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稻作文化研究的同时,他还对水稻分类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丁颖首先强调的就是水稻分类必须符合中国本地的生产实际,只有这样才有利于育种与栽培的应用。例如,反映生物间生态平衡的抗病、虫等特性;反映气候生态型的耐光、耐寒、耐热、耐阴等特性;反映生理生态特点的株、苗、穗、粒等品种选育与形态特征和栽培措施之间有着密切关系,这些特征都应该列为分类标准。正因为如此,他提出了以我国栽培稻种系统发育过程为基础的五级分类法:
第一级为釉粳亚种,釉亚种为基本型,粳亚种为变异型;
第二级为晚季稻与早、中季稻的气候生态型,晚季稻为基本型,早、中季稻为变异型;
第三级为水、陆稻地土生态型,水稻为基本型,陆稻为变异型;
第四级为粘、糯稻的淀粉性质变异性,粘为基本型,糯为变异型;
第五级为品种的栽培特性与形态特征。
丁颖在对收集到的6000多份栽培品种进行了分类研究之后,将它们全部保存了下来,这就为以后水稻良种的选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材料。中国第一个矮秆良种“广场矮”的育成就是利用了丁颖保存的农家品种“矮仔粘”的矮秆基因。正因为如此,我们完全可以说丁颖的稻种分类研究对种质资源的保存是具有深远意义与创造性的。
作为中国从事水稻育种的先驱者之一,丁颖十分重视地方品种的保护和利用,他认为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那些由中国农民培育出来的地方品种是祖国的宝贵财富;对于这些地方品种的某些性状应该加以改造和利用,这也是选育新品种或是改良现有品种最现实有效的途径。他在1936年发表的《水稻纯系育种之理论与实施》和1944年发表的《水稻纯系育种法之研讨》等文章中就曾经提出了水稻品种多型性理论,也就是说凡在一个地区长期栽培的地方品种,必然是植株群体占到所有植株的半数以上、能代表该品种的产量、品质和其他特性水平的个体——基本型,以此来保证这个品种群体的种性特征。也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论点,他在对地方品种进行系统选育的时候,提出了自己具有独创性的“区制选种”法,也就是在选育过程中采取农家惯用的栽培管理方法,以该地方品种的原种为对照,采用小区种植法进行产量鉴定;选育出来的良种,最后送回原产地或类似地区进行试种示范。为了验证这一方法的有效性,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和研究所的同事们一同运用这一方法培育出大量优良品种在原产地区进行推广种植。其中种植范围较广的有“黑督4号”、“白谷糯16”、“齐眉6号”、“竹占1号”、“东莞白18”、“南特16”等68个品种。
除此之外,丁颖还开创了栽培稻与野生稻远缘杂交育种的先河。1933年,他从竹粘天然杂交后代与多年生普通野生稻中选育出了“中山1号”水稻新品种。“中山1号”具有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特点,曾经在华南地区种植达半个世纪。除此之外,丁颖还用栽培稻品种与印度野生稻进行杂交育成了“东印1号”、“暹黑7号”“银印20”等水稻品种。1931~1933年,他在对野生稻进行系统研究的过程之中,就发现有花粉发育不完全与花药不开裂的雄性不育现象,这成为对中国水稻雄性不育现象的最早研究。
为了能够弄明白水稻的播种周期,丁颖曾经进行了多年的水稻周期播种试验,也正是这一项繁杂而系统的研究工作,进一步加深了丁颖从生态学角度开展水稻品种栽培研究的观点。他在晚年还亲自主持了“中国水稻品种对光、温反应特性的研究”这一规模宏大的科研项目。他先后组织了12家协作单位,选用各主要稻米产区的最具代表性的157个水稻品种,先后在8个省(自治区)的10个实验站点进行了为期3年的系统实验,最终取得了规模空前的科学理论数据。但令人惋惜的是,还来不及对这项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全面的总结,丁颖就去世了。在丁颖去世之后,他遗留下来的工作由他的继任者继续完成。最终的研究结果验证了丁颖关于中国稻种起源、演变、稻作区域划分和品种分类的学术见解是完全符合中国实际地理特征的。他将全国的水稻品种划分为14种光温反应型,这就为地区间的育种目标、引种原则以及为一些特殊品种的有效利用提供了具体的科学依据。
