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常-秋之禅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

    中山王李彤曾经是显赫一时的人物和才子,他文武双全,风流倜傥,琴棋书画诗俱佳。然而四十岁一过,李彤就有一种日薄西山的感觉。屈指算来,自己的时日已经不多,而且大都要跟白发或病体联系在一块儿。李彤不禁由衷地感慨人生苦短、岁月无常,正如苏东坡诗中写道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样的情绪,其实也不是李彤一个人的感觉,千百年来所有曾活过的人都有同一声长长的叹息。

    这一年的夏天,李彤的妃子花夫人感到身体不适,想回娘家休养,李彤不准许。花夫人的父亲本来也在金陵,因为得罪了朝廷里的人,被皇上贬到西北任县官去了。因路途过长过于颠簸,李彤一直不允许这位他极其珍爱的女人劳于途顿。花夫人近几年常常生病,李彤已习而不忧,他说:“不妨暂且住在这里养养,看情形再说吧。”花夫人心中虽不愿意,但也无法。有时候一想到此生不知能否见到远在边疆的父母大人,她便不由自主地悲伤起来。不过花夫人是出了名的贤淑温柔,每一次遭到李彤拒绝,便噙着眼泪点头。在这期间,花夫人的病日重一日,三个月以后,身体就衰弱得很厉害了。她本来是个花容月貌的美人儿,眼见着芳容日日消减。到了九月里,花夫人的气色大变,身上颇感痛苦,大家也因此惶恐不安。李彤是极珍爱这位花夫人的,广为搜求金陵附近的名医来诊断问询,结果都是无可奈何。有时方子是重复的,一剂剂地吃下去,也不见好转。有阴阳师进言:为谨慎计,宜迁往一稍宁静的处所休养。这话分明有两层意思。一是中山王府中人来人往,极不安静;另一层意思则不言而喻,那是让李彤准备后事了。于是李彤决定陪花夫人迁往西北院中屋的厢房,这里的厢房只有两大间,外面是漂亮而宁静的花园假山,也少人打扰。李彤也想不出什么好法子了,只是让在这里准备了法坛,每日聘请了许多修为高深的僧人来,轻声地念经祈祷。

    昔日中山王有“江南第一美男子”之称,这是指李彤少年时相貌英俊、举止优雅、放浪形骸,而其心境之深远,又非常人可比。在金陵以至江南一带,青年女子每当谈起中山王,脸上便有一层薄薄的红晕,间忽灿若桃花。有不少女人整日惦念着他,为他忧伤悲叹,其中境况优裕的女人,更是以他为偶像,专为恋情而愁恨。直至李彤娶了花夫人,所有的女人才平静下来,不是自觉自愿,而是自惭形秽的成分比较多。花夫人原名叫小婉,美丽得竟不像是这个世上的人似的,尤其是她天生携有体香,绝无仅有,举世无双,她只要身体稍微一动,便有兰香四溢。所以每次小婉跟李彤一道出游,必然引来无数人尾随其后,如痴如醉。所以金陵人不久也称花夫人为兰香夫人。花夫人不仅美若天仙,而且志存高远,温柔贤淑。因此后来李彤一直以为像花夫人那样的美人,真是天造地设,独一无二的。李彤自从娶了花夫人以后,便不再放浪形骸,变得循规蹈矩了。而花夫人也因为每次出巡,必遭万人空巷,于是也懒得出门行走了,只是每日在花园里散步,神情自然忧郁。庭前的兰草,只要稍稍接触她的裙裾,香气便特别芬芳。春雨中紫薇花树上的雨点滴在人们身上,也会沾染上花夫人的香气。平日里花夫人居住的地方,更是鸟语花香,分外妖娆。

    好不容易花夫人的病体捱磨到了秋天,庭院的树叶变得金黄,朔风乍起,寒气侵肤,诸人都从衣箱中找来衣服添在身上,厚厚绵绵的显得雍容华贵,举止庄重。花夫人开始感觉寒气从身体内部向外散发,身子变得越发虚弱了。花夫人自知余命不多,不禁悲从中来,察觉万事万物都会使自己伤心。

    这一天是十月二日,也正是李彤与花夫人成亲十周年纪念日,天气晴朗,风和日丽,是秋日里难得的暖日。李彤照例来到西北院看望花夫人,才走到院中,就看见花夫人坐倚长栏,一副神情,仿佛不是日光之中,而是沐浴月光似的。花夫人已非常消瘦,但正因为如此,更显得料峭出世,高尚幽雅之极。李彤想道,以前花夫人青春时期,容貌过于光艳,美色四溢,有过浓过腻之嫌;今日幽雅哀怨,体衰气弱,风情气质又胜过昔日时分。但一想这等美丽容颜将不久于世,不免令人伤心,因而悲恸不已。李彤强自忍了,故意咳嗽一声。花夫人觉察到了,睫毛抖了一抖,并没有将头回转过来。李彤说道:“今日你能起坐,真是难得,也难得有这样一个好天气。”花夫人本想挑明这可能是回光返照,但一想这样说中山王可能更伤心,便强忍了,看庭中菊花灿烂,悲上心头,感极赋诗:

    露在雏菊上,晶莹透心亮。

    太阳初升时,消散成无常。

    在这首诗中,花夫人将自己比作晨露,晨露难留,终究散尽。李彤听后悲恸不堪,想道:又何止是晨露,菊花不也如此吗?纵有芬芳夺目之时,秋天一过,不也是枯枝败叶?便答诗云:

    菊花开满院,晨露入天间。

    彼此缘未了,缥缈已成仙。

    吟罢,泪珠纷纷落下,揩拭也来不及了。再看花夫人,任眼泪自淌,仿佛成了雨中的梨花。

    忽然花夫人对中山王说道:“请王爷回府吧。我此刻非常难过,想一个人独自休息一下。虽然身患重病,但也不可过分失态。”花夫人说完之后,招呼左右侍女搀扶,径直回房去了。因为身子无力,她看样子比平日痛苦得多。李彤心中不解,寻思花夫人平日里从没有如此果敢,定是觉得心中难受,要故意回避自己。于是走上前去,痴痴地捉住花夫人的手,那纤纤玉手冰凉剔透,有一股寒意直钻入李彤心间,已不似这个世界的寒冷。李彤不由自主打了个寒噤,尚未开口,忽然就啜泣起来,想到花夫人的命运如晨露和秋菊,将要化作无常的烟云,心里无比难受。正在悲伤之时,花夫人面色苍白,身体突然后倾倒下,于是院里院外惊慌失措。李彤立即招呼医士速速抢救,同时又令僧道们诵经祈祷,驱神避邪。花夫人以前曾有好几次昏厥过去后又醒转过来,但这一次大动干戈之后却毫无效果。闹了一夜,到鸡鸣时分,花夫人还是长逝了。所有的侍女都哭得死去活来,僧侣们也停止了念诵,悄无声息地退去。李彤尤为悲恸,无法自持。

    也真奇怪,自从花夫人逝世之后,李彤突然就觉得眼前恍恍惚惚的,仿佛所有的事物都变得不真切似的。原先他认为恍惚是因为再没有花夫人的身影,有点梦中依稀的感觉。但后来他终于明白了,那熟悉的东西并不是影像,而是味道,那是花夫人的体香。花夫人生前时,总有一股如兰馥郁萦绕在周围,现在花夫人离去,这股味道也随之烟消云散。李彤这才觉得这世界本来的味道是如此难闻,好像在空气中总掺有一股淡淡的腥臭似的。

    思香忆人。花夫人死去的当日,李彤按惯例并没有去守灵。黄昏时分,城内鸡鸣寺的法师净能前来参见。李彤召他来到庭院,对他说道:“我已经心灰意懒了。虽然我很早就知道人死灯灭这句老话,但我还是愿意花夫人下一辈子能够轮回,我能再次与她厮守。这一辈子我与她厮守的时光,实在是太短暂了。”说罢长叹一声,竟不能自持,眼泪如断了线的珠链似的,噼噼啪啪地落下。净能法师也不好言语,只是双手合十,肃穆地站在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哭了一阵,李彤强忍住了,破颜笑道:“按讲作为中山王我失去一女子是不该如此悲恸的,但我感觉与花夫人着实已有十世之缘了,因此忍不住过于伤恸,让大师笑话了。”净能仍是静穆不语,只是躬身施了一礼。李彤哭了一阵,觉得心里轻松了一些,于是与净能商量这几日丧事念佛的安排。最后商定:第一日念《圆觉经》,第二日念《阿弥陀经》,第三日念《大悲咒》。待到三天经文念完,才正式举行丧礼。

    才到下午,李彤又觉孤独难忍,又按捺不住要去灵堂,去见一见花夫人,听她沙哑婉转的声音。但声音是听不见了,李彤此刻才明白,声音真是一个怪东西,可以准确地听见,但却不可以留住,跟时光是同一属性。在灵堂门前,守卫和侍女见李彤跌跌撞撞地过来,面露难声,却又不好阻拦。李彤想:现在花夫人虽已变成了静静的遗骸,但能见一面也好,今后哪有这样的机会呢?于是就不顾一切,径直走入灵堂,把帷屏的垂布撩开。此时将近黄昏,室内光线昏暗。李彤借助烛光,看见花夫人的相貌十全十美,冰清玉洁,一副神仙真人的模样。此等面容,死去何等可惜!花夫人除了肤色比生前更白之外,其余跟生前无异。她的头发随意披散着,密密丛丛,全无半点纷乱,光色鉴人,美不可言。李彤仿佛又嗅到花夫人身上的如兰香气了。此时此刻,李彤才觉得自己的一辈子仿佛有两条命,就像古语中所说的猫有九条命一样。自己的一条命已随花夫人逝去了,而另一条命则是苟延残喘依附于身。李彤目睹花夫人相貌的“十全无缺”,竟希望自己立刻死去,把灵魂附在花夫人遗体上。这真是悲极的想法啊!

    花夫人生前亲信的几个侍女,都哭得不省人事。李彤虽然悲伤得神志恍惚,但想到自己毕竟是个有身份地位的人,所以也就强忍着,让大家不至于束手无策。第二日、第三日他便独自在室中幽闭,不再去花夫人灵堂,免得再度动容。第四日当是葬仪之日,李彤强忍悲恸,如木偶一般任人摆布。此等悲恸之事,他从前曾经遭遇过好几次,却从没有如此痛切的苦味。此度伤心,竟是过去所无,将来也不会有的。花夫人的坟墓选在了远在郊区的钟山,那里枫叶如火,秋风瑟瑟。出殡的时间是早晨,李彤葬了花夫人之后,太阳鲜艳地升上天空,山林原野上的朝露随之消散得影迹全无。李彤痛感人世无常,正如此露,便越发地厌世悲观起来。

    自此以后李彤晓起夜眠,泪无干时,两眼模糊,昏沉度日。此时已是深秋,庭院之内的树叶纷纷变得枯黄,花瓣凋落,迟开的菊花则如火一样燃烧起来。院内自从花夫人逝去之后,很长时间无管弦之音,景象今非昔比。多年来一直伺候花夫人的侍女们,仍穿着深色的丧服,悲哀之情,一日未减,悲凉之情,无有已时。李彤追思往事,回想起从前做过的无数逢场作戏有头无尾之事,顿生感慨,不禁吟道:

    人间到处无尾事,四十年来月西悬。

    不知不觉间已是七七四十九日的法事,排场十分体面:从僧众装束开始,乃至祈祷、超度等种种安排,无不周到妥帖。因为虚怀若谷,李彤对经卷、佛堂的装饰特别讲究,念佛、诵经都很虔诚。法事仍由高僧净能主持,仪式庄严无比。李彤原本要自己亲自写悼文的,但由于愁思满腹,无从下笔,便请来了亲近一点的金陵文人侯文煜。悼文写得缠绵悱恻,情深意真。念诵之时,李彤虽竭力隐忍,但悲从中来,泪盈于眶。

    法事之后又很快恢复无声无息了。李彤思念花夫人,悲情不减,无法排遣,有时为消愁解闷,也召见一些美人歌伎,然而都不中意,他觉得像花夫人那样的人,真是天造地设,世间不可再有了。李彤从此也就慢慢地疏离女人,无心顾问,变得俗念尽消,一心忏悔了。

    转眼到了第二年十一月的中旬,金陵城举行丰收典祭。这一年江南年成尤其好,家家户户五谷丰登。这时候恰巧来了几个西洋人,其中有一个红头发的尤擅绝技,画得一手好画,几能以假乱真。李彤便请那个西洋人来到府中,翔实地介绍花夫人的仪态风貌,要那西洋画师竭毕生之所能,再现花夫人的风采。到了完成之日,洋画师兴冲冲地掀去蒙在画板上的布,李彤只觉怦然心动,但见皓月当空,菊花灿烂,花丛之中一白衣女子抚琴弹颂,千种柔情,万般风采,那不是花夫人又是谁!李彤但觉此时清脆之音,沁人肺腑,婉转悠扬,迥非凡响。其时凉月西沉,夜天如水;寒风掠面,顿感凄凉;草虫乱鸣,催人堕泪。李彤整个神态都变了样,这才想起,花夫人的声音笑貌,现已成了幻影,然而幻影即使再相似,也抵不过一瞬间的现实呀!

