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获得者)
《我知道有人在什么地方等我》包括十二个短篇小说,出版后风靡法国,是红极一时的畅销书。对于畅销书,我向来是比较警惕的。在这个商品和信息时代,书外的因素往往会影响我们的阅读和判断。不过,在这本书上,大家似乎达成了共识,无论是评论家、作家、记者,还是普通读者,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那就是这本书值得一读。我在巴黎时,不但有许多同行向我推荐这本书,圈外的朋友也多次跟我谈起安娜·戈华达。我记得,在一次聚会上,一位当医生的朋友说着说着就哭起来了。我知道她在书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她也像书中的人物一样,曾经被抛弃,后来又得了癌症,多次想轻生,最后,是友情和亲情救了她。
反映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和喜怒哀乐,正是这本书的特点之一。安娜写的都是一些下层人,职员、大兵、兽医、商场女工、小秘书,他们就像我们的朋友,我们的家人,我们的同事,我们在街上、商店里、写字楼随时都会碰到。作者在书中讲的,就是我们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我们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他们也说粗话,做蠢事,爱虚荣,得意时忘乎所以,让我们感到格外亲切和真实。法国还有一位写短篇小说出名的小说家,叫菲利普·德莱姆,他写的也是身边琐事,如品尝第一口啤酒,在花园里午睡等,但与安娜比起来,他显得太贵族气了,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和超脱的生活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过上的,大部分平民百姓还得为一日三餐而奔波、劳累,甚至受气,要为尊严和人权而斗争。
生活是艰难的,充满了悲剧,然而快乐也无处不在,关键在于发现,在于你的心态。其实,真实的生活和完整的人生正是由悲剧和喜剧构成的,这也是安娜这些中短篇小说的主要内容。在她的笔下,悲喜剧往往交织在一起,而二者之间的突然转折和意想不到的结局则是作品的出彩之处,作者懂得如何在关键时刻抖出包袱,如同在相声中一样,然后戛然而止,让人回味无穷。《非自愿中断妊娠》中的女人喜悦地期盼着孩子出生,却突然在怀孕六个月时被告知胎死腹中,更不幸的是,她还得装出没事的样子,去参加别人的婚礼,一位亲戚还喜滋滋地把手放在她的肚子上,问她:“可以吗?……人家说摸一下会带来好运气……”同样,在圣日耳曼大街上邂逅的那对男女,一见钟情,然后相约烛光晚餐、共度良宵,这是典型的巴黎艳遇。然而,正当水到渠成,情到深处时,该死的手机响了,整个餐厅里的人都朝他们投来异样的目光,虽然不一定是责备,但足以破坏情趣,一件好端端的事就这样毁了。《休假》中的大兵风尘仆仆,坐了一天一夜的车,横穿半个法国回家过生日,却发现家中无人,一片漆黑,只有两条狗扑过来欢迎他。就在他沮丧到极点时,灯突然亮了,不但家人都在,还请来了他的朋友和同学,大家一起给他庆祝生日,这真是一份独特而意外的礼物。《跋》也是如此,满怀希望的业余作者被出版商召去,原以为有什么好事,谁知被泼了一盆冷水,当即瘫了,无法行走,被人抬到街上。后来作者想通了,并显得很大度,把稿子送给了坐在街边休息的一个漂亮的女人,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光彩照人的年轻女子”竟是个外国游客,不懂法语。
《跋》写出了包括作者在内的许多无名作者的艰辛,安娜成名前也正是那样盼望出版社的来信,她把自己的稿子几乎寄给了巴黎的所有出版社,但没有一家给她回信,甚至连一张打印的退稿信都没有。尽管六千多万人口的法国有五百多家出版社,但一家六七人的小出版社,平均每年都会收到两千多部书稿。文学的道路实在太拥挤了!
安娜笔下的小人物,可能没有太大的出息,在生活中遇到的更多的是悲剧,失恋、失意、被抛弃、遭挫折,但安娜是乐观的,尽管生活中有种种不如意,但她的小说最后还是给人以希望。《休假》中的大兵处处都不如哥哥,但那个漂亮的女孩,昔日的同学,还是选择了他;《沙发床》中的那个地位低下的小职员最后也如愿以偿,得到了女上司的爱情;《跋》的最后,那个女孩虽然看不懂她的书,但“我的稿子今后将留在世界上最美丽的女孩的手中”,这不也很值得高兴吗?光明,是安娜的小说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即使是悲剧,她也是用喜剧的手法来写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幽默。生活已如此艰难,为什么还要让人读了小说心情更加沉重和沮丧呢?
