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百年:大国农业-为粮食苦恼——激情年代的坎坷与辉煌(3)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在北大荒这片曾经荒凉的土地上,数十万的转业军人谱写了一曲又一曲的感人之歌。他们把青春和热血都洒在了这片沃土之上。军旗火红,军歌嘹亮,在这长达几十年的艰苦创业中,他们发扬了不怕苦,不怕累,一心一意改造北大荒的精神,使荒地变粮仓,草房变楼房,实现农业机械化,并努力朝着现代化农业进军。

    北大荒的主要开拓者是转业军人,但也有不少的内地支边青年和知识青年。他们以国家需要为己任,有共同的人生追求,要视艰苦奋斗为乐事,要把贡献大小当标杆,他们都无条件地在北大荒艰辛创业,共铸辉煌。这些人没有顺风顺水的幸运,也没有坐享其成的福分,他们忍辱负重,以超常的勇气和力量,在这个苦寒荒蛮之地创造出了富足和文明。

    1969年,852农场来了一个叫孙文珍的杭州姑娘,任助产士。作为一个年轻的助产士,她从来到这里的那一天开始就没有清闲过。不管山高路远,不管产妇的情况多么严重,她都没出过半点差错,竭尽全力确保孕妇及孩子的生命安全。而她自己却因过度劳累患上了习惯性流产。当她第三次怀孕时,院长下达命令:谁也不准找孙文珍出诊。可是就在当天晚上,孙文珍得知一个产妇难产。她什么都没想,立即登上没有任何遮掩的小四轮车,在狂风暴雪中颠簸了十几里山路,最终母子平安。然而,孙文珍由于站立时间太长,在回来的路上,又一次流产了。这个最会为别人保胎、让无数个母子平安的她,一次又一次地让自己流产。后来,骨瘦如柴的孙文珍在领导的强令之下回到杭州做检查:癌症晚期。孙文珍寄回最后一笔党费,唯一的要求是:骨灰送回北大荒。因为,我是北大荒人!

    这就是北大荒人,他们拥有一种顽强不屈、乐观向上的开脱精神。因此,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可以发生任何人间奇迹。北大荒人献给祖国的不仅是一个安稳天下的粮仓,还有一种永世长存的精神,一种不屈不挠、永不后退、永远不朽的北大荒精神。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北大荒就像一个聚宝盆,她让新时代的人们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人人都有劳动的权利,人人都有为祖国贡献力量,享受幸福生活的机会。这一切都是北大荒人的功劳,是他们把荒凉变成了富饶。伫立在北大荒上的113座农场,是上天给予那些像王震一样奉献终身的伟大拓荒者的最高奖赏,更是数对以百万计解甲归田重上战场的转业军人、支边青年和城市知识青年的最高礼赞。在这片美丽的荒原上,北大荒人用特有的垦荒精神,帮助饱经苦难的中国农民实现了小康梦想,我们放佛可以看见,在这种垦荒精神的感召下,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正朝着农业现代化奋勇前行。

    徐一戎:北大荒水稻之父

    在过去的60多年里,北大荒累计为国家生产粮食3922亿斤,交售商品粮3065亿斤。目前,北大荒的粮食供给能力足以保证京津沪三大直辖市、人民解放军三军、港澳地区和藏青甘宁四省区的全部口粮供应。北大荒硕果累累,已经成为“中华大粮仓”。

    把北大荒变成北大仓的伟大功绩与一个老人是分不开的。他,就是徐一戎。

    由于受地理位置影响,北大荒冬寒春凉,无霜期短,历来都是水稻高产的“禁区”。然而,黑龙江农垦科学院水稻专家徐一戎研发的一项水稻增产新技术却改变了这一切,他使这里的水稻由亩产150公斤跃升到700公斤,从此之后,北大荒变成了真正的“北大仓”。

    在严寒的东北地区,喜温的水稻是稀罕物,尤其是在常年被冰雪覆盖的黑龙江,种植水稻的人更是屈指可数。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两三斤小麦才能换一斤大米。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徐一戎用去了半个世纪的时间,他在稻田里走过了4万余公里的路程,积累了2300万字的论文和笔记,终于研发出一种耐寒的水稻增产技术,让北大荒的粮食产量迅速提升,创造出1600万亩寒地水稻平均单产1200斤的奇迹,无数人为之惊叹叫好。

    水稻高产让徐一戎一朝得名。然而,面对扑面而来的各项荣誉,徐一戎心态淡然,他说:“我1950年初夏进入水稻这个专业,种了61次水稻。能种这么长时间水稻,有这么一个经历,这我得感激总局的领导和各级领导对我的工作安排。假如说有点收获,也是这么长时间不断积累的结果。”