    二

    李彤谪居须磨、茹苦含辛期间,在大宅乃至整个金陵,有不少多情女子惦念着他,为他忧伤悲叹。其中境况优裕的女人,因为没有其他痛苦,便格外地把相思当回事,不停地折磨自己。中山王府里的女人就不必说了。还有许多人,外人并不知道李彤在她们心目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中山王如幽灵般来去时,她们只能如陌生人一般旁观,心中却是痛苦不堪。

    祖籍宣城的侍女秋子便是其中之一。秋子自小失去父母,无依无靠,十岁时便由宣城来到金陵,由她金陵的姨娘抚养。前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秋子来到中山王府,作了贴身侍女,蒙李彤源源不断地周济照拂。在一般女子看来,这算不得一回事,只是小小情意。但在秋子看来,这即使是无心的情意也值得挂怀。对于久旱的人而言,即使是毒汁也如同甘露,更何况李彤并不是个虚情假意之人。秋子原以为此生可以如此度日了,不料正在此时,李彤忽然失去了花夫人,忧生厌世,心绪缭乱,除了情缘特别深厚之人以外,一概都已忘却。

    日子空空地过去了。李彤很长时间就把自己关在后花园里,像一只野蘑菇一样,静静地生长在大树之下。这样秋去春来,春去夏来,一年多时间也没有让李彤改变。在李彤隐居后花园的过程当中,身边的侍女也只是秋子等几人,其余的都被李彤打发得远远的。包括众夫人以及男女公子们,李彤下令:未经允许,所有人不得入内。李彤终日枯坐,不发一言,哀愁之气,令人难堪。

    一直到西洋画家所画的花夫人画完毕之后,李彤才算是有了点生气。这一天晚上,李彤开门出来,招呼秋子等一同观赏外面的景色。这偌大的后花园里,渺无一人,显得冷清而凄凉。几竿萧疏的淡竹,月光之下依稀和着黑色的枫叶,迷离得难以捉摸。花木上的露珠同一年多前的一样,映着明月,闪闪发光。秋虫唧唧,随处乱鸣。李彤听着虫音,有隔世之感。这才感到,只是一恍之间,一年就过去了;而稍长一点的恍惚之间,一辈子就过去了。李彤一下子清醒了不少,他定眼看着身边的秋子,只见秋子身穿白色绸裙,上身罩一件柔软的淡紫色背心,装束并不华丽,却有娇艳之姿。她身上并无显然可指的优点,然而体态轻盈袅娜,妩媚动人,很让人觉得可怜。李彤不由得想:这个细草似的女孩,倒真有几分小婉的神韵呢!然而花夫人已去,这世上所有的女人都不过如此,也该是断绝尘缘的时候了。又望眼前假山上的腊梅枝,有小小的苞蕊已落在枝头了。李彤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前些年梅蕊飘香的日子,庭前香气馥郁,与帘内熏香相交混,又加上花夫人的体香,令人几疑身在云端之上,但又不似天堂之庄严,活泼飘曳,可以任情取乐,欢畅度日。

    秋子站在一边,见李彤又是一副魂不守舍的样子,实在是忍耐不住,说道:“殿下,不知有句话我该说不该说?”李彤说道:“我命若琴弦,但弹无妨。”秋子说道:“生生死死,本是这世上的正常之事,以殿下不惑之睿智,早就应该看淡看开的。然而一年多时间,殿下每每羁绊于心,耽于悲痛,着实不应该。”秋子的语调天真烂漫,让人怦然心动。李彤长叹一声,说:“其实我也不完全是为了小婉,也是为了自己,浮游一生,何去何从,前后茫茫,又叫我如何高兴得起来呢?”秋子道:“殿下此想法倒也无可厚非,但在外人看来,无完无了的悲伤,身陷其中,倒辜负了大家一片关切。”李彤苦笑着言道:“也罢,也罢,岁月如梦,只要不醒,也只得将梦糊涂地做下去——只能如此了。”

    于是李彤振作精神,转移话题。李彤依稀记得此女子的古琴弹奏得相当好,便试探地说:“俗话说诗书琴为三友,这数年之中,三友都弃我而去了。我记得你古琴弹奏得尤好,这么些日子,想必你已精进,能否弹奏一曲以解心中烦闷?”秋子心存感动,想到李彤对自己还有印象,心中略有暖意,答道:“这么些日子以来,殿下凄苦如此,宫中人更是度日如年,谁有心思抚琴吹笛呢,那琴,怕已蒙上厚厚的灰尘了——待我去取来。”等秋子取得古琴来时,有杜鹃又在假山处叫起来,大约还是适才篱垣边的那只吧,鸣声全然相同。秋子将琴放在面前,沉静了一会儿,便弹奏一曲。琴弦的调子还同从前一样,并无改变,只是手法稍稍地生涩了些。李彤忍不住又沉醉于凄怆之中。月亮仿佛也忆起什么似的,故意躲在云中。李彤听得泪流满面。于是吟诗道:

    弦线不改当年音,

    始信时光无已时。

    秋子也暂停住手指,答道:

    昔时缭缭今渺渺,

    琴音串起古今情。

    诗对得并不算好,但此时此景与李彤对吟答唱,似乎并无不妥之处——能有诗应答,已是妥帖了。秋子感到分外欣慰。

    自那一日以后,李彤变得平和了一些。虽然心态仍然灰凉,痛感人生无何意义,但却不再终日枯坐,心情也像冬末的池塘一样慢慢回暖。转眼间春节又到了,春节之晨,天色晴朗,长空一碧,了无纤云,木叶渐渐萌动,人心自然就轻松畅快了许多。何况琼楼玉宇的中山王府,各处庭阁,美景甚多。大年初一,又恰巧是李彤的诞辰日。大年三十的晚上,众女子就七嘴八舌进言,想把他的生日过得隆重些。李彤这么多日远离人情世故,都有点麻木了,恍惚之中也没有表示反对。第二日清晨,女人们都打扮得极其漂亮,她们三五成群地共祝新春,噼噼啪啪地放着炮仗,然后就嘻嘻哈哈地笑成一团。少年不更事时总是盼着过年的,仿佛美好的时光无穷无尽挥霍不完似的,不比有些岁月的人,知道时光是有限的,过一年,就告别了一年,所以过年时往往高兴不起来。因此府中的老妪少妇大都显得平静安娴些,其实大家都是忧心忡忡的,不完全是为李彤,而普遍地都有一种萧条之感,那是关于整个家族、整个朝代以至于整个人生的。只不过这种忧郁不特别清晰,有时连他们自己也不甚了了,就转化为一种情绪了,让人不能完全地轻松起来。因为有着这样的普遍情绪,所有人的动作都有些勉强,笑容也有些勉强。正在嬉笑之时,李彤出现了,女人们忙收住笑靥,个个神态凛然地站立在原处,自觉不好意思。李彤笑着说:“今天是大年初一,也是我的生日,我给大家贺岁,也希望大家有什么愿望,在今天表白表白,也算是图一个吉利。”众侍女见李彤今日如此和睦,心弦顿时放松。秋子就觉得有满肚子的话要说,尚未开口,腹腔中倒有一股暖意冲上,鼻子先酸了起来。有个快嘴快舌的侍女小君先道了个万福,然后说道:“我们都别无他求,只愿殿下寿比南山,福如东海。”这一大堆俗话平时里李彤是很不在意的,而此刻他却稍微地觉到了点暖意,毕竟他对人情世故已经很陌生了。

    春节期间人来人往,整日嘈杂。李彤的夫人们见李彤脸上有了晴色,于是一个个争先献宠,唧唧喳喳,如一大群画眉一样。在旁人看来,她们都打扮得花枝招展,倩影娉婷,令人百看不厌,真是百辈才修来的福分。但在李彤看来,她们俨然如稻草人一般。有时眼看花了,面前竟是花夫人款款地立着,百态生媚。但味道已明显不对。每次李彤从恍惚中回过神来,眼眶里便尽是泪水。有一次实在是忍不住了,李彤便抬眼望天,此时有一行鸿雁飞过,啼鸣断肠。李彤脱口吟道:

    去岁雁鸣如甘露,

    今年雁鸣愁煞人。

    诗句吟得一塌糊涂。不仅平仄不对,而且词汇也重复出现。众夫人不由面面相觑。终于不欢而散。

    隔了几日,李彤走出了后花园,先是看望自己最心爱的女儿英儿。李彤来到正室夫人吴氏的潇园,但见英儿正与侍女嬉戏,吴氏在一旁静静地观望。吴夫人见李彤进来,热泪盈眶,一时哑口无言,不知说什么是好。英儿并不怎么想念父亲,看到李彤,只是笑了一下,喊了一声爹爹,又接着玩去了。如此一个俊秀的女孩,竟不像是尘间的人似的,连李彤自己都在心中感叹:“如此天仙之人,要在这秽浊的末世中度过一生,真是何等冤孽呀!想起来真令人心悲。”吴夫人在一旁讪讪地说:“别人都说英儿像你呢!只是英儿不爱读书,尤其是《三字经》、《千字文》之类的,就爱疯玩,不知道以后成否材料。”李彤说:“凡女子应保持一种优美的天性,不可执著于繁文缛节,更不宜专精一种学问。总之,只要心地稳重,思虑周密,对付万事自有主意,便是好事了。”又叹道:“论以上德行,你们又有谁比得上小婉呢!”吴夫人立即自惭起来,但却少有嫉妒,毕竟花夫人已是过去的人了。

    李彤此后三五天都去了吴夫人的潇园,专心和英儿作伴,跟她稔熟起来。他写许多字,画许多画给英儿当习字帖和画帖。李彤不愧为江南才子,字与画都很精美,其中有一幅画直接写在装裱过的宣纸上,淡月远树,气韵生动,诗还是早年作的,李彤依稀记得,此番写出,倒别有一番感触:

    残月卒长穹,云生浮远树。

    随意置数峰,风过云淡处。

    昔日诗心不浅,李彤想来不免一声苦笑。便对英儿说:“你也写一首看。”英儿仰望父亲说:“写就写,有什么好怕的。”天真无邪,实是可爱。李彤不由笑着说:“其实诗歌并不是难事,熟读了,胡乱地摘些字句,组在一块儿,看似和谐,也就是诗了。”又一看,此时自己诗中“随意置数峰,风过云淡处”倒是正应了此话,不由哑然失笑。英儿认真起来,蹙眉低首,然后转向一旁去写了。那手的姿势和运笔的方法,都是孩子气的,但也非常可爱。过了一会儿,英儿说:“写好了!”羞羞答答将纸递过来。李彤伸手接过,但见上面写着一首诗:

    偶从溪上过,忽闻竹中音。

    一曲梧桐老,原是鸭子叫。

    诗写得的确很幼稚,字迹也显稚嫩,但无意中却颇有意境,显然很有前途。李彤笑道:“这‘鸭子叫’要改成‘江上琴’,倒是意境倍增。”英儿羞赧起来。李彤说道:“以你的性情来看,年少时更应练一练魏碑、智永这一路的。女孩家要心里变得宽阔一些,外巧内拙才是大所在。”书画之外,李彤又跟英儿一道玩耍,在假山之处躲了一回迷藏。在这些过程当中,李彤暂时地放下许多事了。

    这一天李彤玩得乏了,便与吴夫人相向而坐,默默无语。细细想来,他与吴夫人的恩爱雨露也只是在英儿出生之前的那段日子,后来因为在秦淮结识了小婉,就对吴夫人淡漠了。好在吴夫人也是极其本分娴静之人,自从有了英儿,她也就相当地满足,一点哀怨也化了。吴夫人也是出类拔萃的,她今天穿了件李彤前些年所赠的翠绿色锦缎,更加显得如花似玉,周身浓纤适度,绝无瑕疵可指。但李彤目光如炬,一眼就发现其头发根端稍稀,清清楚楚露出点头皮,明显地是美中不足了。这使李彤不由顿生厌倦,话语也不想说了。

    傍晚时分,李彤又来到花夫人生前所居的“栖香园”。一推开内客厅旁边走廊的门,便有一股幽香顺着和风从帘幕中飘过来,令人感觉异常幽雅,这是再熟悉不过的了。李彤拼命地吮吸,一直吮吸到胸腹都有点酸痛了,才放弃,但感觉到那股异香不仅没有淡下去,相反是更浓烈了。屋里的装饰以及一切布置,全同花夫人生前一样,毫无变动,然而此刻已是空洞无人,仿佛已蜕过的蝉壳。案上仍散落着一些宣纸,几支焦干的狼毫,一只金丝的锦囊,旁边还置放着一张幽雅的古琴,好像声音刚刚消失的样子,耳边仍然余音缭绕。桌上还乱放着些书法草稿,字体别致,秀丽典雅。有几首诗是去岁写的,墨迹已泛白了,有两句是这样的:

    露重草长荒园内,

    秋虫声美似当年。

    李彤不由又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来。后来自觉怅然,便倒在花夫人的床上,嗅着如兰的香气,迷迷糊糊地睡着了。醒来时已是夜半。李彤只好回到自己的住所。一轮明月高悬,将庭院里照得如水洗过地晶亮。跨过门槛,见一女子全身素白,双手合十,静悄悄地正对着月亮祷告什么。李彤定眼一看,正是侍女秋子,月光之下,像一个仙子似的。李彤看得怦然心动。看了一会儿,秋子似乎毫无觉察,李彤也没打搅,径直回自己厢房休憩了。

    三

    且说离李彤所居的金陵三十里,有一处地方叫西陵村,村中有一年轻隐士,姓庄,名楚门。这庄楚门颇有才学,精于音律,擅长书画,年近四十,尚未迎娶,只与老母在一块儿生活。

    一日,下了整天的雨,黄昏时犹自不停,雨夜异常岑寂。庄楚门移灯近案,正要读书,忽见有人打着雨伞提着灯笼进了院子。这人进门便嚷道:“这雨总是下个不停,待在屋子里面闷死了,我去找了远庵兄,商约同来你处彻夜闲谈,不亦快哉。”庄楚门定眼一看,原是附近的书生高源(字连流)以及王蜀(字远庵),慌忙地迎上前来,笑曰:“此番淫雨,围火相坐,天马行空,倒是件极快慰之事。”再看高、王二人,衣裳都湿透了,泥泞满身,忙令佣女烧了热水,拿了换洗衣裳。两人洗梳一番之后,酒菜也上来了,三人兴致大起,边吃边谈,先是纵横畅言了一番时事世情、诗书文学,然后话题一转到各自的处境。高源先发表了他的感想:

    “楚门兄一直独身,实属难得呵,这世间的女人,尽善尽美、没有缺点的,实属难得。楚门兄未免吹毛求疵了。孔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我深以为然。”

    “有的父母,知书达理,性情达观,对女儿也爱如珍宝,总是喜欢请人教授女儿一技之长,诸如音律、弹唱、图画、女红之类的。但因为过于溺爱,结果这些后天的东西不仅没有一样让女儿学到,反而使她心中的短处薄积厚发。别人娶亲总是看此户人家,看到父母知书达理,温文尔雅,没想到女儿却是个孙二娘!”

    高源说到这里,故意地叹了一口气,然后进一步发表他的议论:“女人实际上就如同小孩,她们是属于长不大的那一类。她们的本性当中就具有服从和顺从的一面,此外就是胡搅蛮缠,这的确是令人厌恶的品质,当女人的确也是可怜的,常见到有不少女人少女时知书达理,温柔娴静,但没多久,成亲之后,以为世事尽知,便变得粗陋不堪,惨不忍睹。”

    高源说得头头是道,庄楚门听了深感趣味,王蜀也忍不住加入发言。王蜀说:“连流兄此番议论差矣,实际上我觉得女子比男人聪颖得多,也慧敏得多。譬如说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女人只要看一眼那个男人,就知这男人是否对她有情有意。而男人则不同,莽里莽撞,懵里懵懂,尽干着单相思的勾当。女人从本质上善良,如水一样清,而男人则不同,如泥一样浊,所以女人骂男人‘臭男人’那是对的,男人本质上就是污浊的,臭不可闻。”

    庄楚门听了哈哈大笑,才要接口,高源不服,又说道:“远庵兄说女人聪敏,我不否认。女人先天就有谲诈、虚伪的本能。女人说谎就像狐狸一样轻松自如。并且女人与女人之间天生地就嫉妒,就仇恨。男人和男人间可以漫不经心地相处,女人则是生来就比较仇视。所以对待女人,实在是不应抱有美好的幻想,否则就会深深地失望。”

    庄楚门忍不住说道:“二位仁兄说得似乎都有道理,但我感觉似乎都偏执了些。就我个人而言,我暂不娶亲是因为我尚没有发现值得迎娶的女子。这世上的女子,偏执乖戾的太多,堪称上品的太少。我所指的上品,倒不是她的出身,而是指她容貌端庄、举止得体、心地幽远。这样的名媛我尚且没有见到,所以我在等待,但我相信肯定会有。我并没有把女人都看透,所以我心存等待,在二位眼里,我是否堪称为俗人?”

