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争霸:帝国的背影-狼狈的帝国暮年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刘邦的逃亡还在继续,陈胜的故事已经要结束了。

    陈胜死了

    在陈胜全力造势下,华东地区已经是岌岌可危了,秦朝各地的政府官员都非常害怕,一个不被他们看好的农民起义军竟然有了燎原之势,这个时候各个官员们考虑最多的问题就是这场战斗的最后胜利者到底是谁,他们关心的并不是自己的国籍附属于谁,而是自己的官爵和性命。这帮决定了做“墙头草”的头头们最大的问题就是这“墙头草”的倒向问题。沛县自然也不例外。

    沛县县令立刻召集萧何与曹参等重要干部商议如何面对当前的局势。为了免于被革命革丢了性命,而且综合现在的实力一评估,大家一致认为往起义军这边倒安全系数大一些。

    县令决议干脆背叛朝廷,率军响应陈胜。

    但这个时候,萧何却提出了异议。

    您是秦朝的官吏,吃秦朝的,喝秦朝的,如今却背弃朝廷,恐怕沛县的人民也不会跟随您的。

    正在县令焦头烂额不知道这棋该怎么下的时候,一直没有言语的曹参站了出来说,不如就让萧何来当领导吧,萧何在沛县的人际关系最广。

    萧何一听曹参的话,急了。

    这可是万万不行的,平时朝廷对我也是该发工资发,该发奖金发,逢年过节还给点肉,这时候让我出面,实在是不合适啊。但是我却有一个非常好的人选——刘邦。这个时候他正带着沛县的一些乡亲在外逃命呢,这个时候让他来领导,那些乡亲的家属们肯定支持,这就争取了沛县一大部分的人啊。

    县令考虑了一会,想想也确实没有其他办法了,于是同意了萧何的建议。

    此时刘邦在干什么?

    原来,刘邦看秦朝大势已去,并且各地都纷纷响应反抗暴秦,他当然也按捺不住,没有办法的是,他现在手下的人太少了,所以只能持观望态度,而萧何的这个决定无疑是助他一臂之力。

    萧何立刻派樊哙到深山中去寻找刘邦。

    本来对自己前途感到迷茫的刘邦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大喜过望。他用最快的速度打点好了行装,率领徒众,浩浩荡荡向沛县进发。但与此同时,刘邦也留了一个心眼。这个心眼就是关于沛县县令的。

    沛县县令此时的做法很明显是不得已而为之,那么这么一个政治立场不坚定的人留下就是一个祸害。

    还真如刘邦所预料,沛县的县令真的后悔了。

    自己好好的一个县令,最后竟然把大权交给一个亡命之徒,他越想越憋屈,而且话又说回来了,这秦朝到底能不能完蛋还另一说呢。况且这次我犯了一个大忌,萧何、曹参、刘邦都是一路朋友,他们这么热心地撺掇这事儿,里面肯定有猫腻。

    县令反悔了,并且很彻底。

    于是,下令紧闭城门,命人逮捕萧何那伙人。幸好,萧何人脉广,被人事先告知,慌忙逃到刘邦那里。

    刘邦早就料到了有这么一天,果然他一出现在城外,城里就发生了大暴动。刘邦在做泗水亭长那几年,沛县的朋友倒是没少交,于是在里应外合之下,沛县很快就落到了刘邦手里,这位县令自然也死在了刘邦刀下。

    就这样,刘邦最终也成了当时抗秦大军中的一分子,这一年,刘邦四十八岁。

    读书人的恐惧

    看看上面发生的一切,还真是兄弟联手胜出的感人友情故事。可这其中的绝对力量就当真是友情的胜出吗?腿上有七十二颗痣的刘邦果然就有那么大的魅力,可以无条件的吸引萧何和曹参等人吗?

    刘邦确实就应该命中注定地成为领袖吗?

    如同前面的方法,我们要对历史中一些根本性的问题认真分析,当然了,我们还是要用怀疑的方式。

    关于刘邦和萧何等人前半段的友情是非常让人羡慕的,大概很多人都非常向往刘邦这种一呼百应的感觉,和那种一个电话就能叫一帮兄弟的架势。

    但实际情况是,从刘邦和萧何等人后半段的友情来看,这份友情并不是无坚不摧和不附带任何条件的。

    就此,谈一下我的看法。

    说来说去,刘邦能成为头的最大理由就是没文化。

    此话到底怎讲?

    我要说一个理由,不知者无畏,没有那么多弯弯绕的人反而更加勇敢,更加敢于担当。那么,刘邦就是这种人,虽然算不上完全没文化,但他没读多少书倒是真的,相比于萧何这些饱读诗书的人来说,刘邦就是一个没文化的人。

    萧何和曹参这两个文化人,当真就信服刘邦,推刘邦为王吗?