我在法国的《读书》杂志上见过安娜的一张照片,她在床上和小女儿玩疯了,竟去咬女儿的脚丫子。多么快乐和纯真的女子!据说,她从小随父母从巴黎市区搬到郊区后就没有再回去,满足于生活在相对安逸的小城镇,她现在的家非常简陋,没什么东西,卧室里只有一台电视机,还没有天线,只能放录像。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一个写书人,家里竟然没有书,不是她不读书,而是不留书。她说她没有什么物欲,不想占有什么东西,因为最美好、最有用的东西都留在脑海里了。作者的第二部小说《我曾经爱过》反映出来的正是这种心态,书中的皮埃尔与女翻译玛蒂尔德擦出了感情火花,爱得热烈而真诚,但皮埃尔已有妻儿,为了不影响家庭,他们最后忍痛分手。几十年后,当了爷爷的皮埃尔把这段往事讲给被抛弃的儿媳听,为的是告诉她,最美好的东西也会有消逝的那一天,而如果你把它留在心中,你就永远不会失去它。正如我们中国的一首流行歌曲所唱的那样:“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抱着这种心态,你就永远不会被情所困,为爱所伤。
不过也未必,有的爱是永远难以忘怀的,尽管那么多年过去了,它仍然让人辛酸、心痛。《许多年过去了》也许会让许多人潸然泪下。男主人公由于热衷于谈恋爱,耽误了学业,被情人抛弃了。他在悲痛之中发奋努力,事业有成,并有了美好的家庭和可爱的孩子,但他旧情难忘,常常想起初恋情人,梦想有一天能重新与她见面。12年后,梦想中的事情发生了,昔日的情人真的打来了电话。其实,她一直没有忘记他,好多次拨通过他的电话,但听见他的声音时又赶紧挂了。她甚至还跟踪了他一整天,而且也跟踪他的妻子。她尝够了寂寞的滋味,早已感到后悔,但为了不破坏他的家庭,她一直默默地克制着对他的爱。后来,她得了不治之症,在临死之前想再见见他的面容。见面的场景非常感人,他们在公园里的一张油漆剥落的凳子上坐下来,紧紧地依偎着,在寒冷中互相取暖。“她对我说:‘我要请你帮个忙,就一个,我想闻闻你。’见我没有反应,她便向我坦白说,这些年来她一直很想闻闻我的气味……她走到我的背后,把脸贴在我的头发上……鼻子开始在我的后颈窝和头上移动,从容不迫,从脖子到衣领。她吸着气……然后她松开我的领带,把衬衣最上面的两颗扣子解开,我感觉到她冷冷的鼻尖碰到我的锁骨根部……”然后,“她对我说:‘我就要走了。我希望你不要动,希望你不要回头看我。我求你了。我求你了。’”读到这样的文字,谁能无动于衷呢?
安娜的书曾在一段时间里成了我的枕边书,当然,那时还没有金龙格的译本,我读的是法文版,竟然也读得津津有味。之所以成为枕边书,一是因为篇幅短,十来分钟甚至不到十分钟就可以读完一篇;同时也因为文字浅显,明白易懂,读起来不累。法国文坛近年来常常出现一些“明星”作家,他们或是用骇人听闻的故事来哗众取宠,或是无耻地暴露自己或他人的隐私,还有的故作高深,用理论和概念来掩饰感觉的苍白和灵感的枯竭。剥掉了外衣,这些作品便剩下一具毫无生命力的干尸。而安娜的作品,简朴得几近透明,她的功底,她的实力,读者看得清清楚楚。简单而不肤浅,这是最高难度的写作,因为简单的作品不是简单地写出来的,《我曾经爱过》通篇几乎都是对话,很口语化,似乎只是日常生活中谈话的记录。然而有谁知道,安娜的那些对话,一字一句都经过精心推敲和琢磨,写完后,甚至还要朗读几遍,听听语音是否和谐,语气是否自然,每个感叹词,每个象声词都要用得恰到好处,恰如其分,因为她知道,她没有任何伪装可以掩饰,真实、自然就是她的一切,就是她的小说本身。
安娜似乎是一举成名,但我们看到的只是她的辉煌和荣耀。以安娜的性格,她不会希望我们去分担她的痛苦和泪水,但我想她一定像她书中的那个大兵一样,希望有人在什么地方等她,等着读她的书,等她的下一部书。她在法国做到了,在欧洲的许多国家做到了,在中国能做到吗?我们拭目以待。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