他还创办农业教育,倡导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从而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在农业领域不同层次的科技人才和教师队伍。他爱护人才,尊重人才,任人唯贤。当时的华南农学院就是由中山大学农学院、广西大学农学院(部分)和岭南大学农学院共同组成的。在他的亲自领导之下,三个学校的师生们相互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不分彼此,此后教师队伍一直保持着稳步发展,教学质量逐年提高。这也成为他有效调动知识分子工作学习积极性的成功典范,也让属于晚辈的同行们受到深刻的教育。丁颖经常对师生进行教育的一句名言就是“学农、爱农、务农”,这也是他身体力行的座右铭。他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来教育后人,从而对青年学生们树立深入基层、踏实工作、艰苦朴素的作风起到了非常有益的影响。
在从事稻作科学研究、农业教育事业的40多年时间里,丁颖先后在国内外发表著作论文140多篇,其中《中国水稻品种对光温反应特性的研究》、《中国稻作起源与演变》、《水稻分蘖、幼穗发育的研究》等三部著作获得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励。1961年,他还组织全国55名著名水稻科学家,由他主持编写的《中国水稻栽培学》更是一部反映我国当代水稻栽培科学水平的巨著,这部著作也成为他生前竭力倡导、身体力行、开展学科大协作的集体智慧结晶。
丁颖一生治学严谨,一丝不苟,对于发表的每一篇文章,他都非常认真负责。他在写文章的时候,都要经过反复推敲,在深思熟虑之后才开始写作。在创作《中国栽培稻种的起源与演变》一文中,他从1926年在广州发现野生稻的当天就开始思索并征询文字学、人类学、历史学、分类学等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直至1957年才最终定稿。《农业科学为农业生产服务》一文更是经过10次修改后才完成稿件,就连校对工作也是他自己一个人完成的,严谨之风由此可见一斑。
在那个大跃进浮夸成风的岁月之中,丁颖并没有随波逐流,对于当时提出的“高度密植高产”的提法他是深表疑虑的,在他看来种一公顷或是几分地的探索是可以的,但是要大面积进行推广种植则是需要慎重考虑的。他语重心长地对研究所的同事们说,“切勿忘记农民的地皮是连着肚皮的”。1963年他已是75岁的老人,在考察西北稻区时,仍不顾年迈体衰,坚持赤足下田,体察雪水灌溉对稻根生育的影响。这成为他一生实事求是,深入实际的真实写照。
纵观丁颖的一生,从始至终都是朴素勤俭的。在抗日战争期间,为了教育孩子们要过清茶淡饭的生活,他经常以红米营养价值高、萝卜干维生素含量丰富为由让孩子们吃红米和萝卜干。在公物方面,他更是养成了勤俭的好习惯,每一次在实验地发现丢下的镰刀和麻绳,他都会将它们捡起来送交到仓库,有时就是一些旧纸、信封也要收拾起来重复使用。在中山大学迁校到粤北的那段时间里,他作为农学院的院长,经常要带着一个大的公文包穿梭于农学院与校本部之间的山路上。有一次在山路上遭遇到了拦路打劫的土匪,他的衣物被抢劫一空,为此广东省政府专门给他赔偿了损失,他却分文不留,全部交到农学院里用来购买兽药为农民防治牲畜疾病。正是因为他的这种清廉作风和为农民造福的高贵品德,让那些打劫他的匪徒深受感动,他们自觉把抢劫之衣物附上道歉信寄还给他。1948年,丁颖60岁生日的时候,晚辈们集款为丁颖购买了一支自来水笔和一只怀表,就是这么两件普通的生日礼物,他一直使用到1964年去世,这也成为他身上最为贵重的物品。