    当时的萧何和曹参是沛县县政府的一级官员。按常理来讲,这两个人的领导才能一定高于刘邦,刘邦这点自知之明还是有的,所以当萧何和曹参要刘邦自立为王的时候,刘邦再三推辞,他自认为他的能力还达不到。

    但萧何和曹参却一再坚持,这到底是为什么?原来,这正是源于萧何和曹参心中的一种恐惧,这人读书读多了,心眼自然跟着成正比,想问题自然也多起来了,这三多加起来就变成了畏畏缩缩。有文化的人一听说要造反,还要当个造反的头头,就是“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畏之如洪水猛兽,瞻前顾后,心有戚戚焉。何必呢?周任有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诸葛亮出山前不也没带过兵吗。

    萧何当时当然看清了天下局势,响应起义军才是顺应天意和民意,所以他决定要造反,但是在选举领导人的问题上,他迟疑了。这又是为什么?

    原来当时秦朝的连坐法是非常残忍的,只要你当了“头”,当了“首”,连得最多的一定是你,反倒是法不责众,关于这些跟着起哄的人民群众就没法问责了。

    萧何当时虽然知道了天下大势,但他却不能保证秦亡是一定的事情,所以萧何认为,胆子大的刘邦是此时的最佳人选。

    总之,不管是出于何种原因,刘邦此时已经开始向历史既定的轨道行进了。

    在沛县居民心中,萧何和曹参的地位虽高于刘邦,但他们都是文吏,说起这打仗的事情,他们还真不在行,因此大家也都全力拥护刘邦。

    刘邦推让了几次之后,见众人的诚意,也就勇敢地担当起了起义领导人的角色。

    刘邦虽然同意了当头,但到底该如何称呼刘邦呢?

    萧何不愧是文化人,这个时候,他发话了,就改称为‘沛公’吧!既可以表示是沛地的领袖,又有贵族的气派,叫起来还有亲切感。

    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家和刘邦的一致通过。

    接下来就是重新整编人马,由原先的“刘季党众”为基础,重新编入沛城的子弟兵,然后刘邦到大庙祷告黄帝,以象征志在恢复天下秩序,并在广场祭祀战神蚩尤。之后,刘邦下令战鼓齐擂,并以牲血祭鼓,所有旗帜均采用红色战旗,人数虽不多,但阵容还算强大。

    一支全新的队伍闪亮登场了。

    刘邦以萧何及曹参为主要参谋,卢绾为侍从官,夏侯婴、任敖、周勃、灌婴为部将,最为剽悍的樊哙则为先锋。

    刘邦下令攻击周围的县城胡陵及方与,并将大本营基地暂时设在自己的故乡丰邑。

    就这样,历经千帆之后,刘邦成为秦末起义群雄中相当特殊的一支农民杂牌军领袖。但这竟然还不是尽头,刘邦对未来的展望和野心也随着时间疯长。

    至此,反秦的两股最重要的力量都开始成长了,最终,他们会相遇。

    无人可用

    杂牌军的弱点很快就暴露出来了——没有宏观的规划指挥。

    这个时候,刘邦的部队虽然比以前强多了,但充其量就算一个没有根据地的游击部队。刘邦和手下的人商量,这样下去不行啊,一定要找一个落脚的地方。

    也就在这个时候,偏偏出了个楚王景驹,他现在正招兵买马,况且还举着楚王的大旗,好,就他吧。

    就在投奔景驹的路上,刘邦遇到重重困难,他越来越觉得力不从心,西进军事行动显得漫无章法。军事的整体规划方面无从下手,刘邦觉得这是自己的一个硬伤。

    就是在这个紧要的关头,老天再一次向刘邦示好,刘邦遇到了张良。

    张良原先是六国之一韩国的贵族。在秦朝灭掉韩国之后,张良决心复辟,在短短的几年中,他结交了多名刺客,并打算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但是这件事情终究没有做成,张良最后逃到了今天的江苏睢宁。

    后来的张良成了小气候,也投入到了反秦的大阵营中,但也苦于力量弱小,于是决定也投奔楚假王景驹,没想到,在中途却遇到了刘邦,两人一见如故。

    尤其是张良,觉得自己遇到了能读懂自己的绝对知音,于是两股力量合成一股,继续前进。刘邦三下两下就把张良完全收编了。

    刘邦的运气好得不得了,秦宫外已是水深火热,而秦宫内却歌舞升平。

    狗狂有屎,人狂有事。这句话虽然粗俗,但却非常对。

    赵高现在很高兴,朝堂之上,胡亥似乎就是一个摆设,朝政上的大事小事都要先和他商量商量。

    这不,紧接着事情就来了,陈胜吴广起兵造反的事情拿到朝堂上来讨论了。

    令人意外的是,朝堂内竟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一定要打;另一种则认为用不着打。在现在看来,这是多么的不可思议啊。起义的大军马上要在全国掀起燎原之势,但是秦宫内却还觉得不过是一群流寇的滑稽表演。秦朝的皇帝胡亥竟然还在只争朝夕地享受富贵和女人,赵高还在想着怎么铲除异己,国都没了,你还享受什么啊?朝廷都没了,你还铲除什么异己啊?

