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争霸:帝国的背影-这才是真正的敌人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陈胜和吴广虽然死了,这个本来可以成为历史上最佳组合的团体,因为阶级的局限性和疯长的私心终于分崩离析了。但事情发展的走向已经一发不可收拾,这场轰轰烈烈的反秦起义虽然是由陈胜和吴广发起,却没有因为他们的死而熄灭。

    历史最会玩阴谋,它挑战我们的鉴别能力不只一次,厉害的人一般都藏在不厉害的人后面,例如项梁便藏在陈胜吴广的后面。

    太容易的胜利

    未知的对手没有单独指向性,在这场战斗中,作战双方都是彼此未知的对手。

    章邯总算是扑灭了这场烧得最旺的革命之火,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寻找零星散落在各地的小火苗了。让章邯没有想到的是,有的小火苗竟然也有燎原之势。

    章邯的军队很快就趁着灭了陈胜的余威消灭了一些小的造反势力,此时的秦军又重新控制了战略要地,而秦朝也恢复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力量。

    但章邯很快就发现了这其中一火苗烧得蹊跷,这火苗就是项梁。

    两支实力相当的队伍马上就要碰头了,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中值得敬佩的英雄,可是历史的导演却从不管这些看似可惜的戏份,这个混乱的时代,注定要热闹一点。

    这是一场残酷的淘汰赛,只有坚持到最后的人才能获得胜利。

    那么我们先看一看两军对阵的实力表。

    章邯,对于先前章邯抗击陈胜部队的功绩我们应该予以充分肯定。但事实上是,章邯缺乏实际的带兵经验。

    章邯原来也就是一财经幕僚官,说白了也就是一个打算盘的。长期和钱财打交道,他的理财能力必然丰富,业余时间他还愿意研究点兵学常识,但是要说到真刀真枪的打仗,恐怕还是差了点。

    章邯的幸运之处就在于他带的“骊山众”大多都属于原来秦国的作战部队,经验丰富,独立作战能力强,再加上当时的陈胜军团,大部分是地方的叛军和农民,实力当然远在章邯之下。

    所以说,章邯的胜利是带有一定侥幸的。

    我们再来看另一方的实力。

    项梁的大半生几乎都在流亡,这其中虽然磨难重重,但却让他学会了怎样利用和整合资源。

    可以这么说,两个人都不是科班出身的军人,从资历上来说,他们可谓是半斤八两、旗鼓相当。

    章邯决定主动出击,两军终于在东阿城下对峙了,此时正是七月,中原已经进入雨季。

    这一次大雨却成全了项梁,他率军攻击章邯在东阿外围的主力部队。这一次,章邯溃败。

    这场小胜利立刻让项梁信心倍增。通过等量代换原理(章邯打败陈胜和小股起义军,项梁打败章邯),项梁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实力。于是,他决定移师北上,直接进入谁都想得到的中原地区。

    很快,项梁就发现似乎这个移师北上的决定做得有点太鲁莽,因为几十万人的吃饭问题很快就难住了他。

    为了保证得到充足的粮草供应,项梁派出了侄儿项羽和刘邦一起去攻打河南地区的主要粮仓——襄城。

    这个襄城自然就是章邯粮食补给的大本营。粮食问题在两军对垒时尤为重要,于是,章邯很快就派兵增援此地。

    但此次打前锋的人是项梁军中的一号猛将项羽。有什么样的将军就有什么样的士兵,项羽手下的弟兄们可不是吃素的。

    襄城很快就陷落。因为项羽的成功,项梁的抢粮计划成功。

    这场战役对于项羽来说非常不过瘾,他实在没有想到章邯的军队竟然如此不堪一击。

    既然是这样,那么就让我项羽替你做扫尾工作吧。项羽乘胜追击,带兵就直接向驻守濮阳城东的章邯主力冲击,章邯根本没有预料到项羽的速度会这么快。

    猝不及防恰恰犯了战争中的大忌。章邯军营顿时大乱,毫无防备的秦军只能往西撤退。

    虽说现在项羽占了上风,但是苦于兵力的牵制,只能放弃乘胜追击。

    经过东阿、濮阳两场战役之后,项梁不管是硬性实力上还是心理上都战胜了章邯。

    第一次交锋,项梁胜。

    这莫非就是项家军真正的对手吗?莫非这个就是蒙恬当年率领的秦朝旧部吗?