    虽然现在的徐一戎已经是年过八旬的老人,但是每年他仍有100余天在基层培训、指导稻农。在黑龙江垦区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100个吃大米的人,可能有99个不知道徐一戎,但100个种水稻的人,有99个知道徐一戎。”由此可见,徐一戎为种植水稻立下的汗马功劳已经深深印刻在水稻人心中。这是他对北大荒的贡献,更是对无数的水稻种植者的最大贡献。

    徐一戎知道老百姓需要什么。他有时候到农场讲课,有一些地方农村的都去。大家都非常喜欢徐一戎的课,希望从他那里得到更多的关于种植水稻的知识和技术。一听说徐老来讲课了,大家都蜂拥而至。有一次,在856 (农场)讲课,原来定的讲课地方只能容纳200余人,后来因为前去的听课人数达到1000余人,只好把讲课地点转移到电影院去了。

    徐一戎经常下地,但是他生性节俭,下基层多是搭乘便车,从不在单位报销差旅费。而且,还有很多次讲课都是公益性的,不收取任何费用。1997年以来,他不要的讲课费和不报的出差补助就多达30余万元。他的家也非常简陋,装修质朴,家具简单,而且都是他1979年结婚时的旧家具。伴随他30多年的办公用具是一支只有7角钱的圆珠笔(可更换笔芯)和一个获奖时的提包。

    在生活上如此节俭的徐一戎,却也做过“不节俭”的大事情。2008年10月的一天,他捐出了自己一生中的所有积蓄100万元,设立了“黑龙江垦区一戎水稻科技奖励基金”,用于奖励为寒地水稻事业发展做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或团队。

    对于这一伟大的时刻,黑龙江农垦科学院院长马守义历历在目,众生难忘。他说:我接过这100万支票,心情无比激动,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感谢这个老爷子。当时,我记得老爷子捐钱的时候说了这么一句话:“我用这笔钱支持水稻科研事业,出了新品种也好,出了新技术也好,让农民多打一粒粮食,我的心愿就满足了。”

    多么质朴的话语,多么动人的举动。正是这样一个不为名,不为利,一心只想着百姓可以多打一粒粮的老人,把北大荒的水稻事业推上了一个又一个高峰。徐一戎说:“离开水稻,我的生命就会枯萎。”徐一戎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热爱的事业,一直都在为寻求更高更好的技术不懈努力,对于寒地水稻事业的未来,他满怀信心和希望。他曾说:“现在亩产1100多斤,能不能整到1200斤或1300~1400斤?在北大荒这块地上,水稻进一步提高单产、提高品质,这个潜力从小区实验里、小面积示范里边都看到一些前景,所以发展的潜力还是很大的。”徐一戎用一生践行着他的誓言。

    王震: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奠基人

    王震将军不仅是北大荒的开拓者,还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奠基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新疆经济落后,物资奇缺,百业凋零。广大农村异常贫困,土地缺乏,生产工具不足。1949年,全疆粮食总产8.48亿千克,人均占有195.7千克,农民除去地租、口粮和种子外,所剩无几,生活非常贫困。

    1949年12月25日,中央军委发布《关于1950年军队参加生产建设工作的指示》,指示要求:立即在全军开展大生产运动,从根本上解决部队粮饷问题。1950年1月21日,新疆军区发布命令:“全体军人一律参加劳动生产,不得有任何人站在劳动生产之外。必须发动11万人到开垦种地的农业生产战线上去”。指示还要求力争当年开荒种地4万公顷。

    按照指示要求,王震代司令员号召全军将士进军新疆,支援新疆工业建设。

    在甘肃酒泉的全军动员大会上,王震说:“同志们!我们的目标很明确,下一步就是进军新疆了!”王震停顿片刻,继续说:“进军新疆,大有可为!我们要为新疆各族人民多办事,办好事,既要保卫边防、巩固治安,又要改造起义部队,建立新政权,尤其重要的是要率领各族人民并肩战斗,大搞建设!”

    1949年11月,王震带领部队来到了新疆迪化。大街小巷贴满了欢迎大军的标语,欢乐的人潮驱散了初冬的寒意。眼前的一切让王震深深感动,他对身边的陶峙岳说:“陶司令率部起义,功盖天山。我这个粗人在北京中南海已经跟毛主席、周总理吹过牛了,我要叫新疆变成第二个南泥湾,这光靠我王胡子一个人可不成,你可要助我一臂之力啊!”话音一落,两人都笑了起来,新疆希望的春天放佛正向他们走来。

    但是,新疆到底是一种什么局面呢?真的能像他们向往中那么美好吗?

