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谦虚有加,收敛锋芒
“同行是冤家”几乎成了千古名训。其实也并不尽然,同事如兄弟,兄弟如手足,为人处世应该把同事当做朋友对待才能够如鱼得水,似鸟翔空。所以凡会来事儿的人,尽量应该谦虚有加,尽可能斩断自己不能容人的锋芒。
据史载,清乾隆年间大学士纪晓岚是个正人君子,而与其同朝为官的和糰是个人尽皆知的一肚子男盗女娼的大贪官,因此可以说如同冰炭一样不能同炉。
实际上这是不对的,常言说:地之秽者多生物,水至清者常无鱼。故君子当存含垢纳污之量,不可持好洁独行之操。交友需要雅量,聪明人善于同志同道合者相交,也善于不与小人为仇敌,这才叫会来事儿。
纪晓岚曾因盐案被谪戍新疆后被召回,声名重振,因此与他走动的人又渐渐多起来。人们看得清楚,像纪晓岚这样获罪免死,又很快回到朝中做官的人,几十年间实属少见,这不正是皇帝对他赏识之故吗?于是人们都猜测,纪晓岚虽仅恢复编修,品阶不高,但很快就会飞黄腾达,跃居人上,此时与他结交,正是一个绝好的机会。
纪晓岚对这些人的造访,虽然心中反感,但也笑脸应酬,只是自己不去这些人府上走动,懒于上门回访,显得有些孤傲清高。但对于旧日的同年、同乡、同僚,情况就大不相同了,与之更加亲近,往还不断,随着家境的好转,他常常将他们邀至家中,设宴款待,互相酬唱。
尤其是对自己过去看不起的人,如和糰之流,也改变了过去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做法,变为虽知不是伴、因境也相容的方法。
纪晓岚谪戍新疆时,和糰幸灾乐祸。现在由于乾隆皇帝对纪晓岚的信任,一些同僚对纪晓岚的亲近,和糰知道后一时奈何不了他,可他又放心不下,为了试探摸底,看纪晓岚对他的意见还有多大,在冬季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和糰强拉硬拽,把纪晓岚的友好,如刘墉、董曲江、王文治、戴震等人,都请到和糰府上会文吟诗,独独不请纪晓岚。
可是,纪晓岚自从乌鲁木齐之行以后,对世事看清了,一改孤高自诩的作派。
和糰你不请我,是为了试探我,可我偏去!于是化装成一个渔翁,披了蓑衣戴笠帽,来到和糰的院门。正要进去,看门人认不出是纪晓岚,便阻拦。
纪晓岚说:“我听说和大人赏雪吟诗,我也好作诗,只作了一句,请人给代传一声。”看门人哪里肯,纪晓岚便取出二两银子送他,看门人看在银子份上,到里边一说,和糰不觉好笑:一个臭打鱼的,还有什么好诗。不由笑道:“他诌了一句什么?”看门人背诵道:“一片两片三四片。”和糰听了笑起来:“这叫什么诗?快把他轰走!”看门人刚要走,刘墉道:“何不问问他有第二句没有?”
看门人应声出去。一会儿进来学道:“他说第二句是:‘五片六片七八片’。”和糰听后大笑道:“这又不是小孩子学说话,快把他赶走。”看门人应了一声,正待走时,董曲江道:“作诗有一种逆挽法,何不让他把下边两句说完,便可知其才学了。”刘墉、王文治等也一齐赞同,和糰只好再让看门人去问。
少时,那看门人回来禀道:
“那下边两句是‘九片十片片片飞,飞入芦花都不见’。”董曲江等都一齐大惊道:“是纪春帆到了,快快请进来!”和糰也叫有请,少时进来的那个渔翁,果是纪晓岚纪春帆,众人一齐大笑。
和糰见纪晓岚肯自己到来,料到纪晓岚对自己已蠲除成见,连忙让坐,尽欢而散。
人常说他坏他带着,你好你带着,井水不犯河水,没必要无故得罪人。更何况多个朋友多条路,少个冤家少堵墙,纵然你不愿结交他为朋友,但总比把他结成冤家强得多吧,损人不利己,何苦来呢?