    很快,章邯就回答了项家军的这些疑问。

    角度

    章邯确实很狼狈,他开始极度怀念起大破陈胜大军时的威风了。

    但是在这个紧要关头,最重要的是让朝廷增派援兵。这时的章邯已经退守到了雍丘以西地方去了,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杞县一带。同时,章邯向秦廷发出了要求增援的信号。

    此时,与章邯的忐忑成为鲜明对比的是,项梁的好事不断,这个时候,项家军又传来了大捷的消息,项羽和刘邦大破三川守军。

    这接连不断的胜利让项梁的自信心疯长。请注意措辞,是“疯长”。

    信心这种软件要素在一场战争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如果过度的自信,一定会走向自信的反面,那就是自负。项梁当然是没有把握好这个量,他很快就由自信变成了自负。

    项梁没有想到,一种不健康的情绪最后竟然会断送了他的性命,这是后话了。

    另一处,一个人的另外一种软件要素也在成长。请注意措辞,是“成长”。

    面对节节败退的困境,章邯虽然感到失望,但是并没有灰心。他认真地分析了这次战败的原因。

    很快章邯就发现,是自己轻敌了,自己小看了对手,如今自己面对的早已经不是陈胜那支乌合之众了。他面对是一个以楚国旧部为主、训练有素的项家大军,军中的战士也都是从刀尖上滚过来、从血海里爬出来的,和他所带领的蒙恬旧部无异。

    面对一个实力相当的对手想要胜出,章邯就必须要找到一个角度,一个出奇制胜的角度。

    夜晚,章邯一个人坐在驻扎大营的角落,一直在寻找他所认为的这个角度。

    很幸运,章邯很快就找到了一个角度。一天,一份很不起眼的情报出现在章邯的视线里,大意就是说项梁喜欢没事就跑到前线巡视。

    这对于章邯来讲的确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项梁果然够胆量,身为主帅竟然喜欢出入险地。

    项梁这一行为极度地表现出了他作战经验不足,身为主帅出入险境,这正是犯了军事上的大忌。

    章邯决定要对准这个角度,做一个黑暗中的冷静的狙击手,即使是头冒冷汗也纹丝不动。

    高傲自大的项梁果然没有发觉,黑暗之中,一个准星已经全力对准了他。

    好吧,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你项梁给我的一切,我连本带利奉还。

    这件事中章邯做了两个动作,一方面,章邯要在项梁面前表现得若无其事;另一方面,章邯已经派了一支精锐部队秘密埋伏在了项梁每天巡视的地方。

    章邯时刻准备着,他要突袭项梁的大营。

    公元前208年,月色掩映下一队人马悄悄地向项梁大营行进。此时的项梁丝毫没有觉察到有任何不妥。

    突然,从夜色中跳出一队人马。项梁等人根本来不及反应。当他们反应过来的时候,刀已经架在他们脖子上了,当他们正准备反抗的时候,脖子上的刀已经那么一使劲下去了……

    同时,章邯率主力军突袭楚军大本营,训练有素的项家军正准备拿刀反抗的时候,他们突然间发现了不知道该听谁的,到底该往哪里进攻,项家军的指挥系统完全瘫痪。至此,楚军大败。

    项梁的十几万主力部队一夜间烟消云散,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奇袭战——定陶之战。

    一时间,中原大震,这才是我章邯的真正实力。

    怪事儿

    历史总会隔三差五地出现一些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打了胜仗的人不是格外地高兴,打了败仗的人却也不悲伤。

    这个不怎么高兴的人就是代表章邯方面的赵高。

    任用章邯后的意外成功并没有让赵高高兴许久,他的兴趣和爱好很快就又转到了篡权夺位上。也就是在这一年,赵高设计害死了李斯,并且时不时地对秦二世进行洗脑工作,他根本没有意识到章邯这场胜利的可贵之处,也没有意识到现在的外患足以让他所梦想的一切破灭。

    这个不悲伤的人就是代表项梁方面的楚怀王。

    项梁死了,楚怀王损失了头号大将,但这个消息却让楚怀王非常高兴。项梁一死,那么楚国可以开始新一轮的权力洗牌了。从前,我虽然是名义上的楚怀王,但真正掌权的人是项梁,我顶多算你项梁手中的一张人皮大旗。现在你死了,那么真正上位的人就应该是我了。

