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新三届-我在知青点写过很多口号。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2005年春节,我回了果园一次,在酒厂的墙壁上,还保留着我写的标语的残迹:“读马列主义、想共产主义、干社会主义、斗资本主义、批修正主义”看后,许多感慨油然而生。我们是不是要贬责那些出现在我们上作中、生活中的标语口号呢?实事求是地说,标语口号在某种程度上,确实起到过动员人、鼓舞人的作用。但是,随着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有些标语口号已经到了应当从我们的社会中消失的时候。比如,在一些农村出现的关于计划生育的标语,就让人望而生厌,望而生畏。如有一条写着,“让违反计划生育的人吃无粮、住无房……”、“上吊不夺绳、跳河不拦路……”不久前,深圳出现了一条标语,内容针对河南人,带有明显的地域歧视,所以,受到河南人乃至全国人民的严厉批评。据说,写那幅标语的民警也为此失去了工作。而不久前中央电视台记者在报道辽宁一次死亡百人的矿难时,我从屏幕上清楚地看到,井口的墙壁上写着:“工人为天”的标语口号。当口号成为一种形式,抑或成为某些人愚弄、蒙蔽大多数人的工具,只能让人对口号陡生一种厌恶感。

    以上种种,应当到了清理的时候。

    因为,我们现在要建设的是一个和谐社会。

    驻村的日子

    20世纪70年代后期,“文革”结束之后,国家在经济建设上提出大干快上,计划生育也被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

    过去,我们一直强调的是“人多力量大”,“人多干劲高”,所以对很多干部群众来说,计划生育是一个崭新的名词,是一项陌生的工作。当时,对农村计划生育的要求是一对夫妻只准生二胎,杜绝三胎,提倡和鼓励只生一个孩子。公社成立了计划生育办公事,抽调了一些干部到计生办工作,我是被抽调人员之一。

    中国人的传统意识是多子多福、儿女双全,一下想改变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真是难上加难。公社计生办的同志都感到压力很大。一个同事私下对我说:“在农村让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这工作太难做了。”我听了也有同感。

    我们历来有一个好的经验,就是每开展一项工作之前,先大造舆论,凡是能动用的宣传工具,都一拥而上,有线广播、墙报、黑板报、标语、口号、传单等等,让人满日皆是;与此同时就是搞个试点,也叫树典型,“典型引路”。经过公社革委会认真研究,决定把“独生子女”工作的试点放在一个先进村。领导在动员时反复强调,这个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过去曾是本地区第一个共产党地下支部的诞生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村里出了许多烈士;新中国成立以后,本地区第一个农村合作社是这个村建立起来的;“文化大革命”中,本地区第一个村级“革命委员会”也在这个村诞生……让人听了,对这个先进村充满了敬仰和向往,同时也增加了自信心。

    当时,计划生育已经摆到了很重要的位置。所以,公社的主要领导亲自带队到那个先进村驻村,每人包一个生产队。我包了路南的一个生产队。驻村工作队领导给包队干部定了任务,一周内必须让包队的“独生子女证”的领证率达到80%以上。谁包的队先完成任务,就给谁披红挂花,立功授奖。

    我包的那个生产队的队长是个不到三十岁的汉子。他本身也只有一个孩子,而且是个女孩。所以,他自身就有抵触情绪。我第一次到他家找他时,他连面电没给我见,让他媳妇几句话把我打发了:“你要领独生子女证没人拦你,俺家不稀罕缎子被面和50元钱!”

    队长媳妇说的缎子被面和50元钱,是当时的计划生育政策规定,只要报名领取“独生子女证”的夫妇,奖给一条锻子被面和50元钱现金。这在当时来说,不算一个小数目。苏北农村农民一年劳作下来,人均也不一定达到50元钱。而且国家还规定,“独生子女”每月可以领取补助金。

    我当时十分奇怪:不是说这是个先进村吗?为什么先进村的生产队干部思想都这样落后呢?

    离开生产队长家,我又去找妇女队长。妇女队长已经50多岁,是做奶奶的人了。她人很实在,性格也很开朗,开门见山地说:咱们农村不同城里,城里人退休了有国家的退休金养活,农村人老了,只能靠儿女养活,让只有一个女孩子的不再生儿子,那可说不通。再说,马上要学安徽那边搞分田单干了,没儿子的更担心……

    我说咱们怎么也得开个动员会吧?