    高源、王蜀哈哈一笑,说:“楚门兄心中的想法,我们早已看出,只不过按楚门兄心中的标准,此女子定为绝代佳人,但绝代佳人少之又少,楚门兄当耐心等待。”

    三人又笑了一阵子,话题转移。王蜀说道:“我今日来,正要说一奇事给二位听。我好友黄龙道人前几日来我处,他最近几日常见鬼狐活动。有一日他亲眼见一绝色女子半身在水,嬉戏喧哗。这时忽有一黑犬出没,女子才没了身影。又一日黄昏他又见到两只小黑犬嬉戏于岸边,有一个黑色的如大犬似的东西走过来,口中吐着火焰,长尺许,立噙二犬去。又一日他乘月立于桥边,忽闻异香。只见有七八个绝色女子,皆美姿,互作谐语调笑,喧声过桥,渐行渐远,影如淡墨。他这才缓过神来,空中仍余音缭绕,细听乃众女子歌吟,曰:黄狐拜月四更时,荧火光青鸟绕枝,世上可怜白日短,不若作鬼吟《诗经》。这诗写得也绝了!”

    高源听了王蜀一席话,先是沉默不语,忽然说:“实际上先师死之前后,也有诸多奇闻哩!先师是除夕时分死的,死之前一日,门房见师父白衣白裤,布帽棕鞋,手拄方竹杖,过门不语,往大路径直而去。呼之也不应。第二日师即长逝矣!师在日时曾蓄一猫,待到师父死后,那猫整日卧于巢中,七日不食,最后活活饿死了。先师死后的第十五天,正好是元宵佳节,月明之夜,一船自门前河的上游方向来,罗纱轻幔,见一人站在船尾摇橹,至近一看,原来是先师。家人齐呼观看,师父头也不抬,神色自若,连看都不看我们。过了几日附近山上的和尚告诉我们说:十五日当晚,师父去了寺院,身体像驾了轻风一样,飘然而至,面额上写有几个字。你们猜是什么?——空空如也。真是让人感叹!师父进了寺院之后,曾与主持坐而论道,谈笑风生。众小和尚都在心中凛然慌乱,嘀嘀咕咕,唯主持师父神色自若。临别之际,师父还拈墨拂袖,作诗一首:山翠浓中置画床,拄杖等诗叩竹关,此间真乃神仙地,乞坐蒲团不欲还。写完之后,哈哈一笑。此时鸡鸣深山,东方欲晓,而师踪影全无,空中只闻笑声缭缭。主持连连说道:善哉,善哉,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这雨夜品茗闲谈的最后,终于没有结果,也不可能有结果。末了只是些散漫无章的语录,一直谈到天明。

    第二天碰巧雨过天晴了。庄楚门的居处本来宽广清幽,但因长时间的疏懒悠闲,杂草青青,异常繁茂,庄楚门寂寞无聊之时,只得在院落里闲眺怅望。门口是一大片桃花,开满了整个山坡。临近房屋,是一大片湘竹,显得高雅而幽远。庄楚门来此地已数年了,暂时地别离俗务俗人,也有点高雅超脱、气定神闲的味道。世事虽然暂时抛弃,但想起今后一如既往的凄静,亦不免伤心叹息。好在眼前的春花秋叶、青山碧水毕竟可以移情。想到这里,庄楚门暂时地平静下来,靠在庭前的竹椅上,悠然望远。轻风拂过,庄楚门很快地进入了梦乡。

    眼睑方合,眉前即出现一位佳人,真切得就似在眼前。庄楚门感到自己异常清醒,但仍不敢睁开双眼,他知道稍分散注意力,此女子即会消散。但看根本不需要眼睛,额眉之间似乎有亮色出来。庄楚门虽然没有经历,但他知道那是“第三只眼”,即天目穴开了。只见此女子身穿一件白色的薄绢纱,上面随随便便地披一件紫红色小袄,腰里束着红色裙带,肤色洁白可爱,身材修长,鬟髻齐整,额发分明。顾盼之间,嘴角眉梢有无限妩媚,姿态十分优雅。她的头发虽不甚长,却很浓密;垂肩的部分光可鉴人,没有丝毫瑕疵,竟是一个很可爱的美人儿。

    庄楚门觉得此时身躯分成两半。一半腾空而起,翩然跃至女子面前。另一半则仍看着此场景。那女子见庄楚门走近,拈花微笑,樱唇欲动,娇波流慧,细柳生姿。庄楚门看得呆了,半晌,此女子朱唇翕合,口里吐出一曲词来,词牌似为《南乡子》,词曰:

    细雨湿春光,芳草年年与愁长。烟锁人间无限事。茫茫。月色朦朦已满窗。

    小曲任悠扬,耳边蝉鸣落满床。此生走时门半掩。斜阳。小桥流水泪几行。

    女子唱罢,转身徐走。庄楚门听得呆了,也没想到劝阻,沉沉地陷入到心事之中。及至女子背影渺渺,庄楚门才大叫起来:慢走!但此刻人已惊醒,正处春光白日之下,耳边蝉鸣之声不断,方才醒悟刚才乃是一奇怪的梦境。

    庄楚门的住处虽然离金陵并不太远,但地势幽僻,绝无外人来访问。只有形容古怪的药农,以及粗俗纯朴的村夫,偶尔出入其间。自从在恍惚中见到那绝代佳人之后,庄楚门心中的愁绪,像庄园之内的雾霭一样难以消散。暮去朝来,日复一日,此时正好有一位道行高深的老道住在庄园附近的凫山中。这老道学问渊博,洞察世事,料事如神。庄楚门平日跟他也常有接触。于是庄楚门就上山将种种疑问向老道叩问,以求得较为贴切的解释。老道听了庄楚门的一番言语之后,更加感叹人生的短暂和乏味,便简明扼要地说:“幻由心生,贫道何能诠释?”庄楚门再三地请求老道开示,老道无奈,掐指一算,告知:“此段姻缘不得善终,不若无头也罢。”再也不肯说话了。

    庄楚门心中且喜且忧,他也不太好问什么了。他心里明白:像老道这样的高人,早已对世间之事,不存任何羁绊了,所以很难向他们问出个结果。但他心中对老道还是极为敬佩的,知道像老道这样的人,对于真理的理解极深,因而只求人生进入化境,看一切事、情、人皆平淡了,反之一些才德不高的佛道,装神弄鬼,欺讹诈骗,一骨子的俗人俗务,实是可憎。这样想着,庄楚门告辞出来,在门口遇见看山门的老者,便从口袋里掏出点银两来,吩咐老头尽心尽力,竭力侍奉。老者唯诺地答应了。庄楚门走出山门,下了阶梯,但觉神清气爽、精神矍铄。这时老头又跑步过来,手里拿着一张帖子,云是老道所赠。庄楚门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道:

    若能安心离俗世,

    且来山寺暂栖身。

    庄楚门微微一笑,收起了帖子。此时山深静极,连鸟声也消失了,只觉得身体在静虚中似乎要浮起来。忽然有一阵长啸传来,声若鸾凤,响于岩谷,回荡山中,久久不能散去。庄楚门明白这是那老道的啸声,想那老道神情异常优雅闲逸,能令见者自觉羞惭,而其心境之幽远,又迥非常人可比。这啸声似乎就不带丝毫人间烟火气似的。

    回到家中之后,庄楚门参见了母亲。但见母亲正一丝不苟,在佛堂专心念佛。庄楚门想:其实比起一字不识的母亲,我的道心也差了很多。但心思一直纷乱着,想着梦境中那个绝代佳人,独自流连叹息。

    四

    三月初十左右,李彤执意要去乡间看花事。这时节春天已到来了,庭园里的桃花、李花绽放,但那都是零零星星的,不比大片大片的花事,温暖明媚,会使人明显地感到春天。但进入初春之后,李彤的身体日渐瘦损,形容变得料峭,气色也虚弱下去了。众夫人和侍从们执意不让李彤出门,让他安心在卧室中静养,每日众人轮流来陪他,只是在有阳光之时才让他来到庭院,信步走走。自始至终有秋子她们悉心照顾。李彤虽然心生不满,但也无奈。

    这一日,李彤在秋子的侍奉下端坐于庭院中赏花。花人相对,李彤顿生万般感慨。不禁对秋子说:“其实人的性命并不比花珍贵,花开的时间不过短短半月,但这时间是她自己的,所以于她自己而言,并不算短。她的一日,可能要抵人的十年哩!我原先一直以为人的寿命比花要长,其实那只不过是我的一厢情愿罢了,二者是根本不好比的。”

    李彤说到这里,突然哽咽起来。秋子知道李彤心中某一根花茎被触动了,自从花夫人逝世之后,李彤一下子变得多愁善感起来。山川幻变,日月迁移,都能引起他的满腔情思。如今看到烂漫春光,花开花落,他竟也悲伤不已。真是越发不可收拾了。秋子也不由伤感起来,抬眼望庭院假山中的那株桃花,那桃花仿佛突然间神情黯淡下来,一起融入黄昏的暗淡中了。这时候李彤早已泪如雨下,咽哽着说道:“我知道这世上之事,一是像花,二是像火。花开花落花入土,正是人生无常之象征;而人的灵魂则像火,火燃烧起来虽然旺盛,但如果是火,终有熄灭的一天。”说罢,长叹一声,吟道:

    院中无天日,春来总不觉。

    我意花正开,岂料花已落。

    到了四月里,李彤的身体更见衰落了。吴夫人想了个主意,要在离金陵五十里处的法雨寺为李彤祈祷,举办药师佛供养。李彤此时已没有精力干涉夫人们的行动了,因此也懒得过问,只要求她们不可过分铺张,一切行为谨慎小心为上。这时候院落里的花早已凋零了,不待夫人们安排,李彤执意也要去法雨寺。众夫人见李彤这几日神志爽清了不少,也不敢阻挡。于是一切都在隆重庄严的氛围中进行:礼仪很体面,佛像、经盒以及包经卷的竹簧都极精美。众人走进三世佛大殿堂,中间是释迦牟尼佛,左边是药师琉璃光佛,左手持钵,表示甘露,右手执药丸;右边则是阿弥陀佛。众僧人诵经也极虔诚,所诵之《药师经》、《观无量寿佛经》,规模甚大,气象庄严。在诵经过程中,李彤要求增补《圆觉经》,但众夫人觉得不妥,就改成了《因果识见颂》,李彤也只得作罢。梵音如雨一样倾盆,众人于这当中,也得到不少慰藉。从法雨寺回来,下山之后,一路都是美丽春景,焕发着无所不在的生机。李彤神情大悦,竟牵了一匹马兀自骑将起来。满目绿色的原野上,车马之声络绎不绝。

    行至一岔路口,但见此路一直延伸到云雾深处,抬眼望,但见远处彩霞一片,云蒸霞蔚,李彤便叫众夫人及大队人马继续前行,自己独自带着秋子及两位侍从踏入小道。众夫人觉得不妥,但见李彤横眉冷对的神情,只好由着他去,吩咐秋子悉心照料。

    李彤骑马在树林中行走了一程,但见峰回路转,眼前突然开阔。绿草如茵的草地那边,是一大批如火似的桃花,灿若晚霞。李彤从没有看过如此连绵的桃花。想自己适才在路边见到的一片云蒸霞蔚,原以为是晚霞,却没想到是如此大片桃花。便兴奋起来,信马由缰在桃树下行走,这里摸摸,那里嗅嗅。李彤、秋子四人打扮与农夫樵夫迥异,远远看去,好似神祇天仙一般,姿态十分优美。李彤玩赏了一番,内心十分感动,不禁又想:我以前为什么没有发现如此胜景呢?想到人生苦短,又错失了许多美好的东西,颇感后悔。

    随意走了一阵,便瞥见一座小小的宅邸,庭中树木错落有致,颇有雅趣。但闻里面传出音色美好的古琴声,弹得幽艳动人。李彤听赏了一会,便从坐骑上下来,信步走向门边,透过竹篱笆向内窥望,那神态竟如一憨痴儿童。庭院内有一种不知名的幽香顺风飘来,李彤不由神清气爽。秋子也感受到一种自然的乐观,虽然岑寂,但却高远,不禁心动。

    不用说那宅子正是庄楚门的住所了。李彤与庄楚门认识了之后,彼此之间异常投缘。尤其是庄楚门见了秋子之后,心下大惊,然而又有万般感动:这分明是自己梦中所见女子!眉眼姿势,仿佛前辈子就熟悉似的,心中尤其感动。庄楚门想:原以为自己所梦之人此生是不可能见到的,没想到这么快就来到眼前。所以庄楚门一边跟李彤说着话,一边心存旁骛,眼角不时瞥着秋子。秋子觉得此位白衣相公迂腐愣痴,不由内心里越发好笑起来。

    李彤早成了无情之人,于这男女之事,明显地笨拙了。寒暄落座之后,李彤细心地打量起庄楚门的居处。但见此山庄的右边是一片水面,山庄临水筑着回廊,有石阶导向水面,极其幽雅。室内光景也和别处不同,虽是木头建筑,简陋朴素,但陈设布置却别有风味。庭院里更有奇花异草,相得益彰,没有丝毫工巧的成分,显得整洁而干净。几种音色优美无比的古乐器,随意不拘地陈列着。刚才庄楚门弹奏的,分明是那把沉稳古朴的古琴了,琴音竟那样凝重、艰涩,然而又有异乎寻常之感。

    李彤说道:“从你的琴声中可以听出,先生似有清洁高远之志,然而却怀才不遇,故而显得凄凉、艰涩。可有此意吗?”庄楚门微微一笑,答道:“我等乡野之人,久住疏懒,于乐器已经生疏。只是胡乱弹奏,怎可牵强附会?”心想此人气质不凡,神清气朗,胸中正大光明,但眉眼间却有说不清的哀怨,一时也猜不出个所以然来。只是见了秋子在其人身边,仪态万方,但很明显与此人关系疏远。庄楚门不禁道:“天色已晚,不若相公等就在我处栖息,家中并无别人,只有老母在堂,终日念佛,不问世事。相公若不介意,就在此摆开一两碟小菜,饮酒赏月如何?”李彤没有反对,便低语一侍从回金陵告知。晚餐之后,月亮升起来了,李彤便坐在古琴边上,信手抚弄。才入了个调子,又觉得道心浅薄,便住手不弹了,说道:“此种月色朦胧的春夜,弹起琴来声音一点也不清朗,不弹也罢。”庄楚门一笑,说道:“琴、诗、酒,合称三友,喝酒,如何能没有琴呢?”李彤想了一想,便对旁边的秋子说:“我想起你的琴弹得极好,就乘这良夜清风,饱饱我等耳福如何?平日我一直恍然,却不记得你的琴声是怎样了。”秋子道:“我的琴比起花夫人,那真是一天一地了,我只是怕不中二位雅意。”李彤的神色立即黯淡下去。秋子这才后悔提到花夫人,惹了李彤的伤心,不由有点悔意。

    庄楚门显然感受到了秋子话语中的弦外之音,不由举杯说道:“先生不必想到其他,此刻正是花前月下,又有绝代佳人弹琴助兴,只怕神仙也不过如此吧!”一席话说得李彤又轻松起来。

    秋子不由心存感激。看庄楚门的丰姿和品格均甚优雅,超出凡人。但平心而论,若和李彤并列起来,他却正如桃花边上的一株枫树,显然逊色了。秋子便抚起琴来。琴声优雅无比,宛若仙乐似的。这时候月亮从乌云后面徐徐露出,此时展颜,一片皎皎,宛若经琴声荡涤过似的。庄楚门一不动地凝视着秋子,忽然想到:此人的姿色好比盛开的水仙花,花茎柔美无比,肌肤是雪白的。但用水仙花比明显是俗了些,花的美色有限,有时还交混着讨厌的花蕊,而人的容颜,其美实在是无物可比拟的。这样想着,真的如呆了一般,就化在琴声之中随波逐流了。李彤却别有一番心思,想着这山庄幽雅美妙,实在是一个绝佳的养性之处。伴着琴声,不由赋诗云:

    春月朦胧心凄静,

    琴声似叹世无常。

    李彤当晚即在庄楚门处歇息了。天明时分,又与庄楚门促膝长谈。谈到兴浓之处,李彤感慨道:“实不相瞒,我就是中山王。但人生如梦,我是去日不多了。并且此身云里梦里,我都不甚清晰。我想在你处暂住一阵子,我在金陵另有府邸,你可携老母共度。我会为你另在金陵谋一官职,让你得过且过如何?”