2.礼让三分,宽厚心肠
人常说买卖好做,伙计难搭。同事更是如此,一个单位供事没必要你死我活争风吃醋,所以会来事儿的人大都能礼让三分,宽厚待人。
蔺相如是战国后期赵国人,他本是赵国宦者令缪贤的门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后,后来一跃成为赵国的上卿。
廉颇是赵国上卿,多有战功,威震诸侯。蔺相如却后来居上,使廉颇很恼火,他想,我乃赵国之大将,身经百战,出生入死,有攻城野战之大功,你蔺相如不过动动三寸不烂之舌,竟位居我上,实在令人接受不了。他气愤地说:“我见相如,必辱之。”从此以后,每逢上朝时,蔺相如为了避免与廉颇争先后,总是称病不往。
有一次蔺相如和门客一起出门,老远望见廉颇迎面而来,连忙让手下人回转车子躲避开。门客见状,对蔺相如说:“我们跟随先生,不过是仰慕先生的高风亮节。现在,您与廉颇将军地位相同,而您见了他就像老鼠看见猫一样,就是一般人这样做也太丢身份了,何况一个身为将相的人呢!连我们跟着先生也觉得丢人。”蔺相如问:“你们嫌我胆小,你们说廉将军和秦王相比,哪个厉害!”
门客答道:“秦王厉害。”蔺相如说:“既是秦王厉害,我都敢在朝廷上呵斥他,侮辱他的大臣们。难道我连秦王都不怕,却单单怕廉将军吗?”蔺相如接着说:“我想强秦不敢发兵攻打赵国,是因为我和廉将军在位。如果我们二人争闹起来,势必不能并存。我所以这样做,是把国家利益放在前头,把个人的事放在后头啊!”门客恍然大悟。廉颇闻之,深感内疚,于是负荆请罪,与蔺相如结为“刎颈之交”,演出一幕千古流芳的“将相和”。
蔺相如之所以能千古流芳,就在于他能忍小辱而顾全国家大义,对事情的分量把握得很好,这就叫大度。
大度就是大将风度,一个人想成就大事,没有大将风度是不行的。赵国之所以不被他国欺负,就是因为有将相文武二人的威势。
可见,把握好处理事情的分寸,不仅有利于个人关系,对集体对国家也是幸莫大焉。
总之,人生在世不能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是胸怀宽广器量过人的。说话办事也一样,一副小家子气,现用现交,用不了多久,人们便会离你而去的。就像有人说的那样:“不图别的,跟大量的人说句话也觉得痛快!”
3.诚实守信,说话算数
人无信而不立,同事相处更应该讲信用。
清时,胡雪岩与王有龄、张胖子一道赶往上海,为海运局上一任留下的运粮问题费尽周折。胡雪岩与张胖子经过一番努力,与松江漕帮老大尤五达成协议,先由松江漕帮在上海的通裕米行垫付十几万石大米,以解浙江海运漕米难运之困。待下一步浙江漕米运到上海,再以等量大米归还松江漕帮。当时的漕帮正处于内外人都在谈漕运改为海运。漕帮外在力量雄厚,根深蒂固,派头、场地都过得去。但作为龙头老大,心中自有一本难念的经。整个漕帮自乾隆年间开始一直借债度日。当时漕帮有一批粮,想卖掉这批货,换些现银,让众位下属心里有个安慰。但胡雪岩借米,还的仍然是米,而非现银。时下钱很紧张,但作为胡雪岩这位生客,而且又是师傅魏老太爷看重的人,实在不好意思说出自己的难处。
其实,胡雪岩早知道漕帮定有难处。心中盘算着,做人总要为人设想,于是诚恳地请尤五说出自己的难处,有事大家一起商量。
