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认识的本质、特点和功能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认识一词,既可作名词,也可作动词。作为名词,它与知识、观念、思想等相通,是关于一定对象的观念表现形式。作为动词,则指的是人所特有的以观念方式把握对象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重要精神方面。认识关系是人与世界关系的重要方面和内容,认识问题则是人们处理自身与世界关系的活动中必然面对的重要问题。认识论是关于认识问题的哲学反思,它以人与世界的认识关系、认识活动、认识过程、认识方法、认识结果等一系列问题为对象,揭示认识的本质和特点,探索认识的过程及其规律,揭示认识的真理性及其实现途径等。

    一、认识的本质:反映、选择与建构的统一

    认识的本质问题是认识论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从总体上看,对认识本质的理解经历了由生物学的直观到抽象强调人的主体作用的发展过程。早期唯物主义者把人等同于生物,把人的认识类同于动物的反映特性,把认识活动看作纯生物体受到对象和环境的刺激而引起的消极被动的反映。古代哲学的影像说、蜡块说,近代哲学的白板说、感觉论,都属于这种理论。它们既不能说明人的认识同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也不能说明人为什么能透过现象深入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预见其发展趋势,甚至创造出历史上和现实中尚不存在的东西,等等。

    唯心主义者突出强调人在认识活动中的能动性、创造性,把认识看作观念要素的组合,而这些要素要么来自不死的灵魂,要么来自主观感觉,要么来自某种“先验的知识形式”,而认识的任务就是对这些观念要素进行整理、重组、综合等。因此,认识的本质就是精神的自我创造。这种对认识本质的理解注意到了人的能动方面,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但又夸大了主体的能动性,否定了认识的客观来源,也不能科学地说明认识活动的实际过程。

    现代西方资产阶级哲学中的许多派别也不满足于把认识仅看作对于对象的直观反映和简单“摹写”,试图从主体自身方面揭示认识的本质。法国生命哲学代表人物柏格森提出“理智交融说”,认为只有借助于直觉—理智的交融,才能使主观意识与客观对象融合起来,实现对客体的认识。新实证主义主张“直接呈现论”,认为人们对某一对象的认识,并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摹写,而是对象直接进入意识之中的结果。批判实在主义者主张“特性复合体”,认为认识主体向认识客体发生关系必须通过“特性复合体”这个中介。现代西方哲学对认识本质的这些看法,力图寻求连接对象与认识的中介和认识与对象的内在关系,但由于他们脱离了实践去理解认识和认识的能动性,结果与历史上的观念要素组合论一样,陷入了唯心主义的片面性,同样不能科学地说明认识活动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认识发展史上第一次立足于科学的实践观来理解认识,从多种角度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

    首先,认识是社会人所特有的高级反映活动,是人以观念方式对于世界和自身的能动掌握。人类从产生那天起,便处于与周围世界的复杂关系之中,依赖它们而生存和发展。但与动物只能通过自身的机体性改变来适应环境不同,人对世界的依赖则只有通过对世界的自觉能动掌握才能得到实现。认识就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观念掌握,其目的是为了主体实际地、有效地掌握世界的活动作准备。人的思想观念不管形式多么抽象和复杂,归根结底来自并反映着客观对象。但是,人的认识不同于动物的反映活动,而是人所特有的高级的反映活动。它不是主观对客观的简单的、直接的摹写、再现,而是主体在观念中对于客体的能动的、有选择的再现。面对着纷繁复杂的对象世界,人们不可能全部关注,面对着多种多样的客体信息,人们也无法全部接受,只能有选择地接受和采集。而关注什么、重视什么、选择什么、采集什么、接受什么、舍弃什么,取决于主体的认识动因和兴趣。认识的选择性直接表明了主体的认识旨趣和思维取向,深层则依据于主体的内在需要和价值追求。人们为了合理、有效地从事实践活动,不仅要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必须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此主体必须在观念中对客体进行分解、加工、改造,运用一般的科学方法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并以抽象的概念、范畴、符号、公式、图形、定理等方式将其再现出来。只有在这种能动的和有选择的反映中才能把握认识的本质。