    妇女队长说这会没法开,除了队长说话,谁不开会扣谁家的工分和口粮,才能有人听。

    这等于又拒绝了我。

    一天下来,没有任何进展,我感到有些灰心。晚上回到公社,我甚至不敢去食堂吃饭,怕见到领导没法开口。可是到了食堂,见了计生办的一位同志,他说他包的队也一天没有进展。我的心里才有了稍许的安慰。

    让我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天又出了更麻烦的事。

    乡村一角。

    我刚到队里,就有人告诉我,队长的媳妇已怀了第二胎。也就是说,队长夫妇已经失去了领取“独生子女证”的资格,如果队长夫妇不带头报名申请领取“独生子女证”,全队的工作都将陷入困境。我一下子没了主意。生产队长的媳妇就怀着二胎,怎么动员别人?

    公社一位领导昨天告诉我,说我包的队里有一位老奶奶,是一个老先进。50年代曾是省劳动模范,当过妇女主任,大队党支部委员,让我可以先到她那里做做工作。我向妇女队长一说,妇女对长笑了,笑得让我感到奇妙。她当即带我到那个老奶奶家去。老奶奶抱着小孙子,正在门前玩耍,看到妇女队长带着我去了,十分热情,又是搬凳子又是倒茶。这是我到了队里两天来遇到最热情的一家。我心里想,果然是老先进,就是和普通农民思想不一样。

    落坐以后,妇女队长把我向老奶奶作了介绍。妇女队长刚说完“他是公社派来驻队搞独生子女试点的”这句话,老奶奶脸色马上由晴转阴,笑容瞬间消失,抱着小孙子进了屋,不一会,屋里跑出一条大黄狗,冲着我叫起来。妇女队长拉着我,狼狈地离开了老奶奶家。

    这时,我才明白来之前妇女队长笑中的含义。

    妇女队长说会开不起来,我给你找一个喇叭,你就把文件念一遍,也算做宣传了。

    喇叭是农村生产队长用来喊人出工的。妇女队长把喇叭交给我,又带找到了村中心的一个石碾子前,让我站在上边念文件。因为公社机关按时间吃早饭,早饭后我就到了队里,而队里的农民正是吃早饭的时候。我刚刚念了几句,就有一些人端着饭碗围了过来,其中年轻人和孩子为多。他们或蹲或站,眼睛都看着我,好像我是一个杂技演员。

    我快要念完的时候,听到两个年轻人在议论。—个说:你他妈的真笨,还不赶快报名。我要是有媳妇早报名了。先领了那50元钱和被面再说。什么时候想生孩子了,再让你媳妇把环取出来。

    我看了那个年轻人一眼。他赶忙端着碗走了。我一方面感叹农民的智慧,他们在生活中学会了一套套对付政策的办法,一方面我也为他的这个主意叫绝。事实也的确如此,刚刚拨乱反正,提出这样的目标太高,农民根本无法接受。再说,还搞了个自愿中请领取“独生子女证”,岂不是愚弄人?

    我经过一阵激烈的思想斗争,下定了决心。于是,我去找了生产队长,用那个年轻人的话,给他说了一遍。我开始以为他不会同意,没想到他一听高兴地答应了,并且给我说他早有这个主意,只是不敢对我说,怕我报告公社领导,给他一个处分。

    “你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

    他说:“弄虚作假的事,我们村过去就有,而且还是‘先进’。”

    我听了他的话,心里很不是滋味。

    生产队长又说:“小王,你放心吧,保证让你完成任务。”

    当晚,生产队召开了孕龄夫妇会议。第二天,几十个孕龄夫妇领取“独生子女光荣证”的申请书就送到了我的手里。初步统计一下,领证率达到了90%以上。

    公社领导听了,也很高兴,对我的工作给予了表扬。于是,我包的那个队选了几个代表,敲锣打鼓,披红挂花,在附近几个村进行宣传。

    三年后,我已招工同城。有一天下班,正在厂门前聊天,一对夫妇走过来打招呼,男的怀里抱着一个男孩子。那男人就是我驻队村的,他当时有一个女孩,报名领取了独生子女光荣证。我问他怀里的孩子是谁的,他笑着说去年刚生的,是个男孩子。

    我哑然无声。

    再后来,我见到当年一起在公社计生办工作的同事,很惭愧地向他说起了这件事。他笑了,说当时公社几位领导和计生办的同志都明白怎么回事,但没有点破。

    我问他为什么。

    他笑着反问:你说呢?