一番诚恳的心意表白出来,尤五心中对胡雪岩有了一个较好的印象,于是他用感激的声音答道:“岩叔,你老人家真是体谅!不过老头子已经有话交代爷叔,您就不必操心了。今天头一次见面,还有张老板在这里,先请宽饮一杯。明天我们照吩咐去办就是了。”
胡雪岩对尤五的回答也非常满意,心想正是因为自己的话“上路”才有这样漂亮的答复。如果以为这样事情就成功了,就只是只有这一次。所谓“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尤老五说的这些话,自然受魏老太爷的影响,既然说要帮他一定会算数。但自己这方面,既已知他有难处,而且说出了口,却若以为有这样漂亮的答复就假装痴呆,不谈下文,岂非成了“半吊子”?交情到此为止,没有下次了,于是胡雪岩非常认真地说:“话不是这样讲!不然于心不安,五哥!我再说一句,这件事要你们这方面能做才做,要是有些勉强,我们宁愿另想办法,江湖上行走,不能做害好朋友的勾当。”
“岩叔这样子说,我不讲实话,就不是自己人了。”尤五终于将自己“当家人”的许多难处说了出来。帮里的亏空要弥补,倒还在其次,眼看漕米一改海运,使得江苏漕帮的处境异常艰苦,无漕可运,收入大减,帮里弟兄的生计,要设计维持,还要设法活动,撤销海运,恢复河运,各处打点托情,哪里不要大把银子花出去?全靠这十几万石大米。由于借给胡雪岩,不仅没有银款入账,将来还的还是大米。虽说以后浙江海运局还米过来正值五六月份青黄不接,可以赚一笔差价,但与自己这方面脱价求现的宗旨完全不符。胡雪岩了解于此,并即要求张胖子开一张十万两银子的银票,即借十万银子给尤五度难关。当时由于漕运改海运,许多钱庄都去巴结沙船帮,不敢对漕帮放款,怕担风险。尤老五一来怕失面子,二来自己也想争口气,所以抱定“求人不如求己”的宗旨,不向钱庄借款,只求尽早脱货求现。
这样一来,尤老五释然了,非常欣慰,向胡雪岩连连拱手答道:“好极了,好极了!这样一做,面面俱到。说实在的,倒是岩叔帮我们的忙了,不然,我们脱货求现,一时还不太容易。”胡雪岩也相当高兴,这件事做得实在太顺利了。当晚宾主双方尽醉极欢,商量好的事情一切都等第二天见面到上海办理。
第二天,胡雪岩将与尤老五商量好的事情向王有龄说了一下。
王有龄也觉得欣慰,事情办得这么顺利倒真有点出乎意料。忽然,王有龄像想起了什么,若有所思的,两眼望空,脸上的表情很奇怪,倒叫胡雪岩有些猜不透。一问之下才知王有龄忽然有了主意。
原来王有龄素知粮价在青黄不接又加兵荒战乱年代一定会猛涨,于是放低声音对胡雪岩说:“我有个主意,你看行不行?与其叫别人赚,不如我们自己赚,好不好跟张胖子商量一下,借一笔款子来,买了通裕的米先交兑。浙江的那批漕米,我们自己囤着,等价钱好再卖。”
胡雪岩正色道:“主意倒是好主意,不过我们做不得,江湖上做事,说一句算一句,答应了漕帮的事,不能反悔,不然叫人看不起。以后就吃不开了。”听胡雪岩这么一说,王有龄也十分信服,立刻舍弃了自己的“好主意。”
胡雪岩的这句“说一句算一句”,为他赢得了一个生意场上的好朋友。尤五后来对胡雪岩的生意帮助非常之大。胡雪岩的丝业、粮食运输、军火贩卖等等无一不是承靠尤五的优先考虑,才做得那么顺利,更何况尤五身为漕帮老大,为胡雪岩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商业信息,也为胡雪岩赢得了不少面子,为胡雪岩的生意帮助很大。
