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南海模式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农民与土地的产权关系是残缺的。所谓的农民拥有股份制,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单纯的福利与分配权,这就可能会滋生出一些专门的“食力阶层”。对于那些脱离农村土地但依旧保留农民身份的人来说,会增加耕作的成本,影响农业扩大规模经营。此外,股权具有天然的封闭性。农民没有所有权,对自己的股份不得买卖、转让和继承,限制了股权功能的进一步发挥,不可能真正建立起高效的土地市场。
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中国农村打开致富之门
耿老胖是河北沧州的一位农民,当过多年乡镇长、书记等基层干部。1994年初,耿老胖由南畅支乡党委书记,调任任丘市供销社主任。自耿老胖任供销社主任后,任丘市供销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切都得益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
1995年,耿老胖为让自己可以尽快进入供销社主任的角色,也为供销社找到一个更好的发展方向,他跑遍省供销社无数次,在全国总社的一位具有一定权威的老司长的办公室请教了整整半天。他告诉自己,只有用心去学、去动脑筋思考,才能做好这个供销社主任。
经过耿老胖两个月的努力学习之后,他对供销社的各方面事宜已经轻车熟路,而且也为供销社的发展确定了一个基本方向。他看到一些公司、基层社宽阔的大院荒草遍地,觉得这些大院不能在那闲着,而是应该利用起来,改革就要从开发这闲置资产着手,搞种养业。但是,对于耿老胖的想法,很多人提出了质疑:供销社职工是干部、工人身份,如今去种地、养鸡、养牛,有点不成体统。
虽然有人不赞成耿老胖的想法,但是耿老胖并没有知难而退,而是讲出了他的一番道理:“咱没有时间再等了。如今企业职工一天天没事干,没饭吃,难道这就成体统?咱利用这闲置场地搞种养业,一来职工能吃饱饭,二来用咱们掌握的先进科学技术,把种养水平搞上去,向广大农民进行示范,说不定能做出一番大事业。”毕竟是供销社主任,一番话下来,当初那些提出反对意见的人也都觉得合情合理了,自然也就开始支持耿老胖搞起了种养业。
耿老胖深知,要想搞好养殖,就要有优良的品种和科学喂养技术,如果没有这两样,什么都养不好。为了解决品种、人才和技术问题,他亲自进京、到省城引进种鸡、种猪,聘请了科技人员。
在耿老胖的努力带领下,不到一年时间,任丘市供销社基层社就办起了12个养鸡厂,6个养猪厂,26个棉花示范田。这时候,大家都觉得耿老胖非常具有远见卓识,短短一年不到的时间,他就把供销社办得有声有色,还取得了这么好的成绩,大家都非常佩服他。
然而,耿老胖并没有满足现状,因为他搞种养业的初衷,不仅仅是让职工有饭吃、有活干,更重要的是带领农民实现共同富裕。而如今取得的这一点成绩,还远远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当然,实现农民的共同富裕不是一个小目标,他需要做好多方面的打算,这样才能降低风险,保证人们的正常生活不受干扰。于是,他决定从办养鸡专业合作社开始。
当耿老胖提出建立养鸡专业合作社的时候,当地老百姓一时间一头雾水,因为从来都没有听说过什么合作社,有些搞不明白,几乎是所有人都抱着一种怀疑的态度。为了得到大家的拥护和支持,顺利地办起养鸡专业合作社,耿老胖亲自跑到农户家去做动员:“这养鸡专业社就是由大伙凑钱办,然后大家就可以放手只管养鸡,雏鸡、饲料、治病、卖鸡,都由专业社干。保准你一年弄个万元户。信不信由你,我耿老胖以人格担保。”
因为耿老胖之前为大家办了不少实事、好事,而且他在当镇长、书记时就对老百姓不错,特别讲信用,说一不二,如今作为一个供销社主任,肯定不能骗大家。于是,老百姓在耿老胖的动员下,纷纷加入了养鸡专业合作社。
没过几天,养鸡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了。全社共有6个村15个养鸡专业户,入股金额17.5万元,除专业社自养2万只蛋鸡外,还有1.9万只分散在15户社员家中饲养。专业合作社对15户社员实行“三到一统”服务,即送雏鸡、饲料、防疫灭病到户,统一收购鲜蛋。
养鸡专业合作社建立当年,去除投资成本,还盈余13万元,各养鸡专业户分红加盈余共收入30万元。