    其次,认识不仅是反映,也包含着主体对客体信息的能动加工处理和观念建构,是主体和客体在观念中的统一。以观念的方式把握客体,意味着要在不改变客体的现实存在状态的前提下,通过感知和意识思维活动,使客体的内容以信息方式进入人脑,并通过大脑对客体信息的有组织的加工处理,建构起一个与客体具有异质同构关系的观念物,使之成为思想意识的内容,成为人的精神世界的一部分。人的认识作为社会人的高级反映活动,本质上正是主体自觉地接收、采集、选择、加工、处理、保存、传输客体信息的过程。主体认识客体,就是采取各种手段从多方面选择和获取有关客体的诸多信息,并以大脑中的信息性结构作为认知和思维的定势,在知、情、意多种因素的统一参与下对客体信息进行有组织的加工处理,借助于抽象的语词符号,以概念、判断、推理以至知识体系的形式将其重新有组织地建构起来,成为客体的观念再现。值得注意的是,人不仅要反映事物的历史和现状,还要预见事物发展的未来,并根据事物发展的客观趋势和主体需要,观念地设计和建构客体发展的理想状态,设计出实现它的实施方案等,为人们掌握世界的实践活动提供思想指导和理论原则。因此认识也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活动,通过这种方式,主体和客体在观念中以客体为基础而达到统一。

    最后,认识在主体对知、情、意、利的统一追求中居于主导的方面,起着制导的作用。在主体和客体之间除了实践关系和认识关系外,还有审美关系、价值关系等。在主体方面,则必然引发对真、善、美、利的追求。在主体内部则展示为知、情、意的交织与相互作用。在主体的多方面追求中,实践是基础,功利是动力,认识则居于主导的方面。正是有了认识,才把主体与客体区别开来,形成主体和客体的对立统一关系,主体也才发展出了情感、意志、信仰等主观因素,产生了主观与客观的矛盾。理性认识正是通过制导、调节和控制情感、意志、信仰等因素,使它们在主体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进而促使主体的内在精神世界达到统一,并形成内在冲动去从事对真、善、美、利的追求。认识的真理性成为实践的有效性、评价的合理性的必要条件。而认识的不断发展和更新则成为社会进步、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

    二、认识的特点:时间、空间和内容的统一

    人类认识从来都有,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具体方式和特点,经历着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不自觉到自觉的发展历程。当代人类认识具有如下的特点。

    首先,就认识的空间特性而言,人类认识向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和自我认识各个领域全方位拓展。

    人类认识的视野具有全方位性,全面指向与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相关的所有领域和方面,包括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相应地,人类认识大体上可以分为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和自我认识。应该说,古往今来,人类都在进行着对自然、社会和自身的认识,但由于自然、社会与自我的分化程度是有限的,经历了一个分化、复杂化的发展过程,因此人们的认识也经历了由笼统、混沌、不自觉向分门别类、专门化和自觉化的发展历程,并在深度分化的基础上进一步走向高度综合。按照认识中的主体—客体相关律,认识的客体不同,主体把握客体的方法与活动也应当有所不同。自然认识以客观的、自在的、价值中立性的自然客体为对象,对它们可以采取观察、实验、分析、统计等客观化和计量化的方法,去追寻准确性、客观性、重复性、可量化性和证实性的结果。社会认识以社会客体为对象,以自觉地活动着的个人为主体,又有社会组织、社会关系、社会运动等,充满着人的价值追求与碰撞,是一个在客观性与自觉性、个体性与群体性、自然性与价值性、重复性与不可逆性的统一中展开的过程。对社会的认识,既有可以借鉴自然认识的方法,又有许多不同的要求和特点,必须在定量化与非量化、重复性与不可逆性、确定性与非确定性、客观性与主体性、价值中立性与非中立性、说明与理解等的统一中保持张力。自我认识以高度个性化、特异化、理性化、情感化的人作为认识对象,更是非常复杂。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和自我认识的专门化和职业化,产生了近代和现代科学。自然科学是人类认识自然的专门化和典型化形式,它率先从笼统的人类认识中分化出来,成为专门的学科,促进了技术的发明和创造,带来了人类认识与实践的巨大进步,并取得了权威的社会地位。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是社会认识和自我认识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形式,它们在近代以来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并成为当代大科学体系中不可分割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的部分。与科学体系的分化与发展相适应,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也变得更加丰富,产生出自然认识论、社会认识论、自我认识论、文化认识论等具体分支。但由于当代人类实践把自然、人类和社会更加紧密地融为一体,因此,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与自我认识也在深度分化的同时更加深刻地走向综合。