这种重承诺的作风最适宜于在小范围的朋友圈里树起自己的威信。试想,如果当时胡雪岩按王有龄所说的主意去办,不仅会被江湖上的朋友看不起,恐怕也会被张胖子以及其他下属人员暗中看不起,威信就会大打折扣,让人觉得胡雪岩仅仅是一个惟利是图的小奸商而已。讲信用是一个人的“修身之本”,也是取信他人的必由之路。作为谋略,言而有信是树立良好形象、维持良好人际关系、巩固和维护个人威信的一剂良药。
4.消除隔阂,戮力同心
同事同事,就是要在一起共事。既然是共事就要团结一致,心往一处聚,劲往一起使,若同事之间矛盾重重,相互拆台,又如何共同完成大事?所以,同事相处,最要紧的是消除隔阂,戮力同心。这方面,清时的洋务名臣张之洞最会来事儿。
人与人相互挤压,可以磨练人的意志。张之洞是在各种挤压中成熟起来的人,因而他非常精通挤压与生存之道。
1884年5月22日,清廷谕令张之洞署两广总督,张之洞可谓是受命于危难之中。6月初,张之洞经天津乘轮船,途经上海,前往广东。沿着万里海疆,轮船航行20多天,7月8日抵达广州。
10多天后,前任两广总督张树声移交了官防印信。张之洞不及稍事休息,便立即着手处理紧张而繁多的备战事务。数月以来食不甘味,夜不安席,全力以赴地开展各方面的工作。
而在当时情况下,要想做好防务工作,协调好粤省各方大员和军队的关系是当务之急。当时存在着满汉矛盾、湘淮矛盾、主客矛盾,而这些矛盾中最主要的则是“振雪不和”,即张树声与彭玉麟之间的矛盾。自“同治中兴”以来,清朝的主要军队为湘、淮军,两军素有门户之见。钦差大臣、兵部尚书彭玉麟与前任两广总督张树声分别是湘、淮军的著名战将。朝廷调彭玉麟入广东的直接原因,正是认为张树声办理军务不善。张树声还曾经阻止彭来广州,所以两人关系紧张早已众所周知。
张之洞在奉命署理两广总督时,即致函彭玉麟,对他称颂备至,夸他以往屡辞高官不就,隐身江湖,过着逍遥闲逸的生活,可是一旦时局危难,他立刻挺身而出,丝毫也不计较职位的高低、权力的大小,精神矍铄地奉诏率军来到海防前线,从此南方边防多了一道可以凭倚的万里长城。还赞扬他不但勇敢无畏,更是胸怀韬略。在信中张之洞还对彭玉麟倚重有加,说自己来到南海,想让国防前线固若金汤,还必须依靠他的言传身教,希望他能传授机宜,在一些重大决策上帮助自己做出裁断,并表示在某天一定前往拜访,亲耳聆听指教,不胜感激,等等。彭玉麟看了信后自然很高兴,对张之洞当然是备加信任了。
张之洞笼络住了彭玉麟,就又开始安抚张树声了。这可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因为张树声对张之洞的到来是心怀疑忌的,且不说张之洞对淮系总头目李鸿章“和戎外交”的不时抨击,就说这次吧,本来李鸿章、张之洞等大力保荐的云南巡抚唐炯、广西巡抚徐延旭临阵畏敌,弃战逃跑,造成了越北山西、北宁失守的败局,对这事张之洞是有一定责任的,更何况唐、徐都是与张之洞沾亲带故的人物呢——唐炯是张之洞已故唐夫人的弟弟,徐延旭是张之洞姐夫鹿传麟的儿女亲家,这就是说按照常理,张之洞是脱不了干系的。但是出人意料的是张之洞不仅没受到处分,朝廷反而以张树声办理防务不善为借口,令张之洞取代他成为两广总督。但又不将张树声调离广州,仍令他参与军务,明显有贬黜之意,张树声自然心中不快。但是张之洞抓住了一个机会,融洽了自己、彭玉麟、张树声三人之间的关系。