古往今来,在中国学术界有所成就的科学家大致分为两大类,其中一类便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他们在象牙塔中专注于自己的研究领域,从而将他们研究的这个学科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上,这一类科学家无疑是值得人们敬佩的;还有一类科学家是除了在科研工作中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外,还对民生事业尽心尽力,他们身体力行地把这些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从而直接造福了百姓苍生,这就让他们受到了万民的景仰。水稻专家丁颖便是后者。
可以说,丁颖融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科学家的良好学风于一身,是中国人民的优秀农业科学家和教育家。作为农学家,丁颖创造了许多第一:世界上第一个通过杂交把野生稻抵抗恶劣环境的基因转移到栽培稻,培育出世界上第一株“千粒穗”类型,第一次系统科学地论证了中国水稻的起源和演变……在无数个第一之后,是一个老科学家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孜孜以求和对中国农民深厚的爱。
像丁颖这样的科学家,在今天不仅对于科技工作者,就是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一个值得学习的榜样。
农学专家育人才:金善宝
金善宝是中国著名的农学家和教育学家。他于1895年7月2日生于浙江省诸暨县石峡口村。金善宝从6岁开始在父亲的私塾里读书,然而家门不幸,在他13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家境日趋困难。为了能够供他继续求学,母亲在家植桑养蚕。金善宝也非常体谅母亲的难处,为了不让母亲日夜操劳,他尽可能的帮助母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比如采桑叶、养蚕、挖竹笋、进山砍柴……
这样的家庭状况让金善宝较早地懂得了生活的艰辛,他从童年开始就已经逐渐掌握了农业劳动的基本操作。在农村下田劳动的过程中,他深深地体会到旧社会农业生产的落后以及农民的悲苦生活。与此同时,劳动实践也培养了他为改变落后农业而奋斗的决心和从事农业生产的远大志向。随着1912年辛亥革命的爆发,腐败的清王朝被推翻了,此时正在枫桥镇读高小的金善宝,也被这场前所未有的革命风暴所激励,为了能够报效祖国,他毅然来到绍兴考入了由革命同盟会开办的陆军中学。从这个时候开始,他逐渐对民主革命思想有所领悟。就在金善宝为大革命发奋读书的半年之后,北洋军阀残酷杀害了开办陆军中学的革命党人王金发等人,陆军中学随即被解散。
为了能够继续求学,金善宝于1913年又考进了具有革命传统的绍兴浙江省立第五中学。为了能够让儿子勤学苦读,他的母亲节衣缩食,终日辛勤养蚕,终于维持他读完了中学的所有课程。金善宝中学毕业之后,母亲希望他能继承父业在学堂里做一名教书先生,虽然生活不算宽裕,但也可以勉强养家糊口。然而,金善宝并不是那种甘心在增长才干的青年时代就此止步的人。为了能够继续学习,他开始在各地奔波求学,当得知南京高等师范农学专修科不收学费,还给学生饭费的时候,对于知识的渴望以及农民的疾苦深有感触的他,前往南京学习农业。
金善宝于1917年以优秀的成绩考入了南京高等师范农学专修科。此时担任他老师的是南京高师的农科主任邹秉文,此人一向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倡学以致用,在课堂教授理论的同时,他对于田间实习和具体实验也很看重,一有机会就组织学生前往农田里进行实地考察,这些活动都为金善宝奠定了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1920年,他顺利完成了在南京高等师范的学习,从南师毕业之后,邹秉文推荐他到南京市皇城小麦试验场担任技术员。这个试验场是当时的“面粉大王”荣宗敬每年资助5000元,由南京高师农科负责筹办的。整个试验场仅有106公顷地以及一台美国制造的5行播种机,几乎所有的农活都要依靠人力或畜力来完成。就是在这个面积很小,设备简陋,经费不多,工作繁重的实验场中,金善宝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知识和技能,这里也成为了他科研工作的开端。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