    庄楚门当即拜道:“自从见你第一面起,我就觉得殿下并非一般之人。人生苦短,庄某也同样感受。只不过庄某有一事相求。”于是将梦见秋子之事一五一十如实相告。李彤当即叹曰:“此乃天造之缘,我当祝你玉成,然而天造之缘,也有无常之变……”言罢,泪光又闪亮起来。勉强克制住,叫来秋子,把庄楚门的深情厚谊说了一遍。临末了说:“此世界若有一番真情,实属难得,你今日即可留此处,待择一良日,让你们成愿也罢。到时候我复来此,了却残生。”

    秋子听后,只是一言不发。想想李彤时日不多,眼泪不由自主地落下来。

    夕阳西下,但李彤还是执意携随从上路。李彤说道:“只当一路赏月也罢。”上了路后,回过头来,见秋子与庄楚门站在柴门前送行,俨然一对璧人。尤其秋子,离别之际,那风度越发高雅了,更见温柔妩媚,令人不胜怜爱。大约是悲伤的缘故吧,她的头发松松地掩住面颊,美丽的面容或隐或现,身材也异常纤细,站在夕阳之中,可怜无比。

    五

    往下去不长的时间里却发生了很多事,这也是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先是吴夫人突然地死了,这一段时间,她忧郁至极,所有的欲望都耗尽了,生命也如灯芯一样熄灭了。李彤更觉得命运的不可捉摸,所以听到通报后只是凄苦地一笑,从胸口以下已经彻底地凉透了。他的另一位夫人,即公孙夫人,与自己的二公子李策私通,就像自己年轻的时候与父王的爱妃私通一样。因此当有人吞吞吐吐地将此事禀告李彤时,李彤只是会心地一笑,吩咐将公孙夫人逐出门外,馈赠她一大笔银两,让她好自为之。对李策,他却没说什么,因为这是同一幕剧了,只不过时间换了,角色换了,但此剧还会不断地上演下去的。与此同时,京城传来消息,皇后娘娘竟生了一只狸猫!紧接着,皇帝大怒,皇后娘娘被废黜了……李彤对这一切已没有兴趣了,整个中山王府内到处壅塞着一股腐烂的气味。

    这一年初秋,当李彤已对身边所有之事感到力不从心的时候,他就谢绝了夫人和侍从们虚情假意的挽留,执意上路了。这一次,他只带着两三个侍从来到了自己先前在栖霞山所建的一个山庄,说是山庄,其实只是三二屋舍而已,极其简陋。李彤觉得在一个幽僻的地方离开人世比较妥帖,先让人把自己忘却,然后再悄悄地消失,自己把自己忘却。在李彤看来,人生毕竟是无甚意义的。

    李彤就在栖霞山住下了。这一个地方李彤虽不常住,但这里花木繁茂,布置更有雅趣。这一日夜晚,李彤独自靠在西门边的栏杆上,闲眺庭前经霜变色的花木。远处那一大片桃花早已不见了,只剩下大片黛色的残枝剩杈,让人不忍卒观。微风携来法雨寺的钟声,因是声音渺茫,无有庄严,倒有哀怨之感。庭前枯草丛中,秋虫唧唧齐鸣,既是热闹,又是萧条。其时夜露晶莹,李彤情怀悲戚,泪珠几与夜露争多。他两手支颐,独自吟着“遇死才知生茫茫,为云为雨不可知”之诗,异常潇洒凄艳。几位随从见了,竟不忍打搅,仿佛也触到痛处,不由得伤感起来。

    很长时间以泪洗面,李彤的眼神明显地黯淡了。世界在他眼中已成了一盏昏暗的灯火,闪闪烁烁即将熄灭。不过李彤倒也泰然待之。倒是先前有几个对李彤异常崇敬的女子,千方百计打听到李彤的下落,然后悄悄来到山庄观望。然而一瞥之下,她们不由深深失望,原先意气风发的倜傥王储现在俨然成了一个孤寡模样的小老头,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女子们不由灰暗悲凉起来,再也不肯第二次露面。

    只有一个女子除外,那就是秋子。秋子自从被李彤许配给了庄楚门之后,双方倒一直恩爱,但秋子一直神思恍惚,其心常萦绕在李彤身边。这种惦记是长驻心中的,如一口永远不见底的幽井。新婚如一桌热热闹闹的酒席,终究是要散去的,对于男女,都是这样。庄楚门很快在金陵王府谋得一职务,鞍前马后,深得信任。一段时间之后,庄楚门自然而然地学会了处理各种事务,如何对手下人颐指气使,如何借女人来消遣自己;已学会穿着华贵的衣服,对仆从们发号施令,在香气馥郁的水中沐浴;学会享用精心烹制的食物和点心;学会了饮酒,这使得他变得慵懒而健忘,还学会了下棋、赌戏、观赏歌女、乘轿;与此同时,庄楚门还慢慢觉得自己变得与众不同并带有一种优越感,学会总是带有一点轻蔑来看待世人,带有那么一点嘲讽般的不屑,面容也渐渐呈现出权贵所常见的表情,那是一种阴郁而没有餍足的表情,一种恼怒而无所事事的表情……总而言之,庄楚门变得与自己原先接触的人越来越相似。这也让秋子觉得无趣得很。而庄楚门因为俗务缠身,进取心强烈,明显地精力不济,所以对秋子也明显地冷落了。

    匆匆已届二月,金陵王镇守边疆,庄楚门自然跟随,只留下秋子和老母相伴。庄楚门不在家,秋子更显孤单落寞了。她想起自己莫名其妙地被李彤赐给庄楚门,不免心中有点怨恨,又回思李彤,觉得心中仍然恋慕,但毕竟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一如静夜的月亮似的。她想:宿世因缘之说,固然是天经地义,但此事实对于我过分苛刻,实在是太不公平;又想到庄楚门实在可厌,编出个梦中情缘的故事来,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从此不论坐卧,眼前常常出现李彤的面容身影,无法抹去。秋子想写一封言简意约的信去,但念李彤此时无心于世,写信去亦无意味,便闷在心里。有一天,大雨弥漫,四周岑寂,秋子回想以前常见李彤之时,恍若隔世,不由吟道:

    泪如雨雪哀凝成,

    纷乱而下意万缕。

    到了秋日里,秋子实在是惦念李彤,多方打听到李彤的下落后,就雇了一辆马车,来到了李彤隐居的山庄。此举看似异常,然而却在情理之中。原来秋子这个人的性情,温柔中含有刚强,好似一根竹枝,看似欲折,却终于不断。到了栖霞山之后,秋子终于找到了李彤隐居的山庄,秋子胆怯而谦卑地推开柴门,只见李彤正坐在庭院正中间,一动不动。由于长时间的斋戒修行,李彤的面庞瘦削了很多,形容枯槁,然而骨子依旧清峻,非言语所能形容。

    秋子就在栅栏边跪了下来,态度十分谦卑。李彤此刻早已心若止水,不泛微澜,他的眼睛更加昏暗了,记忆力也不如以前了。他只是看到有一个朦朦胧胧的影子出现在眼前。李彤不安地问:“你是谁呢?干吗要跪在这里呢?”

    秋子没有说自己的姓名,看得出,李彤对先前的一切已没有兴趣了。秋子要进去,李彤阻拦说:“里面满地荒草,草上露水极多,插不进足,必须把露水扫除一下,才好进来。”说完之后,拾起身边一枝竹竿,将荒草一一细细拍过。姿势龙钟,但态度诚恳至极。

    秋子进了庭院,只见满院枯枝败叶,花卉早已谢了。秋子想那去年花朵,开得如此之艳,如今说败也就败了,败得毫无踪迹,像梦魇一般。看那一院的野草,倒是长得生机勃勃,茂盛无比。李彤似乎看出了秋子的心事,笑道:“我一个孤单老头,花花草草,早与我没有丝毫的区别。在我心中,花早已是非花,草也早已不是草了。”

    通过朦胧的眼光,李彤看着秋子,忽然觉得这女子是异常熟悉的,当下即明白过来这是秋子。但仍没有什么表示,只是努力打量着秋子。朦朦胧胧中,觉得这个人多年看惯,目染耳濡,并无特别惊人之处,然而终究无人赶得上她,真是一个奇迹。这样的女子,仿佛可以随时随地进化似的,今年比去年更甚,今日比昨日又更甚。李彤想:恐怕也只有花夫人才能胜彼一筹了。不过李彤一想起花夫人,便一如既往地隐痛起来,好像早先嗅过的香气又在血液中四周游走似的。

    秋子似乎看出了李彤的心事,目光四寻,见室内原先那些琴筝琵琶都呈枯朽之势了,有一层厚厚的灰尘附在上面。秋子忽然想:我闻中山王演奏音乐天下绝伦,过去没有机会,此时若能听到王爷演奏,当死也瞑目了。便莺声开口道,小女子此番前来,即是想聆听王爷的琴音,请王爷乘着阳光灿烂之时,抚奏一曲,即使死了,听过这琴音,却也值了。李彤心中无端地顿感凄怆,难于忍受,便吩咐秋子将琴捧来,擦去灰尘,弹奏一曲。虽然久未接触,但毕竟是慧心之人,曲调有空灵之感。秋子听出这是世间常弹的乐曲,但从李彤尖尖手指间划过,的确异乎寻常,尤其是其反拨之声,更加清脆悦耳;其间又似夹有哀怨而优雅的筝声,格外地意味深长。李彤弹琴之时,感受又与秋子不同,只觉琴弦的调子还同从前一样,并无改变。不过弹琴之时,从前的情景仿佛历历在目,仿佛是曾经看过的皮影一般。

    一曲终了之时,秋子早已成为泪人。此时天色已冥,下弦的残月发出淡淡的光芒,不过轮廓还是很清楚,映着这山川秋色,倒觉得这晚景别有风趣。天色本无成见,只因观者心情不同,有的觉得优艳,有的觉得沉郁,有的觉得凄凉。眼看着天色已晚,秋子不便久留,只得告辞,匆匆别过李彤,回城里去了。李彤目睹着秋子的背影远去,心中一如既往地平静。在李彤心中,人生一如既往地迎来送往,他早已是司空见惯了。

    自此以后,秋子经常来到李彤这里。李彤左右的侍从已陆续离去,就如同叶子从老树上凋谢一般。到了第二年夏天的时候,李彤身边只剩下一个身材佝偻、声音喑哑的老侍从跟随,为他烧火做饭。秋子每次到来,必陪李彤坐于院中,有时不发一言,只等黄昏来临,秋子便打道回府。每次来,她内心总有一丝欣慰。

    白露过后,秋子又来到了山庄。听到庭院里虫鸣一片。才知李彤乘府中人来看望之际,命人捉了许多秋虫来,放在这院落之中,夕暮秋风起时,他就端坐在庭院之中,寂寂然听秋虫鸣叫。这一天李彤恰巧让侍者把自己的头发洗了一下,长发低垂,明显地见着斑斑白发,如雪一样落下。不比先前,那是一丝不焦、光艳可鉴的。待坐定后,听着虫鸣一片,秋子不免心下静谧。李彤就自言自语地说:“昔人说秋虫鸣声最美,诚如斯。这是因为秋虫将逝的缘故,算是此生绝唱,而诸多秋虫当中,以松虫之啼鸣最为悦耳。但我现在才知道,松虫是一种最为短命的虫,只能鸣叫三五日,便一命呜呼,权剩下料峭的身子。其实人跟秋虫一样,看起来奢华风光,但也是最短命的。”

    李彤感慨万千,不由吟道:

    虫在草中宿,一命堪可忧。

    人生亦如斯,秋衫泪已濡。

    吟诗之际,正是天清人静,微风敲竹;云破月来,银光皎洁。秋子不由自主地站起身来,也作诗一首,然后怯怯然吟道:

    往者一切如梦寐,只见清风唱清歌。

    天下英雄不复道,只知天上星星多。

    雁鸣之时,李彤死后法事举办,非常庄严隆重,与平常世俗迥不相同。朝廷特意为李彤遍请高僧,排场十分盛大。时惟十一月,晴空万里,清和宜人。李彤过世之后,在这一个风清气朗的秋天里又发生了很多事情:皇上驾崩,皇子与皇子争夺皇位,引来一片杀戮。丞相被满门抄斩。不久,小皇子又暴毙。金陵上空出现了“天狗吃月”的现象,长达数小时。天气突然回暖,冬日树梢,一色青葱,美好可爱……李彤的中山王府很快地度过了短暂的沉寂日子,又显得异常红火,分外妖娆……当然,这些都与逝去的李彤毫无关系了,让有心人不禁想起苏东坡的一句诗:事如春梦了无痕。当下不表。