事情是这样的:张树声督粤时,有不少人参劾他,说他任情徇私,巧取财物,玩视边防,贻误地方,名不副实,难胜重任……于是朝廷要求彭玉麟、张之洞查清复奏。张之洞知道,张树声虽已革职,但仍有相当势力,原领淮军各部自不待言,即便是各府州县官吏,也多有攀附,值此时危用人之际,不应自毁长城。因此,他在接到谕旨后,经过斟酌,向张树声通报了谕旨及各条参奏内容,准许他申辩。后来又与彭玉麟密谈,想方设法使彭不计前嫌,同意共保张树声,最后两人联合递上了一份“查复张树声参数折”,该折篇幅很长,折中对参劾张树声的各条一一做了答复。在许多方面,张、彭显然在为张树声遮掩。
张、彭在奏折中不仅为张树声一一做着辩护,而且称赞他一贯做事谦虚谨慎,久经疆场,一直刻意自爱,在各地为官都是孜孜求治,至于被参原因,都是因为属僚妄生揣测,怀疑他排挤其他将领,由于人们不了解情况,各存成见,吹求附会,于是浮言就多了起来。
张之洞和彭玉麟的做法当然令张树声感激万分。就这样,张之洞抓住这一关键事件,不但消除了张树声对自己的猜忌,而且使张、彭之间的芥蒂顿然消除,三人关系因此融洽起来,张之洞内外调度就顺手多了,从而使广州的防务得以顺利进行。然后,张之洞为了尽量发挥他们的长处,使他们在中法战争中大显身手,特别注意对他二人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他请二人分别担任广州防务的两个重要方面,使之能消除隔阂,同心协力,同心对敌。而张树声和彭玉麟也被张之洞的大局观所感动,对其真诚相助。
张之洞通过化解淮军将领张树声和湘军将领彭玉麟之间的矛盾,既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又赢得了湘淮两军的人心,可谓一举而两得!此可谓巧结人缘的大本事。
5.相安无事,代人受过
大人有大脸,小人有小脸。既为同事,千万不要互相倾轧,尔虞我诈,常言说与人方便自己方便。作为同事,在领导面前只有和平共处才能获得上司的青睐,否则你争我夺,争风较劲,不但不利于同事,同时也不利于自己,弄不好还容易使上司分而治之。所以,会来事儿的人应该尽量为同事成全事情,才能更好地获得同事的推崇。
在嘉庆七年,纪晓岚这位79岁的老臣,再次被谕命为会试正考官。正考官共有两名,另一名正考官是左都御史熊枚,副考官是内阁学士玉麟、戴均元。
在此之前,纪晓岚曾两次充任会试正考官,一次充任武科会试正考官。每次都谨慎从事,严于防范,没有出什么差错,录取了一批又一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因而就担任正考官来说,他已是轻车熟路。可是事有偶然,没想到这次出了个不大不小的麻烦。
一次,纪晓岚去北京城的天桥听书,忽听得旁边有二人在低语。他回眸一看,见是两个举子模样的人。其中的一个说道:“仁兄,我有一诗想背诵于你,看意下如何?”另一个道:“这好端端的说书,还听得那诗有何用场!”那人道:“我叫你听,自是有听的妙处。”另一人道:“那么,你就说说看。”偏巧,这时说书已到了一段,屋内的声音也少了些,话也容易听得真了。这会儿,只听那人背诵道:
禁御花盈百,迟迟送漏声。
此中饶绚烂,遥听亦分明。
籁静敲愈响,红深望不成。
铃脆金个个,柯杂玉玲珑。
代把鸡筹报,先教蝶梦惊。
霞开林外曙,雾封竹间清。
园鼓休催羯,楼钟未吼鲸。
皇州春色满,更待转流莺。