    在中国历史上确实存在着太多不可思议的事情。

    关于这件事的讨论,最后得出了结论,有人造反了,朝廷要出兵,可接下来的问题就是选将问题。

    赵高环顾朝堂,竟然无人可用,人都去哪里了?答案就在前述的“死亡名单”之中,原来朝廷上能用的人已经全部被赵高杀光了。

    那么,这仗还怎么打?

    我们先来看一下决定一场战争胜败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首先是英明神武的领袖(例如秦始皇),其次是善于用兵的将军(例如王翦,蒙恬),接下来就是足够多的兵力(例如秦始皇时期的军队数量),还要有源源不断的补给(这要靠国力来支撑,秦国能统一六国,他们为了这场仗准备了几代人,上百年,你统计一下,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开始征战六国用了多久,这其中的时间是138年),还有一点就是出师要有名。

    那么,我们再看看此时的秦国是一个什么状态。

    最高的军事领袖当然是胡亥,因为是胡亥,所以第一点条件当然不具备;蒙恬等大将军早就让赵高在沙丘政变中杀死了,久经战阵的大将也是不存在的;兵力严重不足,当时全国各地都起义,部队数量不足以应付,再加上实行郡县制,地方武装力量很弱,本来是为了防权臣造反,现在倒成了弊端;补给的问题暂时虽然没有,但是日后一定会出现;至于出师有名这一点倒是有的,基于现在秦政府还是合法政府,秦廷要应时的这场仗也算是保家卫国吧。

    关于能打胜仗的五点,秦朝勉勉强强只占了一个半,这仗到底还怎么打?

    此时的赵高紧张了。当他接到已经有农民起义军打到函谷关的战报的时候,赵高吓傻了。宫中一日,宫外一世。

    这个时候,秦廷上站出一个人,他就是章邯。前面已经和大家打过照面,章邯最感兴趣的事情就是国家大事,所以他对秦国的现状是非常了解的,尤其是农民起义这一块。

    这样看来,章邯的确是最佳人选,这个问题解决了。但将的问题刚刚解决,那么接下来的兵的问题怎么解决呢?

    兵不够,犯人凑,把一些死刑犯全部放出来,当然,这些犯人在做犯人之前本身就是士兵,就是打下帝国江山的人,大多因为扶苏事件入狱,他们都是蒙恬的人。

    犯人出狱,迎接他们的却也可能是死路,但却是另一种死法。这支军队作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虽不免对政府有一些愤恨,但老秦人骨子里就深深烙上了服从命令、忠于君主的观念,况且这次是要保卫自己的乡土……

    这些在历史中只会以大规模阵容出现的模糊个体突然变得立体和鲜明起来,他们身上还有着当朝政府对他们的侮辱和伤口,现在却要重披战甲去挽救这个实则已经无药可救的帝国。

    秦国现在就像一袭华丽绸缎下的溃烂皮肤,表面是光鲜的色彩,揭开后却是溃烂的脓疮。

    然而,就是这样,士兵们也要上……

    这是一种愚昧吗?这是一种愚蠢吗?起码我有的只有敬畏……

    一个个穿起军装,跨上战马,散漫的罪犯立刻成了纪律严明的军人,这些人属于这个国家,这些人是天生的军人,他们不用准备,只需要给他们所需的装备,立刻会回到兵者的状态……

    这支军队是一支命运坎坷的军队。

    部队有了,将领有了,去吧,为帝国的事业战斗去吧!

    章邯的想法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突然得到了一个绝佳的机会,被历史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

    唯有他才能挽救国家于危难之中。

    成了,名垂千古;不成,也会留名史册。

    章邯从秦廷中站出来的那一刻,他就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机会从来不会降临在无准备的人身上,这点是对的。

    章邯从二十万骊山军团中,选出其中最为精锐的部队组成突击军团,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曾经在秦国军队中服役的北征军团。他们都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和良好的纪律培训,虽然中间被发配到骊山修墓,但军事素养还没有消失,当他们骑上战马,立刻就又恢复了曾经作为一名帝国军人的状态。

    章邯亲自统领这支突击军团,令旗一挥,目标:周文大营!

