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抗战的胜利,盛彤笙的事业进入上升时期,在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盛彤笙有感于中国畜牧兽医教育事业的迫切需要,在征得当时国民政府教育部的同意和联合国救济总署的支持之后,他在兰州大学内成立了中国第一所兽医学院。盛彤笙就任兰州大学兽医学院第一任院长,开始了兽医学院的具体筹建工作。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他经过不懈努力又将兽医学院从兰州大学中独立出来,成为独立的“国立兽医学院”,盛彤笙为院长。
兰州地处偏远的西北内陆地区,交通极为不便,文化也相对落后。特别是在抗战胜利之后,原来一些由沿海地带转移至内地的知识分子大多又返回平津沪宁以及东南沿海地带,而盛彤笙却以远大的战略眼光,反其道而行之,继续在西北坚守着,就是在这里,他将自己创办的这所不为一般人所重视的兽医学院发展起来。
为了能够保证学院的后续建设,盛彤笙经常要往返于南京和兰州之间,向国民政府教育部、联合国救济总署争取资金和设备,为刚刚成立的学院招揽师资力量。但是因为西北地区艰苦的生活工作环境,许多专家学者都不愿前往西北从事教学研究工作,为了尽可能地招揽高水平的人才前往兰州,盛彤笙可谓是费劲脑汁。他采取了四种方法,首先,尽量在国内聘请名家到兰州任教,例如生物化学家郑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英语教授张素娥、畜牧学家路葆清等。其次,预约那些正在国外留学的人员(如朱宣人、朱晓平)。第三,学校资助那些自费的出国留学生。在1947年国民政府教育部举办自费留学考试的时候,盛彤笙硬是从学校为数不多的教育经费之中挤出了一部分款项,用来资助了4位学者出国的旅费以及他们半年的学费,同时答应以后会陆续汇款,帮助其完成学业。唯一的要求就是他们回国后必须到兽医学院任教(如谢铮铭、陈北亨、蒋次升等)。最后一点便是在南京中央大学1948年应届毕业生中选拔一部分学生采取就地培养的方式,在南京中央大学培养两年之后安排到学校任教,聘为讲师。
作为一名在全国范围内享有盛名的教育学家,盛彤笙对人才的珍视和热情是超越常人的,为了能够留住人才,他经常为之付出百倍的努力。当时在学校任教的中国著名兽医寄生虫学家许绶泰不辞而别之后,盛彤笙万分焦急,为了能把他请回来,盛彤笙尽可能收集了许绶泰亲友的地址,并对每一处地址都寄出亲笔信,真心实意请他回来。由于许绶泰走到哪里都能见到盛彤笙的亲笔信,因此大为感动,最终他给盛彤笙回信,答应回来继续任教。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盛彤笙还是放心不下,先后派专人到南京、上海等地找他,使许绶泰终于回到兰州。在著名兽医学家廖延雄、陈北亨、蒋次升等人留学回国之后,盛彤笙盛情争取他们落户兰州。他对于人才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盛彤笙在对知名学者重视的同时,也不忘对青年人的关心和指导。对于那些刚刚来校任教的青年教师们,他也是关怀备至,经常深入到他们的宿舍察看水缸里的水打满了没有,窗户纸有没有糊好,引火的柴火、煤炭、火炉是否备齐,等等,使年轻教师们异常感动。
新中国成立之后,在西北成立西北军政委员会。由于盛彤笙在西北地区的崇高威望,他先后被任命为西北大区畜牧部副部长以及西北财经委员会委员等职务。1950年,他通过西北军政委员会,组织西北各省区师生及专业人员组成了一个数量庞大的专业考察团,下属4个考察队,对西北四省区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畜牧兽医专项调查,这成为中国西部历史上第一次在畜牧兽医方面进行的全面考察。通过这次对西北地区的实地考察,盛彤笙进一步了解了西北地区的实际情况,积累了资料,培养了人才。在这次考察中,他提倡在牧区实行“划区轮牧,储草备冬,改良畜种”,对西北地区畜牧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在1953年的时候,随着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浪潮的高涨,西北农学院的畜牧兽医专业和西北农林科技专科学校相继并入了国立兽医学院,自此国立兽医学院的编制进一步扩大,成立了西北畜牧兽医学院,这所学院成为了当时西北地区唯一的一所畜牧兽医专业高等学校,盛彤笙出任该学院院长。
这一时期,在盛彤笙的组织领导之下,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的全体师生们,结合西北地区的实际生产情况,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在这一时期,不论盛彤笙本人还是这所由他创办的学院,都进入到蓬勃发展的轨道上来。
1954年,中国科学院计划在兰州筹建一所西北分院,时任中国科学院西北分院筹备处副主任的盛彤笙便借此机会提出了在西北分院建立一所综合性兽医研究所的计划,在经过筹备处的研究同意之后,盛彤笙开始了兽医研究室及附设家畜病院的筹建工作。在这之后,盛彤笙多方招揽人才,为研究所的建立积极奔走。在他的不懈努力之下,1957年2月,中国科学院西北分院兽医研究室宣告成立。在这一年9月,兽医研究室正式并入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西北畜牧兽医研究所。1958年7月1日,以这家兽医研究室为基础,中国农业科学院兽医研究所成立。盛彤笙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兽医研究所的创始人之一,为中国的兽医学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在为中国畜牧业研究献计献策的同时,他还对中国进行的农业改革做出了努力。1957年他被错划为“右派”,解除一切行政职务,仅保留全国政协委员资格。在这种境遇之下,盛彤笙还是三次在全国和地方会议上发言,对当时已经占据统治地位的不按地区差异提出的“以粮为纲”进行辩驳,他主张加速发展畜牧业,由此来促进我国农业实现现代化进程。在这些会议上,他的发言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的强烈反响。