另一人听了,叫道:
“好诗,好诗。”
那诵诗者听了,瞥了他一眼,说道:
“当然是好诗,它的题目叫《漏声遥在百花中》,还有评点呢。”“怎么评点的?”“第一,点题有法;第二,音色交绘;第三,音节清脆;第四,意境深邃。这是首早朝诗,摹写宫禁中晓景,字字逼真。清华之中有富贵气,与寻常游园赏花不同。作此题诗者,不难于雅,而难于壮,不难于切,而难于称。若带些子山林气,便是不称著了。一句绮靡语,便是画龙点睛处。诸卷殊少合同,惟此诗清稳得体。”“看你评点,高妙得当。”“这不是我的评语。”“谁的?”那人四下望了望,放低声音耳语道:“这是当今大主考纪晓岚的批语。”另一人听了,大为惊讶,道:“纪晓岚,不就是在这乾嘉两朝五任都察院左都御史、两赴千叟宴、两迁礼部尚书的纪晓岚纪大人吗!”那人说道:“正是,正是这个纪大才子,事情也就出在这里。”另一人道:“这分明是殿试中的试卷诗,现在未等揭榜,怎么就传了出来?”那人说道:“这事,不能不说与这位主考大人有关了。”另一人道:“难道是他泄露了课试诗题?”那人说道:“也说不定啊,钱能通神。如今的科场,营私舞弊者多矣。”
纪晓岚心中留下了一个问号。他想,这诗确实是试卷中的策试诗,批评也是出自本人之手。但是这诗怎么会传扬出去呢?榜尚未发,可是为何出现此种事情?这事要一旦传到皇上耳中,岂不是落下个偌大罪名!
他想到这里,很想与那两个举子模样的人盘旋一会儿,也好弄个水落石出。不料,那两个举子竟然离座而去。
纪晓岚看了看,心想也罢,即便去问,还能得出个什么结果?
莫不如回朝听听风声会更好些。他想到这里,也无心再听那《青楼遗恨》的子弟书说唱段子了,索性向居所“阅微草堂”家中走去。
在尚未发榜之时,外边就有人传扬前几名的名字,并能诵出前列者的诗句,有人密告嘉庆皇帝,奏请查处泄密之人。
嘉庆皇帝得知此事大为恼火,立刻派人追查,一时间风雨满城,参与此科会试的大小官员,无不人人自危。
纪晓岚看这事麻烦不小,不管出在哪个人头上,他作为本科的正考官,那是罪无可逃,势必要株连进去。尤其让他担心的是,这一案查下来,说不清要株连多少人下狱。自己受累坐牢事小,让同僚们及其亲属获罪,自己更难做人。看来这事儿认真不得了,谁泄漏的机密,现在最好不要去深究了。思之再三,最后拿定了主意。
这天皇上召见纪晓岚,查问科场泄密一事。纪晓岚跪下叩头,然后镇定自如地说:“皇上不必动怒,臣即是泄漏之人。”纪晓岚深知,以自己的威望和地位,主动承担下来这个罪责,应该不会有什么大问题。果然,嘉庆素知纪晓岚为事恭谨,这种事断不会出在他身上,但听纪晓岚如此回答,很为吃惊,接下来问道:“老爱卿何故泄漏?”纪晓岚回答说:“圣上明鉴,这泄漏之事实出无意。为臣书生习气,见佳作必吟哦,或者记诵其句,然不知何人所作,心中憋闷,欲访知为何人手笔,则无意中不免泄漏。皇上果真动怒,纪晓岚甘愿领罪。但惟求圣上开恩,不要株连他人。”经纪晓岚这一说,嘉庆的怒气竟出乎意外的全部消了下去,随即撤回追查考案的大臣,一场风波就此平息了。真正泄漏机密的人,即使不便见言,也在心中对纪晓岚感激至深。所有参与会考的官员,都对纪晓岚敬佩备至。
否则,非要“认真”下去,追到最后,不只要株连多少人,不知要造成多少无辜的生命冤死狱中。
俗话说:谁也没抱谁孩子扔井去,所以没有必要水火不容。相反,如果有能力替人分担一点困难的话,相信,纵然是代人受过,也没有什么未尝不可的!