    写多了历史,就会发现历史的恐怖之处,有的时候写着写着就会背冒冷汗,感觉丝丝寒意,尤其是遇到了这种历史中的怪现象。

    深究这其中的原因,无外乎就是权力和人心。

    权力无限扩大,人心就可以无限变幻。变的是权力更迭,不变的却是人心叵测。

    关于项梁的死,有一个人是发自内心的悲伤,这个人就是项羽。这种从项羽小的时候就培养出来的叔侄之情是让他永世难忘的,虽然有的时候项梁对他格外严厉,还会逼迫他读不喜欢读的书,但是究其种种,这都是为了自己着想。关于这一点,项羽深知。

    人到了极度悲伤的时候,就会变得异常冷静,项羽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拿着大刀鲁莽地去找章邯报仇,项羽知道时候还没有到。眼下他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接受叔叔已死的事实,做好善后工作,把溃散的楚军部队重新组织起来。

    项羽在一次次的战争磨炼中逐渐成熟。

    宋义

    这个时候的楚怀王很快就找到了一个帮手,这个人就是宋义。

    楚怀王之所以选择宋义是综合了很多原因的。

    宋义也算是楚国的名门望族,家族中有不少人做过楚国的高官,所以宋氏家族在楚国也有很高的名望。

    宋义本人也是非常有才的,尤其是对楚国的军政组织极为了解,所以被楚怀王聘为首席军师,楚怀王的重大决定和重要报告一般都出自宋义之手。

    现在项梁死了,更是没有能约束楚怀王的人了,于是在宋义的规划之下,楚怀王大力改组军队建制,最终把军权收回到手里,成为军队的最高统帅。

    楚怀王同时也发现了刘邦,他认为刘邦是个人才,以后定会助自己一臂之力,于是就把表现优秀的刘邦从项羽麾下独立出来,封为武安君,指挥一个军团独立作战。

    这样,起点和项羽相差很多的刘邦开始与项羽平起平坐了。

    此时的刘邦百感交集,两个相差悬殊的人终于走到了同一条起跑线上。

    项羽有的是背景,刘邦什么也没有,刘邦只有背影。

    说到影子,就想起了孤独,反秦之后的刘邦呼呼啦啦一大堆人就暂且不说,他和萧何传奇式的友情也暂且不说,我们就说说刘邦关注自己影子的时候,也就是刘邦百感交集的时候。

    刘邦的心灵孤独过吗?刘邦孤独死了,要不是孤独,他在当着好端端的管事的时候也就不会没事找事了。但一个人最痛苦的事情是什么,不是一个低级的心智压在一个高级的身体上,而是一个高级的心智非要硬生生地压在一个低级的生活群体上。

    也就是说,某个阳光尚好的午后,刘邦忽然发现自己已经大学毕业,眼瞅着就是该考研的人了,然而周围的人却还在甩着鼻涕念幼儿园大班,你说他该不该郁闷,该不该孤独,最重要的是,他该不该反了他的?

    刘邦反了,不但反了,还反出了动静,不仅有了动静,还追赶上了项羽的脚步。

    好吧,那么开始吧,发令枪一响,我们就应该全力前进了。

    起跑线

    此时的刘邦在军中的地位是急剧上升,但是项羽却是另一番感受。人走茶凉,就算项羽自身有万般的本事,但最主要的是有叔叔项梁的帮助,此时项梁已死,项羽深刻地体会到了人情的冷暖。

    这个大男子主义极度严重的男人,此时却陷入一种让人懊恼的小情绪当中。

    同一个阵营中,却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没想到这种纠结的情绪日后却给刘邦派上了大用场,这也是后话了。

    我们反观刘邦的上位,难道就真的是一种实力上的胜出吗?

    不是,当然不是,此时的刘邦只是楚怀王和宋义手中的一颗棋子,楚怀王和宋义意图培养刘邦以牵制项羽在军中的势力。

    作为一颗棋子,刘邦心知肚明。

    此时项羽关注的却不是棋子不棋子的问题了,他只看到了一个事实,一个本来和他实力相差很远的人现在竟然和他平起平坐,要他交出兵权。

    项羽却也不知道,正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对手,要和他打多年的交道。

    面对项羽的这种不平衡,一个人说了一句话,稍安毋躁!