    六

    冬去春来,日丽风和,云腾雾绕,花朵含苞不放,让人好不心焦。秋子就是在等待花开之时渐渐地变得平静下来的。那些注定要开的花,此时不开就不开了罢。一切都着急不得。到了三月下旬,秋子所居的庭院里,春景比往年更为浓艳,花团锦簇,鸟声清脆。李彤去世之后,金陵王回到京城,庄楚门也跟随归来,夫妻长期隔绝,乍一见面,颇感陌生。庄楚门眼见如今的秋子,风姿绰约,楚楚动人,心里有说不出的怜爱。一家人的生活算是步入正轨,秋子内心平静之后,倒也日渐驯顺、性情温良,只管天真烂漫地亲昵庄楚门。这两个玉璧之人之间的娓娓情话,笔墨不能描写。渐渐暖和的春色,仿佛为这恩爱添加背景。

    一春已尽,夏天就到了。这个夏天金陵出奇地热。王公大夫们竞相在秦淮河上纳凉游玩赏月,快乐无比。金陵王李藩将先前造好的大船修缮一新,张灯结彩,很是壮观。初次下水之时,又召集大批歌伎乐人,就在船上奏乐伴舞,好不热闹。当天金陵诸官员都应邀到场,庄楚门跟秋子也在其列。金陵王雍容华贵,大耳垂肩,好不气派。旁边的夫人们更是如花似玉,一片明媚。金陵府中大湖与秦淮河是相通的,平日里大船即停泊在湖中,船入秦淮,只需提起水中栅栏即可。

    游船很大,把秦淮河挤得满满的,周围的小舢只得远远相避。不曾见过此番情景的女人们,仿佛腾云驾雾,在云端中行走一般,人人心中畅达。游船进入秦淮之后,两岸的景致都如画舫,河水倒显得可有可无了。其间不时可以看见金粉似的亭阁,攀龙缠凤,金碧辉煌。两岸柳条垂地,花气袭人,芬芳无比,仿佛最浓烈的色彩都集中于此。这秦淮是一条极其幽致也极其热闹的河,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金陵王这一招摇,引来两岸看客无数。舟内的与舟外的竞相美丽,花团锦簇,莺声鸟语,喧哗一片,仿佛航行在银河上似的。间或有水鸟,色彩斑斓的鸳鸯双双游泳,浮在绿色的水面,竟是如锦纹般美丽的图案。白舫红帘,清风绿水,朱唇皓齿,遨游其间,连年月日也毋须再记得了。游到兴头上,诸女子唱起了一曲《虞美人》:

    碧绿天上星和露,何必用心数。曲径通幽情迂回,可惜一曲如画,向谁开。轻风细雨无限意,莫道春又逝。为君一醉又何妨。哪管酒醒之后人断肠。

    歌声入水化成水。女人们各自抒情,随意吟咏。两岸不时传来喝彩一片。船上的人仿佛身在梦中,只因此情此景异常美好,让人宁肯弃掉泥一般的现实。

    天色将暮,乐人奏出江南丝竹之音,婉转动人,明亮美丽。大家都觉尚未尽兴,尤其是金陵王,更觉人生得意须尽欢,只是感叹如此良辰美景的机会实在太少。于是命船内所有灯具尽情点燃,又在船头遍掌灯笼,照得如同白昼。秦淮两岸也受到感染,全都将红灯烛火张扬起来,真如正月十五元宵节一般。公卿夫人们就在甲板上饮酒作乐。皓月当空,清风吹拂,真有邀月共饮的华美。乐人尽是优秀的伶人和专家,或吹箫管,或弹丝竹,繁弦急管,华丽无比。奏出当时极为流行的《碣石调幽兰》、《潇湘水云》、《秋鸿》、《海青拿天鹅》时,船内船外之人面带笑容听赏。音乐在皓月之下,格外清越,不比在宫墙之内,总是多了许多可有可无的回音。因此此时的音乐声中,众人的心灵仿佛如水洗涤过的,比天上的月亮还要澄明。这可是人世间不常有的安详和快乐啊!

    是夜尽欢,直至天明。这当中金陵王舒展歌喉,一曲《满庭芳》,唱得两岸叫好声一片。女宾大都是忸怩作态,不肯上榭台歌咏。金陵王便趁着酒意,随意点人表演。恍惚之间,眼前突然一亮,秋子出现在眼前,宁静端庄,仿佛美玉无瑕,又如天上高悬之皎皎明月似的。金陵王醉醺醺地走到秋子跟前,力邀秋子上榭台吟唱一曲。秋子拗不过,只好借了乐人手中的琵琶,走上榭台,怀抱琵琶半遮面,弹奏了一曲《夕阳箫鼓》。弹奏之时,珠落玉盘,竟有渔歌唱晚、夕阳西下之境。引来了一片叫好声。醉眼蒙眬之中,金陵王看着光彩照人的秋子,竟像是璧人一般,还是那种毫无瑕疵的美玉。在此之后众人继续作乐,音调更加悠扬悦耳。

    隔日庄楚门又接到金陵王的请柬,邀请他携同秋子参加夏季法会。夏季到来之后,由于天气炎热,秋子感到一点倦怠,本不想出门,但庄楚门执意让她去,也只好跟去了。上午时分,众多官僚聚集在金陵府正厅。法会虽然隆重庄严无比,但又妙趣横生。八个相貌端正的女尼,分为两班,手执拂尘,静穆而来,算是典礼开始了。大厅之内一片烟火香味,数十个僧人身披红黄二色袈裟,双掌合十,埋头诵经,此起彼伏。金陵王庄严而坐,两边是黄髫小儿,手持银瓶,内插杨柳枝,此情境下,金陵王俨然普度众生的观世音。此番情景,虽说不伦不类,但又恰到好处。帷幕之后,鼓乐齐奏,明显地有着庞大乐队,和着一片诵经之声,极为协调,但按照俗理来论,是明显地不合拍了。

    悠闲轻扬的乐声中,进来一队女伶人,她们就在大殿之下的广场上舞蹈起来。伴奏舞蹈的乐师奏出《六九》曲,也即《梅花三弄》。八个女伶人都是天姿国色,但眉宇间却难免有点小气作态,气场分明有些纠结。金陵王看了一会儿也就懒得看了,只用目光在人群中搜索,搜索了一阵,似乎没有看到想看到的,未免有些伤心失望。舞蹈结束之后,法事正式开始。众僧们转而诵起厚厚的《梁王忏经》,这一年夏天灾害很多,长江流域遇到了百年未遇的大洪水,岭南又有大面积的虫灾,而北方却旱得土地如烧焦一般,想到这一系列焦头烂额的俗务,金陵王便觉有点焦躁了。这时候《梁王忏经》已念诵起来了,这经很厚,往往要念上三天三夜,姑且不去管它。仪式算是开始又算是结束,金陵王邀请各来宾去花园喝酒。当日金陵王府之内又是觥筹交错,一片莺歌燕舞。人人欢笑度日,诸女人更是无忧无虑,开心至极。仿佛活一日便开心一日似的。

    当是时,金陵王如日中天,正是位尊名重、身闲心旷之时,十分安乐高旷。但自从游秦淮那日遇见秋子之后,他无端地突生烦恼,心乱如麻。在他印象中的秋子,温柔恭谨,美丽无比。她的举止态度,虽然难免有点小气局促,但总体上落落大方,处处富有优雅之趣,加上天生的肤如凝脂,化妆又十分得体,所以几乎毫无缺陷,只觉花容玉貌,艳美无双。只是这样一个仙人儿却有了主,实甚可惜。金陵王心中甚是懊恼,想到:这女子嫁与庄楚门,平心而论,倒是一双天生佳偶,无可挑剔。这样想着,本来道貌岸然一本正经的金陵王,也觉得别有一番酸楚的滋味了。个中甘苦,他人怎么也不能觉察。

    宴会之后,锣鼓声响彻,金陵王开始领着众人观赏全本的目莲戏。大戏开始之前,金陵王就重重地犒赏了乐人和伶人。赐乐人的是紫色高丽锦缎衣一件,赐女伶人的则是罗宋绣花锦囊,外加大理胭脂一盒。

    目莲戏开始了。戏子献技台上,蹬坛蹬臼,跳索跳圈,窜水窜剑之事,一时大非情理。演到深处,又有天神地祇、牛头马面、鬼母丧门、夜叉罗刹,铁城血解,引得看戏之人各自惴惴,面庞皆有鬼色。金陵王看了一阵便悄然离开了。他独自来到了后花园,忽见一女子身穿红面蓝里的锦缎,内衬白色里衫,色彩配合十分调和,富有新颖艳丽之感。金陵王抬眼仔细一看,又是游秦淮所见之绝色女子,庄楚门的夫人秋子。那女子也认出了金陵王,行了个礼,闪过身去,把道路让给金陵王。金陵王问:“园内正在唱目莲戏,你为何不看?”女子答道:“那戏我不太喜欢,妖魔鬼怪,怪吓人的。”声音听起来有点焦灼不安。金陵王不由抿嘴而笑。金陵王说道:“这就是庄楚门的不对了,他独自一个人看戏,却任由你在后花园里独自伶俜,实在是不应该。我立即让他带你回去休息。”

    金陵王一番话说得极诚恳,秋子听了心中为难,不知如何回答是好。终于答道:“就由他一人看好了,我在这里正好落个清静。其实这段日子嘈嘈杂杂的,总是感到无处着落。”她答话时神态尽管有些黯然,但却柔驯可爱。金陵王心中充满怜意,说道:“你真是个善解人意的好女子,可惜我左右的无数女子,虽说个个美貌聪慧,但像你这样知情达理、温柔娴静的,却是没有。”金陵王心中一点隐情,终于未便出口,只是在谈话中影射暗示。秋子却是一副听不懂的模样,也不言语了。金陵王只得长叹一声,起身告辞。走到门口,回过头来,见美人侧立一丛淡竹旁,风姿绰约,宛若剪影一般。一时兴起,便小立阶前,即兴赋诗,吟道:

    隐隐淡竹青,泠泠佳人倦。

    轻风渐渐过,倩影楚楚然。

    一边走一边想:“这事情让我好恨哟!”

    七

    夏天到来的时候,庄楚门受命到北方边塞鸿门关担任节度副使。秋子很清楚这是金陵王的安排,她委婉地示意庄楚门拒绝,庄楚门却全然没有领会,一派春风得意之状,毕竟这是个四品官了,急急忙忙就要去上任。秋子也不好多言语,也没往深处想,只是再三地叮嘱一番。两人分别之后,差役南来北往,彼此心中都很挂念。庄楚门老母仍是不问世事,每日在佛堂念经坐禅,秋子依旧悉心照料,尽心拂看。

    有一天傍晚,久雨初晴,天清人静。庭前几株紫荆和海棠青春照眼,欣欣向荣。秋子自然而然地感到心旷神怡。先是在庭园里走了一会儿,然后步入厅堂,排开笔墨,提笔将《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反复书写:“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昔为娼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秋子一边闲笔书写,一边想起自己的一生,渐渐地有点体会了。思在心头之时,忽见庭院里信步走进一个人影来,不是别人,正是金陵王李藩。原来李藩倜傥不拘,心中老是挂念着秋子,便忍不住孤身一人前去看望。秋子此刻见李藩进来,便肃然起立,娇涩满颊。她那娇涩之容,让李藩忍不住回忆起少年时的美好单纯来,李藩便情不自禁,对她言道:“我此番来,实在是身不由己。公务虽然繁杂,但我一直颇感烦躁。此刻见到你,我才感到安心了。”言谈之际,十分恳切,仿佛眼泪也要闪出来似的。秋子不知所措,喃喃不知所言。李藩一眼瞥见了秋子手中习字的毛笔,即兴吟诗道:

    毫笔此身幸,堪握佳人指。

    闻香识美人,吾自徒叹息。

    李藩唠唠叨叨地叙述,秋子听得面红耳赤,想到道貌岸然的金陵王从没有如此唐突失态,心中甚是困窘,然而也只好乖乖地坐着,答诗云:

    容貌似风无意铸,

    是鬼是仙天地知。

    她的意思本是想说明美色容颜也是幻相,但紧张之际,彼此都有点词不达意。而她狼狈之际,浑身紧张,其娇羞之态,妩媚动人,堪称惊天地动鬼神,把李藩看得痴了。然后就词不达意地表白起来。李藩其实是风月场上的老手了,但他现时的慌张,连他自己也不明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大约是秋子的冷艳之质无人可比吧,她仿佛不是这个世界上的人似的。又像是冷风中凝就的冰雪人儿。

    李藩絮絮叨叨地说道:“你为什么如此疏远我呢,我对你的一片明明白白的痴心妄想,想起来,竟让我自己羞愧了。所以我派庄楚门镇守边关去了。我只要见到你便什么也不需要了,哪怕江山社稷也在所不辞。我知道你暂时离不开庄楚门,我一定隐秘我们的关系,让他永远不知道,而我会重重地赏赐他的,让他不断地升官,然后发财。人世间不就是这样吗?你能得到所有你想得到的,你的人生将因此而浓墨重彩。”李藩的一席话,说得毫无来由,就像无心无肺似的。其实像李藩这样的官宦世家,皇亲国戚,一生中缺的就是真情实感。至于偶然之中爆发的一点真情实感,也是支离破碎、毫无来由的,似乎一阵风就可以吹得七零八落似的。

    雨早已停止了。风来竹面,雁过留声,云破月泻,银光皎洁,似在这青幽之夜,方有人间微妙之情事。有一个婢女来招呼秋子用膳,见金陵王在,便有所顾忌,悄悄地回避了。因此秋子所在之处格外地静谧,静谧得彼此慌张得随时都可倏忽逃遁。而言语已然出口,虽然消失得无影无踪,但尴尬却如水波一样,一层层地化开了。金陵王就悄悄地将秋子拥入卧房,捏着那如削葱根似的手,一时也不知如何是好。秋子心里甚为厌恶,生怕被婢女们看见了,便觉异常痛苦。她想:人世间真是变幻无常,自己对李彤一片痴迷,李彤却毫无觉察,反而将自己随便就赠予庄楚门。庄楚门虽对自己一片痴情,但毕竟名利心甚重。而今又遇上了李藩,缠绵悱恻,让人不知如何是好……这等苟且之事为什么这样繁杂呢……因此十分悲伤。虽然竭力忍耐,但眼泪却夺眶而出,那模样无援无助,仿佛一只孱弱的小飞蛾似的,让人怜惜无比。等到兰麝熏心、解钩蹴凤时,金陵王一眼瞅见秋子左边肩胛上的紫红色小胎记,鲜艳之色,扑面而来,就像白雪之中的一枚桑葚似的。李藩喃喃地说:“我真是从没有过这样美好的感觉,自从一见到你,我就觉得天辽地宽似的。有时即使是些微不足道的幻变,也使我触景生情。你千万不要讨厌我,我这样有些近乎无礼的举动,连我自己也感到荒唐至极。但我这样做,实在是无可奈何之举,见到你我心中的痛楚也就消失了。你千万不要为此而伤感。”又说了许多甜蜜的话,秋子是怎么也不言语,就如一个木偶一样,任由李藩动作。