6.助人为乐,爱人爱己
所谓“敬人者人恒敬己”,就是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去对待你。人心都是肉长的,只有你敬人一尺,别人才能甘愿敬你一丈。
清时翰林王介生秉性耿直,不趋炎附势,且嫉恶如仇。这时期,和糰为大学士兼任吏部尚书。王介生却从来不买和糰的账,纪晓岚对此很是欣赏。但是和糰贪财渎职,凡是不走他门路的人,不要说飞黄腾达,就是有了功名,也弄不到一个实缺。
因此,王介生在翰林院呆了十年,也没有补上一个实位,生活十分清苦。一般同年,早就外放了。只有他一个人,领着很有限的薪俸,养活一家老小,日子拮据难耐。大家虽然都同情他,却也爱莫能助,帮不上他的忙,于是有人出主意,让他找找纪尚书,或许能有办法。
王介生把他的苦衷,向纪晓岚说了出来。
纪晓岚听后笑道:“这事本也不难,只要你稍弯下儿腰,到和尚书府上走动走动,就可得到外任的机会。”王介生面有愠色,说道:“纪大人,多谢您指点迷津。介生生活窘迫,但穷且益坚,不会摧眉折腰趋奉权贵。介生拜望大人,是因您与和糰不同。既然如此,介生告辞了。”说过,王介生站起身来,要辞别而去。
“且慢。”纪晓岚示意王介生坐下,“刚才不过是开个玩笑,你的人品大家都清楚。进京十几年来,未曾做屈节之事,今日要你为之,你哪里做得出来?这事儿有办法,你放心吧,不出半年,定让你补一外任。”接着,纪晓岚说了一通劝他不放弃的话,使王介生脸上露出喜悦的笑容。
在和糰生日的那一天,纪晓岚准备了一份寿礼,另外用乌贼肚里的墨汁,写了一封短简,完全模仿王翰林的笔迹和口吻,说自己碍于衣衫不整,未便前去拜寿,谨具薄礼,敬申贺忱。
打发一个下人,送到和糰府上去。和糰看了哈哈大笑说:“这小子终于学乖了!”不久王介生果然被任命为山东学政,对纪晓岚千恩万谢,然后高高兴兴走马上任去了。到后来和糰被弹劾下狱赐死、抄家,凡是跟他有勾结,有过从,经查有据的人,都受到惩罚,但王翰林安然无恙,因为那封短简,用乌贼肚里的墨汁写的,日子久了,字迹自然就消失了。
现在也一样,同事之间只要你能替人分担的,最好替人分担一些,这样做有好处没坏处。
战国时,梁国与楚国相界,两国在边境上各设界亭,亭卒们也都在各自的地界里种了西瓜。梁亭的亭卒勤劳,锄草浇水,瓜秧长势极好,而楚亭的亭卒懒惰,不事瓜事,瓜秧又瘦又弱,与对面瓜田的长势简直不能相比。楚亭的人觉得失了面子,有一天乘夜无月色,偷跑过去把梁亭的瓜秧全给扯断了。第二天梁亭的人发现后,气愤难平,报告给边县的县令宋就,说我们也过去把他们的瓜秧扯断好了!宋就说:“这样做当然很解气,可是,我们明明不愿他们扯断我们的瓜秧,那么为什么再反过去扯断人家的瓜秧?别人不对,我们再跟着学,那就太狭隘了。你们听我的话,从今天起,每天晚上去给他们的瓜秧浇水,让他们的瓜秧长得好,而且,你们这样做,一定不要让他们知道。”梁亭的人听了宋就的话后觉得有道理,于是就照办了。楚亭的人发现自己的瓜秧长势一天好似一天,仔细观察,每天早上发现地都被人浇过了,而且是梁亭的人在黑夜里悄悄为他们浇的,楚国的边县县令听到亭卒们的报告,感到十分惭愧又十分的敬佩,于是把这件事报告了楚王,楚王听说后,也感于梁国人修睦边邻的诚心,特备重礼送梁王,既以示自责,亦以示酬谢,结果这一对敌国成了友好的邻邦,两国的人民快快乐乐地过着日子。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使两国人都皆大欢喜的原因就是梁国的县令宋就会做事,也会来事儿。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