    11月的新疆,正值漫天飞雪,遍地坚冰的隆冬季节。一般来说,此时的人们应该在屋里守着炉火取暖,可这会儿他们却像过大年一样,全都涌到了街上。人群中远远地传来惊奇的议论声:“呦!那不是胡子司令嘛!人民的子弟兵啊!”

    原来,人们看到的是一列人拉爬犁运石头的队伍,走在队伍最前面的正是鼎鼎有名的胡子司令王震。尽管寒风袭人,冰冷刺骨,他依旧躬着腰,迈着稳健的步子拉着爬犁一步一步地前进。在他身后的,还有六军军长程悦长、政治委员张贤约等人。身后的战士们受到领导们的鼓舞,更是斗志昂扬,干劲十足。

    面对街上的群众,听着大家的议论,王震停了下来,对群众说:“人民解放军发展生产,就是为了减轻新疆人民的负担,为各族人民办好事。”话毕,整条街道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这股暖意融化了王震身上的所有寒冷。

    也正是从那一天开始,拉石头的队伍越来越宽,越来越长。无论是地方机关的工作人员,还是各民族的普通群众,他们都主动加入了拉石头的队伍中。没过几天,人们拉运的石头都可以堆成一座山了。

    不到三个月,和平渠的第一期工程就完成了,增加灌溉面积2400公顷。这条解放军指战员和各族人民用汗水和心血修成的大渠从迪化的心脏流过,把各族人民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在和平渠放水典礼上,王震深情地说:“这渠里流的是我们各族人民的汗水,这是我们人民解放军为新疆和平建设献出的第一份礼物!”

    寒冬已去,春天悄然来临。时逢玛纳斯大桥抢修,王震偕同第二十二兵团司令员陶峙岳,第九军政治委员张仲瀚及水利和土壤专家在玛纳斯河岸进行踏勘。这一行人一路勘察了石河子、乌拉乌苏、沙湾、奎屯、车排子、炮台等地。所到之处尽是杂草,行进十分困难。

    一次,王震等人在芦苇荡中迷路了,警卫人员费了好大的劲才把他们找出来。尽管他们都已经疲惫不堪,但是他们为勘察所得到的丰富收获而兴致高昂。

    在短短五天的时间里,他们的行程竟达千余公里,掌握了大量的天文、地理、水源、土壤等相关资料。在明确了玛纳斯河流域有26.6万多公顷可垦荒地的情况后,王震当场与陶峙岳、张仲瀚等商定,把这一地区作为第二十二兵团及第九军二十五师、二十六师开荒生产的基本垦区。

    1950年7月,王震同陶峙岳、王鹤亭、陶晋初及专家技术人员,对石河子做进一步的踏勘。车子经过玛纳斯河滩时,王震望着窗外的皑皑雪峰,对陶峙岳说:“陶司令,你看,这天山可是座宝库啊,山顶的积雪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固体大水库,山下这一带土地肥沃,正是立业建家的好地方!这一次,我们要更仔细地踏勘一番,不但要把石河子建成生产指挥的中心,还要把它建成一座现代化的城市!”自此,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在戈壁荒原上打响了。

    昨天还是征战沙场的将士,今天就要放下自己手中的冲锋枪,抡起十字镐和坎土曼,向自然宣战。然而,这一切对于这支拥有钢铁般意志的革命队伍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在这个垦荒队伍中,人们常常可以看见第二十二兵团司令员陶峙岳、第九军政委张仲瀚忙碌的身影,他们和战士们同吃同住,一同为垦荒事业献力献计。

    1950年,新疆全军区共开荒641万公顷,修建大小渠道32条,总长1230余千米。当年播种557万公顷,完成计划的140%,收获粮食329万吨,棉花375万吨,油料1865吨,瓜菜225万吨,造林71公顷,年终牲畜存栏18万头。不仅改善了部队生活,而且极大地减轻了新疆各族人民的负担。王震和麾下的将士们用自己的血汗,又一次在大西北辽阔的荒原戈壁上创造了一个令世人瞠目的奇迹,给党中央交了一副满意的答卷。

    粮食问题解决了,王震等人开始研究工业建设的项目投资问题。王震说:“我要建设十几个工业企业项目,包括七一棉纺厂、八一钢铁厂、苇湖梁电厂、十月汽车修理厂、新疆水泥厂、八一面粉厂等,这些项目的建设对新疆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请你们帮我筹集资金。”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