    其次,就认识的时间特性而言,人类认识向历史回溯、未来前瞻和现状追踪各个方向多向度展开。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是人的生命的基本尺度,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本标杆。任何时代的人类认识主体都生活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之中,都有自己的历史、现实和未来,都有了解历史、预测未来和把握现实的任务,因此,自觉的认识活动也必然包含着历史回溯、未来前瞻和现状追踪这样不同时间特性的认识向度。历史回溯的认识活动指向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客体,其任务在于消除现实认识主体与历史客体之间的时间间距,为此必须使主体的思维在现实的时间中进行反向的飞跃,去达到对于历史客体的了解和理解。未来前瞻的认识活动指向尚未发生的未来,其任务在于超前地预测未来可能产生的客体或事物,因此要使主体的思维超越客体发展的实际进程提前达到客体发生的可能性空间。现状追踪的认识活动面向不断发生、演变着的客体流程,其任务在于达到对其的动态把握与实时监测,为此必须使主体的关注视点和思维焦点与客体演进同步变换,亦步亦趋。由于时间运动的统一性和过程性,历史回溯、未来前瞻和现状追踪尽管各有其具体功能,但在实际认识活动中又往往密不可分和内在交错地协同发挥着作用。

    再次,就认识的具体功能而言,人类认识在日常心理、阐释理论和决策规划等多层面同时展开。

    人类的精神生活和实践行为具有多层次性,包含着日常的心理层面、阐释的理论层面、决策的规划层面等基本的层面,人类认识也必然在这多种层次上发生、发展和发挥作用。日常的心理层面的认识活动是人们在日常社会中对各种自然、社会和人文现象的直接或间接地观察、感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态度、意见、情绪、观点等,具有直观性、流变性、时尚性、群体性、地域性甚至民族性,有时甚至形成一定的社会思潮,直接影响着社会生活。阐释的理论层面的认识活动是人类认识的高级形式,以深层揭示世界的本质和运动规律为己任,其表现形式是各种类别的科学,具有专业化、职业化和体系化的特点,为人类精神世界提供理论基础和价值导向。决策的规划层面的认识活动是人们对于实践活动的系统设计和规划,以促进理论向实践的转化为己任,关注的是实践的有效性和合理化发展,为人类活动提供具体的行动原则和操作方法。由于当代人类实践与精神活动的互渗性和协同化发展,这三个基本层面的认识也以近乎无限多样的具体形式而交织和互渗,构成人类认识的复杂网络体系。

    最后,就认识的形式而言,人类认识通过认知、评价与建构等多种形式全面展开。

    人类认识作为实践的向导,不仅要提供关于对象世界的知识,还要把握客体的价值特点,并为人类创造更加理想的世界提供思想指导,为此,人类认识是客观认知、价值评价和理想建构等多种形式的统一。认知是狭义的认识的典型形式,其目的在于把握客体的现象、本质和规律性。价值评价是对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的把握,它关注着主体的价值需求和客体的价值属性,力求评价其价值可能性与意义,并产生出相应的态度。理想建构以主体对于现实世界的客观性知识和否定性评价为基础,将人的价值理想和主体性努力灌注其中,在现实批判的基础上建构未来理想世界的可能图景,并规划其实现道路,设计其实施方案。这种思想尽管还只是一种理想的意图,但一旦形成,便作为一种“理想的力量”而驱动着认识向着实践的辩证运动。