    说这句话的就是范增。

    公元前208年,已年近七旬的范增投奔了项梁,成为项氏家族中的主要谋士,被项羽尊称为“亚父”。

    范增把古稀之年当做人生的开始,这有点姜子牙的味道。七十岁之前,范增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索居家,好奇计”。

    范增的出现立刻在智力上给予了项梁很大的支持,当时的项家军如日中天,军中有很多人劝项梁自立为王,但范增却坚决地反对。

    范增反对的理由非常充分,当时陈胜的起义大军几乎成为反秦大军的反面教材,依照范增的分析,陈胜的失败恰恰是因为他没有立楚人的后代为王,而是自己称了王。当时陈胜起义军打出的旗号是楚,并且还建立了张楚政权,但却迟迟没有立楚王的后代为王。

    陈胜这种行为,自然也唤不起更多的共鸣,所以说,陈胜起义的失败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项梁也正是因为听取了范增的意见,所以没有自立为王,而是立楚王的后裔为楚怀王。范增这次的建议,让项梁得到了很多的民心。

    而今天,项梁已死,物是人非,范增又这么语重心长地和项羽说了一句话。

    项羽虽然是个粗人,但对范增是非常尊敬的,在范增的劝说下,为了不影响大局,项羽忍着悲愤,交出了军权。

    这样做的结果非常好,由于项梁平时在军中格外有威信,现在刚死不久他的位子就被楚怀王所打击压制,而此时项羽这种顾全大局的举动,更是为自己赢得了不少的同情和支持。

    关于这一点,是楚怀王和宋义没有想到的,他们本来是想制约项羽的力量,没想到却从反面帮了项羽的忙,为项羽赢得了不少同情和支援。

    也正是范增了解到了军中的人心所向,所以才有了项羽之后一系列的复仇动作。

    这场轰轰烈烈的政治洗牌算是清算结束了,大家掂量了一下自己手里的家当之后,却发现刘邦手里的最满,刘邦手里的最沉。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项羽这个时候虽然得到了同情和民心,但他毕竟是让出了自己的绝对兵权。所以,项羽不算有太大的收获。

    楚怀王集团虽然成了军中的老大,但是他们的不地道行为却逐渐失去了军心,所以说,楚怀王集团的收益也不算大。

    而刘邦不仅没有损失任何名声,而且还成为了独当一面的大将,不仅拥有了自己的班底,更重要的是他有了和项羽对话的可能。刘邦赚个盆满钵满,刘邦才是最大的赢家。

    天下大乱

    这个时候不仅楚国内部出现了重新洗牌的现象,整个中国大地的各个前朝旧部也从观望态度变成了实际行动。中国似乎又出现了秦始皇统一之前的景象。

    此时,章邯最大的敌人楚国正处于休整之际,章邯也认为现在的楚军暂时对自己构不成威胁,所以他准备全力巩固后方。但是,到底先打谁?章邯犯了难。

    看了下面这段话,你就会了解到章邯为什么犯难了。

    就在章邯全力对付项家大军后方空虚的时候,齐国的将领田荣在东方齐鲁故地的势力已经逐渐发展起来了。

    由张耳和陈余拥立的赵王,声势也大幅提升,似乎也能成为一片气候。

    处在西方的魏豹也不落后,此时的他们已经建立了稳固的游击基地。

    由张良拥立的韩王也在韩地发展壮大起来。

    到底先打谁?到底怎么打?

    章邯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他需要逐一分析现在的情势。

    经过定陶一战,楚国已经元气大伤,短时间内应该是没什么反击之力,更何况目前楚国内部矛盾重重,也不大可能有什么太大的动作,虽然楚国是实力最强的敌人,但是现在暂时用不着考虑。

    齐国境内的地形是非常复杂的,属于易守难攻的类型,无形中为齐国增加了一道防线,对齐国非常有利。况且那个叫田荣的齐国大将,好像也很会打仗,想打败齐国看来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话又说回来了,这个田荣的野心似乎也不是太大,好像只想当他的一方诸侯,对中原争霸也不是特别感兴趣,所以暂时也不用考虑他。