    终于月上高楼,万籁俱寂。李藩见秋子兀自啼泣,只得告辞,说:“我知道你是娴淑之人,不愿意从事轻佻之举。我实在是无可奈何,只想见到你,因此做了这鲁莽之事,但愿你能原谅。”这句话说得异常诚恳周到,真是发自于心的。然而秋子此时早已愁上心头,骨子里又觉得很无聊,便没有答话。李藩见状,长叹一声,说:“我原以为你会很多情的,没想到你竟这样讨厌我,但我还是心满意足。”神色恢复,提步离去,走了几步,回过头来,又长叹了一声,吟诗曰:

    无花无酒春犹在,

    有烛有心夜自明。

    然后径直走了。秋子依稀听到,觉得这诗句似乎不是金陵王所作,而是有出处的。但心中一团乱麻,连一根头绪也理不出,只好由它去了。忧愁之中,怎么也睡不着,碎步走入正房,庄母和婢女们早已安息了,院外的更声已响起,每一声都敲在自己心尖。秋子无奈,只好再次回到卧室,睡在枕头上犹兀自伤神,更加讨厌金陵王了,又稍稍怨恨庄楚门,感到人生的阴差阳错,不胜悲伤。

    第二天一早,金陵王的信函就送来了。可以肯定李藩也是一宵未睡,这正应了那诗句:无烛无灯夜自明。秋子此时头痛异常,心绪不佳,信也懒得看。婢女提醒她说金陵王的信使在门外,等候要取回信呢。秋子忽然发起了脾气,说道:“哪有这样的道理呢?他的信函我还懒得读呢!”吩咐婢女们将来人轰走。侍女们只好走到院门口,对来人好言相慰,言秋子已病卧在床云云,来人只好离去。秋子躺在床上左思右想,愁苦之际,不由撕开信封,但见用的是锦绫宣纸,外表堂皇华贵,一笔字虽然优美,但明显地流露出嚣张。信中无非又是表露相思之苦,意思是说:昨夜我对你实在是无礼。但由于真心倾羡,望秋子对这一切都不必计较。日久生情,当以长久厮守为最佳。末了李藩作诗一首,诗曰:

    荒宅独坐对灯残,远村无明百八滩。

    尔在远处我在近,月辉清光几时干。

    诗作得情真意切,落寞难耐之心跃然纸上。秋子稍稍觉得安定,又想起堂堂一个金陵王,却因此手忙脚乱,不由心生笑意。想到此人行径虽十分可厌,但态度却极为诚恳,甚至有点迂腐。自己一生之中难得有这样的经历呢!也罢也罢,男人都是靠不住的。其实自己与庄楚门,也无非是露水姻缘罢了。这样想着,便有些释怀了。不过心中仍有恨意,这样的麻烦事,为什么偏偏纠缠着自己呢?又读了一遍李藩的诗与信,想着不回信吧,又觉得不妥。沉思良久,提笔写道:“信札已悉。只因心绪不佳,未能详复,见谅。”字迹甚是颤抖,也只好这样了。李藩看到那回信,见一排娟秀无比的字,见字如见其人,不由得心花怒放起来。

    明日里李藩带了四五人挑着各色礼物来到庄宅,礼物当中有暹罗香料、锦缎,还有鹿茸、麝香等名贵中药,另外还带着当时金陵最著名的中医唐九和,挑明了要给秋子看病。人到门口,婢女们去报告秋子,秋子一下慌了神,不知如何是好,只得硬着头皮来见。李藩见秋子模样大窘,神色中有恼羞成怒的成分,也觉得此举甚为不妥,只是客套地问候了几句,便仓皇遁去。秋子只好收了礼物,也谢了问候,心中一直忐忑不安,想到此事无完没了,几乎愁煞了。而李藩自从表明了恋慕之情之后,似乎异常热衷于此项行动,便继续向秋子求爱,缠绕不休。秋子越发狼狈不堪,忧愁之至,似觉置身无地,竟真的生病了。她想:本来我万念俱灰,只想平静度日,没想到情缘未了,引起这等是非。怪就怪庄楚门重名利轻别离,否则李藩也不至于如此苦苦相缠。倘若此等事情流传出去,外面知晓了,必成人茶前饭后的笑柄,那是大大地不应该了。她左思右想,心绪不定。而金陵王则看出了秋子的迟疑不决,越发频繁地向秋子表达心意,只弄得秋子迷离颠倒,心中悲欣交集,无可言喻。

    到了十月,秋霜初降,晨光清丽。这一日金陵王去函秋子,让她来金陵王府菊花园共同赏菊。秋子平生最爱菊花,于李藩之行动,此刻也不甚反感,犹豫之下,便由婢女陪同乘轿去了。金陵王府花园的菊花,比往年更加出色。菊类品种也全,有高丽菊、波斯菊、大理菊等等,争芳斗艳,即便是同一种花,这里的也特别鲜艳:枝条的形状,花的姿态与色彩,以及露珠的晶莹,都与别处不同,似乎集中了更多长处似的。让人看着凉爽快适,心旷神怡。李藩大概想乘此机会向秋子表明心愫,便摘了一枝很美丽的蟹爪菊,郑重地递向秋子,说道:“你看这朵可是最美的。”他不急着将花交给秋子,只管拿在手中。这花开得果然极美,泛着金黄色花芒,颜色纯粹得仿佛不是这个世界上的实物似的。秋子伸手去拿花,李藩便乘机捉住秋子的指尖,吟诗一首:

    孤月方待雨,花似酒颜丹。

    同时红霞下,同眠万山秋。

    秋子面露尴尬,正不知如何是好,天色突然大变,朔风忽起,各色好花都被吹得枯落。秋子见花枝处处折断,叶上的露水全都被吹得七零八落,刚才的芬芳之景如同隔世,不由黯然落泪。李藩慌忙扶着秋子来到屋内,上得茶来,秋子方稍稍安静,但脸庞上已明显有泪痕了。此时天色渐暮,四周昏暗,不见一物。朔风越来越紧,气象阴森可怕,大雨接着也滂沱落下。秋子呆坐于屋内,心中只是惦念着刚才庭中芬芳的秋花,独自悲伤叹息。这正应了后来李清照的一首词:“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而面前泡的茶,分明早已凉了。

    八

    金陵王李藩与秋子之间的露水恋情,很快就烟消云散了。等到事情发展到渐入寻常与猥亵,就变得平淡无奇了,双方都有一种深深的失望。这时庄楚门的噩耗也已传来:鸿门关全线失守,胡人攻入边陲关隘,庄楚门以身殉国。噩耗传来那一天,秋子端坐于庭院之中,目光幽远,心若止水,感到光阴渺渺,隐恨绵绵。

    金陵王自庄楚门死后就没有来过了,大概是俗务繁忙吧。其实这等露水姻缘,迟早一天必会烟消云散的。秋子虽未看透,但内心隐约地有点感觉,只是未必深入罢了,所以倒没有什么意外。只是想着日后光阴荏苒,不知何以度日时,方有点恐慌起来。她又是恐惧,又是羞愧,不敢出门。

    且说庄楚门的老母自从庄楚门死去之后,倒不显得特别忧伤,仍是在佛堂每日念诵,然后坐禅自观,倒也清静无为。这一日秋子正在书房独坐,因无事打发,便执笔临摹智永和尚的《真草千字文》。心中无力,秋子想借助书法之力来壮心壮胆。正写了几字,庄母幽幽地进来了,说道:“我料想自己时日不多,想找一清静地方了结残生。我觉得此处太过嘈杂,无事生非的东西太多,所以想另迁一清静之所。还愿得到你的帮助。”秋子听到庄母谈到是非之地,脸颊不由红了起来,忙放下笔,柔声说:“母亲嫌此地纷扰,我也有同感。如果母亲有意迁出,我也欲跟母亲同往。”恳切之心现于颜面。庄母说:“我多年来勤勉修持,大约是消除不少业障,但仍然罪孽深重。我现在时日已不多,只愿意内心纯净无垢,直通净土,心无挂碍,脱离俗世。所以我今番是想到寺院,遁入鸟声也听不见的深山去。”秋子听到庄母一席话,不由想到:这个老太太还真非同寻常,我原先一直以为她是个不谙世事的“佛呆子”,没想到她志存高远,旷达世事,心中别有一番洞天。又想自己在世中所干的有头无尾之事,劳神伤心,实是无甚意义。于是说:“母亲姑且让我陪伴你去黄山吧,那里有个兰若寺,清新、幽秘,着实是一个好去处呢!”言语甚是欢欣,但说过之后却莫名地感到悲伤,忍不住嘤嘤啜泣起来,态度异常,悲凄感人。

    三日之后,庄母与秋子变卖了府中所有物具,又用些银两打发了婢女随从,各自好言相慰,然后便上路了。兰若寺位于黄山深处,在采石峰下。这时候正是初秋九月,城内还不大看得出秋色,但一走到黄山附近,便觉凉风送爽,精神顿生。山上的树木已略见红叶,入山越深,景色越是优美而新奇。秋子变得异常愉悦,羞耻之心也无影无踪。走在山阴道上,庄母问秋子道:“西方佛无量,但世上独独地以观世音为上,是什么缘故呢?”秋子想了一想,答道:“大约是观世音菩萨的心肠最好吧。”其实秋子于佛什么也不知道,只知道观世音似乎格外华贵俊美些,便有点好感,其他的事她哪懂得呢?

    兰若寺是黄山附近众多寺庙中最大的一个寺。寺内的大主持清源法师见秋子婆媳俩执意要出家,也不好劝阻,便找了间禅房让她们栖息了,但吩咐她们只是当居士,并不落发。秋子和庄母也就听从了。这寺院很大,结构古朴,楼阁轩敞,飞檐雕梁,非常宏伟壮观。亭阁、游廊、石子甬路、花卉、青林、竹和泉、飞来绕去的藤萝,样样都有,因为这些东西的铺陈渲染,此间的庙堂和禅房就显得极有雅韵,非常清纯,秋子觉得舒适极了。

    次日清晨,秋子早早地就起来了,此时晨鸡尚未唱响,但闻几个山僧之类的老人诵经礼拜之声,他们成佛的心愿真是很急切,昨夜肯定是一宵未睡,为今日的进香预先修行。秋子想他们跪拜起伏,定多辛苦,心中很是可怜。天色渐明,烟霞之间露出种种花木,生趣蓬勃,百鸟千种鸣啭,美音不亚于笛。快乐之情,于此为极。秋子只觉得心情爽悦极了。这时几个尼姑从面前经过。尼姑们多半是少小年华,虽脑袋秃青,着灰色衣裤,穿圆口布鞋,步履如猫儿一样悄然无声,脸上也冷静平稳,但过去之时,一身的韶光,依然如水一样流泻不止。那几个尼姑看见秋子,也不由地在心中暗自惊叹她的美色。

    自此之后,秋子从容地开始了她的寺院生活。天色未明,即起身洗手,念佛诵经。早殿念诵《楞严经》、《大悲咒》。晚殿诵《阿弥陀经》和念佛名,礼拜八十八佛,诵《大忏悔文》。修习禅定是跏趺坐,或者是经行即在林间来往徘徊。秋风日日从附近的山谷吹来,寒气侵肤。也常常有烟雾吹进大庙,那是附近的山上有人在烧炭。这样的日子,真是不知“今夕是何年”了。秋子真觉得无聊极了,又变得多愁善感起来,心中连续不断地想起种种往事。

    转眼一年过去,九月十九日是观音菩萨成道纪念日。各处僧众云集,整个兰若寺喧哗扰攘。当家僧便安排秋子跟随几个尼姑在斜殿的边上诵经。这地方居高临下,可以俯瞰到来来往往的香客。秋子边上的是翠微院的主持,这比丘尼已经相当地老了,口齿也不甚明晰,秋子听不出她在念什么经。至于其他几个,都是不谙世事的小尼姑,正是天真烂漫的年纪,有口无心地念了一会儿,便开始谈笑起来。老尼年已耄耋,两耳重听,每每听见小尼们与秋子轻笑漫语时,总是侧着头问:“啊,什么?”秋子便想到终有一天自己也会变成这模样,老而丑陋,面目可憎,不由一副哀怨的神情。诵经祈祷完毕,到了吃斋饭的时间了,秋子便跟着众尼来到相距不远的翠微院。落定之后,那老尼颤巍巍地端了一杯水上来,对秋子说:“喝点儿水吧。”然后就落座在秋子边上,怔怔地望着秋子,觉得这容姿实在是美丽可爱,一边看着,一边泪水直流。秋子感到不解,用询问的眼神看着其他小尼。一小尼悄悄地告诉秋子道:“这老尼原本是京城有名的美人,据说得到先皇宠幸过的。但人老珠黄,今日一看到你,料必想到人生的无常,所以流下了眼泪。”秋子听了,更加伤感了,一时无话。

    这庵中不少妙龄女子,虽当了尼姑,但心地却是极单纯的,念经坐禅之余,免不了打打闹闹,爱好时髦,有时还唱唱粗劣的情歌,回归少女模样。斋饭过后仍是如此,一个法名净明的小尼就在那里哼起本地的小曲来了,脸上娇艳而有光泽。大约是有山樵经过小庙吧,有意地撩拨,从不远处传来一阵笛声,如水波一般层层地荡漾开来,扰乱人的心境。一时庵中静谧无比,几乎所有的尼姑都屏息聆听。那笛声仿佛蝉的羽翅振动而出,优雅极了。很明显,那吹笛之人,是个风趣轻薄之人。秋子听了一会儿,觉得心烦意躁,恨恨地想到:我来此偏僻之地,本来是寻求宁静的,却不知道这里也有这么多烦心事烦心人。就想回到兰若寺去。有小尼说:“你怎么不听呢,这么美妙的笛声?”秋子无精打采地说:“有什么可值得聆听的呢?都是轻描淡写之音。”见小尼们不明白,她也懒得进一步说明了。