有一个叫王老多的农民,全家除种地外,没有任何其他收入来源,生活过得异常艰辛。专业合作社了解他的情况,于是就派人动员他入社,虽然专业合作社取得了如此大的成绩,但是王老多还是不敢轻易相信这个世界上还有这么容易赚钱的好事,万一失败了,全家生活就没有指望了。但最终,在大家的动员之下,他还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加入了专业合作社,办起了养鸡场。不到半年时间,他的养鸡场就产蛋1.6万斤,价值4.98万元,一下就盈利1万多元,成了富裕户。王老多再也不对合作社有任何不放心的地方了,逢人就说专业合作社好,为他打开了致富的门。
耿老胖带领的养鸡专业合作社一举成功,使当地农民对专业合作社深信不疑,许多农民攥着钱找到供销社要求入社。从此,养鸡、养猪、丝网等专业合作社在任丘风起云涌,势不可挡。
耿老胖作为养鸡专业合作社的成功典型,为后来众多的专业合作社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许多农民都因此获益,专业合作社不但为他们带来了高收入和富裕的生活,而且还使自身的发展越来越好,获得了党和国家的支持。
郝爱忠是山西省南部山区安泽县的一个普通农民。他也是近年来中国涌现的靠合作社致富的新型农民之一。他不但有了自己的汽车,而且年薪十几万,比一个都市白领活得都潇洒。
郝爱忠以前纯种玉米,一年收入只能3万元,刚刚解决了温饱。但当他加入了干果专业合作社和养鸭专业合作社以后,他就开始了富裕的新生活。进入合作社第一年,他家的8亩核桃赚了6万多元。肉鸭养殖合作社的第一批鸭子又帮他赚回了1万多元。
对于自己的养鸭事业,郝爱忠是这样说的:统一供苗、统一饲料、统一防疫、统一屠宰、统一管理。农民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形成规模效应,增强抗风险能力。
自成立农村专业合作社之后,像王老多、郝爱忠一样致富的农民还有很多,党和国家也看到了专业合作社能给农民带来实惠。于是,在中国农业走上了农业合作化道路,实现了个体农业经济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转变,全国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之后,2007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施行,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中国各地得到了迅速发展。截至2011年6月底,全国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44.6万户,实有成员3570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14.3%。相信未来中国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前景会无限美好。
第九节 惊喜:改革让农业农村和农民收获无限
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中国农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从完善双层经营,到加强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农村流通体制的改革,可以说,为农村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政策支持,而且还注入了许多新鲜的活力。最重要的是,中国农村借着改革的东风,迎来了许多意外的收获,中国农民在提高了生活质量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农村日新月异变化的惊喜。当然,这些成果也为中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农村改革的伟大奇迹
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岐星村,是一个曾经两次受到国务院嘉奖的全国文明村。该村之所以会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就是因为一直以来稳步发展的乡镇企业,使人民群众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当然,这些成绩面前,村民们没有忘记那个带领他们走上致富之路的岐星村书记王连生。