    三、认识的功能:解释、反思与批判的统一

    功能是指某个事物或者系统为了达到目的所具备的能力。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认识是社会人所特有的高级反映活动,是人以观念方式对于世界和自身的能动掌握,以此获得对于世界以及人自身的真理,但认识的最终目的则是为了指导实践。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突出特点就是将实践作为认识论的基础,如何在现代社会实践当中,正确看待认识的定位和功能,便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综合观之,当代人类认识活动具有如下一些主要功能。

    1.认识的解释功能

    解释是认识世界的一种具体形式,任何认识论都致力于对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作出解释,具有解释世界的功能。但只有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自然界、社会历史和人类思维都作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解释,使得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获得了科学真理的性质,为人们提供了一幅唯物的辩证的世界图景,指导人们正确地、科学地解释世界的本质和规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立足于实践唯物主义,为人类尤其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伟大的认识工具,是科学地解释世界的思想武器。

    2.认识的反思功能

    反思功能也是人类认识的重要功能之一。黑格尔说:“哲学的认识方式只是一种反思,——意指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1]黑格尔又说:“反思以思想的本身为内容,力求思想自觉其为思想。”[2]这就意味着,反思既是对认识对象的反复思考,又是对认识本身的反复思考。站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立场上而言,反思首先是反复思考,是对认识对象的再思、三思、多思。反思具有反复认识与反身认识的双重含义,是认识的对象认识和自我认识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自觉地贯彻着反思的原则,揭示了时代的本质和规律。

    3.认识的批判功能

    批判是对历史和现实事物的一种审视、审查和评判,是认识世界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人们不仅要认识世界,而且要改变世界,要改变世界,就必须对现存世界持批判的态度,在对现实的批判中确立作为现实的否定形态的理想,再通过实践把理想转变为新的现实。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并不满足于概括性地描述人与世界的现实关系和人与人的现实关系,而是以一种批判的态度对这种关系作出评价,并构想与追求着对未来的理想关系,往往以信念、理想从而也作为价值观对人们的实践和生活起着导向和激励的作用。它不断地为人们处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的现实活动建构起合理的世界观前提、方法论前提和价值观前提,同时又不断地对这些前提进行自我审视和批判。

    4.认识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认识的解释、反思和批判功能都是在实践基础上并在实践过程中实现的,认识既依据于实践而发生,也在指导实践中发挥出积极作用和引领功能。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3]马克思以前的认识论只在于提供说明世界的原则,实现解释世界的目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虽然也有解释世界的意义,但是并不局限于此,而是以改造世界为己任。马克思和恩格斯说:“实际上,而且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全部理论观点,都是以实践活动为出发点,又都是以通过实践活动改造世界为归宿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实践功能主要体现在实践预测、实践决策和实践指导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1)实践预测

    当今时代是经济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不能像过去那样主要靠历史经验来指导实践活动,而是要运用正确的方法预测事物发展的未来,自觉地迎接未来的挑战。人们的认识已经不像过去那样主要靠面向过去来认识现实,而是主要靠面向未来来认识现实。目前,人们已经开始研究一些未来预测技术,提出未来预测理论,并由此而形成未来预测学这门新学科。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人们正确地预测未来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

    (2)实践决策

    人们预测未来,是为了选择和确定未来所要实现的目标,并选择和确定实现目标的行动方案,这就是人们的决策活动。由于决策是直接用来指导实践的,因此决策本身就是一种最具实践性倾向的认识活动。能否正确决策已经成为人们的实践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正确地揭示了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即在实践基础上,经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能动飞跃,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但理性认识只有具体化为决策性的认识,只有通过形成未来所要实现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行动方案即决策,才能发挥其指导实践的功能。

    (3)实践指导

    认识的功能突出地表现在对社会实践的指导功能。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正确地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论证了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为无产阶级指明了彻底解放的方向和途径,指导着人们去实践这一崇高的理想和目标。同时,亦以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指导人们确定正确的实践目的,为人们的具体实践活动指明方向和途径,提供实践活动的指导原则和方法,规范实践主体及其活动,保证正确决策现实化。

    ***

    [1][德]黑格尔:《小逻辑》,7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同上书,39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6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同上书,75页。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