    至于韩国就更不用考虑了,自打战国就没出过什么像样的人才,张良虽然算一个,但光他一人确实是无力回天。

    现在,最大的威胁就是北方的赵国了,秦国曾经在战国后期和赵国交过几次手,最后的战果是秦国胜利,并且坑杀了赵国四十万大军。这四十万孤魂让秦赵之间仇深似海,也成为赵国攻打秦国的理由。

    更何况陈余、张耳在六国的时候拥有很高的声望,有极大的号召力,如果现在不制止他们,一旦羽翼丰满,之后就更不好对付了。

    经过种种权衡,章邯决定带领秦军北渡黄河,不管其他四周的诸侯势力,直接攻打赵国。

    章邯不愧是名将,他做出的这个决定是非常正确的,就是在今天看来,他这一番深入细致的分析也能成为我们可参考的分析案例。

    章邯决定集中力量扑灭赵国!但这无疑也是一次赌博,赌就赌在章邯认定四周的邻国不会对赵国出手相救。

    章邯作为当世名将,眼光和判断力极为准确。他这看来是孤注一掷的行动,果然取得了意料之中的效果。秦军大举进攻赵国,诸侯国无一人前来救援。这一局,章邯是赌赢了。

    赵国现在虽然有张耳和陈余两个有名望的人,但这两个人本来就是文官,写个策划、打个报告他们在行,打仗可是不行。而且现在的赵国内部也缺乏一个有宏观指挥能力的将才,因此赵国虽然有兵,但实在是发挥不出作用。

    此外,对章邯最有利的一点就是援兵王离已经由上郡急调到了河北帮助其攻击赵国。

    在一系列因素的作用之下,很快,赵国的首都邯郸就成了章邯的囊中之物。

    这个时候,张耳不得已只能护送赵王歇退入北方军事重镇——巨鹿。至此,一个在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地理名词出现了。

    巨鹿在今天河北省的邢台境内,地处河北省南部。由于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巨鹿是历代兵家的必争之地,除了接下来要发生的一切,巨鹿还接待过各种战役,其中有名的就是西汉末年王莽与刘秀之争,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明王朱棣的“靖难之役”,明末的明清“贾庄大战”,更近一点的就是清末的景廷宝夏头寺起义等。

    言归正传,此时的张耳并不害怕,因为他现在拥有的底牌就是坚固的防御能力和十分充足的粮草。章邯已经看出了张耳的意图——要在巨鹿长期坚守。

    章邯自然是不想强攻的,他有另外一个计划,就是只盯不打——派大将王离将巨鹿团团围住。

    在冷兵器时代,攻城战说白了就是一场消耗战,最大的“守”才能成全最大的“攻”。因为武器战备的局限性,只要城内的人能驻守住城门,那么对于想攻进城的人来说,确实是非常不容易的。

    但是,即使是不容易,占上风的也永远是城外的人。因为就算你城中粮草丰富,但逃不开的结局就是总有吃完的一天,到时候城内的人弹尽粮绝,城外的人就可以乘虚而入。

    所以,在巨鹿城内的赵王知道这固守城中只会是死路一条。

    现在赵国的出路是必须向齐、楚、魏等诸侯国寻求帮助。赵王无奈之下派人突围,向齐、楚、魏等各诸侯国求援。

    关于赵王这个求援信号,谁都不敢轻举妄动,是敌是友,随时变幻,最明智的做法就是持观望态度。

    各种力量一触即发。出发吧,去巨鹿吧!所有的事情都将在那里解决。

    兵分两路

    虽然各个诸侯国对赵王发出的求救信号都持观望态度,但是有一个人已经坐不住了,这个人就是项羽。章邯杀死叔叔项梁的悲伤仿佛就在眼前,项羽和章邯的深仇大恨必须做一个了结。这属于项羽的一个私人原因。

    那么还有一个公共原因就是在项梁时代,楚国一直是造反军的领军人物,不管是从军队力量还是从历史原因上讲,楚国都是各诸侯国中间的老大。这就也说明,既然是大哥和小弟的关系,那么小弟受难,大哥一定要出面相救。

    现在项梁虽然已经死了,但是楚怀王还是知道其中的道理的,不能风光的时候就只想着做老大,当老大也是要付出代价的,比如说现在。

    这忙是一定要帮的,但至于怎么帮就要想想办法了。

    楚国一旦出兵,就必须选出一个将领。最合适的人选无疑是项羽了,一来是因为项羽本身战斗素养就非常高,以一敌百的事情也不是没有发生过;二来是因为项羽身上不仅背着国仇,更重要的是还背负着家恨。这样一来,项羽作战必然勇猛。