1957年,岐星村开始办乡镇企业。当时主要是以小型加工企业为主。60年代和70年代受“文革”影响停滞不前,80年代缓慢发展,初步形成了岐星村办工业经济基础;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加快发展,建起了岐星工业园区。随着市场经济主体地位的确立以及改革的不断深入,90年代后期,企业弊端逐渐显现:管理方式落后,竞争能力差。2000年底,全村集体企业只有4户盈利,剩余的6户全部亏损,负债率高达102%。
2001年3月,43岁的王连生被上级任命为岐星村党委书记。王连生认为:思路决定出路、出路决定活路。他经过反复调研,征求群众及干部职工意见,最终确立了一个“发展乡镇企业,实现共同致富”的指导思想,每年上1至3个新项目。在资源开发上,投资了3亿多元,扩建成了年产150万吨高标号的水泥厂;此外,还扩建了年发电量一亿千瓦时的热电厂,而且,村办企业还形成了一个以建材为主导产业的综合性集团公司。
在岐星村,水泥是全村发展农村工业化的主导产业,2006年4月,全村投资2.2亿元,新上了一条年产100万吨的干法旋窑水泥生产线。创业艰难百战多。尽管如此,岐星村在王连生的带领下,乡镇企业这个“草根经济”,历经各种艰难坎坷,克服了重重困难。王连生为了解决该条生产线的资金、技术等问题,坚持住在企业,研究图纸,指挥基建;他还多次到其他市区跑贷款,最终他们筹到了资金,保证并加快了工程进度。如今,这个村办水泥企业已经成为中国西部最大的村办水泥企业,也成了支撑岐星企业发展的重要的产业基地。
在王连生看来,要想发展壮大乡镇企业,推进新农村建设,就一定要抓好企业管理。为了建立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掌握现代化的管理费方法和手段,他订阅了《中国乡镇企业导报》等10多种报刊和专业技术书籍,每天都要挤出2个小时“充电和洗脑”,从不间断,目的就是要不断增强自己决策的科学性、预见性、创造性。而且,他还组织企业干部坚持20年来雷打不动的例会学习制度,学习现代化管理知识、市场法律法规,等等,为谋求企业发展献计献策。
2003年,水泥厂要上30万吨干法旋窑生产线,很多干部职工怕冒风险,抱有严重的守摊摊思想。有些人认为如今已经发展得很好了,再发展下去恐怕会吃亏。王连生面对人们这种不思进取的状况,及时组织干部学习国家水泥产业发展政策,用“不改革不发展只是死路一条”的科学发展理念,教育了干部职工,使大家转变了观念,消除了怕担风险的思想。10个月后,该生产线便建成投产,创下了同行业发展史上的奇迹。
现在的岐星村可谓是星光熠熠,它曾30余次受到中央有关部委的表彰,被省上领导及业内权威人士誉为“陕西乡企排头兵”。而领军人物王连生,则先后被授予“全国优秀乡镇企业家”、“中国兴村富民百佳领军人物”、“全国星火标兵”、“陕西省劳动模范”等诸多殊荣,受到胡锦涛、温家宝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
农民生活水平在改革的号角中稳步提升
农村改革的成功,对外开放的实行,使农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其中最高兴的就是农民。从以封建生产关系为主体的食不果腹的艰苦日子,到如今衣食无忧的生活,农民们走过了一段十分曲折的致富之路。现在,亿万农民的生活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农民们终于可以过上自主、幸福的生活。
老岳于1971年出生于湛河区北渡镇北渡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老岳是大家从小给他的昵称,其实他并不老。从小时候的自行车,到年轻时的摩托车、面包车,再到现在的豪华轿车,三十年他四换“坐骑”。说及改革开放给自己带来的变化,老岳就感慨万千。
小时候,老岳家里很穷。家里弟兄三个,老岳排行老二,那时候,一家七八口人,就指望父亲二三十块钱工资生活。家里几乎没有一样值钱的东西,唯一值钱的,就算父亲上下班骑的那辆“飞鸽”牌老二八自行车,尽管已经破得不像样子,可父亲一回来,兄弟三人就抢着骑出去,不亦乐乎。有一次,因为争自行车骑,老岳还和邻居家的孩子打了一架。
1984年,改革开放6年之后,老岳已经13岁了。那年的冬天,在登封上学的老岳放假回家。他从吃过中午饭开始,一直在路边等了将近3个小时,才过来一辆客车。他摆了摆快要冻僵的手,车是停下来了,可车上已经挤得水泄不通。另外几个等车的都硬挤上去了,可是他背着重重的行李无论如何也上不去。无奈之中,他顶着风雪,步行20多公里,赶到登封县城的车站,才算坐上了一辆开往平顶山的车。等他到平顶山时,天已经黑透了。到家已经是晚上9点多了,他顾不得一身的疲惫,一头扎到母亲的怀里就哭。
1987年,16岁的老岳初中毕业,开始跟着哥哥跑车。3年后,他在亲朋好友的资助下,自己也买了一辆小型拖拉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