    我无言以对。

    枯萎的誓言

    刚刚下乡时,我们都曾立下过誓言。一些知青朋友找我帮助写过决心书,决心书里都有铿锵誓言:扎根农村干一辈子革命等等。

    誓言的改变,是在一次集体斗殴之后。

    小时候,我曾在家乡亲眼目睹“两派”斗殴。那还是“文革”初期,两派为了夺权,经常发生斗殴。有一同,在我的家乡的一座山坡上,两派狭路相逢,话不投机,动起手来。当时,各方都有几百个人。那些几近疯狂的农民,怀着“忠心”,不顾一切,有的高举着铁锹、铁镐,有的举着铡刀,一时间尘土飞扬,遮天蔽日。斗殴下来,双方均有受伤。我和几个同龄的孩子,吓得躲在大人的后边,偷偷地看着。有个孩子吓得嚎啕大哭。没想剑,这样的场面在几年后到了我们身上。

    那是我们下乡插队的第一年夏天,苹果熟了的时候。满园的苹果,红得灿烂夺目,绿得生机蓬勃,让人看了十分喜欢。知青中有一部分人,被分配看护果园。实事求是地说,我们那一代人从小受爱国家、爱集体的教育,思想觉悟比较高,因而深深懂得,果园里的每一个苹果都是旧家财产,偷吃一个苹果,就是让国家和集体受一定的损失。所以,在果园里干活的时候,苹果就在头顶上,没人敢摘。就是掉在地上土里的,也要捡起来,用自己的衣服擦干净,放在公家的果篓里。那些从事看护工作的知青,责任心都很强,只要是接班的人没到,一步也不会离开自己的岗位,相反,只要到了交班的时间,还没吃饭,拿了个馒头,边吃边向岗位跑。我同宿舍知青小平就是被分配看护果园,每天早出晚归。果园里晚上蚊子又多又猛,为了防止蚊子叮咬,他每天晚上值班时都穿一件雨衣。有一天下雨,他半夜时回到宿舍,浑身上下淋透了,雨衣却抱在怀里。原来,下雨的时候,有些熟透了的苹果会掉下来。他在值班时随手捡了一些,没有地方放,就放在了雨衣里。看到那些苹果,我和同宿舍的朋友想吃,他不同意,说是第二天还要交公。

    我们的豪言壮语在这片废黄河故道上慢慢地枯萎。

    果园当地的职工告诉我们,一到苹果熟了的时候,周边村子里就有人来偷苹果。那时,农民比较穷,靠山吃山,靠果园就偷苹果,有些人成了职业。常偷苹果的人,有了经验,一是凌晨人比较困倦时来;二是摘苹果有学问,直接摘,容易发出声音,很远就能听见,所以,用手托住苹果,轻轻旋转一圈,无声无息就掉在于上。每年夏天,看护苹果成了果园的一大任务,就像林场夏天防火期。果园原来职工少,遇上成群结队来偷苹果的,敢怒而不敢问,眼巴巴地看着那些人抢苹果。果园职工的收入低,有的职工充当邻村村民的“内应”。每年果园都要损失不少苹果。领导安排知青看护苹果。一是知青都是来自城里,与当地农民不熟悉,不能勾结,可以拉下脸,不怕得罪人;二是知青都是十七八岁的年轻小伙,血气方刚,正义感强;三是知青受过教育,爱护国家财产的观念比较坚定。我同宿舍的小平就是看护苹果的,早山晚归,十分负责。但是,他有时也发几句牢骚,说当地的职工中,有的人自己看苹果,带头吃,吃了不说,还朝家拿。说实话,那时也只有我们这些知青循规蹈矩,老老实实。

