既达到了提高自己待遇的目的,也使孟尝君得到了礼贤下士的美名。如果冯谖换一种方式,逢人就抱怨,或是三天两头围着孟尝君唠叨不断,估计早就被扫地出门了。

    如果你为自己的意见得不到采纳而感到不平,那么不妨借鉴一下冯谖的策略:找个合适的地方发牢骚。注意不能在正式场合发牢骚,要尽量私下与别人沟通,公开提意见和表示不满只会让对方陷入尴尬,同时也令自己陷入被动。如果方法不对,即使是正确的意见和要求,也很难得到实现。

    地利还需配以天时,发牢骚的时机选择也十分重要。比如,当对方正好遇到烦心事的时候,你去找他抱怨,岂不是给他烦中添烦、火上浇油?即使你的牢骚发得正当、合理,别人也会对你反感、排斥。反之,要是看到对方心情很好,那就要适时地大胆发发牢骚了,这个时候他们可能听什么都顺耳,比较容易接受别人的意见,也就不拿牢骚当牢骚了。

    美国有位著名的心理学家说:“人有时会很自然地改变自己的看法,但是如果有人当众指出他的错误,他会恼火,会更加固执己见,甚至会全心全意地维护自己的看法。不是因为那种看法本身多么珍贵,而是他的自尊心受到了威胁。”我们发牢骚的时候要注意选择恰当的场合与时间,因牢骚太盛而遭到遗弃或者贬谪的人在生活中并不鲜见。须知,牢骚常有,而孟尝君不常有。

    切忌一意孤行,拒绝别人的好意

    现代社会的高科技手段和丰富的物质条件拉近了我们的地理距离,使得整个地球就像一个村落,却加大了人与人心灵的距离。原本富有人情味的关系也都被蒙上了利益的色彩,大家不愿意无偿地帮助别人,同样,也不相信别人会出于好心而不求回报地帮助自己。热心肠贴上冷面孔的事在现代社会中时有发生,久而久之,拒绝别人的好意帮忙就成了一种条件反射,殊不知,这样既伤害了别人的感情,也孤立了自己。

    我们不是无所不能的超人,也不是毫无感情的木头人,在生活中必定会失意、会害怕、会感到茫然无措。这种时候就需要朋友分担,需要朋友的安慰和鼓励。不要做一个固执的人,将别人的好意帮忙拒于千里之外,那对对方是一种伤害,长此以往,原本属于你的各种机遇的大门也将因此关闭。懂得接受朋友的帮助,生活才不会暗淡和无助。

    一位漂亮的单身母亲带着她7岁的儿子独自生活。碰巧,她隔壁有一位年龄相仿的单身汉。这位男士经常邀请她的儿子过去玩,有时会玩到很晚,直到她过去喊才回家。遇到周末,这位男士还会教男孩打篮球,或者是送个小玩具,总之,这一大一小经常玩得很开心。男孩很喜欢这个邻家叔叔,可是,这位单亲母亲不太喜欢这位男士。失败的婚姻给她带来了伤害,使得她对所有男性都带有偏见,再加上她长相确实漂亮,所以她认为这位男士只是想借她儿子的关系接近她。于是,她不再允许儿子到隔壁玩,也不让他们再来往了,原本和睦融洽的关系一下子僵硬了。其实那位男士想法很简单,觉得单身母亲带男孩子很辛苦,就顺便帮她一把,而且男孩也需要与男性接触,这样才能从心理上和身体上都健康地成长。

    故事中这位男士的好意竟被多心而一意孤行的女士拒绝了,这实在是个遗憾。

    仔细想想,我们平常是不是也不自觉地有过类似那位母亲的举动。在飞机或火车上,是否因为一位年轻人帮助你把行李放上行李架而怀疑他图谋不轨?在路上,你提着大包小包的行李举步维艰,是否怀疑主动帮你提行李的大姐可能会拿了就跑?其实,对于他人给予的帮助,我们都应当有礼貌地接受并表示谢意。

    在生活中,我们不仅要学会接受别人的好意和帮助,工作中更应如此。在分工更加细化的今天,合作显得异常重要,“全才”已成为过去式,相反,有时候“专才”比“全才”更重要。就像一个足球运动员,即使他是全世界最优秀的前锋,也不可能同时担当前锋、中锋和后卫,更不可能连守门员一起兼任。因此,即使你是最优秀的,也不能拒绝朋友的帮助,那不仅会使你一事无成,还有可能变成孤家寡人。

    古人对此早有论断:“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因此,为人处世的时候,尽量不要一意孤行,屡次拒绝朋友的好意。在需要帮助的时候,你也不要吝于向他人开口。“你可以帮我吗……”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不仅解决了你的困难,还可能让你结交一位新朋友。人总是因为被需要而觉出自己的重要。

    我们要打消自己对别人的疑心,心平气和地待人,懂得欣赏和赞美他人的友善。只有这样,你才能展示出自己的教养、礼貌和风度,才会让人觉得你是个容易亲近的人,才会让人觉得和你在一起很轻松,没有那些烦琐焦虑的关系要处理。有句话说,授人玫瑰,手有余香。有时候,我们还可以换个角度想,我们收了他人送来的玫瑰,不也将芬芳留给他人了吗?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