    这真是一场充满激情的战斗。

    黑盔黑甲、黑袍黑旗,有如一支犀利的黑色箭头刺向了前面的敌人。万马奔腾,大地也在跟着颤动,几万人情不自禁地仰天长啸,“杀!杀!杀!”这支黑色军团在黑夜的掩护下,带着强烈的视觉效果和强大的气势迅速摧毁了最外层的警戒部队,杀入周文大营。挥刀就砍,冲击着大营的防御体系,周文组织起的几道防线都被冲散。

    最重要的是,章邯的军队知道什么叫纪律,而农民军本来就是临时拼凑的,所以根本就不是这种训练有素军团的对手。周文的人数虽然比章邯多,但战斗素质实在是太差,很快大本营就分崩离析。周文一见大事不妙,赶紧跑,一口气跑出函谷关,跑出关外,跑到了一个叫曹阳的地方才停住。

    基础不牢靠的农民军很快就变成了一盘散沙。至此,陈胜派往攻击关中的主力部队完全崩溃,这也是他的第一次大败仗。

    此时的周文已经是六十岁高龄了,哪里经得起这番折腾,好不容易跑了出来,大气都没喘一下,章邯这小子就又追来了。

    最后,周文在绝望中自杀了!他所率领的农民起义余部全部投降。

    章邯现在知道了,原来他的对手只是一群乌合之众。

    章邯把打击对象放在了陈胜的另一支主力部队,吴广所率领的攻打荥阳的军团。而陈胜一看到自己这边的家底被周文给败光了,便想把吴广所率领的那支部队给撤回来,以保护自己。

    吴广围攻荥阳一直没有成效,面对周文军团的覆灭,吴广非常惶恐,攻城攻不下来,撤退吧,好像也解决不了什么问题,粮食还没抢到手,走了多不甘心。

    吴广的想法却不是陈胜的想法,陈胜此时最大的想法就是让吴广赶紧回来。几个月的奢靡生活已经让陈胜失去了进取心,也让他陡然生出了好多不好的品质,比如——多疑。

    陈胜最大的怀疑矛头已经对准了昔日苦日子一起走过来的兄弟吴广。现在这位最能威胁自己地位的人手里可有不少人马的,让他回来,他也不听从命令,他到底想干什么?难道他真的想自立为王?

    兄弟情义此时早就被陈胜抛到了九霄云外。不仅没有情义,陈胜还动了杀机。

    没过几天,田臧突然假传陈胜命令,带人突袭吴广大帐,吴广没有丝毫防备,就被砍了脑袋送到了陈胜手中。陈胜看了一眼,什么也没说,只是下令让田臧统帅军队,准备迎击章邯。

    这其中的猫腻,不说自明。

    吴广被杀,这对本来就吃了败仗的起义军更是大为不利。

    这对现在劲头满满的章邯来说,真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敌人阵前巨变,章邯二话不说,首先进攻包围荥阳的农民军。由于吴广被杀,人心浮动,田臧在军中一时半会也建立不起威望。仓促之际,被章邯的骊山军团击溃,田臧本人也被刺杀在营帐之中,农民军纷纷逃散,荥阳之围被解。

    陈胜的私心断送了起义军的大好前景。

    而陈胜的两支当家部队纷纷被消灭,以前派出去到各地闹革命的军事首领,都纷纷自立为王,不再听从陈胜调遣。陈胜暴跳如雷,但一切于事无补。

    现在的陈胜手里只剩下陈城附近的军队了,连自保都不够!

    对于起义军现在的情形,秦朝政府非常高兴,于是立即派兵增援章邯。

    章邯得到了政府补充的军队后,于公元前210年9月率军直指陈胜的大本营陈城。该是最后了断的时刻了。

    此时的陈胜早已不是以前的那个陈胜。

    陈胜哪敢对抗,慌忙带人逃往汝阴。章邯乘胜追击,击破陈胜手下大将房君、张贺的阻击。这场战争中张贺战死,陈胜又失去了一员大将。

    张贺的死让陈胜又加快了逃跑的速度。狼狈得连军粮器械都没来得及带。

    当跑到一个叫城父的地方时,也就是今天的安徽,军队早就断粮好几天了。一个军队,连基本的吃饭问题都解决不了,这仗还怎么打?

    起义军中的好大一部分人就是因为吃不上饭才反了,现在又陷入了以前那种境地,当然还是要闹事情了。没饭吃的士兵们逐渐对陈胜产生了不满,纷纷聚集在他营帐周围,哗变的气氛越来越浓,投降此时是起义军们想得最多的问题。

    投降的苗头一旦有了就一发不可收拾。

    陈胜明白大势已去,他为了保命,只得离开队伍。想不到一向被视为心腹、为他驾马车的庄贾却要了陈胜的命。

    这个一辈子自视为战士的人没有在战场上死去。

    关于他的种种我们不多评论,只是这个揭开反秦斗争大幕的人却也永远地失去了和时间较量的权力。

    从陈胜建立张楚国到灭亡,仅仅存在了六个月!这六个月恍若隔世。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