在反右派斗争不断扩大的时候,盛彤笙虽然遭受了许多不公正的待遇,但他仍怀着一颗对祖国、对事业、对历史忠诚的心,埋头翻译了匈牙利著名科学家胡蒂拉用德文写的名著《家畜特殊病理和治疗学》,并将该书分上下两卷进行出版,上卷以《家畜传染病学》命名,下卷以《家畜内科学》命名。在“文革”期间,盛彤笙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翻译了德国科学家贝尔等著的《家畜的传染病》一书,这本书的翻译完成是盛彤笙对中国兽医学的又一贡献。
盛彤笙做事严谨认真,早在南京中央大学任教期间,他就一直用整理好的卡片进行授课,这样一来,他讲课逻辑严密,语言精练,条理清楚,听他讲课成为学生们的一种享受,但他课堂纪律极严。上课铃声一响,他准时进教室,把门关上,迟到的人想进来,先得敲门,说明原因。在对待出版刊物和文章上,盛彤笙也是极为注意。在同事们将写的调查报告请他作序的时候,他总是在写序的同时认真地指出报告中存在的错误,而且告诫大家这是在著书立说,让他所有的同事们都印象深刻。
1984年,当时已经是年逾古稀的盛彤笙和同事合写了一篇关于畜牧业发展的文章,助手把稿子腾清之后寄给盛彤笙进行修改。盛彤笙在寄回稿子的时候,还附上了一封书信,信中说这些稿子中有两页的位置放颠倒了,原样发回,要同事自己查看一下。
在对于文字工作严格认真的同时,盛彤笙对于一般事务也从来不马虎。在国立兽医学院伏羲堂进行基础建设时,他要求工人们先将门窗做出一个来,他将这个样品挂在墙上,进进出出反复观察一段时间之后,才决定式样。就是简单地买一把椅子的时候,他也不仅要仔细观察正面,还要将椅子翻过来查看,在保证每一面都要看到的时候才会使用。他还订立了仪器药品管理制度,由于该制度具有非常高的借鉴意义,曾经作为榜样,供中国科学院西北分院进行学习研究。可以说,盛彤笙对他学生的言传身教无时不在,严师之严,盛彤笙作了最好的诠释。
1987年5月9日,盛彤笙在历经了辉煌与坎坷之后,走完了他76年的人生旅途。不过值得告慰盛彤笙的是,他倾注全部心血发展起来的畜牧兽医事业和畜牧兽医教育,在西北和全国取得了空前的大发展。
盛彤笙的一生充满波折,但他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一个伟大学者的爱国情操。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他毅然回到祖国,投身于科学救国的神圣事业之中;他创办了我国第一所畜牧兽医学院,培养了大批畜牧兽医高级人才;他心系我国畜牧业,著书立说,奔走呼号,为富民强国操劳一生;他治学严谨,追求真理,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学者的典范;他为人正派,刚直不阿,勇于坚持原则;他对待师长、朋友和后人,宽厚热诚,给予无私的支持和帮助。盛彤笙尽管屡次遭受不公正的待遇,但他卓然独立,不改本色。
在盛彤笙的一生中,虽然坎坷起伏,却也磨练了他坚韧的品格,为其在中国畜牧业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盛彤笙不愧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工作者,他用自己的一生演绎出一段传奇,让人们看到了一位科学大师的风采。他堪称为学之宗师,为人之楷模。
为小麦遗传制种奋斗一生:庄巧生
一位从农村走出的科学家,在经历了生活的磨难之后为中国的小麦育种和遗传制种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就是著名的农学家——庄巧生。
庄巧生,这位出生于民国年间的农业专家为中国的小麦制种进行着不懈努力,这也成就了他的人生传奇。
1916年8月5日,在福建省闽侯县西南山区的一个农民家庭中,庄巧生出生了。在5岁时,庄巧生随父母迁居南洋,并在当地华侨创办的民德小学读小学。1925年初小毕业之后,他又随全家回到了福州城内定居。一个四口之家,仅仅是凭借着父亲教书的微薄收入来维持生活,家境之贫寒可想而知。1928年1月庄巧生考入福州私立三民中学。在读到高三时,因学校闹分裂,他又辗转来到福州私立三山中学学习,于1934年1月毕业。
在经历了一段曲折的中学生活之后,庄巧生对于生活有了新的认识,他正好是在一个刚从农村过渡到城市的家庭中慢慢成长起来的。生活的经验让他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只有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才能实现自身的成长和在社会上立足。为了能够给家里减少因自己学习而产生的费用,他养成了勤奋自学的好习惯,在学校期间,他还凭借优秀的学习成绩被减免了几年的学费。
在中学毕业之后庄巧生并没有去找工作,而是赋闲在家半年时间。也正是这赋闲给了庄巧生一个机会。1934年夏,福建省教育厅公开向社会招考第三届清寒学生大学奖学金考试,在理、工、农、医等学科领域内各有1~2个名额。这个信息让庄巧生心头为之一振,它给庄巧生带来了新的希望。因为此前在中学阶段他就对生物学非常感兴趣,于是他报考了农科。在经过考试之后,庄巧生非常幸运的被录取了,于是他便于1935年1月进入南京私立金陵大学农学院就读,主系农艺,辅系植物。
就是这样一位家境贫寒、本来没有能力到高等学府深造的穷苦学生,在获得了这样一个良机之后,开始竭尽全力学习农学知识。在进入学校学习之后,他受到了学校学习环境以及周围那种勤学气氛的熏陶,视野逐渐开阔起来。在金陵大学学习的这段时间里,他领悟到了“人生有限,学海无边,惟有孜孜以求,方有可能达到理想境界”的真理。也就在这个时候,他的心中已经有在农学专业上不断进取的火种萌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