    记得有一天,正在吃中午饭时,一个知青很着急地跑来,说是看护果园的知青被邻村吴楼村来偷苹果的人打了。当时,家中的知青不多,但所有的人扔下手中的饭碗,不约而同地向出事地点跑。出事地点在南边的一个果区。我们到了那里,看见那几个农民还围着两个知青争吵。后来才知道,那几个农民过去经常来果园偷苹果,当地的职工不敢惹他们,睁一只限闭一只眼,假装看不见。他们以为,知青是城里来的,人生地不熟,肯定怕事,更不会挺身而出。所以,当护园知青上前阻拦他们时,他们一方而感到惊奇,一方面感到气愤,争吵之间,对护园知青动了手。我们赶到以后,一拥而上,把那几个农民打了一顿。在我们心中,那几个农民偷盗苹果就是损害国家利益,又出手打知青,完全是“阶级敌人”。对阶级敌人就应当以牙还牙,就应当毫不留情。因此,我们把那几个农民打跑了,然后,抬着他们丢下的苹果,以胜利者的姿态,神采飞扬地回到园部去邀功。没想到,一位领导听了,不但没有表扬我们,还批评我们冲动,弄得大伙心里老大不痛快。当地的职工悄悄告诉我们,果园四周都是农村,整个果园就像一个孤岛,过去曾经出现过路被封的情况,所以,果园的领导也不敢得罪当地的农民,再说,领导也是出于对知青爱护。

    没想到,那几个被打的农民回去后,添油加醋地说了一通。当地的农民从没因为偷几个苹果受如此委屈,于是,村里来了几十个持着棍棒的人,围着果园领导,吵嚷着让把打人的交出来。果园领导暗中保护知青,没有交。那些农民骂骂咧咧走了,并扬言还要来找。

    这件事在知青们中间引起了轩然大波。当晚,知青在一起商量对策,有人提议先下手为强,打击农民的气焰,不能让那些农民吓倒,否则今后在这块土地上无法混了。更多的是感到正义在胸,不理解。当天夜里,有人开始准备棍棒等用具。第二天,全园知青几乎全部出动,气势汹汹地到了吴楼村,呼喊着口号,要誓死保卫国家财产,坚决和偷盗国家财产的坏人斗争到底。

    当时,农民们很冷静,没有与知青发生冲突。知青也因找不到发泄对象回来了。但毕竟出了一口恶气,大家都很高兴。

    没想到,知青走后不久,数百名村民高举各种工具(农用工具)向果园涌来。果园领导当机立断,让知青躲一躲。吴楼村在南边,不能向南逃。七八十个知青,一起向北逃。当时,正值黄河故道在放水,河水齐腰深。大家跳到水里,男同志有的扶着女同志,有的背着女同志,过了黄河。若干年后,有人回忆起那一情景,仍历历在目。

    知青们从黄河故道涉水过河,连夜“逃”往徐州。

    过了黄河,大家决定到徐州市委上访。天已黑了,步行到了一个叫大湖的地方,想上火车,但车上人多,而且没有车票,不让上,只好凑了几个钱,让几个女同志上了车。其他人步行,到了徐州市已是夜间,人家都堵在市委大门前,要求市委出面,处理吴楼村民,惹得很多市民围观。但是,那个时候地市没有合并,徐州市不能直接处理铜山县的人。所以,第二天,知青们推荐代表到省委上访。那个时候,涉及到知青的事情比较敏感,所以,省委很重视,立即责成地方处理……

    可是,到省里上访的几个同志回来后受到了批评。现在回想起来,当时领导的批评是对的,是从关心和保护知青出发的。但是,当时我们很不理解,感到受了委屈。为此,一些人的心凉了。

    不久,我们所在的果园又发生了一件事,对知青的打击很大。有一个雨夜,附近村里的农民来偷苹果,几个看护果园的人一拥而上,抡起棍子,把那人痛打了一顿。那人因流血过多,死在了果园的医务室里。后来,一位姓张的知青因此被捕。

    知青们想为那个被捕的知青讨个说法,比如是为了保护国家财产而失手打死人,但没有人肯定知青的行动。知青们感到失望,同时也开始冷静下来,认识到苹果的价值毕竟不能与生命相比。我们也深深地理解了周围那些村庄来偷苹果的人。他们并不是为了回去自己品尝,而是去卖掉,换一些生活必须的油盐酱醋,或者给孩子上学交学费。人,但凡有一点办法,一条出路,谁愿意铤而走险,或者丢人现眼?从此,知青们的责任心开始冷淡,誓言开始枯萎。有的看到偷苹果的也不管不问,或者装聋作哑。再后来,知青们自己开始偷苹果。

    誓言枯萎了,同时枯萎的还有我们的一片热情。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