    那个八十多岁的老尼隐约地听见了笛声,也很想欣赏,便移步走来,怔怔地坐在那儿听。过了一会儿笛声远去了,但老尼仍是余兴未尽的样子。她的话音颤抖得很厉害,又不断地咳嗽。然后她对一个小尼说:“喂喂,把我的琵琶拿来吧,琵琶之声比笛声要优雅好听得多。”等到小尼将琵琶拿来,老尼将琵琶抱在手中,俯身抚出几个音节。显然是手指僵硬了,音节十分焦涩。秋子在不远处心想:这老尼年轻时候十分俊美,若得皇上宠幸,那琵琶定是弹得无比优雅的,而今琵琶尚在,人却今非昔比。人说琴心即是人心,此时琴心怕也渺渺了吧。竟有点悲恸得不能再想下去。那老尼哆哆嗦嗦用手指勉强弹奏了一曲,但见音乐散乱,如断线之珠。曲罢叹道:“可能是我的耳朵让山风吹多的缘故吧。”又问:“你们之中有谁会弹呢?若会,我这琵琶也就送与她了。”话音是明显传递给秋子的。众小尼都吃吃地笑,皆不好意思上前,毕竟都不是有琴心之人。秋子走上前去,从老尼手中取得琵琶,但见此琵琶极其漂亮,四根琴弦如黄金缕一样,闪闪发光,半梨形的音箱上竟嵌有七颗宝石,呈现北斗七星模样。显然,这个琵琶名贵无比,是有着出处的。秋子俯身试了试,此琵琶不是通常的四相十三品的,而是六相二十四品,能奏所有半音。当下即弹。众尼们似乎从来没有听到过如此美妙的声音,一个个如痴如醉。松风之声与琴声相和合,到了后来,夜色弥漫上来,山峰之上的一轮明月似乎也跟着琴声变得澄明起来。那老尼越发感动,连晚饭也不想吃了,只管不懈地听赏。她说:“我这老太婆是好久都没有听到这么美妙的音乐了。跟我年轻的时候弹奏得同样美妙。我来寺时本来还是可以弹一弹的,但后来当家尼阻止我,让我每天诵经念佛,不要再做弹琴这个无聊的事。我被她那么一说,也就不弹了。但我还一直保留着这只琵琶呢!”她显然对那琵琶很有感情,又深深地凝视着那琵琶,目光空虚而幽远。秋子笑着说:“当家尼阻止你,那也太没道理。佛经中是有弹琴奏乐的菩萨,况且念佛诵经还是需要乐器伴奏的,佛说:不要着相——其实干预也是着相呵。”秋子其实于佛法并不太懂,她只是随口说说,好安慰老尼。老尼听秋子这么一说,大觉心通,更加兴致勃勃,说道:“你要不嫌弃,我就将此琵琶送你,你不要推辞,只要有闲空时带它过来,为我弹奏一曲即可。我的时日不多,惯说他人老可憎,今知老已到我身,我也是面目可憎的。且暂度一日是一日。”秋子不受,老尼愠怒于色,起身颤巍巍地走了。秋子无奈只好抱着琵琶回到兰若寺。想着老尼一生之坎坷,竟彻夜未眠,坐以待旦。

    次日,是清源法师在大殿讲座。清源大师跏趺坐于蒲团,面前放着《楞严》、《涅槃》诸经典,灿然堆积。弟子乌云般坐下,乞参三昧法。有人问道:“如何能得正果?”清源曰:“欲得正果,先断六根。”问:“如何是无眼法?”曰:“帘密厌看花并蒂,楼高怕见燕双栖。”问:“如何是无耳法?”曰:“休教厌笛惊杨柳,未许吹箫惹凤凰。”问:“如何是无鼻法?”曰:“兰草不占王者气,萱花不辨女儿香。”问:“如何是无舌法?”曰:“幸我不曾犁黑狱,干卿甚事吐青莲。”问:“如何是无身法?”曰:“惯将不洁调面子,谩把横陈学小怜。”问:“如何是无意法?”曰:“只为有情成小劫,却因无碍到灵台。”问:“何谓念烦恼?”曰:“误将浊火溅莲叶。”问:“如何除?”曰:“夺取钢刀杀藕丝。”问:“何谓不念烦恼?”曰:“一任飞丝沾柳絮。”问:“如何除?”曰:“再从系处解金铃。”问:“何谓念不念烦恼?”曰:“春蚕作茧全身缚。”问:“如何除?”曰:“蜡炬成灰彻底销。”问:“何谓我烦恼?”曰:“未出岫云偏作雨。”问:“如何除?”曰:“不开花树本空枝。”问:“何谓我所烦恼?”曰:“底事急流争鼓棹。”问:“如何除?”曰:“好凭顺水再推船。”问:“何谓自性烦恼?”曰:“钻榆起火还烧树。”问:“如何除?”曰:“冻水成冰不起波。”问:“何谓差别烦恼?”曰:“磨将子墨犹嫌白。”问:“如何除?”曰:“买得脂胭便是红。”问:“何谓摄受烦恼?”曰:“痛看西子心头捧。”问:“如何除?”曰:“痒倩麻姑背上搔。”

    秋子听了一会儿,茫然若坠云雾中。盘曲着的腿部异常酸麻。抬眼看身边的庄母,但见她神色自若,宁静异常。当即心下大惭,觉得学佛应该是有恒心的,而自己的恒心竟不及一老妇。又耐心地听了一会儿,好不容易讲座散了,这才扶着庄母离去。

    二月之后,仍是隆冬时分。庄母安然长逝,面色十分安详。寺院里安排了庄母的葬礼,清源大师亲自带人念了一回《大悲咒》。秋子心中甚是悲伤,想到自己与庄母此生所说的言语,加在一起也不过十句之多,但平静相处,也算是极有缘了。又想庄母此生于佛极殷勤,不知会不会脱离轮回修成正果,心里忐忑得很,又不敢问。心甚孤单,只是无事抱着琵琶走到翠微院,为老尼弹奏一曲。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不提。

    九

    无名氏有诗云:北风吹故林,秋声不可听。雁飞穷海寒,鹤唳霜皋净。这首诗本是写因秋风声起,大地萧条而内心无比惆怅,苦闷无法倾诉,唯有在月光之下独自徘徊,形影相吊,暗自叹息。这种忧郁黯淡的心情正与秋子相似。秋子只觉得一切像做梦一样,日子只剩下日出日落了。万事只能闷在胸中,独自伤心。又不知此后如何挨过,因此一直心绪昏乱,连昼夜都不辨。不过秋子诵经念佛的功课更刻苦了,每日都在禅房深坐。庄母长逝,秋子孤身一人在兰若寺是不合适了,征得清源法师的同意,秋子便搬到相邻的翠微院居住。好在都是佛家弟子,并不分场所,来来去去如一家人似的。

    兰若寺背后所倚之山名为采石峰,清奇深幽,着实一好所在。有一天,寺院内花木盛开,暮色清幽。秋子便独自一人来到后殿,伫立栏前,闲眺四周景色。尤其是采石峰,看似寻常,但仔细观察,却有旁人无法看透的美丽。此时空中一行飞鸿,幽鸣而过,其音恢宏而喑哑。其音与景致极为和谐。秋子对此情景,不禁感慨泣下。举手拭泪,玉腕与黛色山峦相映照,正合古典山水画的意蕴。感伤了一会儿,秋子不由赋诗曰:

    回回听得雁声哀,不知今夕是何年。

    吟罢,秋子便面对采石峰端坐静心了。才过了一会儿,便觉身体内沿着脊椎,内部热流似火,而外部则流动着一股一股的冷颤,一波一波地漫过脚、手、腹部,使所有的毛发都竖立起来了,好像全身流动着热流。此时秋子清醒无比,她又惊又喜,不敢再端坐下去了,只好草草地收了心,站立起来。那种奇怪的感觉消失了。从此秋子常常做功课,都有这样的感觉,有时还伴随着清泠悦耳的铃声,仿佛仙乐飘飘似的,也不知是怎么回事。

    到了梅雨季节,一连多日下雨,好不容易天才晴了。秋子走出寺院,山中的空气竟能咂吧出甜味了。这时候已是傍晚,西边一片晚霞如火。在这样令人矍铄的氛围中,那个老尼自然要请求秋子弹奏一曲美妙的音乐。一曲过后,老尼咂吧着嘴巴,心满意足,仿佛灵魂的一半随风飘逝了,然后蹒跚着走了,留秋子一人在静谧之中。此时四周山风猛厉,松涛声越来越高,声音不知从何处发出的。秋子又想到人生的不明不白,眼泪不由自主地涌出,如瀑布一样披漫下来。接着月亮出来了,眼泪也就干了,就像是被月亮的清辉烤干似的。秋子又弹了一会儿琴,自己听了也不胜凄楚之感,便停止了弹琴,一首好诗脱口而出:

    琴声哀似故人泣,疑有风从心中来。

    众尼也都没有入睡,大家深深感动,哀思难忍,想起各自的凄苦,不知不觉变得热泪盈眶,偷偷地揩眼泪,擤鼻涕。秋子又坐了一会儿。夜已经很清冷了,秋子想如果长久地在此愁叹,让众尼们看了一定会更伤心。于是强自振作起来,回舍内问候谈笑,借以消愁遣恨。

    自此以后的岁月里,除了参禅打坐之外,秋子又重新开始练字作画了。寺院之内没有宣纸,秋子便搜寻一些柔软的纸来,随意地写字作画,然后贴在房间的四壁之上。字与画都非常美妙,又显生机勃勃。以前秋子写字作画都是十分用心的,用心到极处,反倒十分呆板僵硬,如今随意为之,反而觉得生动流畅,那的确是与先前不好比的。有时作起画后,自我欣赏,方觉得真实存在的山景,与画中的景物相比,可谓别有风味。其实存在的景物也不一定就是真的,它与“想”中的自性是同一个东西。对于绘画,秋子的确是悟出了很多东西,因此画画也日益精进,作了许多优美无比的图画。众尼看了,都认为可与早先的吴道子、王维、张璪、李思训、曹霸、陈闳等人相媲美。秋子的画随意贴在佛舍拐角,装饰寺院,偶尔几个香客看到了,也是啧啧称赏。

    又一日,秋子走到寺前的栏杆边,闲眺四周景色,其神情异常端庄清丽。由于环境岑寂之故,此景令人怀疑乃吴道子画中人复生。其时从山之巅传来诵经的声音,空中一行寒鸦,飞鸣而过,其音与诵经之声一高一低,好不协调。秋子侧耳细听,听见有人在山巅大声诵道: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秋子只觉热血沸腾,也大声诵道: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那人感到诧异,又诵道: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秋子随口接道:

    菩提萨垂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此时一轮明月升上天空,秋子方想起今天是十五之夜,便有无穷往事涌上心头。那山巅之上的人不知是谁,后来却渺然没有音声了。秋子记得自己所念诵的是《心经》,但先前自己是一字也不曾听别人诵过此经的,然而此时自己却能完全地背诵,她不知是怎么回事,也许是前世的渊源吧,还残剩一点记忆。这记忆又似乎是今世的,又似乎不是今世的,交杂在一块,几乎分不清今生前世了。对于前世,她似乎恍恍惚惚的,隔着一张纸,一捅破,就明亮了。而今这张纸越来越薄了。秋子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心又在何处。于是凝望月色,冥想痴痴,却又想不出个结果,最终又嘤嘤地哭出声来。这时候老尼走过来,颤声告慰道:“夜深了,还是休息吧。”秋子仍是不肯返室,月光之下接着吟诵道:

    波光潋滟不是水,正是己身波中流。

    那一天之后,秋子的心情慢慢变得舒畅起来,除了几乎每日弹琴之外,她还与众尼戏咏诗歌,或者围一局棋,几乎是平和地度送晨昏。修行也非常用功,《维摩诘经》、《金刚经》、《法华经》自不必说,其他佛经也读了不少。不久到了冬天,大雪弥漫,积雪甚深,行人绝迹,整个兰若寺分外寂寥。也正是在这样的大雪之中,秋子在一次坐禅时,出现了这样的情景:她内观到自己的血液发亮,看见它在自己身体内部循环。不久,秋子觉察到那发亮的东西不是血液,是光,一道蓝色的光。光从身体中出来,又在不同的点进入体内。仔细观察,秋子可以看见无数的光点像一张发亮的网,环绕着身体的内外部,非常美丽动人;而每当秋子将心智之眼转向自己时,便无可避免地看到在自己头内头外有一道光明之流,在一恒常震动中,好像是一束极微细极灿烂的物质,从脊柱上升,在头顶上漫开来,以无法描述的光辉充满、环绕顶部。

    秋子不知道这一切究竟是怎么了。而此时门外北风甚烈,雪花乱飞。寺内烛烟氤氲,佛前名香缭绕,此景有如极乐净土。

    十

    回想秋子当初到寺院来,并非由于彻悟人生,深通佛道,然而进入寺院之后,由于平和安谧,她倒也爱恨全消,一心不乱了。不久,秋子便得到清源大和尚的允许,在翠微院披上尼装,剃去青丝,成了一真正的比丘尼了。她这尼装乍穿起来倒是新鲜,淡若素莲,从侧面望去,这样打扮也很美观,像个孩子模样,玲珑可爱。从此之后,秋子只管深居静处,专心修持,已经离绝红尘,献身佛法了。

    春节过后,兰若寺里香客众多,摩肩接踵,人来人往,香火十分兴旺。这段日子从五台山来了一高僧,据说有天眼通天耳通,在这里进行《药师经》八卷开讲。高僧名叫宝志,据说八岁即出家,二十岁了解本来面目,之后一直到处讲经,人称玄奘再世,于佛理识见十分了得。这讲座异常隆重,分四日讲演,每日所用经卷,装潢精美无比。佛像上的装饰以及香花桌上的桌布等,更是庄严而堂皇。第一日讲的是佛是大医王,药师佛燃身供佛。第二日讲自身光明照耀世界,“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含灵共我家。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能被云遮。破除烦恼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随顺世缘无挂碍,涅槃生死等空花”。这是法身光明的境界。第三日讲的是持戒,最为重要。当下人头攒动,所有僧尼齐来听讲。开讲之前,宝志诵唱:“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这是《法华经》上的一句,各僧尼都用来自诫。

    《药师经》讲座吉祥圆满,众僧尼闻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且说那讲经的高僧于人群中觉得秋子冷静平稳,气清神爽,与众不同。这高僧多年笼闭山中,勤修佛法,因而目光如炬,不同凡响。这一天,沉静的傍晚时分,伺候人都不在身旁,这高僧一面用得道人特有的稳静声音咳嗽,一面为秋子讲述人间无常之理。他说:“世事流转,四季更替,都是有一个‘理’的。一年流转之中,春花秋叶,夏月冬雪,风雨晦明,各有赏心悦目之景。春日山花烂漫,万情勃发。秋则郊野绮丽,极美无比。孰优孰劣,古人各持一说,争执已久。究竟何者赏心悦目,未有定论。以唐诗为例,贺知章云: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戎昱诗云: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这都是写春景的。由此可以看出春景的美丽无双。但在诗中,咏秋景的,又更胜春景,杜牧诗云: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那是最明显不过的。不知你对于春和秋,喜爱哪一季节?”