    前述我们已经说过当时的秦朝是无人可用,最后没有办法才选择了章邯。但是,尽管楚国有最合适的人选,楚怀王却放弃了项羽这个选择。

    不是放弃项羽,是故意放弃项羽。

    项梁独大的委屈楚怀王不是没有经历过,何况现在的项羽比起叔叔项梁来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为了坚决杜绝这种情况的出现,楚怀王不能让项羽当一把手。

    楚怀王心中有自己的人选,这个人就是宋义。况且宋义这个人也是很有才能的,他经验丰富、能说会道,在对外关系上远远超过了项羽。

    最后,楚怀王把北上救援团总司令的名头交给了宋义,而项羽仅仅是副司令,范增负责断后工作。末了,楚怀王害怕自己给予宋义的权力不够,竟然又给了他一个额外名号——卿子将军。

    对于这次任命,本来上次就已经气不过的项羽当然更加气愤,但是现在一个人又发话了。

    有的人轻易不说话,但一说话就是关键时刻。

    这个人还是范增。他苦口婆心地和项羽分析了各项利害关系,项羽听后勉强率领自己的骑兵队伍作为前锋前进了。

    宋义居中,率领主力骑兵和步兵缓缓前进。同时宋义又故意把范增和项羽隔开,任命范增为总后勤官,负责供应粮食并保障粮道的安全。

    刘邦和项羽的比拼

    大军北上巨鹿,一场空前的战争在所难免。

    楚怀王虽然在对待项羽的问题上不够地道,但我们却不能否认他对自己力量的统筹规划性非常强。

    经过楚国领导层的共同商议,决定把这次军事行动的目标扩大化。这次北上巨鹿不仅仅是为了援助赵国,与此同时还要攻击秦国大本营的所在地——关中。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缓解巨鹿地区的军事压力,这一点是战争中常用的方法。

    于是,楚怀王决定兵分两路,一路北上对赵国进行营救任务,一路西征关中。

    北征军的最高统帅宋义命项羽担任对敌的主攻任务,项羽的这支力量将直接和章邯的对话。可见,北征军在整个楚军军团里的绝对重要地位。

    西征方面的队伍也另有动作,他们准备从武关下手,从而威胁到关中。这样既可以打散秦国的力量,还能缓解北征军的军事压力。在楚怀王眼中,此时能担起这个大任的人只有刘邦。就这样,刘邦成为西征军的最高统帅。

    两路人马,两个领袖,两种路线,这其中又有什么深意呢?我们不难看出,这一次制定的行军路线是非常偏袒刘邦的,这就好比一万米长跑,在起跑的时候却给刘邦放了一千米的水。

    楚怀王似乎更喜欢刘邦而压制项羽。

    之所以选择刘邦,除了有政治因素之外,楚怀王确实觉得刘邦还是个人才,自从刘邦投靠楚怀王以来,他在军中的表现就非常良好,除了打过几次胜仗之外,刘邦还在军中享有一定的威望。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在项羽身上,那就是项羽这个人太残暴了,他打仗的时候有一个特殊的爱好——屠城。项羽的军队一旦打了胜仗,他就要对所在的城市进行一次血色大清洗,甚至投了降的俘虏也不放过,而是下令把他们全部活埋。对于这样一个生性残暴的人,如果先让他进关中,肯定是争取不到民心的。

    这样看来,按照现在刘邦实力的发展速度,似乎也可能成为楚怀王的威胁,但楚怀王并没有担心,这是因为他牢牢地知道了刘邦身上一个让他放心的弱点——出身。

    刘邦寒酸的出身让楚怀王放了一百个心,就算日后刘邦羽翼丰满,但他卑微的出身对他有绝对的制约作用。所以楚怀王不担心。

    最重要的是,楚怀王仅仅给了刘邦几千人马。几千人马对秦军的上万人马,根本成不了气候。

    让楚怀王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正是这个他料想成不了大气候的刘邦,日后却用事实狠狠地回击了他的这一番预言和猜想。

    分派好了两路人马和各个首领,楚怀王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在前进的路上充分利用了竞争机制——先入关中者为王。

    刘邦着实没有想到胜利的果实会这么丰盛。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