    秋子觉得此问题难于奉复,但缄口不答,又觉不太礼貌,只得勉强答道:“此事古人都捉摸不定,况且我等。但我觉得四时都有其美之处,至于何时觉得最佳,那是由于心情的缘故。是所谓景由人心而生。陶诗中说:心远地自偏。也是说的这个意思。其实秋景也好,春景也好,夏景冬景也好,与人之心是相通的,等到你满心喜悦,看什么也是生机盎然的。”

    秋子话刚出口,突然间觉得自己的话倒是字字珠玑,富有玄理。不由得感慨起来,自己心里所想的、言语所道的,不知不觉改变了不少。那宝志高僧果然满心欢喜,说道:“诗中要有道心,方为好诗。没有道心的,只是平白的大画面,有道心的,才是情景交融。实际上诸多大家诗人,都是开悟之人,像陶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是极有道心之人,正因为有道心,所以才是‘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不太好说了,与佛所云‘不可说’有异曲同工之妙。王摩诘的诗那也是极有道心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只有道心坚固的人方能写出这绝妙之诗。又如:木未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宝志高僧接着又说道:“虞世南有一首诗,题为‘蝉’,实际上应该是写作‘禅’才对:‘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样的境界,除非是开悟之人才有。”

    双方又谈了一会儿唐诗道心什么的。秋子觉得心里突然空明,仿佛一瞬之间亮堂起来。她近来老有这样的感觉,以前总觉得佛理道心是在佛中,而现在慧眼渐生,所思所想处处皆佛法了。宝志老僧见秋子沉思不语,便告辞了。这时一阵轻风掠过,通过繁茂的树尖,竟能看见很远很远处长江里的渔火明明灭灭,好像点点流萤——而秋子先前从没有看到那么远过。

    接下来的日子秋子于佛经并不十分专注了,她在诗中写道:“寺中柏木何须指,架上《法华》已不看。”闲时只是随意地坐禅念诵,每每念到“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批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倒觉得如唱歌似的生动,佛经的确是好听的,其他的不说,光吟诵起来,就是一件快乐的事。而且在佛经中,佛的亲切形象呈现在眼前,一点儿也不神圣庄严,倒是平凡无比的。这么想着,秋子更觉得愉快了。所以这段日子秋子便教众小尼弹琵琶。那个丑陋的老尼在一边观看。先教她们弹奏平缓的乐曲二三首,然后再教富有趣味的大曲,小尼们起初颇感困难,后来渐渐体会,终于弹得很熟了。都是五手指弹奏,技法日益成熟,兴趣也由此大增。起先秋子还只是在白天里教授,后来小尼们又要求夜间增加时间,夜深人静,更可以一心一意地体会真髓。

    这一日有人提议,何不郑重其事地选一个时间,大家无拘无束,各自拿出全身解数,来一个琵琶音乐会如何。这一提议很快就得到众尼的赞同。时间就定在隔日的晚上,翠微院里欢欣无比。老尼端坐于院中,首先要小尼慧净用琵琶弹奏一曲。慧净便随手弹出一曲《月儿高》,此曲调及指法较为精细,曲中感觉全凭心灵。慧净弹得还算美妙。后来小尼慧清把琴弦放得很宽,调子降得很低,弹出《霸王卸甲》,别有风情,仿佛多种乐器同时奏响似的。而小尼慧尘则用非常明朗的调子,弹出娇媚可爱的《思春》曲,着实不同凡响,引来众人的一片感叹。她们猜不出慧尘什么时候学会这首曲子的,也不知这清丽婉转的曲子叫什么。只有秋子跟老尼心中明白。老尼此时满怀感慨,无法排遣,便也颤巍巍地起身来,取过七星琵琶,弹奏了一曲《昭君怨》。手指颤巍巍的,没有了定力,弹奏此曲倒是相得益彰,正好和谐,别有一番哀怨在心头。

    最后是秋子了,众望所归,她弹奏了大套曲《阳春古典》,随意为之,因是道心日固,所以异常优美,恰到好处,分寸把握得一丝不苟,算是到了极致。此时寺院周围群山寂静,连夜莺黄雀豺狼猛兽都专心致志,一意恭听。

    自从那次音乐会之后,秋子整日里觉得满心欢喜,所以眼中绿色更绿,黄色更黄,到处都是姹紫嫣红。不久春天到了,山色绮丽,先是迎春花开了,桃花开了,李花开了,接着杜鹃花开得漫山遍野。翠微院内一排杏树也开花了,白中露出一丝黄,很是娇人。有一次与几个小尼在一起赏花,秋子突然想起王维的一首诗,不由感叹道:“‘屋中春鸠鸣,树边杏花白’,的确是这样的情景呵。”尼姑当中最小的才十三岁,她是很小的时候由父母送来的,名叫慧性,一点心机也没有,整日快乐活泼。她说:“花不是要落吗?我就用糨糊,将花朵粘在枝条上,这样一年四季就可以看见花了。”她似乎是想了很长时间才有这样一个主意,引得众尼纷纷笑起来。秋子一本正经地说道:“曾经有一个人,想把一个硕大的铁球烧热,悬在空中,变成另外一个太阳,这样在冬天的时候加温,百花就不至于残败了。你的主意显然比他的更好。”众尼皆笑,笑得慧性满脸羞涩。

    梅雨季节,秋子除了坐禅修持之外,别无他事。琴声也格外涩重,引不起人们的兴趣。有一日晚,正在寂寞无聊之时,月亮却从乌云之后躲躲闪闪地露出,真乃难得之事。秋子近来心通四方,诸事划过心尖,都仿佛平静的水中落入一石子,波纹一圈圈地荡开。

    天气很热的时候,秋子便在浓荫之处设一蒲团,独坐凝思。看见鸟鸣翠柳,花开池塘,风携微尘,不由想起《古诗十九首》中的感叹:“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便茫然若失,一直坐到日暮。后来蛙声四起,夕阳如火,野芦苇迎风招展,秋子深有感触,赋诗曰:

    蛙声穿墙去,夕阳长江回。

    野苇风中摆,花向佛前开。

    七月“盂兰盆会”,今日也与往年一样,寺内香火异常兴旺,众僧尼都很忙碌,闲时还偷偷地想着家里的光景。只不过这一夜黑云蔽月,让人们好不扫兴。秋子倒觉得平淡,一如往日,早早地休息,又早早地起身,打开边门,见白雾氤氲,山岚流动,朝露甚繁,便走到院内,赋诗述怀,诗曰:

    轻风吹满院,鸟音入禅房。

    彼此言语绝,心中闻余响。

    秋意渐深,漫山遍野都换了颜色,仿佛兰若寺换了一个地方似的。此时日渐忙碌,到了年终,寺内要举行各式各样的法事。寺院的菩萨都请工匠进行了重新装裱镀箔,更显金光闪闪,庄严无比。大殿两旁的佛像、菩萨像、明王像、罗汉像、天龙八部像也被重新描过,生机盎然。那些上百年的老榆树的树叶飘然落下。秋子照例是做功课。有一日她在兰若寺大殿边的围墙上看到一首诗:“万物自生听,世界恒寂寥。原本静中起,又向静中灭。”

    看罢,她便在后面添写一首,曰:

    日落西山暮,方知世是空。

    此是无心地,真实唯月华。

    到了九月里,秋子看见菊花绽放,烟霞如云,吟诗曰:

    菊花开放本非意,究其本意已是玄。

    到了十一月,阴雨绵绵,有时夹着雨雪霏霏。香火突然地零落了。相传山下又在打仗,百姓妻离子散,流离失所。又说皇上已经驾崩了。秋子平静如水,而这时候群雁振翅,飞越长空,自由自在。秋子不胜羡慕,举目良久,遂吟诗云:

    诗心禅心共竹闲,任他流水向人间。

    手中无物野山里,斜阳西下山外山。

    一年到头,日子就这样平淡地过去了。

    十一

    偈语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确是这样。现在秋子道心日固,于一切都觉得心平气和。这心平气和的感觉是长出来的,就像一片荒地,先是不长草的,现在长出青青涩涩的春草来,因而尤其湿润。这比喻不甚恰当,但也能说明一点问题。这一天秋子照例是打寺院边上走,突然眼前一亮,她看见墙角下长出了一朵黄色的小花,那么小,小得就如同米粒似的。秋子走到近处,仔细观察。这小黄花也是有着花瓣的,一点儿也不比大花少,精致而乖巧,让人怜爱;小小的蕊是白色的,带着尖儿,粉白粉白的一团。秋子感动极了,就静穆地坐在那儿一动不动,仿佛与花共处一样。到了后来,她竟满心地喜悦,感觉到自己也变成了一朵花。

    还有一次,雨后初晴,万物勃发,整个一个清新世界。秋子就于寺院前的野草丛中,悉心地观察眼前世界。这些东西平日里绝不被人注意,无人心痛,但并不是因为被忽略,就全然不存在了——一只毛毛虫在野苇秆上爬行,很多只手脚协调一致,共同攀登;一只蚂蚁正在吮吸草叶上残留的晶莹的露珠,嘴巴咂吧,自得无比,露珠一会儿就消失在它的肺腑之中;一只飞蛾正在从毛茸茸的蛹中挣脱,出壳一半的翅膀快速地扑闪,竭尽全力,那翅膀上的花纹黄底黑斑,浑然天成,美丽异常;一只蝗虫先是在一枝极细的草茎上翻筋头,自得其乐,调皮可爱,可能是累了吧,兀自攀着草茎,用右前爪洗起脸来,专注而投入……现在回过来看那只毛毛虫,已经攀过草的尖端了,直立着半个身子,仿佛仰天长啸,诗性大发,只可惜听不懂它的感叹。在它不远处,一只七星瓢虫独自奔波在一片叶子上,也并没有碍着谁,但一只蚂蚁爬过来了,端详了一下,肯定是恶作剧吧,竟用力将瓢虫顶了下去,让它落在地上,摔了个仰八叉。然后蚂蚁大笑走开。是应该大笑着吧,秋子分明听见了!

    脚底下还有只屎壳郎,用心而专注地推着泥球。秋子这才注意到屎壳郎是倒立着的,用前爪撑着地,而用后爪踹着泥球,它爬上爬下,快乐无比。很快泥球被一根草桩扎住了,屎壳郎怎么也蹬不走。屎壳郎左思右想,从各个方向用力试,但还是白耗力气。最后屎壳郎停下来了,伏在那里,一动不动。秋子知道屎壳郎在思想了,果然,屎壳郎顺着草桩的方向用力蹬起来。泥球终于脱离草桩向前滚动了,秋子一颗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

    秋子这样看着,抬头远望,双眼竟迷离起来,不知什么时候泪珠已经溢出。秋子已是多时未曾落泪了,但此时已不是悲伤愁苦的眼泪,而是欢喜的眼泪,感慨的喜悦。恰在此时,身旁一个看似邋遢的老和尚随意吟诵道:“春意何用寻,菩提处处在。花容虽不见,暗香绵绵来。”吟罢头也不回,径直回寺庙了,面目都没有看清晰。料想也是个高僧吧,秋子却从来没有见过。

    这一天晚上听见梵音,又别有一番感触,大约是“普天乐”或者是“锦上花”吧,音乐所到之处,四周的空气也变得宁静了。旋律里流淌着似夏日夕阳的光芒,不仅明亮,更觉温暖。秋子想:这就是慈祥吧。似乎自己也化成了一缕空气,融入周围的浩瀚之中。

    一个雨后之夜,微风敲竹,清音悦耳,云破月来,银光皎洁。这段良辰美景,真有无限清幽之趣。秋子照旧是拿着个木盆到寺边的水池去浣洗。走到池边之后,但见残月当空,景色清幽,薄雾弥漫,远近模糊,融成一片。眺望一切景物,但觉岑寂异常,只有树干上的木槿花白惨惨的,而池水当中,莲叶青青可爱,叶上的露珠像宝玉一样闪闪发光。

    秋子低首拂了一下水,洗了脸,又洗了发。月光如碎影一样在水盆里摇摇晃晃,待水面平息下来了,才可见到一个完整的月亮。这时候四周蛙声一片,还似乎有一种从未有过的声音,极其轻微,而又异常清晰,但这分明是一种力量了。秋子端起木盆,水中的月亮又开始摇摇晃晃。忽然,木盆跌下了,水溅了一地,水中的月亮也洒了一地。在那一刹那,秋子感到一股无与伦比的喜悦之感自手指、脚趾、躯体向脊椎移动,集中强化以后,以更细腻愉悦的感受向上跃进,有无上的狂喜达至头顶,是为甘露。秋子觉得通体发光透明,觉得自己就是光,四周也是光,光溶进了光,就如同空气融入空气,鱼游进海洋,水融化于水。

    ……秋子回到翠微院时,已是月上西天。夜晚清幽可爱,花朵洁白无瑕,疏影横斜,纷纷乱开。微风轻拂,把山峦之香和寺院里美妙不可言喻的香味吹成一气,整个静夜充满了氤氲佳气。众尼们都已沉睡,秋子心中有一股冲动,似乎一首诗就要脱口而出了,但她研墨之后,悬腕提笔,诗却无影无踪,这似乎是从未有过的现象。秋子忽然会心一笑:用诗来表示,本身就是愚蠢至极的呀!心中有一轮明月,再怎么描写也是纸上的月亮。于是随手写道:

    修到无心可称道,吟到无言方是诗。

    写罢,将毫笔随意一丢。笔与墨,似乎是再也用不着的了。

    宋开宝元年(公元968),兰若寺十六代佛祖慧静(秋子)圆寂,年九十八岁。大师灭度之时,神色安详,瑞体放香。相传地动山摇,烟云暴起,泉池枯涸,沟涧绝流,白虹贯日,又有飞鸟数千,集于树顶悲鸣,兰若寺东,白气如练,孤然直上,长一里余。这些都是《高僧菩提传》上的记载。又说秋子荼毗后有五彩舍利二十四颗,藏于兰若寺藏经阁。《高僧菩提传》同时记载的还有一件轶事:佛祖慧静一直视老鼠为宠物,养了很多老鼠,而这些老鼠都驯服得伶俐听话,不糟蹋粮食,不啮咬经书,不扰挠僧人,而且还能衔去寺殿上的树叶,听从僧人召唤。到了后来,慧静讲法之时,发现僧尼周围,竟有大批老鼠静穆聆听。这大约是所谓“众生皆有佛心”吧,算是“佛法无边”。也不知是真是假。

    在此之前,且说金陵王李藩,平日里声色犬马,纵欲骄横,渐渐年逾六十。忽然有一日思忖起来,对于那个不同凡响、别有韵味的秋子,他还是不能忘怀。听说秋子在兰若寺已修成正果,便对随从说道:“请跟我同行,略微地窥视一下她改装之后的姿态。”又感叹道:“声色犬马暮色晚,六十年来弹指间。”到了兰若寺之后,但见秋子打扮得端端正正,似乎故意让人窥视。是日,彤云密布,朔风凛凛。瑞雪如白鹤羽毛,飘飘纷纷,山如玉簇,林似银妆,秋子一身尼装,素美达观,手持拂尘,升于法座。讲经之时,她神色清朗,德音俊发,议论义旨,穷理尽妙,当下坐下,观听之众,莫不悟悦。金陵王看到这般模样,眼泪流个不住,喃喃言道:“原以为秋子只是个绝代佳人,今日一见,方知其实乃是圣神也。”又长叹道:“我此生后悔晚焉!空活世上,空留其名。”终于不胜悲痛,如发了疯一样下山疾走而去。人与人活着,毕竟是有很多不一样的,这就是世界之所以多彩的原因吧。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